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与龟兹壁画临摹及其文化价值考论
- 格式:pdf
- 大小:460.62 KB
- 文档页数:5
敦煌壁画临摹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敦煌石窟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中国艺术,它历经千余年,十多个朝代。
从初始的开创,发展到鼎盛,最终又走向衰落,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它向我们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形式。
为了更好地学习研究、传承发扬敦煌艺术,首先,要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详细了解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其次应认真研究敦煌壁画中的构图、造型、线条等绘画语言;再次,壁画中的用色、材料也是深入研究的重点,如何在临摹中产生出壁画原有的肌理效果,如何运用现代材料来临摹壁画,文章主要就这些壁画临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构图色彩线条典雅一、敦煌石窟历史文化背景简述位于中国大西北的敦煌,地处茫茫的戈壁沙漠。
敦煌石窟群是以莫高窟为主体的古敦煌郡境内的所有石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莫高窟。
闻名于世的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坐西向东,与三危山隔宕泉河而东西相望。
洞窟密布于山崖之上,窟群南北长约1600米。
关于莫高窟的由来,唐武周圣历元年李克让修《莫高窟佛碑龛》记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仗锡林野,行山至此,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下缺五字)造窟一龛。
次有法良禅师,从东界此,又于僧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
”这就是被学者们称之为的“乐僔法良发其宗”,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其第一洞窟开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光阴。
从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清各个朝代都有开凿。
计十六国7窟,北魏、西魏21窟,宋15窟,西夏17窟,元9窟,清2窟,还有6窟朝代不明确。
存有壁画4500多平方米,彩塑2415尊,由此成为历史上,世界上最丰富的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壁画历经千余年,十多个朝代。
从初始的开创,发展到鼎盛,最终又走向衰落,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它向我们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形式。
古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与文化价值敦煌壁画是指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中所发现的一系列壁画,这些壁画建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跨越了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西夏、元、明等时期。
这些壁画只能通过历史图书或亲身参观留下深刻的印象。
敦煌壁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古代中国壁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敦煌壁画自公元4世纪开始出现,与唐朝时期的洛阳壁画、秦岭南北壁画等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和风格丰富多彩。
敦煌壁画的题材涵盖了宗教、历史、生活、文学、自然等多个方面,如佛教、道家、儒家、隋、唐、西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等。
艺术风格吸收了中亚、印度、波斯等地的影响,呈现出异域风情,显得开阔而博大。
2.色彩鲜艳夺目。
敦煌壁画使用了大量鲜艳的颜料,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紫色等,使画面色彩饱和度高,富有活力。
3.布局讲究。
敦煌壁画在布局上注重对称和均衡,尤其是在壁画中人物形象的大小、形态、姿势相互关照,显得协调和谐。
4.技法独特。
敦煌壁画艺术特点中最醒目的是它独特的线描和宽势线描技法,有效地显示出画面的轮廓,精细而满足美感的需求。
敦煌壁画的文化价值敦煌壁画艺术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使其承载着广泛的文化价值。
1.传达佛教思想。
敦煌壁画中有丰富的佛教内容,它们深刻地传达了佛教教义。
其佛陀像、菩萨像、罗汉像等题材,形神兼备,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思想,探索人类精神世界。
2.反映历史风貌。
敦煌壁画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风貌,呈现出了唐代中国各个方面的生活情况。
人物形象、物品材料和建筑装饰,均对研究唐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传承多元文化。
敦煌壁画铭刻着中华文化、藏传佛教、古代印度、波斯、中亚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痕迹。
这些文化因素在绘画的风格、画像、色调、题材等方面表现出来。
敦煌壁画反映着各种文化的交融,对多元文化的传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敦煌艺术的审美价值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敦煌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并对现代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首先,敦煌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受到广泛赞誉。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珍品,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通过对敦煌壁画的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艺术家那种严谨细致、恢弘壮丽的创作风格。
敦煌壁画从内容、造型到色彩的运用都充满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情感以及对美的追求。
这种高度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观念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使得我们在设计中更加注重细节和创新,以表达出自己的理念和审美观念。
其次,敦煌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主要体现在色彩运用和造型创新方面。
敦煌壁画色彩鲜艳丰富、层次分明,运用了大量的金色和蓝色,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神秘感和豪华感。
这种对色彩的运用启示了现代设计师,在色彩搭配和运用上,可以更加大胆地尝试新的组合和表达方式。
敦煌壁画的造型也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几何化的图案和错落有致的构图使得整个画面的结构和比例更加严谨和美观。
这对现代设计师来说,可以激发他们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以创作出更具有艺术性和独特风格的作品。
此外,敦煌艺术还对现代设计的材质运用和工艺技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敦煌壁画运用了各种材质,如石灰岩、彩绘和金属装饰等,通过不同材质的组合,使画面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对材质的灵活运用启示了现代设计师,在材质选择和组合上可以更加多样化,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感受。
而敦煌壁画的制作工艺也是匠心独运,融入了刀痕、麻皮纹、描线等技法,使画面更加细腻丰富。
这对现代设计师来说,可以激发他们对各种工艺技法的研究和运用,以创造出更具个性和特色的作品。
最后,敦煌艺术还对现代设计的文化融合和传承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敦煌壁画所展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宏大历史,通过对敦煌艺术的欣赏和研究,现代设计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作品更具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敦煌莫高窟壁的艺术风格与意义解析敦煌莫高窟壁是世界著名的艺术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样的主题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敦煌莫高窟壁的艺术风格及其意义进行详细解析。
一、概述敦煌莫高窟壁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
其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兴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莫高窟壁由主要分布在龟兹河东岸的莫高窟、西辽河下游的五泉窟、太华山南麓的青铜峡窟及其它分散洞窟共组成。
二、艺术风格1. 绘画风格敦煌莫高窟壁的绘画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绘画、西域绘画和印度绘画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敦煌莫高窟壁画常采用立体绘画技法,注重人物形象、服饰细节和背景绘制。
同时,绘画以强烈的装饰性为特点,运用美丽的颜色和精细的线条勾勒出鲜明的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2. 雕塑风格莫高窟壁的雕塑风格丰富多样,包括浮雕、塑像等形式。
在雕塑表达上,莫高窟壁以神态生动、形象逼真和造型考究为特点。
同时,莫高窟壁雕塑的主题广泛,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神话传说等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特点。
三、艺术意义1. 宗教意义敦煌莫高窟壁在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壁画和雕塑中的佛教题材丰富多样,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同时,壁画和雕塑中的道教、儒教元素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融合,具有较高的宗教意义。
2. 艺术交流意义敦煌莫高窟壁作为一个重要的丝绸之路节点,吸引了来自中亚、西域和印度等地区的艺术家、学者和商人。
这些人的涌入为莫高窟壁艺术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同时,壁画和雕塑中的西域元素也体现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的艺术交流意义。
3. 历史意义敦煌莫高窟壁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遗存,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壁画和雕塑中的历史场景、人物形象和服饰细节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这些反映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意义,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出版物刊名: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页码: F0003-F000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新疆艺术学院;敦煌莫高窟;壁画作品;作品展;张静;龟兹;静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2014年9月25日,《敦煌-龟兹凝视与静思》张静壁画作品展在新疆艺术学院隆重开幕,主要展出的是画家依据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和新疆龟兹壁画创作的壁画作品,共31幅,既为我们展示了甘肃、新疆灿烂精美的石窟壁画艺术,同时也渗透着张静个人的艺术理解与创作情感。
此前,张静7月2日已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了此展。
据悉,她还收到赴德国办展的邀请。
《鹿王本生图》岩彩艺术的摹写研究赵昊洋(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0)岩彩画,中国台湾地区称之为“胶彩”,在日本有独立的画科,被称为“日本画”。
中国古代将这种色彩称为“石色”,最早可追溯至远古半坡时期的彩陶、马王堆的帛画和漆画和唐代鼎盛的工笔重彩。
无论是新疆克孜尔地区的龟兹壁画,还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壁画,都是采用天然的有色土或有色石,或碾磨,或烧制,最终置于画中。
千百年来,这些岩彩上色的壁画色未褪,像未衰。
日本有专业的岩彩必修课程,课程初始就是对古典壁画进行摹写,敦煌研究院则多是现状摹写。
岩彩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而又特殊的材质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有隐没的阶段,如今又被重新提起,其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艺术文化生命力可想而知。
从胡明哲老师带队的《龟兹面壁》中我看到了岩彩初心,对于现状摹写,我秉持虔诚之心,静心绘画。
一、岩彩艺术(一)岩彩概念“岩彩”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说岩石的色彩。
与一般意义上的色彩颜料不同,岩彩作为一种特殊的颜料,它的材质具备独特的美感,可谓一种特别的带有色调的材料,也称得上是一种粗大的、具有色相的不凡材质。
岩彩画通常是指不同颜色的石头磨成粗细不同的颗粒状,用植物胶或动物胶等作为调和的媒介,在纸(麻纸、皮纸、高丽纸)、布(亚麻布)、木板、墙面或金属上上色的作品。
打底通常使用颗粒比较细腻的颜色,比如将蛤粉制作成蛤粉团子来做白色的底或者是带有色彩的水干色来做底,然后在平滑的基底层上用不同颗粒状大小的矿物质颜料来进行作画,经过大小差异的色彩颗粒层层叠加、水洗等方法,让画面显示出丰富而具备层次感的肌理趣味。
岩彩绘画的创作方式不同于油彩、水彩、丙烯画,需要用胶来调和,但是又不与这种调和媒介相融,能够精细地分成十四种色阶的晶体颗粒,其中,主要分为天然岩彩和新研。
天然岩彩就是用天然的岩石打磨研制出的色彩;新研就是用矿石包括石英、长石等进行烧制,再通过人工而合成的色彩。
岩彩画在创作过程中,不限于以上两种,还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用到岩土系列、水干色、金银箔类,利用熨斗加热处理或者硫磺的硫化作用都可以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形成肌理美感。
古代敦煌文化的艺术特点与历史价值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文化的繁荣和独特性。
敦煌文化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它是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敦煌文化最著名的表现形式是敦煌壁画和敦煌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物展现了敦煌文化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一、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敦煌石窟中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敦煌壁画以精湛的绘画技法、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和热情饱满的艺术表现形式著称于世。
首先,敦煌壁画的画面设计非常独特。
绘画中人物的姿态、面部表情、衣袂飘荡等都十分生动,相互之间的布局色调和谐,形成了完美的画面。
例如《佛授记经图》中的佛陀形象,慈祥圣洁,体现了佛教圣贤的形象。
其次,敦煌壁画色彩斑斓,鲜艳夺目。
绘画中运用了大量的颜料,充分展示了大唐时期的鲜明色彩特征。
例如《九色鹿》的色彩浓郁,匀称且和谐,呈现了敦煌民间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此外,敦煌壁画的绘画技法十分独特。
绘画中的人物形象,线条流畅,用笔自然,而阴影、透明和光滑的表现力则非常突出。
例如《琵琶行》的表现,女子高贵、典雅、端庄,在细节表现上更加精细,增强了绘画的立体感。
二、敦煌文献的历史价值敦煌文献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书法、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见证,对中西学术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敦煌文献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文物之一,不仅涵盖了佛教、道教和历史文献等各个领域,还包括了中国历史上较早的科技文献,对中西方文化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敦煌文献对世界文化交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敦煌文献的研究不仅对中国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国际学者在中国进行了文献考古的研究,对世界文化交流和东西方文化理解的深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敦煌文献在当代世界文化和学术交流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敦煌文献的研究和保护越来越受到全球学者们的关注。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与庙宇、雕塑一样,是中国唐代最宏伟的文化艺术瑰宝。
敦煌壁画是在陇南敦煌地区的莫高窟、千佛洞、鸣沙山等地上所绘制的石窟壁画,其构图丰富、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态变化多样,色彩鲜亮而不失廉价。
一、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在艺术领域中,敦煌壁画的作品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
敦煌壁画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壁画艺术的珍品。
从艺术风格上看,敦煌壁画的构图类似于中国画,将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象。
敦煌壁画传达了中国古代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成为珍贵的艺术宝藏。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还表现在作品的色彩上。
敦煌壁画充分运用了颜色的对比和补充,给人以深刻和鲜明的视觉印象。
大量使用红、黄、紫、绿、蓝、黑等丰富多彩的色彩,使绘画形象更具有视觉魅力和表现力。
二、敦煌壁画的历史价值敦煌壁画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杰出的表现,其作品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西部地区进行的多年考古调查中,敦煌壁画被认定为了一座浓缩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精华的“世界古代艺术宝库”。
敦煌壁画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敦煌壁画上的太空图可以反映唐代中国地理环境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交通运输、农业经济、商贸交流等方面的现状。
同时,由于敦煌壁画的存在,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唐代的信仰、文化和哲学思想,并且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对于当代艺术的启示敦煌壁画在当代艺术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敦煌壁画强调形式和无形的相互作用,描绘出了形态各异的图案和形象,形成了有意义的视觉形象。
这一属性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敦煌壁画还体现了人类对于艺术和文化的永恒追求,这也对于时下艺术家有着启示和借鉴作用。
总之,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珍品,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当代艺术家的启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复制壁画学习心得体会壁画在我的印象中是古老而又深层的,谈到壁画,一定会想到文物,这堂课学习的是关于龟兹壁画临摹。
在临摹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麻烦,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对壁画又有了更加深的认识,下面我将以龟兹壁画为例谈谈我对于壁画临摹的思考:一、做底壁画临摹是一个由壁面到木板或者纸面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在木质或者纸板上做出如同墙壁般的坚实厚重效果。
要想实现坚实朴厚的效果,底板的好坏是临摹好壁画的重要条件。
临摹龟兹壁画我们选择的承托材料是实木油画框,实木油画框坚固不易破损,能够很好承受沙层、泥草层所带来的重量。
承托材料选择好后,还需要仔细分析临摹对象沙层、泥草层、白粉层的分布情况以及颜色的构成、冷暖的搭配,为后面临摹做铺垫。
做底的第一步是铺沙层。
沙层选用与壁画粗细适中,颜色相近的纯沙,沙层可以直接购买矿物沙。
自己也可选择壁画当地的泥沙作为壁画临摹的底色,但需要除去其中的杂质。
将拾捡的泥沙放入水中浸泡淘洗,滤去泥土,经反复数次,使沙粗细层分离,再以水飞法提取出颗粒适中的沙层。
刷底色前,为了更为方便地移动画框,采用多遍薄涂的方法做沙层,使沙层逐渐呈现出原壁画厚重质感。
薄涂的底板要放在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不能直接暴晒,阳光直晒底面沙层容易开裂。
泥草层是做底的第二步。
在做泥草层前,先将纸胶带剪成沙层露出的形状,贴在原画对应位置。
龟兹壁画我们选择的敦煌土,敦煌土没有杂质而且细腻,容易调和。
将麦积杆碾碎,剪成小节,不宜过长。
麦积杆根据画面需要适当添加,然后与敦煌土用胶液调和成浠泥状薄涂,此步骤可以重复多次。
泥草层过后是绘画层,绘画层主要以蛤粉、高岭土为材料,根据画面的冷暖确定蛤粉高岭土的比例,然后重复泥草层的步骤平涂。
如果平涂放置晾干后发现白粉层粉质比较重,可以是一下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没有干透,白粉层还比较湿,胶水的稳固性没有发挥好,可以再放置一天。
二是调制的胶液太清,胶太少,粘不住白粉。
可以尝试调制一些胶液,用喷壶均匀地喷洒到画面中,增加胶质。
敦煌壁画的由来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下面给大家说说敦煌壁画的由来,供大家阅读!敦煌壁画的起源:龟兹克孜尔石窟壁画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丝绸之路北道中段的咽喉。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
”这是一个人人擅长音律伎乐的地方,在艺术方面有着不凡的造诣。
而这种不凡,也体现在了龟兹地区的石窟壁画之上。
而中国老百姓人尽皆知的“西行取经僧”唐玄奘,就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提过“屈支”(即龟兹),并写道“龟兹伎乐,特善诸国”。
美术史上,没有人可以绕开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
那些被画在岩石上的野牛和野马是文化与艺术的萌芽,被称为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石窟壁画是美术的源头。
相比如今人们熟知的敦煌,龟兹地区的石窟艺术要早200到300年。
龟兹地区的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去年6月22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它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教授表示,在中国几十年的敦煌艺术研究当中,浙江一直是一个研究的重镇。
常书鸿、樊锦诗等,都是从浙江走出去的研究人才。
但多年的研究至今,敦煌艺术研究也遇到了瓶颈,就是当研究者在追溯敦煌艺术的起源时,有一些模糊而不真切的地方,“而早敦煌300年的克孜尔石窟,刚好提供了这种起源的资料。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