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
- 格式:pot
- 大小:735.00 KB
- 文档页数:55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动物的急性毒性。
常用
的试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小鼠。
常见的急性毒性试验
方法有LD50试验和固定剂量试验。
2. 亚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长期暴露于食品中的低剂量
毒性效应。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狗。
试验期一般为
90天,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内脏器官病
理学变化等。
3. 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长期暴露于食品中的慢性毒性
效应。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狗。
试验期一般为2年,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内脏器官病理学变
化等。
4. 灵敏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特定人群的敏感性,如孕妇、婴儿等。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小鼠和大鼠。
5. 遗传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常用
的试验方法包括细菌突变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
试验等。
6. 致癌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动物的致癌作用。
常用的
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小鼠。
试验期一般为2年,观察动物
是否出现肿瘤等。
在进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
家标准和规定进行,确保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试验动物的选择、试验剂量的确定、
试验期的安排等因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急性、慢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试验(一)经典的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通过试验得到化合物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一反应关系并求得LD50 ( LC50)1、实验动物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小鼠或大鼠。
一般受试动物应是雌、雄各半;若雌、雄动物对待测化学物毒性的敏感程度有明差异,则应分别求出各自的LD50;如果试验是为畸形试验做剂量准备,也可仅做雌性动物的LD50试验。
小动物每组10只,狗等大动物可每组6只。
2、染毒剂量设计首先要了解化学毒物的结构式、分子量、常温常压下的状态、纯度、杂质成分与含量、溶解度、挥发度、PH等理化性质。
对于新的受试化学物,找出与受试化学毒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学物的毒性资料,并以文献资料中相同的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所测得的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学物的预期毒性中值,先用少量动物,以较大的剂量间隔(一般按几何级数)染毒,找出找出10%~90%(或0% ~100%)的致死剂量范围,然后在这个剂量范围内设几个剂量组。
改良寇氏法最好设5个剂量组,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剂量组要求以等比级数设置。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剂量分组:i=(lgLD90-lgLD10) / (n-1) 或:i=(lgLD100-lgLD0) / (n-1)式中i为组距(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n 为设计的剂量组数。
有的毒性较小,此时可不再求其LD50,而应进行限量试验。
在用大鼠或小鼠进行试验时,一般用20只动物,雌雄各半。
单次染毒剂量一般限定为5g/kg (体重),对于食品毒理学试验,限量要求为15g/kg (体重)。
如果实验动物无死亡或仅有个别动物死亡(死亡率低于50%), 则可得出LD50大于限量的结论。
3、观察染毒后一般要求观察14天,依据14天内动物的总死亡情况计算LD50。
在实际工作中,依据受试物有关测试规程要求确定观察期的长短。
观察内容包括:(1)动物死亡情况:包括动物死亡数及各自的死亡时间。
关于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的公卫执业医师考点导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接触该受试物的途径或方式,并与预期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的接触途径相一致。
主要是哪一方面的知识点?一、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一)急性毒性的概念急性毒性是指机体因一次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而产生的毒效应及死亡。
“一次”接触在经口、经静脉途径染毒时,是指将受试物瞬间给予实验动物。
而当经皮肤与呼吸道染毒时,则是指在一个规定期间内使实验动物持续接触外源化学物。
24小时内分多次给予,<3次。
(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1.试验目的(1)获得急性毒性参数(LD50最重要),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死亡情况,阐明剂量-反应关系和毒效应的特征,估计对人危害性。
(3)为亚慢性、慢性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4)为急性中毒治疗和中毒机制提供线索。
2.常用参数①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对受试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主要依据;②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LD01)、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1.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原则:反应与人近似;操作方便;易于饲养;易于获得。
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啮齿类动物多选择大鼠。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使用刚成年的动物:大鼠180~240g、小鼠18~25g、家兔2~2.5kg、狗10~15kg。
体重变异范围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20%。
要求每组10只,雌雄各半。
检疫适应期一般为5~7天。
2.染毒途径的选择一般根据实验目的、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人类接触该物质的实际途径和方式选择染毒途径。
灌胃针或导管染毒。
灌胃体积应一致,以ml/kg体重或ml/g计。
具体为:小鼠0.2~1.Oml/只,大鼠<5ml/只,家兔和狗<5ml/kg体重。
3.染毒剂量与分组分组数与染毒剂量往往需要通过预备实验来确定。
正式实验一般设5~7个剂量组,组距:( LD100-LD0)/(组数-1)。
第7章⼀般毒性作⽤及其实验与评鉴⽅法第六章⼀般毒性作⽤及其试验与评价⽅法⼀般毒性作⽤:是指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的综合毒性效应,也称基本毒性作⽤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可将产⽣的毒性作⽤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第⼀节急性毒性作⽤及其试验与评价⽅法⼀、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动物机体⼀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的毒性效应及反应。
观察内容⼀般包括⾏为变化、外观改变以及致死效应。
观察时间⼀般为7d,观察范围可为7~28d(迟发毒性效应)。
凡经⼝或经注射给毒,“⼀次”的含义是指瞬间将受试物输⼊试验动物体内;若经呼吸或⽪肤给毒,“⼀次”则指在⼀个特定的时间内,使试验动物持续接受受试物的过程。
“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概念是指当受试物毒性很低,⼀次接触还不能达到充分了解该受试物的毒性作⽤,或⼀次不能导⼊设计剂量的受试物时,需在24h内分次染毒。
⼆、急性毒性试验的⽬的(1)测定和计算出受试物的致死量及其他急性毒试参数,主要获得受试物对某种实验动物以某种接触途径的LD50值;(2)了解受试物对动物机体的急性毒性特征,靶器官和剂量⼀反应关系;(3)研究受试物在动物体内的动⼒学变化规律;(4)为下⼀步的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
三、急性毒性试验⽅法1.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1)品种、品系的选择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是以哺乳动物为主,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包括啮齿类(rodentspecies)和⾮啮齿类(nonrodenl species),其中⾄少有⼀种⾮啮齿类动物。
啮齿类多选⽤⼩⿏和⼤⿏,⾮啮齿类常选⽤⽝或猴。
(2)性别和年龄或体重的要求对于实验动物的性别⼀般要求雌雄(早6)各半。
如果试验仅为某些特殊试验研究⽬标,也可选⽤单⼀性别。
如致畸试验可仅选雌性动物,对精⼦毒性试验可仅选雄性动物。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刚成年的动物。
⼀般按体重选购,通常要求⼩⿏18~25g、⼤⿏180~240g、豚⿏.200~250g、家兔2~2.5kg、猫1.5~2kg、⽝4~6kg(⽝⼀般为1岁左右)。
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及监测方法化学物质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物质,它们可以用于制造产品、处理废物、消毒和杀虫等用途。
但是,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毒性影响,需要进行毒性评估和监测。
本文将介绍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方法和相应的监测方法。
毒性评估方法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活性、作用部位、剂量-反应关系等因素。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毒性评估方法。
1.急性毒性评估急性毒性评估是指根据化学物质一次或多次暴露后,在短时间内(通常为24小时)产生的剧烈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评估常用的指标为LD50(半数致死剂量),即对于一定数量的试验动物,需要投入多少化学物质才能导致其中50%死亡。
LD50数值越小,说明化学物质的毒性越大。
2.慢性毒性评估慢性毒性评估是指化学物质长期或反复低剂量暴露后,在较长时间内产生的毒性作用。
慢性毒性评估通常使用的指标为NOAEL (无不良效应最低剂量),即对于一定数量的试验动物,最大允许摄入的化学物质剂量,而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NOAEL数值越小,说明化学物质的毒性越大。
3.相关性评估相关性评估是指根据化学物质接触后,对人体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相关性评估要考虑到影响的种类、剂量、接触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一些常用的相关性评估方法包括生态毒性测试、基因突变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等。
监测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毒性评估是对其潜在风险的评估,而监测则是对其现实风险的评估。
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危险,以保护公众和环境。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化学物质监测方法。
1.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代谢产物来进行监测。
生物监测依赖于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检测人体内的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等物质。
生物监测有利于了解化学物质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情况,为控制化学物质暴露提供信息。
2.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进行采样和检测来进行监测。
常见毒性试验研究报告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某化学物质的毒性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我们使用了常见的毒性试验方法来确定该化学物质的急性和慢性毒性。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和讨论:1. 急性毒性试验:在急性毒性试验中,我们将该化学物质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小鼠进行观察。
观察期为72小时,并记录了动物的行为、食物摄入和身体反应。
结果显示,在较低剂量下,小鼠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不适症状。
然而,在高剂量下,观察到一些明显的毒性反应,包括运动减少、食物摄入减少、呼吸困难和体重下降。
此外,在高剂量下观察到一些动物死亡。
2. 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评估该化学物质长期暴露对实验动物的潜在毒性。
我们选择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给予该化学物质。
观察期为6个月,期间我们记录了动物的行为、食物摄入、体重变化以及一些生化指标的变化。
我们还进行了组织学检查,以评估该化学物质对动物器官的潜在损害。
结果显示,长期暴露于该化学物质下的小鼠表现出一些体征上的变化,包括运动减少、食物摄入减少和体重下降。
同时,一些生化指标也显示了异常的变化,如肝功能损害和肾功能异常。
组织学检查也显示了一些组织损伤的迹象,尤其是对肝脏和肾脏的影响。
3. 讨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化学物质存在一定的急性和慢性毒性。
在高剂量下,该化学物质引起了明显的行为、生理和生化反应的变化,甚至导致一些动物死亡。
长期暴露于低剂量下的小鼠也显示了一些不适症状和器官损害的迹象。
这些发现对于对这种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相关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考虑在更广泛的动物模型和不同剂量下进行,以更全面地评估该化学物质的毒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