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案导学__构建高效课堂

  • 格式:doc
  • 大小:6.99 M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营造鲜明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状态。在教室的墙壁、黑板有学生自己书写的、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勇于展示自我的话语,营造自信、自励、自发、自觉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4.定期评比班级小组建设。每周要求每个班级利用周五主题班会的时间,综合小组量化评价以及各科教师的意见,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等。一月一评比,学校为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小组进行奖励,为小组活动拍照,并附上教师和同学的颁奖词和自己的获奖感言进行展示。

(二)构建“361”备课模式,为高效课堂蓄势

1.构建“361”备课模式

着力推行“361”备课式,立足课堂教学,走自主、合作、高效之路。“361”备课式:“ 3”指三次备课:个人主备、备课组研讨备、个性化设计备;“6”指抓住六点:切入点、预习点、重难点、生成点、训练点、拓展点;“1”指形成一份导学案。集体备课活动具体程序如下:

(1)分配备课任务,确定主备人:首先教研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两周拿出“导学案”初稿。

(2)上传及分发备课:第二周星期一教师将备好的课统一上传给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再将所有备课内容传给组内所有老师。不用纸质稿件,全部用电子文稿。

(3)集体备课研讨:先由主备人讲自己备课预设,其它老师作补充。这样轮流将下周要上课的内容全部完成。主备人应在导学案上记下修改意见。

(4)完善“学案”:集体备课研讨结束后,老师们根据主备人的导学案和修改意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各自将导学案修改完整。

附:备课流程:

分配备课任务到任课教师

主备教师提前两周完成初备(上交电子稿)

提前一周集体备课,讨论下周导学案,备课组长定稿

提交给年级学科审核人初审,符合程序,质量合格通过初审

提交校学科备课审核组,符合程序,质量合格通过审核,定稿

印制后分发给任课教师上课前可局部调整,课后提出修改意见。

2.精心设计导学案

“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使用的课例学习材料。如果说“教案”发挥的导“教”功能,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讲得怎么样”,侧重于学

生“学会”,而“学案”则发挥的是导“学”功能,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么样”,侧重于学生“会学”。学案导学就是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状态,解决的是常态课堂中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的问题,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为求得课堂的高效,我们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大力气,做足功课。首先我们确定了导学案的设计模式,即: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知识链接、导学过程、收获与反思,其中的导学过程作为重点,包括四个环节,即“预习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检测”;接着我们以三年级《赵州桥》一课为例研讨了每一模块的具体操作形式,集思广益形成了第一份导学案;为了检验使用效果,学校要求三年级同时上了《赵州桥》,课后及时召开了反思总结会,就导学案的模式设计进行了两次教研,确定了“导学案”的设计模式。本学期在全面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仍把重点放在了导学案的审核上,因为只有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航仪”的作用,才能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高效课堂导航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够当堂完成,教学时间不够用”、“在自主预习生成课上,当学生生成的问题过多、过滥、太浪费时间的情况下,教师该怎么导”、“在学生展示的环节中,教师又该怎么导”、“在遇到学生相互追问十分激烈与学习时间有限产生矛盾时,教

师该不该导,怎么导”、“教师怎样导,才能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调控课堂”等等。经过学校教改领导小组的研究归纳,发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怎样才能使教师的导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于是,确定这个问题为研讨专题,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先进行解决假想。如:自主预习课上,根据学情,教师要善于去粗取精的进行导学;在学生展示中,教师要正确判断、弥漏补缺的进行导学;在时间不足和讨论激烈相矛盾时,教师要巧妙周旋,智慧的进行导学等。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来研究教师课堂导学的艺术。从导学的语言、时机、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项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验证后,再次召开经验交流会,让老师们畅谈自己的感悟和新的认识,他们言有所向,言而有理。学校再对教师的个人见解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规范的指导性文本,既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又让教师懂得了解决的对策。我校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有效导学,经过认真总结,提出了做到“三有”、“三适”、“三化”,遵循“三动”的基本要求。

1.高点预设,做到“三有”。

有的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错觉,以为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作用弱化了。因为生进师退,教师可以很轻松了,准备的充不充分无关紧要了,这个想法是极端错误的。事实上,新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强化,

将教师的主动教变成了被动导,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的智慧付出不是缺失了而是潜在化了,我们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所以在预设中,教师更要高起点,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课堂”。

心中有目标,就是要始终明确学习目标,对导学案单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目标。什么时候导,什么时候不导,导什么,导多少,都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当学生的问题或见解向目标靠拢时,教师就不用导学;当学生的问题或见解围着目标总是绕圈时,教师就要通过导学把他们拉到鼓心去;当学生的问题或见解偏离或远离目标时,教师就要导学,给学生点亮灯塔,为他们指明航线。目标之灯要永远亮在教师心中。

心中有学生,就是必须依据自己的学生实际去设置导学案,要关注到优、中、差不同层面的学生的个体差异,题目设置要有梯度。对于设置的问题,哪一类学生能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哪一类学生不能解决,困难有多大,教师应该在预设时心中有90%的底。问题生成时,哪些问题学生能谈到,哪些问题学生想不到,哪些问题能提到但深度不够,可能需要帮助,这些教师都要有所把握。因此,要调控好课堂,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必须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阶段,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