国外传统医药学的抗疟药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73.08 KB
- 文档页数:3
抗疟疾药物的发现与发展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疟疾的传播很广泛,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这种疾病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并造成高达几十万人死亡。
为了控制和治疗这一疾病,科学家们努力寻找抗疟疾药物的发现与发展。
抗疟疾药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
古代人们经常使用植物和草药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疟疾。
中国古代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使用柴胡等植物来治疗类似疟疾的症状。
另外,印度尼西亚的秘鲁人民和秘鲁高地居民也长期以来使用连翘树的树皮来治疗疟疾。
这些传统草药治疗疟疾的经验促使了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奎宁是第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疟疾药物,也是最早被发现的。
19世纪末,英国化学家帕克斯特发现了奎宁的抗疟疾作用。
奎宁是从南美洲的小树上提取出来的,它通过抑制寄生虫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来治疗疟疾。
奎宁的发现为后来的抗疟疾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毛尔奈尔通过改良奎宁制备了奎宁衍生物——托品酮。
托品酮是第一个根据奎宁结构改良的合成药物。
它具有更强的抗疟疾活性,成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之一。
此后,人们开始对其他类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可以开发出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抗疟疾药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通过药物合成、高通量筛选和分子设计等技术手段,发现了许多新型抗疟疾药物。
例如,氯喹、氯吡格雷、青蒿素和蒿甲醚等药物都是在这个时期被发现并逐渐用于临床治疗。
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可以抑制或杀死寄生虫疟原虫,有效地控制疟疾的传播。
同时,预防疟疾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疟疾的手段,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实验,开发出了一系列能够预防疟疾的疫苗。
其中,疟疾疫苗RTS,S是目前最进展最迅速的疟疾疫苗之一。
它通过模拟疟原虫感染来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从而提高人体对疟原虫的抵抗力。
尽管目前有一些有效的抗疟疾药物和疫苗,但疟疾依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
疟原虫的耐药性和传染途径的复杂性使得治疗和防控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
美国研究开发出新型抗疟药
佚名
【期刊名称】《流程工业》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美国研完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抗疟疾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其效果强于临床抗疟药,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这种新药名为ELQ—300,能以疟原虫的线粒体为标靶发挥作用,杀死处于所有阶段的寄生虫。
疟原虫体内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制造DNA所需的构建模块,而新药能阻断这一过程。
【总页数】1页(P16-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244
【相关文献】
1.美国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水凝胶拉伸21倍不断裂 [J], 王小龙
2.美国研究出兼具超高透明度和光雾度的新型纳米纸 [J],
3.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纳米孔电池 [J], KJ.1125
4.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超轻高强材料 [J],
5.美开发出以线粒体为标靶的新型抗疟药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医学中的新型抗疟疾药物应对疟疾的挑战近年来,疟疾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尽管已经有一些传统的抗疟疾药物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疟原虫的变异,传统药物的有效性逐渐下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疟疾的挑战,临床医学中不断涌现出新型抗疟疾药物,以期改善治疗效果和减少疟疾的流行。
一、药物研发的重要性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感染蚊子叮咬传播。
由于疟原虫的高度变异性,疟疾对传统抗疟疾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因此,研发新型抗疟疾药物成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二、药物研发的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医学中的新型抗疟疾药物研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其中,靶向疟原虫代谢途径的药物被认为是治疗疟疾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疟原虫的代谢途径来发挥抗疟疾的作用,不仅具有高效性,而且能够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三、药物研发的挑战与应对在新型抗疟疾药物的研发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疟疾的流行地区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地区经济条件有限,对药物的研发和使用缺乏支持。
其次,由于疟疾的传播机制复杂,药物研发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新型抗疟疾药物的研发与推广。
四、新型抗疟疾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目前,临床上已经开始应用一些新型抗疟疾药物,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这些药物不仅可以有效地杀灭疟原虫,还可以减少病人对药物的耐药性。
此外,一些新型抗疟疾药物还具有较长的药效持续时间,可以减少患者次数的用药频率。
五、新型抗疟疾药物的前景和挑战当前,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新型抗疟疾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疟原虫的变异性较强,新药的疗效可能会逐渐下降。
其次,新型抗疟疾药物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这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来说是一个显著的难题。
六、结语总之,临床医学中的新型抗疟疾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对于应对疟疾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相信可以进一步提高疟疾治疗的效果,减少疟疾的流行,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究进展【摘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全新结构的抗疟药,具有抗疟作用迅速、高效、低毒,且与大多数抗疟药无交叉抗性等特点。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作用机制。
Abstract:Artemisinin and its derivatives with endoperoxide function are new and important antimalarial drugs,and their antimalarial action is quick,efficient and without cross resistance. key words:artemisinins;antimalarial;action mechanism.疟疾是目前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每年有大约5亿人患疟疾,死亡人口数达275万之多【1】。
在众多的抗疟药物中,青篙素类药物独树一帜。
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疟作用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中国的传统中草药中发现的。
它们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抗疟效果非常明显,作用快,毒性低,而且价格便宜,因此颇受全球医药工作者和广大疟疾患者的青睐。
从七十年代始,国内外己有卜千篇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研究报道,本文拟就青篙素类药物抗疟作用机制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细胞水平的研究1.青篙素类药物与血细胞结合青篙素及其衍生物通过与尚未确定的受体结合而选择性地集中在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被感染的红细胞中的青篙素浓度是末被感染红细胞中的青篙素浓度的100多倍【2】。
Asawamahasakda和他的同事们【3】发现用3H标记的青篙素被分离的红细胞膜吸收,但却不能被末感染的红细胞吸收。
超过一半的膜关联药物能被乙酸乙醋抽提的磷脂酶A:所分解.41-42%的残留药物似乎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
2.引起疟原虫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青篙素及其衍生物能较其它抗疟疾药物更具抗疟效果,必定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在世界各地,疟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感染蚊子传播给人类。
疟疾不仅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会带来生命危险。
因此,控制和预防疟疾一直是全球卫生组织的重点。
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疟疾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缺乏基本医疗设施和药品。
传统的抗疟药物如氯喹和奎宁已经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疟疾,但目前疟原虫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它们的疗效。
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出现对于控制和预防疟疾的全球努力提供了新的希望。
青蒿素是一种天然草药,已被用于治疗疟疾数个世纪。
1970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项研究不仅为疟疾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更在中国科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天然药物的风潮。
此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逐渐成为全球抗疟药物的主要选择。
青蒿素有着显著的杀灭疟原虫的作用,患者只需要服用几天,就可以快速地恢复健康。
此外,青蒿素抗药性较小,可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供应受到了很多挑战,包括药物的产量太少,药物代价昂贵等。
近年来,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与从青蒿中提炼青蒿素相比,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成本更低且环保,其产量也可以有很大的提升。
近些年,已经有一些实验室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地的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合成出青蒿素的关键类似物,这将对全球抗疟药物的供应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不断探索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新型结构。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青蒿素类抗疟药物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结构,从而可以防止很多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这一研究突破有助于大大提高药物的效用,为控制和预防疟疾提供了更多选择。
总之,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研究和发展为控制和预防疟疾的全球努力注入了新的能量。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的研究不断进步,相信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必将不断走向成功。
这款抗疟药,为致命脑癌带来新希望PNAS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神经上皮性肿瘤,极具侵袭性,目前中位生存期约为14个月。
虽然涉及放射治疗和化疗(替莫唑胺)的标准护理可略微延长GBM患者的生命,但GBM对这些疗法耐受经常发生,这也是GBM复发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按标准护理治疗的GBM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6%,而且目前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防止复发。
5月14日,来自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PNAS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一种已批准上市的抗疟药有助于对抗GBM的耐药性,能有效抑制小鼠GBM模型中的肿瘤生长。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该药的作用靶点,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针对该靶点的“特效药”被开发出来 [1]。
图片来源:PNAS [1]具体来说,抗疟药lumefantrine可以抑制一种参与癌症发展的基因Fli-1,它控制GBM对放疗和替莫唑胺的耐受。
首先,体外细胞实验显示,lumefantrine介导了GBM细胞的凋亡,并且不管是对放疗/替莫唑胺敏感还是耐受的GBM细胞,lumefantrine都有效。
在体内实验中,研究人员在小鼠脑中植入人GBM细胞,用lumefantrine治疗28天后观察到,无论是对治疗敏感还是耐药的GBM细胞引起的肿瘤生长,lumefantrine 都有抑制作用。
得到良好且一致的体内外实验结果后,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确定Fli-1是控制治疗耐受性的重要基因元素。
这一发现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
具体而言,细胞外基质(ECM)重塑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癌症侵袭和扩散的两个关键过程,是调节GBM对放化疗耐受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两个过程受Fli-1调控。
热休克蛋白B1(heat shock protein B1, HSPB1)作为ECM重塑和EMT的纽带,为GBM的进展提供了一个主要的蛋白信号。
而HSPB1在GBM中有显著表达,其表达也受Fli-1调控。
天花,美研制出治疗天花口服药
美国加利福尼亚圣迭戈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国际抗病毒研
究联合会于美国布拉格举办的会议上宣布,他们已经研制出一种能够
治疗天花的口服药物。
据该研究小组负责人卡尔霍斯泰特勒介绍,这种药物能够杀死
已侵入实验室人工培育的人类细胞中的天花病毒,其药效是目前治疗
天花效果最好的药品西多福韦的100倍。
它还能够阻止已感染了牛痘
病毒的小白鼠的病情,只要从小白鼠感染病毒时起每天为其服用5剂
此药,小白鼠就能够存活下来。
不过,霍斯泰特勒表示,他们打算先将这种药用在几种不同动物
的身上,以检验其安全性和药效,然后再在人体中检验其安全性。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抗疟机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新进展摘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全新结构的抗疟药,因其抗疟作用迅速、高效、低毒且与大多数抗疟药无交叉抗性等特点而成为目前全球抗疟的主要药物。
近年来已有青蒿素类药物治疗失败的临床疟疾病例报道,最近的资料显示局部地区有青蒿抗性疟蔓延扩展的趋势,青蒿素类抗疟药抗疟机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已然担负起延长青蒿素类药物使用寿命的重任。
本文章就近期有关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机制及耐药机制的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抗疟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新药研发做出讨论并寻找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药抗疟机制耐药青蒿素(Artemisinin)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从青蒿植物中分离并鉴定的一种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是继氯喹、乙氨嘧啶、伯胺喹后最热的抗疟特效药,尤其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
青蒿素类药物因其具有抗疟作用迅速、高效、低毒且与大多数抗疟药无交叉抗性等特点,逐渐在全球抗疟疾斗争中扮演主角,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药品。
近年已有青蒿素治疗失败的临床疟疾病例报道,最近的资料显示局部地区有青蒿抗性疟蔓延扩展的趋势,因此青蒿素类抗疟药抗疟机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将担负起延长青蒿素类药物的使用寿命的重任。
本文就近期有关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机制及耐药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抗疟机制下一步研究及新药研发做出讨论并寻找新的突破口。
1 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机制早期观点认为青蒿素类化合物抗疟作用属于氧化性机制,分子中必须有过氧基团[1,2]。
迄今证实,自由基与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活性之间的重要关系,亚铁血红素或其他的生物大分子络合的亚铁,在药物活化中起了关键作用[3-6]。
学者们通过对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桥的详细研究,将青蒿素的抗疟原理归纳为两个步骤:青蒿素的过氧桥在低价过渡态的金属离子介导下还原分解形成自由基,继而和疟蛋白结合。
1.1亚铁离子介导的过氧桥裂解1992年工作者首次提出亚铁离子介导的过氧桥裂解产生一对氧阴离子自由基,两者分别经过β裂解和1,5-H迁移重排为C4位的伯碳自由基和仲碳自由基,并进一步转化为不同的产物[7]。
CHINA TROPICAL M EDICINE Vol.10No.3M arch2010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第10卷第3期[研究进展]近几年在研究人类恶性疟和间日疟原虫的起源和进化中,人们更为相信疟疾似乎是伴随着人类一同进化而来的推论,估计距今已有5亿年的历史,感染人类的恶性疟原虫可能起源于西非,而间日疟原虫可能起源于西非或中非[1]。
纵观人类几千年来在与疟疾这种古老疾病的抗争中,世界各地最初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均是采用当地各种传统医药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治疗疟疾。
抗疟药的发现和广泛使用在治疗及抢救疟疾病人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挽救了大量的生命。
目前世界范围内所使用的抗疟药主要是奎宁类衍生物和青蒿素类衍生物两大类药物。
自从1620年人类在秘鲁发现金鸡纳树皮有很好治疗疟疾的作用以来[2],到从该树皮中提取其有效成分并分析出化学结构经历了近200年的时间,从金鸡纳树皮的发现到青蒿素的研制成功经历了350年,回顾这两类药物的研发历史,给人们一个重要提示:它们均是从传统医药中研发而来。
喹啉类抗疟药的研制成功,给人类在治疗、抢救和预防疟疾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药物,同时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束缚了人们在继续研发新型分子结构的抗疟药思想,错误的认为有效的抗疟药必须是具有含氮杂环类化合物。
而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揭示了一种具有与含氮杂环的奎宁衍生物完全不同的分子结构,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而且比奎宁类化合物治疗疟疾更有高效低毒的作用。
随着奎宁类药物长期的使用,目前世界各地的恶性疟对其普遍产生了抗药性,间日疟对其抗药性也陆续有报道。
因此,各国的科学家在密切观察由于青蒿素衍生物大量使用后所带来抗药性问题的同时,受中国成功研发青蒿素的启迪,正在不断的寻找新型结构的抗疟药,并将寻找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传统医药中。
因而,有必要将国外近几年传统医药中抗疟药研究方面的状况归纳报道如下。
1传统医药学与抗疟药的发现目前全世界广泛用于治疗和抢救疟疾病人的抗疟药主要是喹啉类和青蒿素类衍生物,而从这两大类抗疟药物的研发轨迹中,不难发现均是从传统医药中获得启发,经过筛选有效成分、分析其分子结构、人工合成、在其基本分子结构衍生出不同的产物、经反复实验而获取如今临床所用的抗疟药。
1.1喹啉类抗疟药“奎宁”(Quinine)在秘鲁语是“树皮”的音译,几百年前在南美洲的秘鲁流行疟疾(Anti-fever),当地印第安人用一种植物的树皮研末冲服,很快就能治愈。
直到1630年西班牙人康托伯爵的夫人安娜染上了疟疾,服用秘鲁树皮后痊愈才发现这种树皮能够治疗疟疾,并取名为“金鸡纳”(Cinchona)树[2]。
1817年法国科学家Pierre和Joseph成功从秘鲁树皮中提取分离出奎宁[3],从此人们对奎宁分子结构进行大量的研究,直到1945年Woodward终于成功人工合成了奎宁[4],并围绕其结构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相继人工合成了扑疟母星、阿的平、氯喹、伯氨喹等喹啉类药物,其中以氯喹疗效最佳,其使用范围超过当时的其他抗疟药,能高效和速效的杀红细胞内裂殖体。
氯喹等喹啉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曾一度抑制了猖獗的疟疾,减少了全球的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60年代初东南亚泰柬缅边境及南美洲相继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
越战期间由于东南亚地区的恶性疟原虫广泛出现对氯喹的抗性,美国的科学家继续从奎宁分子结构中合成、筛选新的抗疟药甲氟喹(M efloquine),但在临床上使用5年后又出现抗药性[5]。
1989年澳大利亚首次报导32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新英格南疟区野外训练军人出现间日疟原虫抗氯喹株病例[6]。
1.2青蒿素类抗疟药早在2000多年前,青蒿就作为药物记载于长沙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五十二病方”中。
晋朝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将青蒿描述为治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国外传统医药学的抗疟药研究进展区德锦1综述,黄亚铭2审校摘要:综述了国际上传统医药学中抗疟药的研发历史及近几年的研发进展。
自从青蒿素抗疟药的研制成功后,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注重在本国传统医学中研发新的抗疟药,并有多种药用植物提取物用于抗疟试验研究。
关键词:传统医药学;抗疟药;研究与开发中图分类号:R978.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727(2010)3-368-02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ntimalarial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OU De-jin,HUANG Ya-ming.(1.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hool,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530021,Guangxi,P.R.China)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hitory and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ntimalarials of international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Since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artemisinin,scientists all over the world,at present,focus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ly traditional antimalarials,and as a results a variety of medicinal plant extracts are bening applied for malarial control in pilot experiments.Key words:Traditional medicine;Antimalari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作者单位:1.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广西南宁530021;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宁530028.作者简介:区德锦(1984~),男,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抗疟药的研究和开发。
通讯作者:黄亚铭368升,绞取汁,尽服之”,中国科学家从中的到启发,认为高温可能影响疗效,改用乙醚提取物,用于鼠疟近期抑制率达到100%[7]。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中国科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初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具有与含氮杂环的奎宁衍生物完全不同的分子结构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国际上认为:中国研发的青蒿素及衍生物,是继奎宁和喹啉类药物之后的重大突破,是建立研发新型抗疟药的里程碑,其核心价值是除青蒿素类衍生物对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和低毒作用外,还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抗疟药物的研发必须围绕有一个类似奎宁类分子母本的含氮杂环分子结构论断的束缚,并提示人们在自然界中同样还会存在有其它分子结构的抗疟药物。
2国外目前从传统医药中研发的抗疟药物2.1在韩国疟疾流行地区,Park等对当地草药进行调查分析,挑选了6种草药:茄科植物的龙葵Solanum nigrum、菊科的茵蔯蒿Artemisia capillaris、五加科的刺楸Kalopanax pictus、唇形科的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毛茛科的日本黄连Coptis japonica、芸香科的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分别在70℃下500ml蒸馏水浸泡5h,过滤后将提取液低温冻干存储在4℃。
用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实验,日本黄连,体外半抑制有效浓度(EC50)为1.4μg/ml,但没有选择性毒性;五加科的刺楸,EC50=4.6μg/ml,选择性毒性>4,均有希望成为新的抗疟药[8]。
另外,在南韩当地传统医药中曾经也有报道此植物治疗发热、止痛、驱虫药、局部炎症和溃疡的菊科植物的精属Carpesium genus含有去氢腋生依瓦菊11(13)-dehydroivaxillin(DDV),具有抗恶性疟活性。
Kim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其化合物进行鼠疟(Plasmodium berghei)实验,发现按2,5,10mg/kg/da4d后能有效抑制疟原虫红细胞内裂殖体[9]。
2.2在印度西南疟疾流行地区,采用当地治疗回归热传统药用植物:龙胆科的印度獐牙菜Swertia chirayita,番木瓜科的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Koehne,芸香科的甜橙Citrus sinensis,按照当地草药提取法,将獐牙菜晒干,木瓜和甜橙风干。
取獐牙菜叶子和茎,木瓜外皮和未成熟果肉以及甜橙的成熟果肉研磨成粉,室温下分别用石油醚与乙醇提取物经过滤消毒。
活体外实验,分别24、48、72h后观察血涂片疟原虫形态和密度,发现乙醇提取獐牙菜和石油醚提取木瓜组的原虫滋养体形态变小,不能发育为正常裂殖体,原虫密度随着提取物浓度的提高而减少,尤其木瓜外皮组具有最高抗疟活性[10]。
2.3在印尼,M urnigusih等收集了当地22种植物,经过风干、煮沸、加压浓缩、冰冻干燥后制成粉剂,在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进行抑制试验。
其中6种植物:菊科植物的蓍Achillea millefoliun、桃金娘科的岗松Baeckea frutenscens、苦木科的鸦胆子Brucea javanica、姜科的黄红姜黄Curcuma xanthorrhiza、马钱科的腺叶马钱Strychnos lucida、楝科的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的8种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抑制率达89.6%~100%[11]。
2.4在伊朗,Esmaeili等采用了当地4种传统医药植物:黄杨科的Buxus hyrcana Pojark,牛龙牛儿苗科的Erodium oxyrrhnchum、豆科的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木兰科的大茴香Ferula oopoda,经甲醇提取,在体外对恶性疟原虫试验,4种提取物都有显著效果(IC50 4.7~26.6μg/ml),原虫数量比对照组减少86.1%。
体内试验只有光果甘草对伯氏鼠疟有效[12]。
2.5在危地马拉,Franssen等从当地民间治疗退热和疟疾的草药中,挑选了苦木科的Simarouba glauca D.C、龙舌兰科的虎尾兰Sansevieria guineensis Willd、大戟科的巴豆Croton guatemalensis Lotsy、脉菊属的lobata4种药用植物,在室温下阴蔽晒干,其树皮和根在45℃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