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与典型国家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85.21 KB
- 文档页数:5
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专业班级学号作者目录摘要 (2)研究背景 (3)我国交通行业能耗现状 (3)国际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经验 (4)欧盟政府的节能减排经验 (4)日本政府的节能减排经验 (4)国内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经验 (6)影响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的因素 (7)管理性影响因素 (7)结构性影响因素 (8)技术性影响因素 (9)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方案 (11)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综合管理体系及其构建 (11)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规范 (11)加强各方对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 (11)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 (12)不断拓展资金支持渠道 (12)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工作 (13)完善节能减排激励与约束体制 (13)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 (14)技术结构策略 (14)构建集约型客运交通供给结构 (14)促进铁路货运的高效化,促进货运向节能方式转移 (15)限制小汽车出行及提高交通工具的燃油效率 (15)开发节能运输工具,大力发展智能交通 (15)参考文献 (16)摘要论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道路交通结构性节能减排进行概述,从道路基础设施结构、道路运输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三个方面出发,以节能减排为目标,总结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内容,并从宏观角度提出我国道路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结构和运输结构优化方向。
我国公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妨碍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快速推进。
在分析我国公路能耗和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节能减排综合管理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有效监管、市场主体自觉节能减排的公路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有利于统筹协调和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对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综合管理体系;技术结构策略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the paper sketches out the content of structural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f the road traffic transportation.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road infrastructure structure-road transport struc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with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s the goal,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analyzes the research content, as well as proposes macroscopic optimization direction for China's road traffic infrastructure 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structure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Nowadays 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 red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re developing regularly in our country.Although,many problems exist preventing the work from developing more quickly.On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 reduction,we get the solution that developing 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 reducti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o enhance governmentsupervision and increase the market awareness of the work is good for us to resolve problems effectively and will push forward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 reduction work greatly.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 reduction;influence factor ;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technical structure strategy1.1研究背景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在持续不断的增长,能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我国对外国能源的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强,使得能源节约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交通世界TRANSPOWORLD收稿日期:2018-07-10作者简介:林成功(1987—),男,山东泰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统计。
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三新”统计工作的思考林成功,杨勇,夏晶(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摘要:“三新”是指经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统称,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行业也不断涌现出多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鉴于此,分析了交通运输行业“三新”发展现状,并总结了“三新”经营主体跨界广、产业多,规模小、潜力大,起步晚、发展快,模式新、效果好,链条全、影响深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通运输行业“三新”统计的研究框架,并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三新”统计热点需求,着重对网约车、共享单车、无车承运以及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的指标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三新统计;交通运输;统计框架设计;数据采集策略中图分类号:U-9文献标识码:A0引言“三新”是经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统称。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是分别从经济活动性质、服务业载体形态、要素组合模式等方面,对新出现经济活动的总体描述。
“三新”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传统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给政府统计带来严峻挑战。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中不断涌现了多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相对应的,交通运输行业统计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
1交通运输行业“三新”发展基础在交通运输行业中,不乏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衍生产品的出现。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兴起,新技术进步及其带来的产业、模式升级,创新不断展现出旺盛的活力,新动能日益壮大,所衍生出的共享单车、网约车、无车承运平台等新动能和新产业已经渗透到交通运输领域的方方面面,重塑了传统交通运输行业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目前来看,交通运输行业“三新”发展主要包括分时租赁共享汽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定制公交、无车承运、智慧停车等新产业、新业态,共享停车、路侧停车、立体停车场等新商业模式以及智能公交支付系统、智能锁、车牌电子识别、道闸、地磁、视频桩等智能停车设备制造。
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分析孟庆南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摘要】在综合交通体系中,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尤为显着,这引起世界各国对高速铁路的关注。
建设高速铁路,已成为世界潮流。
本文立足中国国情,从多个角度对中国高速铁路与相关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了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速铁路技术经济优势比较1964年,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诞生于日本。
东海道新干线通车后显示了巨大威力,每天运送旅客高达6万多人次,10年后,日运客量更是达到34万人次,大大缓解了日本干线铁路运输的压力。
高速铁路是世界“交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中国国情需要高速铁路发挥其技术经济优势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大陆性国家,内陆深广,幅员辽阔,经济联系和交往跨度大,加上人口众多,且分布严重不均匀,这就决定了中国需要有一种强大的交通运输方式来加强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
中国虽是世界第三能源大国,可人均能源占有率很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0年超过55%,预计2020年将超过美国,达到60%-70%。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一旦供应中断,中国将陷入严重的能源危机。
这种形势下,中国发展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迫在眉睫。
就目前经济发展阶段来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无法避免能源持续消费增长,未来能源安全形势将会变得越来越严峻,我国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尽快步入能源消费的健康轨道。
而铁路属于资源节约型运输方式,加快铁路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我国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期,到2020年将提高到60%左右。
以前有句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交通的发展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运能大的轨道交通来解决高密度、高强度的旅客运输需求,而如果地区铁路系统发展滞后,无疑会严重制约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进程。
经济快速增长,人口规模大爆发,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是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助推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云南省旅游低碳化评价及对策【摘要】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旅游业也必然朝着低碳的方向发展。
目前低碳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旅游业碳排放量的估算,指出了云南地区发展低碳旅游的条件和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低碳旅游;碳排放;云南省20世纪以来,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旅游收入已经达到9440亿美元,国际跨境旅游人数达到了9.22亿人次。
旅游业是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产业,气候变化对全球与区域旅游业产生着现实和潜在的影响。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开发与保护一体化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理念。
低碳旅游,就是引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是一种旅游生产方式的变革,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
此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
旅游业的发展与低碳经济的进程密切相关。
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碳排放量的计量和及碳排放量中各部分构成的说明,指出云南省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云南省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1.云南省旅游业基本情况经过数年的发展,云南省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3线5区格局。
目前每年都有大量的国际国内游客来云南观光度假或探险。
云南省2005年至2009年期间旅游业贡献gdp分别为12.38%、12.53%、11.72%、11.65%和13.14%,旅游业作为云南省的一个支柱产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对应,旅游业也成为当地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实行低碳化旅游,针对云南省进行旅游的低碳化评价对于降低该地区的碳排放总量至关重要。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网上培训考试答案(大部分)第一章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重点温室效应的涵义、温室气体包括的范围、温室效应的危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气候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低碳转型的推动力量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难点温室效应的涵义气候博弈的本质低碳转型的推动力量思考题:1. 什么叫做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包含哪些?2. 温室效应会引发什么问题?3. 联合国框架内的气候谈判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 为什么说气候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5. 低碳转型的推动力量有哪些?练习题:单项选择题1.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的背景下产生的。
A. 经济危机B. 气候变化C. 全球合作D. 知识经济2. 人们所谈及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温室气体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狭义范围上的,主要指的是1997年《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种气体。
A. 4B. 5C. 6D. 73. 从1990年启动《公约》谈判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在20年间经过了()阶段。
A. 两个B. 三个C. 四个D. 五个4.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是2003年2月24日由()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A. 美国B. 中国C. 日本D. 英国多项选择题1. 以下气体中属于《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的是()。
A. 水汽B. 二氧化碳C. 臭氧D. 甲烷E. 氧化亚氮2.《京都议定书》虽然在1997年就已经面世,但由于()等国迟迟不愿批准而未能尽早生效。
A. 英国B. 美国C. 日本D. 澳大利亚E. 俄罗斯3. 低碳转型的推力是()。
A. 保障能源安全B. 避免碳锁定效应C. 提升国际竞争力D.实现可持续发展E. 应对金融危机判断题1. 二氧化碳当量是常被用于测量温室气体的单位。
()2. 臭氧是温室气体中在大气中存活时间最长、存量最大的气体。
()3. 国际气候博弈的本质是生存权之争。
()4. 产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的碳排放对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研究【摘要】在当前低碳经济条件下,公共交通运输低碳化是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是一种粗放型的模式,交通路线都要依靠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
低碳交通运输管理就是要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交通运输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公共交通;运输;管理1 前言当前,城市交通占城市碳排放量很大的比例,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城市自身发展而言,低碳城市和低碳交通运输是迫切需求,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交通安全等问题极大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和生活的品质。
只有发展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才能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2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定义从“低碳”这个词来看,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解释。
第一是“零碳”,即不排放碳(或者实现“碳中和”);第二是“减碳”,即碳排放的绝对量减少;第三是“降碳”,即碳排放的相对量减少(目前主要表现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或者碳生产率的增强)。
由于人类社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摆脱,因此低碳实质上是一个“低碳化”的过程,即遵循一条“降碳→减碳→零碳”的逐步脱碳的演进过程。
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过程,进入了“减碳”的阶段。
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解决贫穷问题,发展经济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目前还处于“降碳”的过程中。
从“交通运输”的角度来看。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人们“吃穿住行”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和衡量标准。
但同时,交通运输又是资源能源消耗的主要经济行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耗费大量的钢材、水泥等高碳材料,运输工具的驱动更是离不开汽油、柴油等碳基能源。
因此,交通运输具有典型的“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特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更高追求,交通运输的刚性需求仍将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
综上所述,低碳交通运输可以从“低碳”和“交通运输”的角度来定义,侧重“低碳”特征并参照低碳经济的概念,我们将低碳交通运输进行定义,即低碳交通运输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根本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用能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减缓交通运输的碳排放。
浙江省2024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域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和洋流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1.从河口到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盐度()A.持续升高B.持续降低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2.图中洋流属于()A.西风漂流B.北印度洋季风洋流C.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D.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黑龙江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大省,耕地非粮化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该省某企业收购当地优质玉米,采用真空包装,制成鲜食玉米,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
完成下面小题。
3.该省耕地非粮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土地B.劳动力C.资金D.技术4.该企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是()A.降低玉米的商品率B.促进生产企业小而精C.提高玉米生产收益D.增加销售交易的环节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的岩层分布示意图。
在该地地下河沉积物中,发现有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完成下面小题。
5.最有可能发育大型溶洞的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6.大熊猫、剑齿象等骨骼化石来自()A.古生代砂页岩B.古生代石灰岩C.中生代砂砾岩D.新生代沉积物无人机遥感是近年来应用于水生态环境监测的新技术。
下图为2021~2023年鄱阳湖总氮含量监测数据和总氮Ⅱ、Ⅲ、Ⅳ类水质标准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7.从2021~2023年总氮含量变化看,鄱阳湖水质()A.冬半年优于夏半年B.受水量影响较小C.全年优于Ⅱ类水质标准D.受气温影响明显8.在水生态环境监测中,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可()A.获取水质信息数据B.获取水体流量数据C.制定污染处理方案D.判断水体污染类型有机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有机质累积量超过分解量,有机质含量极高。
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排作者:宋丽君来源:《集装箱化》2011年第03期摘要总结我国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介绍政府对交通运输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扶持措施,列举与集装箱运输业相关的节能减排目标,参考国际经验,对研究我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节能减排;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1我国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2007年,国务院下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其中,交通运输业和汽车工业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方面被赋予重大责任和义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工作方案中:(1)关于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提出要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具体包括:稳步发展替代能源,制订发展替代能源中长期规划,组织实施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发展专项规划,启动非粮生物燃料乙醇试点项目;抓紧开展生物柴油基础性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
(2)关于强化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管理,提出要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具体包括: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控制高油耗、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建立汽车产品燃料消耗量申报和公示制度;严格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当提高排放标准,继续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公布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和有效衔接。
2008年,交通运输部启动营运客货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国营运客货运输车辆全部符合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
在水路运输方面,交通运输部早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安全监督管理规则》《港口建设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关规章;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已陆续制定一系列地方性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
解读《“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日期】2022.01.28•【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解读《“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日前,民航局印发《“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作为民航历史上第一部以“绿色发展”命名的《规划》,《规划》编制是基于什么背景?《规划》具有哪些新特点,将如何抓好落实?本报记者近日带着这些问题,就《规划》有关情况采访了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
指导民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1.记者:近年来民航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答: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历史性的写入党章、宪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民航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
民航局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民航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关于深入推进民航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等文件,指导推动民航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 十三五” 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民航行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节能减排工作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治理体系加快构建,治理能力不断增强,重大专项成效显着,节能降碳能力不断增强,打赢蓝天保卫战阶段性任务目标圆满完成,参与全球航空环境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和成色更加鲜明,绿色民航由小到大,为“十四五”时期绿色民航由大到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2.记者:《规划》编制是基于什么背景?答: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2 我国能源资源消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极为重要。
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 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等多种压力。
资源消耗多, 环境污染严重, 影响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2.1 资源消耗多低下的技术水平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消耗多。
据统计, 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2%( 其中煤炭只有6% ) , 比发达国家低十多个百分点。
中国火力发电每千瓦时耗煤417 t , 比美国、日本高20%~ 30%。
而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 为日本的6 倍、美国的3 倍、韩国的4. 5 倍。
我国单位GNP 的能源消费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4~ 14 倍; 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 平均煤炭利用效率只有30% 左右, 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0 个百分点。
2.2 环境污染严重与此相关联, 我国由于能源消耗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以燃煤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覆盖区已扩大到占国土总面积的约30%, 正呈蔓延之势。
以燃煤型为主的区域性环境污染, 特别是排放SO2 和引发的酸雨, 已成为影响许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严重的大气污染外,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还带来严重的地面污染。
以井工为主的煤炭井工开采( 占96% ) , 引起地表塌陷已达30 万hm2, 且以每年约2 万hm2 增加着, 造成农业减产, 居民住房损坏;煤矸石积存已达3 000 Mt、占地1. 2 万hm2, 还在以每年130 Mt 的速度外排, 不仅侵占了大量土地资源, 还对土壤、水源及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每年约有22 亿t 矿井水外排, 向大气排放CH4 80~ 100亿m3; 每年约600 Mt 煤炭的长途运输, 造成铁路、公路和水路的沿路煤炭污染。
2.3 供需矛盾突出尽管中国能源矿产总量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但资源的保有质量令人担忧。
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所Array中国交通:不同交通方式的能源消耗与排放最终报告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所与中国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合作资金来源由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提供由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代理法兰克福2008年五月,海德堡本项研究由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提供资金本项研究根据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兰克福)签署的合同进行执行。
其内容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观点。
作者:Dipl.-Wirtschaftsing. Wolfram Knorr,Dipl. Ing. Frank Dünnebeil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海德堡,D-69120,Wilckensstr大街3号;网址:www.ifeu.de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所 3 目录1概要与总结 (5)1.1背景与任务 (5)1.2中国和欧洲总能源消耗 (5)1.3中国交通终端能源消耗 (6)1.4中国和德国的客运性能 (7)1.5中国和德国的货运性能 (8)1.6中国公路交通的的终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10)1.7中国所有交通方式的一次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11)1.82030年以前可能的未来发展参考情景 (12)1.9中国和德国相应交通体系的具体一次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13)1.10个案研究:上海—武汉长途交通 (15)1.11个案研究:上海城市交通 (17)1.12运输业环境战略总结 (19)2项目背景和关注重点 (21)3中国的能源消耗 (22)41990-2005年中国交通发展 (26)4.1公路运输业 (26)4.2铁路运输业 (36)4.3水路运输业 (40)4.4航空运输业 (41)4.5运输性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41)5中国未来可能的能源需求发展与全国交通比例参考情景 (47)6中国和德国相关交通系统具体的一次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50)6.1概论 (50)6.2假设和数据来源 (50)6.3结果 (54)7长途交通个案研究:上海 – 武汉 (56)7.1铁路和公路线路 (56)7.2交通量 (57)7.3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59)7.4结果评价 (62)8上海城市客运交通个案研究 (63)8.1绪论 (63)8.2机动化客运交通的客运性能 (63)8.3机动化客运交通的车辆里程和负载 (64)8.4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65)4 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所8.5进一步发展 (67)9缩写和解释 (70)10参考书目 (71)11附录 (74)11.1中国公路车辆能量和排放条例 (74)11.2电力和燃料供应 (77)11.3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的实地研究—研讨会和会议 (79)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所 51 概要与总结1.1 背景与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交通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费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贡献巨大。
为了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全面的碳排放系数表对于理清各行业的排放情况及制定相应政策至关重要。
在我国,各行业的碳排放系数不尽相同,可以通过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表来全面了解不同行业的排放情况。
以下是我国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表:1. 农业- 粮食种植:1.5kgCO2/kg- 蔬菜种植:1.2kgCO2/kg- 畜牧业:3.0kgCO2/kg- 渔业:0.8kgCO2/kg2. 工业- 钢铁制造:2.5kgCO2/kg- 煤炭加工:3.0kgCO2/kg- 石油加工:2.8kgCO2/kg- 化工生产:2.3kgCO2/kg3. 建筑业- 房屋建设:1.7kgCO2/m2- 道路建设:0.9kgCO2/m2- 桥梁建设:1.2kgCO2/m2- 土地整治:2.0kgCO2/m24. 交通运输- 公路运输:0.7kgCO2/tkm- 铁路运输:0.3kgCO2/tkm- 航空运输:2.5kgCO2/tkm- 船舶运输:1.5kgCO2/tkm5. 能源行业- 煤炭燃烧:2.8kgCO2/kg- 石油燃烧:2.5kgCO2/kg- 天然气燃烧:2.0kgCO2/kg- 新能源利用:0.0kgCO2/kg以上数据为我国各行业的典型完全碳排放系数,其中单位kgCO2/kg 表示每生产1kg产品所排放的CO2排放量,单位kgCO2/m2表示每建造1m2建筑所排放的CO2排放量,单位kgCO2/tkm表示每运输1吨货物/乘1人公里所排放的CO2排放量。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情况。
其中,工业和能源行业的碳排放系数较高,对温室气体排放贡献较大,而农业和建筑业的碳排放系数相对较低。
针对不同行业的排放情况,政府和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减排政策和措施。
双碳战略下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方法摘要:城市交通减碳是我国交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当前交通领域碳排放和城市群交通规划现状,梳理了当前城市群之间交通规划在低碳交通、绿色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自行车及人行道慢行系统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群;交通规划;双碳战略;绿色交通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出行时更倾向于私家车这一交通方式。
私家车在道路上的增加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多,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是典型的高碳产业。
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全球 CO2排放中,仅来自交通运输工具的排放量就占 25%左右。
因此,在交通方面推行低碳出行对于城市的节能减排至关重要。
而交通规划可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出行方式等有效的减少碳排放,从而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
2.背景概况2.1 双碳战略2022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杰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减排承诺,标志着我国经济设社会系统性变革向绿色低碳发展吹响了冲锋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社会高水平治理、提升国民高品质生活的关键举措,也是中国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和责任担当。
实现“双碳”目标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能源、交通和建筑等各行各业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2021年2月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降低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为此,分析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加强对减碳实现路径与技术的研究应用具有迫切的时代要求。
2.2 我国交通碳排放现状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过去9年,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是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2019年. 第2期-11 -乞孟迪,等.交通领域清洁化、低碳化发展趋势研究Research on the Trend of Transportation DecarbonizationQi Mengdi ,Ke Xiaoming ,Wang Dianming(Sinopec Group Economic &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of rapid development,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for transportation have increased rapidly, accounting for 9% of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up from 5.4% in 2000.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China's transportation demand will continue to grow along with its ongo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lthough road transportation is set to slow down due to environmental restrictions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keep its healthy and rapid growing trend; And there is still considerable room for growth in car ownership, but with its carbon emissions set to decline thanks to the improvement of fuel econom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s offering a hedge against oil demand growth. After 2030, transportation energy will be gradually saturated, and electricity and jet fuel are expected to replace gasoline and diesel as the main transportation fuels, helping decouple energy use for transportation from carbon emissions.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energy ;clean ;low-carbon ;electric vehicles碳交通能源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将更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