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12
- 格式:pptx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22
12羟基硬脂酸熔点
一、12羟基硬脂酸的基本概念
12羟基硬脂酸(12-Hydroxy Stearic Acid,简称12-HS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硬脂酸的衍生物。
其分子式为CHO,分子量为328.52。
12羟基硬脂酸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
二、12羟基硬脂酸的熔点特性
12羟基硬脂酸的熔点是其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标准大气压下,12羟基硬脂酸的熔点约为42-48℃。
随着压力的增加,熔点呈上升趋势。
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12羟基硬脂酸易熔化成液体。
三、12羟基硬脂酸的应用领域
1.化工行业:12羟基硬脂酸可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润滑剂、涂料等化学品。
2.医药行业:12羟基硬脂酸可用于制备药用辅料,如片剂、胶囊等。
3.食品工业:12羟基硬脂酸可用作食品乳化剂、增稠剂等,提高食品的品质。
4.化妆品行业:12羟基硬脂酸可用于制备化妆品,如护肤品、洗发水等。
四、12羟基硬脂酸的制备方法
12羟基硬脂酸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
1.催化氢化法:以硬脂酸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氢化反应生成12羟基硬脂酸。
2.生物合成法:通过微生物发酵,利用生物转化技术将脂肪酸转化为12羟基硬脂酸。
五、总结
12羟基硬脂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于前景。
我们可以用4个步骤来解释和验证物理学问题。
这4个步骤是“科学思维”,“模型建构”,“质疑创新”,“科学论证”。
例如用手在树上摘下一个苹果,是否会落到地下呢?这个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这就是模型建构。
然而如果离开了地球,没有了万有引力,那就要切换到用相互作用力模型来分析,这个就是科学思维。
最好的科学论证方法就是用实验探究,简单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情境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
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A、B)及凝固图像(C、D)。
讨论(1)如何区分哪个是海波的熔化及凝固图像,哪个是石蜡的熔化及凝固图像?【理解-区分】晶体的图像有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段,且两者熔化图像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凝固图像温度呈现下降趋势。
(2)比较两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理解-熔化异同点】相同点不同点海波都要吸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石蜡吸热温度不断上升(3)比较两种物质在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理解-凝固异同点】相同点不同点海波都要放热放热温度不变石蜡放热温度不断下降实战演练(导学号导学号 04502044)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点拨:根据【理解-区分】分析。
我们可以用4个步骤来解释和验证物理学问题。
这4个步骤是“科学思维”,“模型建构”,“质疑创新”,“科学论证”。
例如用手在树上摘下一个苹果,是否会落到地下呢?这个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这就是模型建构。
然而如果离开了地球,没有了万有引力,那就要切换到用相互作用力模型来分析,这个就是科学思维。
最好的科学论证方法就是用实验探究,简单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情境如图所示是“探究某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
讨论(1)根据图像分析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持续了多长时间?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均有一段与横轴保持平行,这个保持平行的一段就是熔化和凝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一平行段维持的时间为熔化或凝固所需的时间,所以是3min。
熔化的原理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它的原理是通过给固态物质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其分子或原子克服相互间的吸引力,从而使物质结构发生变化,转化为液态。
具体来说,熔化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加热:加热是最常见且直观的熔化原理。
通过提供热能,物质的温度上升,使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当达到物质的熔点时,分子或原子具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吸引力,固态结构解体,转变为液态。
2. 熔融物质的性质:一些物质具有特殊的性质,使其在常温下也能表现出液态或类似液态的行为。
这种物质称为熔融物质。
与传统的熔化相比,熔融物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物质的结构或化学性质,使其成为可流动的状态,而不需要提高温度。
3. 压力的影响:在一定的压力下,物质的熔点可以显著改变。
增加压力可以使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更加紧密地接触,相互间的吸引力加强。
这将导致物质的熔点升高。
相反,减小压力可以减弱分子或原子的吸引力,使物质的熔点降低。
总之,熔化是通过提供足够的能量或改变物质的性质,使其从固态转变为液态。
加热是最常见且直观的熔化原理,而熔融物质的性质和压力的影响也可以影响熔点的改变。
康熙字典12画属土的字及寓意解释康熙字典中12画属于土的字共有18个,分别是倔、俶、徂、耖、聒、肮、踽、辂、傀、貉、烊、牏、寡、冓、坶、陏、尌、耨。
以下是每个字的寓意解释:1.倔(jué):固执,不容易妥协或改变的性情。
寓意强硬、坚韧。
2.俶(chù):推动,加速。
寓意积极、快速。
3.徂(cú):向前,走向目的地。
寓意前进、前行。
4.耖(chào):收割庄稼时使用的一种农具。
寓意丰收、劳动。
5.聒(guō):高声喧闹,喧哗吵闹的声音。
寓意喧闹、热闹。
6.肮(āng):肮脏,不洁净。
寓意污秽、肮脏。
7.踽(jǔ):孤独行走,形容一个人独自行走。
寓意孤独、独立。
8.辂(lù):古代用来拉车的一种装置,车轮连接到辂上。
寓意交通、运输。
9.傀(kuǐ):木偶。
寓意人为控制、操纵。
10.貉(háo):獾,一种野生动物。
寓意灵活、机警。
11.烊(yáng):熔化,溶解。
寓意融化、化学反应。
12.牏(zhōu):古代盛放酒的器具。
寓意欢宴、宴会。
13.寡(guǎ):寡妇、丧偶。
寓意寂寞、孤单。
14.冓(gòu):山洞,山中的一种地下空间。
寓意隐居、幽静。
15.坶(mù):山脚下的高地。
寓意地势高、视野开阔。
16.陏(duò):低洼地,下凹的地方。
寓意低洼、沉降。
17.尌(shē):开垦荒地。
寓意开拓、创造。
18.耨(nòu):耕田,犁地。
寓意耕作、农耕。
以上是康熙字典中12画属土的字及对应的寓意解释。
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形象,这些字在不同的语境中都可用于诗歌、文章和常用表达中。
通过学习这些字的寓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字词的内涵,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熔化和凝固一、知识要点1.物态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的分类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
当温度为79℃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6)熔化吸热的事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凝固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3)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