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介绍-PPT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9
中山舰旅游区基本情况介绍中山舰旅游区位于长江之滨的江夏金口古镇,是以一代名舰中山舰的保护与展示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为主题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观光、度假、文化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国际知名并具国际影响的综合型旅游区。
中山舰旅游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
主要由中山舰核心景区、杜家海游乐区、民俗风貌区、军事游览区、旅游产业区等五大板块组成。
从2006年开始投资新建,于2009年建成完工,2011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现已落成的中山舰核心景区,占地31.2万平方米。
主要景点包括:舰馆合一的中山舰博物馆、中山舰阵亡将士纪念碑、金鸡湖景观、武汉会战雕塑群及其他配套景观。
中山舰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1324平方米,借鉴瑞典瓦萨沉船博物馆的手法建馆。
博物馆外形犹如拔锚起航的战舰,雄踞在金鸡湖上,在牛头山,金鸡山,槐山的环抱下,雄姿巍峨,气势磅礴。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李鸿章主导的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在马关条约的屈辱中,清政府近代海防意识终于有所苏醒,为了维持行将就木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意重建海军。
1910年,海军事务大臣和北洋海军统制萨镇冰周游西方各国和日本,参观考察造船厂和海军机构,并订购一批军舰。
其中,在日本三菱长崎造船所和川崎造船所订购了两艘钢木结构的炮舰,即后来的永丰舰和永翔舰,定名寓意羽翼永远丰满,时代展翅翱翔。
1912年,永丰舰竣工下水,由袁世凯执掌的北洋政府付清了造船的余款。
1913年,永丰舰从日本开至上海吴淞口,正式编入北洋政府海军第一舰队服役,开始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航程。
从晚清重振海军的遗腹舰,到伟人蒙难时,与之“同生死共患难”的座舰,从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再到武汉保卫战中的金口殉难,中山舰在其25年的服役期间,共经历了五大历史事件,分别是1916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1917年反对段祺瑞独裁的护法运动,1922年,孙中山广州蒙难在该舰上指挥平叛,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及1938年的武汉保卫战等五大历史事件。
中山舰导游词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中山舰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将由我带大家参观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代名舰——中山舰。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服役二十五年,历经坎坷,它与孙中山先生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中山舰记录了中国近代一段屈辱的历史,同时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抵御外来侵略的象征,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丰碑。
说起中山舰的来历,还得追溯到洋务派“强兵富国”、督练水师的事情上来。
1894年,李鸿章惨淡经营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后,清政府为了重建海军,于1898年向德、英两国购置舰艇九艘。
1910年清政府派海军大臣载淳和海军提督萨镇冰赴日本考察,从三菱长崎造船所和川崎造船所订购了同样款式的钢木结构军舰两艘。
但当1912年竣工下水时,清政府已在一年前被辛亥革命推翻。
几经周折,袁世凯经掌的北京政府,付清了造舰的欠款,并将两艘军舰分别命名为“永丰”、“永翔”号;1913年元月,两艘舰正式编于民国海军第一舰队。
因此可以说中山舰是清政府的遗腹子。
纵观中山舰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四大历史事件的进行史,海军南下护法、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和金口喋血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它的沧桑历程。
初创的中华民国,风雨飘摇,多灾多难,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刚刚落幕,张勋复辟一波又起,段琪瑞在担任了北洋军阀政府总理后,公然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解散国会,他们的到行逆施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怒和革命积极分子的强烈反抗。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大旗,海军总长程璧光随之率“永丰”、“永翔”舰所在的第一舰队,共11艘,组成护法舰队,浩浩荡荡地开进广州。
该年9月10日,孙中山担任广州军政府大元帅职务,当时他想利用南北军阀之间的矛盾来进行护法,但后来两方军阀在相互的妥协之中对军政府进行改组,孙中山先生愿望落空,被迫于1918年5月4日,愤然辞去广州军政府大元帅职务,护法运动半途夭折。
本栏责任编辑邓小军 邓衍明(一)中山舰,原名永丰舰。
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为东山再起,清政府向美、日、英、法等国订购了一批军舰。
1910年,海军大臣载洵和海军统制萨镇冰到日本国三菱船厂订购一艘防卫舰。
1913年,清政府将三菱船厂建造的防卫舰命名为 永丰舰 ,编入当时的海军第一舰队。
该舰长62.1米,宽8.9米,吃水深度2.4米,排水量780吨,功率1350匹马力,时速13.5海里,配有火炮8门,舰员编制108人。
1917年,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当时担任北洋海军总长的程光璧率永丰等舰南下广州支持护法。
同年9月,永丰等舰成为军政府海军的首批舰艇。
1922年6月16日,时任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突然倒戈叛变革命,派重兵围攻总统府。
孙中山在卫队的保护下,冒着枪林弹雨,机智突破重围,于6月17日登上当时停泊在广州白天鹅潭水域的永丰舰,并以永丰舰为指挥部,组织革命军与叛军作战55天。
8月9日,孙中山离舰赴上海。
孙中山在日后的岁月曾多次谈及这55个日日夜夜和永丰舰官兵的丰功伟绩,并数度乘该舰视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中山先生,于1925年4月13日将永丰舰更名为 中山舰 。
1926年3月20日,围绕停泊在广州珠江水域的中山舰调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 中山舰 事件。
随后,国共合作破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直在广州南海水域游弋的中山舰奉命驶入长江,参加著名的武汉保卫战。
1938年10月24日下午3时许,日军6架轻型轰炸机分两组向中山舰扑来。
当时,陆地战事吃紧,中山舰的四门主力火炮卸下安装在长江要塞上,舰上仅有瑞士制、德国制20厘米高射炮各一门,37毫米机关炮两门,捷克式机枪两架。
由于年代太久,这些装备都存在一些毛病。
一场惨烈鏖战打响了,6架飞机轮流急速俯冲投弹,并辅以机枪扫射。
中山舰左舷中弹,出现1米见方大洞,江水急涌轮机舱,抢堵无效,江水漫进锅炉,炉火渐熄,就在轮机长黄孝春等人拚命堵漏之际,位于舰首的高射炮因连续发射突然被卡住,舰首出现火力空档,日机乘虚而入,炸弹雨点般在舰首周围落下,望台被炸掉一个角。
中山舰中的历史风云调查人:乔佳诚,刘星辰,周宇轩中山舰简介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厂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
“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
于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斗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
中山舰来源中山舰原是一艘炮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主导经营的北洋水师在全军覆没,清朝政府再筹巨款重建海军。
它是1910年由清朝海军大臣载洵和北洋海军提督萨镇冰在日本三菱工厂订造的。
该舰排水量为780吨,长62.1米,宽8.9米,型深4.5米,吃水2.4米,双机单舵,功率1350马力,时速13.5海里。
舰上可装煤150吨和淡水16吨。
舰员为108~140人。
主要武器是:阿式105毫米炮1门,47毫米炮4门,马式1磅炮2门。
造价为68万银元。
1913年该舰造成后交给中国,开到上海时被命名为“永丰”号。
投身革命1915年,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职务,企图复辟帝制,改元洪宪。
孙中山立即发布《讨袁檄文》,保卫辛亥革命成果,号召各地起义讨袁。
前海军总司令李鼎新、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练习舰队司令曾兆麟等,率领永丰、海新等主力舰,在上海通电起义,加入到孙中山领导的护国军行列。
参加护法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执掌北京政权,成立了北洋军阀政府,宣布废除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发动领导了护法战争。
1917年,孙中山与章太炎、陈炯明等人乘舰从上海南下广州,同时,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
南下前,孙中山会晤了海军总长程璧光,制定了海军南下行动计划。
8月5日,程率永丰等10艘军舰,抵达广州黄埔,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
追寻中山舰上★士震 受光 1997年元月28日,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仅仅只有10天了。
这天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联播,首条新闻报告:上午11时52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在浩浩东去的长江之滨庄严宣布:中山舰整体打捞出水圆满成功。
然而,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人们不知期盼了多少年。
中山舰原名“水丰”舰。
1910年10月(宣统二年),清政府海军载洵和北洋海军提督萨镇洋在日本三菱船厂订造。
1917年,由于形势的变化,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程壁光在上海率领“永丰”号等舰起义,南下广州支持孙中山先生的护法运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躯,广州革命政府于4月13日将“永丰”舰正式更名为中山舰。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篡夺军权,散布“共产党阴谋暴动”的谣言,派兵劫夺中山舰,逮捕共产党员中山舰代理舰长李之龙,解除了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武装,并将周恩来同志软禁一天,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舰等40艘舰艇被调入长江,保卫南京政府。
1938年秋,中山舰奉命由岳阳开赴武汉;10月24日3时许,巡驶到武昌县金口镇江面时,与6架日军飞机遭遇,并展开血战。
在舰长萨师俊的指挥下,全舰火炮一齐射击,击落3架敌机。
不料舰首高炮突发故障,敌机乘隙俯冲,狂轰滥炸。
顿时,舰上一片火海,舰身逐渐倾斜。
左腿已炸断的萨舰长指挥若定,高呼:“坚守岗位,战斗到一兵一卒!”下午3时5分,中山舰终因孤军无援,受创过重,沉入波涛凶涌的江水之中。
舰长萨师俊等名官兵壮烈殉国。
从50年代到70年代,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处从抢救文物出发,联合长江水利委员会曾两次计划打捞,总因经费及其他故未能“成行”。
1986年,在纪念辛亥革命75周年、北伐战争60周年之际,史学界的有识之士及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处正式向省政府提出打捞中山舰的设想、方案,当地报纸《湖北日报》、《长江日报》还发表了新闻及专家阐述有道的论著,但仍因经费难以一时筹措再次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