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32 KB
- 文档页数:3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水资源供给、水资源需求、供需平衡与问题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水资源供给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主要是指降水和地表水资源。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以降雨、降雪或雾凇等形式返回到地面的过程。
而地表水是指包括江河、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经渗流等方式上升到地表的水资源。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某灌区的平均年降水量为X毫米,年降水量的变化范围在80%的概率下为X-ΔX毫米到X+ΔX毫米。
该灌区还有一条大江与其相接,大江全年的平均径流量为Y立方米,年径流量的变化范围在80%的概率下为Y-ΔY立方米到Y+ΔY立方米。
二、水资源需求某灌区的水资源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农业灌溉用水是最大的需求量。
农业灌溉用水是农田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资源。
根据灌区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某灌区的农业用水需求占总需求量的70%,城市生活用水占20%,工业用水占10%。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生长期,农业用水的需求量大致为A立方米/公顷。
三、供需平衡与问题分析在灌区中,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是关键。
供需平衡不仅影响到农田的灌溉效果,也影响到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的发展。
通过比较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量级可以得出是否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城市居民的生活。
供需平衡的问题还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如果灌区的水资源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也会导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供需平衡问题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水量和径流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到水资源供给。
在制定供需平衡策略时,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薛松贵【摘要】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支撑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水资源紧缺、水量减少和需水量增加背景下,应通过多种措施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基于未来水资源形势变化,提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生效至西线一期工程生效前后三个阶段水资源配置方案.指出由于水资源短缺,城乡居民饮水、能源基地工业用水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水量,使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存在一定风险.提出近期必须采取强化节水、加强调度管理、兴建干流调蓄工程,远期实现跨流域调水等一系列对策和措施.【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1(000)023【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水资源配置;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跨流域调水【作者】薛松贵【作者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450003,郑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2.4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又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
黄河水资源具有年际变化大、连续枯水段长的特点,在枯水期和枯水段,缺水更加严重。
未来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量减少和需水量增加,水资源安全形势严峻,制定水资源安全战略非常必要。
自2002年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部署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在水利部统一领导下,经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及相关省(自治区)近10年的努力,编制完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规划编制过程中,邀请专家咨询20多次,多次征求并协调了流域省(自治区)意见,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
《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作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一、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年径流量534.8亿m3,仅占全国河川年径流量的2%,人均年径流量473m3,仅为全国人均年径流量的23%,却承担着占全国15%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
引黄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山东省东明县是黄河人鲁第一县,黄河蜿蜒县境66 公里。
建国以后,东明县先后建成闫潭、谢寨、高村等3 处引黄灌区。
拥有干级渠道13条,设计引水流量175m3/s,设计灌溉面积82.6 万亩,东明县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灌溉效益十分显著,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但是,目前东明县引黄灌溉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存在问题分析1 、用水户的节水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区域性缺水的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节水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统一管理,而我国节水和法制都很薄弱。
目前东明县节水管理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没有统一的现行规定,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同时,部分领导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认为节水是上级的事,与下级无关,没有把节水的重要性放在心目当中,上级要求严了只好开开会、传达传达会议精神而已,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
另外,现有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的想法等,由此造成了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的问题。
2、用水浪费现象严重一是东明县引黄灌区及配套工程已运行30 年以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投资、农民投劳建设的,灌区工程标准低、配套差、年久失修,渗水漏水严重;灌区管理处作为灌区专门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引水灌溉,按上级要求引水、停水,只管理到干级渠道,对干级以下渠道建筑物只负责维修,而由乡镇控制使用。
二是灌区大多数农田仍然是沿用大水漫灌,土地高低不平,用水浪费严重;农田灌溉季节,上游乡镇为扩大自流灌溉面积私自调控节制闸,甚至拦堵渠道,造成灌区上游水资源浪费,下游浇不上水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灌区的健康发展。
灌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状况分析首先,灌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状况表明了水资源在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等不同领域中的利用情况。
通过对灌区的水资源供给和需求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灌区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在进行灌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状况分析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水资源供给状况分析灌区水资源的供给情况与灌溉需求密切相关。
首先,需要分析灌区所在地的水资源来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降水等。
地表水资源供给主要来自于河流、湖泊等水域,而地下水则主要受到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
另外,灌区的降水情况也是影响灌区水资源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二、灌区水资源需求状况分析灌区水资源需求主要由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和其他用水等方面的需求构成。
其中,农业用水通常占据灌区水资源需求的绝大部分。
因此,需要对不同农作物的灌溉需水量进行估算和分析,结合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情况和作物需水系数等因素,评估灌区的灌溉水需求。
三、灌区水资源分配状况分析灌区水资源的分配状况是指将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的过程。
在分析灌区的水资源分配状况时,需要考虑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灌溉用水定额、灌区内部水资源分配情况等。
特别是需要关注灌区不同地块的灌溉水供应情况,是否存在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或浪费现象。
四、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灌溉过程中用于作物生长的实际用水量与灌区可用水资源之间的比例。
通过分析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评估灌溉系统的效能和灌溉技术的合理性。
在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中,可以考虑利用灌溉水利用系数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来评估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五、灌区水资源管理建议针对灌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状况的分析结果,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水资源管理建议。
这些建议可以包括改善水资源供给状况、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完善灌区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措施。
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灌区与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合作,对灌区进行长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
灌区水资源供应与需求平衡分析1. 引言灌区水资源供应与需求平衡是指在灌溉农田的过程中,灌区的水资源供应能够满足农田对水的需求,实现灌溉的平衡状态。
本文将对灌区水资源供应与需求进行详细分析,探讨灌区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影响灌区水资源平衡的因素。
2. 灌区水资源供应分析2.1 水资源供应方式灌区的水资源供应方式主要包括地表水供应和地下水供应两种形式。
地表水供应通常通过引水渠道或河道进行供水,而地下水供应则通过灌区内的抽水井进行取水。
2.2 水资源供应量分析在灌区水资源供应量的分析中,需要考虑自然水量、引水效率和水资源管理等因素。
自然水量是指灌区水源地本身的水资源量,通过对该水源地的水量调查和监测,可以获得水资源的可供量。
引水效率一般通过管道输水和水泵供水等方式来提高,以确保供水效果。
此外,水资源管理也有助于提高灌区的用水效率,减少浪费和损失。
3. 灌区水资源需求分析3.1 农田需水量分析农田需水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作物类型、生长阶段、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水分特性等。
通过对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进行测算和监测,可以获得灌区的总需水量。
3.2 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单位用水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或农作物产量。
通过采用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和灌区排水系统等手段,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单位用水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或农作物产量最大化。
4.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1 水资源供需差距分析通过对灌区的水资源供应量和需求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到水资源供需的差距情况。
水资源供需差距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灌溉效果和农田的产量。
当供需差距过大时,往往会导致灌溉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4.2 水资源供需平衡策略为了实现灌区水资源供需的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例如,优化水资源供应系统,提高引水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田的需水量;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合理的用水定额制度。
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可在尽量满足农田需水的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保持灌区水资源供需的平衡状态。
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供需分析一、引言: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供需分析是对灌区灌溉水资源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的平衡与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的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的现状:目前,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和不合理分配。
一方面,灌区的水资源供给受制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水域管理等因素的限制,供应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灌区内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存在着一些浪费和滥用现象。
这使得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影响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的因素:1. 气候因素:灌区所在地的水资源供给受到气候变化和降水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从而影响灌溉用水的供需平衡。
2. 地理位置:灌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水资源的获取方式。
灌区位于水源丰富地区,水资源供给相对充足;而位于水资源贫乏地区的灌区则面临更大的供需压力。
3. 灌溉制度和管理:灌区的灌溉制度和管理措施直接影响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合理的灌溉制度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4. 农业种植结构:不同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同,灌区内农作物种植的结构将影响灌溉水资源的需求量。
四、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分析:1. 水资源供需量的计算:通过对灌区水资源的供给量和灌溉水需求量的测算,可以得到供需量的具体数据,为灌区水资源供需的平衡提供依据。
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将供需量进行对比,分析供需平衡的现状。
如果供需平衡不足,将会导致灌溉用水的不合理调配,影响农业生产。
3. 水资源供需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供需情况。
这有助于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的挑战: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均,部分灌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水资源供需挑战。
1、项目基本情况1.1、项目建设背景1.1.1、灌区基本情况胡家水库灌区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位于旬邑县城西北约15km的胡家水库左岸,该灌区以胡家水库为水源,二级抽水提水上原。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43米,坝顶长180米,总库容9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8万立方米。
泵站地形扬程96m,流量0.08m3/s,为二级抽水,一级站为浮船抽水,二级站为固定站抽水,各配套抽水机组2套,总装机525千瓦,配DN 200 mm扬水管道3条,2条工作,1条备用。
泵站用电由张洪镇供电站10km 线路“T”接2km高压线供给,变压器容量2×180KV A。
灌区衬砌“U”型干支渠10km,斗分渠12.5km,修建斗门、桥涵等建筑物150多座,设施控制灌溉面积5000亩,受益范围为赤道乡的胡家、义井、上官庄、赤道四村。
该灌区建成以来,曾发挥了一定效益,但因运行时间长,年久失修,大多设备已破烂不堪,加之渠道输水损失大,浇地费用高,效益低,群众积极性低,致使田间渠道及建筑物多处被破坏抢耕,不能正常运行,导致该灌区弃灌为旱。
2004年利用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资金对灌区进行了节水改造,在原抽水站浮船上安装200QJ50-130/10型潜水加压泵2台,塬面建供水站一处,站内建150m3蓄水池1座、20m高,50m3水塔1座、加压泵房三间30m2,安装IS80-65-160型加压泵1台,由浮船加压泵利用原泵站备用管道将水送至塬面蓄水池,再由塬面加压泵将水送至水塔,由水塔重力供水入管网。
抽水站扬程96米,抽水流量50 m3/h。
灌区改造主要为铺设暗管,铺设输水干管一条,横穿张洪镇新丰、新昌和府池三村,沿线分出六条灌溉支管,建成节水灌溉面积940.1亩,其中滴灌235.7亩,穴灌691.77亩,小管出流12.63亩。
该灌区节水项目的实施,又使胡家水库灌溉工程重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极大地缓解了受益区的旱情,提高了当地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灌区受益村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近年来,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与环境的逐步恶化,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越发突出,而灌区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其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对于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灌区水资源的供给角度来说,该灌区的水源主要来自于运河、地下水等,其总供水量大概在1000万立方米左右。
但是,由于供水方式较为单一,且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这也导致了该灌区的水资源供给比较有限,往往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其次,从灌区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角度来说,该灌区主要作物为水稻、小麦等,这些作物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
据统计,该灌区每亩水稻的灌溉用水量在1400-1600立方米左右,而每亩小麦的用水量则大致在800-1000立方米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生产所需的水资源总量较大。
综上所述,该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比较紧张,但是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还是有一定的缓解空间。
首先,可以通过改善灌溉方式,如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手段,来减少灌溉产生的水资源浪费。
其次,可以在灌区内建设储水池、渠道等水利工程,以增加灌溉用水的供给量。
另外,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采用节水型作物、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来降低农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
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降雨水资源,如通过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收集和存储,以增加灌溉用水的供给量,从而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的来讲,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该灌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实现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某灌区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灌区内种植有大量的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等。
灌区的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非常大,因此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成为了当地政府和农民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情况。
灌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水源和人工供水。
自然水源包括来自山泉、河流和地下水的水资源,而人工供水则是通过水库、引河和水井等设施来进行补给。
根据气候数据和水文资料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某灌区的自然水源总量存在一定的波动,受降水量、蒸发量和地下水补给等因素的影响。
而人工供水则主要依赖于水库的蓄水情况和引河的水量,水井的地下水位也会受到季节和耕种面积的变化而波动。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总体稳定,但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和年度波动。
接着,我们进行水资源需求的分析。
某灌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的灌溉需求是主要的水资源需求方。
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灌区的耕种面积,我们可以估算出某灌区的灌溉用水需求。
城镇和工业用水也是水资源需求的另一个方面,城镇居民和工业企业的生活和生产也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
某灌区的水资源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城镇、工业用水两个方面。
然后,我们将分析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
通过对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存在一定的平衡问题。
灌区的水资源供给存在季节性波动,尤其是在干旱季节,自然水源的供给不足会造成灌溉用水的不足。
城镇和工业用水也会对水资源供给造成一定的压力,而且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供需平衡不够稳定。
针对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可以通过优化农业灌溉方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可以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合理利用水库、引河和水井等人工供水设施,确保水资源的平衡供给。
也可以推动城镇和工业用水的节约措施,鼓励使用水资源节约型技术,减少排放和浪费。
5.8.5 中、小灌区水量供需分析下面以冷寨灌区为例进行供需水平衡分析。
一、冷寨灌区现状水量供需分析(一)可供水量东明县冷寨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引黄客水三部分。
现分述如下:1.地表水灌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569.27mm,灌区控制面积为33.3 km2。
根据山东省水文图集查得区内多年平均径流深75mm,变差系数C v=0.64,偏差系数C s=2C v。
由皮尔逊Ⅲ型曲线查得P=50%的模比系数k p=0.64。
由此算得P=50%的年径流量是:0.075×33.3×100×0.64=159.84万m3。
灌区内径流量大多集中在汛期的7~9月份,其他月份径流量较少,汛期河道有排洪除涝要求,河道拦蓄径流量较少,主要由坑塘和灌溉支沟拦蓄,根据现有水利设施,拦蓄地表水总量按15%计算,因此,灌区地表水可利用量为23.98万m3。
2.地下水冷寨灌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灌溉回归及黄河侧渗三部分。
(1)降水入渗补给根据东明县有关统计资料,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为0.20~0.25,灌区内采用0.24,P=50%的年降水量为569.27mm,冷寨灌区内总土地面积为33.3 km2,利用公式:R=0.1αPF式中:R——降水入渗补给量(万m3/年);P——年降水量(mm);α——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取0.24;F——土地面积(km2)。
经计算冷寨灌区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量:R=0.1αPF=454.96(万m3/年)。
(2)灌溉回归补给量东明县冷寨灌区2008年灌溉回归补给量:冷寨灌区灌溉用水量1970.2万m3,因工程不配套现有灌溉面积仅有1.0万亩,用水量410.46万m3,灌溉回归系数采用0.12,则地下水现状年灌溉回归补给量为49.26万m3。
(3)黄河侧渗补给量根据新乡灌溉研究所《引黄灌区灌溉排水的初步分析》,黄河侧渗为40~50万m3/年·km,东明县的冷寨灌区内黄河长10.2km,侧渗量约为459万m3/年。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对策探讨(于凤存 刘红 方国华)摘要:本文探讨了灌区供需水平衡分析定量计算方法,给出了灌区缺水的解决对策。
并以沙河灌区为例,进行了灌区供需平衡计算,并针对沙河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灌溉工程老化、灌水技术粗放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对策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由于各地区处于不同水文带及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水资源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和工农业用水结构不相适应。
特别是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型缺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1]。
农业用水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而农业用水量的90%用于种植业灌溉,灌区是一个以水资源为主控制因素且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系统。
由于水资源短缺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日益提高,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因此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解决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优化配置多种水源,以实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我国农业用水的当务之急。
为此,本文专门探讨灌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问题和解决灌区缺水的对策。
1灌区供需水平衡分析计算求得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总需水量,再进行供需水平衡分析计算。
其目的是揭示缺水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内在规律和主要矛盾,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潜力,实现供需平衡,从而实现灌区的良好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提高灌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1.1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有本质的区别。
水资源总量是指灌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产水量。
其中地表径流量包括坡面流和壤中流,而不包括河川基流量;地下产水量指降水入渗对地下的补给量,应为河川基流、潜水蒸发、河床潜流和山前侧渗等。
而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以及满足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量[2]。
某灌区水供需平衡分析及水质分析(土木论坛)4.1 灌区现状年水供需平衡分析4.1.1 灌区水资源1.灌区降雨及地表径流**灌区地处北亚热带北部边缘,位于南阳盆地温暖半湿润区的西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季风进退与四季替换较为明显。
随着区域内地势的增高,气温、活动积温、日照时数、无霜日数减少。
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50mm,降雨年内、年际分布不均,降水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雨的63%。
由于灌区内无实测径流资料,依据**水利勘测设计院1973年编制的《**水利工程水文计算常用图》,由径流等值线图查得灌区径流特征值:灌区内P=75%年份径流深为145mm,P=50%年份径流深为220mm。
灌区总土地面积为126.7km2,由此计算得灌区75%年份地表水资源量为1840万m3,50%年份地表水资源量为2780万m3。
2.**水库**水库位于****支流*河上,属**水系,控制流域面积199km2,主河道长35.2km,河道平均比降1/329。
**水库上游位于桐柏山北麓浅山丘陵区,植被较差,岩石裸露,土层贫瘠,仅少数山坡为幼小松林覆盖;水库上游无塌岸现象,且无工厂,不存在水质污染问题。
上游湖北省境内有烈士陵水库和刑川水库,两座水库均为中型,控制流域面积40 km2,总库容2572万m3;**境内有六座小型水库,总汇流面积22.8 km2。
上述8座水库总汇流面积62.8 km2,占**水库坝址以上丑河总流域面积的61.56%。
根据**水库1974~2000年入库径流资料系列(见表4-1),水库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994万m3,其中1996年最大为10751万m3,1986年最小为489万m3,最大年径流量为最小年径流量的22倍。
经过频率计算,变差系数Cv=0.62,离差系数Cs=2Cv。
75%年份入库径流量为0.55×4994 =2747万m3。
中小型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实例论证分析文章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计算某中型灌区的水量供需关系,分析取用水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进行取水许可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标签:灌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1 前言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严格保护水资源,合理分配水资源,必须实行取水许可登记制度,这是国家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协调和平衡水资源供求关系,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可靠保证。
对于中小型灌区,往往需要大量山塘、河坝等取水作为补充水源,取水量较为多样,在进行灌区供需平衡时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以得到合理的取用水数据。
文章以湖南地区某中型灌区供需平衡分析为实例,结合该项目所在取用水地区的水资源基础情况及开发利用状况,对近年来的用水情况、用水规模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作为科学依据,指导该项目的取用水许可审批工作。
2 供需平衡论证过程2.1灌区介绍灌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地区,灌区以中型水库为骨干水源,灌区涉及 3.2536万亩农田,受益人口8万余人。
2010年水利普查数据中,有效灌溉面积3.2536万亩。
灌区内的基础水利设施以山塘为主(共有3180座),3处小Ⅰ型水库,7处小(2)型水库。
形成了一个以骨干水库水源为龙头,主干渠为骨干渠道,以小型水库、山塘为基础的“长藤结瓜”自流灌溉系统。
2.2灌区取用水情况目前灌区没有制定年度用水计划,整个灌溉用水调度为粗放式管理。
根据调查,灌区现状主要用水为农业灌溉用水,灌区的主要水源依靠当地基础水利设施(小水库、山塘等)供水和骨干水源水库引水。
灌溉用水采取就近取水原则,先用河堰及山塘水,后用小型水库水,供水不足由骨干水源水库引水补灌。
灌区灌溉供水可根据总干渠实测水位及水位流量关系线查算。
灌区内基础水利设施、骨干水源水库2015~2019年4-10月向灌区总供水量为9793万m3,平均供水量为1958.6万m3。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基础资源,而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针对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当前供需矛盾的存在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灌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二、灌区水资源供需概况某灌区是一个农业发达地区,灌溉是其农业生产的基础。
根据当地水利部门统计数据,该灌区的灌溉水资源供需存在一定的矛盾。
具体表现为供水量不足、供水质量不佳、供水稳定性差等问题。
1. 供水量不足由于灌区农业生产的增加,灌溉需求不断增大,而当地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灌溉的需求。
尤其在干旱季节,灌区供水量进一步减少,导致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导致水质下降,不适宜于农田灌溉,影响了作物生长。
水质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供水稳定性差灌区供水管网老化、漏水严重,导致了供水稳定性差,农田灌溉效果不佳。
在灌溉季节,由于供水不稳定,常常出现农田干旱、缺水等问题。
三、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原因分析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水资源管理不合理灌区水资源管理不够科学、合理,对供水量、供水质量等方面的管理较为粗放,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2.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区农业用水存在浪费现象,农业灌溉方式陈旧,灌溉系统落后,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滥用农药、化肥等问题,加剧了灌区土壤盐碱化问题,进一步影响了水资源供需平衡。
3. 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灌区干旱频发,气温升高,蒸发增大,降水减少,导致了灌区水资源供应量不足,加大了供需矛盾的存在。
为了解决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保障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对灌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水资源。
灌区供水量平衡计算的研究摘要:灌区水量平衡计算的成果,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现有灌区中现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及供需平衡情况,因此它是选定规划工程和工程规模的重要依据。
文章结合实例,针对灌区供水量平衡计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灌区;供水量;平衡计算水量平衡是指区域内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在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上的平衡。
区域可供水量是由若干个单项工程的可供水量组成,根据各单项工程的关系, 把区域分成若干个计算单元。
每个计算单元里, 相互联系的各类水利工程组成一个供水系统, 并按一定的原则和运行方式联合调算。
主要包括大中型水库可供水量、小型水库可供水量、塘坝可供水量和提水工程可供水量共 4 种。
不同水源的可供水量计算方法也各不相同。
1 灌区水量供需平衡计算原则(1)具有骨干调节水源工程的大中型灌区, 应采用长系列时历法, 逐时段进行灌区水量供需平衡演算, 以检验不同设计水平年灌区供水保证程度。
(2)根据灌区水源结构特点, 制定灌区水量平衡计算原则。
一般而言, 灌区不同水源供水优先次序是: 先用调节性能较差的水, 再用调节性能较好的水; 先用基础水利设施水, 再用骨干水源水; 骨干水源与基础水利设施实行联合调度。
(3)根据分区内水源结构及骨干水源调节性能, 确定水量平衡计算时段及计算方法。
一般而言,平衡区内有大中型年(季) 调节水库, 且能够获得长系列分时段的来、用水资料, 应采用月(旬)为时段的长系列时历年法, 逐时段进行平衡计算, 以确定平衡区供水保证程度; 如资料条件有限, 也可采用典型年法, 按历年综合灌溉用水量排频, 选择丰、平、枯3个典型年作平衡计算。
(4)在分区水量平衡计算成果的基础上, 应根据全灌区主要水源的特点, 综合分区水量平衡的成果, 作全灌区水量平衡分析。
灌区规模不大, 主要灌溉水源简单, 基础水利设施分布比较均衡的灌区, 可不分区, 只作整体水量平衡分析。
2 水量供需平衡计算框图灌区水量供需平衡计算过程框图如图1 所示:图1 灌区水量供需平衡计算过程框图3 实例分析某中型灌区位于洛泽河镇,在彝良县的西南部。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为了评估该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状况以及未来可能的短缺问题,以便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本文将对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情况进行分析,从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供给方面。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主要来自于河流和地下水。
河流水量的供给受季节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雨水的充足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灌区的供水量。
地下水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供给来源,但也容易受到过度抽取和水位下降的问题影响。
需要对河流水量和地下水位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需求方面。
某灌区的水资源需求主要来自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
农业灌溉是最主要的水需求领域,需要用于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
在某灌区的农业灌溉中,可能存在着过度使用水资源的情况,需要加强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
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的需求也需要适当的监管和控制,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然后,对于供需平衡的分析。
需要对灌区水资源的供需进行数量的对比和分析。
根据灌区过去几年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出未来的供需情况。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可以考虑进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分配;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可以考虑采取节约用水措施和提高用水效率的手段,以减少浪费和满足需求。
针对供需不平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可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包括加大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力度,防止水源的污染和破坏;可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还可以加强水资源的监控和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可以保障灌区的水资源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一)
摘要:黄河山东灌区从70年代开始出现枯水期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特别是90年代有9年断流,年均断流达89天,给山东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基本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
根据黄河天然来水规律和上中游用水发展趋势,预测现状和2010年水平灌区的可供水量将进一步减少,而需水量稳定增加,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一般干旱年份,冬季和春季明显缺水,只有对水资源加强统一管理,并采取综合的开源节流和水质保护措施,才能确保山东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
山东省是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的六分之一。
黄河是其最大的客水资源,目前全省每年引黄水量占全流域的四分之一,已有11个市(地)68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引用了黄河水,引黄供水范围内的土地、耕地、人口分别占全省的51%、58%和48%,黄河水资源已成为沿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
1历年供需情况
1.1灌区及引黄概况
山东省引黄灌区工程建设始于50年代后期,灌溉面积仅为16万,50年代至80年代以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90年代受自然条件和来水量减少的影响,发展速度有所减慢,基本稳定在170万hm2,其中1993年达193万hm2。
随着全省引黄灌溉面积的稳步发展,引黄水量逐年递增,50年代为16.2亿m3;60年代为22.2亿m3;70年代为48.2亿m3;80年代为76.3亿m3;90年代因黄河上游来水偏少,引黄量有所减少,年均引水量为72.8亿m3。
汛期(7~10月)引水量占全年的28%,冬季(11~次年2月)占全年的14%,春季(3~6月)占全年的58%。
引水量中的9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
1.2来水及断流
山东黄河天然年均径流量为570亿m3。
受中上游大中型水库的调节及引黄影响,黄河来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0、60年代为486亿m3;70、80年代为367亿m3;90年代仅为222亿m3。
汛期来水量占全年的57%。
黄河下游自70年代以来,春季就因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不断发生断流现象,1972~1999年的28年中,利津站有21年出现断流,占总年份的75%,累计断流79次,共1061天,21年中平均每年断流51天,其中断流天数最多的年份是1997年,为226天,占全年时间的62%,1981、1995~1997年甚至出现了全境断流。
90年代长时间的断流致使因农田减产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达10亿元;工业年均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其中1995年仅原油减产造成的损失超过30亿元;河口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沿黄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发生严重困难,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2现状水平供需平衡分析
2.1可供水量预测
根据干流大型工程对径流影响、引黄发展变化及黄河径流变化规律分析,选择1980~1995年小浪底站实测系列,扣除近十年水库以上用水增加值后,按照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及防凌运用方式,进行调节计算,求出汛期和冬季的蓄水量作为春季的补水量。
扣除河南的引水量后,推求出现状水平高村站的年来水量,考虑洪水期、高含沙期、冰凌期无法引水的情况和维持入海流量不小于50m3/s,并扣除高村以下河道蒸发、渗漏,推求50%、75%、95%保证率下相应的可引水量分别为181亿m3、122亿m3和86亿m3,可引水量约占来水量的62%。
2.2需水量分析
山东省工农业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变化,一方面与沿黄地区干旱程度、供水范围有关,另一方面还必须符合全流域水资源配水方案。
从现状用水情况看,一般干旱年份在85亿
m3左右,严重干旱年份高达123亿m3。
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国务院分配山东省的黄河水量多年平均为70亿m3。
根据以上情况,将正常引黄水量70亿m3作为方案I;将一般干旱年份的85亿m3作为方案Ⅱ;考虑“九五”期间全省规划新增用水量25~30亿m3,以及严重干旱年份高达100亿m3以上,将100亿m3作为方案Ⅲ,其年内各时段的需水量详见表1。
表1现状水平供需水量预测统计Theforecastingstatisticsofwatersupplyanddemandatpresentlevel
项目
保证率(%)
全年
7~10月
11~2月
3~6月
可引
50
181.3
65.1
29.0
87.2
水量
75
122.1
44.5
25.1
52.5
(亿m3)
95
86.0
31.8
18.8
35.4
需水量
方案Ⅰ
70.0
8.8
18.7
42.5
方案Ⅱ
85.0
10.5
24.0
50.5
(亿m3)
方案Ⅲ
100
12.1
29.7
58.2
2.3供需平衡分析
现状水平虽然黄河中上游用水量比以往明显增加,进入我省的多年平均来水量比1980~1998年实测值明显减少,但经小浪底水库调节后,春季来水接近现状情况。
保证率为50%的平水年份,三个用水方案汛期、春季均有较多余水可供开发利用,冬季除方案Ⅲ供需基本平衡外,也有较多余水。
保证率为75%的枯水年份,冬季、春季来水明显减少,其总量仅能满足Ⅰ、Ⅱ两方案用水需求,方案Ⅲ分别缺水4.6亿m3、5.7亿m3,可利用平原水库在上年汛期多蓄,但开发利用难度大。
保证率为95%的特枯年份,年内各时段来水量大幅度减少,供需矛盾较大,按70亿m3用水方案测算,冬季供需基本平衡,春季缺水7.1亿m3,可利用平原水库在上年汛期多蓄,但开发利用难度较大;85~100亿m3用水方案,冬季缺水5.2~10.9亿m3,春季缺水15.1~22.8亿m3,农业灌溉缺水较多,但能满足城市工业及生活用水和农村人畜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