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9
1.《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2. 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 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 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 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 数间农舍掩映其中, 农田出绿, 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 在汴河码头停泊着数条大船, 其中有一条装满了粮食, 一些人正在忙着搬运.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 画面进入第二部分. 屋宇错落, 古柳参差, 临河的茶肆之中,摆着桌凳. 河中船只往来不断. 一座精致的拱桥, 宛若飞虹, 沟通两岸. 行人众多, 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热闹非凡. 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 船工握篙盘索. 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 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 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下桥穿街, 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 便来到最繁华的街市. 这是第三部分描绘的景象, 这里酒楼茶肆, 宅第店铺鳞次栉比, 货物五光十色, 种类繁多, 市招高挂, 买卖兴隆. 街市上, 士农工商, 男女老幼, 骑马的乘轿的, 购物的, 叫卖的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真可谓" 百家艺技向春售, 千里农商喧日昼", 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穿过十字路口, 再往前行, 可是汴京的皇宫重地? 画面到此戛然而止, 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但是《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一幅重要作品,被公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幅图是北宋时期的绘画家张择端所绘,描绘了当时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城市的繁华景象和百姓生活的种种场景。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以便更好地欣赏这幅杰出的艺术作品。
清明上河图整体结构宏大,布局精妙。
整幅画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汴河为界。
上部展现了宫室殿阁和贵族人家的建筑气象,中部展示了市井繁华,下部描绘了农村景象。
通过这样的分层结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北宋时期城市的鼎盛与生机。
在整幅画的构图上,张择端巧妙地采用了透视手法。
远近与大小的差异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更具立体感。
观者可以感受到船只在水上航行的躁动、人群在街道上行走的热闹以及建筑物在远近处错落有致的错觉。
清明上河图中融入了丰富的细节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比如,画中出现了马车、船只、行人、商贩以及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这些细节展示了北宋时期城市中的日常场景,使观者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和风俗。
在观赏这幅作品时,观者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色彩运用也是清明上河图的亮点之一。
张择端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颜色,以表现不同的情景和氛围。
比如,上部使用了高亮丽的颜色,展示了宫殿与贵族家庭的奢华;中部采用了大量的暖色调,突出了市井的繁华和喧闹;下部则运用了深色和浅色相间的色彩,传递了乡村的朴实和宁静。
色彩的应用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和活力,并且体现了北宋时期城市的热闹和多彩。
除了上述特点,清明上河图还通过绘画技巧为观者提供了多个视角。
张择端应用了透视、远近和大小的变化等手法,使得观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画面中的不同景物。
观者可以通过细细观察,逐渐发现画面中隐藏的细节和故事。
总的来说,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幅杰作。
不仅展现了北宋时期城市的繁华与生活场景,还通过绘画技巧和细节描绘赋予了画面更多的层次和深度。
观赏这幅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也是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次美妙的体验。
《清明上河图》赏析北宋私成书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的一幅名贵的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中有五百余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楼宇三十多间,各种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树木、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画卷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画卷前半部)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近郊在清明前后的繁忙景象;第二段落(画卷后半部)表现了汴河上下从清明到端午的鼎盛场面;第三段落(画卷后段)描写了汴京郊外扫墓归来的繁忙景象。
全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它是一幅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和城市面貌的形象资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更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形象史料。
据记载,宋徽宗时,每年花石纲达四千万贯,而这幅画竟出自不及弱冠之年的画家张择端之手。
徽宗让他放手去做,并说:“你办好了这件事,我让你做画院的待诏,但不准你进入翰林,以免束缚你的才能。
”一位画院画师告诉他:“这件事的利害关系不在金钱,而在政治意义,你如果用简单的眼光看,就会犯错误。
”从此,他创作了《清明上河图》。
据说,为了完成这幅画,张择端足不出户,“晨夕观览,至忘寝食”。
“通籍四十年,而得此卷”,直到去世前不久还“犹坐卧其下”,最后终于完成了这一巨制。
这幅长达五米多的长卷,画了50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车、轿二十多乘,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无数。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结构比例准确;房屋、桥梁、车轿、树木、船只等分布有致,使画面有疏有密,墨色浓淡相宜,富有节奏感。
有些人认为这幅画的作者是张择端,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应是宋徽宗赵佶,因为这两幅画都同样反映了宋徽宗赵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竹石、木石等无所不画,无一不精,堪称“天下一人”。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茅檐低小,大门朝向谷场,大石碾滚闲置在那里,空寂无人。
也许是农忙尚未到来。
屋后老树成林,树梢上还有鸟窝,也不见鸟飞。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长卷,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珍宝之一。
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精湛的构图,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繁荣景象。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带您一同领略这幅千古壁画的魅力。
画面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上半幅为城市街市、宋皇宫和郊外农田;中间为汴河水系和市集;下半幅为北极阁和河边民居。
画家运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使得画面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和逼真感。
整幅画洋溢着浓郁的宋代都市生活氛围,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整幅画的中央是汴河,画家以穿越船划分画面,形成画面的前后对称。
画家巧妙地以船上的人物活动和汴河上的船只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繁忙的交通场景。
汴河两岸的市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市井的繁华景象通过画家的细腻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左侧的城市街市到右侧的郊外田园,画家通过精雕细琢的细节,展示了当时城乡的繁荣景象,也折射出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画面的上半幅是宋皇宫和城市街市,皇宫建筑庄严肃穆,城市街市则充满了商贾的喧嚣。
在皇宫门前,可以看到守卫森严的禁卫军,以及中心的官员队伍。
整齐划一的建筑和庙宇,彰显了中央政权的威严。
而在街市上,人们熙熙攘攘,商贩们吆喝着推销商品,热闹非凡。
画面的中间是汴河水系和市集,在这个部分,画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和透视手法,展示了市集的繁忙景象。
汴河上的大小船只穿梭行驶,划船的人忙碌地摇桨,市集中的人们忙于买卖交易。
画家绘制出栩栩如生的商贩,他们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以及手里拿着的各种商品,都展示出当时市井的景象。
画面的下半幅是北极阁和河边民居,北极阁是皇家的游乐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画家通过画面的角度和构图,将北极阁的宫殿建筑和汴河边的民居隔开,形成了宫廷和百姓生活的明显对比。
民居建筑依河而建,窗户望河,人们洗衣晾衣,生活场景非常真实。
总体来说,清明上河图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精湛的技术和逼真的场景,向我们展现了北宋都市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卷轴画作,被誉为中国宋代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该作品创作于五代北宋时期,描绘了当时都城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繁荣盛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明上河图以其细腻的绘画技巧、丰富的细节描绘和独特的构图手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之作,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整幅画作共卷含17段,呈“左青龙、中故宫、右白虎”之势,并可分为内圈和外圈两部分。
外圈展示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细腻丰富的绘画技巧表现了人们熙熙攘攘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生计景象,包括农民、商贾、僧侣、官吏、士人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各类建筑物。
内圈则是汴京城市的核心地区,主要描绘皇宫、官署和寺庙等重要建筑,以及贵族的生活场景等。
通过观赏清明上河图,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宋代城市的面貌和社会风貌,还能体会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时代氛围。
画中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描绘,不仅仅是对人物和物件的写实,更展现了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人文关怀的表达。
例如,画中有许多细小的元素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如街头巷尾的活动、渡船上的人群、商贩的叫卖声等,以及丰富多样的门窗、瓦片、货船等建筑和工具,使得整幅画作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另外,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也非常精妙,通过透视的手法呈现了一种近小远大的效果,使得画面更加立体且生动。
画中人物的安排和布局也极为讲究,画家将各类人物、建筑和自然景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画面的整体氛围更加和谐。
同时,画家还通过各种绘画技巧刻画了人物的丰富表情和动态,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
由于清明上河图的绘制时间较早,经过千年岁月的磨蚀,画作的保存状态并不完好,但仍然能够辨识出画中的各类人物、建筑和景物,并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活力。
因此,尽管画作现已失去了原本的色彩,但它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丰富的细节描绘和独特的构图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出自徐渭的《清明上河图》,全幅共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小曲江图分为东西两部份,以小曲江、千门津市等为主体,描绘中原平原繁衍壮观之景;中部为平原内河图,以河网、渡口、码头、坝子、画舫等为主,景色迷离;下部为南湖图,描绘南塘慈
惠者的淳厚情怀,空间的延续,及安宁之景。
画面来看,作者堪称匠心独具,画景以精雕细琢之痕迹。
碧绿的河心,搭配彩虹般的渡口桥,一气呵成的河网及岸边的码头等,构成了众多的形象。
小曲江上的桥梁,余晖下的府邸,以青绿融合成一片宁静和谐的境界。
南湖图中又用洁白冰雪之冷暖,为大地披上盛装,把清净冷静融入自然之中,显得无比风韵。
把它比喻成一幅画,色彩丰富、内容丰满,融汇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老文化,浓缩成细节的
画面,千里江山图以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古老而令人永生难忘的安康景色,令人陶醉非常。
清明上河图艺术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一帧高24.8厘米,横528厘米的绢本设色长卷。
因为画中所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从总体来看,它可以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
首段描写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通过环境和人物的点染,对时.间、地点和习俗,作了简明的交代,为全图展开序幕。
中段以拱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的景象。
这个临近京城的水陆码头,有一座巨大的拱桥横跨两岸。
这座结构新颖,形式优美,“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的拱桥,也有人称它为“虹桥”,成了本段画面的主体。
此处,车马喧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而拱桥的南端,新柳吐絮,屋宇错落,临河的酒楼条肆里,游客们或闲谈于席间,或凭眺于窗台,洋溢着一种闹中取静的闲暇意趣。
无疑,这一段是全图的中心点。
后段描写汴梁街市的实况。
这个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官府之衙,市廛之居,商铺店坊,鳞次栉比,甚是可观。
把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面貌,以及隐藏在这种繁华景象背后的那种有闲者酒楼欢宴,劳苦者辛勤操作的贫富差别,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明上河图》通过由上述三段内容所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儿个其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品,为后人研究宋代绘画,考据宋代社会,提供了一件具有综合性价值的形象化资料。
《清明上河图》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在艺术技巧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全图从远郊河野一直写到城廓街市,场面虽然繁复,中心环节却很突出,成功的设置了全方位的立体构图,情节连绵不断,有移步易景的清新境界,却无割裂纷乱的松散形迹。
方寸之内,体现百里之迥。
全图共画了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篙师、缆夫等不同阶层的人物五百五十余位,他们有赶集的,有买卖的,有闲逛的,有饮酒的,有聚谈的,有推舟的,有乘轿的,有骑马的,等等,神情各异,姿色不同。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茅檐低小,大门朝向谷场,大石碾滚闲置在那里,空寂无人。
也许是农忙尚未到来。
屋后老树成林,树梢上还有鸟窝,也不见鸟飞。
可能是到远处觅食去了罢?总之画家不想要他们在这里吵闹屋子里人们的清梦。
像这样的茅屋和景色,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江淮一带还能见到。
画家用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农村景色,诗情画意,除了先让我们轻松愉悦之外,更主要的是以前面的宁静,来衬托后面的喧闹,用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印象。
此外也是写实,中国一向以农为本,城市要靠广大农村来给养,送炭的毛驴队伍,是画家着意安排的,就是为了说明这一问题。
卷后李东阳的题跋中曾说到这幅作品“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
”今实测结果是“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据此可知《清明上河图》损毁约70厘米左右。
跋中又说:“山则巍然而高,隤然而卑,窪然而空”。
可见画中原来画有山,这山也只能是画在前面,与田野村庄相连接。
有人说汴京附近可没有山啊!这话不假。
但是要知道这是一件艺术品,画家虽然用的是写实手法,这也不妨碍他采用夸张的手法。
杜甫《古柏行》中说:“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世界上哪有这么高的树呢?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同样需要用夸张手法。
画家由乡画到城,要表现城乡之间的关系,何况所画的是一国之都呢?把和它连接的乡村画得更辽阔、更遥远些,不是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吗?北宋人柳永在他的《雨霖铃》词中说:“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都门”在哪里?可以肯定是在汴京通往南方的汴河边的码头附近。
词人可以从都门想象到遥远的南方,那么画家也可以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这样描绘。
接下来是一片柳林。
柳树的主干满身树瘿,有的还空了心,古老而苍劲,主干上发出的新枝,细长而茂密,连城一片葱绿。
古人咏柳的诗多矣,大都是表现伤怀离别,唯独陆泳不同,他说:“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
看得浅黄成嫩绿,始知造物有全功。
”这首诗颇与画中之意相同。
画家画这片柳林,毫无伤感情绪,他主要是要表现一个季节的到来,万物生发,欣欣向荣。
柳树林边,有两三家瓦舍居于分叉路口,一带土墙和编篱将其围绕。
循墙有一小队伍从城里出来,有两位骑驴的人,衣着打扮像是富家翁或者是客商,仆人或肩或挑着行旅,似乎路途不近。
瓦舍的另一面也有一支队伍,最先的三个人,前呼后喊,正在追赶着一匹奔马。
其后有一乘轿子,轿上扦满枝条。
再后有男士骑着马并仆人挑着担子跟随。
瓦舍的对角有一家茅屋,柳荫下黄牛或卧或立,卸了架的石滚放在屋檐下。
透过柳枝可以看到农田,从它所分割成的小块,知是菜地。
有人正在从井里打水浇地,有人则挑着担子似是往地里送粪。
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交界处,居民们以农为主,也兼作一点小生意。
凡是熟悉中国城镇的人来说,看到这样景色感到是最自然最平凡不过了,然而就在这里,画家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首先是柳树,表明了季节;其次两支队伍,来来往往,通往四面八方,说明快要靠近城市了;再次是奔马,加点音响,有声有色;而更主要的,是那乘扦满枝条的轿子,说明这是个特殊的日子。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节……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童舞女,遍满园亭。
抵暮而归,各携枣餬、炊饼、黄胖(土偶)、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
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
”原来这是一支扫墓兼带春游回城的队伍。
这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笔,不用多费笔墨,只这一顶有着特殊装饰的轿子,就把题目点醒了。
对于当时人来说,是一看就明白的事,多亏孟元老将这一风俗记录了下来,使我少了许多猜疑。
以上是描绘汴京市郊的画段。
由远郊到近郊,由略带寒意的早春到春意盎然的清明,由静到动,由序幕到点题,使我们经历了许多,步步引人入胜,使我们不得不再往下看了。
往后主要是画汴河。
在我们进入汴河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汴河是怎样一条河。
繁忙的汴河汴河是一条人工河流,按《宋史?河渠志》载:“汴河自隋大业(605~618年)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
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至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
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
故于诸水,莫此为重。
”汴河从汴京外城西水门入城,再入内城水门,横穿宫城前州桥、相国寺桥,出内城水门,然后向东南而出外城东水门。
淳化二年(990年)六月,汴河在近城浚仪县的一段河堤缺了口,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去视察,步辇行走在泥淖中,宰相、枢密院使等大臣连忙劝阻回驾,宋太宗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于是下令调步卒数千来堵塞,直至看到缺口被塞住,水势稳定后,他才回宫。
由此可见,汴河不但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还是国家安全的系带,可以说是赵家王朝的生命线。
进入汴河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两艘重载的大船已经靠岸,正在往码头上卸货。
从船身还吃水很深来看,被卸下的货物只是很小一部分。
货物是用麻袋装的,老板正坐在麻袋上指挥工人们码放。
扛袋的工人很吃劲,需要两个人帮他卸下,看来装的是粮食。
北宋时代,属于国家的粮食储备仓库,大都集中在东南城沿汴河一带。
《东京梦华录》“外诸司”记载:“诸米麦等,自州东虹桥元丰仓、顺城仓,东水门里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
”这些仓库的粮食,都是通过汴河从“江淮湖浙”运来的。
粮食是一个物质需要,汴河又担负着运输粮食的重要任务,在图中我们第一眼就看到运粮船,这是毫不奇怪的。
也可能是画家特意的安排,因为别的船只都遮盖着,只有在卸货过程中看它的包装形式才能了解是什么货物。
这个船码头正对着一条街道口。
这是入城的第一条街,是沿着河岸走向的,可以叫“沿河街”或“沿河大道”,主要店铺是餐馆,以小吃为多。
这很符合逻辑,因为它靠近码头,主要服务对象是刚入城的客人和一些苦力。
如对街有一家小店,门前笼屉里摆着馒头,店主手持一个正在向挑夫兜揽生意。
与之右邻的是一家小酒店。
再过去的一家,铺面比较宽广,店前当路堆着纸盒类货物,路口竖着一块招牌,上书“王家纸马”。
这是家专营纸人、纸马、纸扎楼阁和冥钱的铺子。
按《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清明节……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成楼阁之状。
”画家在这个出城的路口画上纸马铺,除了与前面扫墓的队伍遥相呼应之外,同时又再一次点醒题目是“清明节”。
接下是一个大码头,街道宽阔平整,两边店铺也较为讲究,经营的主要是餐饮业,店铺里已经坐了不少客人。
码头边一连停靠了五艘大航船。
有一艘还在卸货,从伙计们爬在船篷上聊天来看,货物已卸得差不多了。
有的船主卸完货以后,则邀客人到沿河酒店去喝上二两。
沿河酒店的雅座,都向着河面敞开窗户,客人一边喝酒,一边可欣赏风景。
在这一组航船中有一艘装潢特别华丽,清一色的花格窗子,前后有两个门楼,船舷也比较宽。
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舱内有餐桌之类的家具,知道这是一艘大客船,不但有舒适的客舱,而且还可以在船上用餐。
船主可能上岸去了,留下四个伙计在忙活着收拾,等待着客人们到来。
在这一组船只外面,是一艘正在行进的大船。
有五个人在岸上拉纤,船上可以看到有十一个人物。
这是一艘客货混装的大船,因为它的船窗板中间与两头是不同的。
前后舱的窗门是向里支开的,中间舱则向外支开。
看来其货物除了装在底舱之外,中间的上层舱也堆放货物,所以这艘船载重量也很大。
正由于货多船重,又行进在船舶密集的河道上,所以船主和船工们都很紧张。
右舷上的三个船工,正轮流用篙将船往外推移,以免与停泊的船只碰撞,站在左舷和船头上的两个船工,手中紧握篙杆,准备随时使用,而船老大则在船头指挥,似在大声叫喊,提醒前面船上人注意。
另外有三个是搭船的客人,第一个站在蓬顶的前部,在身后有一张小桌,放着杯盘之属,可能是他正喝着酒,看到前面有些紧张,便站起身来帮着叫喊;第二个在船尾敞棚里,背着双手,踱着方步,心情像是很急迫,也许他还嫌船走得慢哩;第三个在尾舱内露出大半个身子,快要到岸了,他是想出来看看。
在船的前舱内,一个妇女带着小孩趴在窗口往外看,应当是船主的家眷,全船最没事的就是他们俩了。
十一个人,各不重复,松紧张驰,各尽其态。
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观察入微,我们不能不佩服。
这条船是在逆水而上,使我们知道是在汴河的西南岸。
近岸边有一只小艇,船夫正在往外掏水。
一艘大船刚从它身边驶过,大橹拨动的漩涡,一个一个向它袭来,使小艇的船身仿佛在晃动。
大船是一艘有着双橹的载重船,船尾八个船工在使劲地摇着大橹。
船头也有八个船工,只是被一棵大柳树把他们和船身遮挡住了,别以为画家在这里偷懒,省去画船上的各种细节的工夫,他是要让我们的眼睛稍事休息一下,因为后面还有更热闹的场面等着呢!热闹的虹桥虹桥,这是全画的中心,也是全画中人物画得最密集、最热烈也是最精彩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