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7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
(第一章)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ZHI JIA GE一、文献学的争辩内容和任务:1、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争辩。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争辩。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争辩。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争辩等。
文献实证争辩: 文献实证争辩:解决文献内容的牢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2、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清代有名文献学家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二、文献的整序和典藏名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名目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相关书目的生疏与书目方法的把握。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保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争辩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三、文献的载体1、甲骨文献:系统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价值:①语言文字学价值,为人类供给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②殷商史争辩价值2、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价值:①语言文字资料,有助于生疏古汉字的全貌,争辩演化过程,推究古意;争辩韵学②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③古史资料2、简帛文献:中国文字的载体可分为硬材料或软材料。
硬器分为石器、陶器、铜器、甲骨上。
用毛笔蘸墨写在竹、木、帛、纸上,轻松易得,纪念性文字多用金石类,记录文字多用简帛类。
竹简过于沉重,不便书写。
价值:①佚籍复出,丰富古文献的内容,为学术争辩供给了的课题和资料。
②考校释读传世古籍③历史资料宝库④文字学资料⑤书籍制度史实物3、石刻文献:价值①文学价值②史料价值③文字学和书法价值④经学和宗教史料4、抄写与雕版四、儒学十三经《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四库全书》收录的?A. 《史记》B. 《资治通鉴》C. 《红楼梦》D. 《左传》答案:C2. “文献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位学者的著作中?A. 司马迁B. 班固C. 郑樵D. 王充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文献的分类B. 文献的版本C. 文献的翻译D. 文献的校勘答案:C4. “四分法”是哪位学者提出的文献分类方法?A. 郑樵B. 王夫之C. 刘向D. 荀子答案:A5. 以下哪部作品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书?A. 《说文解字》B. 《康熙字典》C.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D. 《尔雅》答案: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
答案:文献7. 文献学中的“校勘学”主要研究文献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文字、内容8. 《永乐大典》是明代编纂的一部_________。
答案:百科全书9. 郑樵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经、史、子10.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中的“_________”。
答案:艺文志》####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1. 简述文献学研究的重要性。
答案:文献学研究对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产生、发展和流传过程,为历史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同时,文献学的校勘、版本比较等工作,确保了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学术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12. 论述“四分法”在文献分类中的作用。
答案:“四分法”是中国古代文献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由郑樵提出。
它将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涵盖了古代文献的主要内容。
这种方法便于对文献进行系统化管理,便于学者检索和研究,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分类思想。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献学的定义是指:A. 研究文献的来源和发展过程B. 研究文献的保存与传播C. 研究文献的阅读和鉴赏D. 研究文献的分类和编目答案:D2. 下列哪个不属于文献学的基本概念?A. 作者B. 出版者C. 编目D. 内容答案:D3. 下列哪个不是分类思维在文献学中的体现?A. 编目B. 分析C. 综合D. 阅读答案:D4. 以下关于信息检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信息检索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B. 信息检索需要进行关键词的选择与组合C. 信息检索可以通过数据库来实现D. 信息检索可以替代传统的图书馆查询方式答案:D5. 下列哪个不属于文献的主要类型?A. 学术论文B. 专著C. 期刊文章D. 网络博客答案:D二、判断题1. 分类是文献学的基本活动之一。
答案:正确2. 主题是信息检索的基本要素之一。
答案:正确3. 文献是任何以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记录的信息载体。
答案:正确4. 信息检索只能通过数据库实现,无法进行其他方式的检索。
答案:错误5. 文献学是对文献的源流、形态、鉴别、保存、传播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
答案: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来源、形态、鉴别、保存、传播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其主要任务包括对文献的分类、编目、索引以及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2. 请简述信息检索的基本流程。
答案:信息检索的基本流程包括用户需求分析、选择检索工具、构建查询语句、执行检索、获取检索结果以及评估检索效果等步骤。
3. 请简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区别。
答案:传统图书馆主要以纸质图书为主要文献载体,信息检索主要通过纸质目录和索引进行;而数字图书馆则以数字化形式存储文献,信息检索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具有检索速度快、存储量大和可远程访问等特点。
四、综合题某大学图书馆希望通过构建数字图书馆来提供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服务。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
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
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
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
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
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答:是《汉书艺文志》。
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
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答:目是指分条细别,遍辩其事;录是指详细的,把字一一刻到载体上。
目录始用于西汉刘向父子校理群书之时。
目录标示目次,防止错乱,便于检索,可以考当代查著述概况及其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历代文献目录比照分析研究,可以辩证书籍真伪来历,考查文献的散失与积聚及其学术渊源演变的情况。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诗、书、礼、义、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刘向)和(刘歆)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汲冢周书)。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金刚经》。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典通》、郑樵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青铜器;金文则指商周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总集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1899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辑佚——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
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历史文献解读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面哪个历史文献最早记录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A.《资本论》B.《论语》C.《史记》D.《西游记》2.以下哪本历史文献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纲目”?A.《庄子》B.《左传》C.《史记》D.《红楼梦》3.《论语》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行录?A.孔子B.柳宗元C.韩愈D.王阳明4.以下哪本历史文献是描述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A.《资本论》B.《红楼梦》C.《西游记》D.《山海经》5.以下哪本历史文献是西方古希腊的哲学著作?A.《尚书》B.《论语》C.《共和国》D.《红楼梦》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标注“√”,错误的请标注“×”。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资本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3.(√)《山海经》是我国古代顾问著作之一。
4.(×)《论语》主要记录了西方古希腊的哲学思想。
5.(√)《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三、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1. 《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请简述其特点。
2.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顾问著作,请简述其内容和作用。
3. 《资本论》是哪位思想家的重要著作?它主要探讨了哪些问题?四、论述题就你所了解的历史文献,选择一本进行论述。
请分析该历史文献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其影响,并阐述你对该历史文献的看法和评价。
(这里以《史记》为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司马迁。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纲目”。
该书分为十二本,涵盖了历史、传记、经籍、志书等不同内容。
其中的纪传部分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史记》不仅在当时对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历史著述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我看来,《史记》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著作。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文献学研究的内容?A. 文献的版本B. 文献的校勘C. 文献的收藏D. 文献的创作2. 文献学中的“校勘学”主要研究什么?A. 文献的编辑B. 文献的整理C. 文献的注释D. 文献的真伪鉴定3. 以下哪个术语不属于文献学?A. 版本B. 目录C. 索引D. 体裁4. 古代文献的“四库全书”是指哪四部分?A. 经、史、子、集B. 诗、书、礼、乐C. 易、春秋、论语、孟子D.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5. 以下哪个选项是文献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比较法D. 调查法6. 文献学中的“版本学”主要研究什么?A. 文献的来源B. 文献的版本差异C. 文献的传播D. 文献的保存7. 以下哪个不是文献学研究的对象?A. 古籍B. 手稿C. 电子文献D. 音乐作品8. 文献学中的“目录学”主要研究什么?A. 文献的分类B. 文献的编目C. 文献的索引D. 文献的收藏9. 以下哪个术语是文献学中用于描述文献的物理形态?A. 版本B. 体裁C. 载体D. 索引10. 以下哪个选项是文献学研究的基本原则?A. 客观性B. 主观性C. 随意性D. 片面性答案:1. D2. B3. D4. A5. C6. B7. D8. B9. C 10. 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文献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答: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包括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分类、校勘、注释、评价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对传统纸质文献的研究,也包括对电子文献、多媒体文献等现代文献的研究。
2. 论述文献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文献学的作用和意义尤为重要。
首先,文献学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通过校勘、注释等工作,确保文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其次,文献学促进了信息的有序化和系统化,通过编目、分类等手段,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
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
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
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
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
类目之间,时有“参见”。
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
全书100卷。
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
川大古代文献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一:简述《史记》的编纂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其编纂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纪传体结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按类别分类,便于读者系统了解。
2. 实事求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力求客观真实,不以个人好恶影响史实的记载。
3. 文学性:《史记》在记述史实的同时,注重文学性,许多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人物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人物的评价往往带有个人情感色彩,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 史书编纂:《史记》的编纂体例被后世史书广泛采用,成为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标准模式。
2. 文学创作:《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描写,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影响深远。
3. 思想影响:《史记》中所体现的史学思想和人物评价,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题目二:论述《左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主要体现在:1. 详实记载:《左传》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 政治思想:《左传》中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思想,如忠、孝、礼、义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价值:《左传》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上,其叙事生动、语言优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史学方法:《左传》在史学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如运用对话、描写等手法,增强了史书的可读性。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 史学研究:《左传》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时,都会参考《左传》。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1、蝴蝶装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
五代到宋盛行。
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
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而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贝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而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
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來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
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釆用蝴蝶装。
2、校勘四法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木来对勘。
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木做底木,然后用其他异木逐字逐旬地进行校勘,并记英异同。
本校法:以本书校对本书,即本书的前后文字互勘,比较界同,判断其中错误。
在无异木口J供对勘,或无他书可供比勘的情况下,专从木书的上下文着手,互相比较推寻,发现底本的的讹误才盾之处。
他校法:同一事用其他的书来比勘。
(所采前人之书,后人所引之书,同吋之书并载的内容)(他校法中所言的他廿,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木帖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木卩相关的典籍类仏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対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断古书的讹误。
(需耍古代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文例、历史、制度等多方面知识手段)(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冇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
)对古今校勘方法的总结系统全血,缜密清晰,至今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
3、类书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
类书的产牛早于丛书,一般认为《皇览》是我国古代笫一部类书。
类书的编纂基本上采用辑录原书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的方法,在保存古代佚书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古代版本资料方面,以及在古籍校勘方面具冇巨大的价值。
但有些类书基本上是在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修葺增删而成,所引资料未必都是从原始文献摘录而来,辗转引录,不及核校,存在引文脱误、书名错乱等缺陷,故使用时尤需注意。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
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如起居注、实录体等。
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
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
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
(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填空题]孔子的文献整理成就:主要是对《》《》《》《》《》《》等“六经”的整理。
经孔子整理出来的六经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可以说“六经”的整理,是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
参考答案:《尚书》《周易》《诗》《春秋》《礼》《乐》开山之祖2:[论述题]解释:《七略》目录学古史辨派《太平寰宇记》类书善本辨伪学《太平御览》丛书版本学参考答案:《七略》:是西汉末年的学者刘歆在刘向所撰写的叙录汇编《别录》的基础上,撮其要而撰成的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
它将西汉一代的藏书分为6略,38种,是一部有书名、有序、有简略解题的分类目录。
其组织比较严密,系统比较完整,为后代编辑图书目录在原则、体例、方法上,打下了基础。
目录学:就是研究图书的分类编目整理和图书目录的利用以及目录工作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古史辨派:是指我国“五四”时期,以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为首提倡大胆疑古辨伪,吸引众多学者围绕其疑古观点参加讨论,并在学术界形成以他为主将的疑古辨伪学派。
这一疑古学派讨论文章辑集共出版了《古史辨》7册,对于20世纪学术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太平寰宇记》:200卷,目录2卷,是记述宋代疆域版图的一部全国总志。
作者乐史从东京开封写起,然后分卷记述各州、军的建臵沿革、境界、户数、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名胜古迹。
我们提供了宝贵史料。
特别是注明材料出处,为作进一步研究指明线索。
类书:我国古代一种采辑或杂抄古籍中各类或某一类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按照一定方法加以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历代官修大型类书如:《太平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册府元龟》1000卷等。
善本:凡是内容较好、流传较少,刻印较精,无错讹脱漏或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参考价值的古籍,无论旧椠近刻、新旧稿本、抄本、批校本等,均可称为善本。
具体地说,凡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性之一的版本,均可称为善本。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宋元之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
2. 由汉代刘歆综合群书《叙录》,编写而成的一部总的图书目录为《七略》。
3.常见的史书体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4.由王钦若、杨亿编撰的,宋代最大的类书是《册府元龟》。
5.《春秋》内、外传分别指:《左传》和《国语》。
6.《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真经》。
7.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它起源于西晋荀勖编订的《晋中经新簿》。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撰写的《说文解字注》。
9.《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书。
10. 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被列为“政书”之首。
11. 《全宋文》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断代散文总集,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联合出版。
12.明代祁理孙编写的《奕青藏书楼书目》,在经、史、子、集外又加“四部汇”一类,此为五部分类法之始。
13.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在洛阳太学立了一批石经,称“正始石经”。
由于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故又称“三体石经”。
14.《四库全书》把集部书划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15. 以版面中线为准,版心向里对折;对折好的书面叠放在一起,在折线处粘合,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请问以上描述的是纸质文献的哪种形态:蝴蝶装。
16.清代陈元龙奉康熙皇帝之命编纂的《历代赋汇》一书,共184卷,收录先秦至明代赋4155篇,是研究清以前赋体文学的重要文献。
17.清代鲍廷博一生搜求古书,他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共收书207中,781卷,包含不少久已亡佚而又复出的珍贵文献,价值甚高,影响很大。
18.1907年5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仅用4块马蹄银(约合200两银子),就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以万件的敦煌写卷。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
(第一章)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最初指典籍与贤者,后来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现在,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甲骨文是在殷墟中出土的,它记录了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甲骨文的字迹完好者被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___、___、___、___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被称为甲骨四堂,其中___是最著名的。
金石文字指的是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包括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___。
石刻文字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学是研究金石文字的专门学科,有___的《考古图》、___的《集古录》、___的《金石录》等著作。
熹平石经是著名的石刻文字,是___四年(175)___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的。
正始石经是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成的《尚书》、《春秋》两部书,被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
竹简和木牍合称为简牍,是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竹简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被纸张取代。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___是___末年拆毁___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
___是___年间在河南汲郡发现的竹书,共有75篇,10万余言。
后整理得到《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著作。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___是明末常熟人___的私家藏书阁,藏书达册,多为宋元善本。
___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是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高中历史文献分析题库附答案解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文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人物以及时代背景。
下面是一些高中历史文献分析题目及其附带的答案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
题目一:请分析以下古代诗词,探究其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时代特点。
《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解读: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通过分析该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唐代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赞美之情。
诗中描绘了山水壮丽的景色,以及黄河奔流入海的壮观场景,表现了唐代社会的繁华和辽阔。
同时,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传递出了一种追求进步和超越的精神,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题目二:请分析以下历史文献片段,探究其中的思想和意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论语·八佾》答案解读: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段话。
通过分析这一片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
他将民众的利益置于第一位,认为国家的利益次之,而君主个人的利益最不重要。
这表明了孔子推崇的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为民着想的理念,强调了君主应该以民众的福祉为重,而不是个人私利。
题目三:请分析以下历史文献,探究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揭示和影响。
《孟子·告子下》:“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其愚者,固蔽于昧冥而已矣。
”答案解读:这是马家龙《孟子注疏》中的一段引文。
通过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无知的认识。
他认为,古代人民虽然有些人达到了高深的认知水平,但一些愚蠢的人仍然困于无知之中。
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差异,揭示了知识的重要性和教育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文献分析题目及其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分析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历史学习方法。
通过细致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文献所传递的思想、意义以及历史背景。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杨帆整理编辑一、名词解释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
当时发掘的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
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
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
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
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
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
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杨帆整理编辑一、名词解释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
当时发掘的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
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
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
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
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
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
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6.《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
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
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7.周原甲骨闻:1977年,考古学者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周代甲骨文,因这一地古称周原,因而被称为周原甲骨文。
其主要记载的是西周早期的事情,涉及周文、武、成王时期的祭祀、征战、田猎、农业、卜卦等内容,以微雕、内容简略为特点。
周原甲骨文对于甲骨文中“易卦”的数字研究以及西周早期社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8.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今字使用后而古字不废,在意义或用法上各有分工。
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引用和汉字的假借,出现了古今字。
而古今字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四种:①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可以区别字义的义符;②改换古字的义符;③完全改换字,今字和古字在形体上无关;④对古字字形略加修改。
对古今字的了解和研究对于我们阅读古文有一定帮助,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变化也有一定价值。
9.《古今图书集成》: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清康熙时陈梦雷等编,雍正时又重新增删润色。
全书一万卷,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每编下分典,总计32典,大量收罗了历代正史、野史、方志、笔记小说等各类型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
《古今图书集成》搜罗宏富,贯通古今,分类详细,编排系统,对于搜集史料,查考史料、典故,以及失传古书的辑佚有重大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10.甲骨学“四堂”:指甲骨文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四位著名学者,因他们的字或号中带有“堂”字,故被人称为“甲骨四堂,罗董郭王”。
其中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他们基本代表了1949年以前的甲骨文研究成就,其影响在甲骨学史上不可磨灭。
11.吐鲁番文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7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各种文字的古文献,共约3万件。
其主要是从高昌到唐西州这段历史时期被高吕居民埋葬在地下的文书。
主要内容包括官府文书、私人文书和古代典籍、民间读物。
它对于研究魏晋隋唐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史意义极大,对于各民族语言史研究也颇具意义。
12.简牍文献:指中国古代以经过处理的竹、木为载体的文献。
简,指竹、木制成的长条;牍,木质的宽简。
大致认为其起源于商代,其书写方式,主要是以笔书写,用刀改正。
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达到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纸质文献取代,作为主要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长达千年,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有过重要的作用,而出土的简牍文献,对于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二、简答题1.《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信史”的典范,简单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所谓“信史”,即“秉笔直书”,《史记》成为“信史”典范,主要是因为司马迁在写《史记》过程中坚持:(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著“信史”必须广泛收集材料,决不凭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就妄下断言。
(2)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收集到的资料,可能说法不一,经过自己的考证,仍然真假难辨。
遇到这样的问题,处理办法就是都记录下来,将这个疑难问题留待后人辩证。
(3)论从史出。
要实事求是,要基于史实而得出评论。
2.简要介绍“四书”。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称《四书》《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孟子》主要是孟子的言行《中庸》是战国末期至东汉初年的儒家学者所作,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强调要想做到中庸,就必须依礼行事。
礼就是圣人按中庸的原则制定的,它能使人行事不至偏激。
《大学》则主要是强调“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思想基础,把封建的伦理同封建政治结合起来,宣扬各人的伦理道德对治国平天下具有重要意义,它也讲“格致”之学。
3.就史料学的角度而言,《旧唐书》具备怎样的优点。
从史料学的角度看,《旧唐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主要史料来源是现已失传的唐代实录、国史等唐代史籍。
史料价值很高。
《旧唐书》的前半部分全部用唐代实录、国史的原文。
其中,实录占了很大篇幅,而且编撰者在使用实录、国史等原始资料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多加改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实录、国史的原貌。
由于动乱等原因,导致唐后期史料流传很少,因而《旧唐书》中关于唐后期的内容明显偏少。
4.《诗经》的史料价值如何。
(1)《诗经》有部分诗篇有史诗性质,它们距离殷、周早期较近,可作为研究殷、周早期历史的史料。
(2)是研究当时民族史的重要史料。
(3)比较全面的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饮宴游乐,农业生产,婚丧嫁娶,恋爱求偶,社会习俗,服饰器物等,可以作为研究社会生活的史料。
5.魏收的《魏书》曾被人称为“秽史”,简单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魏收所著《魏书》被称为“秽史”原因有二:其一,北魏时期存在着两大政治集团的对立,魏收属于东魏北齐这个系统,特别为己方政治集团服务。
他所写的书对于另一个系统的记载都有打击政敌的倾向,受到另一个系统的强烈反对;其二,魏收本人对于这些违反秉笔直书传统,撰写虚假、片面历史的做法,不加掩饰,甚至引为自豪。
对于此,我们应该看到,魏收对政敌的攻击也使一些重要史实流传下来,对于纪传体史书体例有所发展,其中关于佛教、经济的记载很有价值,但他把史笔作为各人酬恩报仇的工具,是违反我们提倡的史学传统的,不值得肯定。
6.金石铭文的史料价值如何。
(1)解读、考订史籍的重要资料。
(2)金文本身字形对于研究汉字的流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金文涉及商、周、春秋、战国的内容,是先秦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3)大量的石刻文献补充了史书的记载,丰富了史料来源。
三、论述题1.试述秦汉时期汉字形体的演变。
(1)小篆小篆属于古文字,在秦统一六国后,为适应统一全国语言文字的需要,在李斯等人的整理推广下,成为全国通行的正式文字。
小篆在此之前已在民间出现,与之前的古文字相比,小篆更加简省、规范,对于规范和统一古文字具有特殊贡献。
(2)隶书隶书的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时,民间有部分人在书写小篆时,把很庄重的小篆那种四平八稳的结构打破了,这种通俗、草率的写法在民间通行开来,被统治阶级称为“隶书”,此时,秦隶只是简捷的篆书,到了汉代,成为正式字体。
笔画形体逐渐整齐,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
隶书是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被划入今文字的范畴。
(3)草书隶书是为简易而创造的,此风一开,汉字就更向简易的道路发展,于是有了草书,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草书是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的木简。
它是一种笔势比较草率的隶书,在唐代,草书有了新的发展。
(4)行书行书的出现,是兼顾书写的方便和认字的方便而产生的。
行书是把隶书简化了而又参用了草书笔画的一种文字。
东汉桓灵时期刘德昇的行书“亦风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5)楷书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它只是隶书的变体,是隶书的定型化。
从字体看,楷书只是把隶书的波势挑法变得平稳,把隶书的慢弯变成了硬勾,把隶书的平直方正变成了长方形。
由于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成为至今都作为正字体通行的字体。
总体上看,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向着简单化、规范化的趋势发展。
2.试阐述文字学“六书”说。
“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关于六书的名目,三家的说法是: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许慎的名目更有概括性,这里就以此来介绍:(1)象形许慎认为象形字是用画画的办法来画出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这个物体的形体相一致,它还被分为独体象形、合体象形等。
汉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今文字的隶书、楷书等,汉字的象形性逐步在降低。
(2)指事许慎认为指事字初见时可以识别这是什么形体,细细体察可知道这个字意思的指归。
也就是不但有象形的部分,还表明了造字的用意所在,大致分为纯指事字和加体指事字两类。
(3)会意会意字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思。
它能够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
(4)形声形声字的产生是为了适应文字记录语言的需要,其产生经历了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阶段,之后为了明确字义,避免同音词语在用字上的混淆,假借字就逐渐被加上了表示意思指归的形符(义符),就形成了形声字,由于形声字在表音和表意上的优势,在造字上也显得比较容易操作,形声字的数量日渐增多。
(5)转注许慎对于转注的解释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但后人对于这以争议颇多。
①戴震、段玉裁之说戴震以及他的弟子段玉裁都认为,转注是同义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