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857.00 KB
- 文档页数:53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
溶血性贫血
一.概念
溶血是指红细胞过早破坏。
贫血是红细胞明显减少而骨髓不能代偿增生。
这种情况在儿童经常发生。
因为儿童的代偿能力只有2 - 3倍,而成人骨髓代偿能力有6 – 8 倍。
溶血后情况:如果红细胞在骨髓外被破坏,则被巨噬细胞吞噬。
巨噬细胞将其中三种成份-血红蛋白、铁和血红素分离。
珠蛋白回到氨基酸池;铁重新被代谢;血红素成未结合胆红素,直接从肠道排出,或经肝脏代谢排出,这时会出现黄疸。
另一方面,如果红细胞在血管内被排出,就会跟结合珠蛋白结合,重新被吸收;如果不能被结合珠蛋白结合,重新回吸收变成血红蛋白尿,从尿里排出。
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苍白;黄疸(皮肤、眼睛和唇周、口腔粘膜);深色尿;发烧;虚弱;头晕;神志不清等;体能下降。
体征:趾甲和皮肤苍白;脉搏增快;心脏杂音;肝脾增大。
实验室检查:1.全血细胞:血色素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
2.溶血证据:间接胆红素明显上升;LDH上升;结合珠蛋白下降;游离血红蛋白上升。
如果是血管内溶血,则有血红蛋白尿或含铁血黄素尿。
1。
溶血性贫血的名词解释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快或无法得到有效再生而导致的贫血疾病。
正常状况下,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寿命约为120天,然后被脾脏和肝脏清除,同时新的红细胞也被骨髓产生。
然而,在溶血性贫血患者身上,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破坏迅速,导致血液中存在过多破碎的红细胞,难以维持正常的氧输送和组织功能。
溶血性贫血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包括免疫介导的溶血、遗传性溶血、感染性溶血以及物理化学溶血。
免疫介导的溶血是最常见的类型,它发生时免疫系统错误地将正常的红细胞视为异物进行攻击。
这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药物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遗传性溶血则是由于一系列遗传突变引起的,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常见的主要症状包括贫血、黄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异常。
贫血导致氧供应不足,患者可能感到疲倦、无力和气短。
而黄疸则是由于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被分解产生的黄胆素在皮肤和眼球淤积的结果,可导致皮肤和眼白发黄。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脾脏肿大、心率加快和肝功能异常等。
诊断溶血性贫血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破坏产物的检测以及骨髓检查等。
进一步的诊断可能需要肝功能测试、免疫学和遗传学检查,以确定溶血的具体原因。
治疗溶血性贫血的方法视病情而定。
对于免疫介导的溶血,抗体治疗和免疫抑制剂可能是有效的选择。
对于某些特定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例如镰状细胞性贫血,可以通过输血、保持水电解负衡和使用特定药物来缓解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处理并控制潜在的感染病因也非常重要。
预防溶血性贫血的方法包括避免潜在的致病原和药物,定期体检以及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对于已知有溶血性贫血家族史的个人,基因咨询和遗传咨询也是重要的措施。
总之,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过快破坏或无法得到有效再生而导致的贫血疾病。
临床分析解析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液学检查数据引言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特征是红细胞过早破裂和降解,导致贫血。
血液学检查是诊断和评估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对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液学检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特征和机制。
一、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是血液学检查中最基本的指标,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和红细胞的生成能力。
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血红蛋白水平通常下降,红细胞计数也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溶血过程中,破裂的红细胞会释放出血红蛋白,导致其浓度下降。
二、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常常呈现多样化的表现。
正常红细胞呈圆形或略呈两端凹陷的形状,而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红细胞形态可能出现不规则、变形或碎裂等现象。
这是由于溶血过程中,红细胞受到机械性破坏或溶解作用而发生变化。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液凝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血小板计数可能升高或降低,取决于溶血的严重程度和机制。
溶血过程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细胞内成分可能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血小板,导致计数升高。
另一方面,溶血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在血液中过度激活和消耗,从而使计数降低。
四、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常常受到影响。
凝血时间延长、凝块缩收缓慢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现象均可出现。
这是因为溶血过程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细胞内成分可能干扰血液凝块的形成和稳定。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是指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数量的增加常常与骨髓代偿性增生有关。
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升高。
这是骨髓对溶血反应的一种适应性反应,通过生成更多的红细胞来补充损失的红细胞。
六、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是评估溶血性贫血患者溶血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通常升高,这是因为红细胞破裂后释放的血红蛋白被肝脏分解为胆红素。
血清胆红素的升高程度与溶血的严重程度相关。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锁定编辑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王文生(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系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
西医学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英文名称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所属科室内科 - 血液内科主要症状贫血,头晕等主要病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淋巴增殖病,感染,肿瘤传染性无传染性目录1疾病分类2疾病病因3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疾病治疗8疾病预后9疾病预防疾病分类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37℃时作用最活跃,不凝集红细胞,为IgG型不完全抗体)和冷抗体型(20℃以下作用活跃,低温下可直接凝集红细胞,为完全抗体,绝大多数为IgM)。
还有一种特殊的IgG型冷抗体即D-L抗体(Donath-Landsteiner antibody),在20℃以下时可结合于红细胞表面,固定补体,当温度升高至37℃时,已结合在红细胞上的补体被依次激活,导致红细胞破坏而引发“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
温抗体型AIHA的靶抗原以Rh抗原最多见,冷抗体型的抗原多为Ii,PCH时以P抗原为主。
根据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温、冷抗体型溶血均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
疾病病因原发性温、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存在基础疾病。
继发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的病因有: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②淋巴增殖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③感染:麻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④肿瘤:白血病、胸腺瘤、结肠癌等;⑤其他:MDS、炎症性肠病、甲状腺疾病等。
溶⾎性贫⾎的诊断溶⾎性贫⾎的诊断可分成两步:①⾸先明确有⽆溶⾎,应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②查明溶⾎的原因,则须经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作判断。
⼀、病史除询问发病缓急,主要症状以及病情进程外还应着重询问以下各项:(⼀)地区性强调家庭籍贯,如地中海贫⾎多见于⼴东、⼴西及浙江等沿海地区。
(⼆)家族史近亲中如有贫⾎、黄疸、脾肿⼤者,则有先天性溶⾎性贫⾎可能。
(三)药物接触史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性贫⾎,氧化性药物可使不稳定⾎红蛋⽩病及G6PD缺乏症发⽣溶⾎。
(四)引起溶⾎性贫⾎的原发病史如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性贫⾎。
(五)诱发因素如过劳、寒冷刺激及服蚕⾖等。
⼆、体征应注意贫⾎、黄疽、肝脾肿⼤等。
三、实验室检查检查⽬的和步骤有:(⼀)确定是否为溶⾎性贫⾎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髓代偿功能增强⽽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1)红细胞计数下降,⼀般呈正细胞正⾊素性贫⾎。
(2)⾎清间接胆红素增多。
⾎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清胆红素⼀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性贫⾎。
(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
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
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性贫⾎的诊断,价值不是很⼤。
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作诊断⽅法之⼀。
尿内胆红素阴性,除⾮同时有阻塞性黄疸。
(4)⾎浆结合珠蛋⽩明显减少或消失。
结合珠蛋⽩是在肝脏产⽣能与⾎红蛋⽩结合的清糖蛋⽩,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
⾎管内和⾎管外溶⾎结合珠蛋⽩含量均降低。
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
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5)⾎浆游离⾎红蛋⽩浓度增⾼。
溶血性贫血概述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Compensated hemolytic disease)。
分类根据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除少数外,内在缺陷是遗传性的。
用Asby/技术,正常的红细胞输给病人,红细胞生存期正常,而病人的红细胞输给正常人,其红细胞生存期缩短。
内在缺陷,溶血部位常在血管外。
(一)红细胞膜的缺陷红细胞膜结构的缺陷可造成膜的可渗透性、硬度异常,或不稳定和容易破碎。
在大多数病例中,缺陷在于一种或一种以上骨架蛋白,红细胞形态也异常。
这些遗传性膜的疾病,包括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其红细胞膜对补体异常敏感,但其膜的缺陷是一种获得性的异常。
(二)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使血红蛋白成为不溶性或不稳定,导致红细胞僵硬,最后溶血。
如镰形细胞性贫血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地中海贫血时,过多的珠蛋白链沉淀,使红细胞变硬,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三)红细胞酶的缺陷为维持血红蛋白和膜的巯基(硫氢基)处于还原状态或维持足够水平的ATP 以进行阳离子交换的红细胞酶的缺乏,可导致溶血性贫血,酶的疾病可分为2类:①红细胞无氧糖酵解中酶的缺乏(如丙酮酸激酶),②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的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二、红细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外部的缺陷,通常是获得性的,红细胞可受到化学的、机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学因素的损伤而发生溶血。
溶血可在血管内,也可在血管外。
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各种主要原因见表5-2-8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学分类一、红细胞内在缺陷(一)遗传性1、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2、红细胞酶异常:(1)红细胞糖无氧酵解中酶的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2)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等3、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异常:(1)肽链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病):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等的纯合子状态、不稳定血红蛋白等(2)肽链量的异常: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二)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二、红细胞外在因素(一)免疫性:1.自体免疫(1)温抗体型;(2)冷抗体型2.新生儿同种免疫;3、血型不合输血;4、药物性(二)机械性1.心脏创伤性;2、微血管病性;3、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三)化学、物理、生物因素①化学毒物及药物:苯、苯肼、铅、氢氧化砷、磺胺类等②大面积烧伤③感染:疟疾、产气荚膜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④生物毒素:溶血性蛇毒、毒蕈中毒等。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速度增加而引起的贫血症状。
溶
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临床上常见的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其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首先,对于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疾病史等。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往往有家族史,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史。
此外,对于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需要了解患者的感染史,特别是对于曾经发生过溶血性贫血危象的患者,需要重点排查感染的可能。
其次,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常规
的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涂片检查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网织红细胞检测、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LDH测定等实验室检查,以
评估溶血的程度和类型。
另外,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还需要进行相关的遗传学检查,以确定病因。
例如,对于地中海贫血患者,可以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检测,以确定病因和遗传方式。
最后,临床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贫血的疾病,例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
性贫血等,以确保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准确性。
在进行诊断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综合因素,以确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总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引起贫血的疾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其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特点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系统代偿功能增强,导致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常见的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乏力、黄疸、脾大等症状。
黄疸是由于溶血产生的胆红素增多所致,而脾大则是因为脾脏在清除异常红细胞时增加。
此外,一些特殊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会出现骨髓抑制、溶血危象等症状。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
常规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红细胞增生旺盛等现象。
血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球形红细胞增多、片状红细胞增多等。
血清胆红素、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也常常异常升高。
最后,特殊检查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溶血试验、骨髓穿刺等。
溶血试验可以进一步明确溶血的机制,包括渗透性溶血、免疫性溶血等。
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进一步明确贫血的原因。
在进行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时,需要全面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导致贫血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以明确诊断。
总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全面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希望本文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溶血检查项目一、引言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体内或外受到破坏而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进入循环系统,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诊断和治疗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检查项目入手,介绍溶血检查的相关内容。
二、检查项目1. 血常规血常规是最基础的检查项目之一,也是溶血性贫血患者必须进行的检查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全血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红细胞数量、形态、大小等指标,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其他指标。
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红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同时红细胞形态也可能发生改变。
2. 补体水平测定溶解过程中涉及到免疫反应和补体系统的参与,因此测定患者体内的补体水平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补体水平往往较低。
3. 胆红素测定胆红素是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释放出来的一种物质,其含量可以反映溶血的严重程度。
通过测定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等指标,可以了解溶血性贫血的严重程度。
4. 血型鉴定在进行输血治疗时,需要进行患者的血型鉴定。
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会导致ABO和Rh等血型抗原的变化。
因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需要格外注意。
5. Coombs试验Coombs试验是一种检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方法。
该试验通过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抗体或免疫复合物来判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oombs试验分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两种。
6. 补体结合试验在进行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时,可以进行补体结合试验。
该试验通过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药物抗体来判断是否存在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7. 骨髓穿刺骨髓穿刺是一种直接观察红细胞生成情况的方法。
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骨髓中可能会出现增生反应。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进行骨髓穿刺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三、总结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诊断和治疗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及症状概述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胎儿与母体之间的血型不合引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母体的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解,从而造成贫血。
原因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Rh血型不符合。
当母亲的Rh阴性血型与胎儿的Rh阳性血型不匹配时,母体会产生抗Rh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
除此之外,ABO血型不符合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在这种情况下,母体的抗体对胎儿的红细胞产生不良反应。
症状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 1. 皮肤黄疸:新生儿因溶血产生大量胆红素,导致皮肤和眼睛呈现黄疸。
2. 贫血:由于红细胞破裂溶解,导致新生儿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3. 肝脾肿大:由于肝脏和脾脏在分解大量破裂的红细胞时扩大。
4. 肝功能异常:由于大量胆红素的释放,导致肝功能异常的表现。
5. 骨髓受损:由于新生儿骨髓需要更多红细胞来代替受损红细胞,从而对骨髓造成影响。
治疗对于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疗:通过光疗来治疗新生儿黄疸,将皮肤裸露在特定波长的光照下,帮助新生儿将胆红素转化为一种无害的形式。
2. 输血治疗:在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来补充红细胞数量。
3. 注意观察: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症状变化,确保及时诊断并治疗。
预防预防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方法包括: 1. 孕期监测:孕妇在怀孕期间定期进行血型检测,确保母体与胎儿的血型兼容。
2. Rh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于Rh阴性孕妇,可以在产前和分娩后注射Rh免疫球蛋白,避免产生抗Rh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
结语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通过了解其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该病症。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什么是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在循环系统内受到破坏而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过多,进而引起一系列贫血症状的疾病。
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病因复杂多样。
溶血性贫血的常见症状1.乏力和虚弱感2.黄疸(黄糜、泛黄)3.贫血的征象4.黑尿5.脾脏肿大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黄疸的程度、贫血的严重程度、脾脏是否肿大等。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血凝指标、尿常规等检查,具体病因决定具体检查内容。
3.溶血试验:主要包括渗透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冷溶血试验等,这些试验可以帮助确定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4.遗传学检查:如果怀疑溶血性贫血为遗传性疾病,可以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确认。
5.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扫描等有助于评估脾脏的肿大和肝脏情况等。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1.针对病因治疗:根据溶血性贫血的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药物治疗、输血、手术等。
2.寻找诱因:避免暴露于可能引起溶血的诱因,如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或药物。
3.脾切除:对于部分溶血性贫血患者,特别是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脾切除。
4.支持性治疗:包括输血、输液、营养支持等,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结语溶血性贫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鉴别诊断对于确定病因和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溶血试验、遗传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方法,可以对溶血性贫血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医疗卫生系统考试难点解析:溶血性贫血的分类溶血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中公卫生人才网帮助大家梳理医疗卫生系统考试难点解析,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骨髓具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HA);按病因可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HA,如下所述:(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HA1.红细胞膜异常(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等。
(2)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膜蛋白异常: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1)磷酸戊糖途径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等。
(2)无氧糖酵解途径酶缺陷: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此外,核苷代谢酶系、氧化还原酶系等缺陷也可导致HA。
3.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1)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不稳定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病S、D、E等。
(2)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地中海贫血。
4.血红素异常(1)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如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根据生成的卟啉种类,又分为原卟啉型、尿卟啉型和粪卟啉型。
(2)铅中毒:影响血红素合成可发生HA。
(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HA1.免疫性HA(1)自身免疫性HA: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冷凝集素型、D-L抗体型)HA;原发性或继发性(如SLE、病毒或药物等)HA。
(2)同种免疫性HA: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HA等。
2.血管性HA(1)微血管病性HA: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TTP/HU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等。
(2)瓣膜病:如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及人工心瓣膜、血管炎等。
云南医疗卫生考试网提供云南医疗卫生招聘和云南医疗卫生考试资讯、真题资料(3)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3.生物因:大面积烧伤、血浆中渗透压改变和化学因素如苯肼、亚硝酸盐类等中毒,因引起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而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