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学年级上----浮力
- 格式:doc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13
过程1.知识复习1、浮力概念:2、浮力的方向:3、浮力的大小测量(称量法)由右图可知图甲弹簧测力计示数为:GF=1;图乙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F则:浮力的大小为:21FFF-=浮4、浮力产生原因(实质)实质: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由浮力产生的实质原因可知:F浮=5、阿基米德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 =(2)公式理解:F 浮= =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 和物体 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6、物体的浮沉条件(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的关系:与浮G F 的关系与物液ρρ:说明: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G F =浮 不同:悬浮物液ρρ=;物排V V = 漂浮物液ρρ>;物排V V <③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 ,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 。
(3)漂浮问题“五规律”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沉浮条件的利用(1)轮船 工作原理:利用将铁块做成 的方法,使排开水的体积 ,浮力 ,从而浮在水面上。
注意:轮船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即不管船是在河里还是在海里浮力都是不变的,都等于船总重,但是船浸在水中的深度会变化。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 来实现的。
浙教版科学八上浮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主要围绕“浮力”这一主题展开。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第三节“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
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定义、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装置、实验器材(如物体、液体、测量工具等)。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单、笔、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木块在水中浮起来),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会浮起来?”2. 新课:讲解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原理的内涵,并能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浮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分析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及公式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4. 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答案:根据浮力公式,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分析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体积等因素对浮力的影响。
2. 作业题目: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答案:结合阿基米德原理,解释如船只浮在水面上、游泳圈等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中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救生设备等,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与计算;2.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3. 浮沉条件及其应用;4. 物体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 了解浮沉条件,并能应用于物体浮沉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沉条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仪,浮力计算器,物体浮沉实验器材;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2)介绍浮力的计算方法,演示浮力计算器使用。
3. 阿基米德原理(15分钟)(1)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验证;(2)举例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4. 浮沉条件(10分钟)(1)讲解浮沉条件,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浮沉现象;(2)举例说明浮沉条件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浮力计算和浮沉条件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浮力的计算和浮沉条件的应用。
回顾本讲内容,强调浮力计算的注意事项,拓展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定义与计算;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沉条件;4. 物体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5. 例题及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求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应用题:解释一个浮沉现象。
2. 答案:(1)浮力 =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水的密度× 重力加速度;(2)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如: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讲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加强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2. 拓展延伸:介绍浮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水下等。
浮力知识点详解知识点一理解浮力及产生原因1.定义:浸在液体 (或气体 )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这个托力叫做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 液体 (或气体 )。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
知识点二阿基米德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表达式:F浮= G排 = ρ液V排g 。
【注意】浮力的大小决定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无直接关系3.适用范围:浮力的计算公式也适用于气体。
知识点三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物体的浮沉条件(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物体的浮沉条件①当F浮>G物(或ρ液>ρ物)时,物体在上浮。
在物体未露出液面以前,由于排开液体的体积没有变化,所以受到的浮力不变。
当物体露出液面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漂浮,此时F浮=G物。
②当F浮=G物(或ρ液=ρ液)时,物体悬浮。
③当F浮<G物(或ρ液<ρ液)时,物体沉底。
【规律】A、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B、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C、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D、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其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E、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加的浮力2.浮沉条件的应用(1)密度计:根据漂浮时F浮=G物的原理制成的。
密度计在各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等。
(2)轮船:轮船在不同的水中处于漂浮状态,但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
(3)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达到上浮和下沉的目的。
(4)热气球:使气球内的气体体积(即排开空气的体积)变化从而改变浮力大小达到上升和下降的目的。
考点四有关浮力的分析与计算1.计算浮力方法:(公式表示)(1)称量法:F浮=G -F拉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最新浮力总复习(内容全面详细)研究必备,欢迎下载浮力总复课题。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
2.了解求浮力的方法。
3.能够综合利用压强、浮力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求浮力的方法。
2.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内容:知识网络和知识点:浮力基本知识点:1.浮力的定义:液体(气体)对浸入其中物体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浮力的测量:F浮 = G - F(G等于弹簧秤在空气中的示数,F表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弹簧秤示数)。
5.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 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物体的浮沉条件: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悬浮上浮漂浮F浮。
Gρ液。
ρ物ρ液= ρ物ρ液。
ρ物3)说明: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 G则:ρ液V排g = ρ物Vg,ρ物 =(V排/V)·ρ液= 2/3ρ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F浮 = G不同:悬浮ρ液= ρ物;V排 = V物漂浮ρ液。
ρ物;V排 < V物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规律三:当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它在密度大的液体中浸入的体积会更小。
§第二讲 浮力(1)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计算和实验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 考点1 浮力的形成原因和称量的方法①知识回顾: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P =F S (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单位:帕 1帕=1牛/米2(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 P=ρg h )②浮力的定义:液体(气体)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浮力的受力物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作用点:浸入液体的物体上浮力大小——用弹簧测力计(称重法):F 浮=G 物F 拉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物体浸在液体中,同一深度前后左右的压力效果可以抵消,但下底面受到的向上压力大于上底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这个力就是浮力★若物体的下底面紧贴容器的底部,因为不存在向上的液体的压力,所以没有受到浮力考点2 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G 排液=ρ排g v 排公式变形:gF V 液浮排ρ= g V F 排浮液ρ= 注意:(1)G 排指的是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2)V 排指的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是液体的总体积,也不是物体的总体积。
当物体完全浸没时,V 排=V 物;当物体部分浸入时,V 排<V 物;(3)浮力的影响因素: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教学目标专题精讲知识框架(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kg/m3,v排取m3)(5)公式适用于气体,其中ρ液改为ρ气,V排液改为V排气1、解题技巧一盛满液体的容器,放入的物体如果是漂浮或悬浮,物体的质量多大,溢出液体质量也是多大有一个木块(木块的密度小于水和酒精密度),把它浸在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静止时,从杯中溢出50g 酒精,若把它浸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静止时,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 50g (填大于、等于、小于)2、解题技巧二做题首先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如果不判断状态就去套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非常容易出错1.把质量为250g,体积是300cm3的金属球放入水中,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是 N。
浙教版科学八上浮力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浮力”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浮力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学会计算浮力,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的计算。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力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计,实验器材,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现象,提出问题:“什么是浮力?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5. 浮力计算:讲解浮力计算方法,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学生随堂练习。
6. 浮力应用: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轮船、救生圈等。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5. 浮力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浮力,并判断其浮沉状态。
(1)一个质量为200g的物体放入水中,物体体积为200cm³。
(2)一个质量为500g的物体放入水中,物体体积为500cm³。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浮力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水上交通工具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浮力的计算方法。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解析。
一、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1. 演示实验:使用浮力演示装置,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讲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主题为“浮力”。
详细内容包括:1. 浮力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4. 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2. 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 学会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物体浮沉实验器材、计算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浮力演示器,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可以浮在液体表面,而有的物体却沉入液体底部?”2. 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分析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强调浮力计算的注意事项;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4. 浮力计算的注意事项;5. 典型例题及解题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计算下列物体的浮力,并判断其浮沉状态。
物体A:质量为200g的物体在水中;物体B:质量为500g的物体在酒精中。
(2)分析题:分析生活中浮力应用的实例,并说明其原理。
2. 答案:(1)物体A的浮力为2N,浮沉状态为漂浮;物体B的浮力为4.9N,浮沉状态为沉底。
(2)示例:热气球升空原理是利用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产生向上的浮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讲内容涉及理论知识较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水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2014-11-23 学科科学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学案主题浮力课时数量(全程或具体时间)第( 1 )课时授课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浮力的概念、方向、产生原因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浮力的分析和应用教学重点、难点称量法求浮力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过程一、浮力的认识受力分析浮力F(浮):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向下压力差产生的二、称重法思考?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吗?比较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上两个铝块,把铝块放入水中,比较放入水前后,比较两次读数的变化。
练一练:二、阿基米德原理例1练一练选择题计算题:巩固练习1、浮力与拉力的题型1).甲、乙两物体的体积相同,甲的密度是4×103kg/m3, 乙的密度是8×103kg/m3,将它们分别挂在A、B两个弹簧测力计下,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A、B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比F甲:F乙=1:1B.若将它们都浸没在水中,甲、乙两物体受到的浮力之比F浮甲:F浮乙=1:2C.若将它们都浸没在水中,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甲受到的重力之比F′甲:G甲=3:4D.若将它们都浸没在水中,A、B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比F′甲:F′乙=7:32).如图6所示,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实心物块,其密度为ρ甲=0.8×103kg/m3ρ乙=0.4×103kg/m3,甲、乙均由弹簧竖直向下拉住浸没在水中静止。
则A. 甲、乙所受浮力之比为2︰1B. 甲、乙所受浮力之比为1︰2C. 甲、乙所受弹簧拉力之比为1︰6D. 甲、乙所受弹簧拉力之比为2︰33),如图7所示,有两个小球M和N,密度分别为ρM和ρN。
图7甲中,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杯底,另一端拴住小球M使其浸没在水中静止;图7乙中,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杯底,另一端拴住小球N使其浸没在油中静止。
小球M所受重力为G M,体积为V M;小球N所受重力为G N,体积为V N。
小球M和N所受细线的拉力大小相等,所受浮力分别为F M和F N。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油的密度为ρ油,且ρ水>ρ油>ρN>ρM,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G M<G N B.V M>V N C.F N<F M D.F N>F M2、漂浮的两个物体的分析1.)一个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圆柱形容器,内装密度为ρ的液体。
将木块B放入该液体中,静止后木块B露出液面的体积与其总体积之比为7:12,把金属块A放在木块B上面,木块B刚好没入液体中(如图5所示)。
若已知金属块A的体积与木块B的体积之比为9:24,则金属块A的密度为()A.ρ914B.ρ149C.ρ125D.ρ5122、)一个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圆柱形容器,内装密度为p 的液体。
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A 浸没在该液体中(A与容器底未接触),金属块A 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将木块B 放人该液体中,静止后木块B露出液面的体积与其总体积之比为7 : 12 ;把金属块A 放在木块B 上面,木块B 刚好没入液体中(如图6 所示)。
若已知金属块A 的体积与木块B 的体积之比为13 : 24 ,则金属块A 的体积为。
3).一个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某种液体。
将体积为V的金属块A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浸没在该液体中(A与容器底未接触)。
金属块A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将木块B放入该液体中,静止后木块B露出液面的体积与其总体积之比为7:12,把金属块A放在木块B上面,木块B刚好没入液体中(如图11所示)。
若已知金属块A的体积与木块B的体积之比为13:24,则金属块A的密度为____________。
3、金属球仍入水中引起的变化题1.如图8所示,在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水池底部有一个金属球,且金属就对容器地面压力为N(球与池底没有密合),圆柱型的水槽漂浮在池内的水面上,此时水槽受到的浮力为F1。
若把金属球从水中捞出并放在水槽中漂浮在水池中,此时水槽受到的浮力为F2,捞起金属球前、后水池底受到水的压强变化量为p,水的密度为ρ水。
根据上述条件可以求出1、金属球质量,体积,密度。
2、把金属球捞出放在水槽中时,液体对容器地的压强变化量为多少?3、液面上升的高度为多少?2.如图所示,在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水槽底部有一个金属球(球与槽底没有紧密接触),圆柱型的烧杯漂浮在水面上,此时烧杯受到的浮力为F1。
若把金属球从水中捞出并放在烧杯里漂浮在水中,此时烧杯受到的浮力为F2,捞起金属球后水槽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化量为p,水的密度为ρ水。
根据上述条件可知A.金属球受的重力为F2–F1–pS C.金属球被捞起后水槽底部受水的压力减小了pS B.金属球被捞起前受的浮力为F2–F1 D.金属球被捞起后烧杯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gFF水ρ12-图83。
根据上述条件可知金属球捞起放入烧杯后A.烧杯受到的浮力为F2–F1 B.烧杯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gFF水ρ12-C.金属球受的支持力为F2–F1–pS D.水槽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变化了pS4、装有金属球的小容器A漂浮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大容器B的水面上,所受的浮力为F l,如图8所示,若把金属从A中拿出投入水中沉到B的低部时,小容器A所受的浮力大小为F2,池底对金属球的支持大小为N,那么()。
A.金属球所受重力的大小为F l-F2B.小容器所受重力的大小为F2C.小容器所受浮力减小了ND.大容器底部受水的压力减小了N4、变化量分析1.如图12所示的容器,上部横截面积为S1,底部横截面积为S2,容器上下两部分高分别为h1、h2,容器中盛有某种液体,有一个空心金属球用细绳系住,绳的另一端栓在容器底部,此时球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位置如图12,绳对球的拉力为F,如将细绳剪断待空心金属球静止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减少增大了。
(用题中字母表示)2.`图8-3甲为一个木块用细绳系在容器底部,向容器内倒水,当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是20cm3细绳对木块的拉力为0.6N,将细绳剪断,木块上浮,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乙,求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
(g=10N/kg)3、图9是小华利用杠杆提升浸没在水中的物体B的示意图。
杠杆CD可绕支点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C:OD=1:2,物体A为配重,其质量为200g。
烧杯的底面积为75cm3,物体B的质量为320g,它的体积为40cm3。
当物体B浸没在水中时,水对杯底的压强为p1。
当用力拉物体A,将物体B提出水面一部分以后,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竖直向下拉物体A的力为F,水对杯底的压强为p2。
若p1与p2之差为40Pa,则拉力F的大小为_____N。
(g取l0N/kg,杠杆的质量、悬挂物体A和物体B的细绳的质量均忽略不计)4、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50cm2的圆柱形玻璃筒中装有一定量的水,放在水平台面上,底面积为10cm2的圆柱形物体B浸没在水中,杠杆CD可绕支点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CO=2DO;物体A是质量100g的配重。
如图乙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作用在物体A上的运走向下的拉力F为0.6N,物体B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筒中水的深度比图甲中水的深度下降了0.4cm;此时,物体B所受的浮力为F浮。
水在物体B底面处产生的压强为P。
g取10N/kg,杠杆、悬挂物体的细绳的质量均忽略不计,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P的大小为500Pa。
B、F浮的大小为0.2N。
图12甲乙图8-3C、物体B的密度为7g/cm3.D、物体B的体积为100cm3。
5、练习利用字母表示的题型1.如图5所示,在盛有某液体的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木块A,在木块的下方用轻质细线悬挂一体积与之相同的金属块B,金属块B浸没在液体内,而木块漂浮在液面上,液面正好与容器口相齐.某瞬间细线突然断了,待稳定后液面下降了h1;然后取出金属块B,液面又下降了h2;最后取出木块A,液面又下降了h3.由此可判断A与B的密度比为A.(h2-h3)∶h1B.h1∶(h2+h3)C.(h2-h1)∶h3 D.h3∶(h1+h2)2.如图11所示,底面积为S1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未知密度的液体。
将一密度为ρ的正方体金属块放入底面积为S2的长方体塑料盒中(塑料盒的厚度可忽略不计),塑料盒漂浮在液面上(液体不会溢出容器),其浸入液体的深度为h1。
若把金属块从塑料盒中取出,用细线系在塑料盒的下方,放入液体中,金属块不接触容器,塑料盒浸入液体的深度为h2。
剪断细线,金属块会沉到容器的底部,塑料盒漂浮在液面上,其浸入液体的深度为h3。
若塑料盒始终处于如图所示的直立状态而未发生倾斜,则细线剪断前、后液体对圆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强减小了。
图11密度计的几种计算:1、如图27所示,小阳同学制作了一支密度计,密度计的上部是一个用来标刻度的圆柱形玻璃管,长为10cm,横截面积为0.5cm2,管下部分还有一个玻璃泡。
整个玻璃管、玻璃泡的质量共2.4g。
小阳同学在玻璃泡中装进1cm3的水银后,请实验室老师用酒精喷灯封闭玻璃管,当把它插进水中时,水面距上端4cm。
请你帮助小阳同学推算出:(1)整个密度计的体积;(2)密度计上部玻璃管所能标出的最大密度值。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kg/m3)(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欢欢利用小试管、螺母和细线制成一个“土密度计”,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液体的密度。
“土密度计”在酒精(ρ酒精=0.8×103kg/m3)中静止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3cm;“土密度计”在硫酸铜溶液中静止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3.8cm。
则此硫酸铜溶液的密度为kg/m3。
3.一个密度计如图10所示,其刻度部分的A 、B 两点,分别是最上面和最下面的刻度位置,这个密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1.00×103kg/m 3~1.60×103kg/m 3,把这个密度计放入某种液体中,液面的位置恰好在A 、B 的中点C 处,则这种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 g/cm 3。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4、小明在一均匀木棒上绕一些铅丝,使得木棒在液体中可以竖直漂浮,从而制成一个密度计。
将密度计放在水中,水面到木杆下面的距离为16.5 m 。
再把它放入到盐水中,液面到木杆下面的距离为14.5 m 。
若把它放入到酒精中,则液面到木杆下面的距离 cm 。
(三种液体的密度如表所示)5.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在薄壁平底试管中装入一些细沙后,制成一个“土密度计”。
把它放入水中漂浮时,试管露出水面的高度为3cm ;把它放入豆浆中漂浮时,试管露出液面的高度为4cm 。
若试管和细沙总质量为20g ,试管横截面积为1.6cm 2。
求:⑴在水中漂浮时,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⑵豆浆的密度。
(g =10N/kg ,最后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其他几道题:1.在一个圆柱形容器内盛有深为20cm 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