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I. 面子论Face Theory
- 格式:pptx
- 大小:271.65 KB
- 文档页数:49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面子理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的现象,它关系到人们在交往中的尊严、荣誉和声望等方面。
本文将对面子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述评,包括其定义、应用领域、争议焦点以及优缺点等方面。
一、面子理论简介面子理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希望维护彼此的面子,避免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面子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感,还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声望。
在人际关系中,面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人们的情感和社会和谐。
因此,在言语和非言语交往中,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维护彼此的面子。
二、面子理论的应用领域1、语言交流面子理论在语言交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和委婉语来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例如,一些表达方式可以避免直接指责对方,而是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来提醒对方注意某些问题。
这些语言技巧都是为了在交流中维护彼此的面子。
2、社会交往面子理论在社会交往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交场合,人们会通过赞扬对方、给对方面子来增进彼此的关系。
同时,在提出批评或建议时,也会尽量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例如,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中,人们会采取一些策略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3、文学艺术面子理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面子的作用和影响。
在一些小说、戏剧和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往往与面子有关。
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读者对面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面子理论的争议焦点1、跨文化差异面子理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存在差异。
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中的面子概念可能不适用于东方文化。
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个人面子有时会发生冲突。
因此,跨文化差异可能是面子理论面临的一个争议焦点。
2、面子保全与诚实沟通的平衡在交流中,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而不得不撒谎或隐瞒事实。
然而,长期的谎言和隐瞒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在保全对方面子和诚实沟通之间找到平衡,可能是面子理论面临的另一个争议焦点。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作者:韩萍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4期摘要:“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个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概念。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面子”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面子;理论;现状;不足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4-0043-03收稿日期:2010-09-30作者简介:韩萍(1980-),女,安徽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On the “face”theory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studiesHAN P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232001, China)Abstract:“Face” is a typical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produced 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of Chinese people, an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concept in local China. As a unique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t is frequently used in people ’s daily life, and as occupying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in Chines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it is the most indispensable medium in such communications and exerts enormous influence on peoples’ daily social lif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fac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proposes the insuf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Key words: face; theory; current situation; insufficiency对于面子问题的探讨,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西方学者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 166 -校园英语 /“面子理论”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新疆新源县第二中学/马文英 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外语系/黄辉【摘要】本文以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面子威胁现象,最后运用“礼貌策略”为教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建议。
【关键词】面子理论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面子威胁行为 礼貌策略【Abstract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Face Theory proposed by Brown and Levinson ,then analyses some face threatening acts in the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Finally ,the author suggests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o improve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by applying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Key words 】Face Theory;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Face -Threatening Acts; Politeness Strategies一、引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布朗(Brown)和莱文逊(Levinson)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的文章,第一次系统地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们沿用了戈夫曼(Goffman)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理论”。
这一理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什么启示呢?二、面子理论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在1944年首先提出了“面子”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此基础上于1967年也提出了他对“面子”的定义:“面子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极力主张的正向社会价值,也是其他人认为该个体所具备的社会价值”。
I。
Put the following English terms into Chinese. (1'×10=10’)所指对象referent所指论Referential theory专有名词 proper name普通名词 common nouns固定的指称记号 rigid designators指称词语deixical items确定性描述语definite descriptions编码时间 coding—time变异性variability表示反复的词语 iterative表述句 constative补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不可分离性 non—detachability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bald on record without redressive actions 阐述类言语行为 representatives承诺类言语行为 commissives指令类言语行为directives表达类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类言语行为declarations诚意条件 sincerity condition次要言外行为 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等级含义 scalar implicature等级划分法 rating scales副语言特征 paralinguistic features非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off record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非规约性意义 non-conventional implicature非论证性的 non—demonstrative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 (meaning—nn)否定测试法negation test符号学 semiotics构成性规则 constitutive rules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Classical 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关联论Relevance Theory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归属性用法 attributive use规约性含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人际修辞 interpersonal rhetoric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含蓄动词 implicative verbs合适条件 felicity conditions呼语 vocatives互相显映 mutually manifest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话语层次策略 utterance-level strategy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间接言语行为 indirect speech acts间接指令 indirect directives结语 upshots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可撤销性 cancellability可废弃性 defeasibility可推导性 calculability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命题内容条件 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面子保全论 Face-saving Theory面子论 Face Theory面子威胁行为 Face Threatening Acts (FTAs)蔑视 flouting明示 ostensive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摹状词理论Descriptions粘合程度 scale of cohesion篇章指示 discourse deixis前提 presupposition前提语 presupposition trigger强加的绝对级别absolute ranking of imposition确定谈话目的 establishing the purpose of the interaction确定言语事件的性质 establishing the nature of the speech event 确定性描述语 definite descriptions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上下文 co—text社会语用迁移sociopragmatic transfer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施为句 performative省力原则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实情动词 factive verbs适从向 direction of fit手势型用法 gestural usage首要言外行为 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双重或数重语义模糊 pragmatic bivalence/ plurivalence顺应的动态性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语境关系的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语言结构的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摘要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
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 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
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差异;文化差异Abstract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ace theori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values.In western countries,represented by Brown and Levinson,they have put forward politeness principle centered on “face'’, including face,face—threatening acts and face—saving acts.While in China,face is related with traditional etiquette,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ideal requirement and personal identi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face concepts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Face Theor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Cultural Differences要面子是全世界各个民族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不同的民族对面子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
Face-Negotiation Theory最早系统地探讨面子的学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Goffman),他通过戏剧做比喻,认为人们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总希望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给他人留下特定的印象,这就好比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利用合理的演出技巧操控观众对自己的看法。
因此,所谓面子,就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展示出的一种外在的“自我形象”(an image of self)这种关注是影响我们日常交往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
Stella Ting-Toomey于1998年提出的面子--协商理论,这是一种多元化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面子的建构必须是双方协商的过程,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的努力。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积极建构自己的面子,同时也需要给予对方面子,维持自己的面子与维持对方的面子是相辅相成的。
Ting-Toomey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进行过专门的研究,面子--协商理论是少数几个明确提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感知和处理冲突上存在差异的理论之一。
她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对他人“面子”的关心程度会有所不同,这种关心程度的差异导致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冲突,这一评论可以成为我们理解面子--协商理论的基础。
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谈话制约理论由韩国学者Min-Sun Kim于1994年提出,Kim的谈话制约理论主要是来源于西方学者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所提出的礼貌理论。
他认为谈话制约是个体在交际的过程中,关于信息构建方式的最基本的关心。
这种关心会影响个体参与的每一次谈话的特点,并影响个体的总体交际风格。
事实上,这一理论所关注的并非是“要说什么”,而是“如何表达要传递的信息”。
Kim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存在五种谈话制约,包括:对于明确性的关心、对于如何将强加事物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关心、对于避免伤害他人情感的关心、对于避免使听话者形成负面印象的关心、对于交际有效性的关心。
面子理论及其局限性新探——基于盎格鲁中心主义思想的研究方宗祥;彭姗【摘要】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一直被视为研究礼貌现象的经典理论,在语言学界影响极大;但面子理论的提出是基于英语语料,研究的也仅仅是英语文化的礼貌现象,因此该理论深受盎格鲁文化价值影响,带有浓厚的盎格鲁中心主义思想,不能全面解释其他文化中的礼貌现象.回顾了面子理论的精髓思想及其贡献,在学术界对该理论的批判性研究基础上,从跨文化交际及盎格鲁中心主义的角度,进一步探讨面子理论的局限性,并为该理论研究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提出诸多新的思考.【期刊名称】《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2)003【总页数】5页(P78-81,107)【关键词】面子理论;礼貌;局限性;跨文化交际;盎格鲁中心主义【作者】方宗祥;彭姗【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常常将“要面子”、“给面子”、“面子上过得/过不去”、“面子大/小”等挂在嘴边,维护面子是贯穿古今的一个重要礼貌现象;当人们考虑到自己或别人的脸或面子时,礼貌就成了很有用的语用手段[1]10。
礼貌同时也是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实现平稳有效交际的手段,但是,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有时存在着某种典型的礼貌类型,而要描述这种礼貌类型就涉及到“面子”这一概念。
布朗和列文森(B 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被学术界奉为研究礼貌问题的经典理论。
本文首先对该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思想进行梳理,在肯定其价值和贡献的同时,对面子理论的局限性进行进一步探讨,着重指出该理论的提出是以英语为基础,以英语文化中的“民族中心主义”为背景的,这样的面子理论不一定具备普遍适用性,进而尝试为该理论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提出新的思考。
一、面子理论的演变及其精髓思想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留美人类学家胡先缙(1944)最先提出了“面子”概念;其后,英国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了对“面子”概念的研究,认为面子是一个人在交往中按照能被其他人接受的方式有效地为自己确立的正面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