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儿歌变画
- 格式:pptx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19
《二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11课儿歌变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儿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儿歌内容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儿歌欣赏:《小燕子》、《两只老虎》、《小星星》等。
2. 绘画表现:学生根据所学的儿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
3. 作品欣赏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儿歌内容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儿歌内容巧妙地融入绘画作品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儿歌音频、绘画工具。
2.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等绘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儿歌《小燕子》,引导学生边听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2. 新课展开:教师简要介绍儿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儿歌内容。
3. 绘画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的儿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儿歌变画》2. 板书内容:儿歌与绘画的联系、绘画创作方法、作品展示与评价。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的儿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
2.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进行绘画创作,下次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引导他们巧妙地将儿歌融入绘画作品中。
2.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3. 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作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二、新课展开在新课展开环节,教师简要介绍儿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儿歌内容。
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如《小燕子》这首儿歌描绘了燕子在春天飞翔的美丽画面,我们就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这个场景。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1课儿歌变画》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儿歌变画》是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儿歌,让学生将其中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儿歌例子,如《小星星》、《小燕子》等,并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这些儿歌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喜欢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然而,他们在观察细节、色彩运用和创意表现方面仍需进一步培养。
此外,学生对儿歌充满兴趣,通过将儿歌与绘画相结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儿歌的内容,将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和创作,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将儿歌内容用绘画表现出来。
2.难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如何观察细节、运用色彩和展现创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和示范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儿歌内容,提供绘画素材和工具,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儿歌《小星星》,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儿歌的内容。
2.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如何将儿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提醒学生关注细节和色彩运用。
3.示范(5分钟):教师现场示范如何将儿歌《小星星》用绘画表现出来,讲解绘画技巧。
4.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将所学的儿歌内容用绘画表现出来。
5.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儿歌名称、绘画要点和创意表现。
例如,以儿歌《小星星》为例,板书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儿歌名称:《小星星》2.绘画要点:关注星星的形状、颜色和背景3.创意表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添加自己的创意元素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绘画作品、参与度和创意表现三个方面进行。
第11课儿歌变画(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为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1课《儿歌变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将儿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将儿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儿歌、讨论、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儿歌的内涵,将其转化为绘画作品。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儿歌内容,使作品具有艺术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儿歌音频、PPT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首儿歌,让学生边听边欣赏,引导学生关注儿歌中的画面感。
2. 新课导入:讲解本课的主题——《儿歌变画》,让学生了解将儿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的方法。
3. 欣赏与分析:展示一些将儿歌转化为绘画作品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创作方法。
4. 创作指导:讲解绘画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等,并给出创作建议。
5.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儿歌,进行绘画创作。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课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将其他艺术形式转化为绘画作品的方法。
板书设计:1. 《儿歌变画》2. 教学内容: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将儿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
3. 教学目标:提高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儿歌内涵,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儿歌内容。
5. 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画纸、彩笔等。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将其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
2. 作业要求: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得当,具有艺术性。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欣赏儿歌、创作绘画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年级上美术教案-儿歌变画-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儿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将儿歌中的形象、场景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儿歌变画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儿歌变画的概念:介绍儿歌变画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儿歌变画是将儿歌中的内容、形象、场景等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过程。
2. 儿歌变画的方法:讲解儿歌变画的基本方法,包括选材、构思、构图、绘制等步骤,让学生掌握儿歌变画的创作技巧。
3. 儿歌变画的实践: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自己喜欢的儿歌进行创作,将儿歌中的形象、场景等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将儿歌中的形象、场景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儿歌变画的构思和创作,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黑板、粉笔、PPT课件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橡皮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儿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儿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儿歌变画的概念、方法,让学生了解儿歌变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实践操作: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自己喜欢的儿歌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总结儿歌变画的创作经验。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儿歌变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上美术教案-儿歌变画-人教新课标2. 板书内容:儿歌变画的概念、方法、实践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进行儿歌变画的创作,下节课分享自己的作品。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1课儿歌变画人教新课标(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儿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学会运用绘画表达儿歌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儿歌欣赏:选取一首与秋天相关的儿歌,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儿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儿歌变画:引导学生将儿歌中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想象力。
3.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达儿歌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儿歌中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材、范画等。
2. 学具:绘画工具(如水彩笔、蜡笔、彩纸等)、儿歌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与秋天相关的儿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儿歌欣赏: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儿歌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关注儿歌中的细节和情感。
3. 儿歌变画:引导学生将儿歌中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
4.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儿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创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1课儿歌变画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品展示与评价等。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 11 课儿歌变画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儿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学会运用绘画表达儿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和追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绘画表达儿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儿歌的意境和情感融入绘画作品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视频、音频等。
2. 学具: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蜡笔等)、儿歌资料、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儿歌、展示儿歌插图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儿歌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新课:讲解儿歌变画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绘画表达儿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儿歌变画案例,让学生了解儿歌变画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技巧。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进行儿歌变画的创作实践。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儿歌变画的创作经验和技巧。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儿歌变画的创作实践。
五、板书设计1. 板书儿歌变画2. 板书内容:- 儿歌变画的概念和意义- 儿歌变画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儿歌变画的实践操作- 儿歌变画的展示评价六、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进行儿歌变画的创作实践,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作业提交:学生在下节课前将作品交给老师,进行展示评价。
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儿歌变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了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1课《儿歌变画》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儿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学会将儿歌中的元素融入到绘画作品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儿歌的欣赏与理解:让学生欣赏一首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及意境。
2. 儿歌与绘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儿歌中的元素,如人物、动物、景物等,并学会将其融入到绘画作品中。
3. 绘画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绘画创作,将儿歌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儿歌中的元素融入到绘画作品中,创作出一幅具有创意的画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儿歌音频、PPT、绘画工具、范画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首儿歌,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感受儿歌的意境。
2. 新课讲解:引导学生发现儿歌中的元素,如人物、动物、景物等,并学会将其融入到绘画作品中。
3. 范例分析:展示一些将儿歌变成绘画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创作方法。
4.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绘画创作,将儿歌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作。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儿歌变画》2. 教学目标:理解儿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学会将儿歌中的元素融入到绘画作品中。
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儿歌中的元素融入到绘画作品中,创作出一幅具有创意的画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幅以儿歌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要求创意独特,色彩丰富,画面饱满。
《儿歌变画》教案教材分析:儿歌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
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因此,让学生学儿歌,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民间儿歌的历史及特点,儿歌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儿歌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上合适的童画。
教学难点:创作的童画既要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教学措施:1、小组内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学生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色彩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东西;自己运用的方法是否恰当。
)全体学生已举手表决的方法给他们评分。
课前准备:(学生)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儿歌等。
(教师)配有童画的儿歌课件,配有儿歌的童画范作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踢脚绊绊,绊过南山。
南山有雨,雨止沃官。
新官上任,旧官请进。
)1、教师:请同学们把这首儿歌读一边遍。
这是一首儿歌,是老师和你们一样年纪是常常边玩边唱的一首儿歌。
是这样玩的,几个伙伴并排坐在一起,同时深出一只脚,有一个人站着,一边念这首儿歌,一边用脚点同伴的脚,当念到最后一个字“进”的时候,点到哪一个人,就有这个人站起来边念边点,而刚才点的那个就坐到这个新的空位子上去。
就这样互相轮流着玩。
同学们,你能说说老师当时和他的伙伴们玩这个游戏是的情景吗?如果要我们为这个儿歌配一幅童画,你能吗?你所画的将是怎样的一幅画呢?2、揭题:《儿歌变画》。
3、教师简单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