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中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学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3.75 MB
- 文档页数:7
张掖市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的天气学诊断张掖市是甘肃省位于西北部的一个城市,地处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的交界处,气候类型属于寒温带半干旱气候,全年降水量较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但在某些特殊时期,如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当降水量异常增多时,就会引发严重的天气灾害。
本文将对张掖市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的天气学诊断进行探讨。
一、观测资料分析1. 降水量根据气象站的观测资料显示,该次降水量明显超过常年同期的平均值。
根据观测记录,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增加了150%,并持续了数小时。
降水过程中出现了短时强降水,部分地区降水量达到了100毫米以上。
2. 风场根据当天的风向和风速观测资料,发现风场较弱,风速一般在2-3级左右。
这意味着该次降水过程主要受冷空气影响,与风场关系不大。
3. 气温该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夏季,气温较高,达到了30℃以上。
高温湿热的气候有利于水汽的蒸发和降水的形成。
4. 云图根据卫星云图,该次暴雨过程发生时,云团呈现为厚云的状态。
并且在雷达图上可以明显看到云系呈现出较强的回波信号,说明云体内部有丰富的水汽和较强的降水过程正在进行。
二、天气系统分析该次暴雨过程主要受到西风急流和低涡的共同影响。
西风急流位于500hPa等压面,它的存在使得水汽层结不稳定,有利于降水的产生。
低涡则是在低层增强了辐合和垂直运动的条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和发展。
在该次暴雨过程的前一天,张掖市处于一条明显的副热带高压脊的南侧,水汽较为充足,并且气流运动较为稳定。
当副热带高压脊移动到北方后,张掖市开始受到西风急流和低涡的影响,降水过程逐渐展开。
三、暴雨影响分析该次暴雨过程给张掖市带来了严重的天气灾害。
根据初步统计,该次暴雨造成了大面积的内涝和山洪灾害,部分低洼地区的房屋被淹,农田受损严重。
由于降水过程猛烈,还引发了局部地区的泥石流和滑坡。
暴雨过程还给交通带来不便,部分道路被淹水冲毁,交通中断。
四、结论根据观测资料和天气系统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 张掖市这次极端暴雨过程主要是受到西风急流和低涡的影响,共同促使降水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7):47-48,56河西走廊西段暴雨过程分析及研究王海燕,鲁 岳酒泉市气象局,甘肃酒泉 735000摘要 选取2019年7月16日—17日发生在河西走廊西段酒泉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空资料、地面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条件进行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湿度条件、大气运动状态、以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酒泉市k指数变化,得到如下结论:“东高西低”的大气环流形式,“歪脖子”高压对冷空气的阻挡、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增大的k指数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的环流影响因素。
关键词 河西走廊西段;暴雨;分析中图分类号:P45;P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7–047–02DOI:10.19383/ki.nyzhyj.2020.07.023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有暴雨洪涝、干旱、霜冻低温、风雹、连阴雨、浓雾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
随着全球变暖,水分循环加速,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强度改变,极端降水的可能性增加,强降水事件也呈现出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全球暴雨灾害逐年增多[1-3]。
2012年7月27日陕西省榆林市暴雨造成12县区41.3万人受灾,18人死亡,12人失踪,农作物54 372公顷受灾,房屋倒塌1507间,直接经济损失6.33亿元。
2016年7月22日河北省邢台市暴雨,34人死亡,13人失踪。
2020年4月18日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受暴雨影响,数百所房屋被洪水淹没,11人死亡,13人失踪。
2020年5月21日—22日,广东省广州市遭遇特大暴雨,小时雨强度超80 mm的有42个站次,破历史纪录。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也显著增加。
@青海气象»>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地区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李文清1(甘肃省张掖机场气象台,张掖734099)摘要:对2018年8月31日一9月1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分析,表明:(1)乌山以东暖高脊的南压迫使乌山冷槽东移,槽后冷平流强烈,为降水提供了冷空气和触发机制,副高外围偏南气流为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汽;(2)700hp的中尺度暖式切变线和强盛的辐合造成了降水的抬升条件;(3)低层700hp的暖湿气流遇到祁连山属于迎风爬坡状态,沿山势的抬升运动使得高台县雨量增强引发洪灾;(4)物理量场表现为水汽的累积和聚合条件明显,整个大气层低层辐合强烈,上层辐散强烈,空气层的上升运动明显,能量累积充足;(5)中尺度云团是降水的直接原因,20dbz及以上强度雷达回波图的生消,对降水的开始和终止时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关键词:大到暴雨;环流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图0引言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海拔在1300~2000m之间(不计算祁连山区),气候相对干燥,大到暴雨天气只有夏季才会出现,但是在植被稀薄土壤蓄水能力较弱的西北来说,大到暴雨往往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设施造成威胁。
根据统计,张掖市年降水量为112.3-354.0mm,当8h内的稳定降水量超过了30mm 时,很容易引发洪灾[1],但是根据最近几年的观测资料显示,在张掖市范围内,一次降水过程中,过程降水量接近或者超过30m m的天气越来越频繁,尤其是靠近祁连山区域的降水变得越来越常见,潜在的洪涝灾害发生率变高。
因此,暴雨预报的研究对降低和减少洪水灾害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也对类似的天气过程中暴雨范围和区域的确定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持依据。
1天气实况根据甘肃省气象局对河西地区的降水标准的规定,24h降水量&30mm定义为暴雨叫2018年8月31日15时到9月1日08时,张掖多地降水超过30mm(表1),其中高台县南华镇遭遇了强降水,暴雨诱发山洪,多处发生地质灾害,部分乡镇道路受损,农田淹没,个别企业厂房及生产设备毁坏严重,经济损失严重,这次暴雨从经济损失和过程降水量来看是河西地区影响很大的一次降水。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河西走廊作为我国的西北干旱带,每年夏季都会因为一些气象因素而出现一系列的沙尘暴天气过程。
其中,盛夏时节的沙尘暴现象尤其突出,给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道路交通带来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成因与形成机理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气象条件为了便于分析,本文选取了2010年7月27日至29日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过程。
当时,影响河西走廊的是一个强高压系统,它造成了两个显著的气象条件:一是强风;二是干旱。
强风:由于高压势力强大,西部地面风向偏东,同时在靠近山地的地方又受到了山区暖气流的抬升作用,使得各种尺度的风场都变得异常强劲。
27日夜间到28日早晨,河西走廊南部地区出现了阵风10级以上的强雷阵雨天气过程,这天气过程很可能是这次沙尘暴的预兆。
干旱:由于高压系统的存在,会使得西北干旱带的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从而增加地面蒸发、加速水汽排放,导致空气持水量降低,因此十分干燥。
此外,高压系统还会使得下垫面温度升高,进一步加剧了局部地区的干燥。
二、形成机理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河西走廊盛夏的沙尘暴主要由以下的形成机理:1. 地表物质条件沙尘暴是地表松散物质受到风力作用而产生的过程,因此地表物质的种类、密度和占地比例都会直接影响沙尘暴的发生。
在河西走廊这一干旱带,大片的沙漠和荒漠等松散物质丰富,而植被覆盖率低,因此地表松散物质非常容易被风吹起。
另外,由于当地的空气干燥,造成地表松散物质强烈的干燥脆性,易分裂、碎裂,从而更容易被风起来。
2. 气流稳定度沙尘暴的发生还与气流的稳定度有关。
气流稳定一般会形成水平扩散,进而形成对流层中的逆温层;而逆温层以上,气流稳定的层次则比较少。
因此,地表的昼夜温差和局部地区的气流梯度都很容易形成沙尘暴起源地。
3. 风速风速也是影响沙尘暴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地面强风和高空强风同时存在时,地面和高空的风切变就会变得异常剧烈,产生强烈的扰动。
影响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因素及一次典型沙尘暴过程的分析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强、特强沙尘暴的多发、频发区,沙尘暴对生产生活,气候环境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本文一方面综合分析影响河西走廊沙尘暴过程的动力因素,下垫面因素,与温度降水的关系,另一方面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系统,3小时一次的地面观测资料,气溶胶光学厚度图等分析了2010年4月24日的一次特强沙尘暴的天气过程。
结果表明:地面冷锋和热低压的加强,加大了冷锋前后的气压梯度,冷锋前后的ΔP 3达到+10hpa,为对流的发展提供了强烈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中西伯利亚至新疆地区形成一狭长深厚的低压槽,自中西部利亚延伸到新疆东南部,穿过青海北部甘肃中部一带,风速较大,形成了一支风速大于20m/s的强西风带;亚欧中高纬地区进行了一次从纬向环流向经向环流变化的过程。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高低值变化与沙尘暴过境前中后时期有一个很好对应,过境前低,过境时骤增,过境后高转低,比较直观反映出了本次沙尘暴的过程。
关键词:河西走廊;强沙尘暴;天气系统;气溶胶光学厚度第一章引言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百余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
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走廊东部,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走廊西部,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其逼近,周围沙源丰富,植被覆盖稀少,气候干旱少雨,冬春换季时冷空气活动频繁,更是我国沙尘暴天气的高发区及重灾区之一。
沙尘暴也称沙暴或尘暴,是指强风扬起地面的尘沙, 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的风沙现象。
它作为一种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强的自然灾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环境问题,造成一系列气候效应[1][2],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
但是陈锦,李东庆等[4]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近40年河西走廊沙尘暴天气频率呈递减趋势,但强、特强沙尘暴仍时有发生。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一个狭长的地区,整个区域地势低平,气候干燥。
在盛夏季节,河西走廊经常会发生沙尘暴天气过程。
沙尘暴是由于多种气象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灾害,下面将从气候条件、地形特点和人类活动等方面探讨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成因。
首先, 河西走廊的气候条件是造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地区,盛夏的气温很高,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而月平均相对湿度相对较低,通常在20%左右。
河西走廊的降水量非常有限,年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
这种干燥的气候条件导致了大量的裸露土地和干旱的植被,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河西走廊的地形特点也是造成沙尘暴的重要因素。
河西走廊地势低平,沿着黄河流域一路延伸,地势相对平坦。
这种地形特点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容易积聚风沙。
在盛夏季节,掠过河西走廊的干冷地面风和热空气的扩散导致风场变化剧烈,风速增大,形成了沙尘暴所需的大风条件。
人类活动也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人类活动增加,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垦、林木砍伐等行为导致了大片的裸露土地暴露在外,加剧了沙尘暴的形成。
农业上的不合理耕作和过度放牧也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和沙尘暴的增多。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成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特点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气候干燥、地势低平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河西走廊容易发生沙尘暴,给当地的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需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土地和科学耕作等方面入手,共同努力保护环境,避免沙尘暴给河西走廊带来的不良影响。
河西走廊一次大雨天气诊断分析
滕水昌;殷玉春
【期刊名称】《干旱气象》
【年(卷),期】2010(028)001
【摘要】对2009年8月18日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区域性大雨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水汽条件、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500 hPa巴尔喀什湖至新西伯利亚阻高的发展使得脊前冷槽南压加强,为这次区域性大雨形成提供了冷空
气来源,副热带高压明显西升北抬为大雨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700 hPa低空低涡的辐合为大雨产生提供了必要的上升运动,并促使对流不稳定层结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发现,中低层不稳定能量触发,在大尺度锋面降水云系中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是造成局地雨强较大的主要原因.高低空螺旋度"上负下正"的配置,对强降水的预测和落区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总页数】6页(P81-86)
【作者】滕水昌;殷玉春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气象局,甘肃,永昌,737200;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台,甘肃,武威,7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8.1+21
【相关文献】
1.河西走廊一次突发性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J], 滕水昌;渠永兴;王坚;李伯文;张弿;王荣哲
2.苏尼特左旗春季一次大雨天气诊断分析 [J], 郑晓艳;胡敬华;鲁双宁
3.德令哈地区“2004.8.13”大雨天气诊断分析 [J], 张增文;荀日多杰
4.河西走廊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诊断分析 [J], 安婷婷;郭萍萍;丁凡;崔宇
5.河西走廊东部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动力特征诊断分析 [J], 张春燕;钱莉;李天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掖市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的天气学诊断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部,地处河西走廊腹地,地势较低,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
2013年7月20日至21日,张掖市出现了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风灾和水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次极端暴雨过程中,张掖市的降雨量达到了非常罕见的水平。
据当地气象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张掖市平均降水量达到了200毫米以上,甚至有部分地区降水量接近300毫米,这是张掖市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二高降水量。
造成这次极端暴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该地区处于华北地区与西北地区气候的过渡地带,受到季风和地形的共同影响,易形成强对流天气。
此次暴雨过程正是受到了季风和地形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强对流云团,导致降水量异常增加。
国内外的大气环流形势导致了张掖市整体气候条件的变化。
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影响张掖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夏季高原低涡活动的增强,使得降水过程更加长时且强度较大。
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天气学诊断可以通过分析多个要素来进行。
可以通过气象卫星、雷达和地面观测资料来观察云团的发展和演变情况,以及降雨带的移动路径。
可以利用数字天气预报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云系的发展和降水的分布进行预测和诊断。
在这次极端暴雨过程中,张掖市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因此对于暴雨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观测资料的比对和分析,可以确定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
还可以对雨滴谱、云微物理参数等进行观测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云团的演变过程和降水特征。
通过对这次极端暴雨过程的天气学诊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类似的极端天气事件,为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关系,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轻灾害风险提供参考和建议。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狭长地带,位于祁连山和阴山之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沙漠走廊之一。
在盛夏季节,河西走廊经常会发生强烈的沙尘暴天气过程,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成因可以从气候和地理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加上降水量集中,雨季短暂,不足以满足植被的需水。
河西走廊的土壤常年干燥,表面被大量的裸露地表覆盖。
这样的自然条件造成了土壤表面的风蚀易发。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地区,山脉将其与周围地区隔离。
山脉对气流和水汽的运动起到了阻挡和蓄积的作用。
盛夏季节,海洋的暖湿空气通过各个方向进入内陆,但被山脉阻挡后无法通过,形成孤立山地之间的气压差异。
而河西走廊内部,侧畔的山脉是灰尘孤岛的屏障,只有剩下的河西走廊大地上的上升气流才能为沙尘暴提供足够的媒介。
这样的地理因素导致河西走廊内部空气相对稳定,容易形成静止锋。
在盛夏季节,当河西走廊上空的温暖湿度空气不断向上升时,遇到山脉阻挡而无法通过,形成了较强的上升锋。
暖湿空气随着高度的增加,发生了强烈的对流,导致水汽凝结成云,进而形成了雷雨云。
河西走廊上空的强风也加速了土壤表面尘土和沙尘的抬升。
当雷雨云中的降水下落时,降水粒子与土壤中的尘土和沙尘发生碰撞,尘土和沙尘被扩散到更高的空气层中。
在暴风雨过后,降水渐渐减弱,气温回升,空气变得干燥。
此时,地表上的湿润和湿度较高的土壤迅速蒸发,底层空气变得干燥,形成了较强的下降锋。
而上层空气中尚存的沙尘则随着下降锋的强风,再次扩散到地表。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该地区干旱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干燥,表面裸露,容易受风蚀。
而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海洋的湿空气被山脉阻挡,形成了气压差异和静止锋,进一步促成沙尘暴的发生。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盛夏的河西走廊,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农业区,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这里的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受到多种气候系统的影响。
在这个地区,经常会出现沙尘暴的天气过程,给当地的居民和农作物带来不小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成因。
河西走廊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风力较大。
在盛夏时节,高温炎热,地表水分蒸发快速,土地干燥,气温和风力的双重影响使得地表积累的尘土颗粒容易被风吹起,形成沙尘暴的天气现象。
而且,在靠近戈壁滩的地区,沙粒更加细小,更加容易被风挟起,形成沙尘暴。
地处河西走廊的地势较为平坦,没有明显的屏障来阻挡风沙的传播。
在这样的地势条件下,当地的强风在和干燥的尘土颗粒结合之后,便很容易形成沙尘暴现象。
沙尘暴一旦形成,往往能够迅速地蔓延,给周边的地区带来影响。
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受到了西风带和蒙古高压等多种气候系统的影响。
特别是蒙古高压带来了强风干旱的气候条件,而西风带则增加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干冷气流。
这些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使得河西走廊的夏季天气条件更加易于形成沙尘暴。
河西走廊地区还常受到高温低压和冷锋的影响。
高温低压在影响下,地表气压降低,大气环流不稳定,容易产生局地小风暴。
冷锋的南下,也会带来气温骤降和风力加大的现象,这都是形成沙尘暴的有利条件。
在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以上因素常常会相互作用,使得河西走廊的天气条件变得更加复杂。
在预防和减少沙尘暴的影响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要加强对沙尘暴成因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河西走廊地区的气象特点,以便更好地预测和预警沙尘暴天气过程。
要加强对地表的环境保护工作,保持地表水分,减少裸露的土地,降低地表尘土颗粒的风蚀速率。
还可以通过人工造林,植被恢复等方式来防止土地沙漠化,减少沙尘暴的形成。
也可以通过加强城市规划,改善建筑物结构等方式,降低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气候、地形、气象系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最为典型的沙漠化区域之一。
该地区盛夏时期多发生沙尘暴天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本文将结合气象学知识,从天气系统和地理条件两方面分析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的成因。
一、天气系统分析河西走廊地区盛夏时期常常处于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地面温度高,气压场稳定,不利于空气对流的发生,因此往往成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发生地。
天气系统主要包括高压、低压和锋面三种。
高压系统: 河西走廊地区盛夏时期常处于高压脊附近,这种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是天气晴朗、干燥、风速小。
当高压系统的西侧或北侧出现冷空气或温度较低的空气且风力逐渐增大时,就会引起强烈的风沙天气。
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表干燥,沙子容易被风吹起,进而形成沙尘暴。
低压系统:低压系统常常导致河西走廊地区沙尘暴的发生。
低压系统的特点是风大、天气变化大,往往伴随着降水和雷电。
在低压系统的北部和西部往往伴随着冷空气,一旦冷空气来袭,就会引起土壤表面的积尘被风吹动,从而形成沙尘暴。
此外,在低压系统东侧、南侧的暖湿气流来袭时,也会加剧风沙天气的形成。
锋面:锋面主要是指暖、冷空气交错的地带,若空气湿度较低,且风速较大,不管是暖锋还是冷锋都会造成飞沙走石的天气。
夏季暖湿气流与冷干气流的交汇最容易导致沙尘暴。
二、地理条件分析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地貌与气象条件对沙尘暴的生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貌:河西走廊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该地区地貌起伏大,沙漠、戈壁、荒漠盐滩、草地和荒山间夹杂且错综复杂,成为沙尘暴的水源地。
终年飞沙硕石,空气中的沙尘气溶胶含量持续高,利于沙尘暴的生成。
气象条件:河西走廊的夏季气温极高,日平均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昼夜温差大,早晚温度低,空气湿度很低,夜晚积累的地表冷空气往往加剧了沙尘暴的发生。
此外,河西走廊地区往往处于高原与平原之间的“制高点”,暖湿气流来袭时,遇到地形障碍会上升冷却,形成云和降雨,也会引发风沙天气。
张掖市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的天气学诊断
张掖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河西走廊的城市。
在2017年8月5日至6日,张掖市遭遇了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导致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
为了了解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学
诊断,本文将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据数据显示,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2017年8月5日晚上至6日早上。
根据当地气象站的实测数据,该时段张掖市飞雪山附近的降雨量达到了143.8毫米,而城区降
雨量也高达了68毫米,远超历史平均水平。
这种极端暴雨天气导致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
其次,从天气系统分析上来看,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受到了西风急流和湿空气的影响。
西风急流在高空层形成,带有强烈的风切变作用,对下层湿空气产生强制抬升作用。
同时,张掖市处于西风急流下的暖环流中,暖湿气流不断地从南方向城市涌入,直接导致降雨的
强度加大。
其次,此次暴雨过程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均。
据气象数据显示,张掖市的池州、高台、
临泽等地降雨量远远超出了历史平均水平,而武威、甘谷、环县等地降雨量则比较平稳。
这种空间不均匀性可能与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最后,当地气象部门在事发后也采取了措施。
根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他们对
张掖市区进行了实时监测和预警工作,并及时发出了暴雨黄色预警和山洪灾害橙色预警,
提醒市民注意自身安全。
综上所述,此次张掖市的极端暴雨过程主要受到了西风急流和湿空气的影响。
此外,
空间分布的不均幅度较大,导致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差异显著。
最后,当地气象部门实施了
实时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出了预警,保障市民的安全。
2018年8月1—2日河西走廊中部一次局地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8年8月1—2日河西走廊中部一次局地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日,河西走廊中部地区经历了一次局地短时暴雨天气过程。
这场暴雨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降雨量,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本文将对这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成因和演变过程。
在天气形势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强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河西走廊中部地区。
高空西南气流的滞留和东风平流的影响使得暖湿气流在此汇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大气环境。
加上地形的起伏和局地特征,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为后续的暴雨提供了温床。
在预报和监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地区的短时暴雨天气已经在前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得到预警。
只是由于地处河西走廊的偏远地区,气象观测设备有限,导致监测信息不够准确和及时。
这也是导致事后应对不力的一个因素。
通过对降雨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暴雨主要集中在8月1日晚到2日凌晨这段时间内。
在此期间,强对流云系不断发展并向东南方向移动。
这种系统具有持续降雨和短时大雨的特点,给当地带来了较大的降水量。
根据实况数据分析,暴雨过程中最大1小时雨量超过了80毫米,极大地增加了洪涝的威胁。
在分析暴雨的成因时,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是地形的影响,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地势低洼,水势汇聚较快。
其次是气象条件的影响,高温潮湿的气候和较为稳定的大气环境为降雨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
最后是强对流云系的移动路径和速度,对流云系向东南方向移动带来了较强的降水和暴雨现象。
在灾害应对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这次暴雨来势迅猛,当地防洪能力不足,导致了一系列的洪涝灾害。
大面积的内涝和山洪泛滥使大量农田被淹没,农作物受灾严重。
同时,城市地区的排水系统也难以承受如此大量的降水,导致了城市内涝的问题。
此外,由于气象状况的不确定性,预警措施不够及时,也影响了民众的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2018年8月1—2日河西走廊中部一次局地短时暴雨天气过程是地形、气象条件和对流云系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87·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第7期河西走廊中部一次罕见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张艳艳(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21)摘要:通过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及动力条件对 2015年7月4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着眼点,为地方政府防汛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河西走廊;罕见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0 引言在我国各地都有暴雨产生的可能,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暴雨的形成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充足的水汽条件,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濒临洋面,水汽条件比较充足,从而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区发生暴雨的频数多、强度大。
虽然发生暴雨频数少、强度相对弱的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但由于暴雨具有强的阵性及较高的预报难度特点,加之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的特点,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衍生自然灾害现象,通常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西北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能够达到50 mm的日降水量过程也很少,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少,就西北暴雨强度而言,虽然短历时暴雨强度相差不大,但日平均强度较弱。
西北干旱区灾害暴雨的形成机制对于西北地区气象工作者而言,研究的相对较少,尚不清楚西北干旱区致灾暴雨的形成机制。
方宗义等研究指出,对流层中层短波槽的前方和高温高湿的西南风低空急流的最北端通常容易发生中尺度对流系统。
翟国庆等研究表明,低空急流对暴雨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1 过程概述2015年7月4日凌晨河西走廊中部肃南至山丹一带发生了暴雨天气过程。
暴雨过程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强度大,3日23时开始,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乐县、山丹县、甘州区、临泽县遭受暴雨袭击,降水时间持续至5日凌晨。
张掖市12个自动气象站24 h累计降水量达河西地区暴雨标准(≥30 mm),这是根据112个自动气象站分析的结果,全市共计16站次(河西地区短时强降水标准,1 h降水量≥10 mm)。
帶天乞与乞候河西走廊一次局地短时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李文清1(甘肃省张掖机场气象台,张掖734099)摘要:针对2016年8月4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机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从大尺度和中尺度特征,雷达资料,探空资料和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盛夏季节西北气流携带的北疆高空冷槽分裂出来的冷空气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在北纬39。
N祁连山中部区域交汇,形成了此次降水的主要高空形势;河西走廊中部中-B尺度切变线造成强烈辐合运动,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各项物理量场的高低空配置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对流过程爆发前地形热力性质和山脉的阻挡作用加强了能量的累积。
关键词:短时强对流;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云图;雷达回波;河西走廊1.1天气实况张掖机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海拔1580m,干旱少雨,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的7—8月份,大雨和暴雨天气相对较少。
曹玲,李岩瑛闪等人对河西走廊过去50a的极端天气进行统计指出,河西走廊的雷暴日年发生次数比较低,且总体呈减小趋势,但是极端天气包括强对流天气依然对人民生产生活有着严重的威胁。
目前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方面的研究已经不少,包括环流形势、时空分布等叫但是对河西走廊中西部雷暴天气的分析相对不多。
2016年8月4日张掖机场发生了一次强对流天气,根据有关气象部门所提供的资料统计显示,小时降水量和风速都达到了30a之最,机场也遭到了洪水的破坏。
这样的强对流天气比较罕见,但是小概率天气过程更容易带来较大的灾害,对于机场而言,此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近地面强风切变会对航班造成严重的威胁,风切变又被称为民航飞行的“隐形杀手”,雷电也会对飞机造成通讯干扰和物理损伤等。
此次过程分析有利于民航预报员对对流天气或雷暴天气的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提高对此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1天气过程2016年8月4日下午17:30,张掖机场突发雷暴强对流天气,整个降水持续时间lh多,过程累计降水计量31.6mm,从17:35开始陆续有大风出现一宜持续到18:00,最大风速达到30.3m/s,降水量突破张掖机场气象台自建台以来的过程降水量极值(张掖机场2012—2016年平均年降水量1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