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是清帝批阅奏折习语 以密折为多
- 格式:docx
- 大小:4.93 KB
- 文档页数:2
奏折制度的特点私密性是奏折制度最突出的特点这些奏折经由私人传递渠道,利用当事人的折差,直接将文件交付内廷,防止了外朝机构的检查或介入。
皇帝用朱笔谕批,“朱”是皇帝专用的颜色,将红色的批示直接写在这些奏折上,这不同于明朝本章制度下皇帝对大学士的票拟做批示,奏折制度使得皇帝的控制得到进一步保证。
奏折直接发还,这样具奏人就可以很快看到君主的批示。
康熙时奏折制度的特点是:这是皇帝的私属渠道,数量有限的外省具奏人员,不经常上奏,缺少正规化,以及皇帝批示简洁。
它满足了那个时期的需求:快速、非正式以及秘密奏报,特别是对于外省可能发生骚动的奏报。
但它在随后的雍正职被极大地改变了。
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继续使用奏折制度以避开外朝。
如同康熙皇帝一样,他强调这一新制度的保密性,经常称这些文书为"密书奏折"(简称为"密奏"或"密折"),强调它们的机密性,要求具奏人防止泄密并要他们亲自书写奏折,即便是各省大员的幕僚也不得援手。
然而在雍正朝,奏折制度变化很大,以加强内廷在中央政府决策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一制度下的文件数量增加很快,雍正朝的十三年与康熙朝最后十三年比较,奏折数量至少是后者的十倍,从约2500件上升到25000件,这一统计表明了数量上的根本变化,从奏折数量上看,雍正皇帝是一位十足的工作狂人。
雍正帝回应年羹尧的朱批这种增加部分是因为一些新的问题被纳入奏折中处理。
比如,本章制度要求,上报任何一个府州县收成情况,必先汇总一省的全部情况。
比较起来,使用奏折就很方便,能够迅速了解一个关键点的情况。
雍正朝的一些新问题因本章制度其他规定所造成的延误,同样可以在奏折制度中得到解决。
雍正皇帝也使用奏折解决不确定和实验性的事情,而这些在外朝处理过程中要么成为法规,要么遭拒绝,比如有关“火耗银子”的奏报就很典型。
正如雍正皇帝在上谕中承认的,“钱粮之加火耗原非应有之项”。
关于此的一道上谕认为,火耗银子的合法性含糊不清,意味着这一问题“只应具折奏闻,或咨部存案,不应见之本章”,意思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火耗银子问题走正常的外朝渠道,它的非法性最终会导致征收叫停。
雍正朝密折制度新探吕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密折制度在康熙晚年大体形成。
但是并不完备。
雍正继位后。
开始全面实行密折制度。
并逐步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可行使密折的人员范围进一步扩大.密折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
发挥的功能和保密制度也更为完备。
与此相关的内容,学术界研究成果较多。
本文将以密折制度在雍正朝全面推行的原因璐及它在雍正打击朋党、加强君权过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为切入点.从新的角度对这一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雍正密折制度打击朋党加强君权奏折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有人根据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十三中顺治“十三年谕……各官奏折,俱先送内院……”等语。
认为奏折出现在顺治朝,但是,此说并无确切的实物可以证明。
现存最早的奏折是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苏州织造李煦的奏折。
康熙朝,最.初只有少数亲信如曹寅、李煦等有密折陈事之权。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月,康熙帝将可行密折陈事之权的官员范围扩大到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高品级的官员。
后来,部分在京部院大臣及科道官员也可使用密折奏事。
应该说。
密折制度在康熙晚年已经大体形成。
但是并不完备。
雍正继位后。
开始全面实行密折制度,并逐步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可行使密折的人员范围进一步扩大,密折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密折发挥的功能和保密制度也更为完备等方面。
与此相关的内容,学术界研究成果较多,不宜赘述。
下面,仅就密折制度中与雍正打击朋党.加强君权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分作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密折制度在雍正时期得以全面推行并日趋完善绝非偶然。
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所决定的。
雍正继位时,面对的是一个朋党林立、纲纪废驰、吏治腐败的严峻局面.特别是以胤禊、胤禧和胤橱为首的宗室朋党.他们对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表示怀疑,大肆攻击,并且消极怠工.在雍正用人施政上百般阻挠.对雍正的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相比之下,雍正在朝廷内外则是相当孤立。
以密折困锁群臣而自困除了侮辱科甲官员的人格,雍正还有一个治理天下的不二法门,那就是密折制度。
密折是皇帝赋予特定官员秘密奏事的特权,出现于康熙年间,如江宁织造曹寅就拥有给皇帝写密折的特权。
康熙认为明代的厂卫容易尾大不掉,也看不起明太祖微服私访的手段,故创造了密折制度。
康熙对自己的判断力极为自负,不止一次言及自己在甄别真伪方面的经验极为丰富,自信“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密奏之事,惟朕能行之耳”。
雍正对自己的判断力的自信远甚于康熙。
登基之后,密折制度即上升为皇帝治国的主要手段。
康熙晚年虽一再鼓励臣下密折奏事,但规模一般,参与密奏者不过百余人;雍正朝短短十三年,参与密奏的官员多达一千一百多名。
康熙朝六十一年,现存朱批过的密折不过数千件;雍正朝十三年,现存朱批过的汉文奏折三万五千余件,满文奏折七千余件,其中大部分属于密折,可见雍正对密折的情有独钟。
利用密折制度,雍正将清帝国的核心官员全部纳入自己的间谍网络之中,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全在他的掌握之中。
同时,他也成功将自己丢入了如山的垃圾奏折之中。
雍正常常在朱批里痛骂地方官给自己送垃圾奏折,增加自己的工作量。
比如雍正三年二月初三,广东巡抚年希尧上呈3件奏折,雍正阅后发现,奏折的内容早已报告过了,于是在朱批里责备道:“业经报明该部之事,又何必多此一奏,想尔粤省更无事可入告矣。
如许遥远,特差人赍奏此三事,殊为可笑。
”雍正也很讨厌地方官员上折子谢恩、表决心。
这样无用的奏折占去了皇帝大量的办公时间,让他不胜其烦。
他在朱批里反复强调自己没时间,让地方官员不要再写了送来。
比如雍正三年,福建学政黄之隽多次上折子叩谢皇恩,赞颂谕训。
雍正无奈回复道:“凡百只务实行,不在文字语言,颂圣具文,朕实厌览。
此数奏甚觉浮泛不实,如此等之奏,再不必,朕实无暇。
”雍正九年(1731年)十一月,镇海将军王釴上奏,说自己月前接到朱批的谕旨,里面有皇上的“谆谆告诫”,自己“捧读之下,感激愈深”,决心为皇上效犬马之力,否则自己就不配为人。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单选题1.(2021·山东济宁市·高三二模)《明会要》记载,明太祖特设通政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均实封奏闻”,洪武、永乐年间,“实封皆自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幸免者。
”由此可见当时A.通过增设中央机构约束相权B.行政改革以澄清吏治为主旨C.建立了完备的行政监察体制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显著强化【答案】D【详解】根据“设通政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实封皆自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幸免者。
”可知明太祖设通政使司,强化了对全国事务以及各级官员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故选D;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排除A;明朝行政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行政监察体制的“完备”,排除C。
2.(2021·江西鹰潭市·高三二模)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
朝中大臣为了争夺阁权,爱恶交攻,睚眦必报,排斥异己,不择手段,相互攻讦,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
这表明A.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阁臣弄权是明亡的主要原因C.内阁倾轧成为明朝惯例D.封建制度在明朝发展到顶峰【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可知阁臣争夺权力,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阁臣的权力来自皇帝,因此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正确;皇帝昏庸无能是明亡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内阁倾轧成为明朝惯例,故C排除;封建制度在清朝发展到顶峰,故D错误。
3.(2021·山东临沂市·高三二模)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这一改革A.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B.削弱了长期以来士族阶层统治C.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答案】A【详解】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故选A;材料信息与削弱士族阶层的势力无关,排除B;明初进行官制改革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利于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排除C;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排除D。
雍正皇帝富有个性的奏折批语作者:赵立波来源:《党员生活·中》2021年第05期其父康熙帝开创的奏折制度让雍正帝不仅“发扬光大”,同时也注入了大量自己的个人色彩,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红墙之下,传递出宫廷政治的一丝生动鲜活。
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逐渐形成了清代官方文书,这项君臣之间的交流,从此成了清代上下沟通的重要手段。
雍正帝登基后,此制度全面放开,有权可直接给他递奏折的人更多,奏折内容更多、角度更广。
算下来,雍正帝几乎每天都要亲自审阅数万字的奏折,然后还要进行大量回复,将意见落实下去。
由于官员操守、水平不一,奏折水平也都参差不齐,甚至充斥了大量的废话,让看奏折的皇帝们不胜其烦。
然而清代较重视祖宗家法,既然定下来,也没有办法,只能与臣下玩文字游戏。
“微博”式互动在清代,“凡上奏折一匣,必附请安折一封,……请安折中不呈公事,独问‘安好’而已”(佟鸿举著《民俗文书收藏趣谈》)。
在收到贵州布政使的奏折后,雍正帝一看,除了一点小事啰嗦不停外,就是跟自己献殷勤,于是回复道:“路途这样远,若没有什么必奏不可的事,就不要徒劳往返了。
如果把不时呈报奏折,作为‘挟制上司,恐吓属员之举,尤其不可’,这不过是‘倚仗小才技,弄聪明,非长策也’。
”然而,雍正帝“微博”式的奏折互动,还是不时遇到“扯闲篇的”。
直隶官员因为下雨赶忙给皇帝汇报,雍正帝批示:“下点雨,絮絮叨叨。
”江西布政使李兰在无关紧要的事情后面写道“皇上洪福”,雍正帝朱批道:“朕深厌此种虚文。
”福建布政使赵国麟总是强调自己“一得之愚”,雍正帝恰恰看出他的虚伪:“你写自己愚蠢的字太多了,我岂能把一个愚蠢的人安排到藩司岗位?”其父康熙帝开创的奏折制度让雍正帝不仅“发扬光大”,同时也注入了大量自己的个人色彩,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红墙之下,传递出宫廷政治的一丝生动鲜活。
人文关怀尽管是一国之主,雍正帝有时却能放下架子像朋友一样和臣工们沟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雍正七年(1729年)十一月二十日,雍正帝在请安折上朱批:“朕躬颇安,尔等都好么?官员乃至兵丁、跟役等都好吗?”给山西巡抚诺珉的请安折上写道:“朕躬甚安,尔好么?新年大喜!蒙天地神佛保佑,尔之合省雨水调匀,粮食大收,军民安乐,万事如意!”富于人情味儿,做事细腻都属于雍正帝的御下风格。
奏折提出的时代背景及相关作用奏折,也称折子、奏帖、折奏、奏本、题本、揭贴,是重要官文书之一。
它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
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共持续了268年的国祚。
清朝作为一个和现代资本主义一起步、发展的封建国家,其在全球逐渐走向工业化的趋势下能够将封建体制延续了近300年,中间还接连出现了两次的盛世,在外部环境与时代潮流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清朝的统治简直是创造了奇迹。
对于清朝绵延的兴盛,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应当与他在制度方面的创建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如清朝对中枢机构的变更与调整,军机处的创建等,包括奏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完善。
奏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奏折是统治者用以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
在清朝初年,是延续了明朝的做法,这个信息的来源是奏本和题本,其中主要是以题本为主。
但是题本有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制度单一,虽然有时候也要求公题私奏,但经常是公私不分。
并且上呈的过程也是相当繁琐,首先地方官员的题本要送往通政使司,然后再从这地方送到内阁里,在内阁还需要先经汉本房,进行翻译、登记,然后再由满本房进行校对和膳正,再送往票签处,在这里经侍读校阅汉文,汉中书再拟定草签后,再交满票签中书翻译为满文,再送给大学士观阅审核,再回到满汉签处,写好正签后,给拟本处,转内奏处登记,这样才能送到皇帝手里进行批读。
这样繁琐的递送程序,其工具的意义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反而及其影响效率,并且地方官员给皇帝的内容众人皆知,毫无保密性可言。
这样一来,皇帝收到全国的新信息就会被延迟。
在清朝初年,刚刚进入关内夺取天下的满族统治者,急需一个畅通无阻的渠道来获取各地的信息,同时还要保证自己的权威,保证皇帝与中央的集权,这样一来,奏折制度也就顺应而生。
这奏折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呈给皇帝秘密文书。
据悉,这奏折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清实录》中,当时是顺治十三年,但是至今为止,研究人员们也没有见到过顺治年间的奏折,因此有人怀疑这是康熙时期修撰前朝实录时的误写。
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五、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荐理由】2016-2020五年高考15套全国卷,本专题共出现选择题15道,考查频率100%。
【知识点复习】阶段特征总体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它包括明朝(1368~1644年)、清朝前期(1636~1840年)。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这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现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文化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从《朱批谕旨》看雍正王朝的密折制度清雍正皇帝敕令编辑的《朱批谕旨》,收录了大量君臣之间的密折。
其撰折人数众多,内容包罗广泛,雍正勤作朱批,起到了通达下情,控制臣下,推行政治等作用。
本文试从分析《朱批谕旨》的角度,来获得对雍正朝密折制度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雍正;密折; 朱批谕旨清雍正帝勤于吏治,建立了一套大致完备的密折制度,并对臣下上奏的密折做了大量的朱笔批语,谓“朱批”。
雍正十年(1732),雍正帝敕令庄亲王允禄等编辑的《朱批谕旨》成书,乾隆三年(1738)又出了新的刊本。
此书全名为《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共十八函九十六册,分三百六十卷,收录各级官员的密折约七千件,而“不过实际数目的十分二三”。
[1]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臣工们的奏折;另一部分就是雍正帝所作的“朱批”。
奏折只许一折言一事,可一日上多个折子。
雍正帝的朱批一般用小楷批注在奏折的行间或大段的写在奏折的末尾,字数少的只有一个“览”字,多的则达几十、几百甚至上千言。
《朱批谕旨》卷首的雍正上谕,说明了他批览奏折的情况和辑书的原因。
他说奏折原本是秘密的,朱批不为人所知,但其内容“可为人心风俗之一助”,故而加以公布;同时还可使臣民“咸知朕图治之念,诲人之诚,庶几将此不敢暇逸之心,仰报我皇考于万一耳”。
[2]从这段上谕可以看出雍正帝编辑此书的目的有三:其一,曾静投书案发生以后,雍正帝在百姓中的形象大受影响,为此雍正帝编撰了一部《大义觉迷录》给自己辩解,然而这还不足,他夙夜匪懈、勤于政事的形象,惟朱批奏折表现最为彻底,所以雍正帝希望此书能树立自己光明正大且勤政的形象。
其二,希望能对改善民间风俗有所帮助。
其三,希望文武官员能象雍正帝自己一样勤政,这一点虽未言明却是隐含在上谕中的。
康熙年间就已经产生密折,但是能够书写密折的官员不太多,至雍正时期,奏折人的范围明显扩大了。
《朱批谕旨》所收奏折的撰写人,达到二百二十三人之多,这其中可分为几类:一为各省督抚及地方大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
西周初年的“中国”位于今天的( )A.河北 B.山东C.河南 D.湖北2.史学家认为:禹治水时将各部落的征调劳动人手治水的公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分散的公权力变成了集中的公权力,当禹用这一公权力对付甚至斩杀不服从命令者的时候,国家政权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开始用公权力对付甚至斩杀不服从命令者的实质是( )A.国家机器的初步建立 B.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C.王位世袭制的创立 D.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完善3.《史记·殷本纪》称:“汤崩,太子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
帝外丙即位二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
”材料中的王位继承方式是( ) A.禅让 B.世袭C.考试 D.举荐4.观察下图,此图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是( )A.诸侯国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 B.同姓亲族与异姓功臣是分封的主体C.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D.诸侯国大多分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5.据西周史料记载:“作北子乍簋,用遗(馈)厥祖父日乙,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
”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嫡长子继承以正朝纲 B.分封以维护周王统治C.西周时开始出现国家 D.尊祖以祈求后代幸福6.《史记》载:“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左传》载(鲁)庄公十八年:“楚子克权,使斗缗尹之。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①春秋战国时期,强国吞并弱国,大抵以弱国之地为县②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③是当时诸侯纷争的缩影④当时秦基本实现了统一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7.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青铜器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B.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C.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 D.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8.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高频考点19·军机处与密折制度1.(2022·江西宜春·模拟预测)清代凡官员的奏本,需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由内阁票拟后呈皇帝裁定。
批本处和内阁照皇帝裁定的票签文字,用笔照录于奏本封面上,然后送六科发抄施行。
乾隆十三年,清政府正式以密折取代奏本,规定密折无需经过内阁,直接送达御前批阅。
据此可知,这种上奏制度的变迁A.促使清廷公文日渐近代化B.契合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C.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D.成为清廷政治衰落的诱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密折可以不经过内阁等中央机构直呈皇帝,体现了专制统治加强的需求,B项正确;密折与公文近代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密折与中央机构运行机制之间无关,排除C项;密折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导致政治衰落,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2·北京延庆·一模)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治国理政作出总结:“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这三朝是清代的盛世①君主专制高度强化①建立军机处势在必行①决策权由皇帝掌握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决策权要由皇帝掌握,所以建立军机处势在必行,所以①建立军机处势在必行①决策权由皇帝掌握符合材料意思,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统治者一直遵循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没有体现这三朝是清代的盛世,①错误,排除AC项;君主专制在雍正建立军机处达到顶峰,①错误,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2·河北保定·二模)雍正十年(1732年),颁军机处印信。
军机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无专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知道了”是清帝批阅奏折习语以密折为多
导语:台北故宫博物院日前推出一款以康熙朱批为原型设计的纸胶带,胶带上的文字是“朕知道了”,其霸气的真迹引起民众热烈讨论和购买。
皇上用朱
台北故宫博物院日前推出一款以康熙朱批为原型设计的纸胶带,胶带上的文字是“朕知道了”,其霸气的真迹引起民众热烈讨论和购买。
皇上用朱砂红笔批阅后的奏折,称为“朱批奏折”或“朱批谕旨”,简称“朱批”。
“知道了”是皇上批阅大臣奏折的习语。
皇上们的书法都挺好
翻看清帝朱批影印件可以发现,都是这几个字,但细看风骨并不同。
有媒体这样点评清朝八帝的“知道了”:康熙字迹“气势最傲”;乾隆的字帅气,笔力遒劲有道;雍正的字端正带着率性,有独特风味;嘉庆的字圆润厚实,相当可爱;道光笔锋带尖;咸丰风格略为潇洒不拘;小皇帝同治和光绪的字颇具规格,端正仔细,一笔一画。
臣仆们堂堂正正地上奏,一层层往上走,在军机处也过一遍,再进呈御览。
里边的东西举朝上下皆知,皇上再批“知道了”就没有必要,所以“知道了”的出处,以密折为多。
密折究竟有多“密”
非但皇上老佛爷看密折是独自一人,上折子的大臣拟折子的时候也是偷偷摸摸神神秘秘的,要不能叫密折吗?
为啥这么神秘?清朝没有东厂和锦衣卫,监视臣下的特务系统规模与明朝没法比,于是从康熙开始,常授权其心腹官员、部分地方督抚大员、前敌将帅密奏见闻,内容包罗万象,以便皇上掌握官意民情。
到雍正朝,密折制度进一步完善,成了皇上监视臣下、发动官僚斗官僚的利器。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