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别诗群文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离情别依依——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一、新课引入,出示目标师图片出示(李白),大家还认得这位诗人吗?我们以前就学过一首李白的诗,是描写了离别的场景,是哪一首呢?(《赠汪伦》)谁会有感情地背诵?背的很好。
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有时一场分别往往再聚时,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以古人非常重视送别,分别时往往不仅仅只是一句送别的话语,而是用很多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离别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古人送别时的场景,去体会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
请同学们齐读今天的学习目标。
1、大致明白诗文的意思,抓住诗文中能体现出作者情感的诗句。
2、感受古人不一样的送别方式。
二、先学后教(一)先学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本组诗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
请借助课本中的注解和图片,多读一读诗文,理解诗文的意思,将能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诗句用“__”画出来,再写写自己的感受。
(8分钟)后教1、请哪一组的同学来交流你所读懂的诗句的含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得知,作者在什么地方(黄鹤楼),什么时间(三月),怎样的三月?送谁(孟浩然),去哪里(广陵或者扬州)。
边说边板书。
那这一句就是诗人在叙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大家说他解释的对不对?(对)从这一句,我们又可以,作者在什么地方(渭城的客栈)什么时间(早上)送(元二)去干什么(出使安西),而且送别的当天,天上还下了(小雨),在这样一个略微寒凉的环境下,他送别了自己的朋友。
边说边板书。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案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5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杜十四之江南》(王勃)。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诗的离别情感。
2、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3、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培养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打印材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六年级教学过程:一、开篇点题,明确教学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从古到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几千年来,多少人在离别时刻愁断肠,泪双行,空留遗恨满头霜!因此也留下无数经典的送别诗篇。
如(生齐声诵读下列诗句)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今天,我们要走进几首古代的送别诗里,去感受他们的离愁别恨。
二、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师:古代交通不便,山高水长,人们一别往往就是数载甚至再难见面,因而古人非常看重离别。
士大夫们,文人墨客们在离别时不仅要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之客或者留下之人。
那么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呢?1、师:酒是古代文人的最爱,在送别的场合也少不了它。
例如--王维的——劝君更近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如李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2、古人离别相送时还有一种重要的习俗就是“折柳赠别”。
为什么呢?柳留谐音,表达想让离别之人留下之意,同时古人认为柳树能辟邪,折柳希望远行之人,一路平安。
如: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三、教学目标: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
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
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读诗题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
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
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请你说,嗯。
你呢?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诗意。
3.悟诗情师:那望着远去的孤帆、滚滚的江水,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师: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哦,最后一句,能具体说说吗?是啊!诗人望着江水久久不肯离去,在他眼里,流水是有情的,诗人对好友的情谊如同那滔滔江水,追随好友而去,真是一场富有诗意的离别啊!这也让老师想到了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学群文阅读课例---“送别”诗词里的意象执教年级:六年级群文议题:感悟“送别”诗词里的意象群文篇目:《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目标:1 利用注释、译文、题解与师生交流增进对诗词的理解;2 感悟送别诗词里的意象;3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送别”诗词里的意象。
教学过程:一、送别与诗人1 聆听近代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2简介《送别歌》这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2 感受王维、李白、白居易等诗人写的“送别”。
3送别的场景触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群文阅读,一起来感悟吧!二、送别里的意象1 这三首诗里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板书:送别场景)2 齐读《送元二使安西》。
这里面写送别的句子是哪句?请问,王维用什么方式表达送别时的心情?(劝君更尽一杯酒,板书:饮酒)送别的社会意象---饮酒:古人送别一般都饮酒告别,既表祝福又表思念,最早江淹《别赋》中就已经提到:“左右兮魄动,亲宾兮泪滋。
可班荆兮赠银,惟罇酒兮叙悲。
”而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这句诗是临行前的劝酒,不仅打破无言的沉默,更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朋友的处境、心情的深沉的体贴和殷切的祝愿。
老师:后面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送别呢?请大家自学后两首诗。
3 自读提示:(1)自读诗词,用横线画出后两首诗词中写送别的句子。
(2)边勾边感悟送别的心情。
4 汇报整理。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写的是眼前送别的景象,但它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在表达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送别的自然意象—江水:流动不息的江水一方面要带友人离去,一方面又象征着剪不断的离愁,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举例说明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送别过朋友或亲人吗?有没有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送别经历和感受。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和《别董大》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2.2 教学内容: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分析每首诗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每首诗,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每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送别情感。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送别诗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示例。
学生自由创作,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送别诗或者写一段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彼此反馈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表演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增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调等方式展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准备。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展示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其他同学。
教师和同学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学习和诗歌表达的收获。
多样离别同样情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学
清水塘学校四年级组申志庆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导入
2.齐诵《赠汪伦》
(学法指导:抓关键词、重要景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解诗题
1. 读诗题,学写“陵”。
2.理解“之”,贯彻“看注释”的学习方法。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板书:解诗题)
(二)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怎样读好古诗?(读准字音,有节奏,读出韵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请同学读古诗,师稍加提点。
(三)明诗意
1.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诗所表达的内容。
(相机板书:明诗意。
)
2.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白板出示:读诗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看注释了解诗人背景查工具书......)
3.师:好,你们都有好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最有效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4.生:自由读诗句
5.师:用1分钟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5.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说方法,讲古诗大意,提疑问)
(四)悟诗情
1.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2.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唯见”、“孤帆”)
3.指导诵读。
师: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多么让人不舍啊,你能用朗读读出你的体会吗?
4.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观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频
6.师小结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三、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送元二使安西》(必学)、《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并填写好表格后班上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自由读一读古诗。
2.解诗题:读了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读诗文,明诗意:用读诗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逐字理解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4.悟诗情:抓重点词句、重要景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5.小组合作填好表格。
(二)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1、说大意,填表格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芙蓉楼送辛渐》:以话相送;寒雨、江、楚山。
《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北风、雪。
2.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3.师小结: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欣赏学生小影作品
五、结课
师:“送别诗”在古诗中所占数量不少,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词,进一步学习。
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诵读今天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
渭城朝雨浥(yì)(2)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使:出使。
(2)浥:湿润。
(3)更尽:再饮完。
(二)别董大(1)
唐高适
千里黄云(2)白日曛(xūn)(3),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4)?
[注释]
(1)董大: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3)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4)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三)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
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小组合作学习单:
1.自由读一读古诗。
2.解诗题:读了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读诗文,明诗意:用读诗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4.悟诗情:抓重点词句、重要景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5.小组合作填好表格。
6.小组汇报时先用小组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再汇报表格所填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