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ECS急性心衰治疗指南中文
- 格式:doc
- 大小:285.50 KB
- 文档页数:35
急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实施概要序言制定指南的目的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展现相关的证据,从而帮助临床医生衡量一种特殊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的益处和危险性。
这些指南应该对日常临床诊断有所帮助。
这些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其它不同组织及其它相关团体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指南和文件。
这些指南和文件将威胁到指南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只有经未受质疑的制定程序制定出的指南才能保证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这是ESC及其它组织系统地制定指南的一个原因。
尽管已经制定出版高质量指南的标准,但近期对1985至1998年同等评论杂志出版的指南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指南并不符合方法学研究。
因此重要的是,指南应用易理解的形式表达。
其次,亦应很好地指导指南的推行计划。
已尝试确定指南是否促进临床实践及医疗资源的联合使用。
欧洲心脏病协会应用指南委员会(CPG)指导和协调由特殊委员会、专家讨论小组制定的新指南的准备工作。
此写作小组所选择的专家被告知提供所有存在或可能有争议的论著。
此种开诚布公的形式存在于欧洲心脏协会及ESC总部的文件中。
委员会已有责任为这些指南和文件进行担保。
特别委员会已将建议的程序和/或治疗的作用或功效及证据的级别进行分类,如下表:建议的分类:第Ⅰ类:循证医学证据和/或大多数人同意所作的诊断/治疗是有益的、有帮助的且有效的;第Ⅱ类:对于治疗的作用和/或功效有相反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或分歧;Ⅱa类: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观点认为治疗有效;Ⅱb类:循证医学证据/观点很少能证实治疗有效;第Ⅲ类:循证医学证据或大多数观点认为治疗无效且在有些情况下是有害的。
*ESC不推荐使用第Ⅲ类证据的分级:A级:从大量随机临床试验或其后的分析中得出的数据B级:从一个单独的随机临床试验或大的非随机研究中得出的数据C级:专家得出的一致意见和/或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回归性研究1.简介指南的目的是描述成人急性心力衰竭(AHF)的诊断和治疗的合理性。
欧洲心脏病协会应用指南委员会(CPG)提名特别委员会制定急性心衰指南。
AHA/ACC公布2005年修订心衰诊断治疗指南(全文)在8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修订小组主席、期坦福医学院Sharon Ann Hunt称,心衰是种具有特异症状和体征(气促、疲乏、运动耐量差、液潴留致肺充血及外周水肿)的慢性病。
单根据某一种临床试验难以诊断。
"上次指南公布4年来,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治疗,使医生们的治疗决策更加复杂。
但早期诊断和有更多的新治疗可供选择,可望改善心衰病人的生活质量,甚或有助于抵御这一正在扩展的流行"。
2005年指南在1995年和2001年指南基础上进行修订。
对期的治疗均有所补充。
1990年至1999年间,主要因心衰住院数从810,000增至>1000,000。
每年新诊断的心衰病例>250,000,每年死亡300,000。
部分是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65岁以上人群每1000人中心衰者10人。
心衰住院病人中,80%年龄65岁以上;65岁者2%至3%患心衰;80岁人群80%有心衰,但老人心衰常被漏诊),部分是由于心梗后存活下来的病人增多。
由于心衰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用于心衰诊疗的Medicare费用多于其他的所有情况。
2005年直接或间接用于心衰的医疗费用估计27.9亿指南对心衰的分类:A期及B期并无心衰的症状或体征,但由于特异的危险因子或心脏结构上的异常,病人的危险增加。
A期无症状,左室功能(LVF)无不正常;B 期无症状,但LVF不正常。
C期指病人以前或目前有气促等心衰症状,有心脏结构不正常;D期指顽固性心衰,可能需用心脏移植等先进的治疗或临终关怀。
这些分期并不取代NYHA的功能分级,NYHA I级最轻,IV级是静息时有症状。
为了延缓心衰的进展或预防心衰,指南建议早期识别及妥善治疗冠心病、其他类型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子。
研究反映,控制高血压可以使心衰发病率降低1/3。
指南列出心衰的症状:易疲劳:一般居民可能并不体会到这是心衰的警示;另一执笔者,菲城大学医学中心的Mariell Jessup称,在我们周围来往着的许多人,他们只是认为自己身体不大好,变样了,或者认为自己越来越老,或是踝关节肿了,是由于"热"。
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修订ACC/AHA 2005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ACC/AHA实践指南的报告(对2001年心力衰竭评价和治疗指南的修订)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Update the 2001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1. 简介心力衰竭已成为美国公共健康的主要难题并且在继续增长。
目前大约有500万患者,并且每年新诊断的心衰超过55万(1)。
每年的心衰门诊有1200-1500万例次,每年心衰住院有650万日(2)。
1990-1999年,住院主要诊断为心力衰竭例数从约81万增至100余万,而加上次要诊断为心衰的则为从240万增至360万(3),2001年死亡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的为53000人。
尽管治疗手段在不断改进,心衰死亡人数仍在稳步上升,其部分的原因是由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良好治疗而挽救为心力衰竭患者(1)。
心力衰竭首先是一个老年的表现(4),因此人口的老龄化导致心衰例数的增加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
65岁以上人口中每千人心衰发病数达到10例(1),而且且住院心衰患者中有约80%年龄大于65岁(5)。
心衰已成为最常见的临床诊断疾病,比其它任何诊断所要花费都多(6)。
据估计2005年直接或间接用于心衰的花费是279亿美元(1)。
美国每年用于心衰治疗药物的花费是29亿美元。
ACC与AHA最早于1995年发表了心衰评价与处理的指南,于2001年发布了指南的修订版。
2005年ESC急性心力衰竭指南解读朱建国,那开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100020)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70(2007)05-0059-02 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以及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发表了首个关于急性心力衰竭(AHF)诊断及治疗的指南,目的在于规范成人AHF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2005年ESC急性心力衰竭指南的一些新观点1.1 定义 AHF的定义为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急骤发作,有无基础心脏病均可出现AHF,部分AHF 是非心源性因素引起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急性心力衰竭一般发生于心脏解剖和功能异常的患者。
1.2 AHF治疗有效标准 指南指出单纯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有时会出现误导,还应缓解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和乏力)。
短期获益的同时必须力争改善患者长期预后,而后者的取得需要避免心肌的损害。
传统观念认为AHF治疗有效为获得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主要指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增加、PC W P和右房压下降)。
1.3 糖尿病 AHF时高血糖很常见,应停用常规降糖药物而使用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并反复测量血糖水平及调整药物剂量。
血糖正常(<6.1mmol/L)能提高糖尿病患者伴AHF的生存率。
传统观点认为对这部分患者血糖的水平应维持在10mmol/L左右。
1.4 氧疗 对于不缺氧的患者,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高流量吸氧能够改善预后。
研究发现组织内氧过多会降低冠脉血供,减少心排血量,升高血压并使全身血管阻力增加。
在一项研究中,200例AM I患者随机接受可调式面罩吸氧或呼吸室内空气,结果显示面罩吸氧组死亡率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有增加的趋势。
传统的观点认为立即给予高流量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优于鼻导管给氧。
1.5 吗啡 宜用于严重急性左心衰竭早期阶段,尤其在患者焦虑不安、呼吸困难时。
建议在AHF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后尽快给予吗啡3mg弹丸式注射,能缓解AHF的呼吸困难及其他症状,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2008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目录序言………………………………………………………………………………………………前言………………………………………………………………………………………………定义和诊断………………………………………………………………………………………诊断技术…………………………………………………………………………………………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装置与外科手术…………………………………………………………………………………心力衰竭中的心律失常…………………………………………………………………………同患多病与特殊人群……………………………………………………………………………急性心力衰竭……………………………………………………………………………………保健的实施和延续………………………………………………………………………………证据上的分歧……………………………………………………………………………………英文缩略语……………………………………………………………………………………参考文献(略) ………………………………………………………………………………………序言指南和专家共识总结和评估当前对专项问题所有可利用的证据,目的是帮助医生和其他的健康工作者针对特定患者,在特定条件下选择最佳的诊疗策略,同时考虑预后以及该诊断或治疗措施的风险利益比。
指南并不能代替教科书。
关于医学指南的合法性先前已被讨论过。
近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其它机构发表了大量的指南和专家共识。
由于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指南制定的质量标准已经被确立,从而使所有结论都很透明化。
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和发行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可以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网的指南分区找到。
简言之,我们邀请某个领域的专家对某一特定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的已发表的证据进行综合回顾,从而对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准确的评价,包括风险效益比的评估。
急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实施概要欧洲心脏病协会急性心衰特别委员会由加强治疗医学欧洲协会担保翻译:林晖序言制定指南的目的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展现相关的证据,从而帮助临床医生衡量一种特殊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的益处和危险性。
这些指南应该对日常临床诊断有所帮助。
这些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其它不同组织及其它相关团体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指南和文件。
这些指南和文件将威胁到指南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只有经未受质疑的制定程序制定出的指南才能保证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这是ESC及其它组织系统地制定指南的一个原因。
尽管已经制定出版高质量指南的标准,但近期对1985至1998年同等评论杂志出版的指南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指南并不符合方法学研究。
因此重要的是,指南应用易理解的形式表达。
其次,亦应很好地指导指南的推行计划。
已尝试确定指南是否促进临床实践及医疗资源的联合使用。
欧洲心脏病协会应用指南委员会(CPG)指导和协调由特殊委员会、专家讨论小组制定的新指南的准备工作。
此写作小组所选择的专家被告知提供所有存在或可能有争议的论著。
此种开诚布公的形式存在于欧洲心脏协会及ESC总部的文件中。
委员会已有责任为这些指南和文件进行担保。
特别委员会已将建议的程序和/或治疗的作用或功效及证据的级别进行分类,如下表:建议的分类:第Ⅰ类:循证医学证据和/或大多数人同意所作的诊断/治疗是有益的、有帮助的且有效的;第Ⅱ类:对于治疗的作用和/或功效有相反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或分歧;Ⅱa类: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观点认为治疗有效;Ⅱb类:循证医学证据/观点很少能证实治疗有效;第Ⅲ类:循证医学证据或大多数观点认为治疗无效且在有些情况下是有害的。
*ESC不推荐使用第Ⅲ类证据的分级:A级:从大量随机临床试验或其后的分析中得出的数据B级:从一个单独的随机临床试验或大的非随机研究中得出的数据C级:专家得出的一致意见和/或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回归性研究1.简介指南的目的是描述成人急性心力衰竭(AHF)的诊断和治疗的合理性。
欧洲心脏病协会应用指南委员会(CPG)提名特别委员会制定急性心衰指南。
特别委员会包括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衰协会的代表及重症监护治疗欧洲协会(ESICM)的成员。
特别委员会的建议在一个审查委员会中审阅并由CPG和ESICM改进。
综合慢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此指南包括心衰的诊断和治疗的建议。
此建议亦作为文件的未删节版、指南的简化版和ESC的教育用CD出版。
2.流行病学、病因学和临床背景在许多国家由于人群年龄的多层次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存活率的提高,使得当前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数量快速增长,同时使由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数增加。
60-70%的急性心衰病人特别是老年人有冠心病。
在年轻的被调查者中,急性心衰多是由于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或心肌炎引起。
急性心衰的病因及并发症参见表1。
表1 引起和加速急性心衰的因素(1)先前存在的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如心肌病)(2)急性冠脉综合征(a)心肌梗死/大范围缺血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缺血性功能不全(b)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合并症(c)右室梗死(3)高血压危象(4)急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房扑或房颤,其它室上性心动过速)(5)瓣膜反流(心内膜炎、腱索撕裂、原有的瓣膜反流加重)(6)重度主动脉瓣狭窄(7)重症急性心肌炎(8)心包填赛(9)主动脉夹层(10)产后心肌病(11)非心血管因素(a)对治疗缺少依从性(b)容量负荷过重(c)感染,特别是肺炎或败血症(d)严重的肺部感染(e)大手术后(f)肾功能减退(g)哮喘(h)药物滥用(i)酒精滥用(j)嗜铬细胞瘤(12)高心输出量综合征(a)败血症(b)甲状腺危象(c)贫血(d)动静脉分流综合征在欧洲国家心衰治疗花费占医疗保健花费的1-2%,其中约75%用于住院病人治疗。
在心脏病学中,进展性心衰及相关的急性失代偿已成为花费最多的综合征。
急性心衰病人预后相当不好。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严重的心力衰竭的病人死亡率相当高,12个月死亡率达到30%。
同样,已有报道急性肺水肿院内死亡率达12%,1年死亡率达40%。
急性心衰住院病人中约有45%在12个月内还要再次住院(约有15%要两次以上住院)。
在60天内再次住院病人的死亡危险程度从30%到60%不等,主要取决于人口研究。
Ⅰ. 急性心衰的定义、诊断步骤、仪器检查及监测3.急性心衰的定义及临床分类定义急性心力衰竭是继发于心功能异常的急性发作的症状和体征。
它可以与先前存在的心脏疾病同时发生或不伴有基础心脏疾病。
心功能不全包括收缩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不全,心脏节律异常,或前、后负荷失常。
急性心衰通常危及生命并需要紧急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可以表现为急性起病(先前不知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新发生的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表2):(ⅰ)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新发或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具有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但较轻微,并不符合心源性休克、肺水肿或高血压危象的标准。
(ⅱ)高血压性急性心力衰竭:具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并伴有高血压和相关的左室功能不全,胸片示急性肺水肿。
(ⅲ)肺水肿(通过胸片证实)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并有满肺的爆裂音和端坐呼吸,治疗前呼吸室内空气血氧饱和度小于90%。
(ⅳ)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纠正前负荷后由心衰引起的组织低灌注。
对于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无明确的定义[在研究中(表2)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解释患病率和最终结果的不同],但是心源性休克的特征通常是血压降低(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压下降30mmHg)和/或少尿(<0.5ml/kg/h),脉搏>60bpm,有或没有器官充血的证据。
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可以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ⅴ)高心输出量衰竭的特征是高心输出量,通常心率较快(由心率失常、甲亢、贫血、Paget病、医源性或其它机制引起)、四肢温暖、肺充血,有时在感染性休克中伴有低血压。
(ⅵ)右心衰竭的特征是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并伴有颈静脉压增加、肝大和低血压。
在心脏监护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联合使用急性心衰的不同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和胸片改变进行Killip分级,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Forrester分级。
这些分级已通过急性心梗后发生的急性心衰证实,,并应用于新发的急性心力衰竭。
第三个“临床严重性”分级已在心肌病研究中得到证实,并根据临床表现测定。
它更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
3.1.1.Killip分级。
Killip分级是在治疗急性心梗时临床用来评估心肌梗死的严重性。
Ⅰ级:无心力衰竭。
没有心功能失代偿的症状;Ⅱ级:心力衰竭。
诊断标准包括啰音、奔马律和肺静脉高压。
肺充血,中下肺野可闻及湿啰音;Ⅲ级:严重的心力衰竭。
明显的肺水肿,满肺湿啰音;Ⅳ级:心源性休克。
症状包括低血压(SBP≤90mmHg),外周血管收缩的证据如少尿、发绀和出汗。
表2 常见临床和血流动力学特征Ⅱ伴有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的急性心衰通常正常高+/- >18 KⅡ-Ⅳ/FⅡ-Ⅲ+/-+,并有CNS症状Ⅲ伴有肺水肿的急性心衰+ 低于正常低升高KⅢ/FⅡ+/- - Ⅳa 心源性休克/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于正常低,<2.2 >16 KⅢ-Ⅳ/FⅠ-Ⅲ少+ + Ⅳb 严重的心源性休克>90 <90 <1.8 >18 KⅣ/FⅣ非常少++ + Ⅴ高心输出量心衰+ +/- + +/- KⅡ/FⅠ-Ⅱ+ - - Ⅵ急性右心衰竭通常低低低低FⅠ+/- +/- +/-*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是一种主观感觉,临床表现可与上述分类重叠。
SBP 收缩压;CI 心脏指数;PCWP 肺毛细血管楔压;CNS 中枢神经系统3.1.2.Forrester分级。
急性心衰Forrester分级同样用于急性心梗病人,根据临床特点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分为4级(图1)。
临床上根据外周低灌注(脉搏细速、皮肤湿冷、末梢发绀、低血压、心动过速、谵妄、少尿)和肺充血(啰音、胸片异常)进行临床分级,根据心脏指数降低(≤2.2L/min/㎡)和肺毛细血管压升高(>18mmHg)进行血流动力学分级。
最开始的指南根据临床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Ⅰ组的死亡率为2.2%,Ⅱ组为10.1%,Ⅲ组为22.4%,Ⅳ组为55.5%。
3.1.3.“临床严重性”分级。
根据末梢循环(灌注)和肺部听诊(充血的表现)进行临床严重性分级。
病人可分为Ⅰ级(A组)(皮肤干、温暖),Ⅱ级(B组)(皮肤湿、温暖),Ⅲ级(L组)(皮肤干冷)和Ⅳ级(C组)(皮肤湿冷)。
此分级已经被心肌病研究证实有效,并同样适用于接受住院治疗或院外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
3.2.急性心衰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伴有心输出量减少、组织低灌注、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增加和组织充血。
它的根本机制可以是心源性或心外因素,可以是急性综合征解决前短暂的、可逆的一种表现,亦可以引起永久损害从而导致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不全包括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主要由缺血和感染引起),急性瓣膜功能不全、心包填塞、心律失常或前/后负荷失常。
多种心外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心负荷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如:(ⅰ)体循环或肺循环高压或大面积肺栓塞引起的后负荷增加,(ⅱ)由于液体入量过多或由于肾衰、内分泌疾病导致的排泄过少从而引起前负荷增加,或(ⅲ)由于感染、甲亢、贫血、Paget病引起的高心输出量状态。
心力衰竭可以同时合并其它器官疾病。
严重的心力衰竭亦可引起致死性多器官衰竭。
恰当的长期治疗,并且,如有可能,在病因学基础上纠正解剖学异常,可以预防急性心衰发生并可以改善长期预后。
急性心衰可以分为前向左心衰、前向右心衰和后向左心衰、后向右心衰,或是这些同时存在。
组织低灌注 3.5ˉ↑正常灌注 3ˉ↓↑ 2.5ˉ轻度低灌注↓↑ 2ˉ| C-严重 1.5ˉ低灌注| 1ˉ↓0.5Forrester et al. 18AmJCardiol1977;39:137 PCWP mmHg 肺充血←低血容量→←-轻度-→←————重度————→图1 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级(Forrester分级)。
HⅠ-Ⅳ代表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程度,同时在坐标轴上注明相关心脏指数和肺毛细血管压的特点。
CⅠ-Ⅳ代表临床严重性。
3.2.1.前向急性心衰(左心衰和右心衰)。
前向急性心力衰竭可以只表现为轻度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亦可有心源性休克的表现,包括休息时组织灌注减低的表现如虚弱、谵妄、嗜睡、面色苍白、紫绀、皮肤湿冷、低血压、脉搏细速和少尿等。
各种病因都可引起此综合征。
通过病史可以做出诊断,如:(ⅰ)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相关的危险因素、病史和相关体征;(ⅱ)急性心肌炎,并有相关的急性病毒感染的病史;(ⅲ)急性瓣膜功能不全,并有慢性瓣膜病、瓣膜手术、细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胸部外伤的病史;(ⅳ)肺栓塞的病史和体征;(ⅴ)心包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