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率的争论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再认识:一个计量实证研究任栋;李萍【摘要】针对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各种不同认识,采用1990-2010年我国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重新审视影响我国失业率的诸因素,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全国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增大、特别是农民工进城、经济增长率对我国失业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效果有新的认识.我们认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仍然是影响我国失业率水平提高的首要因素、适龄劳动人口数量次之,而“农民工进城”不仅没有增大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反而起到了降低我国城镇失业率水平的效果,经济增长率对失业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失业率水平变化的各种因素,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对策措施、探寻失业率的最优适度目标控制区间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路径.【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8页(P96-103)【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民工人数;适龄劳动人口数【作者】任栋;李萍【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1130;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2一、学术界对我国失业现象的认识学术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的存在有如下三个方面比较一致的认识:第一,认为受客观社会经济和观测分析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当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第二,认为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人口规律,也是所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备的共同的人口规律。
第三,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现象与资本主义的失业现象具有一些本质的区别。
但是,在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学术界的看法却莫衷一是。
一、我国城镇失业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
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失业人员将达到840万人。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
”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一)总量性原因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
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日益膨胀,随之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的人口净增量和劳动力供给增量绝对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人口总量性原因导致我国的失业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观。
(二)劳动力素质原因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必然不断地进行调整。
首先,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一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
其次,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就业岗位就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
失业率的统计与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失业率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失业率进行统计与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失业率统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XX年底,全国失业率达到了X%,比去年同期增加了X个百分点。
在各个行业中,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失业率尤为突出。
从性别和年龄角度看,女性、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失业率相对较高。
二、失业率原因分析1.经济下行压力:全球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导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企业面临订单减少、成本上升等问题,纷纷裁员减薪,使得失业率上升。
2.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倒闭,导致员工失业。
3.技能不匹配:部分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无法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导致失业率上升。
4.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失业率也存在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难度较大。
三、失业率影响分析1.家庭和个人:失业会导致家庭和个人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同时,失业人员可能需要依赖社会救济和福利,增加社会负担。
2.社会保障体系:失业人员数量的增加会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可能导致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影响其他领域的支出。
3.经济发展:高失业率会抑制消费和投资,影响经济增长。
同时,失业人员可能需要重新培训和再就业,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不利于经济的短期恢复。
四、建议和对策1.加强经济调控:政府应加强经济调控,稳定经济增长,减少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影响。
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支持企业扩大生产,创造就业机会。
2.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应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提高就业质量。
同时,应加强对传统行业的支持和改造,避免过度淘汰员工。
3.技能培训:政府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市场适应性。
河北省城镇失业率研究及对策摘要:失业和就业难,是一个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也是河北省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逐步推进,数以千万计的城乡剩余劳动力被游离出来,使失业问题日益显示出其严重性,故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所追求的目标。
客观地分析我省当前失业问题的成因,努力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再就业工程,对于社会稳定,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河北省、城镇失业率、宏观经济、通货膨胀正文:失业是最直接而有最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宏观经济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水平下降和心理折磨;毫不奇怪,失业是政治争论的一个常见主题。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主导地位的确立,失业问题完全应该回复到经济生活中所应占有的位置,全面分析失业、通货膨胀和产出变动之间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渐显现。
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失业工人有潜力对国民收入做出贡献,但是没有那样做。
那些搜寻适合于自己技能的工作的人在搜寻结束时是幸福的;那些等待支付高于均衡工资的企业招聘的人在职位开放时也是幸福的,所以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失业意味着部分居民家庭生活艰难,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失业是政府和公众都关注的焦点。
一、如何定义失业率及城镇失业率失业在大家看来也许是一个很简单,朴素易懂的概念,任何人没有工作就意味着失业。
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吗?这值得我们去探讨一下。
比如说一个退休的老人算是失业吗?一个卧病在床的病人算是失业吗?可见失业有很多定义。
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出一个能满足不同分析条件下失业及失业率的定义。
失业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而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概念是指失业人数同从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
我国目前使用的失业率是我国目前使用的是登记失业率概念,不包括下岗有就业意愿的人员。
中国失业率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经济增长作者:于晨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01期〔摘要〕延迟退休年龄是否会加剧失业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考察延迟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不仅要考虑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替代导致的岗位减少,还必须考虑到经济增长究竟能否对减少的岗位进行补偿。
本文通过对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经济增长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延迟退休年龄将引起失业率大幅上升,而经济总量的增加不但不能对失业进行补偿,反而与失业率呈正相关的结论。
最终提出当前就业形势下不适合延迟退休年龄、延迟退休年龄至少要在用人单位内部的亢员基本被消化的前提下进行、以及延迟退休年龄必须辅之以促进就业的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1001604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老龄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2000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标志着中国从此步入了老龄社会。
日益庞大的老龄群体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国银行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养老金缺口将在2013年达到183万亿。
为了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一些学者呼吁延迟退休年龄,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其中,该项举措是否会加剧失业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外方代表时强调:“中国的失业人口有2亿”,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果政策制定不当,将会危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准确把握延迟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深入研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变动对就业造成的影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这一客观形势提出的要求。
一、文献综述为了探究延迟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
Franklin和William[1]认为,当经济中的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延迟退休年龄将促使失业率进一步上升。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基数庞大,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明显,就业压力特别紧张,很长时间以来,失业困扰着我们的社会,给人们心头留下巨大的阴影。
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均衡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体制问题。
失业现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遭遇的难题,失业的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有其客观必然性。
本文主要就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标签:失业问题人口过剩城乡二元社会一、失业原因分析造成我国目前如此严重的失业情状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既有数量因素,也有质量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技术因素。
概括起来说,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均衡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体制问题。
1.相对过剩人口是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并以其为主要内容和标志,包括先进技术的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发明创造。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们从繁重的劳役中解脱。
这是我们那些为了获取基本的物质需求,在劳役中苦苦挣扎的祖先曾经先梦寐以求的。
对整个人类来说,这的确是个伟大的进步,因为人们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得以从事他们喜欢的事情。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步骤和强度,许多以前由人工来完成的某些工序甚至整个工作流程都用机械来完成,或者,以前需要大量人力的操作,由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现,现在只需要少量的人力即可。
各个因素都导致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对劳动需求的减少,从而使一部分劳动力失去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机会。
这部分劳动人口在被新的部门接纳以前,便处于闲置状态。
对于个人来说,这种闲置也许是短期的,但从全社会看,总会存在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滞留于失业状态中。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包含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从而,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或相对减少。
长春工业大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报考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准考证号: 291511100215 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当前中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以及对策摘要: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害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
对于我国来说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充分就业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失业原因影响对策The current Chinese unemployed cause of formation analysis andCountermeasures【Abstrac t】At present, the unemployment ( including off-duty )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is very prominent and the whole society focus problem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why will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unemployed population, should understand how the current society appears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the unemployment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esent what kind of trend,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it, these all have now become the new subject in front of us. Unemployment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is a sensitive social problem, the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s a national economic phenomena, but too high unemployment rate will endanger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social stability. China is a major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Full employment is the modern country of macroscopical economy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refor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unemployment situation, reason, seek the efficient way that solves unemployed problem, have important theory and realistic meaning.目录一、我国失业的现状 (1)(一)失业的定义 (1)(二)失业的类型 (1)(三)我国失业的现状 (1)二、失业的成因分析 (4)(一)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 (4)(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5)(三)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 (5)三中国就业形式 (5)四、失业的影响 (6)(一)积极影响 (6)(二)消极影响 (7)五、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8)参考文献 (13)一、我国失业的现状(一)失业的定义科学的界定失业的定义,是正确判断失业状况的前提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差距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差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加剧,失业率上升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与中国失业率的对比来看,该差距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反映在结构和类型上。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与发达国家失业率差距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不同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农业为主,服务业占比较小,而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创意类、金融类等高附加值行业为主。
除此之外,发达国家也已具备了更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和服务网络。
因此,发达国家更容易提供更为高附加值的工作岗位,对于劳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失业率自然就会相对较低。
对策方案:中国应加快服务业、创意类、金融类等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应完善相关的服务网络,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高价值的服务。
二、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不匹配在发达国家,大部分人都接受过全面的教育和培训,拥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反之,在中国,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和普及程度不足等因素,不少人的教育程度和相关技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自然会受到失业率的影响。
对策方案:中国应注重科教投入,建设更多的教育机构,并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
另外,政府部门应加强职业研究,及时掌握市场需求,规划相关培训计划。
三、就业歧视现象就业歧视是指基于人种、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因素而对某些人实行不公正对待的现象。
这现象在中国尤为普遍。
尤其是保护特定人群利益的背景下,未能实现平等就业与招聘。
这使得很多高素质劳动力难以在市场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失业率相应就会上升。
对策方案:政府应加大整治就业歧视现象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行为。
同时,加强对受到就业歧视行为打击的特定人群的创业支持力度,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和资金支持等服务。
四、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因此面临有限的劳动力来源问题。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失业率作为衡量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其变化趋势对于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失业率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失业率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就业统计数据。
数据主要涵盖了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等指标,并对数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洗和整理。
三、失业率现状分析1. 失业率总体水平近年来,我国失业率总体水平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到2020年下降至3.8%。
同期,调查失业率也从4.3%下降至3.8%。
这表明我国就业市场整体稳定,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2. 失业率结构分析(1)性别结构: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失业率略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就业者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就业竞争激烈有关。
(2)年龄结构:25-59岁年龄段的失业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就业者面临的工作经验和技能要求较高有关。
(3)学历结构:低学历者失业率较高,高学历者失业率相对较低。
这表明我国教育水平对就业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四、失业率特点分析1. 季节性波动:我国失业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尤其在春节前后和毕业季。
这可能与季节性经济波动、企业招聘需求变化等因素有关。
2. 结构性矛盾:我国失业率存在结构性矛盾,即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
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过于求。
3. 地区差异:我国失业率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失业率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失业率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政策等因素有关。
五、失业率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影响失业率的重要因素。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反之,当经济增长加快时,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失业率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分析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失业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
失业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状况,更直接影响着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从整体来看,我国失业率整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相比2018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
这显示出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向好,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失业差异依然明显。
1.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因此失业率相对较低。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失业率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城市,由于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新兴行业的涌现,很多高技能和高薪职位的需求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一线城市的产业链完善、金融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也为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失业率整体较低。
也不能忽视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农民工由于技能匹配不足、适应城市生活需要一定时间,导致一段时间内的较高失业率。
一线城市的房价高昂、生活成本较高,对低层次劳动力造成较大经济压力,也是造成一线城市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
2.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相较于一线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失业率普遍较高。
一方面,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就业机会有限,尤其是面向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机会更加稀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就业问题。
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居民自身素质和技能相对低,也加剧了失业问题的严重性。
3.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我国的东部地区相对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发展较为完善,因此东部地区的失业率较低。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够多样化,失业率普遍偏高。
经济学: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题库四1、判断题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是一致的。
正确答案:错2、问答题什么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如何看待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江南博哥)正确答案:我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存在以下不足:(1)统计范围有限。
城镇登记失业率只能反映城镇显性失业水平,无法反映城镇隐性失业问题,更不能够反映农村失业问题;(2)时效性差。
鉴于我国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重新确定失业人员的统计定义,尽量使我国失业统计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增强统计资料在国际间的可比性。
二是构建一套完整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现行的失业统计指标过于单一,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不能准确判断我国的失业现状。
如果想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我国的失业现状,以便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必须重新构造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3、多选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是()。
A.税收B.工资价格管制C.工资价格指导D.道德规劝正确答案:A, B, C, D4、判断题拉氏指数会低估价格水平的上升,帕氏指数会高估价格水平的上升。
正确答案:错参考解析:拉氏指数会高估价格水平的上升,帕氏指数会低估价格水平的上升。
5、单选任何种失业率下,通货膨胀率将是不变的()。
A.稳定失业率B.均衡失业率C.预期的失业率D.自然失业率正确答案:D6、判断题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围绕非利蒲斯曲线的争论,表明了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态度。
正确答案:对7、单选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时,名义货币增长率的上升会()。
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探究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的转型发展时期,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失业原因的分析应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即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
因此要针对中国失业问题运用新的视角加以分析。
关键词:失业;失业率;隐性失业;就业弹性系数1引言我国失业状况的严峻性和对其研究现状的落后性,迫切要求中国失业问题研究需立足于一个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然而,我国已有研究失业问题的理论视角,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还是西方的失业理论,都无法承担起研究中国失业问题的理论基础的重任。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的转型发展时期,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失业原因的分析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即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
因此要针对中国失业问题运用新的视角加以分析。
2我国失业原因解析我国的失业现象十分严峻,而且正在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现象不禁使我们担忧。
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软着落”成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特别是货币升值,失业问题逐步凸显,这种现象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经济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以下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多种角度来分析中国失业的原因。
中国失业原因的具体分析:2.1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劳动力供给丰富。
目前,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4。
尽管在人口政策的控制下,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但随着人口净增长,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仍处于高峰期。
从表 1 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到低速增长,由1980年的增长2.54%下降到2008年的0.51%。
但是,劳动力人口的绝对数量并没有下降。
2008年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数比2007年增加847万人;据预计,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数比2009年增加78万。
如果2009年劳动力参与率为85%,那么需要增加1434万个就业岗位。
2.2高等教育发展在数量和结构上与经济增长不适应,导致大学生劳动市场的供求结构不完善。
中国失业统计分析失业的测量指标根据失业定义,可以确定衡量就业和失业的标准,从而可以对失业状况加以衡 量进而掌握最根本的宏观经济变量——失业率及其变化趋势。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即 失业率 =%100⨯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方法是: 城镇失业率 =%100⨯+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城镇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中国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我国失业的根本趋势和特点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三次失业顶峰表一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1?图一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78-2021〕由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失业顶峰,分别是在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及2003年;〔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说明近年中国城镇的就业形势有所恶化;〔3〕尽管上升趋势十清楚显,然而自2000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在3.0%-4.5%的范围内波动,相对稳定。
第一次失业顶峰,也就是1980年,全国登记失业人数541.5万人。
这一时期各级政府通过鼓励国有企业建立经营实体、子女顶替和大力开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措施,用了5年的时间平抑了这次失业顶峰。
到1985年底,城镇失业率已降至1.8%;第二次失业顶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经济转型的速度加快,国家开场对就业存量进展改革,在国有企业实行充裕职工的下岗分流,开场真正触及劳动力的存量构造。
在下岗分流的顶峰时期2000年底,全国共有下岗职工911万人,远远超过当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导致实际失业率在2000年到达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顶峰。
第三次失业顶峰大约在2003年。
此时正值中国参加WTO,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乃至就业的影响不断加大;短期内,对原来就业格局的撞击讲显得更加突出,一些部门的就业时机不仅不会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构造性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