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2. 课程类型:文学作品鉴赏3. 课时安排:45分钟4.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感悟。
诗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诗词情感的把握和作者心路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诗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文本。
与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文本和图片。
2. 教学工具:笔记本、文具。
投影仪或白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浙东的风景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简述诗词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文本学习(15分钟):分组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其音韵美。
逐句解析诗词,解释生僻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如“春水”、“山程”等,并分析其营造的意境。
3. 深入分析(15分钟):探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如送别的习俗、友情的重要性等。
分享作者的情感态度,解析诗词中的寄托与抒发。
4. 应用拓展(5分钟):学生尝试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短诗或片段。
小组内交流分享,讨论创作的心得体会。
5. 总结(5分钟):概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收获。
强调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写一篇短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前分享,主题是“诗词中的自然描写”。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诗词的理解和参与热情。
2. 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背诵诗词的情况以及意象分析作文的深度和准确性。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应用拓展环节的创作成果,关注其对送别主题的表达和创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第【1】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教学目标: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积累送别诗,通过整合学习《毕业赠言》,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体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人手平板一块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设计理念: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
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
因此本教学力图放手让学生诵读、品味,在此基础上,感悟本词所蕴含的情感所在,走近作者,想象意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本词带给自己的收获。
六、教学设计:课前:古诗游戏:“飞花令”,围绕“送别”一词,来吟诵诗句。
如:(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解题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围绕“送别”这一关键词,吟诵了一些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课件出示课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生读(谁来读一读?)(请2位学生读,再齐读)2.“卜算子”是词牌名,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吗?(清平乐西江月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满江红苏幕遮长相思……)3.本首词的题目是“送鲍浩然之浙东”,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随机解决“之“的意思:这种用法你在哪里也见过?送孟浩然之广陵)4.这首词的作者是——王观。
哪位小老师能简介一下王观?(生用一句话交流)(二)初读师:古代大诗人苏轼早就向我们推荐了好方法“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课件出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6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篇一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
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
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
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
”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
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
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
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
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一解题1同学们,你们已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了,即将与老师、同学离别。
离别意味着不能经常见面、共叙衷肠。
当然,同学们的离别是要奔赴更美好的前程,那我们伤感中又会有为同学、朋友高兴、为他们祝福的心情。
说起离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送别诗。
同学们,你能回想起哪些呢?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首词与我们刚刚回顾的一首诗,题目有什么相似之处?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二了解词牌,了解作者1同样是送别,李白、高适、王维写的是诗,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一首词。
同学们知道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2词牌,表示词的节奏,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造。
不同的词牌,既有不同的字数、节奏、音韵,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
当然,随着词的发展,不同词牌一定代表着某种风格或意境的功能越来越淡化。
既然词牌代表的是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么看来,词牌就一定会有多种了。
同学们能回忆原来都学过什么词牌吗?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什么呢?3介绍作者。
二、学习课文一行走词阃,品味情感师这首送别词让我们穿越时空观看了一场友人离别的话剧,体会到了一种离别带来的伤感,也体会到了友人发自内心的嘱托与祝愿。
无论诗还是词,字数都是有限的,都是极讲究用字的。
有限的文字,蕴含了作者无限丰富的感情。
就让我们到词中去走一回,去品味这送别的味道,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1上片伤离别—__体会作者融于山水间的离愁别绪。
1我们先看词人送别友人的这段路程。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4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篇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学习了生字,背诵了古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精心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平等,关爱,鼓励中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这首词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去感悟词的特点。
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已有的有关诗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从而使学生从诗与词的比较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接着我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不仅能有利于达成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还能有利于教者知晓学生的认识状况。
对内容掌握后,我引导学生相互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并通过声情并茂的郎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
在教师的示范感染下使学生的吟诵热情更高,吟诵的效果更好了。
这样就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体验。
最后,我以这首词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收集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个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起来,在教学中还可看出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
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拓展】《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的妙处。
【教学难点】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分别”。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师: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课件出示----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词。
1、齐读课题2、读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3、解词题。
生反馈。
4、再读课题,想:这首词会写些什么?二、初读课文读通词句。
1、指名读。
(字正腔圆)2、指名读。
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三、理解诗意诵读悟情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
生自由交流。
2、精读,品悟词情。
引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听到)了3、这画面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生交流(课件出示图片,生欣赏)4、指导朗读。
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5、生读,生评价6、课件出示“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7、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鲍浩然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诗歌特点和作品内涵。
2.通过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诗,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通过借物抒情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诗的字词、诗意,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鲍浩然1.鲍浩然的生平事迹:生于唐代,少年时好学文史,十四岁开始向玄宗皇帝进献文章,后于贞元年间得到进士科,被任命为秘书中书舍人,后擢为太子中允,曾历任御史中丞、江陵太守、福建等职。
七十三岁时,因憾恨之事自杀。
2.鲍浩然的诗歌特点:诗词纯正自然,善于借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他的诗歌语言优美简洁,意境深远,故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
2. 诗歌欣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天津桥横塘路口,尽是西湖绿水如蓝。
郭小翠娘家花满蹊,似说郭郎都是人间第一闲。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愁心慵不起,别恨却如潮。
3. 课堂讲解1.理解词语:卜算子、君、胡马、越鸟、浮云、游子。
2.理解诗歌思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和鲍浩然的离别之情,通过借物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PPT、教学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讲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学生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学习唐代诗人鲍浩然教师介绍唐代诗人鲍浩然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通过了解鲍浩然的诗歌来认识其诗歌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鲍浩然诗歌的各种艺术魅力,让学生在欣赏鲍浩然的诗歌时体验到不同的审美愉悦。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诗为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主要描述了卜算子送鲍浩然赴浙江任职的离别情景,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朋友的祝福。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意义。
2.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感悟友谊的真挚。
3.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中心思想。
2.难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谈论朋友之间的情谊,引出诗歌主题。
2.学习诗歌内容,让学生读诗、讲诗、写诗,感悟诗歌情感。
3.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
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带领学生欣赏诗歌的优美之处。
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组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和感受。
3.撰写诗歌鉴赏评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
1.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展示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情。
2.拓展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朗诵其他与友谊相关的诗歌,深化对友情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诗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教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友谊的珍贵,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感、有责任、有文化的人。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教学难点: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诗、词比较中初步了解“词”的知识。
二.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散读——个读——齐读。
)
三.揣摩词语,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采取学生质疑、同学解答、教师指点又不断诵读的方式。
)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诵读出景语中的情语。
(示范读——散读——个读——指点——男女分句读)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聚②。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③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简介】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北宋高邮(属江苏)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
曾著《扬州赋》、《芍药谱》。
有《冠柳词》。
今有赵万里辑本。
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
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
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注释】
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
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
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
③盈盈:脉脉含情。
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评解】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
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
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
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
“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
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
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
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
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集评】
《唐宋词鉴赏集》:诗贵缘情。
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条打动读者的心弦的。
且不必问题目云云,它那从民间营养吸取来的健康情调、鲜明语言、民歌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的美感和共鸣,使它臻于词的上乘。
《能改斋漫录》: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
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诗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
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问归路。
”诗、词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