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生物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生物进化论》期末大作业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专业:信息安全学号:20091616310047 **:**2011.5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 :多样化程度。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1.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历史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38亿年。
但是,通过测定陨石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彭奕欣、黄诗笺,1997)。
(1)前寒武纪(5.7亿年前)通过对1978-1980年澳洲西部出土的丝状化石的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原核生物。
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是异养生物。
在南非的岩石中所发现的化石表明,距今31-34亿年前蓝藻类(蓝细菌)开始形成。
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大约在20亿年前,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使大气层中开始含有氧气,这可能会导致许多厌氧生物的灭亡,但甲烷细菌以及它们的近缘种类仍然在无氧的环境中存留至今。
由蓝藻和其他原核生物占优势的时代大约历时20亿年。
最早的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4-15亿前。
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伴随着真核生物的形成,染色体、减数分裂和有性繁殖开始出现。
在前寒武纪(8-6.7亿年前), 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中的几个门便形成了,动物与植物开始出现分化。
到前寒武纪结束时,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等几个动物的门开始形成。
(2)古生代寒武纪(5.7---5.05亿年前):在大约距今5亿9000万年前,类型丰富多样的无脊椎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节肢动物门以及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许多纲开始形成。
这些门类存留至今,仍然有一些种类生存下来。
在距今5.1亿年前的海相沉积中,发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的遗迹-甲胄鱼外甲的碎片。
叶绿体的研究进展细胞生物学论文(1)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核糖体体系,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
自从1883年Schimper的研究发现叶绿体后,研究人员对叶绿体的细胞生物学行为和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就叶绿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一、叶绿体的起源和进化叶绿体起源于一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共生事件。
这次共生事件导致原核生物进入真核生物细胞,成为真核生物内的一项复杂结构和新功能的起源。
研究表明,叶绿体和细胞质基因的比较显示了叶绿体和细胞质都存在高度的多样性,这表明了叶绿体的进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此外,研究还发现,叶绿体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基因转移,说明叶绿体的进化是一个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进程。
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有多个膜系统,包括两个质膜和一个腔膜系统,这些膜系统在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和细胞代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叶绿体内部还存在大量的第一级葡萄糖和第一级光合色素,这些在光合作用和提供能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叶绿体是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场所。
光合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中的各种步骤来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并将其储存在ATP和NADPH中。
光合作用是生命的基本过程之一,它为植物提供能量并产生O2。
关于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机制,科学家研究发现,光合作用机制包括5个过程:光场效应、电子传递、ATP生成、碳的固定和光保护。
四、叶绿体的光敏响应和光防御叶绿体本身是一个光敏结构,它能够感知光强度和光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例如,叶绿体光受体和铁离子信号能够感知光线和热量,促进植物进行适应性反应。
此外,叶绿体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反应蛋白,如Apx、Chi、Psb7、Psb28,能够提供叶绿体免疫功能及光防御作用。
五、叶绿体与环境胁迫的关系环境胁迫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环境胁迫对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科学家研究了叶绿体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的应对机制。
例如,研究发现,叶绿体MC4和MC3等膜蛋白可以改善叶片的灌浆效应,有效地缓解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不利影响。
进化生物学
进化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种群如何随时间演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学科。
通过
对物种形态、行为、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化和适应方式。
进化理论的基础
进化理论的基础是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提出了物种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以及适应性演化等观念。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适应性更强的个体将更容易生存和繁衍后代,从而使物种整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升。
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形态比较、分子系统学、生态学和环境适应性实验等。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家可以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揭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和适应策略。
进化生物学的应用
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生活和医学健康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研究物
种的演化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起源和传播途径,为医学研究提供有益信息。
进化生物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进化生物学将继续深化对生物演化和适应性的研究。
未来,进化生物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借助数学、物理学和计算科学等学科的方法,揭示生物演化的更多奥秘。
进化生物学作为一门关于生物演化和适应性的学科,不仅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
和演化历程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医学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通过深入探索进化生物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信息和启示。
结语:进化生物学是一门追寻生命起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于揭示生物演化的奥秘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希望未来在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能够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为人类认识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做出更大贡献。
进化说是指生物进化的一种学说,它认为生物是通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逐渐适应环境而产生进化变化的。
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再到高级动物的演化,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时间。
进化说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生物进化规律的总结和描述。
进化说的核心思想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生物的适应环境是通过基因在进化时产生不断变化和适应的结果。
在进化过程中,更适应环境的个体会生存下来,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会被淘汰。
进化说是生物进化历史的一种总结和推论。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生物形态、生理功能、行为习惯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改进,不断地适应环境要求。
进化说的贡献不仅在于对生物的进化规律的总结和描述,而且在于启示我们去认识、适应和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
对于生物进化的理解和研究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之一。
进化说为我们认识自我和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再到高级动物,每一步进化,生物的生命本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和改变。
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和协调关系,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稳定运转的关键之一。
当然,进化说也是科学研究的中心思想之一。
在进化的过程中,生物逐渐产生的新特征和生命形态,也成为生物学、医学、生态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进化说是人们通过认真观察自然界生物变化和演化的总结和分析,是推动科学研究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思想和理念。
通过认识进化规律,人类可以深刻认识自我和世界,为人类未来的进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类的起源论文摘要:人为万物之灵,有智慧,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工具等。
但归根结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仍旧是动物。
但人类的起源究竟怎样,还有很多疑问。
目前关于人类起源有远古的“神造”说,“宇宙论”,“自然发生说”,“生命进化起源说”,“进化”论,即古猿进化而来之说,即人类起源于古猿。
还有人众说纷纭的新假说,等等。
其中,古猿进化学说是目前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起源学说。
而古猿进化之说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来的。
关键词:人类起源古猿进化物种起源正文:人为万物之灵,有智慧,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工具等。
但归根结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仍旧是动物。
在林奈的分类系统中,人、猿、猩猩等都属灵长目,人属灵长目的人种。
但人类的起源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如“神造”说,“宇宙论”,“自然发生说”,“生命进化起源说”,“进化论”。
P364,达尔文,一个伟大者的名字。
他出生于英国南安普特郡,从小热爱大自然。
1831年,他以植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海军“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
他对热带与亚热带的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
1836年回国以后,潜心从事科学实验和著述,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书中认为,物种的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主要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
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归纳起来就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他还将进化论用于动物及人类,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根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恩格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推崇备至,尤为欣赏“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并对其作了几点重要的补充。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还说“火的使用,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在恩格斯的推动下,“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就成了定论,使人们以为我们的祖先千真万确的是猿猴。
并且认为:人和现代的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现代生物学发展历史论文
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却是一个囊括多个学科、涵盖广泛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本文将从生物学的历史发展角度探讨现代生物学的演变历程。
生物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8世纪和19世纪
是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门德尔的遗传学理论为生物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生物学迅速发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学科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兴起,生物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人类疾病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成为可能,为生物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生物学的多领域融合和互相渗透也成为现代生物学的一大特点。
生物学和化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了生物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生物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研究个体生物,而是将目光拓展到了整个生态系统、生存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在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中,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方法是永恒的主题。
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挑战时,现代生物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责任。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和全球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实
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生物学的发展历程永无止境,我们期待着未来生物学的更多突破与创新。
基因的突变和进化论文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源泉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源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以上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实质是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摆列顺序的改变。
在一定条件下基因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为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DNA变化的结果有三种情况:(1)产生的生命特征难以适应周围生存环境,导致死亡;(2)不改变生命或对生命特征有很小的影响,结果是产生了基因的多态性,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如ABO血型,HLA配型,疾病易感性,药物敏感性等;(3)产生的生命特征比原来优越,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
实际上,多数的变化都会导致第1种情况,成为生物进化的成本;而第2种和第3种情况在“适者生存”这个生物筛选法则下,渐渐表现为进化。
因此,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源泉。
例子一、“基因突变让人类会说话。
”据《中国日报》报道,20万年前发生在一个基因上的两次关键性变异可能与语言的产生有关。
据《自然》杂志报道,这项研究是由德国莱比锡马普人类演化研究所的科学家斯万特·帕博和他的同事共同完成的,它为说明该基因在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了证据。
研究结果表明,变异基因赋予人类祖先更高水平的控制嘴和喉咙肌肉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发出更丰富、更多变的声音,为语言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人脑能接受更复杂信息这个名为FO XP2的基因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由于该基因的变异,使得人类能够区别于黑猩猩。
FO XP2基因关键的片断上共有715个分子。
其中,黑猩猩只有2个分子和人类不一样。
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进化论》论文人类起源与进化姓名:黄桂兰学号: 102060027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教育专业班:105班提交时间: 2013/5/15科任教师:章庆民(格式占30分,内容占70分)人类起源与进化姓名:黄桂兰学号:102060027 院系:生科专业:生物教育班:105摘要: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热话题。
人类起源于哪?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的哪些特征已被更替?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都缠绕着我们。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人由此而来,但对于今天的科学来说是行不通的。
如今,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持续了100多年,目前我们也对之也有了相对的了解。
现在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再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才成为今天我们口中的人。
关键词:人类起源、特征的更替、进化、1人类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最初对人类的认识,是从比较人与动物的关系开始的。
而最早提出“人猿同祖”思想的是具有进化思想的先驱者布丰(G.L.Buffon)。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在广泛论述生物进化的基础上断言,“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也将由此得到许多启示”①。
此后,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学、发生学、古生物学等研究,证明了人与猿最近的亲属,并与1863年发表了他的著作《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明确提出人猿同组论。
1871年,达尔文又发表了《人类起源与性选择》一书,书中既肯定了人、猿的亲属关系,又肯定了人与猿在直立、四肢、牙齿、脑、智力等方面的区别。
他认为支配人猿进化是生物演化的规律,即自然选择的作用。
20世界上半叶,大量的化石资料的记载也进一步有力地支持人猿同组的论述,也为人类起源奠定了坚定的科学基础。
2人类起源过程中新旧特征的更替人类起源与猿类,但又区别于猿类。
正如吴汝康院士说:“我根据新的化石材料的发现,曾提出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人的新质与猿的旧质互相斗争的过程,是人的新质不断克服猿的旧质的过程。
”②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2.1直立行走与前肢的解放随着时代的变迁,森林猿猴被迫下地后,不得不使整个体质形态向人的方向发展。
进化: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摘要:进化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涉及到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进化理论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过程来解释物种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
在这篇论文综述中,我们将介绍进化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遗传学、自然选择和物种形成。
我们还将讨论一些当前面临的进化挑战,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最后,我们将讨论一些重要的应用前景,包括进化医学、合成生物学和进化计算。
关键词:进化,生物多样性,适应性,遗传学,自然选择,物种形成,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丧失,进化医学,合成生物学,进化计算。
Ⅰ. 引言进化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则,涉及到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其他进化机制。
进化理论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提供了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和它的起源的方式。
从我们祖先共同起源开始,生物群体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作用发展起来,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物种,这是进化的重要观点之一。
在本篇论文综述中,我们将介绍进化的基础知识,探讨一些当前面临的进化挑战,以及一些重要的应用前景。
Ⅱ. 基础知识1. 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信息在种群和个体之间传递的学科。
基因是一些特定的DNA序列,它们会编码蛋白质或RNA。
基因型是指一个个体在特定的基因上的表现。
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体后代的表现。
其中,常见的遗传机制包括等位基因、基因频率、杂合子和纯合子。
2.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优胜劣汰的过程,在环境中更适应的个体会更有机会繁殖下一代。
它作为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包括适应性选择、性选择、育儿选择等。
自然选择产生遗传变异,促进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
3. 物种形成物种形成是指由于地理和遗传方面的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群体会隔离并演变出新的遗传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物种形成可以通过地理隔离、生态分化、基因漂移等多种机制来实现。
进化生物学论文进化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它试图解释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生物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这门学科不仅关注物种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的演变,还深入探讨了进化的机制和驱动力。
进化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例如,在一个昆虫群体中,如果某些个体因为基因突变而产生了更有效的防御机制,使它们能够更好地抵御天敌的攻击,那么这些个体就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将其有利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有利的变异会在种群中逐渐扩散,导致整个种群的特征发生改变。
另一个重要的进化机制是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过程都会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和特征。
如果这些变异能够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它们就有可能被保留下来,并在种群中逐渐积累。
物种形成是进化的一个关键过程。
当一个种群由于地理隔离、生态隔离或生殖隔离等因素而与其他种群分开时,它们会在不同的环境中独立进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隔离的种群可能会积累足够的差异,以至于无法再进行交配和产生可育的后代,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例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就是物种形成的一个经典例子。
由于岛屿之间的隔离和不同岛屿上食物资源的差异,这些雀类在形态和食性上发生了显著的分化,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物种。
进化生物学还关注生物的适应性进化。
适应性进化是指生物为了适应其所处的环境而发生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改变。
例如,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和白色的外表是对寒冷北极环境的适应;沙漠植物发达的根系和保水的结构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这些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自然选择长期作用的结果。
在研究进化生物学的过程中,化石记录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之一。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在过去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
课程名称:进化生物学主讲教师:吴华、赵勉
学号 2009211774 姓名赵晓乐成绩:
对进化生物学的一点看法
摘要:从研究生命的起源的现如今拥有高智商的人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很多学者认为到了当代人类已经不再进化了而最近的一些科学研究已然否定了这一结论。
人类仍然在发展进化并且速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迅速。
随着可以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为进化生物学学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进化生命起源分子生物学
一、人类仍然在进化
进化生物学这门课的学习已然结束,但是人类对于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滞。
最近看了几篇有关进化的文章对我固有的知识有了很大的冲击。
几十年来,无论是公众还是世界最杰出的生物学家,几乎都已形成一个共识:人类的进化已经结束,自然选择已经与人类没有什么关系了,我觉得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科学家指出,自从 5 万年前现代智人出现以来,就一直再没有发生生物学上的变化了。
这一理论根深蒂固,事实上已被奉为金科玉律。
然而,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却大胆地向传统理论发起了挑战。
该研究认为,人类基因组内最新的适应性突变极其丰富,尤其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突变的产生就像雪崩一样越来越快。
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 1 万年里,人类进化的速度比人类历史上任何其他时期都要快逾百倍。
科学家已发现的新的适应性基因突变有约2000 个,这些基因并不限于皮肤和眼睛的颜色等公认的种族差异的表面性状,而涉及到大脑、消化系统、寿命、免疫能力、精子生成和骨骼等,可以说关系到人体机能的每一个方面。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将今天的人类区别开来的生活态度和风俗习惯等主要是源于文化差异,而现在一些科学家认为,几乎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特性,无不受到遗传基因的强烈影响[1]。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现在人类进化的速度加快呢?1 万年前,地球上有1000 万人口;到罗马帝国时期,全球人口激增到 2000 万人;公元 1500 年之后,全球人口一直呈几何级数上升,到今天已经超过 67 亿。
这为基因突变提供
了基本的“材料”。
理所当然的,随着地球人口的激增,进化演变也会明显加速。
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以计算机模拟人类于 600万年前与黑猩猩分道扬镳之后,一直以近现代的演变速度进行,看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
这种人类一直以稳定速度进化的试验得出了一个极其荒谬的结果:人类与黑猩猩这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异竟然是今天实际差异的 160 倍。
莫伊齐斯等认为,这个实验结果完全可以证实人类进化是在最近才开始加速的[1]。
一些适应性自然选择产生的变异基因对人类的进化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例如精子的高速进化可能是城市诞生、男性之间竞争更加激烈所致。
今天的精子与5000 年前的精子是非常不同的,新的变异了的基因可能对精子的数量、运动性和存活率产生了影响。
还有一个例子是对上述观点的最好支持。
有证据表明,大脑的进化与身体其余部分同样迅速。
其他大约 100 种快速变化的基因与包括复合胺(与调节情绪有关)、谷氨酸(与兴奋情绪有关)和多巴胺(参与调节注意力)在内的多种神经传递质有关。
据估计,这些与神经传递素有关的基因变异中的 40% 似乎是在过去 5 万年里完成的,其中多数是在仅1万年之前出现的。
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莫伊齐斯认为,自然选择可能更青睐那些适应复杂社会秩序而形成的能力和特性。
莫伊齐斯说,在狩猎采集的人类社会中,如果发生冲突,通常可能是其中一方一走了之,因为当时的社会形式流动性很大,人们很容易加入到另一个社会团体中去。
但是,自从最早的农业社区建立起来之后,当人们在某个地方扎根定居下来后,就不可能一走了之了。
莫伊齐斯指出,这就产生了适应性自然选择的压力,通过基因修改调节机制来适应某种新的生活方式。
人类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的生活,促进了劳动分工,产生了许多专业化的工作,加上农业耕作大大丰富了食物来源,农产品过剩催生了农业贸易制度,从而产生了个体对特定认知优势的选择需要。
埃里克·王说,“在跟踪农产品货源以及以物易物的交易中,数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如果记忆力好的话那就更好,因为你得记住谁欠了你多少。
”[1]
其实这些理论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大相径庭。
环境、人文因素产生的基因适应性变异如智商、形态等,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这些变异的人群比没有产生变异的人群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他因而他们的后代也会收益虽然这种影响不会在一代上体现出来但经历几代之后差距会越来越明显没产生变异的人群会在社会
上不占优势而边缘化。
量变达到一定的积累之后整个社会必将向前发展,这可不可以说是人类又进化了呢?
从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发现我们的仍然在进化的。
我记得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升旗,看到刚进学校的一年级的小朋友我总觉得他们是比我们小一岁吗?为什么我总觉得整体都比我们高一点呢?当时也没太在意这个问题。
后来我大学去教小学生时,发现好多女生小学还没毕业都已经跟我们差不多高了有的甚至比我们高.看来在这近十年里,人的长高有年轻化的趋势并且一代比一代高。
分析一下原因,现在结婚时女方一办首选高个子的男生而个矮的男性不占优势,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矮个子会被选择性边缘化。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家长比以前更重视孩子的饮食,他们知道给孩子吃什么有助于孩子长高。
而高个子的孩子越多将来他们的下一代的平均身高也会有所提升。
每一代高一点点随着时间的积累高个子必将成为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进化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进化生物学的未来发展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应用前景。
以Miller为代表的放电氨基酸合成实验开创了现代生命起源的新纪元。
该实验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氨基酸等生命物质是怎样由最简单的原始小分子而生成的。
沿着这一条道路,人们逐渐理解了碱基、糖、核昔及核昔酸等其他重要生物物质的起源问题。
在该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同时促进了放电化学、光化学和其他射线化学发展,并进而推动了微波化学和声化学的发展。
以Orgel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对核酸的模板聚合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没有酶存在的条件下,核酸单链可制造其互补链形成双链,并进而复制自己。
另一批科学家则发现RNA不仅是遗传物质,而且它具有催化功能。
由此提出了细胞起源之前的‘RAN世界”理论。
以上两者结合在一起,科学家们又发展起来了一种试管内进化技术—分子进化工程。
现在分子进化工程的结果己经能够回答诸如以D一核糖组成的核酸只选择性把L-氨基酸联接上tRNA这样的困难问题。
与此同时,在新药创造,新功能基因的发现和新物种的开发方面,分子进化工程的发展已显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2] 以上种种表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研究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制高点之一,也是同时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交叉学科.
从上述事例不难总结出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化必将或已然成为进化生物
学发展的新趋势。
生命的进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如何找到物种之间进化的证据一直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生物界中不同物种的进化历史可以从化石中找到证据,但是由于我们能够得到的化石数量是有限的、零散的,采用这种方法很难全面把握生物之间的进化历史和进化关系。
在分子生物学出现以前,利用生物的形态学特征、解剖学特征和发育学特征来研究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是一种最普遍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对特征的选择依赖性很大。
由于在进化过程中,相似的结构可能独立地进化,如脊椎动物和章鱼的眼睛虽然功能相同,但却是由完全不同的途径进化而来的;又如蝙蝠具有可以飞行的翅膀,从这个角度看,它应该属于鸟类,但是实际上,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因此很难找到稳定的特征来分析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在20世纪中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化研究开始进入分子水平,尤其是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基因测序技术快速发展,多种物种的生物序列数据(比如DNA、RNA和蛋白质序列)的积累已经越来越多,这为人类从分子水平研究物种的进化关系提供了可能。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生物分子中蕴含着物种进化的痕迹,而且生物分子的获取远比化石的获取容易,因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种的进化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
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能力大大提高,而成本却明显降低,这为人类利用大量生物分子数据进行物种进化的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可能。
从大量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物种的系统发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过生物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系统发育学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各种各样基于分子水平的系统发育树推断方法被提出来。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对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的了解将更加深入和全面,对物种之间进化关系的刻画将更加合理和接近真实的生物现象。
同时,随着机器学习理论的发展,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和技术也将被用于分析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物种进化研究将取得一些新的突破。
[3]
参考文献
[1]林声.人类还在进化吗.大自然探索2011年09期:56-60
[2]赵玉芬,成昌梅,巨勇.生命起源研究具有巨大应用前景.国际学术动态2006年03期
17-18
[3]张树波;赖剑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计算机科学2010年08期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