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10
2019年第11期收稿日期:2019年10月12日。
1校训的内涵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
”从以上解释中,我们得出校训的几个特点:短小精炼、言简意赅;具有规训、导向作用;集中体现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理念。
因此,校训应是具有高度凝练的词句,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和激励意义,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
文化精神之于大学更是意义非凡,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2中西方大学的起源和发展西方大学在诞生之初是没有校训的,直到15世纪初,牛津大学才出现了自己的校训——“上帝指引我们迈向光明(The Lord is My Light )”。
到18、19世纪,历史悠久的大学如哈佛、耶鲁等才纷纷确立了自己的校训。
我国最早的大学北洋大学(即今天的天津大学)在1914年确定的校训“实事求是”应为我国最早的大学校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订立校训已十分普遍,直至抗战时期,我国大学校训虽具一定特色,但却大多以抗战和爱国为主题。
1952年高校大调整开始,大学多以毛泽东主席所题“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训。
二十世纪末,我国大学校训又纷纷改变,并显示了一定的高校特色,该时期意义较典型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新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3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异同3.1思想内容从校训的思想内容方面来看,无论是中国大学还是西方大学都热衷于引经据典。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述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出自《中庸》,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
东西方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比较分析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大学体育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如何改革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使其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了高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运用比较法分析了东西方大学体育教育的不同特征,并总结了西方体育教育模式对我国体育改革的启示,以期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有所益处。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东西方大学体育教育不仅仅只是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使其能够终身受益,因此,教育方法和模式变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能否真正学会知识的关键所在。
但与西方国家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当前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无法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这就必须进行改革。
那么?东西方体育教育存在着那些不同,西方体育又有哪些值得我们体育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呢?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
一、国外高校体育特征随着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教育现代化、终身教育等教育观念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想而推动着各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因此,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各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但随着各国国情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在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大不相同。
(一)美国体育教育改革特征美国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居世界前列,其高校体育发展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并成为世界各国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由于其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体育经费非常充足,例如府财政支持、社会各界赞助等等,使得美国的众多高校体育教学条件等方面有充足的保障,可以在改革过程中配备齐全、先进的场馆设施、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丰富的体育资料等等;其次,美国在体育教学方面尤其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技能以及个性等方面,在体育改革过程中,更加重视教学与娱乐相结合,体育课多为选修课、俱乐部等形式,内容丰富多样,项目齐全,使学生能够在娱乐中学习,学习中娱乐;美国在体育改革中非常注重课外体育部分,并且教育观念也深入人心,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都对自身体质有明确要求,并且在课外体育中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针对性较强;最后是课余竞赛以及训练方面,由于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美国十分注重国家的体育竞赛,不仅竞赛的资金充足,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并且制度完善,竞赛项目多种多样,各个高校可根据自身学校情况重点发展某些项目。
浅谈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大学的起源和演变进行比较,着重分析了中西方校园建筑的差异。
中国学校建筑传统上有大门和围墙,以行政领导和教师为中心,显示出一种封闭的人文意味;而西方校园则为开放式,面向社会,强调个性和交流。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重组校园的结构和空间,创造自然和人文融合的新校园空间。
关键词:建筑文化校园建筑空间大学一、绪论所谓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大学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建筑风格、建筑价值及大学生对这些建筑的评价欣赏、情感依附等文明因素的总和。
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
它是和大学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体,是影响师生情感、品格涵养以及熏陶文化气质的一个微妙而现实的因素。
典型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品质,生活在其中能深刻体会到大学的气氛、大学的使命,甚至大学的价值和精神。
对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作比较,选择性的借鉴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优点,充分挖掘和发扬我国校园建筑的优良传统,将两者加以融合,从而拓展新校园空间,塑造新时期的大学校园环境正是本文的主题。
二、中西方大学校园起源和演变的比较大学,如同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说,是指有意识地致力于追求知识、解决问题、审慎评价成果和培养真正高层次人才的机构。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大学,所以期望大学适应一种单一的模式这种想法是很荒谬的。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的差异,使中西方大学校园的起源和演变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我国传统校园建筑的发展历程我国教育起源于住宅,后逐渐演变为私塾,最后成熟于书院。
自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而建。
如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下,楼阁庭院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岳麓书院地处岳麓山下。
书院倚山而瞰湘江,秀丽而壮观。
中国文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旨趣,正是书院建筑择址和塑造环境的理想和追求。
一、中西方大学价值观的比较:中国大学校训“主德”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的德性文化,孔子要求在教育思想中要改善人伦关系、完善人格修养;孟子则要求通过受教育达到“至善”的境界。
这种儒家传统思想反映在大学校训中体现为重视道德教育的“德性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义务和人伦关系以及内心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使得很大一部分校训来自儒家经典著作。
如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掌篇》;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语;武汉大学的校训“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南京大学校训中的“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子君子”。
在引用儒家经典名句中,“厚德”、“博学”等词普遍出现在大学校训中。
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京化工大学的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北京邮电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湖南工业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兰州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等等。
“厚德”语出《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精神,要求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容万物,使大学师生员工以德立身,通过大学以高尚的道德来传承和弘扬人类的美德。
中国大学校训中“厚德”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大学德为学首、德为校魂的价值取向。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学者专门对全国229所大学的校训用词进行了统计,发现在频率居前的10个词中,使用“博学”的占40%。
“博学”就是要求大学的师生员工博采众长,追求学识的广博和学问的渊博。
孟子认为,“博学而详说之,将反说约也”。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
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一引言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
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
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
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
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
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
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
中西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比较及经验借鉴刘青春【摘要】以高校生活区管理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中西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共同目标,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学生社区拓展延伸的主要目的。
高校如何对学生社区进行科学管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比较我国与西方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理念、体制、方式、学生参与程度以及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旨在借鉴经验,进一步改进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工作。
%Taking the living area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s a carrier to promote students’all round development and universities,that is the common goal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work in Chinese and Western universities.It is also the main purpose of extend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to students’comm unity.How to scientifically manage the students’community,so that to give play its function of recessive education,is an innovative project for college educators.By contrast concepts and objectives,systems and characteristics,ways and means as well as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team building,this paper aims at drawing on experience and further improving students’com-munity managemen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期刊名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27-31,46)【关键词】中西方高校;学生社区;学生社区管理【作者】刘青春【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浙江湖州 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7一、西方和香港地区学生社区管理概述目前,北欧、美国和香港的大学生社区教育最有代表性。
从运行基础看中西方大学书院的差异*何 毅摘 要:现代大学书院的稳定运行,通常需要培育去中心化的学生社区、实行学生宿舍混编居住、由专业导师主持书院工作、具有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具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实行学生自组织的管理。
在我国大学书院的实际运行中,社会生活共同体尚未形成、管理主义的惯性思维存在、专业导师游离于书院之外、缺乏文化传统的积累传承、书院的条件保障不足和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激发等制约着大学书院的运行实效,这也是中西大学书院的运行差异。
书院的未来发展需要清晰地界定书院的价值定位,明确书院的性质定位,规范书院的权力运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书院评价体系。
关键词:现代大学书院;运行基础;住宿学院;导师制我国现代大学书院是在借鉴欧美大学住宿学院制的基础上又糅合了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建立起来的创新性学生教育管理组织。
尽管现代大学书院与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和我国古代书院并无直接承续关系,但是在组织体系和精神内核上,现代大学书院则具有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住宿学院两个制度渊源,尤其是借鉴了西方住宿学院的许多做法。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开始截止到2017年3月,我国内地已有37所高校建立114所不同形式的书院。
[1]虽然这些书院都集中在近十年建成,但是很少有两所大学的书院完全一样,这一方面说明书院实践者对何为现代大学书院、现代大学书院应该何为还缺乏统一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原型——西方住宿学院制也缺乏全面的了解,我们对西方住宿学院制的学习借鉴有其形而无其神。
中西方大学书院的差异来自于历史传统和文化差异,在运行基础上亦有明显不同。
一、西方大学书院的运行基础纵观欧美高校比较成熟的住宿学院,其运行一般具有如下基础。
[2]一是培育去中心化的学生社区。
形成去中心化的学生社区是住宿学院的一个共性特征,也是住宿学院存在的必要空间要素。
学生构成住宿学院的主体,学生在学院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成为具有一定地理区隔的学生社群。
中西方大学的差异在学习的内容上,西方自由灵活,注重实践。
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比国内的要强一些,每一天的大学生活,就像是高中会考前的那段日子,紧张而又紧凑,比我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也并不是像别人说得那样--国外的大学比国内的好读。
其实难度系数都是不小的,只是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的大学比较注重书本上的,而国外是即在注重在书本上,又把实际操作和现实社会的例子相结合。
在这一点上,国外的学生在个人能力,实践技术上,要比国内的学生普遍强一些吧。
加拿大的考试及格线是50分,国内是60分。
50分的及格线,是很低的界限,但不同点是国内的大学只要期末考试过60分就No problem。
在加拿大,平时每星期一次的作业(一门课的一次作业在3-5小时之内完成),每一次的小型测验,期中考试,都会算在期末的总成绩里面,当然期末考试的比例占的要大一些,具体举例如下:Assignment(作业):15% Test(测试)20% Midterm(期中)25% Final(期末)所以平时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认真地去做,才不会影响到期末的考试,如果达不到50分,可是没有任何的情面和后门可以走的[em07],只能重新修,这样又耽误4个月,又费钱。
(一门课大约5400元人民币,修满40-50门课本科毕业)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加拿大在大学入学方面,没有什么富有难度的考试。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高中毕业后就能升入大学,几乎没有淘汰率(除非本身不想上大学)但是作为毕业的话,就没那么容易了,打个比方,就像国内的高考的难度系数差不多,每年很多人大学都毕不了业!但是一旦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2003年),达到了95%左右,所以远远大于国内的大学生就业率。
四年如一日的国外大学生活,其实是很枯燥的,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复习,预习,作业(混日子的也有,四年下来花了70-80万,什么也没学成的,是存在的,但是为少数人)所以,我有的时候是很羡慕国内的大学生活,交朋友,谈恋爱,宿舍生活,学校课外活动....但是我知道这段时间是人生的黄金段,没有时间可以去耽误,所以继续着加拿大求学生活。
站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耶鲁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的宣传片近日,我看了北京大学的宣传片《星空日记》和耶鲁大学的校园宣传片《为什么选择耶鲁》,我对这个视频感触颇深,北京大学的宣传片《星空日记》含蓄曲折更像一部文艺微电影,而耶鲁宣传片《为什么选择耶鲁》则直接写实,更新一部纪录片。
北大宣传片随着一根火柴划亮点燃一盏油灯,北大室内被照亮,整个宣传片由此拉开序幕……宣传片中并无语言对白,博雅塔、日晷、竹林、伟人像、未名湖等北大特有的景点,在光与影和音乐的牵引下,呈现了100多年来北大的变化。
北大的宣传片很有东方韵味,从开头的灯灭到最后的日明萌,那种调调是飘然悠远的。
北大的宣传片是一部艺术片,片中加入了历史等人文素材,旨在传承中国文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气质。
但同时也宣传了一种传承,一种文化底蕴。
片中将古老的北大和现代化的北大相结合,体现出了北大既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紧跟时代的步伐。
感觉北大的宣传片并不是十分注重招生,他更注重的是宣传一种文化。
北大宣传片想表达一种历史厚重感和社会责任感。
北大宣传片走时间线,四季的变化,每日的东升西落,北大的过去到现在,通过对这些时间变化的描述来展现北大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学院气息。
北大宣传片的主题是“光与影”,画面就像“浮光掠影”,用清新唯美的镜头去展现一个如梦如幻的大学。
其实两所学校都不错,我觉得只是拍摄手法是有不同的。
北大是要突出一种历史与现代城市的一种结合,一种动与静的对比,将城市喧嚣与学校宁静的写照,突出了大学就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蜡烛的传递与知识的眼布满整个校园,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得以体现,中国味儿十足。
看完了耶鲁大学的宣传片,他落实到了学生本生,为什么要来,实在的突出生活与学习的快乐,不仅凸显了学校的优秀,也将课余丰富的生活得已展示,一种学生与学院的融合感与亲切感会是你不由得选择这所大学。
北大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宁静至远,短短的十几分钟,把中国的文化突显了出来,清新的环境,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它没有过多的嘈杂,舒适而优美的环境,惹人留恋.耶鲁给人一种张扬青春的感觉,青春需要张扬,但过度的张扬青春,让我觉得十分的向往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