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作业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和具体内容较为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资料。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2.难点: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相关历史事实和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观点,促进互动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资料和案例分析等,以便于教学演示和讲解。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演示和教学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派遣唐使等。
这些内容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以及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如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2.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典型事例,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特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的教材。
3.学习资料:收集有关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如文章、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如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特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沟通》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沟通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精通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主要内容和形式;3. 能够分析唐代中外文化沟通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4. 提高同砚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历史背景;2. 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主要内容和形式;3. 中外文化沟通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主要内容和形式;2. 中外文化沟通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实际状况;2. 谈论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谈论、教室互动等形式,引导同砚深度沉思中外文化沟通的意义和影响;3. 案例分析法:选取详尽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同砚对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第二课时:讲解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主要内容和形式;3. 第三课时:分析中外文化沟通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4. 第四课时:展示同砚探究效果,进行总结和谈论。
六、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谈论、提出问题等);2. 课后作业(包括文献阅读、写作等);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七、教学资源:1. 《唐代文化史》等教材;2. 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设备;3. 相关历史文献和探究资料。
八、教学作业:1. 阅读《唐代文化史》相关章节,撰写一份关于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读书笔记;2. 小组谈论:选取一则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并撰写小组报告;3. 教室展示:每位同砚筹办一个关于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PPT,进行教室展示。
以上是《唐朝的中外文化沟通》作业设计方案,期望能够援助同砚更好地了解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和影响。
愿同砚在这门课程中收获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拓展视野,增进跨文化沟通能力。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不仅有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还有与阿拉伯、印度等远隔重洋的国家的交流。
本课将介绍唐朝时期的一些重要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世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2.难点: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2.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3.讲解引导:教师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唐朝时期的图片,如长安城、鉴真东渡等,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如何?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查,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3. 能够分析唐代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4. 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梗概2. 唐代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3. 外国文化对唐代中国的影响4. 唐代文化交流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唐代文化交流的情况。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唐代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唐代时期的重要人物,演绎文化交流的场景。
4. 钻研性进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整理,撰写小论文或报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代文物、音乐等引起学生兴趣,引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话题。
2. 进修:介绍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和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3. 深化: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探讨唐代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4. 总结:让学生对唐代文化交流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5. 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钻研效果和见解。
五、评判方式1. 参与度:评判学生在教室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表现。
2. 知识掌握:评判学生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了解水平和深度。
3. 钻研能力:评判学生的钻研性进修效果,如小论文、报告等。
4. 总结能力:评判学生对唐代文化交流的总结和思考能力。
六、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唐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2. 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了解唐代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
3. 开展相关主题的文化活动,如展览、演出等,加深学生对唐代文化交流的理解和体验。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历史教科书》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展示唐代文化交流的情况。
3. 图书资料: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思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也是古代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一个时期。
本次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研究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方式和影响,深入了解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掌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途径;3.分析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外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2.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途径;3.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介绍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影响,展开自由讨论;3.实践法: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和资料整理,撰写小论文或演讲,加深对唐代文化交流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介绍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1课时);2.讨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途径(2课时);3.学生展开自由讨论,搜集资料并准备小论文或演讲(3课时);4.学生展示成果,老师点评和总结(1课时)。
六、评价方式1.小组讨论参与度(30%);2.小论文或演讲质量(40%);3.表现和总结能力(30%)。
七、参考资料1.《中外文化交流史》;2.《唐代文化交流史》;3.《唐代外交史》。
八、作业要求1.小组讨论中,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见解;2.小论文或演讲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充实,体现对唐代文化交流的深入理解;3.作业提交时间为下周五,逾期不接受评阅。
以上为《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业设计方案,希望通过此次作业的设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化交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2.掌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4.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课题: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与技能: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等相关史实,激发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重难点预测: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
图2 2、想一想,唐朝对外交往为什么会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展示提升】(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快乐元素】(让落后组的同学为全班同学表演一个节目)【真题演练】(2019·重庆B 卷)1.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
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
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A .经济的繁荣B .政治的清明C .文学艺术的兴盛D .社会风气的开放 (2019·海南)2.据图2,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 )A .吐蕃B .波斯C .大食D .天竺(2019·黑龙江大庆)3.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A .文成公主B .松赞干布C .玄奘D .鉴真(2019·山东聊城)4.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主要表明( )A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B .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C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D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2019·山东临沂)5.如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
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顺利东渡日本②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领域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2019·北京)6.一位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拟定了一幅对联(见右图),横批应为( )A .海路通达B .经济繁荣C .民族和睦D .文明互鉴(2019·江苏南通)7.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2.掌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和内容;3.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内容1.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2.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和内容;3.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影响;4.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
三、教学重点1.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方式;2.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四、教学难点1.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和内容;2.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3.展示法: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方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六、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3.图片、音频、视频资料。
七、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讲授:介绍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4.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方式展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影响;5.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6.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开讨论。
八、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讨论表现等;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设计相关考题,考查学生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教学效果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学生应能较好地掌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历史意识。
《唐朝的中外文化沟通》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沟通》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对外影响最深遥的时期之一。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同砚了解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历史背景、两边文化对接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援助同砚拓展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培育同砚的历史认识和文化自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背景和历史事件;2. 理解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意义和影响;3. 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见解;4. 培育同砚的进修爱好和独立沉思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背景和历史事件;(2)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方式和内容;(3)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意义和影响。
2. 教学方法:(1)教室讲授:老师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同砚介绍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背景和历史事件;(2)小组谈论:同砚分成小组,谈论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方式和内容,并展示自己的探究效果;(3)个人撰写:同砚撰写关于唐代中外文化沟通意义和影响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4)实地考察:组织同砚到博物馆或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唐代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四、作业要求:1. 撰写一份《唐朝的中外文化沟通》的探究报告,包括背景、事件、方式、内容、意义和影响等方面;2. 参与小组谈论,与同砚分享自己对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看法;3. 完成一篇关于唐代中外文化沟通意义和影响的短文,题目自拟;4. 参与实地考察,并写下考察心得体会。
五、评判方式:1. 探究报告效果占总效果的30%;2. 小组谈论效果占总效果的20%;3. 短文效果占总效果的20%;4. 实地考察效果占总效果的15%;5. 参与度和表现效果占总效果的15%。
六、时间打算:1. 第一周:介绍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背景和历史事件;2. 第二周:小组谈论唐代中外文化沟通的方式和内容;3. 第三周:撰写探究报告和个人短文;4. 第四周:实地考察和总结反思。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3.认识唐朝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
二、教学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三、教学难点:遣唐使的影响、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历史话剧表演、小组讨论、读书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唐朝大明宫),大家先仔细的观察并猜想一下这是什么建筑?是什么朝代的呢?这个建筑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宏伟壮观、大气)对,它就是唐朝富丽堂皇的大明宫,它的位置在长安城的这个地方(简介大明宫)。
为什么日本的建筑模仿唐朝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开启一段文化之旅,去寻找答案吧!(二)请学生阅读第19页,并思考问题:(1)什么是遣唐使?日本为何要派遣唐使来唐朝?除遣唐使外,中日文化交流还有哪些人物?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大唐法律、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是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应密切交往与联系。
留学生和留学僧(2)阅读材料思考:遣唐使是由什么样的人组成的呢?日本在遣唐使的派遣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日本官方十三次派出遣唐使著名人物:阿倍仲麻吕人员素质高特点:时间跨度长派遣次数多使团规模大(3)接下来我们来观察钱币:这两种钱币有何相似之处?你还能举出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4)遣唐使在中国学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制度上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教育上设立大学,完善学制。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下列有关遣唐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来华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军事技术
B.指的是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C.当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D.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代鉴真6次东渡弘扬佛法,终于成功。
他东渡的国家是( )
A.天竺
B.波斯
C.新罗
D.日本
3.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5.识读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是谁?他曾几次东渡日本?结果如何?
(2)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1)鉴真。
他曾先后6次东渡日本。
前5次失败,第6次东渡
成功。
(2)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6.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7.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8.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
A.那烂陀寺
B.白马寺
C.敦煌莫高窟
D.唐招提寺
9.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这位“伟大僧人”是(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玄奘
D.李白
10.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形式来体现唐朝的对外活动,下列哪一幕不应该出现在此剧中( )
A.日本遣唐使向皇帝呈交礼品
B.鉴真在唐招提寺讲经
C.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
D.玄奘回国后与皇帝讲述路上的见闻
11.鉴真和玄奘有很多的相同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中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④都去过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2.(教材素材改编题)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的身份是什么?他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请写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记载其西行过程的
著作。
(3)日本在唐朝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4)图一、二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图一、二中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
特点?
答案:(1)鉴真。
唐代高僧。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玄奘。
主要事迹: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著作:《大唐西域记》。
(3)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茶道等。
(举两例即可)
(4)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5)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
答案解析
1.A 日本遣唐使来华是为了学习中国唐朝的先进文化,故选A。
2.D 鉴真曾先后6次东渡日本,但前5次都失败了,第6次东渡成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3.D 紧扣题干中的“中印”分析,我国古代称印度为天竺,是玄奘西行的终点。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因此玄奘到天竺学习的宗教文化主要涉及佛教。
4.A 题干中所列举的史实都与唐朝的对外交往有关,据此可确定A项正确。
5.解析:解答本题要知道图中人物及其事迹。
答案:(1)鉴真。
他曾先后6次东渡日本。
前5次失败,第6次东渡
成功。
(2)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其根本原因在于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各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故选B。
7.A 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积极传播唐朝文化的是高僧鉴真,而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教文化。
故选A。
8.D 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他主持修建了日本著名的唐招提寺。
9.C 注意关键信息“西行取经”“唐朝”,由此可知这个人物是唐朝的僧人,虽然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僧人,但鉴真是东渡日本,故选C。
10.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题干要求体现唐朝对外活动,“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对外交往。
11.A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他们为完成使命不辞辛劳,历尽磨难终于到达目的地,为中外友好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这需要一种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故选A。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根据所学可以判断图一是鉴真,图二是玄奘,两人的主要事迹分别是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两人都为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作出贡献,其中一个传播中国文化,一个学习外来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
根据所学回答问题即可。
答案:(1)鉴真。
唐代高僧。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玄奘。
主要事迹: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著作:《大唐西域记》。
(3)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茶道等。
(举两例即可)
(4)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5)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