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选修5
- 格式:doc
- 大小:309.23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属性,学会判断自然灾害。
2.知道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灾害(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分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2.自然灾害(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广泛性和区域性(1)分布范围很广。
(2)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3.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灾害过程及损害结果具有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表现为区域之间、灾害之间。
5.危害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探究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岁末年初全球各地骇人听闻事件不断:①2018年3月6日一架俄罗斯安-26运输机在叙利亚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坠毁。
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共32人全部遇难。
②2017年12月18日,孟加拉国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发生踩踏事故,至少10人死亡,50余人受伤。
③新华社东京3月25日电:日本气象台25日发布消息说,新燃岳火山当天再度大规模喷发,还有小规模火山碎屑从火山口流出。
由于半径4公里内没有民居,火山喷发未对当地居民构成影响。
④2018年2月9日,美国大湖区南部的芒加哥和底特律等地遭遇强降雪,众多学校停课,上千架次航班取消。
上述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D解析判断所发生的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应看它是否属于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①②属于人为灾害;③没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不属于灾害;④因降雪导致雪灾事故频发,其属于自然灾害。
如何判断自然灾害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自然属性);二是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社会属性)。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①2016年春季越南旱情②无人荒岛上的火山喷发③山洪暴发冲毁桥梁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使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①越南旱情是由于降水少造成了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等生产受损,符合自然灾害的内涵。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2.结合实例||,学会判断自然灾害||。
(难点)3.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
(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自然灾害的概念阅读教材P2~P4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灾害(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人为灾害: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如交通(2)分类事故等2.自然灾害(1)概念: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①自然属性: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活动只有在超过一定的限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正误判断:(1)2016年2月6日凌晨台湾高雄市发生的6.7级地震属于自然灾害||。
( )(2)2015年8月18日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属于自然灾害||。
( )(3)2016年1月24日暴风雪袭击美国致17人丧生||,11个州进入紧急状态属于自然灾害||。
( )【提示】(1)√地震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2)×危险品仓库爆炸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
(3)√暴风雪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教材整理2自然灾害的特点阅读教材P4第2段~P8||,完成下列问题||。
1.意义: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特点(1)广泛性与区域性①分布范围很广||。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①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且出现增加的趋势||。
②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①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②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①自然灾害发生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湘教版选修5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
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毁;东南亚及南亚各国连遭暴雨袭击,造成洪水大泛滥并引起山崩等。
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设计 湘教版选修5 情景导入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新华社北京2006年6月13日电 :6月12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
他强调,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一步健全防沙治沙机制,坚持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防沙治沙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指出,沙尘暴的成因极其复杂,防沙治沙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
要突出抓好土地沙化预防和治理工作,全面落实防沙治沙规划,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
要严格保护沙区植被,依法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合理利用水 资源。
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充实建设内容,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思考:在防沙治沙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提示:看上文内容。
【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教师讲解】 1.灾害 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Natura 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 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2.自然变 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阅读教材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首先,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学考要求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其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方法技巧]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必须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看其是否由自然变异引起,如大气圈变异引起的龙卷风、台风灾害,水圈变异引起的海洋灾害等都属于自然灾害。
如果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不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则不属于自然灾害,如人为纵火、交通事故等,都不属于自然灾害。
二是要看其是否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即看其是否有受到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如果自然变异现象没有对人类构成危害,如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虽然是一种自然变异,若发生在月球等天体上或发生在无人区,就不能称其为灾害。
只有当自然变异现象造成的影响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财产时才能被称为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广泛性和区域性(1)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
(2)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1)频繁性是指发生次数多,近几十年来发生次数呈增加的趋势。
(2)不确定性是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1)“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描述的是自然灾害的周期性。
(2)不重复性是指发生的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1)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2)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
5.严重性:是指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1)不可避免的原因: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人类存在。
(2)可减轻的原因:人类充满智慧,进行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的特点1.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区域性2.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3.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4.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特别提示]在判断哪些灾害能形成灾害链时,关键是分清主灾能诱发出哪些次生灾害。
湘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设计1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及其自然与社会的两种属性;并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基本形成机制和规律有一初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教学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并能正确识别自然灾害与自然变异、人为灾害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不同特点【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案例分析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景导入】【图片展示】从2008年初的冰冻灾害到2008年5.12大地震、2009年的春旱,还有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故的图片,让无数人们为之震惊、悲痛和抗挣。
因为它们都威胁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重视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体现,从我们这一届开始,有关自然灾害和防治的知识将单独作为一本选修课程来学习。
本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展示板书】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展示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教师讲解】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结合展示的图片判断最后一组是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请举例说明(或P2的思考活动)。
【点拨】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降,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或高温引起中暑等)2.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过渡】依据自然灾害的属性,我们可以界定哪些灾害是自然灾害,那自然灾害又有哪些特点呢?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4-8页,同时归纳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
湘教版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讲义)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的有关概念1. 灾害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 形成条件①是要有自然变异作为诱因;②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 类型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1)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人为灾害是指以人为因素影响为主因的灾害。
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3)二者关系:一些灾害表现形式为自然灾害,但主要是由人为因素影响所产生的。
如过量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
4. 基本属性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自然属性: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4. 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5. 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6. 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三、自然灾害的影响1. 人员伤亡2. 财产损失类型具体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
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讯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损失的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4.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①相关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防抗灾害能力。
②具体表现: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抗灾害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反之危害程度就低。
如下图:【典例精析】例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当地时间2012年3月18日,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卡塔尼亚镇的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这是该火山在当年的第四次喷发,巨大的蒸汽柱从火山口升起,火山灰喷发至7000米,导致欧洲多家航空公司的航班被取消。
材料2:火山喷发的图片。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湘教版选修5[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
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毁;东南亚及南亚各国连遭暴雨袭击,造成洪水大泛滥并引起山崩等。
1988年世界人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灾难的一年。
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不测风云也就是大自然发怒、施暴,它会影响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所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
【板书】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导入提问】什么是灾害?包括哪两大类?【学生看书后回答】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思考】读教材第2页图l-1“无人区的火山喷发”、图l-2“2003年SARS病毒流行”、图l-3“某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图l-4“某村庄遭遇暴雪”,判断哪些属于灾害?【学生回答】具有灾害属性的是图1-2、图l-3、图l-4。
图l-1是自然现象,没有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不具有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问题】你能在举出一些灾害的事例吗?【学生回答】瘟疫、水灾、火灾等。
【思考】图l-2、图l-3、图1-4都是自然灾害吗?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分析回答】图l-3、图1-4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因此属于自然灾害。
图1-2是人为原因形成的灾害,不具备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引发的事故灾害。
一方面指纯人为灾害,如火灾及爆炸、交通事故、企业工伤事故、城市生命线系统事故、卫生类灾害、环境公害、高技术事故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人为型自然灾害,如水库地震、大量抽取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或地陷、人为森林火灾、人为地质灾害等。
【随堂练习】判断下列现象哪些属于自然灾害?A.2005年1月13日17时30分左右,位于长沙市岳麓区三叉矶地区的岳麓化工厂一车间突然发生爆炸。
爆炸摧毁了车间的厂房,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B.2005年1月8日13时45分左右,312国道陕西成阳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两客车相撞造成40人受伤,其中现场死亡l人,重伤l3人。
C.2004年l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26日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
D.公元79年8月,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市东南l0千米的维苏威火山大爆发.把庞培、赫尔库纳姆、斯塔比奥三座城市全部淹没。
【点拨】答案:C、D【思考活动】下面这三个字代表三种不同的灾害,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
你能根据字的形状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灾害吗?【点拨】第一个:天灾;第二、三个:人祸火灾。
【过渡】人类为了使自己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日益全面和深刻。
今天,人类已认识到自然灾害现象的某些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第4~8页正文部分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2)从自然灾害的时间角度来看,自然灾害具有哪些特点?(3)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有何特点?(4)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点:①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③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④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
⑤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⑥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自然灾害特征。
材料一: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位于环太平洋带和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带。
这个地区的自然灾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材料二: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的风暴潮灾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
暴雨在平原地区可引起洪涝,在山区可引起山洪暴发,诱发滑坡、泥石流而成灾。
材料三:根据历史资料分析,陕西地区从隋朝到北宋初年约400年间为大旱时期,从宋初到元朝末年的近400年为小旱时期,而从明初至清初的近300年又是一个大旱时期。
材料四: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发展,人类的工农业活动增多,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灾害加剧。
【点拨】资料一突出的是区域性;资料二突出的是联系性;资料三突出的是周期性;资料四突出的是不可避免性和严重性。
【思考】为什么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启发学生回答】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阅读】阅读课本第4页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并分析为什么日本多地质灾害?【点拨】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
日本地形多山地,频繁的地震使山石破碎,再加上日本降水较多,因而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
【投影】孟加拉水灾图片、孟加拉地形图问题:孟加拉国水灾严重,请分析并归纳孟加拉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
【启发提问】1.孟加拉国主要属于哪一类地形,这种地形对水灾的形成起什么作用?(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河口三角洲,平均海拔l0米以下,地势低洼容易积水。
)2.孟加拉国属于什么气候类型,降水有什么特点?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迟,且势力强大时,对孟加拉国会有什么影响?(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达到2000—3000毫米,东北部地处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5000~6000毫米。
每年7—9月为雨季,降水丰沛,占全年降水量的80%。
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势力强大时,降水强度增大、历时时间增长,出现洪涝灾害。
)3.流经孟加拉国的最大河流是哪一条?孟加拉国位于这条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形成水灾有什么影响?(该国境内河流纵横,大小河流有230多条,河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l0%。
最大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平原和三角洲,水量大,当降水过于集中时,泄洪不畅,河道泛滥,水深可达1~4米,易加重孟加拉国的水灾。
)4.有人说,孟加拉国水灾与海潮有一定关系。
你说对吗?(对。
孟加拉湾是世界上暴发风暴潮最频繁的地区。
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阻碍了河水入海,海水倒灌,加重了水灾灾情。
)5.孟加拉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地形、气候、河流、位置等。
)【承转】从自然灾害的时间角度来看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读图分析】读图1-7 1963--1992年全世界重大灾害发生次数的增加趋势图,分析说明:(1)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呈现什么趋势?(2)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1)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具有不确定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讲述】材料三反映的自然灾害特点是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
【阅读思考】课本第6页材料,明确“百年一遇”灾害的含义,并思考以下问题:1.某一地震带发生里氏6级以上地震的间隔时间为50年,是否意味着每隔50年就必定发生一次同样震级的灾害?为什么?2.查找资料,说一说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洪水是多少年一遇。
【点拨】1.不是。
一是灾害具有不重复性,二是“50年一遇”只是指一年内发生灾害的概率是2%。
2.1954年的洪水是百年一遇。
【讲述】材料二反映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特点,自然灾害的联系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比如,南美洲西海岸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导致全球气候紊乱;美国排放的工业废气,常常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
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也就是说,某些自然灾害可以互为条件,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
例如,火山活动就是一个灾害群或灾害链。
火山活动可以导致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
【探究活动】1.根据有关研究结果,l480--1980年的500年中,我国的气候变化有两个干旱期:第一干旱期为l479—1691年,第二干旱期为l891年以后;气温变化有4个寒冷期:即l470--1520年、l620--1720年、l840--1890年、l945--1980年。
你认为我国的干旱期和寒冷期之间是否存在联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灾害链。
你还能举出灾害链的例子吗?【点拨】1.存在联系。
水汽少将导致气候变化激烈,吸收长波辐射的热量减少导致寒冷。
2.当一种灾害发生后,时常会直接导致一连串的其他灾害,这种情形称之为灾害链,也叫次生灾害。
如地震后导致的房屋倒塌、交通线中断、各种生命线系统损坏、火灾爆发、传染病等就是典型的灾害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