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34
法国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美学首先,法国古典主义美学是17世纪法国艺术的代表,它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影响。
法国古典主义追求理性、秩序和对称,强调规则和规范。
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中,法国古典主义追求完美的形式和结构,注重人物的理想化和典型化。
著名的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桑和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尔丹就是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而新古典主义美学则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兴起的艺术潮流,它是对法国古典主义的一种回归和延续。
新古典主义强调对古典艺术的研究和模仿,追求对称、比例和和谐。
它注重对历史和神话的题材进行再现,追求古典时期的高雅和庄重。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和雕塑家安东尼奥·坎诺瓦。
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法国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都追求理性和秩序,但新古典主义更加注重对古代艺术的模仿和复兴。
法国古典主义更加强调对人物的理想化,而新古典主义则更注重历史和神话题材的再现。
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看,法国古典主义美学是在绝对君主制的路易十四时期兴起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
而新古典主义则是在法国大革命后的时期兴起的,它反映了社会对古典时期价值观的回归和追求。
此外,法国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在绘画中,法国古典主义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典雅的色调和细腻的绘画技巧;而新古典主义则更加注重线条的清晰和形式的准确,追求明亮的色彩和鲜明的对比。
在雕塑中,法国古典主义追求人物的理想化和典型化,强调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准确;而新古典主义则更加注重对古代雕塑的模仿和复兴,追求雕塑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综上所述,法国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美学在艺术风格、社会背景和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一些区别。
它们都是法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流派,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从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上说,它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
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走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
这时,它就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古典主义绘画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
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一是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从狭义上讲,有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的回哈作为,第二倾向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
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的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
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
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
■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於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雕刻艺术则以浅浮雕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於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
新古典主义代表艺术家有巴利、卡诺瓦、富拉克斯曼、汉弥顿、蒙斯、毕拉内及、托尔瓦森、维恩、魏斯特。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生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一、布瓦洛及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源流在《六个概念的历史》(History of Six Ideas,中译本为《西方美学概念史》)一书中,波兰学者塔塔科维茨归纳出70多个“永恒的美学论题”,作为对各个时代、各种不同思想的基本描述。
关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塔塔科维茨认为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普桑的论题是关于“透视”的视觉理论,拉辛的论题是将“或然性”、“像真性”视为摹仿性艺术的最高特征,布瓦洛的论题是以“规则性”作为艺术的普遍条件,笛卡尔的论题即是智者学派以来的“主观论”,休谟的论题是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的延续,莱辛的论题则继承了古希腊至古罗马时代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讨论。
塔塔科维茨的归纳似乎相当清晰,但是这样的“清晰”是来自“简化”,而这样的“简化”常常意味着“错误”。
在许多表面上相似的论题之中,推论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省略掉推论的过程,被抽象出来的论题可能根本无法说明作者的思想,从而也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作为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标志的17世纪法国和布瓦洛(Boileau,1636-1711)本人,当然也可以用一种相当简约的方式加以读解。
因此一般认为,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政治背景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其思想基础在于笛卡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其艺术倾向则被概括为“拥护王权、崇尚理性、尊奉古人”等等。
至于布瓦洛《诗的艺术》、《书简诗》及其新古典主义的三原则,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关联和线索,即: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 推至布瓦洛的“美即真”、“真即自然”、“自然即人性”以及“自然即古典”的循环。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笛卡儿和布瓦罗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到了十六七世纪之交就已衰退,从此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
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
法国经过百年战争,在一四五三年终于战胜了英国,从此工商业日渐发展,统治阶级的地位日益巩固。
在一百多年之中法国君主所采取的政治路线都是中央集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同君主一方面要和封建割据的大贵族作殊死斗争,另一方面要防止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势力的扩张。
他们的策略是联合资产阶级上层“穿袍贵族”,去应付来自世袭大贵族和广大群众两方面的抵抗和压力。
这场斗争集中表现于一五六二到一五九四年“胡格诺战争”。
经过残酷的镇压和屠杀,信仰喀尔文新教的大部分属于手工业者胡格诺派以及利用他们的世袭贵族终于被打垮。
法国在政治上恢复了统一,但在经济上由于长期战争却导致民生凋敝。
在路易十三和十四时代,两个有才能的宰相黎塞留和玛扎里尼相继执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的措施,结果把法国建立成为当时在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国家,在君主专制下奖励工商业的发展和图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所以十七世纪的法国政权是封建贵族与上层资产阶级在君主制左右利用和调节之下的妥协性的政权。
当时三个等级之中,占第一等级的是天主教的僧侣,宰相黎塞留就是以大主教的身份掌朝纲的,第二等级是世袭贵族,第三等级是资产阶级的上层新贵,所占的还只能说是附庸地位。
所以就阶级力量对比来看,封建势力(教会和世袭贵族)还是占优势。
意识形态总是社会经济基础与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在实质上就是当时法国阶级妥协和中央集权制的产物。
象征之一就是法兰西学院。
这是在路易十四和黎塞留的庇护之下,从原来由贵妇人主持的文艺沙龙发展而成的法国官方的最高学术团体,它精选全国文艺,学术乃至政治军事各方面的最杰出的代表四十名,号称四十“不朽者”,来讨论一般文化特别是文艺方面的问题,进行表决。
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
古典主义(法语:Le Classicisme 英语:Western classical),形成并繁盛于17世纪的法国,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里面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主张拥护中央集权,尊崇王权,歌颂
义风格以冷静、克制、均衡为特点,常常选取宗教和古典历史主题,构思复杂深奥,它反对
新古典主义出现于法国大革命前夜。
18世纪初,法国的传统封建贵族仍然把持着国家政权,他们掌控着政治、经济、艺术界,流行精致的洛可可风格。
但是,资产阶级在此时逐渐壮大,他们对政治经济环境开始感到不满,逐渐在政治上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
伴随着革命的热情,新古典主义慢慢显露。
新古典主义被罗伯斯庇尔等革命领袖在掌权后定为新政权的官方艺术风格,不过这里的古典主义已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的古典主义。
虽然还是如同古典主义一般以古希腊和古罗马题材为典范和样板,但表现和宣扬的内容核心却变成了体现革命精神和维护共和政体,它“以希腊为典范的旗帜”,追求古典文化和英雄精神。
欧洲17世纪文学之四:古典主义欧洲17世纪文学之四: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近代欧洲一个主要文学思潮之一。
它产生于法国,并在法国取得灿烂的成就。
后来古典主义流行于整个欧洲大陆,统治欧洲文坛长达200 余年,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才成为一种落后文学思潮从文坛退出。
1.古典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首先是政治上的王权统治的建立。
17世纪的法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在欧洲占有巨大的优势,成为在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
然而这是经过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取得的。
从16世纪亨利四世时代起,采取了两方面的策略:对封建主做出一定让步,依靠城市资产阶级。
这一策略既利用资产阶级削弱封建领主势力,又可以拉拢资产阶级,阻止资产阶级与人民的联合。
其结果缩小了封建领主独立的政治活动范围,加强了全国范围内的君主专制统治。
由于利用资产阶级,就重点发展商业和国内生产,因此为经济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资产阶级又可以用金钱买到官职,分散了一部分权力。
到了路易十三时代,经过黎塞留实际执政的18年,终于建成了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由统一的政府机关管辖,各省又由一个政治中心管辖,设立特别行政长官,执掌行政、司法、财政大权。
在封建王权达到极盛时,已经消灭了封建割据,政权集中在君主手里。
而这个具有无上权力的国王与统治者支持古典主义,使之成为官方的艺术创作方法。
黎塞留以及后来的统治者也给古典主义的艺术大师一次或终身的津贴,以兹奖励。
因此古典主义在法国发展得极其兴盛。
其次,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理性主义。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以为人类思想、理性是判断生活的准则,理性与抽象理论是探求真理的源泉,因而反对盲目信仰宗教。
他提出的命题" 我思故我在" ,强调理性的力量。
法国的另一位哲学家彼尔.伽桑狄也为古典主义开辟了思维的空间。
伽桑狄和笛卡尔一样,反对中世纪的烦琐哲学、宗教禁欲主义,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伦理观,主张人的幸福在于享乐,在于善行。
第九讲: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一十七世纪法国的崛起与新古典主义
路易十四“太阳王”
1635年黎希留“法兰西学士院”
布瓦洛《论诗艺》“(新)古典主义”
二新古典主义的悲剧
新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三一律”:时间的一
地点的一
情节的一
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家:
1 高乃依
《熙德》:
堂·罗狄克(堂·狄哀格)
堂·施曼娜(堂·高迈斯)
2 拉辛
《费德尔》:
费德尔:雅典国王的继后
希波吕托斯:雅典国王与前妻之子
《安德洛玛克》:
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之妻)庇吕斯(国王)
艾尔米奥娜(斯巴达公主)埃瑞斯托斯(特使)
三喜剧大师莫里哀(1622-1673)
1 莫里哀的生平
2 莫里哀喜剧的特色:取材现实,把生活“写透”
3 《达尔杜夫》(又名《伪君子》《骗子》)
《达尔杜夫》剧中人:
白尔奈尔太太:奥尔恭之母
艾尔密尔:奥尔恭新妻
大密斯:奥尔恭之子
玛丽亚娜:奥尔恭之女
桃丽娜:玛丽亚娜的侍女
奥尔恭:法国富商
克莱昂特:奥尔恭的内兄
法莱尔:玛丽亚娜的情人
达尔杜夫:奥尔恭家的食客。
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
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叶,成为欧洲文学艺术的主要思潮。
所谓古典主义,就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而得名。
到了18世纪中叶,庞贝城的发掘,德国学者温克尔曼美学思想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古典主义的兴趣,古典主义又重新复兴起来,故称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法国艺术在启蒙运动的感染下已明显转入对古典形式和艺术的教化作用的强调。
作为狄德罗最推崇的艺术家,格勒兹努力实践着狄德罗所倡导的艺术理想,这就是以艺术感染人、以艺术激发人。
格勒兹一系列类似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道德上也在艺术上。
他创作于1777—1778年的《被惩罚的儿子归来》是其中之一。
作品的叙事性是明显的,儿子与父亲发生了顶撞,一气之下报名参军了,他要尝尝军队的冒险生活。
几年后当他退伍归来,发现父亲已死,全家正陷入悲痛之中。
父亲临死也没能见儿子一面,留下终生遗憾。
不管此画是否来自真人真事,但它是要通过令人伤心的场面告诫人们,一个家庭内部要真诚相待,互相体谅,才能和谐美满。
在表现形式上,格勒兹采用了古典的姿势和构图,母亲的动作如罗马演说家一样,整个画面像是一出舞台剧,每人做着规定的表演。
虽然此画是作为风俗画来表现的,但这种构图形式、人物的舞台式造型和明确坚实的空间处理,以及题材的叙事性,对新古典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19世纪无数叙事性绘画提供了基础。
格勒兹·《被惩罚的儿子归来》在格勒兹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法国无论是社会还是艺术上的发展似乎都不可避免地决定了古典主义的新的胜利。
第二节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一、布瓦洛及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源流在《六个概念的历史》(History of Six Ideas,中译本为《西方美学概念史》)一书中,波兰学者塔塔科维茨归纳出70多个“永恒的美学论题”,作为对各个时代、各种不同思想的基本描述。
关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塔塔科维茨认为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普桑的论题是关于“透视”的视觉理论,拉辛的论题是将“或然性”、“像真性”视为摹仿性艺术的最高特征,布瓦洛的论题是以“规则性”作为艺术的普遍条件,笛卡尔的论题即是智者学派以来的“主观论”,休谟的论题是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的延续,莱辛的论题则继承了古希腊至古罗马时代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讨论。
塔塔科维茨的归纳似乎相当清晰,但是这样的“清晰”是来自“简化”,而这样的“简化”常常意味着“错误”。
在许多表面上相似的论题之中,推论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省略掉推论的过程,被抽象出来的论题可能根本无法说明作者的思想,从而也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作为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标志的17世纪法国和布瓦洛(Boileau,1636-1711)本人,当然也可以用一种相当简约的方式加以读解。
因此一般认为,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政治背景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其思想基础在于笛卡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其艺术倾向则被概括为“拥护王权、崇尚理性、尊奉古人”等等。
至于布瓦洛《诗的艺术》、《书简诗》及其新古典主义的三原则,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关联和线索,即: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推至布瓦洛的“美即真”、“真即自然”、“自然即人性”以及“自然即古典”的循环。
“理性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布瓦洛关于“美即真”的命题。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
”这一点在后来的浪漫主义文论中遭到了全面的颠覆,但是在17-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像真性”或者“逼真”的要求却是相当普遍的。
正如布瓦洛所说:“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及主要成就1. 引言1.1 概述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是法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希腊罗马艺术和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追求规则、秩序和均衡,并注重人体比例和解剖学研究,创造出精确细致的线条和造型技巧。
在宫廷绘画、装饰艺术、宗教题材绘画以及历史题材绘画中,法国古典主义美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就。
首先,在"古典主义美术的背景"部分,将介绍法国17世纪社会与文化环境以及古典主义艺术思潮的兴起,并探讨古希腊罗马艺术对该时期法国艺术发展的影响。
接下来,在"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部分,将详细阐述追求规则、秩序和均衡的特点,以及人体比例和解剖学研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同时探讨精确细致的线条和造型技巧的运用。
然后,在"主要成就与代表作品"部分,将介绍宫廷绘画及装饰艺术、宗教题材绘画与宗教建筑装饰艺术,以及历史题材绘画及肖像画方面的主要成就,并列举一些代表作品。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探讨法国古典主义美术家们的艺术创造与贡献,以及古典主义美术在法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特点及其主要成就的详细介绍,使读者了解该时期法国艺术发展中重要的思潮和创作方式。
同时希望通过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以及法国古典主义美术家们的艺术贡献,展示古典主义美术在法国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2. 古典主义美术的背景2.1 法国17世纪社会与文化环境:法国17世纪是一个政治和文化极为重要的时期。
当时法国处于绝对君主制统治之下,由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执政,这段时间被人们称为“太阳王时代”。
在这个时期,贵族阶层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财富,并通过艺术来展示其威望与地位。
中文摘要新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法国主要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对17、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哲学基础,还有政治因素。
新古典主义往往带有强烈的伦理含义,试图将古代罗马的价值观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之中。
戏剧家高乃依、拉辛,画家大卫等人以其古典的宏大意味、简洁的形式和英雄性的主题等特点成为新古典主义的表达者。
本文在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之后,着重分析文艺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支撑——理性主义和“三一律”。
并用图史互证的方法,结合图像学等知识,从主题、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等方面阐释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对法国17、18世纪戏剧和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法国 新古典主义 理性主义 三一律 戏剧 绘画ABSTRACTAs a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art, neoclassicism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Europe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There’s philosophy basis and political factors for the neoclassic theory’s burning. The neoclassic art has a strong sense of ethic, and it tries to put the values of Roma into the temporary common life. The dramatists Gorneille and Racine as well as the painter David we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neoclassic for their classical implication, concise form and heroic theme. This text takes a run-through of the French neoclassic theory on literature,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re theory of neoclassic theory – rationalism and the three unities theory. This text adopts the ways of mutual proving of painting and history, combined with the iconography theories, and explains the influence put by the neoclassic theory on the painting and drama in French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in the aspects of themes, subjects, details and the creative methods.Key words:French; Neoclassicism; Rationalism; Three Unities; Drama; Painting引言引 言新古典主义作为欧洲17、18世纪的文学艺术主潮,在在这一时期,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成为欧洲各国艺术家效法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