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4
说明汽油机燃烧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特点,以及
对它们的要求。
汽油机燃烧过程是指汽油在发动机中燃烧时所经过的各个阶段。
燃烧过程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1. 吸入阶段:在吸入阶段,汽油通过进气门进入到气缸内,在此
过程中需要保证充分的进气流量和良好的压缩,从而使汽油能够充分
混合并分配到所有气缸。
2. 压缩阶段:在压缩阶段,汽油被压缩和挤压,形成高压、高温、高能的混合气,使得气缸内的压力急剧升高。
这一阶段需要高效的压
缩机构和精密的燃油喷射系统。
3. 点火阶段:在点火阶段,点火塞点亮混合气,在高温环境中将
其中反应生成大量的热能。
这一阶段需要准确的点火时间和热值。
4. 燃烧阶段:在燃烧阶段,混合气被点燃并燃烧,从而产生大量
的热能和机械能。
这一阶段需要精准的燃烧控制和高质量的燃烧室。
5. 排气阶段:在排气阶段,废气被排出气缸,从而通风并清除燃
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这一阶段需要高效的排气机构和稳定的排气温度。
对于汽油机燃烧过程各个阶段的要求,主要包括:精准的配气和
进气、高效的压缩和点火、精准的混合和燃烧控制、稳定的排气和节
能降耗等。
同时,汽油机还需要经受住高温高压和复杂工况下的考验,因此对发动机的性能、耐用性、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制造汽油机需要经过多次完整的燃油动力性能测试和部件
功能测试,以确保汽油机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
同时,不断提高汽
油机性能、降低油耗、提高排放标准,也是当前汽车制造业的主要发
展方向。
一、发动机的性能二、选择题1、通常认为,汽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A )A、定容加热循环B、等压加热循环C、混合加热循环D、多变加热循环6、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
在膨胀过程中,工质( B )A、不吸热不放热B、先吸热后放热C、先放热后吸热D、又吸热又放热2、发动机的整机性能用有效指标表示,因为有效指标以( D )A、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B、气体膨胀的功为基础C、活塞输出的功率为基础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5、通常认为,高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C )A、定容加热循环B、定压加热循环C、混合加热循环D、多变加热循环6、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
在压缩过程中,工质( B )A、不吸热不放热B、先吸热后放热C、先放热后吸热D、又吸热又放热2、发动机工作循环的完善程度用指示指标表示,因为指示指标以( C )A、燃料具有的热量为基础B、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C、气体对活塞的做功为基础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2、表示循环热效率的参数有( C )。
A、有效热效率B、混合热效率C、指示热效率D、实际热效率3、发动机理论循环的假定中,假设燃烧是( B )。
A、定容过程B、加热过程C、定压过程D、绝热过程4、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一个( D )。
A、绝热过程B、吸热过程C、放热过程D、多变过程5、通常认为,高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C )加热循环。
A、定容B、定压C、混合D、多变6、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一个( D )。
A、绝热过程B、吸热过程C、放热过程D、多变过程7、通常认为,低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B )加热循环。
A、定容B、定压C、混合D、多变8、汽油机实际循环与下列( B )理论循环相似。
A、混合加热循环B、定容加热循环C、定压加热循环D、卡诺循环9、汽油机常用的压缩比在( B )范围内。
A、4 ~ 7B、7 ~ 11C、11 ~ 15D、15 ~ 2210、车用柴油机实际循环与下列( A )理论循环相似。
第二节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一.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1.化油器式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汽油机的不同工况,对混合气成分的要求也不同。
化油器式汽油机的可燃混合气,是在气缸外部由化油器形成的,并通过节气门开度不同控制混合气的量,从而实现混合气的量调节。
1)发动机不同工况对混合气的要求理想的化油器,能够在满足最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使混合气成分随负荷(或混合气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图3-1所示。
2)化油器的工作原理为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对混合气的要求,化油器设有主供油装置、怠速供油装置、加速供油装置、加浓供油装置和起动供油装置等。
2.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电子控制的汽油喷射系统,以发动机转速和空气量为依据,由ECU 接受来自各个传感器的信号,如:进气量、曲轴转角、发动机转速、加速减速、冷却水温度、过气温度、节气门开度及排气中氧含量等,经处理后,将控制信号送到喷油器,通过控制喷油器开闭时间的长短,控制供油量,使达到最佳空燃比,以适应发动机运行工况的要求。
常用的多点燃油喷射系统示意图如图3-6所示。
二.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当汽油机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由火花塞跳火形成火焰中心,点燃可燃混合气,火焰以一定速度传播到整个燃烧室,燃烧混合气。
1. 正常燃烧进行情况在混合气的燃烧过程中,火焰的传播速度及火焰前锋的形状均没有急剧变化,这种燃烧现象称为正常燃烧。
根据高速摄影摄取的燃烧图,或激光吸收光谱仪来分析燃烧过程。
如图3-7所示,为汽油机燃烧过程的展开示功图,它以发动机曲轴转角为横坐标,气缸内气体压力为纵坐标。
图中虚线表示只压缩不点火的压缩线。
燃烧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为分析方便,按其压力变化的特征,可人为地将汽油机的燃烧过程分为着火延迟期、明显燃烧期和补燃期三个阶段,分别用Ⅰ、Ⅱ、Ⅲ表示。
1)着火延迟期从火花塞跳火开始到形成火焰中心为止的这段时间,称为着火延迟期。
如图3-7中I 阶段所示。
从火花塞跳火开始到上止点的曲轴转角,称为点火提前角,用θig 表示。
0962_作业_1单选题(共16题,共160.0分)(10.0 分)1. 为了增加流通面积,在活塞运动到上止点之前,就开启气门。
从气门开始打开到上止点之间的曲轴转角称为A.A:排气提前角B.B:进气提前角C.C:排气迟闭角D.D:进气迟闭角(10.0 分)2. 在发动机强制排气阶段,排气流动速度是()的。
A.A:低于音速B.B:等于音速C.C:高于音速D.D:和音速无关(10.0 分)3. 为了利用气流的运动惯性,在活塞运动到下止点以后,才关闭气门。
从下止点到气门完全关闭之间的曲轴转角称为A.A:排气提前角B.B:进气提前角C.C:进气提前角D.D:进气迟闭角(10.0 分)4. 发动机实际换气过程完善程度的评价参数有A.A:机械效率B.B:热效率C.C:热效率D.D:充气效率(10.0 分)5. 柴油的十六烷值反映其A.A:着火性能B.B:抗爆性能C.C:安全性能D.D:点火性能(10.0 分)6. 一般说来,提高汽油机的压缩比,要相应提高所使用汽油的A.A:热值B.B:点火能量C.C:辛烷值D.D:馏程(10.0 分)7. 极其细小油滴群的燃烧,可以看作是A.A:预混燃烧B.B:扩散燃烧C.C:喷雾燃烧D.D:混合燃烧(10.0 分)8. 汽油的辛烷值反映其A.A:着火性能B.B:抗爆性能C.C:安全性能D.D:点火性能(10.0 分)9. 我国-20号柴油适用的最低温度是A.A:20℃B.B:15℃C.C:–20℃D.D:–15℃(10.0 分)10.对于汽油,化学当量的空燃比A / F为A.A:15.7B.B:14.1C.C:14.7D.D:13.9(10.0 分)11.1公斤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燃料的A.A:放热率B.B:高热值C.C:低热值D.D:热值(10.0 分)12.汽油机爆震燃烧的根本原因是远端混合气A.A:被过热表面点燃B.B:因温度过高自燃C.C:受火焰传播燃烧D.D:受火焰传播燃烧(10.0 分)13.汽油机出现表面点火的原因中包括A.A:压力过高B.B:水垢过多C.C:浓度过高D.D:积炭过多(10.0 分)14.提高汽油机的压缩比,要相应提高所使用汽油的A.A:热值B.B:点火能量C.C:辛烷值D.D:馏程(10.0 分)15.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是:A.A:温度传播过程B.B:压力传播过程C.C:热量传播过程D.D:火焰传播过程(10.0 分)16.汽油机混合气形成过程中,燃料()、燃料蒸汽与空气之间的扩散同步进行。
汽油发动机原理
汽油发动机是一种热机,利用燃烧汽油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从而转动曲轴,从汽缸中提取能量。
汽油发动机原理如下:
1. 进气过程:活塞向下运动,汽缸内产生负压,外部空气通过进气阀进入汽缸。
同时,燃油喷射器喷射适量的汽油雾化到进气道中。
2. 压缩过程:活塞向上运动,将进入汽缸的混合气体压缩,使其温度和压力升高。
在压缩过程中,点火系统发出火花,点燃混合气体。
3. 燃烧过程:点燃的混合气体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此时,曲轴转动,从活塞运动中提取机械能。
4. 排气过程:活塞再次向上运动,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汽缸,通过排气阀排入排气管中。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基于四个冲程: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这四个冲程通过活塞在汽缸内的往复运动来完成。
这种循环过程持续进行,产生连续的功,驱动车辆前进。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供的是汽油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实际的汽油发动机还涉及一系列的系统和部件,如点火系统、供油系统、冷却系统等,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汽油机工作循环过程
汽油机工作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1. 吸气阶段:活塞从上死点(TDC,上止点)向下移动,拉开进气门,汽缸内形成低压区域,进气门打开,混合气(燃油和空气)由进气道进入汽缸。
2. 压缩阶段:活塞继续向上移动,使进气门关闭,活塞达到下止点(BDC),燃气便开始被压缩,压缩比一般在8-12之间。
3. 燃烧阶段:活塞开始向下移动,点火塞放电,引燃混合气。
燃烧释放出的热能使压力迅速上升,活塞被推力推向上止点,同时压缩空气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的燃烧气体。
4. 排气阶段:活塞再次向上移动,排气门打开,高温高压的燃烧残渣通过排气门排出,并清除汽缸内的废气,准备进行下一循环。
整个循环过程一般被称为Otto循环,是一种理论循环。
在实
际实验和使用中,汽油机还有其他补偿措施,如进气增压、气门正时等,以提高效率和性能。
一、发动机的性能解释术语指示热效率:是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消耗燃料的热量的比值.压缩比:气功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发出1KW 有效功率,在1h 内所消耗的燃油质量平均有效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有效功有效燃料消耗率:是发动机发出单位有效功率时的耗油量升功率:在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说发出的有效功率有效扭矩:曲轴的输出转矩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容积所做的指示功2、示功图:发动机实际循环常用气缸内工质压力P 随气缸容积V(或曲轴转角)而变化的曲线选择题通常认为,汽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A )定容加热循环 B、等压加热循环C、混合加热循环D、多变加热循环6、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
在膨胀过程中,工质( B )A、不吸热不放热B、先吸热后放热C、先放热后吸热D、又吸热又放热发动机的整机性能用有效指标表示,因为有效指标以( D )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 B、气体膨胀的功为基础C、活塞输出的功率为基础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5、通常认为,高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C )A、定容加热循环B、定压加热循环C、混合加热循环D、多变加热循环6、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
在压缩过程中,工质( B )A、不吸热不放热B、先吸热后放热C、先放热后吸热D、又吸热又放热2、发动机工作循环的完善程度用指示指标表示,因为指示指标以( C )A、燃料具有的热量为基础B、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C、气体对活塞的做功为基础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2、表示循环热效率的参数有( C )。
A、有效热效率B、混合热效率C、指示热效率D、实际热效率发动机理论循环的假定中,假设燃烧是( B )。
A、定容过程B、加热过程C、定压过程D、绝热过程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一个( D )。
A、绝热过程B、吸热过程C、放热过程D、多变过程通常认为,高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C )加热循环。
A、定容B、定压C、混合D、多变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一个(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