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七章 行刑思想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337.00 KB
- 文档页数:15
砍头、杀头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人类历史上,"砍头"和"杀头"都是特定的刑罚方式,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此有不同的解读和应用。
这两种刑罚都被视为极其残酷和严厉的惩罚方式,旨在对罪犯施以死刑并给予公众警示。
本文将从砍头和杀头的历史背景、执行方法、起源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砍头的过程中,刽子手使用刀具把犯人的头颈切断,这种刑罚起源于古代社会,并在一些文化和地区一直沿用至今。
而杀头的方式多源自中国古代的斩首刑罚,通过刀具或其他工具执行,常常在公开场合进行。
砍头和杀头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触目惊心的恐惧和恐怖氛围。
砍头和杀头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
在一些文化中,砍头被视为对罪犯的严厉惩罚,同时也被用作一种公众示众和恐吓的手段。
杀头作为一种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刑罚方式,在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常常与权力、公义和社会秩序等价值联系在一起。
本文将分别从砍头和杀头的历史背景、执行方法、起源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砍头和杀头的异同进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残酷刑罚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也可以思考砍头和杀头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和影响,并且反思这种极端刑罚是否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警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共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首先对砍头和杀头这两个话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这两种行为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了整篇文章的脉络和阅读导引。
2. 正文部分分为砍头和杀头两个小节。
2.1 砍头部分主要探讨了砍头的历史背景和执行方法。
在历史背景部分,将从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角度,介绍砍头在社会中的出现和演变。
在执行方法部分,将详细讨论砍头的具体方式、器具和过程,以及与砍头相关的文化、宗教和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2.2 杀头部分着重介绍了杀头的起源和文化意义。
首先,将追溯杀头行为的起源,并介绍一些与发展脉络相关的重要事件和社会背景。
东汉秋冬行刑的立法及其思想嬗变作者:陈鸣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第03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8关于秋冬行刑的论述颇多,但是系统地讨论东汉有关立法、立法争论、立法背景的著述却不多见,文章试图抓住东汉一朝注重对司法时令立法的特征,系统考论东汉一朝有关秋冬行刑的立法变革、立法论争论以及背后的思想观念。
其中反映出的立法与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对今天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秋冬行刑;永平旧典;元和二年D929A011906关于两汉尤其是东汉秋冬行刑的问题,前人已多有研究。
清末沈家本在其《历代刑法考》中按时间顺序辑录了重要的史料①,此外孔庆明的《秦汉法律史》②、《中国法制通史》第二卷《战国秦汉卷》中《司法则时》一节③、王凯石《论中国古代的司法时令制度》④、蔡万进《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研究》第八章《〈奏谳书〉与汉代奏谳制度》⑤等论著在制度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观念等方面多有论述。
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抓住东汉重视司法时则立法的特征,梳理出相关立法变革的线索及相关理论争论,厘清一些模糊的概念,说明事件背景。
大体上讲,东汉关于秋冬行刑的立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先是明帝永平年间对王莽暴政的纠正,第二次就是汉章帝元和二年的改革,最后则是和帝末年法制的崩坏,这些都将在下文中阐明。
一、王莽暴政与永平旧典1. 王莽暴政与春夏斩人王莽于地皇元年(20年)正月下诏:“方出军行师,敢有趋欢犯法者,辄论斩,毋须时,尽岁止。
”“盛夏斩人于都市”引起了极大的怨愤,结果使得“百姓震惧,道路以目”。
⑥该项法令说是实行一年但后来却延长了,老百姓怨声载道,王莽却以为效果显著,到了当年七月,王莽又下书:今胡虏未灭诛,蛮僰未绝焚,江湖海泽麻沸,盗贼未尽破殄,又兴奉宗庙社稷之大作,民众动摇。
今夏一切行此令,尽二年止之,以全元元,救愚奸。
⑦根据诏书,法令实行延长至地皇二年年末。
即使如此,王莽仍强调此为“一切”之法,即临时性法律,却因为形势需要被不断延期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学期论文科目:中国法制史论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摘要:死刑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是人类社会应用最久的刑罚。
死刑剥夺的是犯罪人的生命, 能够彻底消灭犯罪人的再犯能力,具有不可纠正性。
本文在本文中尝试从文化视角,从死刑的特征、古代死刑的罪名、执行方式、复核制度及死刑存废争议等方面解读中国古代的死刑问题。
关键词:死刑、犯罪、死刑复核、死刑废除引言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也叫生命刑,它是历史上最古老、性质最严厉的刑罚。
从古老状态到中世纪一直被任意的使用着,同时也受到各代统治者的青睐,成为他们维护权力的最高法宝。
而现今世界上,已有为数不少的国家完全废除了死刑,还有数量的国家虽未废除但也对其进行了限制—或从法律上,或从实践上。
废除死刑制度已成为全世界死刑政策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我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于2010年8月28日至9月3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修订对我国死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首次减少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本文在本文中尝试从文化视角解读中国古代的死刑问题,立足中国国情阐述死刑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一、死刑概述1.1死刑的由来死刑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是人类社会应用最久的刑罚。
早在自由刑和罚金应用以前很久,死刑就存在了。
《说文解字》释“死”为“澌也,人所离也”;“澌,水索也”。
《方言》释“澌”为“尽也”;《辞源》释“澌”为“解冻时流动的冰,事物破灭溃散也称作澌灭”。
死刑的产生有可能与原始的活人祭祀、血亲复仇等活动有关,它可能用来处罚那些触犯了传统禁忌的罪人,以平息神灵的愤怒;或被用作复仇手段,以安定社会秩序,等等。
1.2 死刑的特点作为刑罚方式中最古老的一种,死刑具有许多其自身特有的特点。
1.2.1死刑剥夺的权利具有平等性。
死刑剥夺的是犯罪人的生命。
生命是每个人都平等拥有的,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执行死刑都会导致犯罪人生命的消灭。
对不同的犯罪人执行死刑不会因为财富占有或者其他原因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浅析《檀香刑》中刑罚描写的意义莫言的小说一向充满对惨烈刑罚的描写,尤其是在《檀香刑》中,他将刑罚放到主要位置,前后描述了七次行刑过程,分别使用“斩首”、“腰斩”、“阎王闩”、“凌迟”、“檀香刑”等刑罚。
莫言为什么要描写这些血肉横飞、惨绝人寰的酷刑呢?首先,关于刑罚应该这样来理解,“刑罚带给人的是一种极端体验……相对和平、美好等人类理想来说,暴力、刑罚理应受到批判,但见诸文学作品时,我们不应该停留于社会伦理层面,而应该透过刑罚,以刑罚为中介去探讨人性、历史、政治等问题,去探索它的深刻意义与美学追求。
”我认为莫言是试图通过刑场背后的历史文化,实践对人的本质思考。
首先,莫言在《檀香刑》中成功地塑造了刽子手赵甲的形象。
莫言以一个刽子手的眼光来探询人性的黑洞,确实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本文首先试图从文本和文化的双重视角中探析《檀香刑》刽子手赵甲这一人物,从而思考刑罚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本质所具有的意义。
先来看,莫言对赵甲的身世一段描写。
其中写到赵甲还不满十岁时,第一回遇见京城执行任务的行刑队就对刽子手这个职业十分仰慕。
“我不错眼珠地盯着他们,一颗心完全被他们的风度迷住了。
我也想做一个可以不动声色地砍下人头的人,他们冷酷的风度如晶莹的冰块,在我的梦想中闪闪发光。
”在这里,我们看到,童年的赵甲就已经产生了一种从恶的心理。
卡西尔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
可以这样理解,“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
”所以赵甲的“本质”确立首先就规定于当时的中国的文化。
而中国的文化又是存在于中国人不断创造文化的劳动中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甲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员,对他的文化本质以及这种本质的建构的探析,不仅对于了解中国的刑罚文化,而且对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中的某些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7-11-17作者简介:11赵秉志(1956—),男,河南省南阳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常务副主席,主要从事法律科学的系统研究;21王东阳(1972—),男,河南省驻马店市人,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刑法学研究。
中国古代死刑观念论要赵秉志1,王东阳2(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中国古代的死刑观念可以概括为复仇观念、刑罚报应观念、威慑观念、慎刑恤刑观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纵观中国古代死刑观念的发展,虽然其总体上向着宽缓、人道的方向发展,但在根本上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关键词:死刑观念;复仇;报应;威慑;慎刑恤刑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8)01-0091-10 一、前言死刑观念是人们对死刑的主观认识和心理态度。
虽然人们的死刑观念会受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作为一种主观心理,死刑观念具有强烈的历史传承性,其不以国家制度、司法制度等的改变而立即发生重大变化。
详言之,死刑观念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民族文化传统积淀的产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各个民族,将本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死刑认识和死刑价值观在人们的心理中凝聚,经过千百年来世代相传从而基本固定下来,形成该民族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民族死刑观念。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的法制历史悠久,法律文化厚重流长。
在古代中国的刑法中,死刑一直居于刑罚体系的中心地位。
与中华文明古国相称的是,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死刑制度、丰富的死刑思想和悠久的死刑文化。
在漫长的死刑历史之浸淫下,当代社会的死刑观念总有历史的影子,并且循着历史的发展脉络,总能发现它的起源和雏形。
从历史的视角探寻当代中国死刑观念的源头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上的死刑观念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准确认识当代中国死刑观念的现状,并进而促进当代中国死刑观念及死刑制度的变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死刑的文化透视(一)2011-09-16 21:57:38姜晓敏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因而又称生命刑或极刑。
它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作为最重的刑罚而备受世人关注。
钱穆先生曾言:“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
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1]“我认为今天以后,研究学问,都应该拿文化的眼光来研究。
每种学问都是文化中间的一部分”[2]。
笔者深深认同钱先生所指出的文化视角对于研究学问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意义,因此不揣浅陋,在本文中尝试从文化视角解读中国古代的死刑问题。
死刑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次才是一种法律现象;中国古代的死刑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只有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才有可能使死刑问题得到更准确、更深层次的阐释。
本文将着力从思想文化的视角,探析中国古代死刑的如下问题。
一、死刑的起源死刑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
它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原始社会公有制的解体,阶级斗争的激化,从复仇的习俗中蜕变而来的。
但古人的认识与此不同,对死刑的起源有多种主张。
如大家熟知的刑始于兵说[3]、刑源于天说[4]、刑起于苗民说[5]等,都包含着人们对于死刑起源的认识。
一般说来,刑始于兵说有其合理之处,战争本身即带有翦灭、屠戮的性质,与死刑的致人于死地有相通之处。
这一说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各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对死刑产生过巨大影响,强调死刑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启动的,它最早的用武之地是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或者说,死刑最早是从军事领域走向全社会的。
刑源于天说反映了古代的天道观,强调死刑是上天意志的体现,人间的帝王是代天作罚,从而赋予死刑一种神圣性。
它显然是古代君王为神化自己统治的合理性而设置的托词,作为刑罚思想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但并不能真正解释死刑的起源。
刑起于苗民说,将刑罚的发明权赋予苗民,不过是借批判苗民的暴虐统治,以美化华夏先贤,但也只是回答了哪个民族最先创设死刑的问题而已。
儒家思想与酷刑2011-10-05 14:27:36郭成龙关键词:儒家思想/酷刑/绝对化内容提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社会刑罚的文明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维护君主专制、作为刑讯制度的思想基础及其自身的绝对化,它对酷刑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长期、广泛的存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酷刑的存在是大部分国家历史上普遍的现象,它是原始社会末期以暴制暴、同态复仇旧习在阶级社会的延续。
在这里首先需要交代一下的是,酷刑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
按照《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第一条的规定:“酷刑指为了从某人或第三者取得信息或供状,为了他或第三者所作或涉嫌的行为对他加以处罚,或为了恐吓或威胁他或第三者,或为了基于任何一种歧视的任何理由,蓄意使某人在肉体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为,而这种疼痛或痛苦是由公职人员或官方身份行使职权的其他人所造成或其唆使、同意或默许下造成的。
纯因法律制裁而引起或法律制裁所固有或附带的疼痛或痛苦不包括在内。
”学者对酷刑的定义大多都以此为参照、大同小异。
严格说来,只有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残酷的刑罚措施才称得上“酷刑”。
但这么理解未免过于狭隘,因为酷刑是一个大众化、通俗的用词,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
在文中,我们只是对其作最一般的理解,指对人的身体进行打击折磨,使受刑人感到极端痛苦、死亡或人格尊严丧失,残酷的惩罚措施或手段,包括法定酷刑、法外酷刑及刑讯。
回顾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与酷刑并存的历史。
酷刑种类繁多而残忍。
炮烙、醢脯、剖心、车裂、腰斩、凌迟、点天灯……,这些酷刑读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充满了血腥味。
正如梁治平先生所说,更让人吃惊的并不是中国古代刑罚的残酷野蛮,而在于这种残酷野蛮竟然与四千年的文明共存,与古代发达的道德哲学并行不悖。
[1]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不同,主张以德为主的治国方略,强调教化。
所以儒家思想在历史上起着反酷刑,推动刑罚轻缓化、文明化的作用。
监狱基础知识(一)监狱概述1. 概念.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被判处死刑缓刑两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刑罚实施惩罚和改造的国家刑罚执行机关。
主管部门是监狱管理局,最高行政主管部门是司法部。
特征.1.阶段性2.惩罚性3.封闭性2. 性质.监狱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基本属性.1.监狱是国建的刑罚执行机关。
明确规定了法律属性和法定职能.2.监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机关。
政治属性是社会主义特色,国家性质决定监狱性质。
任务.对罪犯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
3. 现代化文明监狱.规范化、文明化、效率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概念.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社会主义的刑罚执行机关。
特征.科学、进步、人道的特征。
原则.1.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举,尤其注重软件建设的原则。
2.分层次创建原则。
(分为部级和省级两个基本层次)3.分类建设、分别指导的原则。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5.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的原则。
标准.1.高素质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5%以上,基层警力在押犯数的15-18%)2.现代化的狱政设施3.规范化的刑罚执行制度。
(侦查人员在押犯总数的3%,破案率达到95%以上)4.健全的狱政管理制度。
(狱内发案率低于1‰,不发生重特大案件,无罪犯逃脱)5.科学的教育改造手段。
(顽固犯、危险犯年转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6.有效的劳动该着手段。
未成年犯管教所.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罪犯。
未成年犯年满十八周岁,剩余刑期不超过2年的,仍可留在未成年犯管教所。
剩余刑期超过2年以上的,应当转送成年犯监狱关押改造。
监狱的历史演变.1950.11.3成立第十一局.劳改工作管理局。
1983.8.15司法部成立.88年设监狱和劳教。
※(二)※监狱工作方针、政策与原则:四个方针、五个政策、两个原则、1. 监狱工作方针(1)“三个为了”工作方针.1951年召开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指出,为了改造他们,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
第一章:序说刑法壹、刑法是什么?一、刑法定义:刑法乃规定犯罪行为的法律要件及其法律效果的法律。
二、刑法体系:台湾地区的刑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两大部分,分则规定各个具体犯罪类型之法律要件及其法律效果;总则则将不同犯罪类型之间共通的要件和基本的原则抽离出来,一并规定,适用于分则所有的犯罪类型。
总则可谓分则各个犯罪类型的公因数。
台湾地区的立法将总则依序分为:第1章法例,第2章刑事责任,第3章未遂犯,第4章正犯与共犯,第5章刑,第6章累犯,第7章数罪并罚,第8章刑之科及加减,第9章缓刑,第10章假释,第11章时效,第12章保安处分,合计12章。
2005年2月2日公布,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第16次“刑法修正案”是台湾地区刑法历年来最大幅度的一次修法。
贰、犯罪与刑罚一、国家刑罚之正当性:两个基本问题国家施加刑罚的正当性何在?或者说,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国家能够对人民施加这样的惩罚,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讨论:1国家可以对什么行为施以惩罚,可以禁止哪些行为?(犯罪成立要件问题)2如果要惩罚,那要惩罚些什么?处罚的程度到哪里?这就是刑罚的目的、程度、方式的问题(犯罪法律效果问题)二、社会损害性/法益以往的刑法,与道德、宗教和风俗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与大多数人的信仰、道德悖离的行为,不但常被评价为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也时常被当成是可罚的犯罪行为,以严厉的刑罚制裁之。
这时的统治者也很少思考其刑罚权的正当性问题,只把刑罚作为贯彻其禁止规范的手段,甚至政争的工具。
启蒙时代之后的刑法则多半认为,唯有与公民之间和平的、自由的共同生活不一致的行为,才能施以刑罚。
是以,现代刑法不再以行为的反道德性,而是以行为的社会损害性为联结点。
亦即,现代刑法之所以处罚特定行为,乃因该行为和人类和平共同生活的规则互不相容。
反过来说,即便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果未损及人来和平的共同生活,也不应受刑罚制裁。
例如:同性恋(二战以后,欧洲人权法院曾数度裁判欧洲各内国法中对成年人之间同性行为的惩罚违反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所保障的家庭与私人生活及第14条的平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