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文本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依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文学整体: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和文学观念1、*历史上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
(多种多样)广义孔子《论语•先进》“文学”:古代的文献西方1800年前欧洲:著作或书本知识狭义的“文学”观念形成:西方: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狭义的“文学”观念的不同理解: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最古老、影响最深远):感物说、模仿说感物说(中):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大自然: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陆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社会:钟嵘——强调现实生活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所触发的感受模仿说:“模仿”,最初指祭祀活动巫师表演的歌舞,后由祭典用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
亚里士多德——《诗学》: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镜子说*实用说:出现很早,影响久远。
“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事的工具,并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艾布拉姆斯)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文以载道”——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教育目的)西方贺拉斯:道德教化功能,“寓教于乐”,强调“快感”“感人”对文学的重要性西方世界主要的审美态度——实用主义观点*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知识主线主题:什么是文学方法: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理论对于文学审美性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本节从梳理这个过程入手。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一)讨论:1、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感物说”、“模仿说”。
2、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史一种教化的手段:“实用说”3、重视主体和情感,突出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表现说”4、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客观说”(二)结论:以上文学观念存在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
也就是说,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二、审美与文学(一)讨论1、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忽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2、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3、在美学上,把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4、所谓的美,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所谓的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
(二)结论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什么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指关于文学的学问。
文艺学本来叫文学学,但文学学三个字中文里拗口,不符合汉语规范,所以1949年从苏联翻译过来时,就干脆叫文艺学了。
到了1980年.欧美盛行的“文艺理论”一词传过来。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文学知识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文艺学,文艺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一般认为,文艺学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也有人认为,文艺学即指文学理论。
”文学史不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而是与文学并列的学科。
文艺学由文学理论、文学史学和文学批评学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
文学审美性:就是主体从对形象本身的直觉中所获得的一种无功力的精神愉悦。
文学语言:一、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
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它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二、文学语言具有蕴含性。
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
三、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它针对的“自动化”语言。
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四、文学语言的个性化。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一、文学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文学文本的形象既是具体的又是感性的。
二、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
1.是可以把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
2.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理是牵理就情。
三、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个别的,但又指向一般,具有深广的概括性,具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
四、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间接的,它具有可感性。
文学形象就是意象,带走浓厚的主观性和情感性,有丰富而多面的内涵。
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间接地被感知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为文学形象的创造与接受留下广阔空间*心象性文学形象实质上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使文学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
说明文学形象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概括性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使文学摆脱了如何处理个别、具体、感性和普遍、概括、理性之间的关系矛盾、困境。
戏剧情境: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
戏剧情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事件的具体情况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戏剧情境的作用是推动人物产生动机并导致具体行动,在此过程中也给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直接动因。
·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戏剧类型;正剧是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的戏剧样式,又称悲喜剧。
·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流派的形成与文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流派与思潮常常同时出现,几乎形影相随,二者的联系或表现为一种文学思潮促成了某个流派甚至多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或表现为某个文学流派以其广泛、深刻地影响促成了某种文学思潮的产生。
但是,文学流派并不等于文学思潮,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它们作为文学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学风格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包括作家风格、作品风格、文体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
狭义的文学风格一般是指作家作品的风格,即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艺术呈现,其体现在一系列作品中,显示出独特而稳定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
《文学理论导引》复习资料1、艾布拉姆斯总结的文学四要素是什么?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引出了哪四类文学观念?其主要代表观点分别是什么?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
⑴模仿说: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收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
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模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方式。
”⑵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①“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
②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
③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所写的“序言”中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⑶实用说:把艺术品视为主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多的工具,并常常根据能否达到目的来判断其价值,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手段。
①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列举的大多是文学的实用价值。
②贺拉斯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⑷客观说:“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这种文学观强调文本的自足性。
感物说: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刘勰用“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来解释文学的发生。
陆机则认为,文学是“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产物,他们都强调大自然的变化引起人们的种种感受,文学便是这类感受的抒发。
3、文学是“人学”具体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1)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理论导引》系王先霈总主编的文艺学系列教材之一,这套文艺学系列教材包括《文学理论导引》、《文学批评学导引》、《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欣赏导引》,以及与这套教材配合的教学辅助工具书《文学理论批评术语词典》。
文艺学系列教材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文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阐释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文学的性质、特点、功能和文学活动的规律。
根据这个定位,国内的文学理论教材一般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学本质论、文本构成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导引》大体上也是围绕着上述内容展开讨论的。
但是在编撰这本教材时,我们同时又考虑到了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考虑到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在阐释的重点和讨论的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和调整。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事实的阐释和概括,而文学活动的历史发展和民族特点,造成了中西文论中的诸多差异。
正如爱尔兰学者泰特罗所说,“西方诗学和东亚诗学之间的基本区别来自一个事实,即西方诗学受亚里士多德所陈述的模仿观念控制,这种观念来源于戏剧这个文类,同时也建构了戏剧这个文类;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诗学基于‘情感-表现’的观念,这种观念被认为支配了抒情文类,一方认为真理主要来自于一种独立客观的外在现实,另一方则认为真理乃出于读者或作者的内在情感。
”1虽然文学和理论上的这种差异在近现代文学活动中逐渐缩小,但是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
确认这一事实是想说明,不同的理论系统或理论观点与不同文学事实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论域和界限。
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在这本教材中,我们在阐述许多基本理论问题时,尽可能地介绍和引述古今中外的不同观点,目的就在于扩大视野,通过比较给大家认识和思考问题提供一个开阔的空间。
我们想通过这种阐述方式强调,在文学理论的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更需要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一、如何定义文学?它具有哪些特征?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审美性、形象性、语言的艺术性二、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是“人学”的特点,这个特点包括那两方面的含义?1、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2、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
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三、文学形象的含义是什么,简要说明它的特点。
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文学形象可以为物,为实,为真,也可以为情,为虚,为幻。
四、文学形象具有哪些类型?举实例来说明文学形象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的某种物像;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文学形象。
五、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有何变化?言意矛盾是指什么?变化:传统理论关注语言作为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
当代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来研究,强调语言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影响到形象创造和意义的生产。
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的三种类型:“意”的丰富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的矛盾;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先于个人的语言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
六、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用实例来加深理解记忆语言艺术的三个特点: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心理生活;语言的表现潜力使文学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文学理论导引(仅供参考)一、四要素理论 P3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艺术家、作品、欣赏者、世界)对文学活动进行考察,由此形成四种文学观念:那就是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1、模仿说—-侧重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去解释什么是文学;2、侧重于读者与文本关系——“实用说”与接受美学;3、表现说——侧重于作者与作品关系;4、客观论,又称文本中心论——强调文本自身的独立性.二、文学是“人学” P111、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文学要表现的是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2、从表现特点和领域来看,文学表现了那些理性和逻辑语言不可言说的人生体验。
3、文学把握人生的方式。
三、文学虚构性和审美性的关系 P16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沉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四、文学形象的特征 P331、间接性2、文学形象的心象性3、文学形象的概括性4、文学形象的符号性五、叙事学理论 P871、叙事时间叙事时间涉及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
叙事时间:叙事如何处理“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关系.故事时间:被叙述事件本身的时间;叙述时间:叙事者叙述故事所用的实际时间。
热奈特从顺序、进速和频率三个方面探讨了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系。
顺序指时间的前后排列次序。
(顺序、倒叙、插叙)进速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加速、减速)频率指事件在叙述中的发生次数和重复次数。
2、叙事角度叙事角度:叙事者叙述小说所采取的角度或视点.叙事角度,又称叙事观点、叙述角或聚焦型.视角可分为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两种,外部视角给人的感觉近似于外部叙述者的聚焦结果,内部聚焦一般从故事中人物的角度加以聚焦。
非聚焦类似于传统叙事中全知全能的视角。
叙述角度的划分:①全聚焦叙事(全知叙事)②内聚焦叙事(人物视点叙事)③外聚焦叙事(旁观视点叙事)六、现实主义文学与写实 P109作为一种文学表现的形态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最为显著的风格特征是它的“写实性”。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对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从文学理论学习的角度说,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是为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当然,对于文学审美性的认识也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都相当宽泛,当时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把文学几乎等同于语言文化的这种认识,反映了文、史、哲尚未分离时期人们对文学及其性质的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与其他意识形式混杂在一起,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品格,早期的文学观念正是文学自身尚未成熟的历史事实的反映。
文学观念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同时还表现在:即使在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人们对文学的理解也因为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了不同的解释。
艾布拉姆斯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座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并由此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摹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大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
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摹仿说”。
和摹仿说相似,“实用说”也是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文学理论导引》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艾布拉姆斯四类文学观念P3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1、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
实用说:参见P5“把艺术作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中国古代的“诗教”)文学的教化功能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所谓“诗教”,是说诗歌音乐对民众来说,具有教育作用。
远在上古之时,舜叫他的乐官夔用诗乐来教育青年。
《尚书•舜典》云:“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意思是:帝舜说,夔啊!命令你主管音乐,教育青年,教导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正而不暴虐,平易而不傲慢。
诗表达意志,歌把语言咏唱出来,声调随着咏唱而抑扬顿挫,韵律使声调和谐统一。
这样看来,“诗教”并不完全偏重于理性,而是强调理性和感情的融合、节制和净化。
它的美学宗旨是以温厚和平,怨不怒,哀不伤,乐不淫为致思的始点。
而“诗言志”又是诗教的中心点,它对后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其志也”。
《乐记》亦云“诗言其志也”。
什么是“志”?这个问题在汉代就已经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尚书•尧典》郑玄注云:“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
《史记•五帝本纪》即引为“诗言意”。
《毛诗序》更解释云:“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它们都是根据《礼记•孔子闲居》:“孔子云:志之所至,诗亦至也”。
由此可见,“志”是指内心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的语言和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诗了。
然而“诗教”说控制着“诗言志”,也就是说,这种“志”,必得陶冶人的性情,培养美的情操,感染好的思想,也即诗必须有引人向上的作用。
这种“诗教”说体现了中华民族偏重于情感必须有理性来驾驭,和重视社会的政治功利性的鲜明特点,它所倡导的中和之美对我国民间诗歌美学传统的形成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表现说参见P5“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文学理论C+夕
名词解释:
1,文学: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通过语言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1,文学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
①,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②,创作问题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
③,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2,为什么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达情意,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
另一方面:文学有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理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是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3,体现在创作过程和作品中的创作个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化;
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意蕴的提炼上的个性化;
③,创作个性还体现在作家的艺术表现中,艺术表现的各种形式,如用何种体裁样式,修辞造句等都可以见出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来。
4,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情感推动、引导着想象的展开;
②,情感影响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
③,情感还会对作家理解人生、判断价值形式有深刻的影响。
5,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体现在?
其一,是作家创作的文学文本,只有通过接受才能实现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
其二,是文学接受具有推动文学创作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接受的阅读需要为创作提供动机。
6,文学世界朱文学符号这种物质媒介固定下来的,其感性形式不能直接呈现给读者,只能靠文字符号提示和指引读者进行联想,让形象在读者的头脑中再现出来。
这就是文学接受具有这样三个特点:
首先,文学接受是间接性的;
其次,文学接受是主观性的;
最后,文学接受存在着差异性。
论述:
1,“自然”对浪漫主义文论创作的影响?
在浪漫主义文论中,“自然”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字眼,它被浪漫主义文论赋予了多重含义: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是浪漫主义文论所说的“自然”的第一种含义。
浪漫主义文论通过这种意义的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
浪漫主义文论所说的“自然”的另一个含义是相对于“社会”来说的。
韦勒克指出,“许多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有着一些个人之间的差别。
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浪漫主义文学一方面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题材。
如拜伦、雪莱、歌德是他们第一次把大海、河流、山峦带进了他们自己的作品。
另一方面又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表现了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望。
同时,在这种自然观中,浪漫主义文学还表现了一种神秘感,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然题材中常常出现神话甚至宗教的意象,正如韦勒克所说,“在浪漫主义的自然观想象观和象征观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和相互的蕴涵的关系……”这说明浪漫主义对想象,自然和诗歌艺术的理论阐释是相互关联的。
2,从形象的“符号化”谈谈对文学传统的颠覆
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隐喻性,带来了其文学形象的“符号化”特点。
所谓的形象的符号化也可以理解为形象的象征性,传统文学作品都追求形象的生动性、具体性。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形象,更追求与现实生活形象相近的真实感。
而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形象,一般来说都有符号特点,都有某种象征意味和一定的抽象性,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符号化说明,这种形态的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其隐喻、象征着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
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只甲虫其实是现代人的象征,其隐喻现代人为物质利益所驱使,人类的生活与甲虫的生活的生活没有本质的区别。
作者正是通过这只方式,提醒读者注意到形象的符号性,并以此使读者与追寻和思考其中隐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