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第2节《静电现象》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
7.2 静电现象学点1 摩擦起电实验1:将你的圆珠笔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起。
实验2:将摩擦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水流,塑料梳子吸引细水流。
实验3: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中梳几下后靠近通草球,通草球向梳子靠近。
分析与论证:经摩擦后的物体具有共同的特征,都能吸引轻小物体。
问题1: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很小的物体,如纸屑、头发、灰尘、通草球、细水流等。
问题2:只有两种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物体才会带电。
摩擦起电在干燥的环境下容易发生。
学点2 两种电荷实验:(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如图7-2-1 甲所示,观察到两玻璃棒相互排斥。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如图乙所示,观察到两橡胶棒相互排斥。
(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如图丙所示,观察到橡胶棒和玻璃棒相互吸引。
图7-2-1分析与论证:两根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一定是相同的,同样,两根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也带同种电荷。
只要是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的带电体,一定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只要是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的带电体,一定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
也就是说,所有带电体带的电要么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称为正电荷)相同,要么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称为负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
问题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只有两种情况: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
问题2:带两种不同电荷的两个物体之间可以相互吸引;带正电荷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带负电荷的物体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但前者是电荷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后者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
问题3:验电器不仅能检测一个物体是否带电,还可以粗略地判定物体带电量的多少(验电器两金属箔片张开角度大,物体带电量就多),但是不能用来判断所带电荷的种类。
问题4:除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外,还可以使物体接触带电(用带电体去接触不带电的物体)或感应带电(让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学案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不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静电现象。
2. 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静电现象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起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静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5.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静电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防止静电带来的不适。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气球在塑料绳子上摩擦后,能吸引小纸片,试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气球摩擦塑料绳子时,产生了静电,静电使得气球带有了电荷,带电的气球能够吸引轻小的纸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7.2静电现象【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进一步认识分子的构成,分类。
(2)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通过摩擦起电实验,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一、教学目标【课前准备】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可以再分?2、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的。
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3、:(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4、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丝绸带负电荷,玻璃棒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可以吸引小纸屑。
5、(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6. (阅读课本P30)得出:(1);(2)摩擦起电的原因:。
【训练检测】1.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
2.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 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3. 关于电中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正负电荷抵消 B.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C.正负电荷转移 D.得失电子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5.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 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C.两小球互相靠近 D.两小球互相排参考答案:1.电子发生了转移;负;正;等量异种。
《7.2 静电现象(1)》”为正离子,“”为自由电子,自由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静电现象学案新版苏科版7、2静电现象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知道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的含义3、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微小的粒子构成4、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方法直接学习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课前预习1、分子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模型:物质是由大量__ _____组成的,分子间有_____ ___;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中;分子间不仅存在,而且还存在。
3、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可以再分?4、分子是由构成的。
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如;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如。
5、原子还可以再分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开始的。
【教学过程】一、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实验:将手中的刻度尺在自己的头发上进行摩擦后,然后靠近课前准备好的碎纸屑附近,观察现象分以下两步骤进行:问题1:摩擦之前,刻度尺能吸引碎纸屑吗?为什么?试一试。
问题2:如何使物体带上“电”?除摩擦的方法外,和同学讨论一下,还有别的方法没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_______________ 。
二、两种电荷1、演示实验a、如图7-11(a)所示,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挂在挂钩上,用同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到现象是 b、如图7-11(b)所示,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挂在挂钩上,用同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现象是 c、如图7-11(a)所示,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到现象是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
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学案(新版)苏科版【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体会认识静电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了解静电现象。
【知识准备】一、预习内容1、自然界中只有_____ 种电荷。
用_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__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能够吸引______________,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__。
3、原子是由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组成,其中________带______电,________带______电,整个原子不带电。
二、疑难问题:(留下两行空白,学生填写)我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活动一:用摩擦后的塑料尺吸引小纸屑。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
三、拓展提高:例: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例、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橡胶棒上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毛皮上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四、达标训练1、依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旋转的是()A、分子B、电子C、质子D、中子2、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3、下图是用带电小球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符合事实的是()ABCD++-+---+4、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 静电现象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通过接触和分离两种不同的材料,产生静电。
2. 静电的显现:静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静电荷在绝缘体上的分布。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静电的利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静电的防止如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显现。
2. 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验电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起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静电实验,如丝绸和毛皮摩擦起电,验电器检验电荷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方法,分享彼此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接触和分离两种不同的材料。
2. 静电的显现:导体上的电荷分布,绝缘体上的电荷分布。
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4. 静电的防止: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静电的产生和显现。
2. 举例说明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静电的产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除尘等,了解静电的实际应用价值。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导学案(新版)苏科版7、2静电现象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教学过程“学---思---练”教学流程情景导入:物质的微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不断的研究探索这些微小粒子,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1897年,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提出了“枣糕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是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在此基础上,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提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下面我们根据原子的结构来看看有什么规律:环节一:“学”自主学习提纲或点评预习1、、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_________,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的。
___________建立了原子结构的______模型。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又是由_______组成的,一系列高能物理实验都证实了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_________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2、自然界中只存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电荷,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
3、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塑料梳子即能够吸引纸屑,我们就说梳子带了_________,这种通过“梳几下”使塑料梳子带电的方法叫做_________。
环节二:“思”乐学精思精讲助思1、摩擦起电(1)电荷:经过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二、静电现象学案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静电荷的守恒等现象,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3. 静电场:简要介绍静电场的基本概念,包括电场强度、电势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静电场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理解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是导致静电产生的根本原因。
2. 通过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静电场的概念,为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场的理解,电场强度、电势等概念的引入。
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玻璃棒和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椅子和皮肤接触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摩擦起电的实质,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3. 实例分析:分析静电现象,如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让学生了解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5. 静电场概念引入:简要介绍静电场的基本概念,如电场强度、电势等。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原理2.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和危害3.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为什么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2. 举例说明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二、静电现象
【学习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课前准备】
1、摩擦起电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丝绸带负电荷,玻璃棒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可以吸引小纸屑。
3、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训练检测】
1.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
2.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3.关于电中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负电荷抵消
B.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
C.正负电荷转移
D.得失电子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5.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
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
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
C.两小球互相靠近
D.两小球互相排
参考答案:
1、电子发生了转移;负;正;等量异种。
2、A
3、B
4、D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