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语文学习案 第10课 《老王》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老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情感与价值: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方法与评价: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重点1.通过具体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
2.透过文字表面把握人物的隐秘心理。
教学难点透过文字表面把握人物的隐秘心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完成上节课作业。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问题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身上却彰显着人性的伟大光芒的小人物——老王。
老王以自身的善良感动着身处困境中的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请大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自己的心灵?检查预习:1.朗读“老王送鸡蛋、香油”一部分三遍。
2.在文中画出老王的外貌描写,并认真体会。
3.反复揣摩“我”与老王的对话、“我”与老李的对话,体会人物感情。
4.圈画出“我”送老王的动作、神态,并认真体会。
二、研读课文“我”为什么会有愧怍?(讨论)说法一:我们给予老王的关心几乎都是物质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抚慰很少。
老王送鸡蛋是出于对作者一家的感激,也有一种关怀与同情。
(对于作者一家在文革中所受痛苦的同情。
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
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
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
)作者没有理解老王的心意,愧怍自己作为一个相对幸运的人,却没能理解老王的高贵品质。
老王最后收下了作者的钱,他为什么明明说不要钱,却收下了?他知道不拿那些钱,作者也会因为接受了老王的馈赠而心里不安,为了让杨绛心安,他接受了钱,这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却被作者疏忽了。
正是这种疏忽令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充满了愧怍,他们给予老王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关怀,他们没有看到老王这样一个不幸的人、孤独的人,更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精神上的尊重与认可。
说法二:她是因为老王送香油、鸡蛋,她却拿钱去侮辱他吗?显然这两种说法都不对,对于第二种情况作者在文中直接做了否定的回答。
《老王杨绛》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癿飞飞辅备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使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组织材料的方式,感受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体会以小见大的作用课型、课时:新课,3课时教学手段教材结合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前德育教育:一、激趣导入:1、导言: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作品及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了学习,这节课便在此基础上一起看看我国著名作家杨绛先生笔下的这个普通车夫老王,看看他的情感故事与内心世界。
2、展示课时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3)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自主学习: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找出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本文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三、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4自然段,这几个段落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从这中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王呢?(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生活)姓名:老王(地位卑微)职业:三轮车夫(谋生手段艰苦)家庭成员:有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便就没了(孤苦伶仃)外貌特征(健康状况):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身体残疾)居住条件:荒僻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居住条件恶劣)一个字概括:苦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5—22段,这些段落写了“我”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那几件事?你认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精神品质。
(1)“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老实厚道(2)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不够钱。
第11课老王(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刻画老王的描写方法,体会老王的形象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件出示有关博爱的经典名句,引导学生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说说还知道哪些名言名句是有关博爱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解读人物【活动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老王“苦”与“善”的句子,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提示学生先从文中圈点勾画出相关句子,再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正面描写老王的外貌,在表现他将不久于人世时,作者还从什么角度描写了老王的身体状况?教师提示学生,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侧面描写老王身体状况的句子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了解文中刻画老王所用的描写方法,体会老王的形象特点。
二、探究主旨【活动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杨绛与钱锺书先生都是知识分子中备受尊崇的人,为什么作者会对老王这样一个普通人产生感激之情?教师提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交往情况来分析。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给钱的目的又是什么,鸡蛋和香油具有怎样的价值。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站在老王和作者一家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目的。
《老王》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五、教学设计:(一)复习旧课:(二)新课导入:(三)内容研讨:1、课文中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写的这篇回忆像散文?那句话能够表现这种感情?(主问题设置)2、问题组引领学生研读课文问题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的善良表现在那里?学生结合课本研读课文,交流与展示教师预设与引领:老王: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我: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B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3、重点研读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文精彩的部分“老王临终送物”学生自主提问,教师预设问题如下:①老王自己那么穷为什么还要给我送香油鸡蛋?②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
为什么?③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④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师生互动,交流与引导:教师预设:①回过头去找“我”一家人关爱老王的细节,得出“以善良对待善良”的主题。
②他收了,是为了不辜负我的一片关爱之心,免除了我内心的不安和再送钱的麻烦。
因为他知道:此时不收,后面我还会把钱给他送去的。
(“我”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他心理其实很难过。
池河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4、3 课题10、老王(第二课时)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分析文章的关键语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老王的艰难处境和善良本性。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流露的真挚强烈的感情。
3、学会生活中关注和同情弱者,培养善良品质和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分析文章的关键语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老王的艰难处境和善良本性。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流露的真挚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生活中关注和同情弱者,培养善良品质和帮助他人。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主要内容把握内容文字 D H 主要内容 2 自制人物精神学习品质文字G B学会关爱他人2 自制精彩语段赏析文章语文字 D H 赏析文章语 4 自制言言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字词:伛攥着惶恐取缔眼翳骷髅滞笨愧怍二、思考:作者对老王的友好表现在哪里?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品质?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老王》第二课时年级七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老王》第二课时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尊重、关爱、帮助弱势群体,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正确认识别人的不幸,正确对待自己的不幸。
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情感。
2. 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尊重、关爱、帮助弱势群体,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正确认识别人的不幸,正确对待自己的不幸。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介绍知识目标图片B G拓展知识2分钟自制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A H建立表象2分钟下载观看过程与方法图片C E帮助理解3分钟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图片A I升华感情2分钟下载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
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
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
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
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
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
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
播放—提问—讲解;F。
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
《老王》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提高朗读和快速阅读的能力;2、通过仔细阅读,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3、通过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4、学习文中人物的善良人格,感悟人性美的光辉,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如何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学习他们的善良品质。
教学难点: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悟人物的善良品性,联系实际,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讲到老王生病了,接着引出下文。
二、分析文章内容(8—22自然段)(一)朗读并解析第八自然段。
1、重点解析词汇:“镶嵌”、“可笑”;(1)镶嵌的两个意思:①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②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2)用来镶嵌之物的特点:①死物;②较薄。
(3)作者在这里用“可笑”二字的原因:①以笑写悲;②故作轻松。
2、学习新的修辞手法:拟物。
(1)把人当作物来写,赋予他们物的表现和状态。
(2)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3)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
3、简单回顾学过的修辞手法:夸张。
4、整合文中表现出老王生病的外部特征:直僵僵、镶嵌、面如死灰、翳、枯黄的干皮。
(二)解析第九自然段至十六自然段。
1、分析作者在老王送香油、鸡蛋的事件中,从见到老王到目送老王离开的整个过程中发生的情感变化:吃惊—感动—心酸—担心—愧疚。
2、把“强笑”和“笑着”进行对比分析。
3、老王对作者“转身”这个动作非常敏感的原因:(1)了解作者,知道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2)害怕作者误会他的来意。
4、分析十五自然段的“理”字。
5、分析“叠好”这个细心的动作。
(三)解读十七自然段至二十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这个部分的内容。
2、分析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关爱不够;(2)平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作业联系实际,想想该如何帮助那些“不幸的人”。
初一年级语文学习案
第10课《老王》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分析老王形象。
2、通过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学习建议
第一课时:自由阅读全文,读准、读通全文,理清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尝试用“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研读课文。
三.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中国女作家、翻译家。
80年代以后,致力于散文和小说的创作,先后有长篇纪实散文《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长篇纪实散文《我们仨》等。
《干校六记》曾获全国优秀散文奖。
长期的创作形成其独特的风格:“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矣。
”(李健吾语)有《杨绛作品集》(3卷)和《杨绛译文集》出版。
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绛文集》8卷。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2.【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
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那个时代,人与人互相背叛。
妻子背叛丈夫,儿女背叛父母。
就连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要回去看爸爸妈妈也要先把大字报贴了,说我跟钱钟书、杨绛在思想上彻底地划清界限,然后才能够回到家,去看自己的父母。
而更悲惨的是,杨绛的女婿,钱媛的丈夫,因为不愿意无辜诬陷别人,最后被逼得上吊自杀。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
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四.学习过程:
1. 给划横线字词注音:(词语积累巩固)
伛()荒僻()攥()塌败()
取缔()骷髅()滞笨()愧怍()惶恐()
2、走近老王:(先自主学习,读文本回答以下问题,再合作探讨)
(1)阅读课文,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可看出?(请分要点概括在横线上。
)
(2)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怎样?(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3、探究主旨
品读结尾段: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思考: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感人之处在哪里?
4.真情感悟:该怎样对待身边像老王那样的人?
5.小结收获及存疑
附原文:
老王
杨绛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登,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登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登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胡同口登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
他说可以凑合。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