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 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之对比一
- 格式:docx
- 大小:301.54 KB
- 文档页数: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比更有利于_____A : 发展学生个性B : 促进温故知新C : 加强教学相长D : 坚持循序渐进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课堂教学更注重共性的培养,因为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形式,而课外活动则更多的是针对学生的个性。
2、单选题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_____A : 讲解B : 观察C : 示范D : 练习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3、单选题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_____A : 尝试与顿悟B : 同化与顺应C : 平衡与守恒D : 刺激与反应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4、单选题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_____A : 夸美纽斯B : 赞科夫C : 苏霍姆林斯基D : 杜威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5、单选题 (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_____A : 教育方针B : 教育政策C : 教育目的D : 教育目标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6、单选题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_____A : 导向原则B : 疏导原则C : 因材施教原则D : 教育的一贯性原则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2018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招将已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作为教育史上重要的人物,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对西方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教育思想也是教师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以下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及其教育思想。
一、人物生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一前322)是古希腊最渊博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出生于古希腊殖民地色雷斯,父亲是马其顿国王阿明达斯二世的御医。
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先入伊索克拉底(伊索克拉底是希腊古典时代后期著名的教育家。
他出身雅典富裕奴隶主家庭,是智者普罗泰哥拉和高尔吉亚的学生,与苏格拉底亦有师生关系。
他虽然猛烈抨击当时日渐颓败的智者教育,但局限于从道德人格上的指责,尚不能像柏拉图那样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批驳。
)的雄辩术学校学习,之后转入柏拉图的学园,被誉为“学园的精英”。
二、论教育作用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
“首先,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其身心必定有某种特性。
但在初生时有些品质虽具有而无用,因为它们可以为习惯所改变,还有些禀赋天然地有待于习惯使之变好或变坏。
只有人类除天性与习惯外,尚有理性。
由于天性、习惯和理性不能经常统一,要使它们互相协调并服从于理性,除了通过立法者的力量而外,就寄托于教育。
”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在这三个因素中,教育显然有其特殊作用。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成人的三要素的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的维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张本。
不同的是,卢梭以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服从自然教育(天性),亚里士多德则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2013-01-12 20:47:21)转载▼分类:学科素材标签:杂谈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教长达35年,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和谐的教育”。
和谐教育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结合起来(①认识、理解客观世界;②人的自我表现。
及世界观、意志、信念、性格在劳动和创造中以及机体的互相关系中的表现)使之达到平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是在人的自我表现上。
应当深入研究,并朝着这个方向来改革教育工作。
他认为,教育工作的许多弊病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不和谐,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在于把人的表现局限于知识的评分上:一个人得了好分数,他就是好学生;得了坏分数,就是毫无出息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思想丝毫没有不重视学习的意思,他说:“我的思想是:要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热烈地爱科学、爱学习和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主要爱好和主要兴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美满的精神生活当作自己的重要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身不熄地燃烧下去。
”在此,主要强调要重视人的活动的另一种职能:即人的自我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人的时候,不要忽视:“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
”就个体发展而言,德、智、体密不可分,但“德”是体现个体精神面貌的决定因素,“德”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动力,调节着“才”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及启示杨跃(四川宜宾学院高教所四川宜宾 644000)[摘要]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应时代的要求而诞生的,主要是解决就业与升学的矛盾,更好地引导就业,促进就业,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
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他的这一思想仍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我国;基础教育;启示瓦·亚·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不仅对苏联本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中国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过分强调劳动者知识化,而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50年代中期后,中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招生计划很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中学生的求学愿望;同时未能升学的中学生既无就业的思想准备,也无就业的技能,这时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众多的游手好闲的人,且数量逐渐上升,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并且相当数量的家长、学生都鄙视厌恶体力劳动,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一种耻辱,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此背景下,为了兼顾升学与就业,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这一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内涵他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而提出了这一教育思想。
这也是他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想。
他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是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之对比
一、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师招聘考试】
二、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其灵魂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一)体育
体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在教育上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应该在智力训练之前。
亚里士多德说:“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
”他反对只注重儿童身体锻炼的体育,认为体育不但要增强学生身体的发展,更要促进人的心智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德育
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知识和理智对于人的美德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必须要有实际的训练,养成在行为中正确选择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完善道德。
他认为美德不仅是一种道德知识,更重要是一种道德行为。
(三)智育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只有掌握理性知识,才能对事物有深刻见解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他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开发人的理智灵魂,智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开发人的理智灵魂,培养人的理性美德。
(四)美育
亚里士多德很重视美育在人的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尤其强调音乐教育对人的理性培养和发展的巨大作用。
他认为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精神。
综上所述,二者虽然都主张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但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重要区别在于,亚里士多德强调德、智、体、美四方面和谐发展,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指的是德、智、体、美、劳五方面,更接近于我国目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
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常考知识点理解梳理教师招聘考试中我们经常会涉及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相关知识点,并且在当下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更是迫在眉睫。
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考试中出现的常出现的知识点;方便大家在考试过程中能针对性的整理学习。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代表作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主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既是个性的发展,又是全面的发展还是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和谐统一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活动也是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主题展开的。
他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靠一套专门臆想出来的措施所能实现的。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020广东肇庆教师招聘考试:“全面教育”大PK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在教招笔试考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容具有盘根错节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小编老师就带领大家去系统梳理一下教育学中出现的“全面教育”。
一、古希腊雅典古希腊的教育是古代奴隶社会教育历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希腊有两个典型的城邦,分别是斯巴达和雅典。
斯巴达尚武,其教育内容主要为军事体育;雅典崇文,其主张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
在当时,古希腊雅典的全面教育相对来说比较片面,主要包括德育、智育和美育。
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的三哲之一,主张对儿童分阶段教育,并提出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
其中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全面和谐教育主要涵盖三大内容:德育、智育、体育。
三、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主张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
他的全面和谐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其内容是比较全面的,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他认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因而成为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五、我国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全面发展是指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主要是指通过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顽强的道德意志,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德育在五育发展中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决定着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2.智育:主要是指通过文化课教学和课外活动实现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阐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
参考答案: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2、单选题有位历史老师教学生记忆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年代,指导学生把 1421 记成“一事二益”,这种方法是_____。
A : 复述策略B : 组织策略C : 精细加工策略D : 自由联想策略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题中所用的方法是精细加工策里面的记忆术。
故选 C。
3、单选题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_____。
A : 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 :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C : 正强化和负强化D : 强化和惩罚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C【解析】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正强化和负强化。
故选C。
4、单选题一般而言,教育强制措施主要是采用_____等行政处分,或由司法机关做出裁判。
A : 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B : 警告、严重警告、记过、降级、开除C : 警告、记过、降级、停薪留职、开除D : 通报批评、警告、记过、降级、开除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5、判断题教材的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时最感困难、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思想》有感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让我这个教育工作者既兴奋又振奋。
兴奋的是,中国的教育正朝着这一教育思想发展。
另外,作为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不压制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全面和谐发展,我是母亲,我也不例外;振奋的是我也是这一教育思想的践行者。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可以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教育思想为指导,带领我的孩子们朝着我们理想的目标迈进。
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和谐统一的人”。
他的这一论调在他的着作《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中都有所体现。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性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
他强调,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xx的是学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
就是要在ji体中和谐、全面地发展个性。
ji体应该,也必须用最重要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来影响个体个性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是有道德和文化素质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是树立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的教育”,就是要把活动的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的自我表现两种职能结合起来。
当下,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和谐发展。
这一时代旋律要求教育作出自己的回应,自然而然的,和谐教育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实现和谐社会的手段。
可是,虽然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可身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知道,我们真的是在全心全意践行素质教育吗?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做的是应试教育的行当。
虽说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矛盾,但仍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制促使很多教育者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受名利等外界因素的困扰而急功近利,走回应试教育的轨道。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马克斯·苏霍姆林斯基(Maxim Sukhomlinsky)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
和浙江大学教授、副教授。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提
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概念。
他认为,在发展中,个体与社会应当处于协调
一致的状态,在一定的社会风尚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全面和谐发展,即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以民主的价值观作为协调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他认为,通过民主方式,在社会规范和行为纪律的指导下,强化人们对责任、权利和自由等价值观的认识,以达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应以以社会发展为必要
条件的原则为根本,要同时考虑实践和心理经验,在物质和意识方面发展和谐。
另外,应该避免过度发展,坚持和谐主义思想,在发展中要重视伦理道
德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普及文化教育,将正确的文化观念、思想
涵养和美德品质植根于社会,使之成为发展中的行为方式,以赖发展个体全
面和谐的思想,努力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想。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为世界社会平稳和
谐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持,其中包括坚持民主价值观,重视个体与
社会的协调关系,强调以社会发展为必要条件,鼓励和谐主义思想,提高社
会的价值观,通过普及文化教育,以及让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一种可能的
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制定教师的读书交流方案 ,一直在梳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越是深入了解,越被这位教育实战家的魅力所吸引。
苏霍姆林斯基把其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学校教育工作,他的教育思想鲜明而有特色。
让他穷极一生追求和探索的问题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概念可以说是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而肯定地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的完善 , 就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宗旨”。
那么,究竟什么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主体 , 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与“个性发展” 三者融合在一起 ,这三个方面的内涵既不可或缺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首先,在“全面发展”的观点里,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与其他教育家基本一致,但具体的解释又有所不同。
首先,它包含多方面发展的含义,就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哪一方面都不能忽视。
这是与大多数教育家普遍一致的观点。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上做了要求,这是他的独到之处。
即明确要求各方面需要达到什么程度。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要具备一定条件或达到一定要求 , 才可以说实现了全面发展。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各方面在全面发展中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 而智育又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智育不仅要发展充实的智能,而且也负有形成高尚道德和优秀品质之责,而学生在劳动上的成熟和他在智力上的成熟又是分不开的。
第二,苏霍姆林斯基理解的“和谐发展”, 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对全面发展的补充、完善和提高。
它要求把已经得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 成为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用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话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互相渗透和互相交织 , 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与教育学》必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 _____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A : 亚里士多德B : 苏霍姆林斯基C : 保罗•朗格朗D : 卢梭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其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单选题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_____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 : 赫尔巴特B : 夸美纽斯C : 凯洛夫D : 苏霍姆林斯基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
1806 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填空题 ____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参考答案: 教育学4、单选题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的是古代_____的教育。
A : 希腊B : 埃及C : 斯巴达D : 雅典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和武士。
5、单选题下列关于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A : 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B : 坚持性善论C : 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D : 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C 选项是荀子的观点6、单选题古罗马时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_____A : 学校教育B : 家庭教育C : 社会教育D : 宫廷教育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以农民一军人为主要特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7、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 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对其子女进行体操和军事训练B : 雅典教育只重视读、写、算方面的教育C : 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D : 在欧洲封建社会里,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参考答案: AC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CD 解析:雅典教育课程内容:智育、德育、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C3.B【名师解析】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而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范例教学的理论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
4.D【名师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爱好、兴趣、特长等都不一样。
因此,要因材施教,如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创立多种兴趣小组,满足学生发展。
5.C【名师解析】“尊重和欣赏学生”就是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善于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不断前进。
6.B【名师解析】马卡连柯提出了集体教育主张,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推行平行教育理论。
加里宁明确地指出:教师要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被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7.A【名师解析】学校的墙壁显然属于环境因素,让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就是说要充分利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体现了陶冶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陶冶教育法有三个基本要求:创设良好的情景;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8.C9.C【名师解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词原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
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
10.C11.C12.B【名师解析】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
13.D【名师解析】乌申斯基(1823-1870)是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俄国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和教科书编写者。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案例分析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考试,旨在选拔出具备专业素养和教育思想的优秀教师。
教育学科思想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几位著名教育学家的思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学科思想史。
一、苏霍姆林斯基与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俄国最为重要的教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是以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主张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无疑对教育学科思想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杜威是美国教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经验为出发点,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他主张学校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社会,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
杜威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影响了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还对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康德的启蒙教育思想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启蒙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康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和自主性,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鼓励学生自主地思考和探索。
康德的启蒙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重,对现代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和人文关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福柯的权力知识分析与教育批判福柯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他的权力知识分析对当代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柯认为,教育是一种权力机制,通过教育机构和教育知识的传递来塑造个体的身份和认知。
他通过对教育制度和权力机关的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权力关系和知识结构。
福柯的教育批判引发了对教育体制的反思和改革,推动了教育权力的分散和知识传授的多元化。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基础》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首次提出“和谐教育思想”的西方思想家是_____A : 孔子B : 柏拉图C : 亚里士多德D : 塞万提斯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
故选 C。
2、单选题在英国,曾经不同阶层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分——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子女有权上质量较髙的公立学校,毕业后进人剑桥和牛津等大学接受世界上最秀的学术教育;而工人的孩子只能接受职业教育,进而继续成为工人。
这种教育制度属于_____A : 单轨制B : 双轨制C : 并列结合制D : 分支制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英国这种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截然分开的教育就是双轨制。
3、单选题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_____A : 文字材料B : 口耳相传C : 直观教具D : 黑板加板発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根据原始社会的教学特点可以推断,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口耳相传。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而改变,从口耳相传,到面对面交流,再到多媒体和互联网支持的教学,都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制约。
故选 B。
4、单选题以下关于小学儿童的身心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A : 对小学生的坐、立、走以及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注重正确引导B : 为了锻炼儿童的耐力,应该安排强度大的体育运动和劳动C : 小学儿童不宜进行长时间运动D : 课堂讲授时间不宜过长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小学儿童身心特点。
童年期儿童肌肉含水分相对较多,含蛋白质、脂肪、糖和无机盐较少,富有弹性,而肌力较弱,容易疲劳,但恢复快。
小学生进行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在一段时间运动后及时休息。
儿童的心脏功能还较差,不宜做活动强度大、繁重的运动。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理论通常被认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创作。
这一教育理论主要指的是一种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旨在使学生在实现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可以在诸多领域中取得很好的成就,从而培养出有能力和服务于社会的优秀人才。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和谐教育所依赖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公平”。
因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得到同样的教育。
作为一种“和谐教育”,每一个孩子都应得到公正的机会,以确保他们的智力、体质、情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和表现出来。
它的宗旨是通过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游戏、艺术以及其他令人愉悦的活动来使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能力,从而能够培养出能够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和谐教育是基于一种促进公平发展的教育理念。
据他建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充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潜力,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得到学习的乐趣和收获;同时,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未能实现的在学校的机会,以便于它们可以培养良好的品格和关系。
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实现“和谐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持续的评价和改进。
他认为,教书者应该从不断评价和改进中得到必要的反馈,以提高教育水平。
对学生而言,也应该通过反馈来了解教学质量,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理论的主旨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发展其身心及社会能力,并能实现自身的幸福,使他们能够成为有能力和对社会有服务性的优秀人才。
只有为此不断努力,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持续评价和改进教育,才能达到更好的社会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之对比
一、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师招聘考试】
“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他认为要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必须对他们实施全面和谐的教育,他说:“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
”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应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信制约的。
(一)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德育应在教育任务中占有统帅全局的地位。
这是因为:第一,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第二,道德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精神力量。
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一切方面的光源”。
(二)智育
智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明确提出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智能,通过智育形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发展其认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
(三)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全面发展要求的高度论述了体育的重要性,他说:“良好的健康状况、精神饱满和体力充沛——这是朝气蓬勃地感知世界,乐观主义精神和随时准备克服困难的思想的最重要的条件。
”他坚决反对让学生一连五六个小时做在那里啃书本。
提倡让学生“积极地休息”,并认为参加文体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美育,他认为,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和丰富化。
他指出内心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这才是道德高尚的美德表现。
在美育方法上,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不能用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用美丽的童话,用娓娓动听的故事、动人心弦的英雄事迹、言语无法表达的绘画、优美的旋律等,来打动孩子们的心灵,触及情感的深处。
经过长期美的陶冶,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劳动观点。
他主张并实
1
践的劳动教育决不只是作为一种道德教育和培养劳动技术的措施,而是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集体生活中去,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培养出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知识技能、情感与创造的智慧和精神得到统一的发展。
二、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
【教师招聘考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