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十四经中的敏感穴位之任脉、督脉(配音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共42个:6、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主条目: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0个,共40个:7、手太阳小肠经主条目: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9个,共38个:8、手太阴肺经穴主条目: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9、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主条目: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11、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共54个:12、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3个,共46个:13、督脉穴位图主条目:督脉穴;位于督脉上的穴位有28个:14、任脉穴位图主条目:任脉穴位;位于任脉上的穴位有24个:会阴穴、子午流注十二时辰胆经子时(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十四经络歌(附图)转载《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专用):1、任脉位于正前胸,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心脏脾胃行不通;上连乳腺下子宫,万一不通变老翁;2、督脉立于脊椎中,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监督气血来运行;五脏六腑督脉宫,对应区域弯曲痛;3、胆经裤线重叠行,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淋巴发炎局部胖,眼花目黄有增生;4、肝经对应胆经行,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5、肝经后面是肾经,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足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又痛,脸上出斑心发惊;记忆下降无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6、肾经对应膀胱经,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任督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任督脉的概述任脉和督脉合称为任督脉,是中医学中十四经脉中的两条重要经脉。
任脉起于足陷会穴,上行至会阴穴,然后沿着腹部背部行走,在喉咙上方连接督脉。
督脉起于龙顶穴,沿着后脊柱行走,以背部的中线为主干。
2. 任督脉的主要作用•调节气血运行: 任督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重要的气血运行通道,通过调节气血的流动,保持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改善脏腑功能: 通过调节任督脉的运行,可以增强脏腑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免疫力等。
•缓解疼痛: 任督脉在身体表面分布广泛,通过按摩或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物质,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调理精神状态: 任督脉通过调节身体内的气血流动,可以调理精神状态,改善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和情绪问题。
3. 任督脉的功能主治•改善女性生殖系统问题: 任脉位于腹部和盆腔,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并增加生育能力。
•缓解消化系统问题: 任脉与消化系统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缓解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腹泻等问题,并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 任脉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可以缓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问题,并改善血液循环。
•改善呼吸系统问题: 任督脉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可以缓解哮喘、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问题,并健脾胃、益肺气。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任督脉与神经系统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调理任脉,可以缓解头痛、失眠、抑郁等神经系统问题,并提高睡眠质量。
•提高免疫力: 任督脉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身体抵抗力的提高,并帮助提高疾病的康复能力。
•缓解疼痛: 任督脉具有镇痛作用,通过按摩或针灸刺激相关穴位,可以缓解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等各种疼痛问题。
以上列举的是任督脉的一些主要功能和主治的常见问题,但实际上,任督脉的作用非常广泛,涵盖了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位置与功能简单的说:任脉在人体前正中线上,督脉在后背正中线上。
督脉奇经八脉之一。
督,有总管、总督之意。
督脉与人身之阳经关系密切,有“阳脉之海”之称。
督脉的循行部位为:起于中极{脐下正中四寸处}之下,在女人相当于胞宫,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颈项后的风池穴,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颈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督脉还有两个分支:一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一是从小腹内部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再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向上至两眼下部的中央。
督脉的生理功能为:由于多次和手足三阳经及维脉交会,故有“总督一身之阳脉”的作用。
督脉能调节阳脉之气血,故有“阳脉之海”的别称。
督脉分出一支脉,络肾,所以说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所以督脉与脑、肾、脊髓关系密切,有反应脑、肾和脊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作用。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
任,有担任之意。
任脉与人身的阴经关系密切,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的循行部位为:起于中极之下,在女子相当于胞宫,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其生理功能为:由于多次和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故有“总任一身之阴脉”的作用。
任脉能调节阴脉之气血,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还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与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冲脉奇经八脉之一。
冲,有要冲之意。
冲脉与十二经脉关系密切,有“十二经脉之海和“五脏六腑之海”之称。
冲脉起于中极之下,在女子相当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后,从气街{腹股沟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沿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冲脉有两个分支:一是与足少阴之大络同起于肾,向下从气街部浅出体表,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在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带脉奇经八脉之一。
带脉环腰部一周,犹如束带,故名带脉。
带脉起于季肋{相当于侧胸第十一、第十二肋软骨部分},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
督脉穴位图,督脉的准确位置
按照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穴,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主治病症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穴位图,督脉的准确位置就介绍到这里了,经络养生的朋友还是挺多的,希望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四经腧穴分寸歌【出处】选自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腧穴教研室主编的"针灸歌诀"。
本歌以1991年1月实施的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为依据,编入经脉英文和拼音缩写、经穴数目、经脉主治和腧穴分寸。
实用性强,易于背诵掌握,应广为推广,为学习针灸必读。
〔1989年国际针灸学会联合会确定经脉名称英文缩写全部为双字母,不同于1982年版。
另外,同际标准三焦经为TE,督脉为GV,任脉为CV。
与本歌不同〕(1)肺经(LU)【歌诀】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
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
列缺穿插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纹上动脉动,鱼际大鱼骨边中,少商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韭叶明。
【白话解】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
"LU〞是手太阴肺经国际标准命名的英文缩写,本经共11个经穴,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
本经经穴主治胸肺部的疾患、咳嗽、喘、咳血、发热、咽喉疼痛。
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助,距胸中线六寸平。
中府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l寸,距中线6寸,平第一肋间隙。
而云门恰在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
天府穴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腋前纹头下3寸处,侠白位于4寸处。
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中,孔最穴在尺泽、太渊连线,腕横纹上7寸。
列缺穿插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纹上动脉动,鱼际大鱼骨边中,少商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韭叶明。
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易取法两手穿插食指尽头处即是列缺。
经渠位于桡动脉桡侧,腕横纹上l寸处,太渊位于桡动脉桡侧当腕横纹桡侧端的凹陷中,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0.1寸即如一韭叶宽的地方。
任脉和督脉的走向及作用_任脉督脉位置分享:任脉督脉 根据中医理论,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
2012年5月,甘肃省卫生厅官网关于41名医务人员经过10天培训,打通任督二脉的报道引起了民众关于任督二脉的热议。
别名任督二脉、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属性奇经八脉定义 任督二脉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
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
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
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同时也因武侠小说里渲染与夸张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强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脉等,任督二脉一旦被贯通,武功即突飞猛进,故也成为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气脉名称。
来源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
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
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中医理论 脉络定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其功能: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24穴)任脉:属阴脉,诸阴之会。
起于孢中,下行①会阴经阴阜上行②曲骨③中极④关元⑤石门⑥气海⑦阴交⑧神阙⑨水分⑩下脘11建里12中脘13上脘14巨阙15鸠尾16中庭17膻中18玉堂19紫宫20华盖21璇玑22天突23廉泉24承浆。
1.会阴穴(别称:屏翳,金门,下极,海底,下阴别),任脉,督脉,冲脉三脉之会。
①准确位置下图是男人会阴穴位置: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中点。
下图是女人会阴穴位置:在大阴唇后联合点与肛门连线中点。
②功用急救:没有呼吸症状的逆水之人:采取跪姿,屁股上翘,找准穴位,用三寸针朝着心脏方向刺入,呛水会喷射出来.(来源倪海厦视频讲解)会阴穴与百会穴上下对称,会阴痛扎百会穴。
注意:此穴不灸,用针也少。
2.曲骨(别称:回骨)任脉,足厥阴之会。
①准确位置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②功用温补肾阳、调经止带。
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萎,疝气,遗尿,尿闭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3.中极(别称:气原,玉泉,膀胱墓,气鱼)任脉,足三阴之会。
①准确位置在前正中线下腹部,曲骨上一寸,脐中(神阙)下4寸处。
②功用具有调理下焦、通利膀胱、温肾助阳、调经止带的作用。
是临床治疗膀胱疾病之主穴、要穴,男女生殖系统疾病之常用穴。
直刺1〜1.5寸,本穴深部为膀胱,应在排尿后针刺。
可灸。
孕妇禁针。
【注意】中极位于小腹部,内应膀胱,故在针刺前应嘱患者排空膀胱,以免刺伤膀胱。
若膀胱充盈,无法排空尿液,要注意针刺方向,一般与皮肤成45度角斜刺法进针,针尖朝向会阴方向,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经络知识:任脉|督脉穴位图一、任脉1、穴位图:任脉(共24穴,图1)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图一:任脉穴位图图二:任脉循行示意图2、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前正中线到达咽喉部,再向上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
(图2)3、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
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
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4.常用腧穴:中极RN3 膀胱募穴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线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分布着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关元RN4 小肠募穴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3寸,前正中线上。
血客和神经分布:血管分布同中极。
分布着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内部为小肠)。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气海RN6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1。
5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同石门。
神阙RN8位置:在脐中央。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下动、静脉。
分布着第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下脘RN10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2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分布同神阙。
分布着第8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中脘RN12 胃募穴腑会穴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上动、静脉。
分布着第7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上脘RN12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5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骨中脘天突RN22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血管和神经分布: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往下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搏弓。
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前支。
廉泉RN23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颈前静脉。
分布着颈皮神经的分支,舌下神经及吞咽神经的分支。
任脉、督脉、冲脉一、任脉任脉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经脉之一,也是十四经脉之首。
在中医经络理论中,任脉是人体内部阴经之一,起源于足少阴肾经,贯穿全身,最后止于上唇缘后方。
1. 起始位置任脉起始于丹田,沿着腹部中线上行,经过胸骨、喉咙,上达口鼻。
在上唇缘后方形成一环,与督脉相连。
2. 特点任脉与腹部内脏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医理论中,任脉被认为是人体生命能量的储存和调节中心。
它对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循环、提升人体免疫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3. 主要功能•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促进气血循环•改善内脏功能•调节心理状态二、督脉督脉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经脉,起源于足阳明胃经,贯穿全身,最后止于头顶。
1. 起始位置督脉起始于会阴穴,沿着脊柱后正中线向上行进,经过头顶,在颈部与任脉相汇于嘴唇后方。
2. 特点督脉是人体阳经之一,与腰肾神经、交感神经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阳气的主要循环通道,具有调节人体阳气、强化阳气抗病能力、提升脑力、促进记忆力等作用。
3. 主要功能•调节人体的阳气运行•提升阳气抗病能力•促进脑力、记忆力的提升三、冲脉冲脉是中医学中的第三个重要经脉,起源于足太阴脾经,沿着腿部股内侧向上行进,贯穿胸腹,最后到达喉咙上方。
1. 起始位置冲脉起始于腿部,与胃经、脾经、冲门等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气血的储存和调节中心,具有调和气血、保持血液循环平衡、促进消化吸收等作用。
2. 特点冲脉是人体妇女经脉之一,与月经、生育等有着特殊的关系。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调节人体女性生殖系统功能、调和月经、促进生育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3. 主要功能•调和气血的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平衡•调节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四、经络调养方法1. 按摩按摩是调养经络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可以在不同的穴位上进行按摩,例如在任脉的关元穴、督脉的大椎穴、冲脉的关冲穴等位置进行按摩,有助于刺激经络的运行,促进血液循环。
女人十四经中的敏感穴位之任脉、督脉(配音版)
女人十四经中的……任脉、督脉来自艾益生科技艾灸00:00 08:31 如果不方便阅读文字可点击以上音频收听专业主播的唯美朗诵任脉:女性“经、带、胎、产”的纽带《黄帝内经·素问》:“天癸至,任脉通。
”
任脉起于胞宫,由会阴而出,与生殖泌尿系统的关系极为密切,与女性“经、带、胎、产”联系最为直接,女性生殖类病变大多与任脉的经气运行异常有关。
任脉有统任全身各阴经的作用。
“腹为阴,背为阳”,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交会,故又称“阴脉之海”,向后与督脉相连,故还具有调节阴阳失调及统任阴经的作用。
【主管脏腑】肺、脾、心、肾、肝。
【适用病症】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上腹部消化系统等疾病。
【推荐保健穴】气海穴、膻中穴、曲骨穴、神阙穴、中极穴、石门穴。
(查看以上穴位具体信息,直接点击蓝色字喔~)(艾益生取穴视频——气海穴)
想查看更多取穴视频吗?扫码下图中二维码下载艾益生APP吧,在【穴位查找】即可查看哦!作为人体诸多经血中称为海的三处之一,气海穴的作用非比寻常,正所谓“气海一穴暖全身”,使用艾益生艾灸仪温和施灸气海穴能促进气血循环,补肾气、精元之气,补益元气。
中医将胸称为大气之府,气乃万物之主,无所不及,无论是血、是津、是液,还是情、是欲,都离不开气的温煦、推动、滋养。
而膻中穴便位于这大气之府的中央,是气之“会穴”。
此外,膻中还是一个“诸阴之海”、“主胞胎”,可统领一身之责的任脉之穴。
艾灸膻中穴,上可将阴阳之气输送至头面,养颜美容;中可促进乳腺的发育与营养,丰胸增乳;下可将阴血回归于胞宫,调养天癸。
任脉起于胞宫,由会阴而出,沿曲骨穴一直向上,仅从此穴位置便可知道它离女性生殖器官有多近。
女性的尿道和外生殖器,中医称为阴窍。
它们作为肾之外窍,性、生殖、排泄等功能都离不开肾气和任督二脉的开合与支撑。
因而作为肾之外窍、任督二脉交界处的曲骨穴,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尤其是性和生殖健康,其意义不言而明。
(查看以上穴位具体信息,直接点击蓝色字喔~)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更是“鼓舞一身之阳气”的重要养生保健穴位。
生性偏寒的女性,经常会出现痛经、经血下泄不畅、经期延长淋漓不尽等问题。
而使用艾益生艾灸仪温和施灸神阙穴,最能助她们益气补阳、温通经脉、理气散寒、活血止痛;而且,还能养颜美容、抗衰除皱。
中极穴是膀胱的“募穴”,主管尿液的排泄。
由于任脉属阴,与胞宫相连,所以女性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病症,可通过艾灸中极穴进行调理。
石门穴属任脉,任脉是“诸阴之海”,故手足三阴经的脉气,
一方面可受到任脉的滋养,另一方面又能回纳于任脉。
古时,“任”与“妊”意义相通,而妊娠的发生,首要的条件就是阴血旺盛,而作为阴体的女性,以及其月经与妊娠功能,都与任脉息息相关。
使用艾益生艾灸仪温和施灸石门穴可有效调理月经过多、闭经、腹泻等病症。
(查看以上穴位具体信息,直接点击蓝色字喔~)督脉:总管一身的阳气
《景岳全书》:“发背,属督脉膀胱经,凡阴虚火盛,或酵酒浓味,或郁怒房劳,或丹石热毒,皆能致之。
”
督脉运行人体后背,取其背后监督之意,总管一身的阳气。
督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
督脉在咽喉和会阴部位与任脉相连。
【主管脏腑】大肠、胃、小肠、膀胱、胆。
【适用病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延后、面色萎黄。
【推荐保健穴】腰阳关穴、命门穴、长强穴。
(查看以上穴位具体信息,直接点击蓝色字喔~)腰为肾之府,肾被誉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对女性泌尿、生殖、内分泌等各大系统皆有影响。
人之健康,病之发生,都与肾气的强弱有关,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防病调病,都要重视肾气的保护与调补,而使用艾益生艾灸仪温和施灸腰阳关穴就有这样的功效。
在中医里,命门是指生命之火起源的地方,也就是肾阳之气聚集之处,因而平常人们所说的命门进补,其实就是益肾壮阳。
艾灸命门穴,可调理阴冷、不孕、月经不调、卵巢早衰、
更年期综合征、生殖功能失常、性激素分泌紊乱等异常情况。
长强穴,又名“气之阴郄”。
郄是空隙的意思,因而,郄处常常是经脉曲折、气血汇聚深入的地方。
长强穴就是如此,它既是督脉的末端与络穴、阳气之尾,又是与任脉阴血相衔接、转折的关键点,阴阳在这里交会对接。
艾灸此穴,前可调理会阴之疾,后可调理骶尾之病,可调整阴阳的平衡,促进任督二脉经气的流通。
(查看以上穴位具体信息,直接点击蓝色字喔~)
——摘自《古法艾灸女人祛寒不老方》(作者:石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