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说数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53.50 KB
- 文档页数:22
说数说数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史,认识科学发展无止境的规律,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2、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之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领会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抽象道理的写作手法并学会仿写。
说明:著名作家、诗人路也曾经说过:“以前不知道数学如此之美,如果我在中学时就读过《科学是美丽的》,定会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 传统的科普文章重在解说所要说明的对象,传播科学知识,文章侧重说理,语言也显刻板枯燥,加上“数”在许多人眼中又是那样单调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多纠缠于文中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而应遵循“自习自研、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教师巧作导语、巧设疑问,努力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对文章写作思路的梳理以及学习文章对抽象概念如何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掌握本文准确性、生动性的语言特征,从而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艺术之美。
同时让学生培养生活中的科学意识,即认识到科学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人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尤其是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了解数的发展,领会科学的精神。
2、难点:探究科学家笔下的数为何有如此魅力。
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写法。
说明:科学求真,艺术尚美.沈致远先生的这篇科学小品文以生动、流畅的文字,对数字的形成与演变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特别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诠释数字的形式与内涵,使枯燥的数字洋溢着灵性和生气,让数学天地充满诗情画意,熔真、美、情、理于一炉,引人入胜,回味隽永。
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本文如何把科学与人文有机的结合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而对文章语言的品味鉴赏,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抽象枯燥的内容表达得具体生动的。
《爱因斯坦与艺术》《说数》《自然笔记》重点分析一、知识概述《爱因斯坦与艺术》是夹叙夹议型的议论文,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作者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间的关系,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全方位地看世界;他以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论证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研究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人当拥有这般审视天地之大美的心胸,这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
只有怀着这一崇高目标的人才有可能做出伟大贡献。
文章的观点具有高度前瞻性,这一观点形成于五六十年代作者在北大求学期间,并在21世纪得到充分发展。
这一观点针对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将学科专业越分越细、观察世界的视角越来越窄的弊病,为知识界、教育界正确认识世界和科学部署学科专业提供了思路,也为莘莘学子如何正确对待专业知识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说数》是一篇科学散文,介绍的对象是数学。
而数学向来是思辨的科学,素以抽象艰深著称。
其实,数学之思辨基于逻辑公理系统,如能按部就班循序而进,就可以化难为易。
抽象源于实际,而又应用于实际,如能从其原型说数,就可以具象思维来理解抽象原理,而这显然就是作者写作《说数》所作的尝试。
既然数学中蕴含着真理,就一定能从中发掘出美。
而诗与数学相似,好诗就如清澈的水晶那样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数学的逻辑公理系统也是通体透明、一尘不沾。
东方和西方古代的哲人都曾探求过宇宙的秘密,仰观俯察,呕心沥血。
古希腊以及西洋近代哲人如何探究宇宙的奥妙,我们且不去说,单说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哲人,他们是如何以独特的“默而识之”的韧劲去解读宇宙万物的秘密的。
四时运行,万物繁衍,时隐时现,秘而不宣。
然而,它们是美丽的,有着永恒的美丽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美,得靠人类的智慧去揭示、表述和传播,让它们的灵光照耀人间。
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散文家杨文丰所著的这4篇散文,处处闪现着学识与智慧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