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77 KB
- 文档页数:2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画中的杰作之一。
该画描绘了北宋诗人黄庭坚描绘的北方城市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以其精湛的细节描绘和逼真的场景再现,传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繁华。
整个清明上河图被分为多个不同的景象和场景,每个场景都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画的右上角是东京城的东面城墙,墙上有许多观看活动的人们。
城墙外是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运河上有众多的商船穿行,船上的人们忙碌着搬运货物。
运河两岸有许多建筑和人物,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
图中的建筑多种多样,有高楼大厦、庙宇和民居等。
这些建筑的布局和设计都非常精细,突出了宋代建筑风格的特点。
人物形象也是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丰富多样,有官员、市民、农民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代表。
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
清明上河图中还清晰地表现了当时的商业繁荣。
画中的市场熙熙攘攘,人们争相购买各种商品。
有的人在街上吆喝着自己的货物,有的人忙着计算价格,有的人则在交流谈判。
这一切都展示了当时东京城商业繁荣的景象。
画中还可以看到不少服饰和装饰品,这些细节的描绘更加丰富了整幅画的内涵。
除了展示繁华景象,清明上河图也蕴含了一定的社会批判色彩。
画中的一些细节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例如,一些贵族人士骑马横行霸道,踩踏市民;有的官员则滥用职权,欺压百姓。
这种对社会弊端的揭露,使得该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描述,具有了强烈的思想性。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其精细入微的细节描绘和独特的历史表达方式,在当今艺术界仍然备受赞誉。
这幅画在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人们繁忙的生活节奏中,给人们一种怀旧之情,让人们回味过去的繁荣与美好。
总之,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细致入微的描绘,再现了宋代东京城的繁华景象,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商业繁荣,同时也蕴含了一定的社会批判色彩。
这幅画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也是研究宋代社会和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幅著名的卷轴画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和市井生活。
此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创作于公元1085年。
清明上河图以其精细入微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描绘古代城市生活和社会景貌的重要艺术珍品。
下面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
画面上部呈现出一片繁华盛景,人声鼎沸、车马喧闹。
楼台耸立、门庭若市,显示出汴京城市的繁荣与繁忙。
画中人物各异,有商贩、官员、平民百姓和僧侣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生活面貌。
其中,商贩们忙碌地宣传出售各种商品,使得整个市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官员们穿着华丽的衣袍,行走于街头巷尾,向观者展现出宋代官吏的形象。
平民百姓则忙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赶车、或从事手工艺制作,营造出繁忙而又祥和的气氛。
画面中景物的描绘也是清明上河图的一大特点。
绘画师利用透视和远近法的手法,将整个市集的景物逼真地描绘出来。
房屋、街道、桥梁等构造细致精致,栩栩如生。
人物的装束、神态以及建筑物的细节,都表现出了画家在描绘历史细节上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清明上河图绘制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真实面貌,成为后世研究古代城市景观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材料。
此外,清明上河图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具有突出的特点。
画中运用了重点技法和写意手法。
通过对重点的突出,画家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画面上特定的区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同时,画中的写意手法也使得画面更富有艺术魅力。
画家以简约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了大部分的人物和背景,以及城市街景的雏形,将整个画面浓缩,又不失生动。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展现了北宋时期城市景观和社会面貌,也是研究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
在清明上河图的赏析过程中,观者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城市的繁华与繁忙,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同时也能欣赏到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一幅重要作品,被公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幅图是北宋时期的绘画家张择端所绘,描绘了当时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城市的繁华景象和百姓生活的种种场景。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以便更好地欣赏这幅杰出的艺术作品。
清明上河图整体结构宏大,布局精妙。
整幅画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汴河为界。
上部展现了宫室殿阁和贵族人家的建筑气象,中部展示了市井繁华,下部描绘了农村景象。
通过这样的分层结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北宋时期城市的鼎盛与生机。
在整幅画的构图上,张择端巧妙地采用了透视手法。
远近与大小的差异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更具立体感。
观者可以感受到船只在水上航行的躁动、人群在街道上行走的热闹以及建筑物在远近处错落有致的错觉。
清明上河图中融入了丰富的细节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比如,画中出现了马车、船只、行人、商贩以及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这些细节展示了北宋时期城市中的日常场景,使观者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和风俗。
在观赏这幅作品时,观者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色彩运用也是清明上河图的亮点之一。
张择端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颜色,以表现不同的情景和氛围。
比如,上部使用了高亮丽的颜色,展示了宫殿与贵族家庭的奢华;中部采用了大量的暖色调,突出了市井的繁华和喧闹;下部则运用了深色和浅色相间的色彩,传递了乡村的朴实和宁静。
色彩的应用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和活力,并且体现了北宋时期城市的热闹和多彩。
除了上述特点,清明上河图还通过绘画技巧为观者提供了多个视角。
张择端应用了透视、远近和大小的变化等手法,使得观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画面中的不同景物。
观者可以通过细细观察,逐渐发现画面中隐藏的细节和故事。
总的来说,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幅杰作。
不仅展现了北宋时期城市的繁华与生活场景,还通过绘画技巧和细节描绘赋予了画面更多的层次和深度。
观赏这幅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也是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次美妙的体验。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幅重要作品,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这幅画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所绘,创作于12世纪,全长约5.28米,是一幅横轴卷轴,展现了北方城市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繁荣景象。
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宋代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整幅画以河道为主线,画面呈现出一片热闹喜庆的场景。
从左侧逐渐展开,右侧逐渐收束,形成一种透视效果,给人以跃然纸上的感觉。
画面中有大量的人物、建筑、船只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城市中的各种活动。
画面的中央是清明时节的人群,他们有的在河上乘船,有的在岸边祭祀,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群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有贵族、士人、商人、百姓,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他们身着不同的服饰,展示出宋代社会的多样性。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细腻,给人以亲切感。
画面的左侧是繁忙的市场,市集里聚集着各种各样的商贩和顾客,形成了一片繁忙的景象。
绘画中的细节非常精细,可以清晰地看到市集中的货物和摊位的布置。
市场的背后是高耸的城墙和屋顶,显示出当时宋代城市的繁华景象。
画面的右侧是一片宁静的乡村景色,田野里有农民正在田里劳作,牛羊悠闲地吃草。
乡村的景色与城市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出宋代城乡差异的特点。
除了人物和建筑,画面中还有大量的细节描绘,如小船、街头巷尾的杂物、桥梁、树木等,这些细节的描绘彰显了绘画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观察。
整幅画色彩明快,用笔细腻而不失细节,给人以愉悦的视觉感受。
画面中的人物和物体都显得十分真实,给人以亲近感。
此外,画面中运用了透视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具有立体感。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细致入微的描绘让人过目难忘。
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城市的繁荣景象、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以及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了解古代中国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长卷,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珍宝之一。
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精湛的构图,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繁荣景象。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带您一同领略这幅千古壁画的魅力。
画面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上半幅为城市街市、宋皇宫和郊外农田;中间为汴河水系和市集;下半幅为北极阁和河边民居。
画家运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使得画面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和逼真感。
整幅画洋溢着浓郁的宋代都市生活氛围,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整幅画的中央是汴河,画家以穿越船划分画面,形成画面的前后对称。
画家巧妙地以船上的人物活动和汴河上的船只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繁忙的交通场景。
汴河两岸的市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市井的繁华景象通过画家的细腻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左侧的城市街市到右侧的郊外田园,画家通过精雕细琢的细节,展示了当时城乡的繁荣景象,也折射出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画面的上半幅是宋皇宫和城市街市,皇宫建筑庄严肃穆,城市街市则充满了商贾的喧嚣。
在皇宫门前,可以看到守卫森严的禁卫军,以及中心的官员队伍。
整齐划一的建筑和庙宇,彰显了中央政权的威严。
而在街市上,人们熙熙攘攘,商贩们吆喝着推销商品,热闹非凡。
画面的中间是汴河水系和市集,在这个部分,画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和透视手法,展示了市集的繁忙景象。
汴河上的大小船只穿梭行驶,划船的人忙碌地摇桨,市集中的人们忙于买卖交易。
画家绘制出栩栩如生的商贩,他们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以及手里拿着的各种商品,都展示出当时市井的景象。
画面的下半幅是北极阁和河边民居,北极阁是皇家的游乐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画家通过画面的角度和构图,将北极阁的宫殿建筑和汴河边的民居隔开,形成了宫廷和百姓生活的明显对比。
民居建筑依河而建,窗户望河,人们洗衣晾衣,生活场景非常真实。
总体来说,清明上河图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精湛的技术和逼真的场景,向我们展现了北宋都市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赏析500字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卷轴,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繁华的城市景象和人民生活的丰富细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这幅画的主题是清明时节,描绘了一幅繁忙的市井图景。
整幅画面长达5.28米,宽约24.8厘米,以河为背景,分为左中右三部分。
从画面的左侧开始,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桥梁,桥上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
桥头的旗帜高高飘扬,表现了都市繁荣景象。
在桥下河水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船只穿行其中,有载着货物的运船,有供人们起居的居民船。
可以看到一些人在船上嬉戏,一些人在岸边洗涤衣物。
这些细腻的画面描绘了当时城市的生活场景和百姓的繁忙生活。
画面的中部是一片繁华的市场,有摊贩在街头叫卖,有人们熙熙攘攘地购物和交流。
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每个人脸部特征和姿态都非常细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画面中还有一座庙宇,表现了宗教信仰在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整幅画的细节描绘非常丰富,不仅有具体的人物、建筑和物品,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牛、马、鸭子等。
这些生动细腻的描绘,使得观者可以感受到北宋都城的繁荣和充满生机的氛围。
《清明上河图》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展现了北宋时期繁忙都市的真实面貌。
它不仅是一幅重要的艺术品,更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带给我们对古代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和思考。
这幅画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参考之一。
清明上河图艺术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一帧高24.8厘米,横528厘米的绢本设色长卷。
因为画中所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从总体来看,它可以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
首段描写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通过环境和人物的点染,对时.间、地点和习俗,作了简明的交代,为全图展开序幕。
中段以拱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的景象。
这个临近京城的水陆码头,有一座巨大的拱桥横跨两岸。
这座结构新颖,形式优美,“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的拱桥,也有人称它为“虹桥”,成了本段画面的主体。
此处,车马喧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而拱桥的南端,新柳吐絮,屋宇错落,临河的酒楼条肆里,游客们或闲谈于席间,或凭眺于窗台,洋溢着一种闹中取静的闲暇意趣。
无疑,这一段是全图的中心点。
后段描写汴梁街市的实况。
这个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官府之衙,市廛之居,商铺店坊,鳞次栉比,甚是可观。
把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面貌,以及隐藏在这种繁华景象背后的那种有闲者酒楼欢宴,劳苦者辛勤操作的贫富差别,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明上河图》通过由上述三段内容所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儿个其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品,为后人研究宋代绘画,考据宋代社会,提供了一件具有综合性价值的形象化资料。
《清明上河图》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在艺术技巧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全图从远郊河野一直写到城廓街市,场面虽然繁复,中心环节却很突出,成功的设置了全方位的立体构图,情节连绵不断,有移步易景的清新境界,却无割裂纷乱的松散形迹。
方寸之内,体现百里之迥。
全图共画了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篙师、缆夫等不同阶层的人物五百五十余位,他们有赶集的,有买卖的,有闲逛的,有饮酒的,有聚谈的,有推舟的,有乘轿的,有骑马的,等等,神情各异,姿色不同。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著名绘画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之一。
该画以京城(今北京)周边的东京(今河南开封)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繁华热闹的市井场景。
画面中融入了丰富的细节描绘和人物刻画,通过细腻的筆觸和独特的构图手法,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成为研究宋代都市文化的宝贵文献。
首先,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东京城繁荣的商业活动。
画面中,可以看到人们忙碌地穿梭于街道之间,店铺林立,商家们摆摊贩卖各种商品,场面热闹非凡。
街道两旁是连绵不绝的店铺,五间茶馆、七户店铺、十八阁楼,都展示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
其次,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十分精细。
张择端通过小人物的形象表达了社会底层以及城市民俗的方方面面。
画面中的官员、百姓、商贩、儿童、老人等各种社会群体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观者面前。
画家采用细致入微的描绘手法,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形象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宋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
再次,画面的绘画风格独特。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河图”和“洛图”的组合构图方式,通过透视手法将各处景物融为一体。
画家以天空中对称的云彩为背景,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了宏大的气势。
细节方面,画家对建筑物、人物服饰、道路等细节进行了精心描绘,形成了层次丰富、细腻入微的效果。
总结一下,清明上河图通过细腻的绘画手法和独特的构图风格,描绘了东京城的繁华景象和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宋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录,清明上河图成为了研究宋代社会、经济、艺术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素材。
这幅画作不仅具有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的价值,更是对后世绘画和城市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清明上河图》的赏析作者简介: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5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
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
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
《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画卷,描绘了公元12世纪北宋开封城外东南七里角的一段汴河风光和城内街道的热闹繁华景象。
打开《清明上河图》,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孩子领着几只毛驴,驮着木炭,过一座小桥,五个纤夫拉着一条大船往上游行走;一批搬运工,背着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手里还拿着一根计数的筹码;大船放倒船桅要驶过虹桥,船上人手忙脚乱,四周无数人在观看、呼叫、帮助出主意;桥上挤满了行人、毛驴、轿子,还有两人拉开架在争吵;桥头乱糟糟地摆满了货摊、地摊;脚店楼上几个人在喝酒;木匠师傅在门口制造车轮。
大街上一个大人扶着一个小孩在走路,肉铺里一个小孩围着听一个人说书,僧侣们在街上与人交谈,处处透露出市民们满足的散淡的心态,透露出一片安静安乐的和谐,令人心旷神怡。
街道上四处是休闲的人流,大群的人在桥上观看,前拥后簇,大呼小叫,就连正在过桥的大船上的一个小孩也在跟着大叫。
有的在汴河两岸看着急速的流水,有的人在城楼下的空地里悠然地休憩。
他们安详的幸福形态,就像春天里缓缓流淌的河流。
人物美有学者主张,从三个方面去观照人物美:第一层面是人体美;第二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第三层面是出于特定历史场景中的人的美。
无论从哪一层面都包含着对人的神态、动作的审美。
通过各异的神态,我们可以推知人物的心情,悲伤或喜悦、着急或悠闲;通过不同的人物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在从事怎样的物质活动。
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的是小孩:有的在跑,脸上充满了着急;有的在喊,脸上洋溢着可爱;有的在听书,脸上写着认真;是纤夫、搬运工,他们好似想竭尽全身的力气来努力工作;是木匠师傅,慈祥认真地忙碌着手中的技术活;是休闲的人群,他们有的在街上闲逛,有的在交谈,或聊天、或倾诉,处处透露出幸福、祥和的生活心态。
各种各样的人物美归结在二个字“祥”、“乐”,让欣赏着满怀心仪与向往。
场景美画中街道两侧是瓦子、茶楼、酒馆、作坊、当铺等活动场所。
清明上河30字赏析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绘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之一。
这幅作品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的繁荣景象,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之一。
首先,清明上河图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
画面中,人物、建筑、交通、商业等各种元素都被绘制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繁荣和热闹。
观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城市的繁华和活力,仿佛置身于北宋时期的汴京城市之中。
其次,清明上河图通过其细腻的绘画技巧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魅力。
张择端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将各种元素绘制得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观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最后,清明上河图以其丰富的细节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繁荣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这幅作品,观者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感受到当时城市的繁华和活力。
同时,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清明上河图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帮助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
总之,清明上河图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魅力,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幅作品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珍藏。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现实主义的风俗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极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作者为张择端,也是作者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
该作以长卷的作品形式,生动的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面貌。
画家张择端,年轻时曾游学于汀京,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有所知,再说他习画后,又嗜作舟车、市桥和城廓之属,所以画中的人和物虽为数繁多,仍披他描写得意态生动,毫发无憾,不愧为希世珍品。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其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
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作品在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疏密有致,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的画面,笔墨章法巧妙之极。
从总体来看,它可划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
首段描写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农民正耕作于田问;几匹驮炭的毛驴缓行于绿荫深处;村头大道上,一队人员肩挑背负,护拥着一骑马者和一乘轿者,轿顶上还插满了杨柳杂花,似名门豪富踏青扫墓归来,正匆匆地向城内进发。
通过环境和人物的点染,对时间、地点和习俗,作了简明的交代,为全图展开了序幕。
中段以拱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绘画名作,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珍品之一。
它是以中国古代首都汴京(现今河南省开封市)为背景,描绘了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景象。
在这幅画中,人物、建筑、交通、自然景观等元素都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卷轴画,全长约为5.28米,高约为24.8厘米。
画作以绢为底材,采用工笔技法绘制。
这种工艺可以使画面细腻且富有光泽感,更加逼真地表现出人物、建筑和背景的细节。
整幅画分为云峰、市井、开封府、东都门、岳麓书院以及城北农村六个主要场景。
每个场景都包含了丰富的细节,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出宋代都市生活的繁荣和多样性。
在云峰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山峰,瀑布从山间飞泻而下,形成雄伟的景象。
在山下,有人们在山水间嬉戏娱乐,增添了一片欢乐的氛围。
市井场景中是最繁华的地方,人们忙碌地赶着市集,街上摆满了各种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行其中。
这里有各行各业的人,有商人、乞丐、行人,还有众多的动物。
绘画家通过一些细节的描绘,使整个场景生动而丰富。
例如,画中有一位街头市民正在开饭馆,门前挂有“饺子”的招牌,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开封府是当时行政中心,这里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画中的开封府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官吏们忙碌地办公,民众在门前排队等待办理各种事务。
而在府内,画家还绘制了细致入微的庭院景观,如假山、花草等,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东都门是画中的一个重要场景,承载着人们进出都市的重要通道。
门厅高大宏伟,城门前有烈马驰骋,官吏们负责维持秩序。
这个场景突显了当时都市的繁荣和交通忙碌的景象。
岳麓书院是宋代重要的学府之一,这里有书生们埋头苦读的景象,场景中的细节描绘出学府的庄严和人们对学问的追求。
最后一个场景是城北农村,农田里有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牛羊和农具散布其中。
与都市的繁华相比,乡村显得宁静而恬淡,给人一种宜人的感受。
通过清明上河图,我们能够感受到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和多样性。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又称《清明上河图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经典之一。
这幅画长约5.28米、高近25厘米,以中国古代的都城开封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繁华热闹的都市景象。
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生动的人物描绘,展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详细的赏析。
画面概览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横轴卷的形式,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主要描绘了繁忙的城市街道,中部展示了繁荣的市集和各种生活场景,下部则刻画了农田和郊外的景象。
整个画面卷轴式地展示了宋代京都的繁华景象,给人一种宏大而立体的感觉。
细节描写清明上河图以其精细的细节描写而出名。
画中人物众多,通过各种场景和活动展现了宋代城市的多样性和繁荣。
从行走的牛羊,到摆摊贩卖的商人,再到江边的娱乐和各种社交活动,都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此外,画中还描绘了各种建筑物、船只和桥梁,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独特景貌。
色彩运用清明上河图运用了大量的色彩,通过变化丰富的色彩表现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细节。
画中运用了多种明亮的色彩,比如红、黄、绿等,使得整个画面鲜艳夺目,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同时,色彩的运用也帮助区分不同人物和建筑,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透视与构图清明上河图在构图上运用了透视法,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
画中的建筑物和桥梁以透视的方式描绘,使得观看者可以感受到远处和近处的差异。
此外,画中的人物、船只和动物也通过不同的大小和位置来表现远近,增强了画面的逼真感。
主题和寓意清明上河图虽然是一幅描绘城市景象的画作,但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寓意。
画中所展现的繁荣景象和繁忙的市井生活,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幅画也可以被解读为对社会阶层和城市发展的评论,揭示了当时城市中不同阶层人群的差异与联系。
结语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城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幅画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也是一部记录历史和社会的珍贵资料。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属一级国宝。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内容丰富。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画卷,描绘了公元12世纪北宋开封城外东南七里角的一段汴河风光和城内街道的热闹繁华景象。
打开《清明上河图》,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孩子领着几只毛驴,驮着木炭,过一座小桥,五个纤夫拉着一条大船往上游行走;一批搬运工,背着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手里还拿着一根计数的筹码;大船放倒船桅要驶过虹桥,船上人手忙脚乱,四周无数人在观看、呼叫、帮助出主意;桥上挤满了行人、毛驴、轿子,还有两人拉开架在争吵;桥头乱糟糟地摆满了货摊、地摊;脚店楼上几个人在喝酒;木匠师傅在门口制造车轮。
大街上一个大人扶着一个小孩在走路,肉铺里一个小孩围着听一个人说书,僧侣们在街上与人交谈,处处透露出市民们满足的散淡的心态,透露出一片安静安乐的和谐,令人心旷神怡。
街道上四处是休闲的人流,大群的人在桥上观看,前拥后簇,大呼小叫,就连正在过桥的大船上的一个小孩也在跟着大叫。
有的在汴河两岸看着急速的流水,有的人在城楼下的空地里悠然地休憩。
他们安详的幸福形态,就像春天里缓缓流淌的河流。
人物美
有学者主张,从三个方面去观照人物美:第一层面是人体美;第二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第三层面是出于特定历史场景中的人的美。
无论从哪一层面都包含着对人的神态、动作的审美。
通过各异的神态,我们可以推知人物的心情,悲伤或喜悦、着急或悠闲;通过不同的人物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在从事怎样的物质活动。
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的是小孩:有的在跑,脸上充满了着急;有的在喊,脸上洋溢着可爱;有的在听书,脸上写着认真;是纤夫、搬运工,他们好似想竭尽全身的力气来努力工作;是木匠师傅,慈祥认真地忙碌着手中的技术活;是休闲的人群,他们有的在街上闲逛,有的在交谈,或聊天、或倾诉,处处透露出幸福、祥和的生活心态。
各种各样的人物美归结在二个字“祥”、“乐”,让欣赏着满怀心仪与向往。
场景美
画中街道两侧是瓦子、茶楼、酒馆、作坊、当铺等活动场所。
镶嵌在市民活动中的是卖东西的货摊,运输粮食的骆驼,托着人的骑驴,四人抬的花轿,还有各式各样、成双成对驮着驴车的毛驴。
这些成为市民社会生活最普通、最大量、最基础的部分。
也许在一般人的眼中,它们是单调的、平淡的,缺乏内涵的,毫无意趣的。
其实不然,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们就会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的世界。
”茶楼、酒楼、瓦子中的人来人往显示了人们休闲活动的怡情与多样;街上买卖摊的摆放、驮着货物的驴车骆驼的来来往往,表明商业活动的繁忙与发达。
整个场景构成了一个繁荣、富足的生活意象世界。
环境美
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美。
马祖道一说:“心不自心,因色固有。
”《清明上河图》中还别具清新、明朗、优美的自然环境之美:山美、水美、树美、花美、草美、河美。
自然美首先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起伏的山、清澈的水、茂绿的树、芬香的花、幽绿的草、明净的河,这是客观事物本身所特有的美。
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自然美还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是人心灵美的反映。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面对这清明好时节,自然美景色,每个观赏者都会因之投射出一种意象世界。
正如宗白华说的,“意象世界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
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自然美,重在‘自’与‘然’上,它是没有任何人工制作,纯粹自然物所具有的本质的美。
在画中,这些美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映照、相互组合的,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生意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自然美环境。
郭熙说:“中国古代山水画,山有草木烟云,水有亭榭鱼钓,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虽然《清明上河图》不是纯粹的山水自然画,重点也不是在突出自然美,但是这山、水、树、花、草、河,增添了整个画面的生机力和和谐美。
意象美
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的“开场白”就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我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最一般规定是“情景交融”。
关于审美意象,有一些观点认为,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
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地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上来往的船只很多,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过桥洞了。
这时,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这个感性的世界,显现了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显示了船只、货物与船夫结为一体的劳动生活世界,因而有无穷的意蕴。
这个感性的世界在这只大船不负载、不过桥洞时不存在,在船夫们落帆、撑篙、顶洞时也并不存在,而只有在画家对它们进行审美观照时,也就是当这个劳动场景进入画家张择端的审美活动时,它才对艺术家敞开。
艺术家于是看到了属于这个劳动场景的那个充满意蕴的世界。
“这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会死审美意象,也就是美。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我想,这种“意味”就包含在画家和欣赏着对画的感性世界中吧。
上面论述的“美”仅是撷取画中的某几个侧面。
从整体看,《清明上河图》是一种民俗风情美,描绘了12世纪北宋开封城外东南七里的一段汴河风光和城内街道的热闹繁华景象。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民俗风情是审美重要的审美领域。
因为这里包含有人生、历史的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例如从画中我们看到,街上骆驼、毛驴的托运,河中船只的运输,我们可知北宋汴京水陆交通的发达;茶楼、酒馆、店铺、瓦子中顾客的络绎不绝以及街上摊贩的林立,可知商业活动的繁荣。
这不但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殷实,也说明了当时经济、政治的发达与开明。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俗风情画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既深又浓的艺术美。
美在画中人物、景物的取材和组合上,美在对画中材料线条、笔墨的描绘上,色彩运用上,形状的刻画上等等。
画家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汴河景物的美、活动的繁荣,描绘得极为生动,画中充满了动感和美感。
现代欣赏着说:“清明上河图里,充满了群众活动的能量,一种绵绵不断的城市活力。
”城市设计者甚至根据《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得城市街道、建筑等布局,来构建现代城市的设计与建设。
《清明上河图》还被人们制成邮票,刺绣为十字绣等其它形式,这幅画有我们汲不尽的营养,赏不完的美处。
参考文献:
【1】叶郎着《美在意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