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主义教育思潮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改造主义教育20 世纪30 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50 年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
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50 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
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2.要素主义教育1938 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
发起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60年代代表人物是科南特和里科弗。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空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
中小学要强调双基(新三艺),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永恒主义教育20 世纪30 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4.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式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理论,20 世纪30 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二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
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1)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2)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3)教育应该属于教会5.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是种把人的存在(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
基本论点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作者:刘宪娟宋珂来源:《教育界·下旬》2014年第12期要素主义又译为“精华主义”“本质主义”“精粹主义”,它是当代西方主要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造成的教育教学弊端而产生的。
在19世纪末,欧洲产生了“新学校运动”,这场运动在20世纪初传到美国。
“新学校运动”倡导给儿童以自由活动、自治、自学的机会,反对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反对考试,反对教师施展权威管束学生,而这些主张显然有悖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
因此“新学校运动”传到美国之后被教育家们称为“进步主义教育”。
“要素主义”一词最早由德米阿什克维奇于1935年提出。
德米阿什克维奇把那些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基础要素为教育之首要职责的人们称为“要素主义者”。
要素主义者警告说美国的教育已经接近荒废的边缘,中小学和大学里的学生大量的时间实际上是被浪费了。
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已经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威胁,他们呼吁对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及大学教育进行改革。
他们认为美国的教育不懂得所谓民主社会教育的真正性质,因而造就了没有文化的一代,这一代人不仅在智力方面没有得到发展,而且不能忠于所谓的民主理想。
一、主要代表人物(一)巴格莱巴格莱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1938年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与德米阿什科维奇等组织了一个小团体“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并提出了一个要素主义者的纲领。
该纲领是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作,标志着要素主义流派的正式问世。
巴格莱认为要想在学校教育上取得巨大的成绩,就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此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巴格莱主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知识要素,并坚决认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然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要素主义也因此而得名。
浅析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作者:杜婷婷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11期摘要: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作为实用主义与进步主义教育对立面而兴起的教育思潮,它的教育见解独到精辟,影响深远。
本文分析了要素主义产生及发展的历程,代表人物、论著及主要观点,并与进步主义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要素主义;基础教育改革;进步主义一、要素主义教育观的基本主张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传授给学生人类基本知识的要素或民族文化传统的要素,它基本上是一种将学校的基本职能视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基本要素的教育理论。
它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教育目的观方面,要素主义认为教育就是传播民族和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二,教育方法观方面,强调人的心智或智力的发展,主张传统的心智训练,强调智力标准,加强天才教育。
第三,课程观方面,主张讲授基础科目,开设以学科为中心的系统学习科目,主张学习预先规定的教材,恢复传统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第四,教师观方面,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并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五,教育与社会关系观方面,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国家急迫的政治和经济现实服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和知识深广、善于思考的专业人才。
二、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的主要分歧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的分歧进行了比较,如下图所示:■三、要素主义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1.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素主义强调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提出要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重视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人格修养。
这启示我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的联系,涉猎更广泛的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掘学生的天赋,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要素主义教育思想:要素主义教育是现代欧美国家一种强调学校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传授人类文化遗产共同要素的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莱、贝斯特等。
其主要内容如下:(1)主要观点①学校课程的核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
在民主社会中,应该通过学校教育“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遗产最宝贵的要素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家还特别强调“新三艺”,即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
②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严格的训练智慧的过程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学校必须加强严格训练,让学生系统地和连贯地学习一个民族付出了很大代价才学到的课程,一切教育的目标是发展人的智慧力量。
要素主义教育家还认为,要特别注重“天才”的发掘和培养,在教学上,应坚持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而不只是职业训练或注意儿童感兴趣的问题。
③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刻苦和专心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学习要强调努力,促使学生刻苦和专心地学习。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作手段,而应该看作过程的目的与结果。
要素主义教育家还批判进步教育所主张的“活动教学”,认为学习应当系统和循序渐进。
④教师应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权威人物要素主义教育家反对“儿童中心主义”,认为应该“把教师放在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地位的作用,确立教师的权威。
要素主义教育家还指出,教师必须具有第一流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科目的逻辑体系,深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心理,具有把知识、事实、理论传授给学生的能力,懂得教育历史和哲学基础,并能全心全意地献身于自己的工作。
(2)影响①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提出的教育主张和教育观点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有些主张和观点则被采纳为国家的教育政策。
②但要素主义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能力水平、忽视学生的动机和情感、所编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等,因而受到社会和教育界人士的抨击。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差异,并指出两种教育思潮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有哪些启示?一、二者的基本概念不同1.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文化上各式各样的最好的东西”,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共同的、不变的要素传授给年轻一代。
所以要重视教材、对个人的社会训练和教师的权威。
又被称为“新传统教育”。
2.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教育观的表达。
20 世纪50 年代, 美国教育哲学家莫里斯等人将存在主义引入教育领域后, 逐渐形成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
二、二者的教育目的不同1.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1)教育与人的发展:进步在于消除人的本性;进步的标准是人的智慧和道德是否得到继承和发展(2)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文化是人类共同努力、分工协作的结果,人类只有接受文化、才能避免堕落和毁灭,人类只有继承文化遗产,才能只是发扬光大。
宏观方面: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与核心微观方面:帮助个人实现理智与道德的训练2.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主要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个人意识,要帮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已,形成他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实现“自我”。
(1)发展个人的意识(2)教会选择与决定(3)鼓励和发展对自我的认识(4)培养自我责任感(5)加强死亡教育三、二者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不同提示1.要素主义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提示,合作、愉快、对于职任和职守的忠诚、勇气、对于挫折的不屈不挠、对于人们发现要做及能做的工作付出进取性的努力;对朋友、家庭及自己负有责任的人的忠诚;不弄虚作假以及愿意正视现实;清晰而可靠的思考。
一些价值可能不是不朽的,但是它们的重要性千百年来都一样的。
2.存在主义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提示,(1)弘扬人的主体意识,注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精神。
(2)加强道德教育,倡导人文精神。
(3)加强生命教育。
(4)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引领对话精神。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要素主义,又称为本质主义、精粹主义或者精华主义。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是西方近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或者流派之一,因其对社会危机持保守主义建议,对新观念、新变化采取慎重检讨的态度,并对既成观念采取坚守和赞誉的态势,又被大多数人称为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
处在“理解当代社会现象,都必须围绕后现代性这个中心问题”的时代,重新评估这种“保守”的思潮,源于对它所处的社会背景的理解以及它对今天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认可。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30年代“发生发展期”。
“要素主义”最早由德米亚西克维奇在1935年提出,他把那些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为教育之首要职责的人们称为“要素主义者”,巴格莱是美国要素主义者的首脑人物和主要代言人。
1938年,德米阿什亚西克维奇与巴格莱等教育家一起在大西洋城建立了“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并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阐述了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这篇纲领列举了当时美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并指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谴责进步主义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活动,而放弃训练、努力和工作的做法是导致美国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由于批评一针见血,且正好吻合了当时的时局,给了处于混乱中的美国开了一张教育处方,开创了要素主义思潮在美国教育史上的一页。
随后协会的主要刊物《学校与社会》也随之创刊,这种教育思潮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50到60年代“复兴期”。
随着巴格莱的逝世,要素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的影响逐步趋于平静。
但是世界“冷战”时代的来临,尤其是1957年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消息又给了它以新的春天。
美国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给了教育界很大的震动,国内对进步主义的批评更趋激烈。
人们比较普遍地认为,美国的教育失去了方向,而且也忽视了对儿童进行社会智力遗产的传递。
欧美教育思潮之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诞生于20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面对社会危机时软弱无力,急需建立新的教育理论以重振教育实践的产物,要素主义以国家本位的教育目的观、文化传统与学科知识为要素的课程观、教师中心的教学观在美国近百年的教育发展中影响着教育实践。
要素主义主张学校应当把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要素传授给青年一代,应向学习者授予社会所必需的“共同知识”和“共同价值”,以使学习者能够掌握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是美国教育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一派教育理论,它产生于20 世纪30 年代,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几经沉浮,一直对美国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影响,要素主义主张重视传统和回归基础,主张向学生传授学术知识和道德养成方面最基本和核心的要素,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虽不属于某派哲学体系,但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可以寻出其哲学依据,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哲学依据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唯实论(Realism)和唯心主义的观念论(Idealism)。
巴格莱(1874-1946)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
1938 年他与德米亚西克维奇等人一起组织了“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亲自起草并发表了《要素主义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
巴格莱所主张的要素主义主要观点是:美国儿童有权得到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文化的教师指导;民主社会需要民主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教师把社会意识传授给下一代;学生应该具备认真、细致、坚韧等品质。
巴格莱认为当时主导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是软弱、缺乏效力的,他所提出的要素主义主张是建立在对社会需要的认识和班级课堂实际基础上的。
虽然他对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但并没有想完全颠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只是希望在两者之间进行调和,终其一生,巴格莱都一直坚持学术性学科的重要性,同时也赞成进步主义的一些观点。
他认识到要在学校中取得真正的持续的进步,必须先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即共同的、基本的、重要的要素。
这些要素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要素。
这种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即共同的、基本的、重要的要素。
这些要素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要素。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传递共同的文化要素,这些要素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巴格莱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他认为,思维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而道德品质则是人们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基础。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
二、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和共同的、基本的、重要的要素。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其次,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
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爱好,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力。
最后,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教育评价也有启示意义。
它强调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表现,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表现,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综上所述,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和共同的、基本的、重要的要素。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
要素主义,又称为本质主义、精粹主义或者精华主义。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是西方近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或者流派之一,因其对社会危机持保守主义建议,对新观念、新变化采取慎重检讨的态度,并对既成观念采取坚守和赞誉的态势,又被大多数人称为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
处在“理解当代社会现象,都必须围绕后现代性这个中心问题”的时代,重新评估这种“保守”的思潮,源于对它所处的社会背景的理解以及它对今天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认可。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30年代“发生发展期”。
“要素主义”最早由德米亚西克维奇在1935年提出,他把那些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为教育之首要职责的人们称为“要素主义者”,巴格莱是美国要素主义者的首脑人物和主要代言人。
1938年,德米阿什亚西克维奇与巴格莱等教育家一起在大西洋城建立了“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并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阐述了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这篇纲领列举了当时美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并指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谴责进步主义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活动,而放弃训练、努力和工作的做法是导致美国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由于批评一针见血,且正好吻合了当时的时局,给了处于混乱中的美国开了一张教育处方,开创了要素主义思潮在美国教育史上的一页。
随后协会的主要刊物《学校与社会》也随之创刊,这种教育思潮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50到60年代“复兴期”。
随着巴格莱的逝世,要素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的影响逐步趋于平静。
但是世界“冷战”时代的来临,尤其是1957年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消息又给了它以新的春天。
美国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给了教育界很大的震动,国内对进步主义的批评更趋激烈。
人们比较普遍地认为,美国的教育失去了方向,而且也忽视了对儿童进行社会智力遗产的传递。
这个时期的要素主义宣称,应该让人们精通社会遗产和价值,他们认为美国的教育不懂得民主社会教育的真正性质,因而造成了没有文化的一代,这一代人不仅在智力方面没有得到发展,而且不能忠于所谓的民主理想。
第三个时期主要是指70年代以后的要素主义的改革与再发展时期。
要素主义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失去在教育界的统治地位,然而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向美国教育部长提出了一份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书,这个报告要求加强新基础课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延长学习时间,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新的基础训练科目;提高师资质量,改善教师待遇,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学业标准。
这个报告的要求符合要素主义的思想观念,推动了要素主义的发展。
此时的要素主义者们主要是针对美国教育的实际状况,而提出了“回到基础学科”的呼声。
他们将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同德国、日本等国家做了比较,认为美国教育的学业标准和教育成果问题多多:忽视读、写、算基本技能的训练,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文盲;没有强调诸如勤奋、准确、努力、品性、爱国主义等基本的价值;教师受到缺乏效能的官僚主义的干扰;忽视基本技能和学科;学术水平过低;对学生放松管理;对于黑人、西班牙人等少数民族的基本技能的教学更为薄弱等。
并提出了许多针对美国实际的教学主张,如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阅读、写作和算术,使用“干净”教材,“泥塑、编织、做布娃娃、吹笛子、打排球、性教育、对种族主义的担忧以及其他重大问题应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中联系、背诵、每日家庭作业以及经常性测验,纪律严明;在教学时间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取消一切浪费时间的课程,开设选修和必修课等。
参考文献:
[1]陈秀玲.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教育意蕴[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8-39.
[2]缪成秀.要素主义教育研究述评[J].高教高职研究.2012(42):161.
[3]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