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83 KB
- 文档页数:2
《2008,北京》的教案内容《2008,北京》的教案内容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08,北京》的教案内容,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时目标:1、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知目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这些生字,认识1个偏旁:包字头。
3、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京、申、国、举、汇”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图片、生字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今年是2006年,再过两年是——(2008),对,2008年,中国要举办什么活动呀?(奥运会)奥运会是……(简介)。
2、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指名读,齐读。
3、所有的人们都期盼着2008年在北京相距。
并相机板书:2008,北京!4、放录象: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分享当时的快乐。
5、谈谈感受:看了录象你有什么感受。
6、指导读好课题。
质疑(尝试)二、整体感知1、有位作家把当时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写了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1)、课文中有许多生字新词,想要把课文读好,我们就先要把这些拦路虎解决。
出示词语一类①自读②开小火车读,读准字音。
③指名读,了解,读出感情人山人海、沸腾等出示二类:自读,齐读(2)、读课文①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教后记:学生对第一自然段的处理有一定的.困难,因着重指导)②课文哪个自然段是描写了当时热闹的场景(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重点出示两句长句子。
读通、能注意停顿。
③是啊,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上彻夜狂欢,他们都在呼喊着——(出示:中国赢了!中国赢了!)指导朗读,提示有两个感叹号。
④随机朗读其余的段落第二段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尤其是最后一个逗号的地方。
3、再读课题三、生字教学1、小朋友书读得好,相信字也能写得好。
《2008,北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008,北京》,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奥运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对体育的热爱。
二、教学准备课文《2008,北京》的PPT或图片生字卡片申奥会旗、会徽多媒体课件(包含申奥成功的视频片段)申奥成功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角色扮演道具(头饰、服装等)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视频片段,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哪一年的奥运会吗?它为什么特别重要?”2. 提问引导: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课文主题。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 课文介绍:简单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背景和意义,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三)学习课文1.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2. 字词解析:解释课文中的生僻字和新词,如“申奥”、“沸腾”等。
3.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讨论申奥成功的喜悦和爱国情感。
(四)深入探究1. 观察讨论:展示申奥成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当时的场景。
2.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角色或场景,用表演的形式展现。
例如:第一组扮演申奥成功的市民,展示他们的欢呼和庆祝。
第二组扮演奥运会志愿者,展示他们的服务和热情。
3.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创作一幅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画作或制作一个相关的手工艺品。
(五)拓展延伸1. 科学探索:讨论奥运会对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
2. 艺术创作:让学生用画笔描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景,或者制作与奥运会相关的手工艺品。
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了解北京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言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让学生认识北京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并能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并能描述北京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地图、录音机、材料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教师:大家都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吗?学生:是的。
教师:那么北京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北京有很多好玩的地方,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
教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北京》这篇课文。
2.热身活动:教师播放一段北京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做简单的舞蹈,活跃气氛。
二、讲解新课(10分钟)1.通过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
2.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故宫、颐和园等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教师出示材料卡片,上面写着不完整的北京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的名字,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以及自己的常识,补充完整。
2.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了解的北京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并做简单介绍。
四、合作学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北京的人文景观或名胜古迹,通过互相合作,准备一份简短的介绍,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2.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进行介绍。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1.每位代表进行介绍后,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和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拓展延伸(10分钟)。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第一节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2008,北京!》教学设计商南县城关小学李强邮编 726300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激发爱国热情,弘扬奥运精神。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激发爱国热情,弘扬奥运精神。
教法与学法情感朗读,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奥运,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申奥会徽,提问:你们认识这个标志吗?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进一步补充介绍。
3、课件出示中国申奥历程的相关资料,了解申奥的艰辛历程。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题,读好“!”所蕴含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申奥成功后,人们欢庆场面的录像。
提问:在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反馈。
3、播放课文录音及相关画面,学生看、听、感受。
4、这么美的课文想读吗?那就快快打开书,美美读一读吧。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⑴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文字及相关图片。
⑵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北京为什么沸腾了?“沸腾”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可观察图片,理解“沸腾”。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及图片。
⑵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两个“!”所蕴含的感情。
读出自豪、兴奋之情。
师范读,生比赛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你能找到具体写北京沸腾的自然段吗?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⑵你从这一段那些地方看出北京沸腾了?根据学生回答,师随机板书。
⑶人们的心情是如此的兴奋与激动,你能体会到人们的心情吗?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⑷学生展示读。
将自己读得最棒的一句读给大家听,引生评价。
⑸如此欢快的场面,同学们读了也许觉得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受,你愿意说说吗?①课件出示练说填空题,学生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说人们欢庆申奥成功的方式。
八下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复习课教学设计吉林省延吉市第四中学历史组袁军令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与表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表象分析掌握历史的本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图文结合进行复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学案教学掌握基础知识,利用图表系统整和,形成完整的历史框架,并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阅读史料并从中发现问题,善于从复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自主学习,竞赛学习,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要让学生认识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包含的民族精神。
2.体会志愿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了解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竞赛学习、老师指导、多媒体教学课标要求: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复习过程:【图片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激情引趣,进入复习):屏幕上给出四副图片,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说说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ABCD学生:A──开国大典B──西藏和平解放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教师:如果让你把四个事件放在一个专题进行复习,请同学们给这个专题命名并阐述理由。
学生: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因为开国大典标志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而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国内和国际环境,保卫了新生政权。
教师: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现代史阶段。
《2008,北京!》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江苏阜宁师范附属小学祁静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沸腾、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狂欢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受人们听到申奥成功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弘扬奥运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文中人们狂欢的语句,感受人们听到申奥成功时的喜悦心情。
3、了解奥运知识,弘扬奥运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课件、写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横幅、学生收集有关的奥运知识教学过程: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学了《2008,北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继续去感受人们听到我国申奥成功时候的喜悦心情。
大屏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又能感受到什么?(指名回答)师: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二、朗读感悟,体会人们的心情。
学习第二自然段1、大屏出示,(2001年7月13日的晚上,我国申奥成功的喜讯刚刚传到,北京就沸腾了。
)指名读。
2、教师去掉其中的“刚刚、就”读,学生评价。
3、学生自读,体会“刚刚、就”在句中的作用,指名说。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在等待时的急迫心情。
(指名读、齐读)5、找出“沸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的构成,想一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6、创设“沸腾”的情境:老师准备带大家去春游,让学生尽情地欢呼。
师:其实,“沸腾”不仅指水烧开时的样子,还可以形容人高兴时的样子。
像你们刚才欢呼的样子就可以称为“沸腾”。
7、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见过哪些沸腾的场面。
(老师板书“沸腾”,学生书空写)过渡:那么,“北京沸腾了”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学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划出能感受到北京沸腾的句子。
2、交流反馈:(1)大屏出示第1句话:天安门广场早已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还是像潮水一般涌来。
a、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人多)b、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人多?人山人海:在这人海之中有哪些人?四面八方:人们来自什么地方?像潮水一般涌来:除了体会到人多还体会到什么?(人们来的速度之快)早已、还是:人们不断地来到这里。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2008,北京》教学设计之一(新)课文《20xx,北京!》生动记叙了20xx年7月13日晚北京欢庆申奥成功的沸腾场面。
历史的瞬间成为永恒的欢乐,而沸腾的北京则定格为亿万中国人民激情迸发的一个最生动最亮丽的缩影。
申奥的成功使我们更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所以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过程一、巧用媒体,回忆激情1.课始,投影课文第2幅插图,并配上江总书记简短的讲话录音,要求学生看看图上站在话筒前的是谁,仔细听听他讲了什么;再看看图上各领导人的脸上怎么样,为什么那样高兴。
通过看图谈话让学生回忆这是20xx年7月13日的一个历史镜头,总书记和亿万人民一起共庆北京申奥成功!由此引发学生对申奥成功时的激情。
2.接着观看经过剪辑的录像片段(剪辑片段的要求:①画面与课文的层次、内容顺序相一致。
②解说词即课文内容)。
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并进一步引发回忆去年曾经历过的激动场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朗读感悟作充分的铺垫。
二、精读理解,感悟揭题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讲了北京的沸腾情景。
学生虽没在北京,但狂欢之夜的激动心情是一样的,全国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所以在精读这两个自然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步骤:1.图文结合,投影课文第一、三幅插图,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一员投身到欢乐的人群中去,并想想当时你和家人在做什么,心情是怎样的。
两人一组,边看图边读文,并相互说说天安门广场怎样沸腾,欢乐的海洋是怎样的景象。
2.围绕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的五句话。
师生双边活动如下:①师:申奥成功的喜讯刚刚传到,北京就沸腾了,天安门广场早已怎么样了。
读生:(朗读回答)师:这景象就是: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其余四句均以此方式双边活动。
略)②请将第二、三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以读为主的朗读回答,有效地使学生对北京的沸腾和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海洋的理解具体化了,并从一次次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人们心中的激情和共同的心声。
《2008,北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地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奥运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并学会所有生字。
3、以朗读为主线,启发学生读懂词句,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申奥会旗、会徽,多媒体课件,申奥录像。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自主合作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激发爱国热情,弘扬奥运精神。
3、积累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以朗读为主线,启发学生读懂词句,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
教学准备:申奥会旗、会徽,多媒体课件,申奥录像。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自主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上一堂课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初读了课文,并了解了一些有关奥运会的知识。
现在我们来一次奥运知识抢答。
1、奥林匹克格言是什么?(更快,更高,更强。
)2、奥运会会徽是什么?(五环)3、第28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举办的?在哪里举办的?(2004 希腊雅典)4、下一届奥运会将在什么时候举办?在哪里举办?(相机板书:2008北京)二、简介我国的申奥历程1、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我国的申奥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早在1908年就有人提出申奥的问题,1945年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申奥的要求,但没有能够实现。
1993年我国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但功败垂成,在最后一轮投票中,中国仅以2票之差败给了悉尼。
1999年北京再一次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递交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报告。
自此,全国人民及海外华人同心合力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申奥工作。
《2008,北京!》学案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2、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ēnǎnɡiànɡǐjy
申奥广场映亮此刻北京赢
二、课堂巩固
1、读拼音,写词语。
běijīnɡmínɡ1ànɡcǐshícǐkè
chénɡɡōnɡjǔxínɡqiānyánwànɡyǔ
2、比一比,再组词。
国()些()刻()句()
园()此()该()包()
3、找朋友,把下面的词语连起来。
映亮锣鼓
举着喜讯
敲起旗帜
传来夜空
欢乐的人群
狂欢的海洋
满把的礼花
五颜六色的鲜花
4、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
(1)人们
(2)天安门广场
(3)多热闹啊
三、课后拓展
1、奥林匹克格言是、、。
2、2008年在北京举行第届奥运会,口号是、。
3、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的名字分别是、、、、。
4、奥运五环分别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