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教程文件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鲁迅纪念馆观后感《鲁迅纪念馆观后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走进了鲁迅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宛如一座历史的宝库,静静地诉说着鲁迅先生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踏入纪念馆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
展览的布局精心设计,仿佛是在引导着我一步步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
从他年少时的求学经历,到后来弃医从文的毅然决然,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艰辛与抉择。
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轻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前行。
鲁迅先生早年赴日本留学,原本是希望学习医学,以拯救国人的身体。
然而,在一次观看幻灯片的经历中,他深刻地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为可怕。
于是,他果断地放下了手术刀,拿起了笔,以犀利的文字作为武器,向封建礼教和旧势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众多著作。
那些泛黄的书页,承载着他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情感。
《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示,让人振聋发聩;《阿 Q 正传》里对阿 Q 精神胜利法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悲哀。
他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剑,刺破了黑暗的夜空,为迷茫中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为了民族的觉醒和进步而不懈奋斗的一生。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立场。
看着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
鲁迅先生身处乱世,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
他以笔为枪,以墨为弹,与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他的文章,犹如一道道闪电,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又像一声声号角,鼓舞着人们奋勇向前。
在纪念馆的一角,展示着鲁迅先生与众多文化名人的交往。
他与瞿秋白、茅盾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他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着文化阵地,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纪念馆观后感《鲁迅纪念馆观后感》在繁华都市的一隅,有一座静谧而庄严的建筑——鲁迅纪念馆。
怀着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与好奇,我踏入了这片充满历史与文化气息的圣地。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鲁迅先生的雕像。
他那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审视着这个世界,又似乎在对每一个来访者诉说着他的思想与忧虑。
雕像下方刻着他那句著名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我瞬间感受到了他的铮铮铁骨和对人民的深情。
沿着展览的路线前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篇篇饱含激情的手稿,如同历史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的一生。
他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早年学医,希望能够通过医学拯救国人的身体。
但当他意识到国人更需要拯救的是精神时,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向封建礼教、旧传统和黑暗势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残酷;《阿 Q 正传》则生动地刻画了阿 Q 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民众的麻木不仁与精神困境。
他的杂文更是如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鲁迅先生与众多文化名人的交往。
他与蔡元培、李大钊等仁人志士一起,为推动新文化运动而奔走呼号。
他们倡导白话文,反对旧文学,主张个性解放,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鲁迅先生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在翻译、编辑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致力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参观过程中,我不禁被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一生坚持真理,不畏强权,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即使在面对敌人的威胁和迫害时,他也毫不退缩,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立场。
他生活简朴,却心系天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学事业和社会改革中。
鲁迅纪念馆观后感《鲁迅纪念馆观后感》一直想去鲁迅纪念馆看看,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还没走进纪念馆,远远就看到那座颇具特色的建筑。
它就那么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吸引着我。
走进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可我的心情却带着几分好奇和期待。
纪念馆里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他的著作,还有许多与他相关的珍贵文物。
我慢慢地走着,看着,思绪也渐渐地被拉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我在一幅鲁迅先生的画像前驻足了很久。
画像中的他,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能洞察一切。
我不禁想象着,他是如何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用他的笔作为武器,与那些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在一个展柜里,摆放着鲁迅先生的一些手稿。
那些字迹密密麻麻,却又工整有力。
看着那些手稿,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在深夜里,一盏昏黄的油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
他或许眉头紧锁,或许时而停下笔来沉思,但手中的笔却从未停歇。
他把对社会的不满,对人民的同情,都倾注在了那一页页的文字之中。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关于鲁迅先生和青年学生交流的场景展示。
在那个小小的场景里,鲁迅先生坐在椅子上,周围围着一群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青年学生。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鲁迅先生则是耐心地解答着他们的问题,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真理,为改变这个社会而努力。
我能感觉到,在那一刻,鲁迅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引路人,一位启迪青年心灵的智者。
还有一个展区展示了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
我看到了他与家人的合影,照片中的他们脸上都带着淡淡的笑容,那是一种温馨而又幸福的笑容。
这让我意识到,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在为社会大众发声,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自己家庭和情感的普通人。
从纪念馆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我仿佛经历了鲁迅先生的一生。
他的痛苦,他的挣扎,他的坚持,他的希望,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走出纪念馆的时候,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暖洋洋的。
我回头看了一眼那座建筑,心中感慨万千。
鲁迅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这个世界上。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今天7月8日,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阜成门的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是基于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扩建而成的,位于阜成门东大街的一条小胡同里。
胡同非常普通,和北京其他的胡同没有什么区别,以至于我们路过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竟然走过了,要不是有同学以前来过提醒我们到了,我们决不会意识到在这样普通的一条胡同里竟然曾经住着一位让亿万中国人民铭记的“脊梁”。
纪念馆的风格给人一种老北京四合院的感觉,中式,又很平民化。
一进门就看见了一小片草坪中有一尊鲁迅半身像,用的是白色的大理石,雕的是大家最熟悉的那一个形象:一寸长的头发根根树立着,小撮胡子,和略现疲惫但非常坚定的眼神。
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必做的便是找景观照相,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但这次当我站在雕塑前面对镜头摆出笑容的时候却心虚不已。
不难想象:站在这样一个灵魂面前,背后有如此的目光审视着自己,感觉就像把手放进了真理之口一样,让你不得不反思自己过往的一切。
再向前便是纪念馆的主体建筑了。
一座庄重的中式建筑,踏进大门,迎面的是两面浮雕,雕的是鲁迅小说里的情景,有百草园,有三味书屋,还有一面是一组镏金的行书。
纪念馆分两层一层地上一层地下。
馆藏依时间顺序排列着各件藏品,有鲁迅的手稿、三味书屋的桌椅板凳,鲁迅收集的古董,鲁迅的写字台、摇椅,还有他用过的日历,这些物件被复原了原貌,看起来充满了生活气息。
让人细细品味的是鲁迅的故居:一座别致的小四合院。
青砖绿瓦,带门槛的木质大门上的油漆已经剥落,门里有两棵白丁香树开的正是时候,小院里飘着丁香的淡淡香味,很清雅。
正北房和西厢房是锁着的,但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老旧的家具,上面落着淡淡的浮尘。
正当我看着北房里的家具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回头一看,是一个中年女人蹲在南房门里,在脸盆里洗着抹布,“东厢房没锁你进去看看吧!”她说的那么自然让我觉得她就住在这个小院里一样。
其实她是一名工作人员,在他的故居里,工作员也完全没有其他馆里的循规蹈矩。
参观北京鲁迅纪念馆有感五月十八日,我们参加党校提高班的一行人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感触颇深。
北京鲁迅纪念馆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鲁迅故居内。
1956年十月十九日落成开放,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物馆”。
纪念馆内的鲁迅故居(原为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为三开间小四合院,是鲁迅先生1923年底购买,1924年春天亲自设计改建的一座四合院。
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在此居住,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
在这里,鲁迅完成了许多战斗作品,《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这里写的。
这座普通的小四合院是鲁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对外开放的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按照参观顺序,先后参观了展览厅和鲁迅故居。
我们走进陈列厅,慢慢走进鲁迅世界馆里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的生平事迹。
站在仿真三味书屋前, 我仿佛看了碧绿菜畦,光滑市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桑椹,又仿佛听了油蛉低唱蟋蟀们琴声。
站在鲁迅先生照片前,注视着始终坚定犀利目光,我仿佛看了鲁迅先生眉头紧锁奋笔疾书战斗场面,仿佛听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深沉呐喊。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对鲁迅的生平事迹有了更为细致的了解,对鲁迅先生有了更为崇敬的感情。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问及《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在寒假期间,我抱着缅怀革命文人,继往开来的心态,参观了鲁迅纪念馆。
它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的,不仅是文章、语言,更多地是精神和灵魂得感动。
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无人能及的是他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带来的革命,谁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其中有一件展馆是专门介绍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经历的。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从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执教期间,鲁迅发现许广平是最敢于淘气和放肆的一个。
她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会打断鲁迅先生的话。
是她的聪明、才气以及肯动脑筋的好习惯打动了鲁迅先生,使鲁迅对她颇怀好感。
后来与许广平相识、相知,并彼此倾心爱慕。
鲁迅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父亲过世得早,从小是母亲带大的。
从小是母亲带大的。
所以当他得知母亲骗他回国娶亲的真相后,也没有拒绝,他说过,他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 于是和朱安的名义婚姻一直持续到了鲁迅去世。
鲁迅的伟大体现在他的爱国上。
他曾经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并为此而奋斗着,弃医从文是他意识到从精神方面改变国民的重要性所做的决定,为此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当封建制度死灰复燃时,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
“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
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
鲁迅纪念馆读后感模板读《鲁迅纪念馆》有感鲁迅,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而鲁迅纪念馆,作为一个纪念他的地方,更是承载着他思想和精神的传承。
最近,我有幸去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鲁迅纪念馆位于北京,我一直对鲁迅的事迹和思想非常感兴趣,所以一定要亲自去参观一下。
当我走进鲁迅纪念馆的大门时,我便感受到了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氛围。
整个纪念馆是一个仿古建筑,古色古香,给人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气息。
我忍不住加快了脚步,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鲁迅先生的文物。
进入展览室,我首先看到的是鲁迅的生平事迹。
墙上挂满了他的照片和文字介绍,我读着每一段文字,仿佛能够感受到鲁迅不屈的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鲁迅面对的是一个被压迫的社会,但他从不畏惧,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进步的执着。
他的文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问题。
他的思想和作品虽然在当时被封禁和打压,但他的精神却在人们心中发芽,并不断地传承下去。
他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社会的良心。
在纪念馆里,我似乎能够听到他的声音,在告诫我们要关心社会和人民,要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除了展示鲁迅的生平事迹,纪念馆还收藏了他的珍贵文物和手稿。
这些文物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的伟大。
他的文字简洁而有力,他的思想深邃而犀利。
我看着他的手稿,仿佛能够感受到他思考问题的痕迹和他笔下文字的力量。
他的笔触不经意间勾勒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扭曲。
这些手稿让我为他的才华和坚持深深地感到敬佩。
鲁迅纪念馆还有一个展示鲁迅的书籍和文化遗产的区域。
这里展示了他的各种著作和他收藏的书籍。
鲁迅是中国百年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他的小说、散文、译著等丰富的作品。
他的作品激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和创作,他的思想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深深地被他的作品所打动,也对他在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感到钦佩。
鲁迅纪念馆感想近日,我参观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鲁迅纪念馆。
这个以鲁迅先生为主题的馆藏,汇聚了丰富的资料和文献,它不仅仅是一座纪念鲁迅先生的馆所,更是一座展示了他生平和创作成就的文化殿堂。
纪念馆的建筑设计鲁迅纪念馆的建筑设计富有古典又不失现代化的感觉。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主馆、东和南两座附馆。
主馆的外立面采用长条形的白色马赛克砖和石材装饰,让人感到高大、典雅。
进入主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鲁迅先生的青铜雕像,让人感到庄严肃穆。
通过这座雕像,人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生动形象,并且能够让人对他的事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鲁迅纪念馆的展品鲁迅纪念馆的展品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部分:专题展和基本陈列。
基本陈列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体系等方面的资料。
展厅立体、生动,其内设有各种展柜和分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事业。
而专题展则根据鲁迅先生的作品和创作环境,展示了相关资料和文物。
这些专题展有时会采用多媒体形式,让观众更好地体验和感受鲁迅先生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鲁迅思想的重要性鲁迅思想的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方面,而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
他所提倡的文学创作和思想独立,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和应该具备的品质。
从观众参观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鲁迅纪念馆不仅仅是纪念鲁迅先生,更是为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学习、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创作成就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
因此,鲁迅纪念馆的存在,不仅仅是我们纪念历史人物的一个渠道,更是代表了我们要学习和发扬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思想和精神。
鲁迅纪念馆是一座值得每一个人参观、感受的文化殿堂。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事业,同时也可以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实面貌。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座纪念馆都代表着我们应该追求的那种历史记忆、文化自信和精神追求。
鲁迅纪念馆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在鲁迅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思想和精神的影响。
通过参观鲁迅纪念馆,我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对我个人的成长和人生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鲁迅先生的思想启迪我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在鲁迅纪念馆中,我仔细观看了展品和介绍,了解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批判和鞭挞。
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我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种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他的文章和思想,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通过对社会黑暗和人性的揭示,让我明白了社会的不公与不义,并激发了我对于改变社会现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鲁迅先生的精神激励我勇于发声。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呐喊,他坚持不懈地对抗封建残暴和民族屈辱。
在鲁迅纪念馆中,展品中的照片和文字记录着他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他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坚持。
这激励着我不再沉默,勇敢地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关注。
鲁迅先生的精神告诉我,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担当和勇气,用自己的声音去呐喊和改变。
最后,鲁迅先生的思想教育我要持续学习和自我改进。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积极学习和批判思考,他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进步和发展,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改变社会现状。
我将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思考能力,以更有力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通过参观鲁迅纪念馆,我深感鲁迅先生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人生规划的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启示了我对社会的深入思考,激励了我勇敢发声和改变的决心,也教育了我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我会将鲁迅先生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以实际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鲁迅纪念馆观后感《鲁迅纪念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情走进了鲁迅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仿佛是一座时光的桥梁,引领我走进了鲁迅先生那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踏入纪念馆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
展览厅内的灯光柔和而温暖,照在陈列的文物和展板上,仿佛在轻轻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
从他的出生,到求学经历,再到他弃医从文的抉择,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曲折与坚定。
我看到了他年少时对知识的渴望,远赴日本求学时的艰辛,以及在目睹国人的麻木不仁后,内心所涌起的强烈使命感。
在展示的旧照片中,鲁迅先生的眼神深邃而犀利,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虚伪与丑恶。
他那紧蹙的眉头,似乎承载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民众觉醒的急切期盼。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展区更是让我沉浸其中。
一本本泛黄的书籍,一篇篇犀利的文章,无不展现出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礼教的无情批判,《阿 Q 正传》里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都让我感受到了他文字的力量。
他的笔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社会的脓疮,让人们看到其中的腐朽与黑暗。
看着那些手写的书稿,一笔一划都饱含着他的心血和思考。
他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没有丝毫的拖沓与冗余。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像是一颗重磅炸弹,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巨大的反响。
除了文学作品,纪念馆还展示了鲁迅先生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
他与许寿裳、钱玄同等好友的通信,让我看到了他在文学道路上并非孤身一人,而是有着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并肩前行。
在鲁迅先生的生活物品展区,那些简单而朴素的衣物、文具,让我对他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他一生都过着节俭的生活,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学创作和社会变革中。
他不为名利所动,只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参观过程中,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最为动荡和黑暗的时期之一。
然而,他却以笔为武器,勇敢地站出来,为民众发声,为社会的进步而呐喊。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一)作者:王莺中国银河证券上海东宝兴路营业部为了迎接七一党的生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19.6.20日上海大连西路、东宝兴路营业部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赴“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
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
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由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
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
2019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201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
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
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手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先生作品中提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还有特地从绍兴移此的石井栏、乌篷船等。
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先生作品的特有氛围。
我们一行人从大厅登上二楼,映入眼帘的是大幅的《呐喊》雕塑,而透过玻璃看到的是用绿色植物做成的鲁迅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我们站在雕塑前凝神思索,被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所感动。
我们边走边看,馆藏文物主要有鲁迅先生的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
鲁迅先生生平陈列突破了一般以编年布展的模式,采用专题陈列,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华夏民族魂五个展厅,通过鲁迅先生文学创作、培养新人、中外文化交流、投身社会革命追求真理以及深远影响等多个侧面,全方位地展现出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人生历程、光辉思想和人格魅力,以重彩浓墨展现了一代伟人的熠熠风采。
高科技影视手段所展现的《生命的路》,“阿Q正传”模型场景,“首在立人”碑,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更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的精神所在。
在鲁迅先生的世界里漫步,心情难以平静,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不禁跳跃在我的耳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上海鲁迅纪念馆一日游观后感上海鲁迅纪念馆是一座纪念中国近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是一座集文化、教育、研究和旅游于一体的重要场所。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上海鲁迅纪念馆,并带着激动的心情进入了这座神圣的殿堂。
进入纪念馆的第一件事就是观看了一部关于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的纪录片。
通过影片,我对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才华和独立思想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推崇。
他的著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陈腐教条和自由主义的虚伪,对人民起到了巨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鲁迅先生的许多真实物品和个人生活。
馆内陈列了鲁迅先生的办公桌、书桌、手稿、书籍、照片等等,这些珍贵的文物无不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的辛勤劳动和严谨治学的精神。
我尤其被鲁迅先生的手稿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些行笔之间透露出的思索和艰辛使我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更加敬仰。
馆内还陈列了不少关于鲁迅先生的题材作品,其中尤以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为人津津乐道。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幻想与现实并存的世界,借此对封建礼教和虚伪的现代社会进行了极具激愤的批判。
这部小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不断地启发着人们的思考。
除了观看展品外,馆内还设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展览。
在我的参观期间,正好有一场鲁迅书画展正在进行。
书画展上陈列了许多鲁迅先生的书法和画作,这是我第一次欣赏到鲁迅先生的书画作品。
通过观赏这些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艺术天赋和独创的艺术风格。
参观鲁迅纪念馆不仅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的一次重要征程。
通过参观,我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他坚持独立精神、批判封建社会的勇气和智慧深感敬佩。
我相信,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将永久地影响着后代人,并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着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参观结束后,我离开了上海鲁迅纪念馆,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离开。
鲁迅纪念馆读后感鲁迅纪念馆是我一直很想去的地方,因为鲁迅是我非常敬佩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落后,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理解。
所以当我得知鲁迅纪念馆在我所在的城市举办展览时,我毫不犹豫地去了。
鲁迅纪念馆坐落在一个安静的小巷里,门前挂着一块朴素的牌子,上面写着“鲁迅纪念馆”四个大字。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鲁迅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他眼神犀利,透露着思想家的智慧和坚毅。
照片旁边还有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了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展厅里陈列着鲁迅的手稿、书信、日记等珍贵文献,这些文献记录了鲁迅的创作过程和思考,也展示了他的勤奋和才华。
我仔细观看着每一件陈列品,感受着鲁迅那种对社会现象深刻洞察的能力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以鲜明的个性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人们的自卑、胆怯、懦弱等心理,使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展览还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和家庭情况。
他的家具、书籍、照片等都被精心摆放在展柜中,让人仿佛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空间。
我可以想象他在这里沉思着,思考着他的作品,思索着中国的未来。
这个空间有一种神圣和庄重的氛围,使人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回想起鲁迅先生时代的状况和他对中国社会的忧虑。
除了展览,鲁迅纪念馆还举办了一些主题讲座和教育活动,以增加参观者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我参加了一场讲座,主题是“鲁迅与当代社会”。
讲座的主讲人是一位鲁迅研究专家,他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实例,解读了鲁迅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讲座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的思想和作品。
在鲁迅纪念馆的参观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深入剖析,他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刻骨铭心的问题。
他的作品给予了我无尽的思考和启示,使我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他的思想还使我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我希望能够像鲁迅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作,为社会的进步和改变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纪念馆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鲁迅纪念馆是我国一座重要的文化纪念馆,纪念了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
作为一个热爱文学和历史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受震撼,对于鲁迅的思想和他对中国社会的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观鲁迅纪念馆让我对鲁迅的思想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落后。
在纪念馆的参观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手迹、书法等物品,还听到了他的演讲录音,这些都让我更加亲近他,了解他的思想和个人风格。
同时,我也看到了鲁迅的许多著名作品的原文和手稿,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都向我展示了鲁迅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风格。
通过参观鲁迅纪念馆,我对鲁迅的思想、作品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参观鲁迅纪念馆的过程中,我对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时期,社会问题极为突出,而鲁迅通过他的作品和思想揭示了这些问题。
在纪念馆的参观中,我看到了鲁迅对农民、工人等劳动者的关注,他深切地关心和反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现象。
他的思想和作品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文学是不能脱离社会的,它应该关注社会上的问题,发出正义的声音,并引导人们思考和行动。
通过参观鲁迅纪念馆,我也更加意识到,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仍然存在,我们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应该积极思考和参与,为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参观鲁迅纪念馆的实践活动对于我的个人成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参观纪念馆,我看到了鲁迅先生艰苦奋斗的历程和为人民奋斗的精神,这些精神对我产生了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鲁迅的一生注重实践和行动,他的作品和思想都是与现实发生紧密联系的,他的追求和奋斗为我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广州鲁迅纪念堂观后感广州鲁迅纪念堂是一座我非常向往的地方,我一直想通过一次个人的参观,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生平和思想。
最近,我终于有机会去广州鲁迅纪念堂进行了一次参观游览,印象非常深刻。
当我踏入纪念堂的大门时,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块碑文,上面刻着“纪念鲁迅先生”的字样。
走进纪念堂内部,我看到,纪念堂主体为两层楼高的纪念馆,纪念馆呈现出现代建筑的风格,简洁大方。
入口处,墙上挂满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和文字介绍,我从中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敢于直面社会的现实问题,通过他的文章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为人民追求自由和尊严呐喊。
在纪念馆的第一层,有一个巨大的雕像庄重地矗立着,这是鲁迅的雕像。
他左手紧紧握着拳头,像是在诉说着他内心的愤怒与不满,右手举起,似乎在宣告着他的决心和追求。
站在那里,我感受到了他勇敢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不少展览和图片,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系列漫画《阿Q正传》。
这是他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中国农民阶级的状态和命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他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
通过这些作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对社会不公正的不满。
除了纪念馆的展览,纪念堂的周围还有一些景点,比如鲁迅公园和鲁迅陵园。
这些地方都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而建立的,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
参观完广州鲁迅纪念堂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和他对社会的关注。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他对社会的批判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
通过参观广州鲁迅纪念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思想与精神,也更加坚定了我追求真理、追求自由的决心。
他的作品让我明白了文学的力量和对社会的责任,在将来的日子里,我将会继续努力,像鲁迅先生一样,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去追求真理和正义。
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公园内。
这座纪念馆也是我此次出外游览的目的地之一。
纪念馆全面地介绍了鲁迅先生不平凡的一生。
对于先生这一生种种伟大与不凡,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也不需我在此长篇累牍地歌颂与赞扬。
在纪念馆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几行镌刻在墙上的诗句。
诗句大概是这样写的: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是的,不错的,先生的一生,就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一生。
在先生年轻时,先生看到国人身体羸弱,便想着“从医救国”,而在日本,当先生察觉到国人之“弱”更根本的是“弱”在精神上时,先生便愤然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杆子与敌人搏斗。
先生所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文艺战线上的卖国求荣者,而更多的,是那国民的“劣根性”。
先生的一篇篇如《祥林嫂》、《孔乙己》之类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愚昧无知,给当时的进步思想开拓了发展的空间。
可以说,先生对于人民的贡献,是不可取代的,是角度独特的。
就像诗中所说的,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这种“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贵品质将一直被人们所牢记。
想起了汪国真先生的那句诗,用它形容先生再贴切不过了。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
鲁迅先生永垂不朽!
方浩家的枫叶君。
鲁迅纪念馆观后感《鲁迅纪念馆观后感》在繁华都市的一隅,有一座宁静而庄重的建筑——鲁迅纪念馆。
当我踏入那扇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鲁迅先生的世界。
一进门,便能感受到一种肃穆的氛围。
展厅里陈列着鲁迅先生的照片、手稿、书籍以及与他相关的种种物品。
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故事,让我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为民族觉醒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一生。
他以笔为武器,犀利地剖析着社会的种种弊病,试图唤醒沉睡中的民众。
看着他那些力透纸背的文字,我不禁感叹他的勇气和智慧。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他毫不畏惧地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为无数迷茫的人指明了方向。
展厅中的一幅幅照片,展现了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风貌。
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深沉凝重,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他的目光始终坚定而锐利。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更是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阿 Q 正传》里对国民性的精准刻画,都让我看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他的文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把把利剑,直刺社会的要害。
在纪念馆中,我还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点滴。
他简朴的生活作风,对家人朋友的关爱,以及对青年一代的扶持,都让我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长和朋友。
参观过程中,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虽然与我们现在相去甚远,但他所关注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依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审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加公平、正义、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同时,鲁迅先生的奋斗精神也激励着我。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退缩,不能放弃,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勇敢地去抗争,去追求真理。
走出鲁迅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参观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我想,我会把鲁迅先生的精神铭记在心,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2024年参观鲁迅博物馆心得体会2024年参观鲁迅博物馆心得体会1(约475字)今天我来到了鲁迅博物馆,里面主要讲解了鲁迅先生的一生。
而其中又有不少东西是值得去铭记和震撼的,那是一些我若不来过就无法体会到的东西。
比如说刚刚来到这个伟大的地方,我却只看到了外景的稍显寒酸。
但进去后,自己就会被里面的惊险所震撼。
鲁迅真的是个伟大的人,他的一生都在救助他的国家。
他在教书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他的学子被日本人抓获,他总是会想办法去营救,虽然很难以获得成功,但这已经足够表现他的爱国!另外,在他的一生中也很难得会获得富足,但他作为一名爱国人士,他总是忘掉他的艰苦,他总是可以为中国,为与他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们送上一份精神食粮。
虽然他积劳成疾,但他却始终不忘创作,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不会忘记为他的朋友写一部作品!虽然作品没有写完,但这足以说明鲁迅先生"曲线救国"和他为此的付出!今天参观了鲁迅博物馆,让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印象重新生成,虽说以前也知道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来到鲁迅博物馆,我的印象更加刻骨铭心!2024年参观鲁迅博物馆心得体会2(约1097字)今天,我参加党的活动-----参观鲁迅博物馆。
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
鲁迅——他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
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滕蓓瑾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
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今年10月的一天,我们凉城四幼的老师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凭吊,寄托自己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年前扩建后的新馆。
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
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无论建筑材料、建筑语言都是现代化的,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
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
在一楼还设有“奔流艺苑”与“朝华文库”。
前者乃专题展厅,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则专门收藏鲁迅的弟子、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库,我看到有冯雪峰、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等十六人的专库,从他们身上也折射出了鲁迅的光辉。
我们从大厅拾级登楼,二楼是鲁迅生平陈列厅。
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二点六米,宽一点一米,用黑玉石雕成。
每幅都有先生的头像,背景、画面不同,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战斗与生活,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鲁迅的一生。
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突出方面。
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纪念馆、一个展览,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关键。
目前鲁迅
纪念馆收藏文物八万余件,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使人倍感亲切。
其中有《藤野先生》、《<坟>的题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手稿,《毁灭》的译稿等,鲁迅逝世前两天所写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这一切都显示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笔战斗和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人肃然起敬,激动不已。
鲁迅的一些遗物、实物、照片也弥足珍贵。
这一切都是鲁迅光辉人生的历史佐证。
展览还采用了多种艺术展示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电脑、影视、声光电控制等高新科技手段,给人强烈而全新的感受。
如展厅中《阿Q正传》的场景、三味书屋的活动模型、鲁迅逝世前十天与青年版画家围坐交谈的蜡像等,都紧紧地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
离开鲁迅纪念馆后,我们又到公园里的鲁迅墓去凭吊、瞻仰了一番。
我们也曾去绍兴鲁迅纪念馆参观过,两次参观都让我们心情难以平静。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在我的耳边响起。
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