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分享——腹部X线综述(上)

文献分享——腹部X线综述(上)

文献分享——腹部X线综述(上)

在解读X线片时,我们从大小、数量、形状、位置和密度五个方面来描述正常解剖结构及异常发现。读片时若专注于不常见的生理性变异或过度解读并不重要的异常,则会影响读片。判断腹部结构是否正常与主观经验有关,且易受病史及临床症状影响,导致读片者倾向于某个特定的结果。本文对犬猫腹部可能发生的主要变化以及各种类型的腹腔疾病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X线片解读

当我们面对X线片时,解读并识别腹部结构是否困难?对于所评估的动物来说是否正常?哪些投照因素会对X线片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浆膜细节

在评估腹部浆膜细节时,需要考虑对于所评估的动物来说什么是正常的。识别腹腔内器官的能力是主观的,而我们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浆膜细节相关的细微异常的能力随着经验和图像质量的改善而提高。

良好的浆膜细节需要腹腔内存在白色脂肪为软组织结构提供对比。幼龄犬猫腹部棕色脂肪比例较高(相反,成年动物体内白色脂肪为主),有助于幼龄动物维持体温。棕色脂肪与白色脂肪的结构不同,其中的脂滴较小,线粒体比例高,血液供应多,这些差异导致幼龄动物的浆膜细节下降(图1)。消瘦的成年动物腹腔白色脂肪也很少,同样会导致浆膜细节下降。

我们对器官的辨识也会受动物体位的影响,可能会改变我们对腹部浆膜细节的认知。列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较同一动物的腹背位和背腹位。腹背位上腹腔器官更加“展开”,从而使腹部厚度减小,因此腹腔器官重叠较少,产生的散射线也较少(图2)。

如果认为存在浆膜细节下降,且与年龄、体况或投照技术因素无关时,那么这可能是一种病理性改变(即游离液、腹膜炎或癌扩散)(图3,4)。可用腹部超声检查来区分这三者,并采集腹腔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如果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说明对X线片过度解读,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正常的浆膜细节。

图1 一只健康2月龄幼犬的右侧位X线片。与成年动物相比,由于腹腔内白色脂肪的数量减少,浆膜细节下降。

图2 正常腹部的(a)腹背位和(b)背腹位X线片。注意:(a)幽门窦和(b)胃底的气体分布的区别。

图3 患有扩张型心肌病伴右心衰动物的右侧位X线片——注意图像左边增大的左心房。可见腹腔密度广泛性增加,伴有浆膜细节消失,提示腹水。

图4 患有腹水的猫的腹部正侧位X线片。(a)右侧位(b)腹背位,注意其腹腔浆膜细节下降,含有气体的脏器似“漂浮”在液体中。

数字噪声

投照技术因素也会影响图像质量,导致腹部器官,尤其是对比度低的组织的辨别变得困难。在屏片系统中,曝光不足会导致脂肪和软组织的不透明度增加,降低二者之间的对比度。而在数字影像中,曝光不足会使数字噪声增加,也会影响对比度。

散射线

必要时若不使用滤线栅(通过减少到达片盒的散射线来提高图像质量,但会增加对动物的辐射量),将会有更多的散射线到达片盒,使图像整体的对比度降低。滤线栅在肥胖和大型犬的X线投照中尤其重要,引起散射线量非常大,足以抵消掉腹腔内的脂肪对图像对比度的优势。与屏片系统相比,数字成像系统对散射线的包容度更高。

评估器官大小

判断腹部器官的大小并不是简单直接的。器官的大小有一定范围,且随着年龄和生理状况而变化。对大小的判断也会随体位、品种构型和体况而改变。有时在X线片中看不到该器官使得我们无法判断其大小,但我们可根据其他器官位置的细微变化来推断该器官有无增大或减小。在评估器官大小时,应注意以下2点:

•器官大小的改变通常不是评估疾病的特异性指标,也并不代表是严重的疾病过程。

•器官大小正常也不代表其功能正常。

肝脏

在评估健康动物肝脏大小时,普遍认为正常肝脏后腹侧缘略超出肋弓,且胃轴应平行于肋骨(图5)。肝脏超出肋弓的范围随膈肌的位置以及呼吸阶段而变化。建议在呼气末拍摄腹部X线片,此时膈肌最靠前。如在充分吸气时拍摄腹部X线片,膈肌后移,使肝脏超出肋弓(比正常情况下超出肋弓更多)。

图5 肝脏大小正常的动物的前腹部右侧位X线片,胃轴(黑线)与肋骨平行。

多数情况下,我们应尽量在最大呼气末且呼吸暂停时拍摄腹部X 线片,这是因为此时采用低KV /高mAs的投照条件来提高对比度,需要的曝光时间比胸片更长,因此要求动物保持静止的时间也更长。由于幼龄犬猫的肋弓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其肝脏通常看起来较大(图6),

肝脏后腹侧缘超出肋弓更多。深胸犬的肝脏向腹侧旋转从而位于肋骨下方,使得胃轴更加垂直,注意不要将其误认为肝脏减小(图7)。在健康动物中,由于左右肝叶大小不同,胃轴也会随体位(右侧位/左侧位)而变化(图8)。

图6 一只幼龄犬的前腹部右侧位X线片,肝脏看起来增大,超出肋弓较多,部分原因是幼龄动物肋骨矿化不完全。

图7 一只大丹犬的右侧位X线片,正常深胸犬的胃轴可能会向头侧旋转,不应过度解读。

图8 一只4月龄动物的正常肝脏(a)右侧位,(b)左侧位X线片。注意肝脏大小的显著差异,这在临床中较常见。

肝脏减小导致膈与胃之间的距离减小,使胃轴顺时针旋转(图9)。最常见的是先天性门体分流和肝硬化,应进行实验室检查评估肝脏功能。肝脏增大可见肝脏超出肋弓更多,且通常表现为后腹侧缘钝圆。肿大的肝脏使胃向尾侧移位,胃轴逆时针旋转(图10)。肝脏局灶性肿物也会使得邻近器官位移,但其位置的改变取决于肿物起源的位置(图11)。

图9 先天性门体分流患病动物的右侧位X线片,可见肝脏减小,胃轴顺时针旋转。

图10 肝脏增大动物的腹部右侧位X线片,可见胃轴逆时针旋转,肝脏后腹侧缘远超出肋弓。

图11 一只肝脏右叶肿物患猫的腹部左侧位X线片。肿物起源于肝脏右腹侧,呈现肿物位于胃后方的外观。小肠和横结肠向尾侧移位。这一病例较难判读。

脾脏

正常脾脏属于腹部大器官,其大小在健康动物中也会发生改变。脾脏可储存血液,最多可储存20%的血容量和30%的血小板。脾脏在造血、红细胞过滤和吞噬、免疫、凝血因子VIII的贮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调节、铁的代谢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调节中均发挥作用。脾脏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可能是脾脏功能的正常反应,从影像上无法将其与病理过程区分。腹背位中,脾脏位于左肾的头外侧,呈三角形。而在侧位中,脾脏通常位于幽门尾侧的中腹部腹侧,呈长卵圆形。X 线片上脾脏并不总是显影,且由于其大小变化较大,难以评估。有时候正常的脾脏沿着左侧腹壁或腹底壁延伸,可能误认为病理性改变(图12、13、14)。

图12 正常猫腹部腹背位X线片,脾脏位于左侧胃底的尾侧,呈三角形软组织密度阴影。有时还可见脾脏沿着左侧腹壁延伸(黄色箭头)。

图13 犬右侧位X线片,脾脏肿大。胃尾侧、横结肠腹侧可见软组织密度的实质器官。

图14 脾脏肿物患犬的(a)腹背位和(b)右侧位X线片。脾脏肿物是X线片中腹部腹侧肿物最常见的原因。

胃肠道

胃是较大的可膨胀的器官,其大小根据内容物的多少而变化(图15)。继发于原发性呼吸系统疾病或过度兴奋和/或气喘的吞气症、胃迟缓、胃流出道梗阻和胃扭转可导致胃积气扩张。正常胃排空时间因其内容而异,液体比食物的排空更快。正常情况下,空虚的胃经硫酸钡混悬液中度扩张后(经胃管给予钡餐8-11 ml/kg),排空时间为2-3 h。如口服钡餐前胃内已有食物,则排空时间可能会有很大差别。虽然早期研究表明,一些犬猫正常胃排空时间可达17 h,但多数犬猫充满食物的胃其排空时间在8 h以内。如胃因内含大量食物而过度膨胀(“食物膨胀”),则排空时间更长(图16)。

图15 正常犬空腹(a)左侧位和(b)腹背位X线片。(a)图中胃轴平行于肋骨。(b)图中气体位于胃体和幽门窦内。两张X线片中右肾和其他器官重叠而不显影。

图16 一只进食大量食物的成年动物,(a)初诊时右侧位、(b)8 h后左侧位和(c)17 h后右侧位X线片。胃体积显著增大,几乎占据整个腹部。由于过度膨胀导致胃动力不足,胃排空时间明显增加。

一直以来,关于正常小肠直径的上限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希望通

2018-2019-文献综述格式-word范文模板 (3页)

2018-2019-文献综述格式-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文献综述格式 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以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以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

文献分享——腹部X线综述(上)

文献分享——腹部X线综述(上) 在解读X线片时,我们从大小、数量、形状、位置和密度五个方面来描述正常解剖结构及异常发现。读片时若专注于不常见的生理性变异或过度解读并不重要的异常,则会影响读片。判断腹部结构是否正常与主观经验有关,且易受病史及临床症状影响,导致读片者倾向于某个特定的结果。本文对犬猫腹部可能发生的主要变化以及各种类型的腹腔疾病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X线片解读 当我们面对X线片时,解读并识别腹部结构是否困难?对于所评估的动物来说是否正常?哪些投照因素会对X线片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浆膜细节 在评估腹部浆膜细节时,需要考虑对于所评估的动物来说什么是正常的。识别腹腔内器官的能力是主观的,而我们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浆膜细节相关的细微异常的能力随着经验和图像质量的改善而提高。 良好的浆膜细节需要腹腔内存在白色脂肪为软组织结构提供对比。幼龄犬猫腹部棕色脂肪比例较高(相反,成年动物体内白色脂肪为主),有助于幼龄动物维持体温。棕色脂肪与白色脂肪的结构不同,其中的脂滴较小,线粒体比例高,血液供应多,这些差异导致幼龄动物的浆膜细节下降(图1)。消瘦的成年动物腹腔白色脂肪也很少,同样会导致浆膜细节下降。 我们对器官的辨识也会受动物体位的影响,可能会改变我们对腹部浆膜细节的认知。列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较同一动物的腹背位和背腹位。腹背位上腹腔器官更加“展开”,从而使腹部厚度减小,因此腹腔器官重叠较少,产生的散射线也较少(图2)。 如果认为存在浆膜细节下降,且与年龄、体况或投照技术因素无关时,那么这可能是一种病理性改变(即游离液、腹膜炎或癌扩散)(图3,4)。可用腹部超声检查来区分这三者,并采集腹腔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如果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说明对X线片过度解读,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正常的浆膜细节。

腹部X线摄片检查规程

腹部X线摄片检查规程 (一)全腹部 【适应证】 (1)胃肠道中空脏器穿孔。 (2)胃肠道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扭转、套叠、粘连。 (3)误吞异物。 (4)腹部及腹腔内脏器创伤。 (5)肠气囊肿症(小、大肠)。 (6)腹腔内占位性病变渺瘤、炎症)等平片可观察胃肠道反射性肠淤积、钙化等,协助诊断。 (7)急性胃扩张。 【禁忌证】 休克者切忌立位摄片可改摄仰卧水平侧位片。 【并发症】无。 【注意事项】 胃肠道(腹部)摄片检查一般无需作准备,但摄片前应让患者排尿。摄取腹部立位片时,应让患者坐、立片刻,再进行摄片,以使腹腔内游离气体自穿孔部位逸出到达隔下;游离液体沉降到小骨盆腔内。对病情危重不能站立者,可使患者左侧卧位(右侧

向上),水平前、后位投照。 【操作方法】 (1)立卧位胃肠道片应在装有活动滤线器的检查台上进行。如病情危重,必须在床旁进行摄片时,亦需在片盒上置放固定滤线器,以免散射线影响照片质量。 (2)如检查食管异物或疑有食管破裂时,须摄颈、胸部正侧位,甚至斜位片;胃肠道穿孔时须摄腹部立位平片;疑有肠道梗阻须摄腹部立位、卧位平片。急性胃扩张时摄片范围应含下胸部。 (3)为避免肠管蠕动,使图像失真,应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大容量X线机)。 (4)胃肠道平片摄取范围应包括全腹部,以便能观察腹部全貌。成人腹部平片,需要用 34cmX42cm(14inX17in)暗盒,以保证两侧壁、腹脂线(皮下脂肪层、腹膜外脂肪层)均能被包含。 (5)仰卧前后位投照时,暗盒下缘应包括耻骨联合;直立前后位投照时,暗盒上缘应包括膈肌。投照中心线对准暗盒中心。 (二)小儿腹部 【适应证】 (1)先天性胃肠道狭窄或闭锁畸形、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十二指肠或小肠闭锁等。 (2)小儿肠套叠。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推荐十八篇)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推荐十八篇) 1.文笔精练有力。 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简单地说,就是自已再看或者请他人 评阅时,很难删除任何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需要带着强烈的自信心进行 写作,逐字逐句地雕琢,尽可能用最朴实的文字描述自己的观点。 说到文笔的力量,这就要有多年的报告撰写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第一部分-->第一段-->第一句就需要花费许多功夫思量。既要大气,也要切中研究重点。随便举二个农业方面的例子: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发 展的核心,xxxx,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 “发展农业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xxxx,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向。……………” 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根据研究目的有层次地展开。 2.研究重点明确。 这一条做得好,表明研究思路已清比较清楚了,让评委感觉申请基金 是可行的。研究重点一般会在六个方面出现,一是研究意义的最后一段 (一般是在提出意义之前的总结);二是在文献综述的最后一段(综述完 文献后你要做什么,如何做);三是研究目 标部分;四是研究内容的第一段(一般是总结性陈述);五是拟解决 关键问题部分;六是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部分。研究重点在上述六个

部分出现的时候往往是相互补充、互为依托的。这六个部分内容的撰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标书的研究重点 在第一处,应该是用一二句话对本研究要做什么进行点评,关键在于提出想法。例子如下: “本课题基于以上背景,结合xx理论和国际先进经验,从xx创新的视角出发,针对xx模式对xx的xx与xx进行数理推导与仿真分析,并量化xx等诸多因素对xxx的影响,最终提出适合我国的xxxx。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xx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利于提升整xx的绩效和竞争力。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将为其它xx建构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处则是文献综述之后形成的观点及可能采用的方法。例子如下:“总之,国外对xx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课题的后续展开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现有的文献很少提及xxxxx,同时也缺乏xxxx的实证研究。本课题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xxxx为研究对象,针对xxxx下的xxxx展开数理推导与仿真分析,进而构建xxx假设模型,并通过对xxxx的实地问卷访谈数据运用x x模型进行验证,具体量化各个影响因素对xxx的影响,最终为提出并完善我国xxx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第三处是研究目标,需要更进一步细化。例子如下: “基于xx视角,本课题以现实中xx为研究对象,构建数理模型分析xxxx;更进一步的,通过建立xxxx模型从xx、xx、xx、xx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对我国xxxx的影响,最终为促进我国xxxx与推动xxxx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超声、腹部X线与螺旋CT诊断肠梗阻临床对比探讨

超声、腹部X线与螺旋CT诊断肠梗阻临床对比探讨 【摘要】目的:研讨肠梗阻患者运用超声、腹部X线及螺旋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依 次采取超声、腹部X线及螺旋CT机对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到我院诊治的110例肠梗 阻患者进行检查,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三种检查方案的诊断情况作评估。结果: 在对梗阻位置、肠梗阻与肠绞窄结果的检查上,螺旋CT、超声与腹部X线的检出率各占 95.5%、93.6%和70.0%,前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后两者差异显著(P<0.05),超声 相对占优势。在对梗阻病因的检查上,螺旋CT的检出率优于超声,超声的检出率优于腹部X 线,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对肠梗阻的检查有重要价值,但与螺旋CT配合使用,对提高检出率更有帮助,值得推荐。 【关键词】肠梗阻;超声;腹部X线;螺旋CT;临床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linical value on th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patients using ultrasound,abdominal X-ray,and spiral CT examination.Methods:From February in 2013 to February in 2016,110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diagnosed in the hospital were examined with ultrasound,abdominal X-ray and spiral CT machine in turn,combined with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the diagnosis of the three inspection scheme was adjusted.Results:On the examination of obstruction position,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intestinal strangulation,the detection rates of spiral CT,ultrasound,and abdominal X-ray were 95.5%,93.6% and 70.0% respectively,the former two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the latter two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In the cause detection of obstruction,the detection rate of spiral 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ultrasonic,ultrasonic detection rat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abdominal X-ray,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Conclusion:Ultrasonic examination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examining intestinal obstruction,but used with spiral CT,mo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worthy of recommendation. 【Keywords】 Intestinal obstruction;Ultrasound;Abdominal X-ray;Spiral CT;Clinical value 肠梗阻在目前社会上时有发生,若未及早处理,极易与肠穿孔合并发作,甚至造成休克或死 亡[1]。因此,争取及时发现与诊治肠梗阻,对于指导临床治疗、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甚是关键。本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超声、腹部X线与螺旋CT对近两年收治的110例患者进行检查, 现阐述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选取110例肠梗阻患者做试验,患者资料均完整,均经手术证实病情。其中男有67例,女有43例,年龄最高者75岁,最低者21岁,中位年龄 (42.8±5.8)岁;包括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62例。 1.2 方法 入院后,110例患者依次接受超声、腹部X线与螺旋CT检查,仪器各选择西门子公司生产 的超声诊断仪、双源螺旋CT机与数据胃肠机。超声检查:探头频率设成3.5 MHz至7.5 MHz,从右上腹开始对全腹进行顺时针扫查,完成后沿扩张肠管段扫查,定位梗阻病灶。腹部X线:常规对患者行站立位摄片,必要时给予加拍卧位片。螺旋CT检查:由膈顶扫描至耻骨联合 下缘,平扫与增扫配合,层厚、间距、管电流及电压各设成5 mm、5 mm、200 mA和120 kV,增扫时给予患者碘海醇静脉推注,延迟30s获取动脉期图像,延迟60s获取静脉期图像,延 迟期图像经延迟180s获取,最后由3D工作站处理原始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

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 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肠梗阻患者共50例做为研究对象。结果每组各25例肠梗阻中,判断肠梗阻有无的情况为:平片诊断出24例,占96.0%,CT诊断出25例,准确率有100%;每组各25例肠梗阻中,判断肠梗阻部 位的准确率情况,平片诊断出20例,占80.0%,CT诊断出23例,准确率有 92.0%。结论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均可准确诊断肠梗阻,但在判断肠梗阻的部位、类型和病因方面, CT检查优于X线平片。 【关键词】肠梗阻 X线平片 CT诊断对比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1752(2014)02-0245-02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 致患者死亡。目前的死亡率一般为5%~10%,为了在临床上更为准确快速地诊断 肠梗阻的类型,本文针对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肠梗阻患者共50例做为 研究对象。男28人,女22人,患者年龄在8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 47.31±0.36岁。根据患者接受检查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平片组和CT组:(1)平片 组共有25人,采用了X线平片的临床诊断方式。患者年龄在8岁~70岁之间, 平均年龄45.31±0.58岁。(2)CT组25人,采用了CT诊断方式。年龄在10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48.27±0.45岁。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表示无差异统计学意义,有临床对比分析意义。 1.2检查方法 (1)腹部X线平片检查:采用Philips DR摄影机,常规拍照患者的站立位腹 部X线平片,其中18例患者行卧立位腹部X线平片检查。急性肠梗阻一般不作 钡餐检查,必要时可用碘液造影。常用碘液为60%泛影葡胺60ml,经胃管注入,分别于1.3.6h 摄片。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阅片。 (2)CT检查:检查前做好各项准备,使用东芝公司Activion 16螺旋CT,进 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层厚7~10 mm,层距7~10 mm,使用平扫、增强扫描、延迟或动态扫描及图像后处理等的检查。部分病例改薄层后行二、三维重建,疑 有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在2~3 min 后延迟扫描。由2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分析 其影像学表现。 1.3诊断标准 以准确率为诊断标准:(1)准确率诊断标准。X线平片诊断肠梗阻:通过平 片观察到肠管部分有扩张迹象,内有气液平面。CT诊断肠梗阻:通过观察可以发 现小肠内部有积液形成,扩张状况明显。(2)准确诊断肠梗阻部位标准。X线平 片诊断肠梗阻:肠梗阻移行区发现明确病灶,如:肿瘤、肠套叠、肠扭转等,若 移行区未发现明确病变,则考虑为粘连性肠梗阻。CT诊断肠梗阻:见近端扩张的 肠管,或正常肠管与远侧塌陷肠管的移行区即为梗阻部位。 1.4随访 本次研究的全部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5个月,平均随访 时间为3.74±0.58个月。

肠梗阻腹部X线的临床诊断

肠梗阻腹部X线的临床诊断 摘要】目的:讨论肠梗阻X线诊断。方法:根据患者X线检查表现进行诊断。 结果:24例确诊为小肠梗阻,由于患者梗阻的原因不同,X线表现也不同,患者 均伴有气液平面或积气,能够清晰看见梗阻间存在“牵拉征”、“咖啡豆征”等征象;12例确诊为结肠梗阻,X线下主要以小肠扩张为主。结论:X 线检查是诊断肠梗 阻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诊断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诊断. 【关键词】肠梗阻;X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196-02 急性肠梗阻是腹腔内肠粘连或肠内容物运行不畅而引起的腹部急症,可分为 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机械性又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梗阻,一般单纯性 肠梗阻多见,少数为绞窄性肠梗阻。动力性又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梗阻。肠梗阻 患者通常会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排便障碍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因此,对肠梗阻患者的病情进行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此文回顾性总结了患者的 X 线诊断资料,探讨对于肠梗阻检查和诊断的临床 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肠梗阻患者中 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于术前行 X 线确诊,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 呕吐、肛门排气或排便异常等临床症状,并于术后证实。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5-78岁,平均(47.5±13.6)岁;其中有手术史14例,无手术史22例。其 中粘连性肠梗阻10例,原发性肿瘤或肿瘤手术后复发所致的肠梗阻9例,腹外 疝致肠梗阻8例,腹内疝2例,肠套叠2例,肠扭转2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 胆石性肠梗阻1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肠系膜血管栓1 例。 1.2方法 1.2.1肠腔内气液平面可认为是诊断肠梗阻的主要表现[2]。立位透视可见肠 管内气体、液体形成液气平面。积气呈半圆形、倒“U”字形的密度减低区,在液 平面之上。气液平面多数大小不等,高低不同,呈阶梯状改变。液平面可上下移动。卧位时只见肠管胀气扩张,呈连贯管状或呈层状排列,看不到液平面。依据 肠纹形态判断肠梗阻部位。 1.2.1.1高位小肠梗阻部位在空肠或十二指肠,X线表现为胀气肠管内有多 数环形皱襞影,其分布多在左中上腹部。十二指肠梗阻时,小肠及大肠内无气体,仅见其梗阻上方及胃内胀气。 1.2.1.2低位小肠梗阻梗阻在回肠中下段,可见上中段回肠胀气,还可见环 形皱襞的空肠胀气,肠内无皱襞影。 1.2.1.3结肠梗阻梗阻部位以上的结肠胀气扩张,有半月状皱襞特征,同时 可见部分回肠胀气。结肠梗阻与小肠梗阻不易鉴别时,可做钡灌肠检查。 1.2.2肠腔扩张积气明显扩张小肠远端无液平,结肠无气或少量气体。立位 时充气扩张小肠拱形高耸,仰卧位时,扩张拱形小肠变为低平。 1.2.3假肿瘤征即两个梗阻点肠袢完全封闭,闭袢内大部分为液体,气体少 或完全无气体。在仰卧位腹部平片上,在周围充气肠曲的衬托下似软组织肿块, 边缘成波浪状。可见于“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 1.2.4“咖啡豆征”—为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X线表现之一,充气而有折叠的两

看过这篇文章,你就是腹部X线片诊断高手(有图)

看过这篇文章,你就是腹部X线片诊断高手(有图)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发布 腹部X光片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检查,现在就系统地介绍一下 一、空腔脏器: 肠气:因为肠内气体密度很低,与周围组织形成天然对比,只有肠内有气体时才能看到肠壁的轮廓。如果完全充满液体,肠道将无法与周围组织相区别。 1、胃:位于膈下,左侧腹部,立位片,气体集中在胃底,胃底部的少量气体,可在膈下显示为一带状透亮区,不要误认为是气腹。 2、小肠:不到3厘米宽、趋向中心,当含有气体时可以看到轮廓,粘膜皱襞(环状襞)横贯肠腔,空肠位于左上腹,回肠位于右下腹。 3、大肠:位于周边,不到6厘米宽,盲肠及乙状结肠可达到9㎝。升结肠、降结肠位置较固定,横结肠及乙状结肠位置多变,有时可看到粪块的轮廓。大肠有结肠袋,肠腔扩大之后,可见半月状皱襞。 3/6/9规则:一般来说,小肠的宽度应小于3厘米,大肠要小于6厘米、盲肠和乙状结肠应小于9厘米;如果有肠管扩张,考虑机械性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成人胃底、十二指肠球及结肠可见气体,婴幼儿常因啼哭,不断吸允,吞咽,大肠及小肠有较多积气) 4、通过立位腹平片可以看到膈下游离气体,膈下游离气体可以用来确定消化道穿孔,但不能明确穿孔的部位和原因,左膈下需要与胃泡、间位结肠鉴别。需注意,穿孔不一定有膈下游离气体,如慢性球后壁溃疡,穿孔后周围黏连,气体被包裹或者穿孔初期,气体少,不易发现。见到膈下游离气体并非一定穿孔,如腹部手术后,人工气腹,腹腔产气菌感染,输卵管通气术后。 二:腹部的实质脏器,因吸收X线,缺乏与周围组织的对比,不易显影,如果脂肪组织丰富或在肠气的衬托下,肝脏、脾脏、肾脏的轮廓可显示,腹膜外脂肪层:起自第10肋骨下缘,延伸至髂窝消失。 1、肝脏:右上象限,延伸至膈肌和中线,大部分为肋弓所覆盖,一般在右肋腹部及季肋部可清楚显示其外缘及下缘。

慢性阑尾炎致小肠功能紊乱的X线造影表现(附50例分析)

慢性阑尾炎致小肠功能紊乱的X线造影表现(附50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并掌握慢性阑尾炎与小肠功能紊乱间的关系及其X线造影表现, 及时诊断可以指导临床准确、有效治疗。方法随机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 阑尾炎同时具有小肠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典型X线造影表现又无其它器质性病变 伴随的病例50例,分析慢性阑尾炎及小肠功能紊乱的X线造影表现及两者间的 关系。结果 50例慢性阑尾炎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肠功能紊乱的临床及X线造影表现,且阑尾手术切除后,小肠功能紊乱的症状逐步消失,小肠功能逐步恢复正 常结论慢性阑尾炎是小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慢性阑尾炎;小肠功能紊乱;X线造影 小肠功能紊乱是指小肠的吸收、分泌和运动功能失常。小肠功能紊乱可由腹 部小肠病变、肠系膜病变、肠道寄生虫病及神经、精神疾病等多种病变同时或单 独引起;结合临床症状和典型造影表现诊断小肠功能紊乱不难。本文着重分析以 慢性阑尾炎为原因的小肠功能紊乱的临床及X线造影表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阐述其指导临床治疗本病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本组50例中男性16例,女性34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68岁,平 均年龄36岁;临床表现为腹(脐周)痛50例(其中38例伴随右下腹隐痛或压痛),腹胀43例,自觉肠鸣39例、无规律腹泻36例,营养不良19例,所有病 例均经阑尾切除术治疗,病理证实,后期随访所有病例腹痛症状消失,其它临床 症状明显减少减轻。所有病例经消化道造影检查,均具有典型慢性阑尾炎和小肠 功能紊乱影像表现。检查设备为飞利浦Essenta RC,使用造影剂青岛产II混悬粉 末型医用硫酸钡。 结果 阑尾造影表现:阑尾腔显示不规则充盈缺损43例,其中阑尾走行扭曲37例,僵直6 例;阑尾根部显影,根部以远未显影7例;11例排空迟缓(3天以上未排空)。 小肠造影表现:小肠蠕动增强36例,服钡后1.5小时以内钡头过回盲部,其 中最快1例服钡后5分钟造影剂充盈达横结肠。小肠蠕动减弱14例,服钡后4 小时后钡头达回盲部,其中最慢1例服钡后9小时20分钟钡头充盈达回盲部。 空肠粘膜皱襞粗糙、紊乱、不现则,部分粘膜肥大、伸长,回肠钡剂呈散在 颗粒状分布50例。小肠袢呈不规则节段性痉挛、节段性充盈16例。小肠管腔恒 久性扩张,郁积无力13例。小肠管腔恒久性节段性腊肠样改变7例。 讨论 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管,全长约5-7米,上起自幽门,下接盲肠,全部小 肠分为6组,是食物吸收和消化的重要部位。小肠位于胃—结肠之间,走行迂曲,管腔窄长,是常规内窥镜检查的盲区,多数小肠病变依靠小肠造影检查配合其他 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阑尾位于盲肠后下端,接盲肠三条肠带交汇点,属中空管状腹膜内器官,组 织结构与结肠相近,一般长6-8cm,近端固定,远端游离,其系膜内富含血管、 淋巴管和神经,阑尾体、尾部游离,活动度大,与回肠的关系密切,阑尾动脉多 为一支,与周围动脉无吻合支,其静脉经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入门静脉。

观察腹部CT检查和X线平片对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

观察腹部CT检查和X线平片对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析腹部CT检查和X线平片对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 治的40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诊断方法不分A、B两组,每组20例。在所有患者中,予以A组CT检查,予以B组X线平片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结果:A组和B组准确诊断肠梗阻情况比较(P<0.05);比较判断肠梗阻位置准确率,A组明 显高于B组(P<0.05)。讨论:采用腹部CT检查和X线平片检查,对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 诊断,能够准确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肠梗阻病症,虽然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都较高,但CT 检查的准确率却高于X线平片检查,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肠梗阻;X线平片;CT诊断 肠梗阻是指任何因素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形成的病症,该病症在外科急腹病症中是一种常 见的临床症状。肠肌痉挛、肠内异物堵塞等,是引发肠梗阻出现的主要病因[1]。在临床治疗中,为了能提高治疗准确率,采用医疗设备仪器对肠梗阻的类型进行诊断判定是非常重要的。为探究腹部CT检查和X线平片对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本次研究给出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确诊治疗的肠阻梗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资料,依照不同 的检查方法对其分组。A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区间为10-80岁,平均年龄 为(44.2±2.2)岁。B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区间为9-77岁,平均年龄为(43.3±2.1)岁。在所有患者中,有2例嵌顿疝,3例肠套叠,11例胆结石性肠梗阻,20例 粘连性肠梗阻,4例结肠癌。根据上述所述,把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给予A组CT检查:所使用的医疗CT扫描仪器为16排螺旋CT,医护人员要连续对缓和进行 薄层及平扫扫描。扫描范围:趾骨至膈面联合扫描。10mm层间距,10mm层厚为扫描参数。对梗阻区局部薄层进行扫描时,其层间与层厚距需要设置成5mm[2]。待扫描完成后,医护人员需要将其数据传送到工作站中,然后给予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以及平面重建等三维后 进行处理。给予B组X线平片检查:选用医疗器械生产的DR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医护人员 要指导患者行卧位或者立位,通过采用常规的检查方式对患者实施X线摄片。通常对于急性 肠梗阻患者不宜采取钡餐检查,医护人员一般情况下都会采用电液造影。60ml泛影葡胺60% 是医疗常用碘液,通过胃管注入后,分别于1.3.6小时摄片。 1.3疗效判定 诊断结果以准确率为标准:(1)以诊断准确率为标准。X线平片检查:肠管位置出现扩张 现象,内部位置存有气液平面。CT检查:小肠内部存有积液,并且还出现了显著的扩张现象。(2)以诊断肠梗阻位置的准确率为标准:X线平片检查:经检查,医护人员在患者肠梗阻移 行区位置发现病症,比如肠扭转、肠套叠和肿瘤等。如果医护人员在肠梗阻移行区位置未发 现病症,则需要考虑该病症是否为粘连性肠梗阻。CT检查:经检查发现,患者远侧塌陷肠管、正常肠管以及近端扩张肠管等的移行区均为梗阻位置。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使用SPSS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采取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明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能够使临床医生在不对患者进行接触和解剖外,以非入侵的方式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组织病变信息以及功能等所出现的变化,对诊断患者病因和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阐述医学影像技术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1医学影像技术的种类和特点 1.1 X线片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別.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 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口对比不同的影像。因此X线显示的结构层次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其密度分辨率较低,无法区别组织密度差别小的结构。 1.2超声成像 超声成像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1.3核磁共振

人体内含有非常丰富的水,不同的组织,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够探 测到这些水的分布信息,就能够绘制出一幅比较完整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核磁 共振成像技术就是通过识别水分子中氢原子信号的分布来推测水分子在人体内的 分布,进而探测人体内部结构的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介入探测技术,对人体没有辐射影响,并且核磁共振成像更加清晰。 1.4 CT成像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 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 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含气体 多的肺部;口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是CT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 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所以,CT 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 2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 2.1 X线片的应用 X线片可拍头颅片、胸片、腹部平片、四肢的骨和关节片。能够观察肺部、 胸膜、纵隔及心脏、大血管病变、四肢骨骼骨折和关节脱位。还可用于四肢软组织、食管及胃肠道的不透光异物的诊断。腹部平片可以瞭解胃肠道穿孔后有无气 腹存在,有无肠梗阻。还可用于瞭解泌尿道较大的结石及不透光避孕环的形态、 位置等。最后摄片能够检查人体较厚部位,如对脊柱、头颅、骨盆等疾患的诊断。 2.2 超声成像的应用 超声检查适用于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腔内肿瘤及血栓等循环 系统疾病的检查,超声心动图以及多普勒双功系统可以对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进 行检测及血流量的测定。对肝脏的局灶性和弥漫性病变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 方法。使胆结石、胆囊壁息肉样病变、胆囊癌及胆管扩张的诊断既简便又准确。

肠梗阻疾病应用CT,腹部X线平片诊断优势性与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肠梗阻疾病应用CT,腹部X线平片诊断优势性与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CT、腹部X线平片诊断肠梗阻疾病优势性与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4月到本院治疗肠梗阻患者共100例,分别运用CT、腹部X线平片诊断,分析诊断优势和价值。结果:CT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诊断方式,P<0.05;CT诊断肠梗阻类型准确率均高于X线诊断方式,P <0.05 CT诊断肠梗阻病因准确率均高于X线诊断方式,P<0.05。结论:运用CT诊断肠梗阻疾病优势明显,价值较高。 【关键词】:肠梗阻;CT;腹部X线平片;优势性;应用价值分析 目前,肠梗阻疾病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类急腹症,主要为肠内物质于肠道内出现障碍的病症[1]。此疾病临床征象表现为肛门排便出现停止、腹胀、呕吐、排气障碍和阵发性质的腹部绞痛症状为主,会直接地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疾病检验中,运用概率比较高的诊断方式为腹部X线平片诊断方式,可此种诊断方式诊断概率比较低,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使得诊断的难度明显增加[2]。而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作为一种高精准度的诊断方式,将其引入,可辅以诊断价值的提升。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4月到本院治疗肠梗阻患者共100例,分别运用CT、腹部X线平片诊断。将手术病理诊断当做是金标准,对全部患者实施腹部X 射线平片和CT诊断。单纯机械性(45)、闭袢亦或是绞窄性(30)、动力性(25)、粘连性肠梗阻(40)、肿瘤性肠梗阻(38)、麻痹性肠梗阻(12)、粪

石性肠梗阻(6)、结核性腹膜炎(4)。患者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 (47.32±2.31)岁,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1.2.1腹部X线平片组 引导患者处于站立体位,运用本院中专业的X线摄影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扫查患者的腹部,扫查的范围是上到膈肌顶位置,下到耻骨位置,依照患者的病况,在必要的时候,需引导患者处于平卧体位,对其腹部全面的拍摄。 1.2.2螺旋CT组 引导患者处于仰卧体位,运用多层螺旋CT设备实施全面的扫描,明确病灶位置,把平行扫描的时间控制于十秒左右。扫查的范围在上到膈肌顶位置,下到耻骨位置,对其扫查的过程中,需告知患者要屏住呼吸,规避呼吸幅度大使得图像的清晰度受到负面的影响,将患者病况当做是基础和依据,对病况严重患者实施增强扫描。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评估诊断准确率,分析肠梗阻有无、梗阻部位(单纯机械性、闭袢亦或是绞窄性、动力性)、病因(粘连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粪石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 1.4数据处理 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种诊断的准确率 CT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诊断方式,P<0.05,见表1。

文献综述评语

文献综述评语 1.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

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2)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3)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

(完整word)文献综述格式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在综述的引言(或者导言、介绍)部分要写清以下内容: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文献发表的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引言部分所确立综述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主题内容根据综述的类型可以灵活选择结构安排。 主题的层次标题应简短明了,以15字为限,不用标点符号,其层次的划分及编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不含引言部分),一般用两级,第三级上用圆括号()中间加数字的形式标识。 插图应精选,具有自明性,勿与文中的文字和表格重复。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 表格应精心设计,结构简洁,便于操作,并具有自明性,内容勿与正文、插图重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但不能用斜线和竖线。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1] 参考文献

X线检查在犬病诊断上的应用及前景

X线检查在犬病诊断上的应用及前景 2010-04-07 00:06:11 来源:山东省德州学院浏览:1281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宠物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人的家庭,而宠物疾病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以往兽医用来诊断大家畜疾病的一般检查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临床要求了,因此一些特殊诊断方法如X线检查,B超检查被引入到兽医临床中,使宠物能够得到更早更准确的诊治。宠物当中数量最大的就是犬了,X线检查在犬类疾病诊断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综述。 自从1895年发现X线以来,它迅速地被医学界作为新的检查方法应用于临床,兽医界也开展了应用X线的研究。19世纪30年代前后,兽医放射学已形成独立学科。近年来兽医放射学在许多国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小家畜的放射学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X线诊断是利用X线检查患畜,借助其特殊性能,观察动物体内组织器官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X线检查相当于大体解剖的肉眼视诊,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克服被毛和体壁的障碍,看到身体内部组织器官的状态和变化,还可观察其运动和功能。 一、X线在犬骨骼关节疾病诊断上的应用 骨骼和关节是最早应用X线检查的对象,动物体内骨骼密度最大,与周围软组织有明显对比,在X线照片上能清楚显现,最便于X线检查,近年来,应用X线检查的犬骨骼关节疾病有:骨折、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等。 (一)骨折的X线诊断骨骼部分或全部断裂称为骨折,犬骨折多由外伤引起,X线检查可辨别骨折的种类和性质,对已复位的骨折X线可检查复位是否良好。骨折的X线表现:骨质断裂的缝隙在X线照片成黑色的透明条带,称为骨折线,骨折线是骨折最主要的征像,对骨折部位拍照时,常规应拍正侧位两张照片,彼此互成90o角,以达到准确诊断。当发生完全骨折且断端重叠者不存在骨折线,但重叠部分密度增高;嵌入型骨折也没有骨折线表现,但嵌入部分密度增高,且骨皮质与骨小梁连续性消失,骨的长度缩短。 (二)脱位的X线表现脱位关节两骨端发生错位。脱位在X线上可以看见关节窝和关节头的正常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关节的两骨端发生部分或全部移位。 (三)在髋关节疾病上的应用犬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以遗传性为基础的后天发育畸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