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理论C+夕

名词解释:

1,文学: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通过语言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1,文学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

①,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②,创作问题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

③,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2,为什么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达情意,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

另一方面:文学有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理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是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3,体现在创作过程和作品中的创作个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化;

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意蕴的提炼上的个性化;

③,创作个性还体现在作家的艺术表现中,艺术表现的各种形式,如用何种体裁样式,修辞造句等都可以见出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来。

4,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情感推动、引导着想象的展开;

②,情感影响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

③,情感还会对作家理解人生、判断价值形式有深刻的影响。

5,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体现在?

其一,是作家创作的文学文本,只有通过接受才能实现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

其二,是文学接受具有推动文学创作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接受的阅读需要为创作提供动机。6,文学世界朱文学符号这种物质媒介固定下来的,其感性形式不能直接呈现给读者,只能靠文字符号提示和指引读者进行联想,让形象在读者的头脑中再现出来。

这就是文学接受具有这样三个特点:

首先,文学接受是间接性的;

其次,文学接受是主观性的;

最后,文学接受存在着差异性。

论述:

1,“自然”对浪漫主义文论创作的影响?

在浪漫主义文论中,“自然”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字眼,它被浪漫主义文论赋予了多重含义: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是浪漫主义文论所说的“自然”的第一种含义。浪漫主义文论通过这种意义的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浪漫主义文论所说的“自然”的另一个含义是相对于“社会”来说的。韦勒克指出,“许多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有着一些个人之间的差别。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浪漫主义文学一方面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题材。如拜伦、雪莱、歌德是他们第一次把大海、河流、山峦带进了他们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又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表现了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望。同时,在这种自然观中,浪漫主义文学还表现了一种神秘感,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然题材中常常出现神话甚至宗教的意象,正如韦勒克所说,“在浪漫主义的自然观想象观和象征观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和相互的蕴涵的关系……”这说明浪漫主义对想象,自然和诗歌艺术的理论阐释是相互关联的。

2,从形象的“符号化”谈谈对文学传统的颠覆

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隐喻性,带来了其文学形象的“符号化”特点。所谓的形象的符号化也可以理解为形象的象征性,传统文学作品都追求形象的生动性、具体性。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形象,更追求与现实生活形象相近的真实感。而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形象,一般来说都有符号特点,都有某种象征意味和一定的抽象性,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符号化说明,这种形态的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其隐喻、象征着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只甲虫其实是现代人的象征,其隐喻现代人为物质利益所驱使,人类的生活与甲虫的生活的生活没有本质的区别。作者正是通过这只方式,提醒读者注意到形象的符号性,并以此使读者与追寻和思考其中隐含的意义。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1)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 编者语: 本复习资料,是根据老师在18周的课上所讲的重点,进行归纳的,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足之处,请多指正。(By.穗杰) 绪论 1、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 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P3) 2、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是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P7)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 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P14) 4、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P16) 5、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P19) 6、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由对艺术的美的感悟和描述转向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的文体标志。 (P21) 7、1935年李长之在天津《益世报》和《国闻周报》上陆续发表长篇系列评论《鲁迅批判》, 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传记批评的代表作。(P29) 8、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 成就。(P34) 9、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P34) 10、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和“语词即用法”的观点,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 言学转向提供了哲学基础。(P36) 11、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P38) 12、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二)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 (三)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四)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P38) 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 13、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释义来实现的。(P49) 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 14、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1、阿多诺:《美学理论》,王科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吕特·阿莫西等:《俗套与套语》,丁小会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埃斯皮卡:《文学社会学》,于沛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罗贝尔·埃斯皮卡尔:《文学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6、弗兰克·埃夫拉尔:《杂闻与文学》,谈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马克·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王柏华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8、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马克·昂热诺等主编:《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述》,史忠义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1、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西方文学所描绘的现实》,吴麟绶等译,白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2、.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程孟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弗雷德·奥登等编:《现代主义,评论,现实主义》,崔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14、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6、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孙乃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罗兰·巴特:《文之悦》,屠有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罗兰·巴特:《S/Z》,屠有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罗兰·巴特:《神化: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22、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让·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4、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等译,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 25、凯·贝尔塞等:《重解伟大的传统》,黄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27、凯瑟琳·贝尔西:《批评的实践》,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斯蒂芬·贝斯特等:《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文学理论资料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有五种意指: 一、文学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二、专指散文 《汉书.贾谊传》:“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北宋黄庭坚曰:“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 (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金元好问曰:“诗与文,特言语之别称耳。有所记述之谓文,吟咏情性之谓诗。”(《杨武能小亨集引》)明王文禄《文脉》卷一:“文以载道,诗以陶性情。” 清刘熙载曰:“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艺概.诗概》) 三、文学的形式美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八音摛文,树辞为体。”又《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唐韩愈《答尉迟生书》:“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四、文学的文字语言形式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文,字也。” 北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今之所谓文者,古之辞也。” 五、一种文学体式 唐元稹《乐府古题序》:“《诗》讫于周,《离骚》讫于楚,是后,诗之流为二十四名:赋、颂、铭、赞、文、诔……”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按编内所载均谓之文,而此类独以文名者,盖文中之一体也。其格有散文,有韵语,或仿楚辞,或为四六,或以盟神,或以讽人,其体不同,其用亦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学 “文学”一词,始见《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北宋邢昺《论语疏》:“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 中国古代的“文学”这一概念经历了多次变化。 先秦时期,“文学”泛指各种学术,其中包括后世所讲的“文学”在内。 两汉仍以“文学”指称学术,但不包括现在所谓“文学”,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另以“文章”称之,如《三国志.魏书.刘劭传》:“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 自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文苑传》中,才开始将“文章”与“文学”通用。《傅毅传》云:“宪府文章之盛,冠于当世。”又《边韶传》云:“以文学知名。”范晔解释“文章”、“文学”的含义是“情志既动,篇辞为贵”(《后汉书.文苑传》),就是说文学要借助于语言文字来抒写情志。 类似的看法在六朝逐渐流行。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这也是把文章、文学看成是通过“蕴思含毫,游心内运”的构思,“放言落纸”,用语言来表达内在情性的东西。这与先秦两汉的“文学”概念有了较大区别,已经大致接近今人所说的“文学”。 “文学”与“学术”的分家,还表现在魏晋时期其他的著作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所述只限于诗人文士;南朝梁萧统编选《文选》的原则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文选序》),这也可看作他对文学特征的认识。萧统一反当时“逢文即书”(南朝梁钟嵘《诗品序》)的风气,对“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记事之史,系年之书”,即经、史、子诸书均不采录。从《文选》中的作家作品和萧统的选录原则不难看出,当时文坛上,文学已从文、史、哲为一体的状态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独立地位。

从亚里斯多德看艺术真实

从亚里士多德看艺术真实 《文学理论导引》中说“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类对艺术真实的判断有不同的要求,西方文论对艺术真实的理解基本上是以“摹仿”论的文学观为基础的。判断文学真实与否的重要标准是文学形象与摹仿对象的契合度,同时他们也主张通过现象描写来揭示其背后本质,追求普遍性和规律性。西方的艺术真实论是本质真实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其文论代表作《诗学》被誉为西方文论的奠基之作。在文艺本质问题上,他继承了传统的“摹仿说”,然而他所说的“摹仿”,既有复制、仿造的意思,更有创造性地制作、再现的意思。 关于“摹仿”在复制、仿造方面的涵义,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且强调其摹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即现实人生,肯定了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情感和经历等的存在的真实性。文学具有虚构性和真实性,文学真实性即艺术真实要求文学必须源于现实生活,文学的虚构性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制约而去胡编乱造。而且没有现实依据的文学创作,难以给人以共鸣,显得空虚、荒谬。艺术真实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两者的相似性和符合度是判断艺术真实的重要标准,但艺术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并不是说它就完全等于生活事实。文学应该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所以有了“摹仿”关于创造性的制作、再现的涵义。 关于“摹仿”在创造性的制作、再现方面的涵义,相对上一种涵义而言,亚里士多德更重视这一方面的意思。而在创造的过程中又要注意文学内容、人物形象及情感活动在真实性与理想性、客观性、主观性等方面的关系。 从文学内容方面来看,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摹仿的不仅是现实的外形,还反映了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即内在的本质与规律。他把诗与历史做比,认为历史只是叙述已发生的个别的事,而诗描述可能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文学摹仿个别事实,并在其中包含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和普遍意义下的可能性。而且在他看来,艺术真实并不一定是真有其事,而在于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逻辑。这是我比较理解且最为赞同的一个观点,例如小说《后宫·甄嬛传》中描写的是一个虚构的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一个朝代的故事,但改编成电视剧时,把故事背景人物身份换成历史上真正存在的雍正时期,我们觉得这样改变没有任何的违和感。因为小说中虚构的那个“后宫”是源于生活事实,而里面的每个人物的行为,在这个虚构的“后宫”中都是合情合理,自然而然的。就像韩寒

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

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 翻开这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版的《文学理论》,我无比欣慰地发现,这本书不单有李欧梵的《总序(一)》,刘象愚的《总序(二)》,还有刘象愚用以代为本书译序的《韦勒克与他的文学理论》。这么多伟大的前辈用密密麻麻的文字给我堵死了道路,我比当年呜呼他说不出话的鲁迅先生还要无语。我无意将上述三篇鸿文弄成压缩饼干,这不但是偷懒耍滑,而且一不小心还会硌着大家的牙。写推荐的意思无非两条:告诉大家这本书写了什么,以及告诉大家我为什么推荐,现在第一部分可以从简,第二部分可以从详,再加上从边边角角兜兜转转地提供一些补充资料和粗陋思考,倒是也能凑出一篇文章。只是这样的写法会让本人露怯露得更加严重,也罢,反正学问不扎实早晚都会见笑于大方之家。1984年,两个美国老头写的《文学理论》在我国产生巨大影响,当时韦勒克已经81岁,另一位著者沃伦还有两年就将为学术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当年此书发行数万册,是一本确凿无疑的畅销书,现在一本学术著作据说印三千本就能赚钱,能印到数万的几乎没有——当然,于丹和易中天那个本来就不叫学术著作,他们应该去和郭敬明或者郑渊洁去比。韦勒克拿到语文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才23岁,我现在也23岁,连个硕士学位还没拿到,人比人得死,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又有学问又能赚钱,韦勒克简直就是一代学人的偶像和榜样。我推荐《文学理论》的动因之一,就是希望各位低年级的同学能把眼光从绩点上拉开,关注一些更为值得关注的东西。没听说过哪个人学问好不是因为他会写论文,有问题意识,而是因为他当年现汉考了99,这种事情传得越广就越丢人。毫无疑问,《文学理论》的畅销不是因为80年代的中国人都比较土或者爱赶时髦,我们现在又何尝不土不爱赶时髦,只不过评判的维度和关心的视域不再相同罢了。教育部曾经将《文学理论》列为中文系学生值得阅读的100本推荐书目之一,不少高校的中文系也将其用作教科书,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理论》足以称得上是我们所理解的“经典的教科书”,换言之就是用得久,用得广,因为用得好。不过我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经典的教科书”,这或许是一种文字游戏,不过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味到《文学理论》真正的价值所在。平常我们提到教科书,基本上想到的是教的内容,好的教科书在内容方面的优势就在于全面细致,深入浅出,这一点《文学理论》完全过关,后面我再细说。不过在我看来,教科书不应该只教内容,还应该教方法,教科书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告诉我们知识是什么,还应该告诉我们如何抵达这些结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推荐所有低年级同学好好研究一下韦勒克和沃伦的治学门径,从最基本的:什么叫注释,什么叫参考文献,怎样获取材料,到高级

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考研阅读书目

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考研阅读书目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第二版)》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第2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也是学术研究著作。《中国文学史(第2版)》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全书约240万字,选录了文学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及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选编者特别注意选录了那些在文学史上代表某种流派和风格的、对某种文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 全书重视选文和注释的科学性、作品原文均从校勘完善的通行文本中选录,注释中吸收了古代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的新成果,同时力求作到准确、简明。 3、《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朱维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比较重视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介绍。教材的每一章除概述之外,都包括若干作家专节,分别介绍各个时期出现的那些有成就、有影响的作家。对于那些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则把他们列为重点,给以较多的篇幅,全面分析他们的生平创作和代表作品,以帮助读者获得较为深人的理解。大部分作家专节包括生平创作介绍和代表作品分析两个部分,少数作家的专节只综述其生平创作而并不单独分析其某一部作品,这是根据每个作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4、《外国文学史(亚非卷)》朱维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本书在修订时对原书作了一些必要的删改和补充,使重点更加突出,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据统计,共删去8节,新增10节。此外,个别章节在顺序安排上作了适当调整。尤其应该提出的是,将第四编中的“现代”扩充为“现当代”,其时限延伸至本世纪末,并增加了大江健三郎、韩雪野、西巫拉帕、阿格农、马哈福兹、索因卡、戈迪默等重要作家。 5、《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目前经再修订而形成的第四版,吸收了近年来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各方面的意见,与过去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改动。全书内容分为五编:第一编导论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第二编阐述了文学活动的性质、特点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第三编论述了文学创造的过程和价值追求;第四编从不同角度考察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分析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讨论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把握文学风格内涵和价值;第五编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等内容。 6、《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导引》增加了以往教材较少涉及但又与文学相关的某些内容,如文学的虚构性,母题、原型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通俗文学等。《文学理论导引》还着重强调了对各种理论知识描述的客观性,以突出多样性、实用性和文学观念的开放性,避免使教材成为某种文学见解的一家之言。 7、《西方文论专题十讲》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谈存在与存在者 摘要:存在不是存在者,不是对象和客体,存在是存在,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它只有内涵义,没有延伸义。世界上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存在者”。 关键字:《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存在存在者存在的普遍性人《存在与时间》继承了古希腊的思辨传统,海德格尔对日常语言中的“存在”与“存在者”的意指提出了疑问,并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深入了本源,从本质上探究了存在与存在者。 海德格尔把存在重新提到了最重要的本源位置,“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却不等于说他是最清楚的概念”①。正如海德格尔在第一节所说:“他曾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之殚精竭虑”②。同时在这本书里,海德格尔通过不同时期人们对存在的观点,来指出这些观点的矛盾,如在这里主要论述了亚里士多德观点之后的继承,他的观点与柏拉图观点的联系与不同和中世纪托马斯主义以及司各脱主义受他的影响与相互争论,以及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颠覆。因此,我认为至今“存在”还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 《存在与时间》是从对存在开始思考的,存在与是,为同一意义。但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存在之后,西方哲学就放弃了对存在的思考,而科学理论却是对存在者的建设理论,并代替了对存在的理解,就是具体的存在事物代替了对存在的认识。 根据存在的普遍性和“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③,因此,存在一定不是一个实体,它不等同于存在者,任何可以定义的东西,都只是存在者,而存在不是存在者,当然不可定义。海德格尔之所以认为存在不能被证明,是因为存在的无限,即存在的普遍性。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忽略存在,是因为往往以存在者作为存在本身的替身,这两个概念是不可混淆的,假如可以认识存在的普遍性,就可以区分存在与存在者的不同,这是存在与存在者本质上的差别。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概要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概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做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2)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式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3)印象批评: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4)升华:精神分析学术语,指被压抑的原始性的本能冲动上升,转化到社会所容许,所赞扬的领域或活动中,如文学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宗教慈善活动等。这是一种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的心理活动。 (5)陌生化: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6)视角:视角指叙述者或任务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7)反讽:该术语源于古希腊,其定义不断发展。新批评把反讽与语境联系起来,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一定的语境使词语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 (8)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与“性别”(sex,指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相对应的。它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9)原型:原型一词的希腊文原意为“原始的,最初的理念和图式”,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指人类或人类中的某一种族在其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行为模式,心理模式,原型是在人类及其种族的集体的生存斗争中生成的,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10)身体:身体作为一个词汇本身是中性的,可是它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解释为人的“动物性”,它代表了一种原罪,一直处于受到轻视和被压抑的地位。但后现代文化批评把原先的头脑管制身体的观点,转为头脑不过属于身体的一部分,身体才是人作为自身的出发点,也是人存在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个对身体的看法,使得整个文化的意义发生转换。 一些重要文论家及其观点 中国古代

文学批评导引简答、论述题

文学批评导引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1、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主要区别。 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则更关注理论的变化和对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应用学科。 2、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1)出入有度的情感距离。在评论文学作品这种审美形式时,评论家需要体验、感悟、想象,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流露。但同时它也需要心理距离,需要对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而这种情感距离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所持的客观态度是不一样的。 (2)思维方式上的求异性。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般现象。其次,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不是某种共识,它对研究对象的发现和评价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发现和评价。换句话说,它融入了自我的因素,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 (3)强烈的形式感。这里的形式是与素材相对应的。文学评论也关注作品的素材,但它更关注作品的形式。因为作品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更能引起读者的愉悦。这是文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之处。 3、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文学批评要求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在文学批评的全过程中,既要把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又要融合艺术思维的若干成分,形成跨越、沟通、结合两种思维的文学批评思维。

4、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5、简述刘勰提出的批评的“六观”。 一观位体,即对作品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作总的观察,包括体裁的选择;二观置辞,分析作品的语言技巧;三观通变,分析作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继承和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恰当与否;五观事义,考察作家在引经据典上的处理;六观宫商,分析作品的音律。 6、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如何体现中西文论的融合的? 王国维的“境界”说一方面在这一传统术语中注入西方美学的内涵,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同时又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寻找契合点,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把中西文学理论批评对这一问题的表述自然地糅合在一起。王国维的这种追求,展示了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趋势。 7、为什么说欧洲文艺复兴构成了近代欧洲文学批评的起点? 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随着印刷术的运用使作品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从而为阅读提供了方便;二是大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其内部强制使用占统治地位的语言;三是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带动了文学评论的发展。其中有褒扬作品之美的评论,也有挑剔作品不足的评论;还有一些评论家则开始对作品作历史的、地理的思考。 8、柏拉图为什么拒绝诗人进入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这些诗人的作品培育人性中低劣部分,摧残了理性部分。诗人的作品中会诽谤众神,因此不能用诗来教育年轻人,否则他们会不敬畏神明。诗人的

文学批评导引要点(1)

《文学批评导引》教学要点 ◆《文学批评导引》教学要点分章节介绍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主要 包括“本章概述”、“本章总结”及“本章常见问题”三个部分。●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 ●本章概述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 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 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本课程以 理论部分即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原则以及文学批评写作的方法技 巧为基本,力图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恰当配合,以培育学生判断作品价值、 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 ●狭义文学批评和广义文学批评的区别 ◆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几乎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而狭义的 文学批评即文学批评的成熟形态到20世纪才出现;从批评主体的角度说,广 义的文学批评主体包括形形色色的读者,狭义的文学批评则以学有专长的文 学批评家为主力;从批评对象的角度说,狭义的文学批评面对的是变化中的 当前文学,广义的文学批评则包括文学理论在内;从主体动机的角度来说, 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为社会的,广义的文学批评还包括仅仅为自己留下的阅读 随感,或一二知己之间的闲谈。 ●文学批评的思维性质 ◆文学批评从准备到写作的过程,主体的思维应该兼具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两 方面的性质。 ◆从本质上说,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科学性 是文学批评应有的品格。它体现在实事求是:“实事”指文学现象,它独立于 批评主体而客观存在;“是”是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品质、文学思潮的倾向和 它们的形成与传播所反映的文学规律;“求”就是批评主体通过全面的观察、 设身处地的体验、冷静的研究,如实地揭示客体的品质和它所反映的规律。 ◆但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思维的产品,它以文学欣赏为前提和基础,这 两方面决定了它必然包含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活动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生了一次次革命性变化,与之相对应,英美各 高校也出现了种类众多且各具特点的文学理论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为我 们展现了今世西方理论与责备的全景,并且表现出与中国高校文学理论 教材不尽同样的体例细风范。认识和研究英美高校的这些教材, 特别是外国学者为解决“理论”危机而做出的各种很有创意的努力, 关于我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无疑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 目前采集到的近50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优选出有代表性的20本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见篇末附录),经过仔细研读和剖析,以掌握英美 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思想和写作体例,并希望经过对这些教材的 梳理和辨析,为我国现在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供给有价值的参照。 一、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种类 导论型教材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不难发现其书名冠以“导论”、“引论”(Introduction)也许“指南”(Guide)的导论型教材,但这种导论型教材与国人理解的不圆满一致。在国人看来,作为导论型 教材,应当关注文学理论(Literarytheory)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核心范围等基本问题,有比较明确的理论建构和清楚的范 畴界定,论述过程周密,结构也应相对圆满。而在英美高校,这种拥 有圆满系统的教材其实不多,也许受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今世哲学不 再诉求弘大叙事的影响,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忧如不再追求建构广泛的 理论系统。 就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少量拥有 圆满系统建构的教材之一。该教材涉及到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责备和 比较文学等方面。韦勒克试图经过对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责备的区 分来界定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经过对文学研究的内部和外面的区分来 找寻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并要点论述了文学理论的“内部研究”,剖 析了与此相关的重要看法。该教材对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影 响颇深。卡勒的《文学理论》也属于导论型教材。假如说

《文学理论》习题

《文学理论导引》习题 1.文学是通过()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的。 A.语言B.形象 D.艺术 2.衡量艺术真实的()是指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A.表现测度B.心理测度 D.形象测度 3.抒发主体情感是()的基本特征。 A.抒情文本B.叙事文本 D.散文文本 4.文学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具有中介连接的作用,因为,文学形象在与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蕴的双重关系中体现了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A.语言层B.现象层 D.语音层 5.孔子所说的“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其中的“文学”实际上指的是()。 A.古代的文献B.艺术

D.文学理论 6.下列()要素不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所说的“文学四要素”中的一种。 A.作家B.作品 D.想象 7.下列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理论是()。 A.“模仿说”B.“天才说” D.“性升华说” 8.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关系上展开的。 A.形式B.价值 C.功利D.审美 9.中国古代文论强调,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应是()。 A.“神似”B.“形似” C.模仿D.再现 10.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这指的是文学形象的()特点。 A.心象性B.概括性 C.符号性D.间接性

11.文艺学学科包括哪几个分支()。 A.文学理论B.文学批评 C.文学史D.文学社会学12.《镜与灯》的作者是()。 A.燕卜逊B.艾布拉姆斯 C.卡勒D.刘若愚13.提出“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的是()。 A.孔德B.维柯 C.拉·封丹D.丹纳14.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来源于()。 A.黑格尔B.莱辛 C.马克思D.卢卡契15.表现论的代表人物是()。 A.叔本华B.康德 D.波德莱尔 16.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叫()。 A.诗学B.文体学 C.文艺美学D.艺术学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汪正龙版)

文学理论导引 1、什么是文学理论?在范畴和体系建构方面有哪些基本模式? 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在体系建构上大体模式有: (1)意识形态本体论的文学理论:即坚持文学是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突出文学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认识功能。——我国文学理论教科书最为流行的模式。 (2)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将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审美和语言活动的领域加以考察。认为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工具,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识见和判断的体系。 (3)以文学活动中的“基本问题”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提出不能先验地设定文学的“本质”,要历史地理解历史上关于文学的各种定义,提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理论共同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与重要概念,以此为主线统一教材体例,强调文学知识的建构性、历史性和地方性,强调它与社会历史环境之间复杂而具体的联系。 (4)文化论的文学理论:把文学看做一个随一定时代文化观念的改变而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文学是一定文化的产物。(美国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 前两种属于普遍主义或本质主义的理论建构模式,后两种属于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建构模式。 2、怎样看待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及艺术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及艺术学理论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或亲源关系。 (1)文学理论与美学原理的关系 美学在其学科创始人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那里被定义为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和“自由艺术的理论”,它奠基于西方人对人的心理结构所作的知、情、意的划分与对各门艺术统一性的追求。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完善的便是美学。艺术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与文学理论不同,美学主要偏重于对审美与艺术现象的思辨研究,并不探讨文学活动及文本解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更偏于哲学。 (2)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也注意寻找与把握不同民族文学的共同点与问题,在这方面与文学理论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主张对文学进行跨国别、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与文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有别。美国比较文学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探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文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文宪_笔记整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知识主线 主题:什么是文学 方法: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理论对于文学审美性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本节从梳理这个过程入手。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一)讨论: 1、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感物说”、“模仿说”。 2、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史一种教化的手段:“实用说” 3、重视主体和情感,突出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表现说” 4、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客观说” (二)结论: 以上文学观念存在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也就是说,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二、审美与文学 (一)讨论 1、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忽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2、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3、在美学上,把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 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4、所谓的美,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谓的审美,从最根 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二)结论 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另一层含义始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 虚构 (一)讨论 1、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从虚构性上解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意味着文学这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显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