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为生,人地协调,持续发展——陈尔寿先生地理教育思想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320.3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理解作者:徐飞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0期【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教育界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展开的教学方略探究行为从未停滞,致力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其中地理教学“人地观念”由“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派生而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更关注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与生态的关系,明晰人地关系找到协调人与地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观念”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人地观念” ;必要性【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177-02教师在总结以往育人经验基础上,应立足新课改背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初中地理教学目标有效落实为前提,分析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内容,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念,使学生掌握更多终身受用的技能,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其中“人地协调观念”即为“人地观念”,学生只有树立该观念,才能将地理知识与其生活实践林立而论,从人类生存主观视角、自然环境发展客观视角,权衡人与地的关系,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实践进程中,却存在教师忽视“人地关系”消极现象,为此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必要性势在必行。
一、培养“人地观念”可以提高学生生存能力新时期国家建设发展迎来新常态,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需立足社会发展新常态,提高自身核心素养,理清人与地的关系,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同时,结合社会建设与国家发展切实需求,找到改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有效出路,在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初中地理教师需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平衡发展立足点。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2.分析人地协调的不同层次3.掌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经验4.了解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挑战5.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二、教学内容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环境、不耗尽资源,也不影响后代子孙继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方式。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需要相互协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人地协调的不同层次(1)空间平衡和布局协调合理利用各区域的资源和发展条件,实现地理空间上的平衡和布局协调。
(2)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协调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资源利用和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协调。
(3)社会经济和开发环境协调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利益,同时也不影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经验(1)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制定环境法规等政策来保障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2)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中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如: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节能减排等措施。
4.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挑战(1)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全球各国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取得重要进展。
(2)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变得日趋严重,需要各国联手通过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5.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前景(1)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全球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等。
(2)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可以通过创新科技、发展绿色经济等手段,使可持续发展得到更好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小组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2.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听取分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进行现场观察实地考察或者小组作业四、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情况调查2.学生课堂表现与作业情况3.考试评分结果五、教学建议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原则进行了深入讲解,并且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和全球趋势及挑战进行了分析,着重引导学生对人地协调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思考,需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陈尔寿主编)目录刁传芳————————————————————#02秋实录——简述我的教学活动及其成果——————#03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04王树声————————————————————#05讲台三尺写春秋————————————————#06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网(初中地理)————————#07经度的划分——————————————————#08日界线————————————————————#09长江—————————————————————#10宝岛台湾———————————————————#11大气的降水——————————————————#12自然资源概述—————————————————#13邓致中————————————————————#14中学地理教育—————————————————#15大气运动———————————————————#16王新诚————————————————————#17毕生甘作人梯献身地理教育——————————#18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19何化万————————————————————#20地理教学改革的新路子—————————————#21日本—————————————————————#22杨岳生————————————————————#23心向学生面向社会——————————————#24天气与气候——————————————————#25陈国新————————————————————#26四十五年地理教学的探索————————————#27天体和天体系统————————————————#28世界的大陆——————————————————#29张复庆————————————————————#30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31世界的人口问题————————————————#32曹康绥————————————————————#33地理教学与课外活动——————————————#34南亚的气候特征(世界地理)——————————#35云和降水(一)————————————————#36初一地理实习—————————————————#37高中地理实习三————————————————#38黄德馨————————————————————#39探索教学诱导入门——————————————#40黄河—————————————————————#41刁传芳刁传芳1937年生于山东,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曾在房山县良乡中学、北京第十四中学任教,1985年到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工作至今,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93年担任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核心原则,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多维度性和复杂性。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素养。
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理解区域差异对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重要性。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综合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四、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
•小组讨论题卡、学生作业纸。
•课外阅读材料(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介绍)。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环境与发展案例,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
•问题导向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段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视频或图片(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设疑引思:提出问题:“面对这些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有没有一种发展模式能够既满足当前人类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新课教学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概念解析:详细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的协调与平衡。
•原则阐述:介绍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并通过实例说明这些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中的“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单元,主要内容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模式等。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了解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2.了解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模式;3.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科学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3.可持续发展模式;4.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绿色生态建设。
2. 教学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概念、问题、模式等内容;2.游戏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分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绿色生态建设。
四、教学过程1. 教学活动一:引入教师将向学生展示现代城市与小村庄的对比图片,询问学生对这两种类型地区的看法,并引出环境问题引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 教学活动二:课堂讲授教师通过PPT等多媒体展示,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相关内容。
3. 教学活动三: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更直观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4. 教学活动四: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绿色生态建设问题,并让学生在讨论中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5. 教学活动五: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交流归纳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动方针。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游戏法和分组讨论法等,使学生更生动活泼地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但相较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游戏法和分组讨论法需要更加精心的安排和组织,需要教师花费较多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