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后远期抗体水平及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536.50 KB
- 文档页数:5
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对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从我院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儿童中选取264例进行研究,并按照儿童实施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前后将其分为治疗组(实施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和对照组(实施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前),均为132例,对比两组儿童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状况。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中IgG阳性率和保护率,治疗组患者清中IgG阳性率同对照组患者间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组患者保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本次研究实施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的132例儿童中,12例儿童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一过性发热反应和腹泻等,2天后会自行缓解,少数儿童在采用对症输液后症状消失。
结论: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可有效提高儿童免疫效果和保护率,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一定保障作用。
【关键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临床效果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1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1-0112-02麻疹疫苗属于减毒活疫苗,在儿童接种后会刺激机体产生主动免疫力,一般没有局部反应,部分儿童会出现散在皮疹和一过性发热反应等不良症状,2天后会自行缓解,少数儿童在采用对症输液后症状消失。
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特从我院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儿童中选取264例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264例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儿童,并按照儿童实施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前后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32例,男77例,女55例;儿童年龄为4—13岁,平均年龄(6.2±3.3)岁;对照组132例,男76例,女56例;儿童年龄为5—14岁,平均年龄(5.9±4.7)岁。
对两组儿童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一例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引起异常反应的调查报告【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06-012009年10月赤壁市疾控中心根据《湖北省卫生厅关于做好2009年全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通知》精神,对8月龄~14周岁儿童无论以往有无麻疹疫苗接种史和麻疹患病史,均为强化免疫对象。
于2009年10月18日对一男性5岁儿童接种了麻疹疫苗,10月22日受种者接种部位周围出现出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逐步扩大,并逐渐双下肢乏力表现。
经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异常反应专家组鉴定确定为接种麻疹疫苗的引起过敏性紫癫的异常反应。
现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
1.1 受种者基本情况张xx,男,2004年5月13日出生,足月顺产,第1胎次,出生时体重3.8kg,按免疫接种程序接种了卡介苗、乙肝疫苗、糖丸、百白破三联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麻疹疫苗等常规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
平常身体健康,家人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
1.2 受种者接种麻疹疫苗情况该儿童于2009年10月18日在赤壁市接种门诊接种麻疹疫苗,该疫苗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810168,有效期为2010415。
接种部位:右手上臂三角肌、下缘附着处;接种途径:皮下注射,剂量为0.5ml。
疫苗外观正常、无裂痕,低温保存,同批次疫苗10080人份。
一次性注射器,规格1 ml,山西新华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80110,有效期2010165。
1.3 疫苗冷链管理和规范接种情况该批疫苗由赤壁市疾控中心于2009年9月28日用冷藏车运送。
疫苗在运输、储存、接种过程符合冷链管理要求,接种单位、接种人员、接种过程符合免疫接种规范,受种者监护人签了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疫苗、注射器有批检合格证明。
接种同批号麻疹疫苗未出现类似现象。
1.4 受种者就诊治疗经过及随访情况该儿童于2009年10月18日上午接种麻种疫苗,观察30分种后无不适离开,10月22日监护人在给儿童洗浴过程中发现儿童注射疫苗部位周围出现米粒大小红色皮疹,压之不褪色,而前往接种门诊咨询,接种医师告之到赤壁市人民医院治疗,经门疹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随着时间的推移,皮疹范围不断扩大,并出现双下肢皮疹和无力的临床表现,前往湖北省咸宁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体格检查:右上臂可见米粒大小的红色皮疹、压之不褪色、黄豆大的暗红色的瘀斑、双下肢可见散在、对称红色皮疹、未见片状融合瘀斑、双膝腱反应正常,其它部位正常。
0~15岁儿童麻疹病毒抗体监测结果分析目的通过对儿童麻疹抗体水平监测,为制定控制或消灭麻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随机抽取辖区内常住及外来人口0~15周岁儿童211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检测麻疹IgG抗体。
结果211名儿童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1:472.9;抗体滴度≥1:800的比例为50.2%;<1岁组与1~4岁组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x2=12.56,p<0.01),根据平滑均数法提示抗体阳性率与年龄分组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有麻疹疫苗接种史与无接种史抗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x2=96.2,p<0.01)。
结论辖区大年龄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较低,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麻疹疫苗接种工作,达到保护易感人群,控制麻疹的目的。
标签:儿童;麻疹抗体;监测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密切呼吸接触和飞沫传播,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1]。
自上世纪80年代由于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开展,辖区麻疹发病率较前有大幅度下降,但近年来局部地区的散发或爆发时有发生,特别是大年龄组儿童和成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为了解辖区内儿童麻疹免疫水平,于2014年6月~7月对某镇常住及外来人口子女的211名0~15岁儿童进行麻疹抗体监测。
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及样本采集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某镇0~15岁儿童211人,各年龄组调查人数不少于20人,用毛细管采集每人末梢血0.3 ml分离血清备用。
1.2 试验方法及试剂血清IgG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购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抗体<1∶200为阴性,≥1∶200為阳性。
2 结果2.1 不同年龄麻疹抗体水平由表1、表2可知,本次调查211名儿童麻疹IgG 抗体几何滴度为1∶472.9,抗体滴度≥1∶800的占50.2%,各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评价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3月在我县小学中调查500名7~14岁儿童,于2010年6月对我县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的7~14岁儿童620名进行调查,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血清标志物lgG抗体,分别统计阳性率和保护率。
结果2010年06月620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 血清中IgG阳性率为95.5%,保护率为90.3%,2010年03月调查的500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前) 麻疹基础免疫情况:IgG 的阳性率92.2%,保护率为70.2%。
两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本次调查的620名麻疹强化接种儿童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一过性皮疹、腹泻等。
除个别高热患者需要对症治疗外,其余1~2 d均自愈。
结论实施麻疹强化接种后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提高了人群保护率,但我们认为仍有相一部分人群处于低抗体水平,仍有被麻疹病毒感染的可能。
【关键词】麻疹疫苗;接种效果;不良反应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2010年03月在我县小学中随机抽取500名7~14岁儿童检测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情况。
2010年05月在我县小学中随机抽取700名7~14岁儿童作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象。
1.2方法1.2.1问卷调查对麻疹疫苗的接种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抽取的每个对象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询问儿童或监护人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有无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1.2.2MV血清标志物检测所有调查对象均采集5 ml静脉血并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IgG抗体。
抗体滴度<1∶200为阴性:≥1∶200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2010年05月强化接种后儿童IgG 水平与同年3月同年龄段儿童IgG水平比较。
2结果2.1麻疹疫苗接种情况本次共问卷调查680名接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率为98.5%,实际采血620名。
儿童新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后远期疫苗活化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分析目的檢测儿童新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后其远期疫苗活化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0年1月收治的自愿接受新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的31名健康儿童,取3 ml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分别设新甲型H1N1流感疫苗刺激组(实验组)和正常细胞组(对照组),进行细胞培养后,采用流式CBA法及ELISA法检测Th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结果流式CBA技术检查显示,试验组的TNF-α、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LISA方法检测显示,两组的TNF-α、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和实验组流式CBA方法检测的IL-10 水平明显高于ELISA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得到回归方程Y=206.59+0.082X和Y=136.70+0.168X。
结论新甲流疫苗再次刺激未能很好地活化Th1及Th2细胞,即未产生较好的Th1型细胞免疫反应和较好的体液免疫,提示新甲流疫苗特异性免疫记忆功能欠佳;流式CBA方法与传统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具有相同的结果规律。
[Abstract]Objective To test the changes of secretion levels of long-term vaccine activation of Th1/Th2 cytokine after new influenza A (H1N1)vaccination in children.Methods A total of 31 healthy children who were on their own willing for new influenza A (H1N1)vaccination from December 2009 to January 2010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lymphocyte cells were separated from 3 ml peripheral blood for culture,and then were divided into new influenza A (H1N1)stimulation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and normal cel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Th cytokine secretion were measured by flow CBA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Results The technical examination of the flow CBA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TNF-α and IL-1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ELISA method display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TNF-α and IL-4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level of IL-1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hich was in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0.05).The levels of IL-10 in bo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ested by flow CB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y the ELISA test,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0.05).The correlation of test outcomes by the two methods was displayed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equation of Y=206.59+0.082X and Y=136.70+0.168X respectively.Conclusion Re-stimulation of new influenza A H1N1 vaccine cannot activate Th1 and Th2 cells in a great success,that′s to say,no satisfactory Th1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and humoral immunity suggesting that the specific immune memory function of the new influenza A H1N1 is poor.The higher sensitivity and thesame test results are obtained by flow CBA and the traditional ELISA method in detecting cytokines.[Key words]New influenza A H1N1 vaccine;Th1/ Th2 cytokine;Children;Immune memory当机体再次遭受曾经作出过免疫应答的特定抗原刺激时,能够快速鉴别并作出反应,这种能力被称为免疫记忆,是机体免疫的重要特征[1]。
Th1/Th2型细胞因子及免疫状态在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的变化目的探討Th1/Th2型细胞因子及免疫状态在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中的变化。
方法选取榆林市儿童医院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4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治疗后1、4周时Th1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3(IL-13)]和免疫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儿IL-2、IFN-γ和IL-1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 = 8.52、11.84、6.57),IL-4、IL-5和IL-13明显高于对照组(t = 12.98、15.87、1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前研究组患儿CD3+、CD4+及CD4/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 = 9.23、10.52、8.11),而CD8+则高于对照组(t = 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研究组各时间段Th1、Th2细胞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96、3.19、3.25、4.01、2.15、1.81,均P 0.05). The CD3+,CD4+ and CD4/CD8 in research group before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 = 9.23,10.52,8.11),while CD8+ in research group before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 = 9.61),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differences of Th1,Th2 cytokines in each time period of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 = 1.96,3.19,3.25,4.01,2.15,1.81,P 0.05),具有可比性。
2024年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方案____年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方案引言: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麻疹的传播。
虽然麻疹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麻疹的发生,但由于麻疹病毒的易传染性和变异性,以及一些人群免疫力的下降,麻疹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在麻疹疫苗接种后,后续的强化免疫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____年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方案。
一、麻疹疫苗接种的意义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手段,通过接种麻疹疫苗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反应,从而防止麻疹的发生。
麻疹疫苗的普及使得麻疹的发病率大幅下降,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免疫力的衰退和病毒的变异,因此需要进行后续的强化免疫。
二、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方案的必要性1. 免疫力的衰退:麻疹疫苗虽然可以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免疫力会逐渐下降,人体对麻疹病毒的抵抗力也会减弱。
因此,进行后续的强化免疫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进一步保护个体免受麻疹的侵害。
2. 病毒的变异:麻疹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可能发生疫苗株与感染株不匹配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接种疫苗后对于变异株的免疫力就会下降,容易出现二次感染的情况。
因此,后续的强化免疫可以针对新的病毒株进行免疫,增强对变异株的抗体水平。
三、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方案的具体内容1. 定期复查免疫抗体水平:对于已经接种麻疹疫苗的人群,每年定期复查麻疹病毒特异性免疫抗体水平。
当抗体水平低下时,应及时进行疫苗加强免疫,提高抗体水平。
2. 强化疫苗接种:针对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功能受损者等,应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进行强化疫苗接种。
具体强化免疫的时间间隔和剂量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 抗体输注:对于抗体水平较低的人群,可以考虑进行麻疹抗体输注,增加对麻疹的免疫力。
不过,抗体输注只能提供短期的免疫保护,不能替代麻疹疫苗的接种。
4. 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强麻疹疫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麻疹疫苗的接种认识和意识。
儿童急性白血病Th1和Th2细胞因子的临床研究王丽;刘家应;夏敏;蒋慧【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Thl and Th2 cytokine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children with acute leukemia, and explore its roles in the onset and chemotherapy of leukemia. Methods Seventy-eight children with acute leukemia were enrolled, including 53 cases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 ALL) and 25 cases of 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 ANLL) . Twenty-one cases were newly diagnosed ( newly diagnosed group). All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complete remission group 1 (n = 42, duration of complete remission < 12 months) and complete remission group 2 ( n = 36, duration of complete remission ^12 months) after chemotherapy. Another 30 healthy children were served as normal controls. The percentages of Thl (IL-2 and IFN7) and Th2 (IL-4) cytokines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The levels of IL-2, IFN7 and IL-4 in newly diagnos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complete remission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 <0. 05). The levels of IL-2, IFN7 and IL-4 in newly diagnosed group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which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P > 0. 05). The levels of IL-2 and IFN-y in complete remission group 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mplete remission group 2 (P < 0.05),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vels of IL-4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P >0.05), and the levels of IL-2, IFN7 and IL-4 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not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IL-2, IFN-y and IL-4 between patients with ALL and ANLL (P >0.05). Conclusion Thl and Th2 cytokines may play a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cute leukemia, and they may produce a similar effect in ALL and ANLL. Along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duration of complete remission, the immunologic function gradually recovers, but it is disturbed again latter,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immunosuppression secondary to chemotherapy.%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中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在白血病发病及化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7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5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25例;21例为初诊患者(初诊组).所有患儿经化疗后分为两组:缓解组1(n =42),完全缓解期(CR) <12个月;缓解组2(n =36),CR≥12个月.另设30名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h1( IL-2、IFNγ)和Th2( IL-4)细胞因子的百分比.结果初诊组治疗前的IL-2、IFNγ和IL-4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和缓解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表达水平显著改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1的IL-2和IFNγ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组2(P <0.05),但IL-4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3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L与ANLL患儿的3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和Th2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在ALL与ANLL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可能相同;随着缓解时间延长,患者的免疫功能逐渐恢复,后期再次紊乱,可能与化疗继发的免疫抑制有关.【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31)011【总页数】4页(P1657-1660)【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辅助性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儿童【作者】王丽;刘家应;夏敏;蒋慧【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上海2000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1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维持有赖于各种免疫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亚群间相互制约以维持动态平衡。
Ⅰ型超敏反应一、概念Ⅰ型超敏反应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y)。
Von Pirquet提出变态反应一词,意指机体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所出现的改变了的反应。
Richet和Portie将因多次注射动物抗血清所引起的异常反应称为过敏症(anaphylaxis),以示与保护性反应(prophylaxis)相区别。
1921年Prausnitz将其好友Kustner对鱼过敏的血清注入自己前臂皮内,一定时间后将鱼提取液注入相同位置,结果注射局部很快出现红晕和风团反应,他们将引起此反应的血清中的因子称为反应素(reagin)。
这就是著名的P-K试验,动物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其原理就是P-K试验。
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变态反应的皮肤试验也由此衍生而来。
1966年ishizaka发现并证明IgE抗体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至此历经45年之久终于揭开了反应素的化学本质。
嗣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特异的体外诊断方法和变反原纯化技术等领域均获得蓬勃发展。
(一)变应原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
多数天然变应原的分子量为1万~7万道尔顿。
分子量过大不能有效地穿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而分子量过小难以将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两个相邻近IgE抗体及其受体桥联起来,因而不能触发介质的释放。
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变应原有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两大类。
1.吸入性变应原广泛存在于大自然界中,预防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较难。
(1)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花粉产量大,授粉期长,质轻,粒小,致敏花粉多属风媒花粉。
花粉的播散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在北美豚草(Ragweed)是主要的致敏花粉,我国北方地区秋季主要致敏花粉是野生植物蒿属花粉。
儿童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Tim-1和IgE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邹晓霞; 熊学燕【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9(017)029【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儿童;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鼻炎; 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黏蛋白域蛋白-1【作者】邹晓霞; 熊学燕【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重庆 404100; 重庆市万州昌明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
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是最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Th1 和Th2失衡所致细胞因子动态平衡失调,是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2-3]。
过敏性个体以Th2 细胞为主,效应Th2 细胞在外周所占的比例决定了免疫状态。
T 细胞免疫球蛋白域黏蛋白域蛋白-1(Tim-1)可表达于分化后的Th2 细胞上,激活Th2型免疫应答[4]。
Tim-1 在儿童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中表达水平如何,有什么临床价值,目前报道较少。
本研究检测了2017年6 月-2018 年10 月笔者所在医院180 例儿童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患儿血清Tim-1 和IgE 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旨在探讨二者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10 月笔者所在医院180 例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95 例,女85 例;年龄(5.21±1.58)岁。
其中83 例过敏性哮喘患儿为过敏性哮喘组,其中男41 例,女42 例;年龄(5.14±1.47)岁。
97 例过敏性鼻炎患儿为过敏性鼻炎组,其中男54 例,女43 例;年龄(5.18±1.52)岁。
另选取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0 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男48 例,女32 例;年龄(5.36±1.44)岁。
小儿荨麻疹过敏原特异性IGE增高,TH1/TH2免疫失衡有关小儿荨麻疹患儿IgE高,IgE是确诊过敏的唯一临床指标,人体的免疫细胞目前区分为三类,分别是TH1、TH2和Treg。
在健康状态下,TH1和TH2会互相平衡,且共同受到Treg 调控。
当Treg调控能力不足时或接触到某些蛋白质或细小分子(尘螨花粉或海鲜等食物后,使TH2过度活化,导致 TH2细胞激素分泌量过高,就会帮助B细胞制造较多的过敏抗体IGE,因而出现过敏症状,台敏乐抗过敏益生菌主要可调控因过敏而反应过高的TH2型细胞激素分泌量,进而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平衡,可通过增进TH1型免疫反应来调控因过敏而反应过度的TH2型免疫反应的方法。
从病理生理特征上提示小儿荨麻疹与TH1/TH2的平衡密切相关。
一、在临床表现上,小儿荨麻疹有哪些症状表现呢?1、风团为境界清楚的呈鲜红色和苍白色的水肿性损害;2、大小不等,呈圆形、环形或向周围扩散形成不规则形,可融合成片;3、骤然发生,一般在1~24h内消退,反复发作,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4、伴有剧烈瘙痒或烧灼感;5、风团可发生在任何部位,黏膜受累时出现腹痛、腹泻、喉头水肿等,后者如发生在严重患者身上可出现窒息而威胁生命;6、部分患者还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头痛、头晕、血压下降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二、小儿荨麻疹过敏是什么原因呢?过敏的小孩子肠道内缺乏抗过敏的益生菌(台敏乐)人体的免疫细胞目前区分为三类,分别是TH1、TH2和Treg。
在健康状态下,TH1、TH2会互相平衡,且共同受到Treg调控。
在Treg调控能力不足时或接触到某些蛋白质或细小分子尘螨、花粉或海鲜食物等后,TH2过度活化,导致TH2细胞激素分泌量过高,就会帮助免疫细胞制造较多的过敏抗体IgE,因而出现过敏症状。
有研究表示:过敏的小孩,肠道里的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属比较少,虽然有数以万计的乳酸菌菌株存在于自然界,但仅有极少数乳酸菌株具有抗过敏的特质,这种对“免疫耐受IgE 分泌过多”具有特殊调节功效的菌株是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长双歧乳杆菌五种菌组合成台敏乐益生菌。
麻疹患儿T细胞亚群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研究潘晓芬;刘玉玲;林国模【摘要】目的了解麻疹患儿的免疫状态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以及ELISA法检测疹初、疹后患者体内CD4+T、CD8+T、TL-2、TL-4、TL-6、TL-10水平,再与健康儿童比较.结果麻疹患儿出疹早期CD4+T水平低于正常,CD8+T水平轻微上升,出疹后CD4+T/CD8+T逐步恢复正常,TL-2出疹早期上升明显(P<0.05),疹后有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CD8+T、TL-4、TL-6水平出疹早期低于正常,出疹后上升(P<0.05),TL-10疹初、疹后均维持较高水平(P<0.05),T细胞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变化趋势与性别、年龄无关,但年龄越小的患者,出疹早期CD4+T/CD8+T比值越低,疹后越高.结论麻疹患儿存在暂短、可逆的免疫抑制,TH1/TH2共同参与麻疹免疫,TL-2早期升高明显,提示以TH1为主,后期TL-4、TL-6明显上升提示TH2发挥重要作用,TL-10可能参与了这种免疫调控,患儿年龄愈小,免疫紊乱可能越严重.%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munization status in children with measles rash. Methods Flowcytometry and ELISA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CD4+T, CD8+T, TL-2, TL-4, TL-6, TL-10 in early rash and after rash, and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healthy children. Results CD4+T decreased, while CD8+T increased in early rash, and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rash. TL-2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early rash (P<0.01), and decreased after the rash, but still maintained high level (P<0.05). TL-4, TL-6 was low and increased immediately afterthe rash (P<0.05), and TL-10 always maintained a high level in early rash and after rash (P<0.05). All the changes had no relation with gender and age, but in younger patients, the younger the patients, the greater CD4+T declinedmay be in the early rash. Conclusion There is the brief reversible immunosuppression in children with measles, TH1 dominates the early while TH2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fter rash. TL-10 plays an important regulatory role in children with measles immunization. Immune disorders may be more serious in younger patients【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1(022)014【总页数】3页(P95-97)【关键词】麻疹;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儿童【作者】潘晓芬;刘玉玲;林国模【作者单位】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广东,中山,528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S11.1麻疹属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未接种人群普遍易感,我国自减毒活疫苗广泛使用以来,其发病率已显著降低,但局部地区仍有散发流行。
新生儿接种HB疫苗产生比成人高的抗体水平和Th2型记忆
应答
赵玉麟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年(卷),期】2005(28)3
【总页数】1页(P138-138)
【关键词】HB疫苗;新生儿接种;记忆应答;Th2型;抗体水平;MOC;卡介苗(BCG);成人;SE;et;加强免疫;医学研究所;出生后;乙型肝炎;冈比亚;婴儿;接受
【作者】赵玉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R186
【相关文献】
1.新生儿HB免疫后抗体和Th2记忆应答高于成人 [J], 陈金元;陈锦荣
2.新生儿四种方案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的免疫应答 [J], 杜玉霞;姚福宝
3.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乙肝疫苗弱/无应答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4水平和抗-HBs产生的影响 [J], 牛微;杨曌;尚小云;吴玉章;唐艳;姜曼;黎万玲;王莉
4.鼻腔接种PLGA微粒包埋的疟疾疫苗可诱导有效且持久的抗体水平和Th1/Th2混合型免疫应答[J], CarcabosoAM;HernándezRM;Igartu aM;张效群;马尔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后远期抗体水平及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特征
目的通過检测儿童接种后远期血清抗体水平和T细胞亚群分泌细胞因子,评价其体液免疫持久性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2013年1月~2015年7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儿童,筛选麻疹疫苗接种的儿童32名,接种时间为3~10年,取外周血2 ml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麻疹抗体;根据麻疹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将所有受试者分组,即低应答组(9.00~19.99 IU/L)、中应答组(20.00~199.99 IU/L)和高应答组(200.00~320.00 IU/L);将麻疹疫苗接种的32例儿童血液标本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培养,培养中设计不加麻疹疫苗的对照组、加疫苗刺激的实验组。
用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细胞因子TNF-α和Th2细胞因子IL-10。
结果抗体阳性率为81.2%,抗体水平为(115.03±95.20)IU/L;高应答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中应答组和低应答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因子水平的中位数分别2021.81 pg/ml(TNF-α)、2566.93 pg/ml(IL-10)和1481.72 pg/ml(TNF-α)、1861.89 pg/ml(IL-10),实验组的TNF-α和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后抗体阳性率较高,且接种后体内存在免疫记忆性T细胞,在接触抗原刺激后可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ct the serum antibody level and cytokine secretion of T cell subsets in children after vaccination,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humoral immunity and cellular immunity.Methods A total of 32 children with measles vaccination for 3-10 years were selected in Children′s Health Care Department of Longgang Distric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Shenzhen from January 2013 to July 2015. 2 ml blood samplewas used for measure measles antibody titers by ELISA from isolated serum,who were divided into low response group (9.00-19.99 IU/L),middle response group (20.00-199.99 IU/L)and high response group (200.00-320.00 IU/L)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measles antibody levels.Th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were isolated from the other 3 ml blood sample.The experimental group,stimulated by measles vaccine (3.0 μg/ml)and control group were set,without stimulation.Both groups were cultured and taken to detect TNF-α and IL-10 by Cytometric Bead Array (CBA).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body was 81.2%,of which the level was (115.03±95.20)IU/L.The antibody level in the high respons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medium response group and low response group (P<0.05).The medians of facto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2021.81 pg/ml (TNF-α),2566.93 pg/ml (IL-10)and 1481.72 pg/ml (TNF-α),1861.89 pg/ml (IL-10),and the TNF-α and IL-10 leve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positive rate of antibody is high in children after vaccination with measles vaccine,and there are immune memory T cells,which can mediate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when exposure to antigen stimulation.[Key words]Measles vaccine;Antibody;Cytokine;Long-term effect;Immunological memory
麻疹(measles vaccine,MV)是幼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麻疹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极强。
肺炎、脑炎等均是麻疹麻疹患儿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截止19世纪90年代,全球约有4000万麻疹病例,约有100万死亡,较麻疹疫苗接种前显著降低[1]。
我国于2006年参考WHO建议,提出综合性消除麻疹策略,该策略中将儿童常规免疫干预作为基础,并鼓励强化麻疹疫苗免疫處理,旨在提高幼儿群体的机体抵抗能力[2]。
此后我国麻疹发病率降至2012年的最低点接近4.5/100万,但从2013年开始又明显回升,至2015年的发病率接近38/100万,死亡人数也从2012年的8人升至2015年的32人[3],未能达到世界卫生大会确定的目标,即截至2015麻疹发病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主要试剂与仪器麻疹病毒(MV Ab)ELISA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科技公司提供;TNF-α CBA、IL-10 CBA试剂盒均由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提供;胎牛血清、改良型RPMI-1640培养液均由宝生物(大连)公司提供;麻疹减毒活疫苗购自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CO2培养箱购自美国RAD公司;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ur型)购置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
1.2.2分组方法将麻疹疫苗接种的32例儿童血液标本分离的PBMC进行培养,培养中设计不加麻疹疫苗为对照组,加疫苗刺激为实验组。
1.2.3检测方法标本无菌采受试者静脉血5 ml,分装。
其中2 ml自然凝固,并离心分离,取上清液用测麻疹抗体水平,所用方法为ELISA,分离血清后,参照说明书步骤测得标准品的OD值及样品OD值,然后计算出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可将OD值代入上述方程中,从而得出样品浓度;另3 ml置于抗凝管中,于5 min 后加入3 ml D’Hank’s液。
摇晃均匀后向其中加入2 ml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并对淋巴细胞实施洗涤处理。
加2 ml培养液,离心分离,取沉淀细胞,调整淋巴细胞,使其浓度达细胞数1×106/ml。
将上述样品加入96孔培养板中,每孔样品量为100 μl。
每组设置3个复孔,其中实验组加入浓度为3.0 μg/ml的麻疹疫苗;对照组则加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并于每孔中加入100 μl浓度为10%的培养液,置CO2培养箱中(浓度为5%),培养条件:37℃,50 h。
取上述样品离心分离,转速为800 r/min,处理时间为5 min。
用流式CBA法检测细胞因子操作步骤参照说明书制作标准品与待测样本,BD-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0。
收集完毕后,用FCAP Array v1.0软件绘制标准曲线并分析数据。
1.3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儿血清麻疹抗体浓度、不同组间血清麻疹抗体水平高低检测结果、接种麻疹疫苗不同时间抗体水平结果、接种麻疹疫苗不同次数的抗体检测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麻疹疫苗接种儿童TNF-α和IL-10水平检测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服从符合正态分布数据改用中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清检测结果
血清检测的麻疹抗体结果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结果显示:在9.00~320.00 IU/L区间内均能检测到麻疹病毒抗体,但抗体水平差异较大,抗体水平为(115.03±95.20)IU/L(图1)。
2.2不同组间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32例受试者均检出抗体,低应答组浓度为(18.49±1.09)IU/L,中应答组浓度为(92.40±59.31)IU/L,高应答组浓度为(259.25±32.60)IU/L,分组比较结果显示,高应答组抗体水平高于低应答组及中应答组(P<0.05),其中抗体阳性率为81.2%(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