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要点1.血脂异常的定义: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脂质物质的异常增高或异常降低。
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等。
2.血脂异常的危害:长期存在的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3.营养管理的重要性:饮食是影响血脂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饮食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血脂异常,减少相关疾病的风险。
4.健康的饮食原则:健康的饮食应包括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膳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适量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固醇等。
5.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高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是导致血脂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减少食用动物油脂、高脂肪乳制品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6.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植物油等,可以预防和改善血脂异常。
7.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高胆固醇的饮食也是导致血脂异常的重要因素,应避免过多摄入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等。
8.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富含纤维的食物可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脂,如全谷类、蔬菜、水果等。
9.适量摄入植物固醇:适量摄入植物固醇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如大豆、豆制品等。
10.个体化营养管理:饮食管理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例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基础血脂水平等。
11.物理活动的重要性: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脂异常的风险。
12.联合干预的效果:饮食管理与药物治疗可以互相协同作用,以获得更好的血脂调节效果。
13.定期随访和评估:患者在饮食控制和营养管理方面需要定期随访和评估,以监测血脂水平的变化。
《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提供了全面的饮食管理指导,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管理血脂异常,并最终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遵循营养管理的原则,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方式,以维护血脂的平衡。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最新《肿瘤生存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摘要:伴随我国肿瘤防控措施的完善及抗肿瘤诊治水平的不断提升,肿瘤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生存率逐年提高,肿瘤生存者这一逐渐壮大的群体也越来越被重视。
因此,肿瘤生存者的全程管理包括及时发现生存者存在的潜在不良影响,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基于上述因素,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撰写本共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注重生存者个体化的差异,强调生存者管理的理念以及操作流程,加强社会各界对于生存者的关注,完善生存者的全程管理制度,为广大医护人员、生存者及家庭成员提供相关问题的管理规范,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法,从而推动肿瘤生存者的全程、全方位管理的有效实施。
1 概述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肿瘤研究机构(IARC)统计中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457万例,死亡病例300万例,均位居世界第一。
尽管如此,我国恶性肿瘤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据国家肿瘤中心数据估计,我国总体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在10年内从30.9%提高到40.5%。
另外,多种治疗方法的进步和疗效的提升,使曾经罹患肿瘤且已脱离治疗的人群不断壮大,这类人群在治疗后依然受肿瘤所导致的短期和/或长期的潜在影响,包括对身心健康、健康行为、职业和个人身份认同等的影响。
对这部分人群的关注与管理,也是全程、全方位管理肿瘤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肿瘤诊疗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重要实施内容。
2 共识制定基本信息3 肿瘤生存者的管理3.1 生活方式干预3.1.1 体育活动肿瘤生存者体育活动建议专家共识推荐:(1)在进行体育锻炼之前均应进行评估,评估生存者是否存在中高强度运动不良事件。
(证据分级:C;推荐强度:Ⅰ)(2)肿瘤生存者的体育活动建议:每周的运动总量应达到150~300min的中等强度活动或75~150min的较高强度活动,或两种运动等量组合;每人每周应进行2~3次的涉及主要肌群的力量训练(抗阻和力量训练);每周至少2d对主要肌群进行拉伸,推荐进行包括多关节(如胸部推举、肩上推、下蹲、弓步、俯卧撑)而非单一关节的锻炼,阻力训练计划应包含所有的主要肌群(胸、肩、手臂、背部、腹部、腿和足)。
2024《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全面阐释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多学科诊疗(MDT)实施方法。
目前,在全球卵巢癌致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宫颈癌。
2020年,卵巢癌造成全球约有20万女性死亡,1990年至2019年的流行病学趋势研究表明,高度发达地区的负荷和死亡率最高[1]。
因其发病隐匿性高,缺少有效筛查手段,70%的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已是晚期[2]。
同时卵巢癌患者易复发,尽管标准地经过R0手术和6个疗程以上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约70%的患者仍会在2年左右复发[2]。
这些都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正是由于卵巢恶性肿瘤治疗的复杂性、长期性,传统的“一医一患”,或者“专科医师治疗专科病”的模式越来越难以提供全面优质的诊治方案,因而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结局。
多学科团队(MDT)协作诊治模式,通常由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心理治疗科、营养科等多个学科共同诊断、共同制定诊治计划,从而保证高质量的诊治方案,避免误诊、误治,使患者生存受益。
2021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专门编撰发布《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3],以期为临床实践中MDT诊疗理念实施提供最新指导,本章将对该专家共识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卵巢恶性肿瘤MDT协作诊治的目的和意义首先,MDT模式提供了全流程的诊治决策和管理方案,其最终目标定位于改善患者生存和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避免单一专科治疗的局限性,节省多个学科分次诊治的时间,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治效率。
其三,促进各学科专业人员的交流与协作。
其四,有助于医院、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卵巢恶性肿瘤诊治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最后,有利于卵巢恶性肿瘤诊治领域高水平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实施,并促进卵巢恶性肿瘤诊治相关基础研究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卵巢恶性肿瘤MDT协作诊治的执行与实施(一)MDT会议的标准流程●病历汇报及信息汇总:由提请讨论病例的主管医师详细汇报准确的临床病历信息。
最新中国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重点内容营养不良可能会对癌症患者造成治疗耐受性降低、创口愈合困难、术后感染风险增加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甚至缩短生存期。
因此,营养问题对每个癌症患者、家属和临床医生来说都至关重要,甚至和治疗—样重要。
有些晚期患者通过饮食调理改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癌能力,从而显著延长生存期。
2021版csco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为大家做了详细的整理,具体内容如下: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应遵循三阶梯营养治疗策略营养筛查与评估,营养教育与膳食指导要贯穿于恶性肿瘤诊疗的全过程患者经口进食不足时,推荐补充性肠内营养,首选口服营养补充,对于消化道功能基本正常,引进障碍等原因而摄入不足时可考虑管饲喂养通过经口进食和肠内营养仍不能满足营养素的需求时,推荐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肠外营养不可行或不耐受时,给予全肠外营养需要摄入的营养素推荐胧汰祧巠雷求可让和1楼测定法侧纣3儿法测会时可采,u 估算沈懂测19缮思名:暨高要登卧床忠行20-2坎kcal (kc • d) 活动忠名·2子30kca1(K8, d)也以全天门入的水叟(包祜饮水和仓行水和IU钠戍所含的水)为30寸如i(Kgd)U斛屈应继1t/t正常位1ll峻水化介蛋白坎年0成员入呈1;;心过lsilks • d)让议达到1.s-2.0, Ckr • dl 氐Iii饿只代界东订0臣人只梦.�JHO FAO的伟们“n京和Jq杯代作学令的推#肠内仵片驯剂肠内代r 制剂可饮伴J习.氨蜕.心床用的分尺达lllf+冗型进行分灭时外什拧处方让1义下ih戎休怂星l5OO 肠外仵拧制剂一1800恳II ii.;&.Iii幻筒的、一?忱勹的分文1l行肪30\-50`的仇忙比例让介丛的比例肿墙迅石IM手术JIii的开片梦芍但坎人酐上,准,碳水化合物供恺比例为劝`~65、引胰岛农授伉仵体重下凡忠石应减少袄水化合饬供能比例达忏饮食叶匐巧虑介饬的GI和L 爹1岭戌人群h,准后的比侧为20、~30\:付胰岛素抵执仵!伞汛下岱忠行,憎忭增加片肋功控比例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治疗推荐_,r r -'I l I'1,I 一伸噫下术孚石触岛欠彝霄吨B认曼``妯忙廿闷...食胤拭的道逵童复外1小.卓仓戒-�··化介蚀.«丘滇I 尽'1计11暹食.,羹吟水悼,颅功劓价竹可....喇震翰本c,"`占人'"们愈g皇``',.枚树扁享佐料巍峭?..111鲍心I L ,反况抉九.n ■n比氧斗',臧象羹«,屯扈8令8`代崛们疯鬟·”“`刚帐*吐蛐壳史,伞"u.."L('l,引2...`鬟e”“h 心.O比鲁,勺出“”“`冬L白删鼻t"'4···,”“白阳尺件仿于镶...会掏"蚋.最8了卡伽仲拿\勺鹹豐穴..粕羸1f 伯会沁f价介捻歙升尽价介霉"的及抒忙矗禾嫡忙喇”; r:; 丸车工;“喜也疗作停”“',..戏·"肃矗介干毓斗"雕蟾玉«I“”`.,.臭戍曹停心如l:tf仗陬曷,“”“诫食屯名贯'”3人畿皇f 足鼻害I凶`塌立1凡IIaf1阜干重成.......劝价入干"c 本喊付的f'一1·艾共昂纶”,.蠢疗鼻凰励的邑````己宇仗.电青力4良臧,皇畏"丸岭“',“行,任i ,··卿掏内何异心I认柯龟乙"".,..“'`或什伦L什凡';.,计增伟悖不食诚”“忙,”“平rP"足量.....“们墓r «臧舶外R挣出疗U>lt ,"i仵易风殿忐件詹4簪良们··,«C”“心饮仍'`...儿行靠膺嚼霉叶«6”“嘈食和雷内会作不.臧王羲..最价“`'d”J“'巳`裘介",F<畸已吐忙受青芹忙疗."飞t 过t”“”“”蟋臧记臂舟詹痕的恐. '`擘皇参高n“`'草珂代刀-功“”“...,比心·“小帖计耘木饥鲁玉门纪句嗣咧忐·代'...缢&仪抻曹”“n 勺嚼食霾轨.内胄霉霄心s.旯,t硕让"代噜i.."忖成匕纂、,本.n...”“. ..,......麓鼠鼻..蛐胃斗6信冒..羸...,.,“”千菁"',本(,管,初佩`行.. ·曼..心疗,,愚书E\,.蛐受妥1,“”'.”“9穹幢九八镶·王,"蓦、臂鼻,介曼旯飞名朽戾"网.`G匕斯"佑疗们也行.霄.日叫扑克嚷1` 斡雪簪心``J筏受,3`良懿成魔髦于口们巴名.处喔仵片伦壳"几扈榷,IIH阑兄切S...龟调n..勺忆情汽·几永.汗化擘少疗斗头揖巍丑寰氯必竹亨."几隧fi,,"'r.,...(..切雹花·情"'L过1··入啊.,足丘付问...“,C”V,“十嘈,内)n........` I,hll灼彝扈斤鲸.概覆息名鹹各什$一,m达氖足蠡养耸痕入...皇.."嘈人C.g 耄."鼻女疗阑"'t..处茂...,...叩书嗜裨缢鱼贮蟾.”“管青,心"'蟾`甸饥',1分的慢謹望'“”Wht`,灿!ltt蛔伸壕名呱,"管`“'七会养.必噜.心霄`'.`'”` 儿K..望句.“`簪1肿瘤手术患者入院时均应进行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对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者应进行营养干预(营养教育、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等)。
185.《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要点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从2002年的18.8%上升至2020年的27.9%,患病人数已达2.45亿。
虽然控制率从2002年的6.1%提高到2020年的16.8%,但据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除高血压外,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吸烟和糖尿病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因素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高血压人群中,80%~90%伴有上述一种或多种ASCVD危险因素。
单纯降压治疗对降低ASCVD的致死及致残率作用有限。
高胆固醇血症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存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二者并存使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
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现状【专家共识】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
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首要危险因素,患病人数高达2.45亿,其中41.3%的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对自身血压及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当不理想。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血脂全面管理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关键点。
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加速ASCVD进程【专家共识】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均提示,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并存的患者ASCVD风险倍增。
血压升高和胆固醇水平升高的暴露时长与终生ASCVD发病风险相关。
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中高血压和高LDL-C分别为第1、3位的危险因素。
预测未来15年我国心血管疾病会日益严重。
高血压患者降压联合降LDLC治疗获益更大【专家共识】无论是单用他汀,还是他汀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和/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的系列随机对照试验(RCT)均证实,随着LDL-C目标水平的大幅下移,进行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者达40%~8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HOPE-3、ASCOT-LLA等研究亦证实,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联合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越早启动获益越大。
恶性肿瘤患者康复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为改善中国肿瘤康复期患者的长期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最大限度地改善临床获益及患者预后,中国营养学会肿瘤营养管理分会组织专家,根据我国肿瘤营养诊疗现状、国内外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专家经验和意见,围绕肿瘤患者康复期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诊断、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及医学膳食管理的原则、方法和标准,更新制订本共识。
本共识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分级系统,按照〃证据推荐意见〃的基本框架进行分别阐述。
肿瘤患者康复期营养管理的适应证及目标对肿瘤康复期患者进行合理的膳食营养管理,是生活方式改善及支持治疗的重要内容。
包括系统评价、大样本队列研究等的研究证据均提示,健康膳食(充足摄入果蔬、全谷物食物,减少红肉/加工肉类摄入)及适合的锻炼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及总体生活质量【2-4】。
2023年的一项系统综述提示,地中海饮食地中海饮食或其他基于植物性食物的膳食模式有助于改善肿瘤患者的肿瘤相关疲乏症候群,而在膳食中增加充足蛋白质改善瘦体组织与肌肉也有益于缓解肿瘤相关疲乏症状[51来自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患者群体的证据也表明,高脂肪少蔬果的饮食摄入及体重超重;肥胖会增加肿瘤复发风险,而降低饱和脂肪、增加各类微营养素摄入有助于降低肿瘤复发概率[6-8]o另一方面,肿瘤康复期患者多为高龄人群,也是代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维持适宜的体重及代谢状态、减少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样具有重要的健康意义【9-10】。
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CancerSociety,ACS).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uropeanSocietyforParentera1andEntera1Nutrition,ESPEN)均建议【11}1肿瘤患者康复期应定期寻求临床营养(医)师的营养建议,避免或减轻能量及营养素缺乏或不足,达到并维持合理体重,保持适宜的瘦体组织及肌肉量,改善体力状况,必要时应进行营养干预以改善肿瘤高分解代谢症状。
2021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肿瘤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在临床工作中,多数医师对溶瘤病毒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循证医学证据缺乏足够的了解,临床应用缺乏统一规范,且目前国内外尚无溶瘤病毒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的专家共识。
鉴于此,由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许青教授、陆舜教授和陈健华教授牵头,组织上海数十位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的专家,参考近年来溶瘤病毒在抗肿瘤治疗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结合专家们的实际临床工作经验,从溶瘤病毒的分类、抗肿瘤机制、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管理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编写了《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上海专家共识(2021 年版)》,近期发表在《中国癌症杂志》,以期为临床医师规范使用溶瘤病毒类药物提供参考。
溶瘤病毒是一类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的天然或重组病毒。
与传统免疫治疗相比,溶瘤病毒治疗具有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小、杀伤肿瘤途径多、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溶瘤病毒可为不同类型、不同进展阶段,甚至转移性和无法治愈的肿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更重要的是,其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使原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反应欠佳的瘤种变得敏感。
目前开发用于肿瘤治疗的溶瘤病毒类药物已有数十种,包括腺病毒(adenovirus)、HSV-1、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呼肠孤病毒(reovirus)、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等。
在2000—2020 年发表的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 5 种溶瘤病毒分别为腺病毒、HSV-1、呼肠孤病毒、牛痘病毒和新城疫病毒。
本共识主要介绍已完成Ⅲ期临床研究并获批上市的两种溶瘤病毒类药物:H101(重组人5 型腺病毒)和T-VEC(HSV-1)(表1)。
01、循证医学证据01 已获批适应证➤H101:鼻咽癌中国一项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比较了瘤内注射H101 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研究共纳入160 例头颈、食管鳞癌患者,其中91 例为鼻咽癌,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化疗。
《恶性肿瘤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恶性肿瘤是世界上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而血脂异常对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为了更好地管理恶性肿瘤患者的血脂,中国专家共识对该领域的管理作出了一系列要点。
以下将介绍这些要点,探讨血脂管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重要性。
首先,根据专家共识,血脂管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起到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恶性肿瘤的发展与血脂异常有一定关联,高脂血症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因此,针对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管理,有助于减少肿瘤的发生和扩散。
专家共识提出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指导,包括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血脂管理方案。
其次,专家共识指出要加强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戒烟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减少肿瘤风险。
专家共识提出了一系列生活方式干预的建议,包括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增加纤维素和蔬菜摄入、减少饱和脂肪摄入等。
此外,专家还提醒患者要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
进一步,专家共识指出药物治疗在血脂管理中的重要性。
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特点,专家共识提出了适合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并对各类药物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例如,针对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患者,可以选择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专家还指出,在选择合适药物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用药禁忌等因素。
最后,专家共识强调定期监测血脂水平的重要性。
通过定期检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血脂水平的稳定。
专家共识还提出了监测方案的具体内容和频率,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进行血脂管理。
总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脂管理对于预防肿瘤的发生和进一步的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血脂水平,减少肿瘤风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脂管理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制定,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在内的各种脂代谢异常,其中LDL-C及T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近年来ASCVD 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
我国目前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膳食营养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版)》指出:降脂治疗中首先推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等,其中合理膳食对血脂影响较大;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2018版胆固醇指南同样指出:生活方式改变仍然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基石,即使应用药物治疗,也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并遵循医学营养管理。
推荐所有人一生中都应该保持心脏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医学营养管理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是血脂异常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缺的措施。
为更好地发挥医学营养在血脂异常管理中的作用,结合国内外诸多证据及专家意见,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临床营养与健康分会联合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检索了近20年发表的文献,根据膳食模式、食物品种、营养补充剂、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等和血脂异常的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并分析,充分考虑卫生经济学效应,讨论形成推荐意见,并以专家组成员同意比例描述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最终形成本共识。
第一部分医学营养管理对血脂异常人群的作用慢性疾病和老龄化正在给全球医疗保健行业带来越来越大的负担。
一项系统评价表明:由营养师主导的肥胖或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的营养干预具有成本效益。
尽管经过药物疗法可以帮助控制血脂异常,但营养干预是帮助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更安全的选择。
研究表明:饮食咨询可有效降低高危险人群TG水平,并且在改善TC水平方面至少与常规护理一样有效。
《伊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近年来,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其中伊布替尼作为一种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已经成为B细胞力帆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药物。
为了进一步统一伊布替尼的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同制定了《伊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中国专家共识》,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该共识的要点。
该专家共识首先强调了伊布替尼的适应症。
目前,伊布替尼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间变性淋巴瘤,因此,只有这些疾病的患者才能接受伊布替尼治疗。
其次,该共识明确了伊布替尼的剂量和用药方案。
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给药剂量为每日25-30 mg/kg,口服,每天一次;对于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给药剂量为每日420 mg或560 mg,口服,每天一次;对于间变性淋巴瘤的患者,给药剂量为每日560 mg,口服,每天一次。
此外,伊布替尼的用药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第三,该共识重点强调了伊布替尼的不良反应和风险管理。
尽管伊布替尼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有一些不良反应需要注意。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疲劳、恶心、腹泻、皮疹、感染等。
在使用伊布替尼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指标,并及时处理伴随的不良反应。
此外,伊布替尼治疗也可能引发二次恶性肿瘤,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和人体其他异常变化。
最后,该共识还提到了伊布替尼的治疗持续时间。
专家建议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将伊布替尼用作持续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或者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
与此同时,伊布替尼治疗后的随访也非常重要,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伊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中国专家共识》明确了伊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适应症、剂量和用药方案,并重点指出了其不良反应和风险管理的要点。
这一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在伊布替尼治疗中提供了准确的指导,将对我国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水平有重要推动作用。
2021内分泌疾病患者的血脂管理(全文)2020年12月,美国内分泌学会(TES )发布了内分泌疾病患者的血脂管理指南,本文主要针对内分泌疾病患者血脂异常的诊断和管理提供指导建议,目的是预防心血管事件和甘油三酯诱导的胰腺炎。
筛查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内分泌失调的成年患者,i议检测多个血脂指标,以评估甘油三酸酯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㊉㊉㊉O)说明•初次筛选,可选择非空腹血脂检测。
•如果甘油三酸酯水平升高或疑似有遗传性血脂异常,应重复空腹血脂检查。
•可采用空腹或非空腹测量脂蛋白(a)水平。
对于内分泌失调的成年患者,建议通过评估传统的危险因素,以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包括计算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
(1㊉㊉㊉O)对于内分泌失调处于临界或中等风险(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为5%-19.9%)的患者,尤其是具有其他风险增强因素的患者,其中关于他汀类药物治疗或其他预防性干预措施的决定尚不确定,建议检测冠状动脉钙,以指导共同决策。
(2〶㊉㊉O)说明•目前,建议冠状动脉钙检测作为评估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工具。
•冠状动脉钙二0,表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非常低。
有证据表明,低危患者5-7年,中低危患者3-5年,高危患者或糖尿病患者则3 年内重复检测冠状动脉钙。
•对于无糖尿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且低密度脂蛋白>70 mg/dL ( 1.8 mmol/L ), 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7.5%, 或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为5%- 7.4%并伴有1或多个风险增强因素的患者,除了饮食和运动外,与患者讨论风险/益处后,建议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
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个人疾病史的成年患者, 议测量6蛋白(a)来评估风险,以及是否需要接受治疗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㊉㊉OO)说明•脂蛋白(a )>50mg/dL ( 125 nmol/L )会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恶性肿瘤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
要点
脂类是三大营养物质之一,脂类除能量供应及能量储存外,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脂类是细胞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包括磷脂(甘油磷脂和鞘磷脂)、胆固醇,脂类代谢的改变会直接影响细胞膜的合成,进而影响细胞的增殖;(2)脂类是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关键活性分子之一。
多种脂类分子直接或间接参与各类细胞信号转导、炎症和血管的调节过程。
脂类代谢异常不仅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还与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等密切相关。
肿瘤细胞脂类代谢异常表现为不受控的脂肪酸从头合成及脂类合成增强,为肿瘤细胞持续增殖提供相应的微环境。
肿瘤宿主的脂类代谢相对复杂,在脂类代谢合成异常的同时,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外源性脂类利用障碍,从而诱发肿瘤患者血脂异常。
一、肿瘤患者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一)肿瘤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1. 高胆固醇饮食与肿瘤发生的流行病学:
2. 血脂异常与肿瘤发生的流行病学:
(二)肿瘤治疗引起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二、肿瘤患者血脂异常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 普通人群共有危险因素:普通人群血脂异常主要的共有因素包括:(1)高血压;(2)糖尿病;(3)肥胖:体质量指数≥28kg/m2;(4)吸烟;(5)年龄:女性≥55岁,男性≥45岁;(6)不良饮食习惯;(7)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脂血症者;(8)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事件疾病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事件疾病者(男性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5岁,女性一级亲属发病年龄<65岁)。
2. 肿瘤治疗相关危险因素:肿瘤治疗可引起高脂血脂,常见的因素包括:化疗药物,内分泌治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放疗等,其详细临床研究、影响血脂的机制及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具体汇总见表1。
三、肿瘤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指引
(一)肿瘤患者血脂异常主要控制靶标
本共识结合现有临床研究数据,将肿瘤患者血脂异常的主要控制靶标列为LDL-c,次要靶标列为非HDL-c。
(二)ASCVD危险分层
肿瘤患者ASCVD的血脂分层标准具体为(具体评估流程见图1):(1)极高危人群:已诊断为 ASCVD的人群。
(2)高危人群:LDL-c≥4.9mmol/L;TC≥7.2mmol/L;LDL-c水平为1.8~4.9mmol/L 且年龄为≥40岁的糖尿病患者;TC水平为3.1~7.2mmol/L 且年龄为≥40岁的糖尿病患者;AS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10%;年龄<55岁且 AS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为5%~<10%,同时合并2项普通人群共有危险因素的患者。
符合以上条件之一的肿瘤血脂异常患者定义为ASVCD高危人群。
(3)中危人群:AS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为5%~<10%。
(4)低危人群:AS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5%。
(三)LDL-c 控制目标
根据肿瘤患者ASCVD危险分层而定,极高危险患者LDL-c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高危患者LDL-c应控制在
2.6mmol/L以下,中、低危患者LDL-c应控制在
3.4mmol/L
以下。
(四)抗肿瘤药物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
真实世界数据引用美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不良反应上报数据库,应用报告比值比法(ROR)挖掘抗肿瘤药物血脂异常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值,ROR数值95%置信区间下限值RORO25>1时,提示相关抗肿瘤药物血脂异常不良事件存在相关危险信号。
本共识根据RORO25值的大小,将抗肿瘤药物引起血脂异常分为高危(RORO25>1)、低危(RORO25≤1)。
替西罗莫司、西罗莫司、劳拉替尼、左旋门冬酰胺酶的 RORO25均>10,其血脂异常风险尤为高,使用时应特别警惕。
(五)肿瘤患者血脂异常的非药物干预
(六)肿瘤患者血脂异常的药物干预
具有充足循证医学证据的肿瘤患者血脂异常治疗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其他的调脂药物如苯氧芳酸类(贝特类)、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尚不充分。
1.他汀类药物治疗:
2.贝特类药物治疗:
3.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4. 降脂药物联用原则: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他汀类药物常规与其他降脂类药物联合使用,他汀类作为肝药酶P450的底物,常可与其他降脂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可显著增加他汀药物的肝损风险及肌肉不良反应。
当肿瘤血脂异常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后血脂水平仍未达标,可考虑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
(七)肿瘤患者血脂监测周期
1. 高危血脂异常抗肿瘤药物:
2. 低危血脂异常抗肿瘤药物:
3. 血脂未达标后监测周期的调整:
四、结语
规范管理恶性肿瘤患者血脂异常,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专家组制定本共识有助于临床医师加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脂管理,有助于临床医师甄别常见抗肿瘤药物引起血脂异常,确保患者在肿瘤治疗时血脂得到较好地管理,并通过多学科会诊讨论的模式调脂方案与抗肿瘤治疗方案的用药安全,兼顾化疗疗效与调脂疗效。
(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