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的远方》阅读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新高中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及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在梦的远方读后感梦与现实的交融《在梦的远方》是一本让人融入其中的小说,作者以细腻动人的笔触,勾勒出了梦与现实的交融之美。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虚拟世界中的遭遇和成长,深刻地触动了我对梦想的理解和感悟。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许多虚幻的冒险和挑战。
这些冒险既象征了梦想的追求,也是成长的机遇。
每一次的挑战都让主人公更加坚强和成熟,也让我意识到梦想的实现需要勇气和毅力。
在现实生活中,梦想往往面临来自外界的阻碍和困难。
我们常常迷失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然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告诉我,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超越自己,梦想终将会实现。
通过成长感受人生之美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虚拟世界中经历了各种奇遇,这些经历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描写场景和人物的对话,勾勒出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主人公发现人们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让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反思。
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梦想都值得被尊重和追求。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然而小说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梦想的意义和价值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冒险旅程,深刻阐述了梦想的意义和价值。
主人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挫折和困难。
然而,他从不放弃,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
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我认识到梦想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关于自己追求幸福的过程。
梦想让我们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它是我们坚持的理由,是我们意义深远的生活目标。
正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能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
结语《在梦的远方》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感悟的小说,作者通过虚拟世界的冒险与现实生活的情感交织,带给我们对梦想的思索和启示。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勇于追逐梦想,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不管是在梦里还是现实中,梦想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信仰。
在梦的远方作者:林清玄来源:《视野》2010年第24期有时候回想起来,我母亲对我们的期待,并不像父亲那样明显而长远。
小时候我的身体差、毛病多,母亲对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
为了让我平安长大,母亲常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看医生,所以我童年时代对母亲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医生。
我不只是身体差,还常常发生意外。
三岁的时候,我偷喝汽水,没想到汽水瓶里装的是“番仔油”(夜里点灯用的臭油),喝了一口顿时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了。
母亲立即抱着我以跑百米的速度到街上去找医生,那天是大年初二,医生全休假去了,母亲急得满眼泪,却毫无办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医生馆找到医生,他打了两个生鸡蛋给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张开了。
直到你张开眼睛,我也在医院昏过去了。
”母亲一直到现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还心有余悸,好像捡回一个儿子。
听说那一天她为了抱我看医生,跑了将近十公里。
由于我体弱,母亲只要听到什么补药或草药吃了可以使孩子身体好,就会不远千里去求药方,抓药来给我补身体,可能是补得太厉害,我六岁的时候竟得了疝气,时常痛得在地上打滚,哭得死去活来。
“那一阵子,只要听说哪里有先生、有好药,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两年,什么医生都看过了,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好不了。
有一天有一个你爸爸的朋友来,说开刀可以治疝气,虽然我们对西医没信心,还是送去开刀了。
开一刀,一个星期就好了。
早知道这样,两年前送你去开刀,不必吃那么多的苦。
”母亲说吃那么多的苦,当然是指我而言,因为她们那时代的妈妈,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
过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儿麻痹,一星期就过世了,这对母亲是个严重的打击。
由于我和大弟年龄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爱都转到我的身上,对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并且在那几年,对我特别溺爱。
例如,那时候家里穷,吃鸡蛋不像现在的小孩可以吃一个,而是一个鸡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
母亲切白煮鸡蛋有特别方法,她不用刀子,而是用车衣服的白棉线,往往可以切到四片同样大,然后像宝贝一样分给我们。
2021年贵州铜仁中考满分作文【真题回放】24.相识如昨,离别在即,展望未来,青春可期,挥去淡淡的离愁,扬起梦想的风帆。
有梦的青春,才不负韶华,意气风发的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感触……请你道真意,抒真情,自拟题目,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2)立意明确,详略得当;(3)真诚表达自己的感悟、情思;(4)内容健康,不得套作、抄袭;(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县名)、校名和人名。
在梦的远方时光匆匆流逝,曾不给人一个眼神。
渐渐地,窗外梧桐树早已枯黄。
一只孤雁掠过,落叶满地,斑驳的墙面透着岁月的清冷。
一滴水从青瓦上滴下,在时光的池塘里泛起阵阵涟漪。
从牙牙学语的顽皮小孩,到初二的志学少年,我在一天天地成长着,渐渐认识到我的梦在远方!起初,“梦想”对于我来说就是长大之后要干的事。
每当有人问起我的梦想是什么,也许是年幼无知,也许是梦想太多,我的答案总是变化不定的,有时说要当作家,有时又说要当科学家。
到八岁的时候,我迷上了阅读,每次都要妈妈买上一堆的书,放学后就一头扎进书堆里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那时的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能够不停地看书,童话、科幻、推理,只要好看就行。
再后来,我渐渐不趋于数量上的满足,而是更加在意质量。
《三体》中所描述的宏伟的宇宙,深深地勾起了我对浩瀚宇宙的向往,我深深沉浸在其中:我仿佛乘坐着恒星际航行飞船穿梭在辽阔的宇宙中;为黑暗森林法则而震撼;为坚不可摧的“水滴”而惊叹;为弹出二向箔的歌者的歌谣所着迷。
同时,我也被刘慈欣超凡的想象力所折服;一本本的好书带领着我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我和夏洛克?福尔摩斯在一个个案发现场搜寻着蛛丝马迹;我和孙悟空一起保护师父,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我还和美髯公关羽一起过五关斩六将……长大之后,随着学业负担的不断加重,我能够用来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我还是能腾出一些空余时间来阅读。
我曾多次幻想成为书中的角色,但是沉重的学业也把我拉回到了现实。
初二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球,为啥有个“背面”?①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开始了奔月之旅,她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
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月球背面。
②曾经无数次举头望明月的你,是否留意过,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月亮有玉兔和月桂树的那一面?没错,千百年来月球始终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另一面始终背对地球。
③那么,是谁把月球变成了双面伊人呢?④用一句话解释就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和月球自转一圈的时间,都是28天左右。
想象一下,绕大树画个大圆圈,在大圆圈上均匀标出360个刻度。
始终面对这棵大树走圈,用360步走完。
在大圈圈上每走1步,身体就倾斜1度。
走完时身体也完成360度旋转,回到原位。
也就是说,当你用同样的时间完成自转和公转时,你始终会一面对着大树。
月球也是如此,这在天文学中叫同步自转。
⑤然而,这只是表面原因。
⑥月球形成早期,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多了,只有几个小时,而不是现在的28天左右。
对地球而言,月球也曾是“多面伊人”。
只是数亿年来,月球自转速度不断变慢,慢到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一样,才导致它始终一面对着地球。
所以,到底是谁给月球自转踩了刹车?⑦要解释月球自转变慢,潮汐力是最容易被想到的。
⑧住在海边的人,会发现海水一天有两次涨和落。
这是因为地球正对月亮的那面,受到的月球引力更强;背对月亮的那面较弱,引力的方向都朝着月球。
而地球在绕月球转时,无论哪个点的离心力都一样。
离心力的方向与月球引力方向相反。
如此一来,地球背对月球的那面。
受到的月球引力稍小于离心力,面对月球的那面则稍大于离心力,最终两面都感受到一个离开地心方向的力,于是地球两侧的海水就涨起来了。
⑨同样,月球也会受到地球带来的潮汐力,这让月球两面都鼓起来,月球就变扁了。
尽管月球上没有海水,月幔和月核却依然可以感受到潮汐力,并在月球内部形成不断涌动的固体潮。
《在梦的远方》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用时间顺序叙述了他小时候母亲爱她的几件事。
从三岁时喝“番仔油”到四岁时头撞在缝纫机的铁脚上,母亲都费了千辛万苦救回了他的命。
对他十分疼爱后来由于大弟的死,母亲对作者又是一阵溺爱。
因为得到了母亲的周到照顾,作者的学习非常好。
直到作者15岁时到外地读书,母亲仍旧对作者在家一样的照顾,给他的食品经常多的吃不完。
这几点作者详细的描述了母亲对她的爱。
然而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提到一点与题目相呼应的“梦”这个字,直到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才写到母亲对我说的日本童话关于梦的一个故事。
母亲后来说:“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
”这句话成为了贯穿全文的一句话,也正了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虽然前面叙述的母亲对我的爱没有任何一句话提到过“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句话就能把题目和文章结合在一起,我从中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这篇文章中所下的功夫,从而也能够看出母亲对作者的爱已经湿润了作者的心田。
在全文中,作者在最后一段的描写在整篇文章中是最详细的。
因为作者能成为作家与母亲对作者鼓励他要有梦想是分不开的,这也是题目“在梦的远方”的含义。
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也使我认识到梦想和人生的结果是分不开的。
只要有梦想并且肯付出,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你所期望的那样。
是啊,正如作者的母亲所说的,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
它不像三毛的《背影》那样整篇文章充满着哀伤,也不想大多其他文章那样充满悔恨。
他教导着我要有自己的梦想,但同时也让我们尊重母爱,尊重母亲的教导,它胜似良药,引导着我们前进的路。
《在梦的远方》教学反思第一次讲析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就觉得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其中。
写“梦”的散文实在太多了,或奇情幻象,或浮光掠影,或借此寄兴,或赋予象征。
因而,散文里的“梦”五光十色,意味万千。
但林先生的这篇哲理散文却别开生面,通过一位母亲口中的童话故事为我们昭示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此种构思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讲过之后,总觉得在课文的处理上还是存在商榷之处,以下文字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审视我的这一节课。
一、知识与技能在讲课的过程中金忽略了孩子的认知水平,把七年的孩子的自学能力估计的过高,以至于忽略了孩子的字词方面的加强,导致有的孩子再读原文时依然有字词的错误,这个环节的缺失,容易造成孩子对于字词的印象不深,继而会造成孩子对于字词的漠视。
每一字每一词宛若建筑高楼的一砖一瓦,只有打实基础才可能把高楼盖的固若金汤,否则形成的高楼也一定是一座空中楼阁。
在朗诵的过程中加强了朗读技巧的指导,这篇文章的感情非常的真切,细腻。
所以我想通过指导朗读,用“以读代讲”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因此在学生共读的过程中我对重点的抒情性的语句都进行了范读,让他们找到感情的基调,更好参透作者的思想。
营造一种氛围,要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
二、过程与方法在讲析文章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了孩子的写批注的能力。
这样有利于孩子们自主的学习,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能更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而且在这样长时间的加强训练过程中,会提高孩子在阅读答题过程中有所提高,尤其是鉴赏题和评注题。
为了更好的写批注我简单的给学生们总结几条经验:(一)考虑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以及这些修辞的本身作用,还有在文中的作用。
(二)考虑文中的运用了哪些修饰语与动词。
(三)拓展延伸,你由此句想起了与之相似的哪些诗句或名言警句。
(四)考虑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我觉得如果长期的坚持此做法,一定会收效颇丰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对于学生个体的影响应是深远的。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在梦的远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能够概括诗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3)通过写作、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的主题和情感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把握;2. 诗的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图片、相关背景信息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林清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诗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梦的远方”、“星光”、“河流”等;(2)学生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教师总结诗的主题和情感,强调作者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实例分析(10分钟)(1)教师展示其他相关诗歌,如《梦的远方》、《追逐梦想》等;(2)学生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3)教师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4. 创作与分享(10分钟)(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创作一首关于梦想的诗歌;(2)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追求梦想。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林清玄的《在梦的远方》,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在梦的远方》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 学会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在梦的远方》。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林清玄及作品《在梦的远方》。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美好生活有什么向往和追求?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3.1 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3.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美好事物的感悟。
5. 写作练习5.1 布置写作任务:以“我心中的美好生活”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5.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好生活的重要性。
6.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追求美好生活。
7. 作业布置7.1 完成写作任务,提交短文。
7.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美好生活。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成功人士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七、课堂互动1. 学生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开展小组竞赛,评选最佳朗诵小组。
八、课后实践1.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选取一个角度,以“追求美好生活”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在梦的远方》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品。
林清玄,1953年出生,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教学设想: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母爱话题导入: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二、作者简介(创设情境)欣赏作者林清玄的'肖像图片,一方面引出温文尔雅的林清玄自信坚强的一面及其强烈的个性、远大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引出其创作风格,以此为本文教学作铺垫。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17岁开始发表作品,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年开始)。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在梦的远方-林清玄阅读练习及答案在梦的远方-林清玄阅读原文有两个朋友,一个叫阿呆,一个叫阿土,他们一起去旅行。
有一天来到海边,看到海中有一个岛,他们一起看着那座岛,因疲累而睡着了。
夜里阿土做了一个梦,梦见对岸的岛上住着一个大富翁,在富翁的院子里有一株白茶花,白茶花树根下有一坛黄金,然后阿土就醒了。
第二天,阿土把梦告诉阿呆,说完后叹一口气说:“可惜只是个梦!”阿呆听了信以为真,说:“可不可以把你的梦卖给我?”阿土高兴极了,就把梦卖给了阿呆。
阿呆买了梦以后,就住那个岛出发,阿土卖了梦就回家了。
到了岛上,阿呆发现果然住着一个大富翁,富翁的院子里果然种了许多茶树,他高兴极了,就留下做富翁的佣人。
做了一年,只为了等待院子里的茶花开。
第二年春天,茶花开了,可惜,所有的茶花都是红色的,没有一株是白茶花。
阿呆就在富翁家住了下来,等待一年又一年,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年春天,院子里终于开出一棵白茶花。
阿呆在白茶花树根下掘下去,果然掘出一坛黄金,第二天他辞工回到故乡,成为故乡最富有的人。
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穷光蛋。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在梦的远方-林清玄阅读题目1、这则故事从内容看,应该是什么体裁的作品?(2分)2、阿土这个人土不土,为什么?阿呆这个人呆不呆,为什么?(4分)3、“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穷光蛋”,作者借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3分)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在梦的远方-林清玄答案解析1.寓言。
2.土,因为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不呆,因为他有远见。
3.目光短浅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4.略。
林清玄简介林清玄(1953~),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在梦的远方》读后感(四篇)篇一:《在梦的远方》读后感文章中将我与母亲的回忆互相交错,从母亲的回忆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无尽的不舍和牵挂,而从作者的言辞中我品味到的更多是他的感激。
作者小时候的多灾多难,并没有使他的母亲因这而抛弃他,而是更加的疼爱和关心他:生病了跑上很长的路送作者去治病;作者体弱,想尽一切办法帮作者补身体;吃东西总是偷偷地多给作者一些。
离家读书后母亲总是挂念着作者,他回家之后,母亲总是把他的背包塞得满满的,生怕他在外面受苦。
“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就是这样,他在母亲的支持下当了作家。
母亲给我们的爱总是不求任何回报,只要我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就心满意足了。
《生日卡片》中作者的母亲并不像林清玄的母亲,对她关怀备至,而是在平淡和争吵中过的。
直到作者十四岁离家上学,才有了对母亲的`思念,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流泪的时候,呼唤的是她的母亲。
所以,那年秋天,母亲过生日的时候,她特别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张卡片给她。
但她和母亲依旧是以前那样,直到有一天:母亲去探望在国外教书的父亲,作者要自己在母亲留下的黑手提箱中找一份旧的户籍资料,发现了自己十四岁那年给母亲邮的生日卡片。
母亲把作者送给她的生日卡片和一些重要的家族文件放在一起,才知道自己在母亲心里,原来也是充满对我的爱啊!母亲对我们的爱总是当时感受不出,甚至觉得她对我们爱的不够,只有过些年月后自己回想才知道母亲对我们的爱,无与伦比。
文章的结尾要引用一下席慕容的文字: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豆荚里的豆子。
篇二:《在梦的远方》读后感《在梦的远方》这篇散文,记述了作者林清玄小时候,我小时后体弱多病,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上小学时性情古怪,妈妈想尽一切办法让我融群;我上初中时资源匮乏,妈妈总是给我带着带那;我高中毕业时,妈妈为我送行是的场面。
( ) 这一幕幕场景感动了我,这一幕幕场景镌刻我心。
我从“我不只是身体差,还常常发生意外(偷喝番仔油;撞到母亲的缝纫机铁脚,后脑壳整个撞裂了)”这段看出,我小时候十分淘气,母亲对此很着急,我只要一出什么问题,母亲马上跑东、走西家地给我看病,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林清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的习惯。
学会欣赏散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运用小组讨论、汇报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在梦的远方》全文。
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悟作者对生活、梦想的深刻思考。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林清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在梦的远方”,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3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小组汇报:小组成员分享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3.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强调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梦想的追求和感悟。
选段进行赏析,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4.2 拓展作业:阅读林清玄的其他作品,感受其文学风格。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梦想的散文或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有深刻的理解。
学生能够欣赏散文的美,培养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5.2 教学改进:在课堂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合作探究环节,鼓励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梦的远方读后感《在梦的远方》是一部由王小波所著的小说,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读者喜爱。
小说以一个男人的内心独白为主线,通过他的视角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性、社会、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引起了读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一个男人的内心独白为主线,通过他的视角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个男人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通过这个男人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性、社会、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
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引起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爱情的深刻探讨,展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引起了读者对生活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读者喜爱。
作者通过对人性、社会、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引起了读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中国人的深刻洞察,引起了读者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深刻思考。
《在梦的远方》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叙事风格的小说,它通过对人性、社会、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引起了读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的描绘,作者展现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中国人的深刻洞察,引起了读者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深刻思考。
《在梦的远方》阅读练习
有两个朋友,一个叫阿呆,一个叫阿土,他们一起去旅行。
有一天来到海边,看到海中有一个岛,他们一起看着那座岛,因疲累而睡着了。
夜里阿土做了一个梦,梦见对岸的岛上住着一个大富翁,在富翁的院子里有一株白茶花,白茶花树根下有一坛黄金,然后阿土就醒了。
第二天,阿土把梦告诉阿呆,说完后叹一口气说:“可惜只是个梦!”
阿呆听了信以为真,说:“可不可以把你的梦卖给我?”阿土高兴极了,就把梦卖给了阿呆。
阿呆买了梦以后,就住那个岛出发,阿土卖了梦就回家了。
到了岛上,阿呆发现果然住着一个大富翁,富翁的院子里果然种了许多茶树,他高兴极了,就留下做富翁的佣人。
做了一年,只为了等待院子里的茶花开。
第二年春天,茶花开了,可惜,所有的茶花都是红色的,没有一株是白茶花。
阿呆就在富翁家住了下来,等待一年又一年,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年春天,院子里终于开出一棵白茶花。
阿呆在白茶花树根下掘下去,果然掘出一坛黄金,第二天他辞工回到故乡,成为故乡最富有的人。
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穷光蛋。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
阅读题:
1、这则故事从内容看,应该是什么体裁的作品?(2分)
2、阿土这个人土不土,为什么?阿呆这个人呆不呆,为什么?(4分)
3、“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穷光蛋”,作者借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3分)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1.寓言。
2.土,因为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不呆,因为他有远见。
3.目光短浅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4.略。
这篇由巨人中考网整理的《在梦的远方》阅读答案,供大家练习,希望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