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
- 格式:doc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49
一、目录的含义"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班固说刘向管理国家图书时,对图书进行分类,并撰写了目录,以表现西汉文化事业的伟大成绩。
刘向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的。
刘向每校定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例如《晏子书录》: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
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
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
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
莱者,今东莱地也。
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
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不可胁以邪。
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
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
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
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
内能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
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
齐人以此重之。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00时间:12月25号,上午10:00~11:30000地点:F_109000一.名词解释0000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0000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
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
《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0000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
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
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
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
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
对后世影响很大0000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
”0000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000刘向每校订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000刘向校书有个班子。
刘向与其子刘歆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
绪论1,文献:记录一切有知识的载体。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2,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3,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期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它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任务是为各种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而信实的资料,特别是在搜集、鉴别史料方面,能为历史科学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
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工作运用历史文献,创立着良好的条件。
简答1,促进传统文献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A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
①“农业----宗法”的社会特质。
这种特制社会所产生的重经验、重历史的使用理性文化,对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和价值取向影响极大,这种对历史所怀有深沉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历史文献学赖以发展繁荣的文化心理基础。
②广泛意义的“孝”。
对于传统---历史所抱有的近乎崇拜的文化心理,在学术领域,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以及这种文化的极大热情和责任感,而更广意义的“孝”,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如果不能继承和宏扬传统文化,人们将会痛感愧对列祖列宗。
③追求个体的不朽。
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总是执着于历史。
她在历史中求智慧,求知识,甚至在历史中追求个体的不朽。
B书写流通的演变。
C文化教育的变化和成就D典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E 中外文化的交流2,在传统文献的保存与流传过程中所遭遇的“十厄”分别指的是哪些事件?秦始皇焚书、赤眉入关、董卓迁都、刘石乱华、元帝焚书、江都之变、安史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变、伯颜南下3,简述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一、概述文献学作为研究文献的学科,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文献学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我国文献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文献的生成、传播、保存、整理、研究等多个方面。
而历史文献学作为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特有的研究方法,在我国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的形态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了文献发展的新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文献学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而历史文献学,作为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不仅要关注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更要深入探讨历史文献的价值,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现代社会提供历史智慧的支撑。
我国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的现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程虽然快速,但如何在数字化过程中保持文献的原貌和真实性,如何确保历史文献的完整性和价值不被破坏,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文献的研究也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探索,尤其是在跨学科研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历史学、文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对于我国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在保持传统研究优势的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推动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的创新和发展。
也需要我们加强对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文献学的认识和了解,为文献学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1. 介绍文献学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学术领域中的地位。
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学术领域中,文献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文献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记忆,更因为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文献是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文献的支撑。
无论是古代的经史子集,还是现代的科技论文、网络资讯,都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应用等方面。
历史文献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因为历史文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揭示历史上的真相和规律。
历史文献学的意义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于开展历史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文献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是研究历史的必备素材。
通过对古代文献、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
同时,历史文献还可以用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揭示历史真相,还原历史场景,对于准确理解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历史文献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
早期,历史文献的记载主要以史书、传世文献等形式存在,这些文献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在欧洲,历史文献学在中世纪得到了巨大发展,文献学家们通过整理和研究大量的历史文献,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在现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字化的历史文献数据库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检索和利用工具。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据、文献整理、文献分析等。
文献考据是历史文献学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对历史文献的真伪、流传途径、版本变异等方面进行考证。
文献整理是指将散落在各地、各种载体上的历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编纂,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献资源。
文献分析则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揭示历史事件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历史文献学的应用价值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历史文献提供了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
中國歷史文獻學绪论一、“文献”与“历史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变化“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也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
他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现代定义: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家庭私人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
2、“历史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发展趋向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对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历史文献在书写、编纂、著录、印刻、流传过程中的文本形式。
历史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发展趋向:1980s以来,历史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二、历史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1、历史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目录: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
历史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书籍、碑帖、古代文书等
古代手稿的收集、整理、校勘和研究。
而版本则是指对文献进行整理、校订、编辑,
形成具有一定规范和权威性的文本。
历史文献学的目标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了解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它需要考察文献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份、写作目的、史
料可信度等因素,并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和分析,找出最为准确的文本。
版本的研究是历史文献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历史文献学家的努力下,许多古代文
献都得到了整理和校勘,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这些版本可能由不同的学者或团体完成,它们会对文献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动、补充或删除,以期更好地还原原始文献的面貌。
在版本的研究中,历史文献学家会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并
对文献进行校勘,还原尽可能接近原始文献的内容。
他们会考虑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作者本意的推测、传抄过程中的错误等因素,以确定最为可靠和准确的版本。
总而言之,历史文献学与版本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并还原历史真相的学科,其重要性在于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的遗产。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
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
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
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
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
,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
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刘向: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后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2.今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之后,大量书籍毁佚,一些经典依靠今文经师口耳相传,以隶书著之竹帛,成为所谓今文经书。
古文经的则是流传下来或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古本。
今古文经书差异很大,彼此有异文。
篇章也有不同。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
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
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
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
趋近混于一同。
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对历史文献学的认识12级历史1班练梓颖 1206010043 经过一个学期王刚老师的循循教导之下,原来对于历史文献学不太了解的我开始对历史文献学有了一点点的认识。
在现代中国大学学科分类上来说,历史文献学是隶属于历史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同时历史文献学还是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历史文献学是研究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通俗地来说历史文献学是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进行研究。
我记得王刚老师曾经说过家谱和地方志不能够算是文献资料,不能成为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我觉得如果从历史文献学的定义上来说家谱和地方志是可以成为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的。
宋末元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的总序里面对于“文献”做出了具体详细的阐述“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根据马端临的解释来看,家谱和地方志确实是不能够称得上是文献。
家谱和地方志很多时候都无法做到“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因为家谱和地方志经常会去为了隐瞒某些东西或者为了说明某些东西而生安白造的弄出一些不实存疑的东西来。
但是是不是这样就说明家谱和地方志不能够称得上是文献呢?显然我是不认同这种观点的,尽管家谱和地方志中很多地方都存在疑点和不实,但是难道历代正史文献中就没有疑点和不实之处吗?显然不是这样的,总所周知太史公在《史记》中大量使用隐晦的手法试图把真实的历史描绘出来。
但是无奈的是历史的编写往往受到政治的影响,这样就使得史书存在着疑点与不实。
就相当于家谱和地方志一样,其实它们也是为了隐瞒某些东西而已或者制造某些东西。
虽然我们无法去直接从家谱和地方志中索取得到历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推敲判断得到一些隐藏在这些著作中的事情。
我们可以去了解为什么家谱和地方志要隐瞒或者是制造这些东西。
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1.刘知幾《史通》2.郑樵《通志》之《总序》3.章学诚《文史通义》4.《汉书》之《艺文志》,特别是总序和各小序5.《隋书》之《经籍志》,特别是总序和各小序6.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重点阅读其中总序和各小序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0.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1.顾颉刚《古史辨》七册(翻阅)12.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13.张舜徽《中国史学名著解题》14.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15.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16.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17.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18.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19.张君和选编《张舜徽学术论著选》20.陈垣《校勘学释例》21.陈垣《史讳举例》21.张家璠、黄宝权《中国历史文献学》22.倪其心《校勘学大纲》23.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24.王国维《观堂集林》(翻阅)2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2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27.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28.叶德辉《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29.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30.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3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3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33.张之洞《书目答问》、范希增补正34.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35.俞樾《诸子平议》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36.皮锡瑞《经学历史》37.皮锡瑞《经学通论》38.王念孙《读书杂志》3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40.钱穆《国史大纲》4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42.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翻阅)4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4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翻阅)45.《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翻阅)46.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47.余嘉锡《目录学发微》48.余嘉锡《古书通例》49.王力《古代汉语》(翻阅)50.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51.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5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5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54.孙钦善《古文献学史简编》55.肖东发《中国编纂出版史》56.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57.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解题部分)58.谢玉杰、王继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59.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之《版本编》、《校勘篇》6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61.王宇信《甲骨学通论》62.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63.郑樵《通志》之《二十略》(翻阅,特别是《校雠略》)63.马端临《文献通考》(翻阅)64.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65.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 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
历史文献学课程简介《历史文献学课程简介》嘿,同学们!今天来给你们唠唠一门超有趣的课程——历史文献学。
这历史文献学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通往过去的大门。
想象一下,你就像个小侦探,在满是灰尘的旧纸堆里翻找线索,而这些线索呢,就是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献。
这门课主要就是教咱们怎么去发现、整理、解读这些文献的。
我给你们说个真事儿啊。
有一次我去图书馆的古籍部,那里面静悄悄的,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
我在找一本关于古代民俗的文献,找了半天,终于在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它。
那本书的纸张都泛黄了,摸起来有点粗糙,还带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
里面的字都是那种竖排的,还有好多生僻字,看一眼头都大了。
可是这时候,我就想到了历史文献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怎么去辨别版本啊,怎么根据上下文猜那些生僻字的意思啊。
我就慢慢地看,一点点琢磨,感觉自己就像在跟古人对话似的。
在历史文献学的课堂上,咱们会学到好多实用的技能。
首先就是文献的收集。
你得知道从哪儿去找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像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甚至是民间收藏家那里。
然后就是版本鉴别,这可就有点学问了。
不同版本的文献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版本可能会多几个字,少几个字,或者字的写法不一样,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对文献的理解。
老师会给咱们拿出好多实际的例子来分析,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解谜游戏。
还有文献的整理工作。
这就像是给杂乱无章的房间打扫卫生,要把文献按照一定的规则分类、编目。
这可不容易,得特别细心。
就像我那次在图书馆整理文献,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把顺序弄乱了。
而且文献可能会有破损,还得学会修复和保护,这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解读文献那更是重中之重。
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才能真正明白文献里说的是什么意思。
比如说古代的一些礼仪制度,在现代看起来可能很奇怪,但是当你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之后,就会恍然大悟。
这门课啊,不管你是历史专业的,还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的同学,都特别有用。
历史文献学目录绪论 (3)一、文献的含义 (3)二、文献学的含义 (3)三、课程主要内容 (4)形体编 (8)第一章记录文献的载体 (8)第一节甲骨 (8)第二节金石 (9)第三节刻石 (9)第四节简牍 (10)第五节缣帛 (11)第六节纸 (11)第七节新型文献载体 (12)第二章文献的体式 (12)第一节简策体式 (12)第二节卷轴体式 (12)第三节折叠体式 (13)第四节册页体式 (13)第三章文献的体裁 (14)第一节文献内容的体裁 (14)第二节文献编纂形式的体裁 (15)第四章文献的体例 (20)第一节古书多无书名 (20)第二节古书不题作者 (20)第三节单篇别行之例 (21)第四节序传常置全书之末 (21)第五节篇章题目列于正文之后 (21)第六节古书的附益 (22)第七节内篇与外篇 (22)第八节先秦子书不皆出于手著 (23)第九节子书与文集之流变 (23)第十节古书的篇与卷 (24)方法编 (25)第一章目录 (25)第一节目录的产生及其功用 (25)第二节古籍分类 (25)第三节目录的主要内容 (27)第四节目录的类型 (28)第二章版本 (30)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 (30)第二节版本的功用 (30)第四节版本的类型 (32)第五节版本的鉴别 (36)第三章校勘 (40)第一节校勘的功用 (40)第二节校勘的对象 (40)第三节校勘应具备的条件 (41)第四节校勘的方法 (42)第五节校勘成果的处理 (43)第四章辑佚 (43)第一节辑佚的方法 (43)第二节辑佚的取材 (44)第三节辑佚的注意点 (45)第四节评价辑本的标准 (46)第五章辨伪 (46)第一节伪书出现的原因 (46)第二节考辨伪书的方法 (47)第三节考辨伪书的注意点 (48)绪论一、文献的含义1、古人的看法《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1)郑玄注:獻猶賢也,我能不以其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2)朱熹:徵,證也。
文,典籍也。
獻,賢也。
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
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
(3)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
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注:徵成也,無賢君,不足與成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中庸》: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
吾從周。
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先烈人物传》(4)元代杨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5)明《永乐大典》(初赐名《文獻大成》程敏政《新安文献志》)(6)清代钱林《文献征存录》2、当代学者的观点(1)接受传统看法认为文献指书本的记载和耆旧的言论。
如杜泽逊。
(2)《辞源》给文献下的定义:“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3)1983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中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5)洪湛侯的观点: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二、文献学的含义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刘咸炘《续校雠通义》1、文献学晚出的原因(1)先秦时期文献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汉代以后,文献研究被称作“校雠”、“整理国故”、“国学研究”。
如钱穆《国学概论》(3)文献学名词出现于近代。
经学朴学考古学语言文学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句在这片大地上。
——马丁·海德格尔2、台湾学者的观点台湾《中文大辞典》:研究一民族之语言文学,以了解其文明程度之学术,谓之文献学。
3、文献学创立初期的观点(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
(2)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文献的基本任务是对图书、资料进行整理、编纂、注释。
(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文献学包括目录、版本、校雠三部分。
(4)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文献整理是一向具体的学术活动,不是文献学本身。
4、文献学定义及内容(1)定义洪湛侯:文献学是关于文献整理和研究的一门学问。
王余光:文献学是以文献整理的各方面及其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2)文献学的体系:包括文献的体、法、史、理(3)90年以来文献学的发展(4)为什么学习文献学?泛滥无归,终身无得。
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张之洞例:1998年某出版社出刘士鏻《文致》“明人不川秘笈”、“文献校勘价值”黄石公授张良《太公兵法》,《史记·留侯世家》:“出一编书”。
三、课程主要内容(一)形体——文献整理的对象及文献自身特点1、文献的载体(1)熟悉书写材料——甲骨、金石、简牍、缣帛(2)了解我国文字形体和书籍制度的起源和演变(3)认识材料本身的价值甘肃武威汉墓《仪礼》简,山东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马王堆汉墓《老子》2、文献的体裁(1)编纂形式区分:大致可以分为汇编、专著、总集、别集、辞书、类书、政书、丛书、长编、约编、方志、表谱、图录、碑帖、信札、档案等十多种体裁。
(2)从内容上区分:著作、编述、抄纂3、文献的体例(1)古书多无书名:如《韩非子》、《吕氏春秋》(2)古书不题作者:司马相如的《子虚赋》(3)古书有单篇别行之例:《孤愤》、《五蠹》篇(二)方法1、实证文献的真实性、原本性、完整性,就有了辨伪、版本、校勘、辑佚等方法——文献的实证。
(1)辨伪——真实性(2)版本——原本性(3)辑佚——完整性(4)校勘2、解释文献的语言、内容,就有了标点、注释、翻译等方法——文献的解释。
举例:(1)《夷坚志》“成俊治蛇”条:俊召判官检法曰蛇无故伤人当得何罪儿家聚观者皆莫见久之又曰依法蛇自以首触剑焉。
(2)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牦以麾。
曰:“逖矣,西土之人!”(出自《今文尚书·牧誓》)裴松之注《三国志》、刘义庆注《世说新语》、郦道元注《水经注》3、解决文献的排列顺序,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文献提供方便,就有了书目(目录)、索引等方法——文献的整序。
(1)目录的功用目录的体制(书名、小序、解题)目录的分类官家、私家、史家史部目录:《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2)文献检索工具书通史、断代史书目索引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地理、方志与地方文献索引敦煌遗书与档案《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史记人名索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人名索引》《汉书地名索引》、《中国古典诗词地名辞典》《红楼梦语汇索引》、《金瓶梅词话语汇索引》(三)历史1、横的角度叙述,以事为纲,如载体变迁,雕版始末,聚散沿革,校理经过,方法流别,理论探索等各方面。
2、纵的角度,以时为纲,将整个文献学史总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期。
(1)先秦——起源期孔子整理六经诸子书的体式《春秋》三传(2)汉代——奠基期刘向校理群书-刘歆《七略》-班固《汉志》经今古文之争郑玄遍注群经熹平石经辨伪起步(3)魏晋至隋——变迁期①废简用纸②校理汲冢遗书③刊刻正始石经④文献散亡严重(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刘、石乱华、隋炀帝焚书)⑤目录不断变革(荀勖、李充四分法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⑥义疏、类书、总集、方志、译佛经)①始创雕版印书②目录定为四分③编纂发展(编纂了八部史书:《晋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北齐书》《北周书》《隋书》;类书: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音义辞书: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④刊刻开成石经⑤辨伪思想活跃(刘知几柳宗元韩愈)(5)宋代——兴盛期①刻书盛极一时:地广内容丰富精美官刻、家刻、私刻并行②发明活字印刷术③理论专着郑樵《通志》④编纂颇多成果丛书:《百川学海》;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六部:《大藏经》⑤辨伪思想活跃郑樵朱熹高似孙⑥金石学兴盛: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⑦辑佚专书(6)元明——中衰期①刻书继续兴盛:地点官私刻书皆盛套印版画木活字②类书《永乐大典》③藏书盛行:陈继儒《读书十六观》引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
善观书者,澄神端虑。
静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
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
勿以作枕,勿以夹刺。
随损随修,随开随掩。
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
”宋濂叶盛范钦“天一阁”毛晋“汲古阁”④辨伪与辑佚: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古微书》(7)清代——恢复、鼎盛期①考据学大兴:顾炎武“贵创、博征、致用”;阎若璩、胡渭;吴派:惠栋钱大昕顾广圻皖派: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②编撰成果:《四库全书》丛书方志类书政书③印刷技术更新:雕版精品活字本西法印刷④金石学兴盛: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⑤校勘成绩斐然⑥发现罕见文献甲骨文敦煌石窟遗书⑦辨伪仍在继续:阎若璩姚际恒崔述张心澄《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⑧辑佚风靡一时:余萧客《古经解钩沉》黄奭《高密遗书》(8)近、当代——总结、发展期①全力整理古籍重印新编②编印明清档案八千麻袋事件③出现新的载体④利用科技手段⑤出土珍本文献(四)理论1、理论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1)校勘刘向刘歆;郑樵;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和《经义述闻》钱大昕钱大昭《二十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十驾斋养新录》顾广圻《思适斋集》戴震《戴东南集》段玉裁《经韵楼集》(2)目录学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篇目、叙录、小序。
朱彝尊《曝书亭集》,顾广圻《思适斋书跋》,钱大昕《潜研堂文集》,黄丕烈《荛圃书跋合编》,曹元忠《笺经堂集》,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张舜徽《广校雠略》(3)版本版本:叶盛《水东日记》、屠隆《考盘余事》;孙庆增《藏书纪要》;叶德辉《书林清话》。
(4)辨伪与辑佚南宋朱熹:“一则以其义理之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
”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讹》清代阎若琚《尚书古文疏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宋代郑樵《校雠略》有《书有名亡实不亡论》明代祁承业《澹生堂藏书约》2、文献学理论特点(1)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比较迟“术先学后”。
(2)文献学的各个门类理论发展不平衡。
(3)理论与实践联系比较密切。
形体编第一章记录文献的载体第一节甲骨1、甲骨与甲骨文甲骨是龟甲与兽骨的总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