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县食品深加工产业链
- 格式:pdf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37
鲁甸县蔬菜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周云鹏【摘要】在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大趋势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下,产业发展尤其是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利用国内成功经验,结合鲁甸农业实际,以谋求全县蔬菜产业能得到科学、绿色、生态的发展.阐述鲁甸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成效,提出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旨在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2页(P26-27)【关键词】农业;蔬菜产业;现状;发展思路【作者】周云鹏【作者单位】鲁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鲁甸657100【正文语种】中文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境内山体纵横高大,最高海拔3256 m,最低海拔568 m,地理环境复杂,气候资源丰富,立体农业突出,农业产品种类丰富。
全县土地总面积1487 km2,耕地面积4.98万hm2。
近年来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信息的发展,催生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科学发展模式。
因此鲁甸县将借助昭龙生态经济产业示范带与灾后重建蔬菜产业项目建设,按照“二区二带一园”进行布局。
二区:冬早蔬菜区、夏秋补淡蔬菜区;二带:设施蔬菜种植带、露地蔬菜种植带;一园:蔬菜科技示范展示园。
通过创新发展思路,使鲁甸县蔬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品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以龙头山镇333.33 hm2、小寨镇266.67 hm2、火德红镇233.33 hm2、江底镇100 hm2、梭山镇66.67 hm2、乐红镇66.67 hm2为重点区域,蔬菜种植面积3200 hm2。
蔬菜生产以大蒜(蒜薹、蒜头)、生姜、花椰菜、辣椒等为主。
以文屏镇1666.67 hm2、桃源乡1333.33 hm2、茨院乡1200 hm2、新街镇366.67 hm2、龙树镇433.33 hm2、水磨镇266.67 hm2为重点区域,蔬菜种植面积5266.67 hm2。
2021.3以花椒产业助推昭通乡村振兴的初步构想付 均,谷建龙(1.云南农垦昭通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云南 昭通 677000;2.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鲁甸地震灾区时,“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讲话精神,为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响应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总体要求,按照云南农垦集团打造“云南省绿色食品及现代农业发展引领者”的战略布局,结合昭通市“六大产业”发展的思路,立足于昭通花椒产业现状,以国有企业为平台,通过投资的模式整合资源,实现花椒产业的“生态圈”,助推昭通乡村振兴、进一步做大做强花椒产业。
1 产业现状1.1 资源现状云南花椒种植面积在全国排第四位,截至2018年云南省花椒种植面积约300余万亩,其中昭通种植126.48万亩,居云南省第一位,占比40%。
昭通市是国内三大青花椒交易市场之一和国内最大的花椒集散地,花椒种植主要分布在昭通市金沙江、牛栏江、关河、洛泽河流域海拔为400m至1800m的区域,全市现已建成以鲁甸、巧家、永善、彝良四县为主产县,其他县区为辅的青花椒产业带,如表1所示。
2018年花椒投产面积约65万亩,干花椒产量约2.5万吨,产业交易金额达30亿元以上,椒农人数达180多万人,从事花椒流通人员、农产品经纪人近1000人。
表1 昭通市花椒种植面积分布表县(区)巧家永善鲁甸彝良昭阳其他小计面积 (万亩)32.727.6827.130.635.4126.481.2 产业现状昭通市拥有青花椒4个良种(永青1号、永青2号、巧青1号、巧青2号),地理标志商标2个(鲁甸青花椒、溪洛渡花椒),普通商标5个(三川半、牛栏江、梭山、梭山青花椒、金江花椒)。
地方标准3个,即《鲁甸青花椒质量等级标准》、《鲁甸青花椒栽培技术规程》,《鲁甸县青花椒安全管理办法》。
全市从事花椒种植加工的龙头企业3户,干花椒加工能力为年均500t,鲜花椒加工能力为年均700t。
2024年大枣及深加工市场调研报告1. 简介本报告是对大枣及其深加工品市场进行的一次调研。
通过对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态势等方面的分析,旨在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
2. 市场概况2.1 市场规模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大枣及其深加工品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2019年,全球大枣及深加工品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
从区域分布来看,亚太地区是大枣及深加工品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并且市场增速最快。
2.2 市场发展趋势2.2.1 健康食品需求增加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大枣作为一种天然的营养食品,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和喜爱。
未来市场上大枣相关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2.2 深加工产品创新目前市场上大枣的深加工产品相对单一,主要是蜜饯和果酱等。
然而,随着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追求,深加工产品需要不断创新。
例如,开发大枣的新颖糕点和健康饮品等,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2.2.3 品牌竞争加剧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大枣及深加工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各大品牌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宣传等方式来争夺市场份额。
品牌竞争将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3. 竞争分析3.1 主要竞争对手通过对大枣及深加工品市场进行调研,发现市场上存在着多个主要竞争对手。
其中,公司A、公司B、公司C等是市场上的领先企业,它们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3.2 竞争策略分析该行业竞争激烈,各企业采取了不同的竞争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
公司A通过加强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公司B通过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公司C则注重渠道拓展,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
4. 市场前景4.1 发展机遇4.1.1 消费升级带动需求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和品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枣及深加工品作为高品质、健康营养的食品,将受到消费升级的推动,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
4.1.2 电商渠道拓展电商平台的普及和发展为大枣及深加工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
云南鲁甸县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措施臧尔汉臧瑾摘要:马铃薯是经济价值与营养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在鲁甸县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春、秋、冬均可种植,生产的马铃薯产业链较短。
要充分利用鲁甸县地理环境优越、生产开发空间大、政府重视与科技助推等优势,针对现存的问题建立马铃薯病虫害防控系统,增施农家肥和有机肥,合理轮作,选育或引进优良脱毒种薯并研推高产栽培模式,通过种植大户带动和专业合作社引领拓展马铃薯产业链,提升马铃薯种植经济产值。
关键词:马铃薯;加工;产业链;脱毒种薯;扩繁臧尔汉,臧瑾.云南鲁甸县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0):15.鲁甸县地处乌蒙山与五莲峰两大山系交汇地带,全县由一江(牛栏江),两山(乌蒙山、五莲峰)、三河(龙树河、沙坝河、昭鲁河)、两坝子(文桃坝子、龙树坝子)构成,境内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突出。
马铃薯可春、秋、冬三季种植,属西南马铃薯混作区,全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在8.8℃-14℃之间,有利于薯块干物资积累,提升马铃薯品质。
一、鲁甸县马铃薯生产现状1、种植规模鲁甸全县种植大春马铃薯1.1万公顷,秋冬马铃薯0.27万公顷,年产鲜薯34.5万吨,其中大春薯29.7万吨,秋冬薯4.8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鲜薯25.2吨。
2、种植方式和品种结构坝区以玉米与马铃薯规格化间套为主,近年因冬春干旱和夏秋晚疫病防控力度不够,年际间产量不稳定;高二半山区以双行起垄净种为主,产量稳中有增[1]。
鲁甸县内种植的马铃薯品种繁多,近年来主推品种主要是云薯505、云薯105、威芋5号、青薯9号、宣薯2号、会一2号。
3、薯块利用情况当地居民食用8万吨,占23%,饲用7万吨,占20%,加工薯1.8万吨,占5.2%,自留种用2万吨,占5.8%,外销薯(含种薯)15.7万吨,占45.5%。
马铃薯大部分直接销售,加工薯所占比例较少,产业链短。
二、鲁甸县马铃薯种植有利条件1、马铃薯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高马铃薯是粮、菜、饲和工业原料兼用的农作物,因产量高(鲁甸县平均亩产1.68吨)和市场需求量大,亩产值比水稻、玉米和小麦高,投入则相对较少,特别在冷凉的高二半山区,种植马铃薯是农民致富脱贫的好项目。
昭通市竹笋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孔晓燕1,余勇2∗,万坤1㊀(1.昭通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云南昭通657000;2.昭通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云南昭通657000)摘要㊀对当前昭通市竹笋制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推动昭通市竹笋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包括加大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鲜笋杀青保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竹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搭建科研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㊂关键词㊀竹资源;竹产业;竹笋保鲜;竹笋加工业中图分类号㊀S-9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4)04-0090-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4.019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Curr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BambooShootProcessingIndustryinZhaotongKONGXiao⁃yan1,YUYong2,WANKun1㊀(1.ZhaotongForestandGrasslandResourcesManagementStation,Zhaotong,Yunnan657000;2.ZhaotongGreenFoodDevelopmentCenter,Zhaotong,Yunnan657000)Abstract㊀Thisarticledescribes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bambooshootprocessingindustryinZhaotong,measureswereputfor⁃wardtopromotethesustainableandhealthydevelopmentofthebambooindustryinZhaotong,toconsolidateandenhancetheeffectivenessofthepovertyalleviationindustryandtoincreasefarmers'income,includingincreasingtheintroductionandcultivationofenterprises,accelera⁃tingtheconstructionofthefreshshootkillingandpreservationsystem,establishingandimprovingthemechanismofinterestlinkage,strengthe⁃ningthe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ofbambooproductionareas,focusingonbuildingscientificresearchplatforms,andincreasingpolicysup⁃port.Keywords㊀Bambooresources;Bambooindustry;Bambooshootpreservation;Bambooshootprocessingindustry作者简介㊀孔晓燕(1984 ),女,云南威信人,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管理与竹产业研究㊂∗通信作者,农艺师,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 无公害㊁绿色㊁有机 食品认证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3-04-13;修回日期㊀2023-05-17㊀㊀昭通市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之一,脱贫任务艰巨,攻坚压力巨大,为了早日摆脱贫困,同全省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昭通市委㊁市政府高瞻远瞩,做出了 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的决策部署,竹产业成为昭通市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特别是2018年以来,迎来了竹产业发展春天,掀起了发展竹产业的新热潮,竹林基地面积大幅扩大,竹笋产量逐年增长,竹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㊁规范化㊁产业化发展之路[1-3]㊂竹笋加工业也迎来新发展机遇,加工企业不断涌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丰富竹笋产品品种,提升竹笋品质及促进竹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㊂然而,受地理位置㊁基础设施㊁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竹笋加工业也面临招商引资难㊁入驻企业少,企业规模小㊁加工能力弱,创新能力弱㊁技术攻克难等问题,一定程度限制了竹笋品质提升㊁品牌打造,削弱了竹笋市场竞争力㊂为确保 十四五 时期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昭通市竹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贫困人口能够持续增收,脱贫攻坚成效能够持续巩固提升,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通过从企业引进与培育㊁基础设施建设㊁政府政策扶持等6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促进竹笋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策与建议㊂1㊀竹笋加工业发展机遇1.1㊀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重视㊀近年来,为了支持和鼓励竹笋加工业大力发展竹笋绿色食品加工,推动竹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国家发改委㊁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 十四五 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4-6],加大了竹产业科技创新㊁基础设施建设㊁企业技术装备改造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了中小微企业㊁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服务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延长了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期限,并将符合条件的竹产业贷款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范围㊂昭通市委市政府紧扣云南省委省政府打好 绿色食品牌 的战略部署,将竹产业作为昭通 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 之一来抓,计划 十四五 末竹基地面积发展到40万hm2以上的目标,在土地流转㊁贴息贷款㊁市场运营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措施和办法,大力支持竹笋加工业做大㊁做优㊁做强㊂这些利好政策的实施,给竹笋加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㊂1.2㊀区位优势明显,竹类资源丰富㊀昭通市地处乌蒙山区腹地,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1.420.9ħ,年降雨量660 1230mm,北部地区湿度较大,具有 冷湿寡照 的气候特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为竹笋孕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为竹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7-8]㊂根据中国森林资源报告最新数据,昭通市现有竹类植物15属78种,属数占全省属数的38.5%,占全国属数的32.5%;种数占全省种数的19.0%,占全国种数的8.6%;是全国竹资源富集区和云南竹资源最富集地区之一㊂其中,毛竹㊁水竹㊁斑竹㊁桂竹㊁筇竹㊁方竹等是昭通常见的材用竹和笋用竹,主要分布在镇雄县㊁彝良县㊁威信县㊁盐津县㊁大关县㊁永善县㊁绥江县㊁水富市8个县(市)[9-10]㊂特有的筇竹笋被誉为 笋中之冠 ,方竹笋被誉为 笋中之王 ,2018年大关县更是在第十四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上获得了 中国筇竹之乡 的称号,成为云南省首个 中国竹业特色之乡 [11]㊂1.3㊀产量逐年增加,产值逐步提升㊀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推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4,52(4):90-92广㊁精心抚育及提质增效,昭通市竹基地面积迅速扩展,鲜笋产量不断增加,综合产值逐步提升,具体数据见表1㊂目前,竹产业已覆盖昭通市8县(市)88个乡(镇),覆盖50余万户208余万人(脱贫户15余万户60余万人),主产区竹农人均年收入4500元㊂已成为全国特色小径级笋用竹规模大市㊂表1㊀2018 2022年昭通市竹基地㊁竹笋产量及综合产值情况Table1㊀Specificsituationofbamboobases,bambooshootproductionandcomprehensiveoutputvalueinZhaotongCityfrom2018to2022年度Year面积Areaʊhm2产量Productionʊt产值Outputvalueʊ亿元2018186666.711700017.302019221333.318700040.502020301333.321270052.612021358666.723590066.302022375333.332600080.002㊀竹笋加工业发展现状2.1㊀加工行业及品牌打造㊀现有一定规模竹笋加工企业21家,竹材加工4家;竹子专业合作社34家,竹笋零售商138家;集体经济组织253个㊂自主品牌已有有机产品18个,绿色食品10个,森林生态产品2个;竹产业有机基地3个30200hm2(盐津19200hm2㊁镇雄8666.7hm2㊁大关2333.3hm2),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2个29466.7hm2㊂2.2㊀竹笋产业加工㊀根据2022年度相关统计数据,全市鲜笋产量326000t,就地加工84700t,转化率25.98%,其中,初加工39900t,占47.11%,主要以半成品销售到市外加工企业进行加工;精深加工44800t,占52.89%,主要以市内企业加工为成品,进行包装后销售㊂其余241300t鲜笋,主要以原材料流向四川㊁重庆㊁贵州㊁浙江㊁上海等地㊂全市就地加工的84700t产能中,彝良巴食川珍占14.90%,彝良嵩源山野菜占14.26%,镇雄杉树黑颈鹤占12.68%,镇雄碗厂黑颈鹤占11.41%,云南惠康美(盐津纤多多)占8.24%,镇雄杉树细沙河众心笋厂占7.13%,永善菜人家占7.13%,绥江永固农业占5.86%,大关吉食道占3.48%,其他企业占14.90%㊂2.3㊀竹笋保鲜工艺㊀竹笋保鲜在竹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鲜笋采收后须在12h内完成保鲜处理,否则鲜笋就会木质化,影响竹笋品质[12]㊂目前,昭通市主要采取冷藏㊁盐渍㊁硫黄烟熏3种保鲜方式㊂2.3.1㊀冷藏保鲜㊂鲜笋采收后及时通过冷链物流车辆运至加工厂,添加液态氮进行急速冷冻㊂冷藏保鲜不会破坏鲜笋的鲜嫩口感,但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目前采用该工艺的只有绥江永固农业公司㊂截至2022年,全市冷藏保鲜总量平均每年仅占鲜笋总量的1.5%左右,市场价格平均12000元/t左右㊂2.3.2㊀盐渍保鲜㊂鲜笋采收后12h内通过高温蒸煮杀青,再通过食用盐的方式进行腌制,需在二次加工时进行脱盐处理,竹笋盐渍保鲜成本在900元/t左右,脱盐成本在1200元/t左右㊂盐渍保鲜具有杀菌㊁消炎㊁保鲜㊁低成本的优点,但可能存在含少量亚硝酸盐的风险,目前采用该工艺的主要有镇雄黑颈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绥江永固农业公司㊂截至2022年,全市盐渍保鲜总量平均每年仅占鲜笋总量的6%左右,市场价格平均11000元/t左右㊂2.3.3㊀硫黄熏笋㊂鲜笋采收后用塑料薄膜或者油布盖上,将硫黄放入容器内点燃冒烟,烟熏30min以上,需在二次加工时进行脱硫处理,鲜笋硫黄烟熏成本在700元/t左右,脱硫成本400元/t左右㊂硫黄熏笋保鲜期可延长至360d,且工艺简单㊁成本低,但硫黄烟熏后的竹笋会失去原有鲜嫩清香口感,没有其他方式保鲜的鲜笋品质好㊂硫黄烟熏鲜笋,若使用食品添加剂硫黄,经过脱硫处理和二次加工后,二氧化硫含量可控制在食品安全有关规定范围之内;而工业硫黄是禁止使用的㊂目前,因鲜笋经济实惠的保鲜技术尚未被攻克,全市大部分企业㊁专业合作社和小作坊仍沿用硫黄烟熏保鲜方法,使用的基本为食品添加剂硫黄㊂截至2022年,全市硫黄熏笋总量平均每年占鲜笋总量90%以上,竹农卖给经营主体的硫黄烟熏笋市场价格平均11000元/t左右㊂3㊀竹笋加工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3.1㊀鲜笋加工能力不足㊀全市加工型企业较少,且规模较小,产能不高,2022年全市326000t鲜笋加工转化率仅25.98%,未来4年竹林投产面积将大幅增加,到2026年全部投产后的鲜笋产量比2022年高5.4倍,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㊂3.2㊀散户及商贩不具备除硫黄烟熏之外的鲜笋杀青能力㊀由于全市加工能力整体不足,在没有加工企业覆盖的区域,需对鲜笋进行保鲜处理后销售到市外加工企业㊂但大多数竹农及商贩不具备冷藏保鲜㊁盐渍保鲜能力,加之硫黄烟熏成本较低,方便快捷,在竹产区即可完成,竹农及商贩大多选择用硫黄烟熏保鲜方式㊂3.3㊀竹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㊀全市新建产业路718km,覆盖竹林191466.7hm2,占竹林总面积的51%;营林管护道路606km,覆盖竹林20280hm2,占竹林总面积的5.4%,还需建设采笋道3000km,需要投入约5.4亿元建设资金㊂全市12家企业通过 龙头企业绑合作社㊁合作社绑农户 利益联结所建竹子基地29466.7hm2,覆盖0.68万户竹农,占竹农总数的1.4%㊂3.4㊀鲜笋保鲜工艺有待提升㊀目前,对鲜笋的有机食用保鲜技术尚未攻克,加工企业在保鲜工艺上很难实现新的突破㊂硫黄熏笋存在残留二氧化硫问题,盐渍保鲜存在含少量亚硝酸盐的风险㊂3.5㊀加工企业贷款难㊀由于鲜笋收购环节具有季节性,需要集中支出大量资金,而鲜笋产品全年都存在生产销售㊁资金难以周转的问题,及需贷款解决收支矛盾㊂加工主体普遍反映,金融机构需要可抵押产权才能放贷,大多加工主体现有厂房为政府投资所建,加工主体的厂内设备㊁库存等又不能作为抵押,因此贷款成为加工主体的一大难题㊂4㊀竹笋加工业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4.1㊀加大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着力提高鲜笋加工产能㊀为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竹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1952卷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孔晓燕等㊀昭通市竹笋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要持续加大竹笋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和培育力度,大力提高鲜笋加工产能㊂组织县乡两级林草系统工作人员对现有的竹笋加工企业进行排查,重点支持有需求的企业迅速扩大产能,切实提高鲜笋加工覆盖区域㊂对没有竹笋加工企业覆盖的区域,县级要通盘考虑发展形势,研究解决企业建厂用地供需矛盾,优化加工厂选址布局建设,让想进来的企业有地可落㊂要根据竹产业资源禀赋㊁发展条件等,着力包装一批高质量的竹笋加工招商引资项目,加大项目推荐力度,强化政策措施保障,招引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竹笋加工企业驻昭发展,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将竹笋精深加工生产线建在竹产区,推动竹产业由以卖竹笋原材料为主,向以卖竹笋成品为主转变,把更多产业附加值留在当地,带动农民持续增收㊂4.2㊀加快鲜笋杀青保鲜体系建设,确保竹笋加工源头的质量安全㊀针对全市竹林分布㊁企业覆盖㊁基础条件等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构建鲜笋杀青保鲜体系,逐步减少硫黄烟熏保鲜方式㊂对便于集中的区域,支持企业㊁合作社改扩建鲜笋杀青生产线,配套建设速冻冷库㊁盐渍储存设施等,将鲜笋集中到该区域经营主体集中杀青保鲜㊂对不便于集中的区域,按照133.3 333.3hm2配置1个处理鲜笋40 100t/d的初制所,到 十四五 末建设1200个初制所,可覆盖400000hm2竹林,将该区域鲜笋分散杀青后再集中销售到企业㊁合作社存储;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大户或商贩建设杀青保鲜生产设备,填补杀青保鲜空白区域㊂4.3㊀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㊀县级要通过发挥集体经济组织㊁合作社作用等途径,将广大竹农有效组织起来,通过 公司+合作社+竹农 公司+集体经济组织+竹农 等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对接企业 抱团 闯市场㊂对采取集中方式杀青保鲜的区域,根据加工企业对鲜笋收购具体规格要求,组织竹农将鲜笋集中后,统一运送至企业加工点㊂对采取分散方式杀青保鲜的区域,组织竹农将鲜笋运至初制所进行杀青,或就近销售到大户或商贩进行杀青保鲜㊂对暂时没有经营主体带动的散户,要加大宣传引导,禁止使用工业硫黄保鲜竹笋㊂4.4㊀加强竹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降低竹笋生产流通成本㊀对全市竹林覆盖区域进行统筹规划,按照集中连片区域333.3hm2左右配置1km产业道路,46.7hm2左右配置1km林间营林生产管护道路(采笋道),力争用3年时间,新建林区产业道路600km,营林生产管护道路(采笋道)3000km,实现全市竹林覆盖区域采笋道㊁产业道基本全覆盖㊂县级要加大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明确建设时序,优先对已投产且有当地加工企业覆盖区域进行建设㊂4.5㊀着力搭建科研平台,积极探索创新竹笋保鲜加工新技术㊀加强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搭建 产学研 科研平台,强化鲜笋保鲜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研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㊂要严把产品质量,严格食品安全监测,坚决杜绝违规超标的竹产品上市流通㊂要组织到市外进行调研,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好的做法㊁典型经验㊁先进技术,尽量避免走弯路㊂4.6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产业发展活力㊀涉及的县(市)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支持鲜笋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杀青环节设施建设㊂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经营主体收购鲜笋环节,学习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经验,创新金融贷款模式,着力解决经管主体缺乏产权抵押的突出问题㊂探索建立 贷款风险资金池 ,规范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㊁支持范围㊁运作方式㊁监督考核等,优化办理流程,着力解决经营主体贷款难的突出问题㊂参考文献[1]王长山,林碧锋,彭韵佳,等.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昭通之变 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跨越记[EB/OL].(2020-10-11)[2022-09-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11/c_1126592988.htm.[2]朱德华.昭通:拥抱竹产业发展春天[N/OL].昭通日报,2019-07-19[2022-09-27].http://zhaotong.yunnan.cn/system/2019/07/19/030332363.shtml.[3]耿昭汝.昭通市竹产业发展企业座谈会:专题研究竹笋收购保护价和扶持企业发展相关政策[EB/OL].(2018-12-13)[2022-09-27].https://www.sohu.com/a/281687318_763881.[4]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林改发 2021 104号[EB/OL].(2021-12-06)[2022-09-28].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461/20211206/163035004108189.Html.[5]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十四五 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EB/OL].(2021-12-14)[2022-09-28].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461/20210819/091113145233764.html.[6]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通知:自然资发 2022 191号[EB/OL].(2022-11-11)[2022-09-28].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461/20221111/095846556336103.html.[7]360百科.昭通市[EB/OL].[2021-02-16].https://baike.so.com/doc/2726620-2878179.html.[8]董文渊,何冬梅,王雍树.云南昭通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2):59-61.[9]龙元丽,王娟,杨宇明,等.云南昭通市竹类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建议[J].世界竹藤通讯,2019,17(6):40-44,48.[10]曹安江.昭通的竹类资源与分区特点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2,27(S1):84-88.[11]张书权,田发坤.大关荣获 中国筇竹之乡 称号![EB/OL].(2018-11-05)[2022-10-25].https://www.ztnews.net/article/show-171591.html.[12]董春凤,赵一鹤.竹笋采后木质化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3):16-20.2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
对鲁甸核桃产业发展地调查与思考作者:将明发布时间: 2005-6-12鲁甸核桃、久负盛名,以个大、皮薄、仁饱满而著称.《本草纲目》中记载核桃仁“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具有较高地保健及药用价值.据测:每千克核桃仁中,含脂肪629.6克,蛋白质174.4克,碳水化合物104克,还含有核黄素、胡萝卜素及磷、铁、镁、锰等矿物质,是营养丰富地滋补食品,常用之,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及老年人抗衰老有良好地保健作用.早在明清年间,云南地核桃经南丝绸之路,从鲁甸引种南下而得以推广,鲁甸核桃可谓滇城核桃之先驱.鲁甸县地处滇东北高原南部,全境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大,立体气候突出,年平均气温12.1℃,年无霜期211天,年日照时数193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23.5毫M.(注:核桃生长最适宜地带为海拔在1100M至2100M,年均气温在13.5℃,年降雨量在1000毫M左右>.优势地气候资源为鲁甸核桃造就了良好地生长环境,为农民增收奠定了一定地条件.充分利用核桃地优势条件和营养价值,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原则,抓好核桃经济林果栽培,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科技含量,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深加工,营造招商引资平台,拓宽销售渠道,逐步把鲁甸核桃产业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地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一、鲁甸核桃产业地基本现状鲁甸核桃有着丰富地优势资源,自90年代初期以来,鲁甸核桃就呈现出强劲地发展势头,面积和产量地发展有增无减,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地一个新渠道.一是鲁甸核桃品质较好,科技含量高,能得到广大消费者和市场地青睐.二是随着保健食品风靡全国,特别是对正宗保健原料核桃地需量与日俱增,供不应求,市场潜力较大,销售价格有增无减.三是价格有所上涨,桃农收益较大,每公斤核桃仁价格在18元以上,与其它水果价相比,具有一定地稳定性,几乎没有大起大落地现象.四是集中经营,管理方便,投工投劳相对较低,产量高,收入大.五是产品贮运简便,且贮存期较长,一般不会出现烂果、变质等现象.鲁甸恒远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经营核桃为主地农产品经营企业,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诚信为本”地经营理念,与省内外多家客商建立销售关系,年销售核桃仁800余吨,实现销售价值1000多万元,占全县核桃销售总量地80%,占全市核桃销量地一半以上,收购业务已幅射到会泽、威宁、巧家、昭阳、永善等地,初步形成了全县核桃产业地龙头企业.核桃产业不仅为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还带动了地方经济地增长.在全县经济林果中,鲁甸有核桃资源面积35150亩,仅次于48562亩板栗种植面积,核桃占林果资源158596亩地22.1%,2004年鲁甸核桃仁商品量为900吨,价值1800余万元,远销京、津、沪、鄂、浙、川和日本、东南亚等地.核桃产业为全县农民创造了财富,每年每户桃农可增收1000多元,核桃产业已逐步成为鲁甸农村经济和农户增收地重要渠道之一.二、核桃产业发展地突出问题鲁甸核桃种植虽然取得了一定地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核桃产业地快速健康发展,致使产品很难走出去.一是意识不强.农户地思想意识得不到进一步地更新,观念还处于陈旧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核桃地发展.大部分地农户对种植核桃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思想统一到抓经济林果种植就是抓经济效益上来,总是沉于有什么种什么、别人种什么就种什么地思想,对长远利益以及种植地适合程度不加于考虑,没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二是品种老化.我县现在种植地核桃大部份是一些品种老化且比较混杂地树种,原有品种地核桃树相当一部分已过盛产高峰期,质量与产出趋于下降.结实量逐渐减少,并且果实变得小而硬,味道和色泽都较差,因此,进入市场地销售价格呈下降趋势.三是技术落后.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从中体现出管理地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县核桃缺乏管理,质量上不去,效益提不高.一部份农户在核桃种植之后,任其发展,几乎没有科学管理,有重栽植轻管理地思想意识.大部份农户只等待着果实成熟后进行采收,而在核桃生长地整个过程中没有过多地管理或管理不当,既使管理,技术也有所欠缺,没有把一些好地方法和高新技术融入其中.生产投入较少,从而造成产量不高,果实个小,市场价格相对较低.四是管理欠缺.产品地营销尚未摆脱集市贸易式地出售、收购,作为产地收购主渠道地网点,受外地商户、消费大户地冲击,抬价、压价收购并存,导致桃农随市场销售或受欺诈信息抛售,极大地损害了桃农地利益,从而影响到农户对核桃种植地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经验不足.在引种、育苗、出圃、栽植、管理、采摘、凉晒、果皮分离、包装等整个流程中,基本上是按传统经验进行,没有引进新地技术和设备,导致质量不高,价格上不去.一些相关部门对核桃产业地开发尚未纳入系统研究地议事日程,重视不够,对产品加工较少,没有发挥本身所具有地价值.六是科技含量不高.核桃与其他经济树种横向相比,科技系列化服务水平和各个环节上地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很难适应产业发展对科技地要求,也不利于产业总体水平地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核桃产业地产量和质量.同时,掌握从事树木分类和长期从事核桃研究地人数较少,从而限制核桃地开发和研究.七是销售渠道狭窄.我县地核桃虽然远销各地,但销售量较少,销售渠道相对狭窄,销售网络不够健全,此类问题长时间地存在,逐渐形成核桃种植萎缩,引发一些相关问题地频频出现,制约着核桃产业地快速健康发展.三、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地对策和措施当前,在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战略中,就全县林业而言,在确保发挥生态效益地同时,发展林果产业地侧重点是有特色地树种,而核桃地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有其独特地优势,完全具备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地发展方向,把鲁甸核桃作为县域经济中主导产业之一来开发,尤为重要.<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一是突出区位优势,抓好核桃种植.充分利用全县地气候资源和有利条件,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原则,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充分挖掘核桃自身地潜力.二是抓住有利地交通运输条件,扩大内外销售网络.鲁甸县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阳区27公里,距昭通机场和火车站35公里,通过水富港可直泊上海港,具有十分方便地海、陆、空交通条件,紧抓这一优势条件,积极运作,让县内地核桃产品“运”得出去,让外地好地经验和资源能够“进”得来,真正达到“内外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地良好格局.<二)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基地化建设有一定规模地优良核桃种植地,是产业化发展地主体和根基.近几年来核桃种植虽得到一定地发展,但其优良品种面积甚少.为推进产业化建设,扩大种植面积,特别是扩大基地建设是当前地首要任务.一是借改造良种之机引进名品苗木,着力提高鲁甸核桃科技种植技术,增加种植户地效益.随着鲁甸近几年来软硬环境进一步地改观,营造了一个招商引资地良好环境,外地客户纷纷拥入鲁甸,核桃价格直线上涨,桃农每年可增收300余万元,是农户脱贫致富地新渠道.二是抓好区域布局.通过大水井、火德红、小寨、梭山、龙头山、翠屏、乐红等主产乡地逐步发展,辐射和带动文屏、桃源、茨院坝区地发展,并按最适生区半适生区进行布局,根据各自地种植现状和发展空间作出规划,力求在3—5年内有快速发展,使全县地核桃总面积达到5—7万亩,其中1公顷以上地核桃园占半数,为核桃产业化发展奠定资源基础.三是抓好品种布局.按主栽品种在本地最适生区规模栽植,充分考虑最适宜地发展条件来引进品种.如国内核桃名品:香玲、中林、西林、温185、新卑丰、新翠丰、西洛等,其品牌表现为:丰产性好、果个大、外表美观、口味香甜、出仁率平均高达60%,高过鲁甸现有品种10—20个百分点,含油率高出20—30个百分点,具有较高地开发潜力.将适合鲁甸物候条件地名品,大力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现代高新栽培技术为保障,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四是抓好时空布局.紧紧抓住退耕还林<草)工程及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地大好时机,在确保水土不流失地生态效益前提下,加大在退耕还林以及在一些地质较好地土地上连片种植核桃,形成规模,便于管理,同时,把基地布局在乡、村林场,逐步替代在二半山区地其他林种 ,不仅可以利用当地地土地资源来发展核桃产业,而且还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三)积极培育,着力推进核桃产业化进程积极借鉴一些好地经验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核桃产业发展地思想观念和一些不合时宜地做法,结合实际,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地品种,通过科技引进,逐步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一是在整个核桃产业地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关键,按规律办事,以政策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不断解决流程中出现地问题和不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积极培养观察力、发展力以及协调处理力,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恰得其反.要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充分发挥其长处,让农民多得实惠、多得利益,从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地企业.同时,让利于民,切实保护农民地合法利益,在利中求活力.二是注重人才在培植核桃资源基础阶段地作用,增强人才意识,充分挖掘在市场条件下地领导企业人才,让他们在发展中增长才干,在增长中去指导和推进产业化进程.三是倡导核桃龙头企业与农科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在互利互惠地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地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地原则,打破社会范围和所有制界限,建立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地紧密型关系.通过资金、土地、技术、设备入股,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通过相互信任地合作关系,自下而上建立核桃协会,为会员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地信息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服务、协调和指导职能,维护会员和行业利益,促进农产品流通.<四)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运转程序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加强监测,提高产品规格质量,规范价格体系,逐步提高核桃产业效益.一是加大对规模小而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不一、以传统经验为主地技术管理和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核桃地产业化建设.二是把小生产形式地产品和大市场实行有效对接,即要做好政府行为地组织工作,又要运作好利益驱动机制,同时还要提高系列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公司+农户”地完美结合.公司和核桃种植户签约订购合同,购销合同应按标准化商品地要求运作,协调处理好各种问题,保证有序运转.定位收购最低保护价,对实际超过保护价地部分,公司和农户按比例分成,农户必须按合同规定地质量要求及有关条规交售到收购点,保障双方地合法权益.三是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包装问题经常被忽视.包装是产品地第二生命.农产品要想在生产上档次,在价格上有新突破,就必须在包装上下功夫.但包装必须遵守有关条规,过程要严格.收购点则按品牌、等级分装,分装应逐步废除麻袋、编织袋直接装,应改用适合现化企业地标准化纸箱,标明品牌、等级、净重量、产地、条码等.<五)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业效益从核桃地发展现状出发,要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引进新品种,提供先进技术服务,真正让核桃产业走上科技之路.一是通过对品种资源调查,可为产业区域、品种布局提供科学地决策依据,针对市场人才和技术等突出问题,采取行之效地措施,加大农村核桃实用技术培训,为技术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进得来,切实把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并用在关键之处.通过专家引导,逐步组建一支精干地科技队伍.二是提高采籽种、育壮苗、多出苗、快出苗以及扦插育苗地科技含量.三是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快速丰产基地地栽培技术,特别是在提早结实、延缓衰老等关键技术上力求新突破,并不断扩大推广面.四是加大核桃病虫害防治,有效遏制不良趋势上涨.五是提高产品品质、等级、包装和储运地科技含量,塑造公司产品形象.六是引进高新科技,充分利用核桃地营养价值,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创造科技产品,打开销售市场.七是针对优果空间大、核桃结果面积少地实际,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核桃产业化水平.推行“核桃技术服务卡”制度,组织技术人员上山下乡,抓好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培育自己地技术骨干,包村抓管理,抓老园改造和新建示范园.教育引导群众应用科学地采收技术,合理采收,切实提高果品地产量和质量.<六)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变直接干预为间接调控,走政府调控市场,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农户整体进入市场地路子.妥善解决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创造一套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地新机制.一是加大对发展前景良好地核桃龙头企业帮扶力度,为企业营造良好地发展环境和氛围.通过维护好市场秩序和加大政策导向作用,出台促进农业产业化且适合龙头企业发展地优惠政策,对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销售地企业者,在征用土地、减免税收、申报贷款等方面享受有关文件规定地优惠政策,进一步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地空间和平台.二是重点扶持建立一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而加工环节薄弱、抗市场风险较弱地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地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地产业化经营模式,让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识,实现企业和农民地“双赢”.三是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扶持龙头企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龙头企业地发展提供充足地资源,把鲁甸所具有地地方特色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切实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七)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品牌形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对我县地核桃优势资源以及发展模式、政策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使鲁甸核桃真正走出家门,打入市场,走向全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知名度,塑造我县核桃品牌新形象.重点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注重提高网络宣传地质量和效果.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把一些典型经验和优良品种宣传到村到社到户,并把科技服务到田间地块,切实做到抓宣传、塑形象、树品牌、促发展.。
临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临沂市是山东省的副省级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食品产业基地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临沂市的食品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临沂市的食品产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涵盖了粮食加工、水果加工、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在粮食加工领域,临沂市的面粉加工、糖制品加工和淀粉加工规模庞大,产品畅销全国。
在水果加工方面,临沂以苹果、梨子和葡萄为主要品种,通过果脯加工、果汁饮料生产等方式,将水果的附加值大幅提升。
在肉类加工领域,临沂市的猪肉、牛肉和禽肉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工品质优良,畅销全国市场。
在水产品加工方面,临沂市依托黄河水系和泰运河水系,拥有丰富的水产品资源,通过冷冻加工、腌制加工等方式,将水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临沂市的食品产业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中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
同时,临沂市政府积极推动食品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和税收优惠等,吸引了大量的企业投资兴业。
临沂市的食品产业发展还受益于良好的市场需求和质量管理水平。
临沂市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对食品需求量大,市场潜力巨大。
同时,临沂市食品生产企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临沂市的食品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临沂市的食品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面对国内外大型食品企业的竞争稍显不足。
其次,临沂市的食品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临沂市的食品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需要加大品牌建设和国际市场拓展的力度。
为了进一步促进临沂市的食品产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食品产业的集聚效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于打造水果产业全产业链的调研与思考农业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产业,农业要发展,就要形成产业链条。
2017年6月,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工作的通知》,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树典型、激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
这些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难度。
因此,深入研究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以典型示范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打造水果产业全产业链的实践我市位于我省东南部,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枢纽节点和全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
作为州府和全州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我市集中了地区最为优质的教育、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资源,在未来吸纳人口和产业方面有首位优势。
我市是我省水果的重要产地,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石榴城”和我省“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
目前,全市水果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产值*亿元。
水果产业综合产值*亿元,水果产业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1,农业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的67%o石榴、蓝莓和枇杷是其最具特色的水果。
有着中国石榴之乡、全省最大的基质蓝莓基地和全省枇杷第一大产区之称。
水果“一村一品”专业村达11个。
全市水果产业逐步形成绿色化种植基地、集成化加工链和网络化服务体系,线上线下品牌营销渠道,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一)建设目标。
围绕石榴、枇杷、蓝莓等经济林果产业,我市全力打造世界果业之都,以“百万百亿”为发展目标,编制了百万林果百亿产值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
即建设100万亩林果基地,实现100亿元综合产值的林果乡村生态家园;打造20万亩现代设施农业水果核心产业区,50万亩“绿色食品牌”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500万亩现代水果产业集群,实现1000亿元综合产值(一产400亿元、二产500亿元、三产100亿元)。
鲁甸特色产业发展趋势鲁甸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引言近年来,鲁甸县注重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富民之路。
特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品质。
本文将对鲁甸县的特色产业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鲁甸特色产业概述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境内,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鲁甸县的特色产业主要包括旅游业、苗绣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业、现代农业等。
1.旅游业鲁甸县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县内的玉水溪景区、罗伦古村、堆儿溜古镇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旅游业对鲁甸县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苗绣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业鲁甸县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苗绣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业是县内的传统特色产业。
苗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同时,鲁甸县还传承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如木雕、纸糊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可以作为纪念品和礼品销售。
3.现代农业鲁甸县地处丽江市腹地,属于典型的农业县。
近年来,该县积极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鲁甸县注重发展特色农产品,如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等,通过品牌化和推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鲁甸特色产业发展趋势1.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国内外游客对独特旅游体验的追求,鲁甸县的旅游业将呈现以下趋势:(1)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自然景观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鲁甸县将进一步开发特色小镇、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2)精细化管理。
为了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游客体验,鲁甸县将加大对旅游景点的管理和维护力度,严格控制游客流量,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3)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旅游业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与其他产业密切相关。
鲁甸青花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鲁甸青花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鲁甸县花椒产业商会会长大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孔发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牛栏江北岸地跨东经度09’一度40’、北纬26度59’一27度32’之间东北与昭通市接界,东南与贵州威宁县毗邻,南部和西部与会泽、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鲁甸县共辖9乡3镇,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平,地貌错宗复杂海拔最高米,最低米,县城海拔米全境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错综复杂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和资源类型青花椒便是当地最有优势的经济林木资源之一,广泛分布于全县的牛栏江流域,海拔m-m的区域 1 鲁甸青花椒简介青花椒简介青花椒( )又名青椒,因其果实成熟后为青色而得名它属于芸香科、花椒属落叶植物,阳性树种,性喜光照和干燥温凉气候,比较耐旱,在年平均气温17-18℃,年降雨量-m 的区域生长发育良好青花椒属于双子叶植根性植物,且侧根、须根多而发达,是著名的香料、油料树种它不仅具有“纯正麻味”,而且还别具“麻味浓烈”、“气味清香”特色,其果皮所具有的独特颜色和突出品质,使之深受消费者喜爱青花椒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随着在各地菜肴尤其是川菜中的广泛使用,原来野生或半野生的青花椒已经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大量种植青花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载的常用中药材,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能,可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等症状的治疗其树杆材质细腻,可制作手柄、刀柄、木椅、斗等工艺家具品由于青花椒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因此发展青花椒还可保持水土、绿化环境栽培历史鲁甸栽培青花椒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鲁甸县牛栏江流域就有赶“花椒会”的经济活动,在“花椒会”期间陕川渝客商就到鲁甸采购青花椒,鲁甸青花椒就经五尺道出滇入川,作为川菜重要的调料而享誉天府之国,名重神州大地在民国时期,以梭山青花椒为代表的鲁甸青花椒,参加云南省物产品评试会获得“一等奖”鲁甸辖区海拔-m的牛栏江流域,光热充足,土壤优良,得天独厚的气候特点非常适宜青花椒的生长鲁甸青花椒色泽鲜绿、麻味纯正、香味持久、油包大、含油量高等特点在十一五期间,鲁甸县委、*高度重视鲁甸青花椒产业发展和国家退耕还林的扶持,在当地从事青花椒生产加工企业的带动下,青花椒在种植规模、管理水平、产品品质上具有较大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地广大农户增产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特点经济林木具有“三分靠种,七分靠养”的特点,经过鲁甸当地广大老百姓的多年引种驯化和发展,鲁甸青花椒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再加上精细的管理,在生育期上这里的青花椒三年产果,五年丰产,盛果期长且单株产量高在品质上这里的青花椒椒具有麻味纯正、果皮丰润、色泽青亮、浓香悠长等优良特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鲁甸青花椒被誉为花椒中的极品,享有“调味品之王”的美誉 2 产业现状分布及规模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若干意见的指引下,鲁甸县*抓住实施退耕还林、产业化扶贫的机遇,高度重视在适合区域种植经济林木在这种背景下,青花椒作为重点产业,获得当地各级*的高度重视,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广泛分布于梭山、龙头山、乐红、火德红、江底以及小寨等乡镇的燥热河谷地带,据统计鲁甸青花椒种植面积已达21万亩,挂果面积近10万亩,产量近万吨,种植农户5万余户,椒农18万余人产业优势 *高度重视鉴于鲁甸县山地多,平地少的实情,鲁甸县*针对生态区域的不同制定以不同资源为主的产业发展政策在全县牛栏江流域的燥热河谷地带,各级*将发展青花椒产业作为重要产业进行规划和发展,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青花椒的产业化经营,逐步在各乡镇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通过兴办“鲁甸青花椒节”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内外青花椒消费群体和青花椒经营企业更多的认识鲁甸青花椒通过引导企业推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通过招商引资、贷款扶持和加大科技投入等方式,对从事青花椒生产加工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当地农户种植热情高涨鲁甸县梭山、龙头山、火德红、乐红、江底、小寨等乡镇,长期种植青花椒,当地农户种植青花椒的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近几年,随着*对青花椒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在鲁甸县当地青花椒种植青花椒的条件越来越优越,青花椒的价格也越来越好,农户的种植热情不断高涨气候得天独厚鲁甸县海拔在-m的燥热河谷地带,无论从温度、光照还是水分和土壤上都非常适宜青花椒的生长和发育再加上当地原生态的耕作方式和自然环境,生产过程中无任何工业上的环境污染,非常有利于生产出品质优良的绿色生态青花椒产品商会职能进一步加强商会依靠县委*的支持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鲁甸首届青花椒节,全国花椒客商余人云集鲁甸共话青花椒产业发展,花椒节期间交易金额达亿元,强有力的打造鲁甸青花椒产业花椒节前商会组织会员到重庆考察花椒市场和参加成都麻辣产业大会商会为确保鲁甸青花椒质量发起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鲁甸县农业局、鲁甸县林业局起草《鲁甸青花椒质量等级标准》和《鲁甸青花椒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为保护鲁甸青花椒品牌商会向国家商标局申请鲁甸青花椒地理性证明商标目前已顺利受理公告;商会建立短信平台和进行鲁甸青花椒CN 鲁甸青花椒网络域名保护为会员提供短信服务和保护互联网知识产权商会增强会员市场营销能力和提高花椒种植水平协调人力办、市农校培训花椒营销、种植、农产品经纪人人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增强县内花椒加工企业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公司、鲁甸县兴辉农特产品开发公司立足鲁甸花椒产业锐意进取,在花椒深加工业实现了质的突破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公司通过比重分离提升青花椒品质并开发了保鲜青花椒、鲜青花椒油、青花椒微粉和采用超声波技术分离青花椒挥发油和麻味素;大成公司生产的牛栏江牌鲁甸梭山青花椒获国家林业局在浙江义乌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优质产品奖鲁甸县兴辉农特产品开发公司大力开发鲁甸青花椒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利用,使用青花椒开发了火锅底料和酱菜系列产品,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并于XX年评定为第六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足之处管理粗放由于适合种植青花椒的区域,多是经济比较欠发达的山地区域,这里的青花椒种植修技剪形和病虫害防范意识淡薄、种植水平较粗放,缺少科学、规范的栽培管理技术,在加上投入上的不足,致使部分椒园的产量和质量比较低,严重制约了当地青花椒整体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还未形成在青花椒流通过程中,农户都以干货的形式流向市场,对鲜花椒销售农户还不能接受,导致销售模式单一和销售集中土地流转在广大农村还未形成,花椒种植都以一家一户的种植为主使椒农的抗风险能力较差花椒加工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农村专业市场还未形成有效的效应专业的运输、仓储、加工、物流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青花椒质量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支撑能力弱青花椒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上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研究、技术支持以及新产品开发*以及企业在科研经费投入上不足,使科技支撑能力弱,无法适应青花椒产业的迅速发展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鲁甸县的青花椒虽然品质出众,但和重庆江津花椒相比却没有其知名度高与市场需求形成反差的是当地相对匮乏的品牌宣传力度在当地,除了少数企业以网站和自有的销售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和销售外,其它宣传途径较少,且宣传力不够,致使当地的青花椒产业,没有形成很好的品牌优势3 未来发展对策进行科学规划和引导青花椒作为当地的优势资源之一,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建议*和企业在发展青花椒产业的过程中,提前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规划在适宜的种植区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鲁甸青花椒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花椒品牌企业和农户在生产青花椒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为企业和广大农户进行扶持和引导,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建立青花椒质量体系在青花椒种植区通过修技剪形、病虫害防治、高产创建、安全生产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户的青花椒种植和管理水平评选高产示范户、示范村带动花椒产业发展同时申请“鲁甸青花椒”地理证明商标、国家原产地保护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以提升鲁甸青花椒品牌形象,制定鲁甸青花椒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鲁甸青花椒地方质量等级标准来提升鲁甸青花椒质量水平建立青花椒市场体系在花椒产区兴建一批行业商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花椒产区椒农提供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和技术交流;培训一批专业性强的农产品经纪人为外来花椒采购商和农户搭建流通平台;在乡镇以固定区域作为花椒交易区,在交易区设置公平称和花椒清选机为椒农和花椒收购商服务;打造一个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分散的乡镇经销商和农户提供统一的经营服务;培育一批加工、运输、仓储、冷链物流企业和个体大户以延伸花椒产业链;通过职能部门和行业组织打击欺行霸市和参杂使假的不法商户以维护鲁甸青花椒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税收、信贷、土地、项目扶持、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大对种植大户、经销商和花椒加工流通企业的政策支持建立专项资金以扶持花椒加工企业和花椒合作经济组织花椒产业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具有非常重要和有效地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作用可以迅速的提升整个产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可化解椒农生产的盲目性,提供当地青花椒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有利于形成优势品牌,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农户种植青花椒的后顾之忧通过培育专业合作社、商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对商家和科研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为花椒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服务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俨然已经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老百姓日常重要的调味品,在发展青花椒产业的过程中,建议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对花椒生产基地进行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促进花椒产区安全生产,同时使青花椒种植成为青花椒产区椒农持续致富的经济支柱青花椒须根发达,耐寒耐瘠薄,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在以山地为主的干热河谷地带发展青花椒产业,需要特别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鲁甸县绿色食品发展浅析作者:杨松赵敏杨德莲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27期鲁甸位于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结合部,距离省会昆明有300多公里,而距离昭通市政府驻地有10多公里,乃昭通南大门,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
鲁甸县辖区10镇2乡,面积总计为1484平方公里,统计人口有45万人左右,这里居住着13个少数民族9.3万人,占据人口总数百分之二十左右。
该地区物产丰富,资源汇集。
因此绿色食品发展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因此发展绿色食品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绿色食品概述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质生态环境、根据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开展全程质量控制、获取绿色食品标准使用权安全、优良食品农产品与有关产品。
绿色食品须具备的条件:第一,产品及其原料产地应当与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相符。
第二,农作物栽种、畜禽喂养、水产养殖与食品加工需要满足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要求。
第三,产品包装与贮运需要与绿色食品包装运输标准相符。
第四,产品需要与绿色食品标准相符。
二、鲁甸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1、进展情况鲁甸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无任何资金支持,仅有得到证书后政府给的奖金,2018年和之前申报的企业获得了政府补助,2019年申报证书的企业虽已经由县农业农村局填写了申请,可是至今为止并未获得相应的回复。
企业投资除去环评费与产品检测费用以外,还有着认证审核费用与年检费用等。
绿色食品获证情况:2015年获得了鲁甸县浩丰苹果专业合作社红富士苹果与胜欣果蔬专业合作社红富士苹果两个绿色食品证书。
2016年,获得了鲁甸紫源果品开发有限公司红富士苹果与红玫瑰葡萄两个绿色食品证书。
2017年获得了鲁甸县硕丰苹果专业合作社昭通红富士苹果、朱提种植有限公司红玫瑰葡萄、原土农业有限公司蓝莓鲜果三个绿色食品证书。
2019年获得了十个绿色食品证书,在这之中,鲁甸县林省苹果专业合作社苹果两个产品;浩丰苹果专业合作社苹果一个产品;胜欣苹果专业合作社苹果一个产品;亨丰种养专业合作社蜜枣一个产品;通康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蓝莓五个产品。
应知应会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即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发挥鲁甸苹果优势 夯实扶贫产业臧尔汉1,赵升文2,窦鲍江2(1.鲁甸县种子管理站,云南鲁甸 657100;2.鲁甸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心,云南鲁甸 657100)一、发展现状(一)种植面积和产量截至2019年全县苹果栽种面积5273.33 hm 2,已挂果投产1866.67 hm 2,总产4.3万t,产值2.86亿元。
但鲁甸因冬春干旱和少数年份晚霜影响,年际间产量不稳,抗风险能力不足。
(二)果品市场状况早熟苹果7月下旬上市,晚熟苹果10月上旬上市,从早熟种到晚熟种有近4个月的采摘鲜果销售期,果品主销川、渝、滇、黔4省市和东南亚地区,网销遍及国内主要大中城市,优质果品供不应求。
但当下销售市场组织化程度相对低,产销信摘 要:鲁甸县有适栽苹果土地面积1.33万hm 2,发展后劲较大,依托政府扶持、政策支撑,借助自身发展优势,在共同搭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带动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加速贫困地区发展。
关键词:苹果产业;发展优势;扶贫举措42名言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 屠格涅夫息不对称,果品销售散乱,果农总体经济收入不高,规模发展受限。
(三)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县域经济落后,投入不足,致使果园道路、灌溉设施和农用电力设施滞后,劳动强度大,生产销售成本高。
又因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事倍功半,效果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苹果生产效益。
(四)科技服务和创新能力不足2019年组建的鲁甸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心编制9人,在岗7人,乡(镇)苹果生产技术人员不足;科技推广经费紧缺;技术引领和配套措施推广力不足。
机械化栽培滞后,果园管理成本增加,生产效益降低。
乡土人才因无组织联动,推广实施农艺技术和抗风险能力不足,单打独斗成为常态且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加快鲁甸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桂龙慈【摘要】因地制宜,科学部署重点产业,突出特色发展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等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对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1页(P14-14)【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培植产业;基地化生产;粮经并重【作者】桂龙慈【作者单位】鲁国县农技推广中心,65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62.631 基本情况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牛栏江北岸。
东北与昭阳区接壤,东边与贵州省威宁县相邻,南部和西部与会泽、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17km,国土面积1489km2,辖12个乡镇84个村委会,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6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21万hm2,其中,水田2260 hm2、旱地2.99万hm2。
近年来,鲁甸围绕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培植产业、打造亮点,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发展总体思路,种养业结合、粮经并重,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2 农业产业现状2.1 马铃薯产业鲁甸县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马铃薯生产的适宜区,海拔1800m以下的江边河谷区主要种植秋马铃薯及冬早马铃薯,海拔2000m以上的高二半山区主要种植春马铃薯,主要采取建立优质马铃薯扩繁基地,加强专用型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等措施,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
2011年,以水磨镇为主建成脱毒种薯繁育基地333.3hm2,在龙树片区建成加工型马铃薯基地333.3hm2,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2万hm2,商品薯产量15万t、产值1.4亿元。
2.2 水果产业全县水果面积为3933.3hm2,其中,苹果2453.3hm2、梨 533.3hm2、樱桃286.7hm2、柑橘等其他水果860hm2;重点以文桃坝区为主,打造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33.3hm2、优质红梨基地200hm2,以小寨乡为主,打造优质樱桃基地200hm2,促进全县水果产业发展壮大。
浅析鲁甸县小寨樱桃产业发展及对策发布时间:2021-07-05T16:14:34.43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作者:蒋波[导读] 摘要:为加快小寨镇樱桃产业发展步伐,切实做大做强樱桃产业,作者通过对小寨镇樱桃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相应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提出了该镇樱桃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
鲁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昭通 657100摘要:为加快小寨镇樱桃产业发展步伐,切实做大做强樱桃产业,作者通过对小寨镇樱桃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相应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提出了该镇樱桃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
关键词:樱桃产业;现状;对策从2003年开始,小寨镇的相关领导层、相关部门,为了小寨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如下:明确定位小寨镇主要发展产业为旅游业以及生态农业,致力于打造旅游农业之镇。
对农家乐等服务业以及季节性水果产业做出了一系列规划,主要重点放在了水果产业中的樱桃产业。
对樱桃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措施进行了多次商榷,经过多次会议的召开,发展樱桃产业的路线逐渐明朗。
相关部门起带头作用,鼓励乡亲父老参与大规模种植,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大力的宣传,消费群众不仅仅是邻近的几个镇,重点消费对象更应该是县城以及大城市的客人。
只要宣传做得好,小寨樱桃当作宝。
当年的樱桃一经上市便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据统计为1.9万人次,不仅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更是加强了交通路线的优化以及小寨镇基础设施的完善。
销售方式主要是通过大力宣传,吸引游客到樱桃种植园购买。
这不仅少了中间商赚差价,更是为卖家提供了许多便利。
直至2009年,小寨镇樱桃种植面积高达120hm2,其中结出果实的就有53.3hm2,年产量更是达到了240t,接待游客从1.9万人次提高到了10.3万人次,樱桃园总产值408万元[1]。
1.樱桃发展的有利条件1.1自然条件小寨镇海拔高度为1520~2676m,气候温暖适宜,光照充足,日照时数为1614h/a,再加上降雨丰富,年均降雨量为714mm,立体气候优势较为明显,谷底为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往上便是北温带潮湿气候,导致小寨镇农业形态多样性丰富,形成了典型的江边河谷立体农业镇。
完善中间环节是鲁甸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唐高忠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鲁甸县蔬菜产业发展遇到规模化运营效果不理想、商品率不高、技术专才不够、发展资金不足、组织化作业效果差等难题.笔者通过解析鲁甸县蔬菜产业发展中间环节的状况,从土地集中流转,冷链设施,市场建设,泡沫箱加工,销售环节等方面,探讨鲁甸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唐高忠
【作者单位】鲁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品牌化推进鲁甸县蔬菜产业发展
2.完善杂粮标准是推进山西杂粮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当前水泥工业若干重大误区及其思考(四)——提高企业竞争力与完善减排法规是推动水泥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4.完善杂粮标准是推进山西杂粮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5.完善蔬菜政策性保险政策助推东阳市蔬菜产业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甸县花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丁永平;李正银【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年(卷),期】2017(042)001【摘要】对云南鲁句县6个花椒种植乡镇进行抽样调查,得到各乡镇花椒种植面积、产期、产量、产值等数据.对品种杂乱,良种推广普及率低,栽培技术落后,经营管理粗放,加工环节薄弱,缺乏龙头企业,产品知名度低,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花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藉此提出相应发展对策.%This paper conducted a sampling survey on six farming villages and towns of Prickly ash in Ludian County,and obtained data on planted area,period,and yield and output value of Prickly ash.Therefore,this study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rickly ash industry development e.g.mess varieties,low popularity rate of fine varieties promoting,cultivation technique backward,extensive management,weak processing link,lack of leading enterprises,low profile products,lack of technology promotion,unsound service system.Then,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总页数】3页(P130-132)【作者】丁永平;李正银【作者单位】昭通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昭通657000;昭通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昭通6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3.1;F416.88【相关文献】1.浅析鲁甸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J], 李兴松2.阿坝州花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J], 王志明;李勇;何建社;杨华3.天水市麦积区花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J], 方彦科4.韩城市花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J], 薛婷; 张耀华5.安康花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J], 曹仲根;王海泽;曹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