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7
客家菜的调味技巧与独特口感客家菜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地方菜系,源于江西、广东等地的客家人。
其独特的调味技巧和风味口感使其广受欢迎。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客家菜的调味技巧以及其独特的口感特点。
一、酱油与食盐的搭配在客家菜的调味中,酱油和食盐是不可或缺的两种调味料。
客家菜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因此对于酱油和食盐的选择尤为重要。
在烹饪过程中,酱油的使用要适量,既能调味,又不会掩盖食材本身的香味。
而食盐则能提升食材的鲜美味道,使整个菜肴更加鲜嫩可口。
二、糖的运用客家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善于运用糖来调味。
在客家菜中,糖的使用要恰到好处,既不会过甜,又能增添菜肴的香气和口感。
客家菜烹饪中常用的糖有冰糖、红糖等,不仅能增加菜肴的颜色,还能使其更具口感。
三、味精与鸡精的调配味精和鸡精是客家菜的常用调味品。
味精能提鲜增味,使菜肴更加美味可口;而鸡精则能增添鸡汤的香气,使菜肴更加鲜嫩。
在使用味精和鸡精时,要注意适量使用,以避免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四、香辛料的独特搭配客家菜对香辛料的运用也非常独特。
常见的香辛料如花椒、干辣椒、八角等,在客家菜中经常出现。
这些香辛料不仅能增添菜肴的香气,还能提升口感,使菜肴更加有层次感。
在使用香辛料时,要根据不同的菜品进行搭配,以确保口感的丰富与独特。
五、豆瓣酱的用法豆瓣酱是客家菜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它能为菜肴增添酱香味,提升整个菜品的风味。
在使用豆瓣酱时,要根据菜品的口味调整使用量,以免过咸或过辣。
六、火候掌握除了调味品的选择外,客家菜的火候掌握也至关重要。
客家菜追求菜品的入口即化,所以要注意火候的掌握,保持菜肴的鲜嫩和口感。
通常情况下,客家菜的烹饪时间较短,火候要掌握得当,以保持菜品的鲜嫩和口感。
综上所述,客家菜的调味技巧与独特口感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通过合理搭配调味料,运用独特的香辛料和火候掌握,客家菜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口感,为人们带来美味与享受。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客家菜的魅力。
客家菜有什么特点?客家菜特点的形成缘由汉族饮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客家菜了。
客家菜主要流行在广东,福建,广西,台湾一带。
虽然在每一个城市都说是客家菜,但是没个地方的客家菜口味却不相同。
那么客家菜的特点都有什么?跟着店铺小编一起到客家菜文化看看!【客家菜有什么特点?客家菜特点的形成缘由】客家饮食的特色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素、野、粗、杂的传统吃法。
吃素客家对吃素有两种理解,一是不吃荤,二是没油吃。
不吃荤的“荤”指肉类或动物油,没油吃的“油”兼指植物油和动物油。
客家人吃素少数属于主动行为,多数属于被动行为,即艰苦的生活条件逼得你想吃素也吃不成,不想吃素也得吃。
过去,除了过年过节或有宾客临门,客家人是很少买肉或宰家禽家畜的,只有家中杀了猪或农事繁重季节到墟上买点肉,才能打打牙祭开开荤。
杀猪,一年之中不过一二回,到墟上买肉,一月之中也不过一二回或三四回,而且斤两也极有限。
这可难煞了家庭主妇,既要留一点作款待宾客用,还得留一点肥肉擦锅壁煮菜;剩下的肉,上有老,下有小,须怎么做,才能合家欢喜,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结果,家庭主妇本人往往只能喝几口汤。
留下煮菜的那块肥肉甚至只能在烧热的锅壁上擦擦而已,使菜不至粘锅为度。
这样,貌似吃荤,其实还是吃素。
或问:为什么不用植物油呢?这是因为植物油井不比肥肉便宜。
过去客家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是山茶籽油(简称茶油)和菜籽油。
主要用途:一用来平时点灯以奉祀祖宗和诸神;二用来庙会时炸米饭敬神;三用来款待宾客(包括“回篮子”);自己一般是舍不得吃的。
在无荤可吃的情况下,客家人最偏爱的素食大概莫过于豆腐了,它只需少许植物油即可,这也许是豆腐风靡客家地区的一条重要原因。
幸好吃豆腐是革命先辈所推崇的。
孙中山先生就说:“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
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
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故中国全国皆素食,也习惯为常,而无待学者之提倡矣。
”当然,孙中山先生说的豆腐不是无油或少油的豆腐,而是“调味有方”的豆腐。
“山野之根,河塘之鲜,田园之美”十二个字点明了客家菜的灵魂。
“靠山吃山”,是客家人获取食物最便捷的方式。
大山里,肉食或许尚不易获得,蔬果却俯拾即是。
南方的阳光与雨露,催促着植物蓬勃生长。
客家菜的口感偏重,注重“肥、咸、熟”;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炒、炖、煲、酿见长;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
客家人的饮食特点,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历史、生活习俗和居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客家人特别恋乡,但他们又不得不外出谋发展。
时至今日,仍有很大一部分客家人漂泊在外。
不少阔别家乡多年的海外游子,一回到故土就醉心于品尝留在童年记忆里的客家美食。
对于客家游子来讲,每一道家乡菜,含在嘴里,那都是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愁。
最全40款客家美⾷,你吃过⼏样?40款经典客家美⾷,客家帅锅妹纸们嗨起来哟~1盐焗鸡⼴东本地客家招牌菜式之⼀,制法独特、味⾹浓郁、⾊泽微黄、⽪脆⾁嫩、⾻⾁鲜⾹、风味诱⼈,现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经典菜式。
2客家酿三宝客家酿三宝是⼀道⼴东省的汉族名菜,包括酿⾖腐、酿茄⼦、酿苦⽠,具有⾊泽各异、形状美观、味道独特的特点。
3梅菜扣⾁也称咸烧⽩,属粤菜客家菜,以梅州最具代表性。
⾁烂味⾹,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不腻,是⼀道⾊泽油润、⾹⽓浓郁的美味佳肴。
4开锅⾁丸开锅⾁丸是梅州地区⼀种地道的客家菜,要从锅⾥拿出来趁热吃,味道鲜美,⾹⽓扑⿐,让⼈胃⼝⼤开。
5猪肚鸡流⾏于⼴东的惠州、河源、梅州等粤东⼀带,⼴东客家地区酒席必备的餐前⽤汤,汤⾥有浓郁的药材味和胡椒⾹⽓。
猪肚爽⼝异常,鸡⾁鲜嫩可⼝,汤的味道更增添了鸡的鲜味。
6梅州腌⾯⼀碗颜⾊⾦黄、味道爽⼝⾹滑的梅州腌⾯正如简单朴实的客家⼈⼀样,虽是普通的捞⾯,加上葱花或芝⿇,却让⼈吃得回味⽆穷。
7三及第汤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
林召棠(清朝状元)⽤猪肝、瘦⾁、猪肚三种猪内脏⽐作三及第,三及第汤由此⽽得名。
客家⼈将三及第配上枸杞叶、咸菜等辅料,再加上⼏滴酒糟,便做成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三及第汤。
8兜汤兜汤味道清甜爽⼝、适合下饭,时间长了,便成为客家⼈的家常汤。
煮“猪兜”⽤滚⽔,将搓好芡粉的⾁放⼊翻滚的⽔⾥,⽔再开⼀次就好了,不能再煮,否则就不脆嫩了。
9客家盆菜源于客家⼈传统的'发财⼤盘菜',⽤⼀个⼤⼤的盘⼦,将⾷物都放到⾥⾯,融汇出⼀种特有的滋味。
丰富的材料⼀层层叠进⼤盘之中,吃的时候⼀层⼀层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浓。
10粄类跟潮汕的粿类⼀样写⼀⼤类,因为⼴东客家地区的粄有很多种类,包括甜粄、酿粄、笋粄、包粄、细粄、萝⼘粄、味窖粄、忆⼦粄、⽼⿏粄、苎叶粄等。
11客家算盘⼦⽤煮熟的芋头与粉搓匀做成⼀粒粒的算盘⼦样,珠圆⽟润、⼝感滑爽,加上⾁末、⾹菇和蔬菜炒熟,可做菜亦可做主⾷,⾮常⼊味好吃。
客家十大经典名菜第一名:酿豆腐客家菜的代表,鲜嫩滑香,营养丰富。
一家煮,十家香,是客家逢年过节的保存菜式。
第二名:盐焗鸡香是客家菜的特点,而盐焗鸡最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皮爽肉滑骨出味,故有天下第一鸡的称道。
东江菜也由于有盐焗鸡而在以食鸡有名的广东与潮州菜、广州菜齐名。
第三名:炒大肠炒大肠滋味佳、兆头好,长长远久,有钱长。
是“打架四”的经典菜。
主要有姜丝炒大肠、黄豆炒大肠、酸笋炒大肠等等。
可是,它排第三名的确匪夷所思,但这是民主。
第四名:红焖肉红焖肉与梅菜扣肉、香芋扣肉、赣南荷包胙等客家名菜齐名,油润柔糯,味美异样,红红旺旺,是办好事的必备菜。
从前说用来压碗底的菜,就是怕菜食得太光,主人没面。
用来煮肉的粬有降血脂的功能。
第五名:搏丸烩搏丸烩,有牛搏斗丸捞猪搏斗丸,把打好的肉丸加配料用滚汤烩。
自然这个菜也能够是客家敛蒸肉丸或许家庭牛肉丸。
客家话“丸”同“圆”同音,象征幸福团聚。
以牛搏斗丸为代表,可口胃浓。
最传神的说法是,好搏丸跌下地还能够弹回桌面。
第六名:鱼丸煲食鱼丸,客家话取兆意,谐音“食唔完”。
嫩滑爽甜,百年经典。
用鱼头汤做底,放发好的鱿鱼一同用瓦煲煲,撒一点葱花,汤浓味鲜,一流。
第七名:酿苦瓜酿苦瓜、酿辣椒、酿茄子、酿豆芽、酿冬菇等等,宽泛散布于客家地域,是家常菜。
有把酿苦瓜辣椒茄子为“酿三宝”的讲法。
此中,酿苦瓜为经典中的经典,甘香可口,回味绵长。
最好食的酿苦瓜系过餐的煲得 B 绵的那种哦。
第八名:凤投胎就是猪肚包鸡乱,名好,料好,滋味自然好。
相同有名的是韶关龙归的冷水猪肚。
第九名:煎春角煎春角就是煎蛋角,客祖传统家常菜,切合客家人“好食捞大角”的要求。
第十名:生鱼脍客家人吃鱼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宁化、兴宁、五华等地都有吃鱼生的习惯。
客家生鱼脍的特点系用的配料加了田螺香蒜醋。
此刻生鱼脍花式更多,有河鱼生、海鱼生、虾生等等。
客家菜乡野的味道客家菜作为广东三大菜系之一,与粤菜和潮菜齐名,因“原汁原味、可口可心”的美誉深受食客欢迎。
所谓“客家”,是相对于岭南土著居民而言,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迁至岭南的粤北山区后,成片居住“反客为主”。
客家菜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貌,菜品多肉类、少水产,主料突出,讲求“鲜润、浓香、醇厚”,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代表菜有盐焗鸡、梅菜扣肉、酿豆腐、各式肉丸、紫苏鸭等。
材料“绿色食品”聊客家菜,首先要从源头说起。
不同于粤菜的“无海鲜不成宴”,客家菜的用料,多以家禽与野味为主,正所谓“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
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搭配,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
突出主料而不太注重配料,讲求原汁原味。
传统梅州客家菜吸引食客的是浓郁的山野气息和鲜明的乡村特色。
与粤菜相比,客家菜以家常菜见长,贵在朴实大方,营养合理;而且蒸煮较多,汤清不加过多配料,强调是什么肉就什么味。
客家菜多用药材调理阴阳,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有些类似现在流行的“饮食疗法”。
比如我们熟知的水蒸鸡,就是选用家养或在山上用虫草谷物群养的鸡,整只放在锅里用水蒸熟,十分鲜甜滑嫩;又比如五指毛桃汤,选用山上野生的一种叶似五指的树根与猪排骨熬成,闻起来有诱人的椰奶香味,吃起来不仅饱口福,还能达到平肝明目、滋阴降火之功效。
豆腐套餐也是客家菜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
客家人酿豆腐源于中原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聪明的客家人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
所谓的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小菜豆腐花,当主菜的煎酿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酿豆腐、炸豆腐皮等,以及小吃的、豆腐乳等。
客家菜用料粗犷,但粗中有细,讲实惠重保健,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菜系。
口味“咸、肥、香”客家菜的口味,异于广州菜和潮州菜,不求清淡而求浓郁、酥香,究其特点,可用“咸、肥、香”三个字来概括。
这三个特点的形成,与客家先民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客家菜的历史渊源客家菜,作为中国传统菜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口味独特、食材丰富而享誉国内外。
本文将从客家菜的起源、特点和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为读者探寻客家菜的历史渊源。
一、起源客家菜得名于客家人,而客家人是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民系。
据历史记载,追溯至公元三国时期,客家人即已开始成形。
客家人勤劳智慧,以务农为主要生活方式,加之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客家人发展出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二、特点1. 纯朴自然:客家菜以朴实自然为主要特点,追求菜肴的原汁原味、原汤原料,注重清淡的口味,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食材的本真与美味。
2. 独特口味:客家菜善于调配调料,注重烹饪的技巧和独特的口味。
客家菜擅长使用腌、熏、腊等技法,使得菜肴的味道既有咸鲜浓郁又兼具酸甜苦辣等多种口味,让人回味无穷。
3. 注重食材:客家菜以野味和家常菜为主要风格,食材丰富多样,擅长利用山珍、海鲜、农家蔬果等原料,注重食材的新鲜度、品质和绿色健康。
4. 擅长烹饪:客家菜以烹饪菜肴的技艺精湛闻名。
客家人讲究用料考究,注重菜肴的切割、火候、调味等各个环节,使得菜肴色香味俱佳,质地鲜美。
5. 健康养生:客家菜强调健康饮食理念,注重菜品的营养搭配、荤素搭配、荤素并重,以及考虑到食材的消化利用等方面,让人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获得健康。
三、传承客家菜的传承始终秉承着尊重传统、弘扬特色的理念。
在历史长河中,客家人不断迁徙,将客家菜的烹饪技艺、饮食文化传承下来。
今天,客家菜已经深入到全国各地,不仅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喜爱。
在客家人的努力下,客家菜的烹饪技巧、料理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客家菜以新颖独特的创新方式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客家菜也秉持传统原汁原味,传承千年的烹饪智慧,保持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对于客家人来说,客家菜既是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与怀念,也是他们寄托情感和记忆的一种方式。
通过将客家菜的独特风味传承下去,客家人能够让子孙后代继续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热情,让客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扬。
客味源客家菜练总客家菜是中国传统的地方菜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
客家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原料搭配而闻名于世,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和推崇。
首先,客家菜以清淡、鲜美而著称。
在烹饪过程中,注重原汁原味,追求食材的鲜美和口感。
客家菜重视“四清”,即清汤、清蒸、清煮、清炸。
清汤煲是客家菜的代表之一,它不仅有着浓郁的肉香,而且滋味鲜美,营养丰富。
所选用的食材多以海鲜、禽肉、蔬菜等为主,色香味俱佳,营养均衡。
其次,客家菜追求“煑煮原汤”,注重烹饪的时间和火候掌握。
在烹饪过程中,保持原料的原汁原味,并且注重调料的调配和搭配,以突出食材的本身特点。
客家菜讲究火候的掌握,火候不足则菜肴不鲜美,火候过大则菜肴不易消化。
因此,烹饪过程中的火候掌握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厨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然后,客家菜讲究菜品的色、香、味、形并重。
客家菜注重菜品的色彩搭配,追求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在选材上,客家菜以当地的土特产为主,如鸡油黄姜、五香豆腐乳等,烹饪时加入适量的调料和配料,使菜肴的味道更加浓郁。
同时,在菜品的形状和摆盘上,客家菜也讲究美观和创意,增加菜品的食欲。
最后,客家菜讲究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客家人注重家风和家训的传承,讲究孝道和节俭,在饮食方面也有一套独特的规矩和传统。
客家菜传承了古老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和融合,使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总之,客家菜作为中国传统的地方菜系,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巧使其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无论是其鲜美的口感、丰富的营养,还是浓郁的风味和独特的烹饪技法,都让人流连忘返。
作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客家菜不仅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食,更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客家菜因何而得名?客家菜的来历客家菜是汉族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广东,客家菜以其独有的风味在中华美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
店铺小编在下面的文章中带你了解更多客家菜文化。
【客家菜因何而得名?客家菜的来历】盆菜作为客家菜的菜式出现由来以久,一般也称为大盘菜,大盘菜源于客家人传统的“发财大盘菜”,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大大的盘子,将食物都放到里面,和在一起,融汇出一种特有滋味。
丰富的材料一层层叠进大盘之中,最易吸收肴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
吃的时候每围一盘,一层一层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浓,令人大有渐入佳景之快。
盆菜比之有来头的“一品锅”更富有乡土气息,看似粗粗的盆菜实质烹饪方法十分考究,分别要经过煎、炸、烧、煮、焖、卤后,再层层装盆而成,内里更有乾坤,由鸡、鸭、鱼、蚝、腐竹、萝卜、香菇、猪肉等十几种原料组成。
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宗亲法度,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团圆,一派祥瑞气象。
大家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定然会呈现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处的菜,味道越鲜美。
传统的盆菜以木盆装载,现时多数改用不锈钢盆,餐厅亦有采用砂锅的,可以随时加热,兼有火锅的特色。
很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广东沿海地区和香港新界乃至东南亚都有吃盆菜的习俗,盆菜作为餐饮业的一个奇葩,其烹饪方式的多元化,食材结构可随意变换,享用时营造的那种乐也融融的团圆氛围,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难得的“和味”享受。
客家菜:客家饮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客家菜肴,另一为客家小吃。
客家菜肴:在榜上有名的系指东江客家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
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
与潮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粤菜第一期——客家菜客家菜如同客家语一样古老,是中华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惠州、河源、梅州、深圳、韶关;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汀州;广西的贺州、玉林;台湾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等地。
其中长汀(汀州)(2005年11月)和梅州(2006年1月)为中国烹饪协会公布的中国客家菜之乡。
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客家菜保留着中原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在广东菜的三大流派中,客家菜可谓是最原始的广东“土”菜,就地理条件和物产而言,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
· 东江盐焗鸡·东江盐焗鸡是客家菜传统特色的一大名菜,相传来源于东江惠阳盐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时人们用盐储存煮熟的鸡,为的是使其不变味,能较长时间保管。
有一次,惠州盐商设宴请客,厨师以盐焗鸡取代了习惯的腌食方法,其味绝佳,客人大加赞赏,遂流传开来,成了一道名菜。
制作采用300年前的古法,皮脆、肉滑、骨香、味浓。
后来人们发现如此储存起来的鸡不但不变味,还特别甘香鲜美,于是便发展成了一道名菜,叫东江盐焗鸡。
这道菜的特点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浓。
正宗的制法是将鸡剥净,晾干水分,用精盐擦匀鸡腔,加入葱、八角。
先用刷油的砂纸包裹鸡身,再包上一层素净砂纸。
旺火烧热炒锅,下粗盐炒热至略呈红色时,填入砂锅,把鸡放在盐上再填热盐盖满,用文火翱熟即可。
· 客家酿豆腐·客家先民原来居住在中原地区,当地生产小麦,常常用面粉做饺子。
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客家先民迁徙至南方生活。
岭南地方多产大米,少产小麦,面粉很少,酿豆腐则成为替代饺子的食物了。
客家先民想到,用猪肉剁成馅料,用豆腐代替面粉,将馅料塞入豆腐,犹如饺子一般。
因其味道鲜美,便成了客家名菜,如今也是客家人餐桌上的家常菜。
· 盆菜·盆菜是广东深圳和香港新界的饮食习俗,据传起源于南宋末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种杂烩菜式。
客家菜,全都在这了!有图有菜谱,...客家菜的用料大都以家禽和野味为主,追求原汁原味,即“饭有饭香,肉有肉味”。
有所谓“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的讲法。
注重火功,以蒸、焗、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
客家菜讲求四时节气,有“冬羊、夏狗、春鸡、秋鸭”之说。
酿菜客家酿菜最为出名、敢称头牌菜的就是家家户户过节必煮的酿豆腐。
传说与客家人从中原南迁饮食习惯改变有关,是饺子的情结造就了客家酿菜。
酿就是把类似饺子馅料的酿酱酿进豆腐等主料里。
有酿豆腐、酿苦瓜等等。
由于客家对酿情有独钟,把其他包进去的菜式也叫酿了,如“酿粄、酿春”等,但广西贺州的客家人把酿豆腐叫“豆腐酿”。
酿豆腐材料:板豆腐、3/7开肥瘦肉、鱼肉、虾米、咸鱼肉、白菜、葱、姜、麻油、胡椒粉等做法:1、猪肉、鱼肉分别捣成肉酱,虾米浸软切幼,咸鱼切幼,葱切粒。
将其它各材料放大碗中,加入调味料搅至起胶待用;2、白菜摘好洗净,放入油、盐、沸水中漉熟盛起;3、豆腐冲洗滴干,一开四件,用箸只(筷子)夹开一条罅酿入馅酱,放入油镬中煎至微黄色盛起;4、烧热煲缽,下油一调羹爆香姜片,加入上汤煮沸,放入白菜、豆腐滚片刻,下芡汁滚即可原煲上桌。
中原“衣冠南迁”的客家人,不但带来了读书皆上品的风气,也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客家菜。
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煎成金黄色,把猪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放进葱花、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溢。
想来到了蛮荒之地的客家人一时无麦可包饺子,才创出如此美味。
酿苦瓜材料:苦瓜500克,五花肉250克。
调料:糯米、冬菇、料酒、花生油、水淀粉、葱末、姜末各适量。
做法:1、将苦瓜去瓤,洗净,切3厘米圆墩;五花肉捣成酱,加入盐等调料拌匀备用。
2、将苦瓜墩空心填满肉馅,摆入盘内,入笼急火蒸熟,取出备用。
3、炒锅注油烧热,下入葱姜末爆镬,加入鲜汤、盐、料酒烧开,用水淀粉勾芡,淋上熟油,浇在苦瓜上即成。
附注:客家地区端午节的应节菜,苦瓜刚刚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