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40.50 KB
- 文档页数:25
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一种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计算模型。
它由大量的人工神经元(Artificial Neurons)相互连接而成,并通过加权和激活函数来模拟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在计算机中模拟信息处理和知识获取方式的数学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自适应调整神经元间的连接权值,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分类、识别、预测等功能。
在人工神经网络中,每个人工神经元接收多个输入信号,并将这些输入信号进行加权求和后经过激活函数处理得到输出信号。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决定了不同输入信号对输出信号的影响程度。
而激活函数则用于对神经元的输出进行非线性映射,增加人工神经网络的模拟能力。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是通过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来进行的。
反向传播算法基于梯度下降法的思想,通过计算输出误差对连接权值的偏导数来调整连接权值,使得神经网络的输出尽可能接近于所期望的输出。
反向传播算法通常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和反复迭代的过程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图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能够通过学习大量的图像数据,实现对图像的识别和分类。
例如,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猫的图片,实现对新的图片是否为猫的判断。
2. 语音识别: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语音数据,实现对语音的识别和转录。
例如,语音助手中的语音识别功能就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的。
3. 自然语言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实现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和处理。
例如,机器翻译、情感分析等领域都可以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处理。
4. 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实现对数据的分类、聚类、预测等任务。
例如,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预测用户的购买行为。
5. 控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环境和控制信号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复杂控制系统的建模和控制。
⼈⼯神经⽹络是什么⽬录⼀、⼈⼯神经⽹络⼈⼯智能的主流研究⽅法是连接主义,通过⼈⼯构建神经⽹络的⽅式模拟⼈类智能。
⼈⼯神经⽹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即ANN ),是20世纪80 年代以来⼈⼯智能领域兴起的研究热点。
它从信息处理⾓度对⼈脑神经元⽹络进⾏抽象,建⽴某种简单模型,按不同的连接⽅式组成不同的⽹络。
⼈⼯神经⽹络借鉴了⽣物神经⽹络的思想,是超级简化版的⽣物神经⽹络。
以⼯程技术⼿段模拟⼈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量的⾮线性并⾏处理器模拟⼈脑中众多的神经元,⽤处理器复杂的连接关系模拟⼈脑中众多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为。
⼆、⽣物神经⽹络⼈脑由⼤约千亿个神经细胞及亿亿个神经突触组成,这些神经细胞及其突触共同构成了庞⼤的⽣物神经⽹络每个神经元伸出的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分⽀⽐较多,每个分⽀还可以再分⽀,长度⼀般⽐较短,作⽤是接受信号。
轴突只有⼀个,长度⼀般⽐较长,作⽤是把从树突和细胞表⾯传⼊细胞体的神经信号传出到其他神经元。
⼤脑中的神经元接受神经树突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出沿其轴突传递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物神经⽹络⼤概有以下特点:1. 每个神经元都是⼀个多输⼊单输出的信息处理单元,神经元输⼊分兴奋性输⼊和抑制性输⼊两种类型2. 神经细胞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细胞进⾏连接与通信,突触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超过某个阈值时,神经细胞会进⼊激活状态,并通过突触向上层神经细胞发送激活细号3. 神经元具有空间整合特性和阈值特性,较⾼层次的神经元加⼯出了较低层次不具备的“新功能”4. 神经元输⼊与输出间有固定的时滞,主要取决于突触延搁外部事物属性⼀般以光波、声波、电波等⽅式作为输⼊,刺激⼈类的⽣物传感器。
三、硅基智能与碳基智能⼈类智能建⽴在有机物基础上的碳基智能,⽽⼈⼯智能建⽴在⽆机物基础上的硅基智能。
碳基智能与硅基智能的本质区别是架构,决定了数据的传输与处理是否能够同时进⾏。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本文主要对人工神经网络基础进行了描述,主要包括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发展、特点、结构、模型。
本文是个科普文,来自网络资料的整理。
一、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简称神经网络(NN),是基于生物学中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在理解和抽象了人脑结构和外界刺激响应机制后,以网络拓扑知识为理论基础,模拟人脑的神经系统对复杂信息的处理机制的一种数学模型。
该模型以并行分布的处理能力、高容错性、智能化和自学习等能力为特征,将信息的加工和存储结合在一起,以其独特的知识表示方式和智能化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引起各学科领域的关注。
它实际上是一个有大量简单元件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具有高度的非线性,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操作和非线性关系实现的系统。
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由大量的节点(或称神经元)之间相互联接构成。
每个节点代表一种特定的输出函数,称为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
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都代表一个对于通过该连接信号的加权值,称之为权重(weight),神经网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模拟人类的记忆。
网络的输出则取决于网络的结构、网络的连接方式、权重和激活函数。
而网络自身通常都是对自然界某种算法或者函数的逼近,也可能是对一种逻辑策略的表达。
神经网络的构筑理念是受到生物的神经网络运作启发而产生的。
人工神经网络则是把对生物神经网络的认识与数学统计模型相结合,借助数学统计工具来实现。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学的人工感知领域,我们通过数学统计学的方法,使神经网络能够具备类似于人的决定能力和简单的判断能力,这种方法是对传统逻辑学演算的进一步延伸。
人工神经网络中,神经元处理单元可表示不同的对象,例如特征、字母、概念,或者一些有意义的抽象模式。
网络中处理单元的类型分为三类: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隐单元。
输入单元接受外部世界的信号与数据;输出单元实现系统处理结果的输出;隐单元是处在输入和输出单元之间,不能由系统外部观察的单元。
人工神经网络知识概述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系统是20世纪40年代后出现的。
它是由众多的神经元可调的连接权值连接而成,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信息存储、良好的自组织自学习能力等特点。
BP(Back Propagation)算法又称为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是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一种监督式的学习算法。
BP 神经网络算法在理论上可以逼近任意函数,基本的结构由非线性变化单元组成,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
而且网络的中间层数、各层的处理单元数及网络的学习系数等参数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灵活性很大,在优化、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故障诊断等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人工神经元的研究起源于脑神经元学说。
19世纪末,在生物、生理学领域,Waldeger等人创建了神经元学说。
人们认识到复杂的神经系统是由数目繁多的神经元组合而成。
大脑皮层包括有100亿个以上的神经元,每立方毫米约有数万个,它们互相联结形成神经网络,通过感觉器官和神经接受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信息,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内,经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再通过运动神经发出控制信息,以此来实现机体与内外环境的联系,协调全身的各种机能活动。
神经元也和其他类型的细胞一样,包括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但是神经细胞的形态比较特殊,具有许多突起,因此又分为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
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突起的作用是传递信息。
树突是作为引入输入信号的突起,而轴突是作为输出端的突起,它只有一个。
树突是细胞体的延伸部分,它由细胞体发出后逐渐变细,全长各部位都可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相互联系,形成所谓“突触”。
在突触处两神经元并未连通,它只是发生信息传递功能的结合部,联系界面之间间隙约为(15~50)×10米。
突触可分为兴奋性与抑制性两种类型,它相应于神经元之间耦合的极性。
每个神经元的突触数目正常,最高可达10个。
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极性有所不同,并且都可调整、基于这一特性,人脑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
什么是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它可以让计算机学习如何识别与处理复杂的数据,比如图像、音频和视频。
本文将专注介绍人工神经网络,深入讨论它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今所扮演的角色。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仿照生物神经系统的架构和功能而开发的计算机技术。
它最初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57年,由包括Frank Rosenblatt、Marvin Minsky和John McCarthy等在内的几位科学家在系统思想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开发,它实际上是受到脑神经网络结构启发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能够以一种类似于人类“思考”的方式从大量数据中获取结果,比如分析情感、视觉识别、语音识别等。
它可以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和观察,来推断当前和未来的情况。
人工神经网络的组成主要有神经元,连接和权重。
每个神经元都有输入、激活函数和输出。
神经元是网络中不同组件的基本部分,它们可以接受、处理和转发信号,以触发期望输出。
连接则用于把不同的神经元连接起来传输信息,这些连接可以赋予不同的权值,影响输入信号的最终输出。
最后,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迭代输入数据,调整权重使输出更接近期望结果,并且能够通过反馈机制自我调整参数和权重,以达到期望的训练结果。
人工神经网络如今已经被许多公司和组织使用,用于处理各种任务,包括复杂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言建模、自动驾驶以及计算机视觉等。
它们已经成为机器学习和自然计算中最流行的方法之一,并广泛应用于商业、政府以及军事等众多领域。
比如,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语音识别,top07机器人使用神经网络解析语音,帮助用户进行语音识别;或者用于机器视觉,Google等公司使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识别图像,可以对不同的图像进行分类,有效地提升图像浏览的用户体验。
总的来说,人工神经网络是一项设计用来处理繁杂任务的数据处理技术,可以重现生物神经系统架构和功能以及学习能力。
它是一种可以从大量数据中快速获取结果的技术,如今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被用于各种场景中。
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简写为ANNs)也简称为神经网络(NNs)或称作连接模型(Connectionist Model)目录[隐藏]∙ 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2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3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与优越性∙ 4 人工神经网络的主要研究方向∙ 5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概述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简写为ANNs)也简称为神经网络(NNs)或称作连接模型(Connectionist Model),是对人脑或自然神经网络(Natural Neural Network)若干基本特性的抽象和模拟。
人工神经网络以对大脑的生理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其目的在于模拟大脑的某些机理与机制,实现某个方面的功能。
国际著名的神经网络研究专家,第一家神经计算机公司的创立者与领导人Hecht Nielsen给人工神经网络下的定义就是:“人工神经网络是由人工建立的以有向图为拓扑结构的动态系统,它通过对连续或断续的输入作状态相应而进行信息处理。
” 这一定义是恰当的。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7年Rosenblatt提出的感知器模型(Perceptron) 。
它几乎与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同时起步,但30余年来却并未取得人工智能那样巨大的成功,中间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萧条。
直到80年代,获得了关于人工神经网络切实可行的算法,以及以Von Neumann体系为依托的传统算法在知识处理方面日益显露出其力不从心后,人们才重新对人工神经网络发生了兴趣,导致神经网络的复兴。
目前在神经网络研究方法上已形成多个流派,最富有成果的研究工作包括:多层网络BP算法,Hopfield网络模型,自适应共振理论,自组织特征映射理论等。
人工神经网络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虽然反映了人脑功能的基本特征,但远不是自然神经网络的逼真描写,而只是它的某种简化抽象和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