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349.57 KB
- 文档页数:3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政策调整: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法令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竝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改革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空蹩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反攻:空2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龙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解放南京:更矽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蠱,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作者: 任涛
出版物刊名: 许昌学院学报
页码: 55-58页
主题词: 土地政策;东北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新区;中原解放区;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土地;土改运动;三种类型
摘要: <正>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大致分为老区、半老区和新区三种类型,其中新区指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后新解放的地区,包括整个中原解放区和华北、西北、东北解放区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党的土地政策几经变化,比较复杂。
总结、研究和探讨新区土地政策的发展与变化,是深入研讨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农民开展土地斗争的经验和教训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试图作一初步探讨。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中国的土地革命缺乏必要的经验.国民革命时期,由于不具备基本的客观条件和陈独秀右倾的影响,土地革命末能深入开展. 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策略也有调整,但土地所有权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在土地革命初期,采取的土地政策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分配,这样没有把地主的土地和富农、中农的土地进行区分,往往造成对富农和中农利益的损害,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其次,土地所有权属于工农民主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个人,这样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容易侵犯中农利益,不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不利于土地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注意:在土地革命初期采取的土地政策存在的两个问题通常是辨析、材料题和相关的论述题的重要的得分点,考生要认真领会,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纠正。
随着各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的普遍发展,长期没有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也开始得到解决。
到1931年初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多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941),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土地改革政策的若干思想探析摘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政策,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取得自卫战争胜利的保障,各解放区纷纷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但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不时出现“左”和右的错误倾向,有的地方由于群众动员不充分,群众思想觉悟还不高、思想准备不足,导致出现乱打、滥杀,错误划分阶级和成分的现象。
这些错误倾向,严重挫伤了群众对土地改革抱有的期望和积极性,给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为此,毛泽东多次发出指示,纠正和解决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倾向。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土地改革政策一、如何划分阶级的问题1948年1月12日,任弼时在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
对农村中的主要阶级成分进行了一般的划分:占有多量土地,自己不劳动,专靠剥削农民地租,或兼放高利贷不劳而获的,就是地主;占有多量的土地、耕畜、农具,自己参加主要劳动,同时剥削农民的雇佣劳动的,就是富农。
中国的旧式富农,带着浓厚的封建性,多兼放高利贷和出租一部分土地。
他们一方面自己劳动,接近于农民;另方面又有封建的或半封建的剥削,接近于地主;占有土地、耕畜、农具,自己劳动,不剥削其他农民,或只有轻微剥削的,就是中农;占有少量土地、农具等,自己劳动,同时又出卖一部分劳动力的,就是贫农;不占有土地、耕畜、农具,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就是雇农。
毛泽东对任弼时的讲话稿修改道:“我们必须按照实际情形去划分阶级,进行土改,决不可将本来不是地主富农的人们人为地划成地主富农,错误地扩大打击面,打乱革命阵线,帮助敌人,孤立自己。
这是一个极端重大的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同志的注意。
”他毛泽东要求:所有从事土地改革工作的同志必须严肃地检查这个划分成分的问题,发现错误必须纠正。
当时,错划了一些人的成分是各解放区土改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毛泽东认为,在观察及划分阶级的问题上,在党内一部分干部中广泛地存在着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参加土改的大多数工作人员不懂得划分阶级成分的方法。
试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废除封建剥削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主要矛盾转化的实际情况,领导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及时转变对封建剥削阶级的斗争形式,并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与革命斗争形势相适应的土地政策。
本文试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的土地政策作一探析。
从1945年8月至1946年4月,即从抗日战争胜利到颁布《五四指示》,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仍然是减租减息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人民要和平,解放区农民要土地,蒋介石要战争。
正如刘少奇所说:”当时和平要破坏,内战要爆发,但和平似乎还能争取,我们没有放弃争取暂时和平的企图”…。
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总方针是:争取和平,准备战争。
即一方面,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力争在和平条件下进行中国的社会改革;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政策,又必须充分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根据这个方针,中国共产党确定当时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仍然是减租减息。
这个时期的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解放区,大部分是对日反攻后从日本帝国主义手中收复的,这些地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殖民地性质的封建剥削制度。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新解放区农民开展反奸清算,对大汉奸、恶霸、地主的罪行进行揭露,同时按照人口、劳动力的强弱和贫苦程度,将没收的日伪、大汉奸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通过分配日伪土地的斗争,广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民则进一步提出了减轻封建剥削的口号,中共中央顺应农民的要求,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
新解放区的减租减息特点是:其一,与反奸清算斗争相结合。
党领导新解放区农民开展大规模的反奸清算斗争,把日伪、大汉奸的土地没收后进行分配。
在反奸清算取得初步胜利后,总结经验,以清算运动中群众提出来的土地与租息问题为重点,发动群众减租减息。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在反奸清算和减租减息斗争中,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为了满足农民的要求,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把抗战时期减租减息的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
为了切实贯彻执行《五四指示》,各中央局和中央分局、解放区各级政府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队,奔赴广大农村,广泛发动农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这次土改的中心内容是,发动并依靠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反奸、清算、减租、减息等方式,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在具体做法上,各解放区党政组织根据《五四指示》的精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灵活多样的方式:没收日满、恶霸地主、土匪窝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以清算地主的方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通过征购方式转移地主的一部分土地给农民;通过献田献地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此外,各解放区还从实际出发,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寺院、天主教堂以及清朝政府遗留的热河“挂地”等特殊土地问题,以极其慎重的态度,有区别地作了适当处理。
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还十分重视对土地以外的土改成果的分配问题,并确定了按需要合理分配的原则。
其中对房屋、耕畜等生产资料,多分给贫雇农、荣誉军人、军烈属等;对衣服、家具等生活资料的分配,注意扩大得利面,也分给中农,以团结更广大的农民群众。
到1947年2月,解放区已有三分之二的地区解决了土地问题。
但还有三分之一的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已进行土改的地方,有的也不够彻底。
为了总结前一段土改工作的经验,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年7月至9月在河北省建屏县(今属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
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27当代思潮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政策变化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尤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人口约占了全国人口的80%,是天然的革命力量和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伴。
在中国进行具有规模的革命战争,必须完全地调动起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扩大革命的统一战线。
而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强调“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
[1]实行维护农民利益的土地改革政策一直贯穿中国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最终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土地工作小组联合在新解放区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广大贫苦农民组成的农民协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封建以及半封建性质的土地剥削制度被消灭,彻底解决了压迫农民两千多年的土地问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分别对新解放区和老解放区开展了反奸清算和减租减息复查工作。
这段时间土地改革的重点在新解放区。
新解放区的减租减息相较抗日战争时期展现出了新的特点:减租减息开始与反奸清算相结合;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作为土地的主人,开始不再局限于抗战时期减租减息的范畴,在实际工作中提出了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的要求。
在1946年党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的政策。
这一指示在施行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1947年春解放区约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获得了土地大受鼓舞,踊跃参军、支前,为我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
但土地改革发展受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已进行过土改的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策实施不到位的情况。
中共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中国土地法大纲》应运而生,这是一份宣布彻底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刘慧园(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抗日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作为土地政策的改革者,其土地政策的变化经历了从“减租减息”到“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再到“消灭封建以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平分土地三个发展阶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对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分析姓名:dengl班级:xxxxxxx学号:2010xxxxxx学院:xxxx学院学年:2011~12学年第一学期日期: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一、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争取农村包围城市取得胜利,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
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农村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
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
抗日战争期间,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进行抗战。
这一政策,即保护了农民利益,又团结了地主抗日,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