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二节
- 格式:doc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24
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01 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夯实基础一、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1 •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1) 许多国家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行口 3灾前预警、灾时口02跟踪、灾后评估, 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 我国建立了包括口03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一空一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
2 •灾害防御的工程性措施(1) 手段: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E04抗灾性能等。
(2) 我国建设减灾工程措施林业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口05中上游防护林等:河流堤坝:松花江下游、黄河口©下游和匪内蒙古(省区)段;环电8北京治沙区;重点抗震防灾城市;滑坡泥石流防御城市。
3 •灾害防御的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是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口09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
1. 判断正误。
(1) 监测灾害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起不到作用。
(X)(2) 防护林建设对自然灾害防御的意义重大。
(V)2 •“三北”防护林的“三北”是指()A. 东北、华北、河北B.华北、河北、陕北C.西北、华北、东北D.张北、京北、华北答案C解析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各段防御灾害的方向存在差异。
3 .我国建设堤防工程有效防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黄河重要的堤防工程为什么建设在下游?提示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夏季雨季汛期易发生洪涝灾害,所以加高加固黄河下游堤坝,可以控制黄河水的洪水径流。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1.救灾准备:包括救灾口匹物资和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1) 救灾物资分为生活、口02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2) 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了救灾物资的口03到达时间。
2 .灾中救援:指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口°4救护和救济, 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口°5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学习目标:1.记住自然灾害监测和防御的手段。
2.理解自然灾害救援与救助的方法。
(重点)3.掌握避防主要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重难点)一、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1.自然灾害的监测(1)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
(2)灾害监测系统:灾前预警、灾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自然灾害的防御(1)灾害防御: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2)工程性防御措施: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等。
(3)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1.救灾准备⎩⎨⎧救灾物资:救助灾害的物质基础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了救灾物资的到达时间2.灾中救援(1)措施:灾害发生后,相关救援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
(2)目的: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灾后恢复(1)目的⎩⎨⎧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尽量降低增强抵抗未来灾害的能力(2)救助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三、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1.地震灾害的避防 (1)灾前①基本方针:“预防为主”。
②家庭预防:准备一个应急包和一张应急卡片。
(2)灾中 ①室内跑:在门口或平房窗口附近,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区。
避:蹲坐在较结实、能掩体的家具旁边,或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②室外:迅速向开阔的地方转移,山区注意山崩、滚石、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3)被掩埋①保持呼吸畅通,稳定和扩大生存空间。
②尽量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2.滑坡灾害的避防(1)跑: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
(2)躲:躲在坚实的障碍物下。
(3)抱:抱住树木等稳固物体。
(4)救:利用衣物保护好头部。
3.旱灾的避防(1)扩大抗旱作物的种植面积,旱后及时改种或补种。
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1.通过实例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减灾防灾的手段,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2.利用地理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1.灾害监测(1)意义: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
提供数据和信息,进行预警和预报。
(2)措施: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行灾前预警、灾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灾害防御(1)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等措施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1.救灾准备(1)救灾物资:是救助灾害的物质基础。
分为生活、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2)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救灾物资的到达时间。
2.灾中救援:指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灾后恢复:指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活动。
其目的一方面是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尽量降低,另一方面是增强抵抗未来灾害的能力。
三、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1.地震灾害的避防(1)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
(2)家庭准备:①应急包;②应急卡片。
(3)地震发生时①在门口或平房的窗口附近时,跑到室外空旷区。
如果来不及,在室内蹲坐在较结实、能掩体的家具旁。
②在单元楼里,躲避在卫生间和厨房的承重墙角处。
③用被子、枕头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
迅速关闭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预防单元复习主干梳理自然灾害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危害影响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人类自身主要类型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气象灾害治理措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概念: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系列事件。
形成条件 自然灾害的危害⎧⎨⎩有自然变异作为诱因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① 客体 ⎧⎪⎨⎪⎩人员伤亡② 经济损 失环境破坏一、自然灾害的概况基本概念一、自然灾害的概况主要类型灾害类型具体显现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旱灾、台风、洪涝、寒潮海洋灾害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啸生物灾害虫害、鼠害特点表现广泛性与区域性分布范围很广;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自然灾害非常多,且发生次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周期性和不重复性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不确定性、损害结果具有不可重复性联系性区域之间、灾害之间均具有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造成的损失严重不可避免和可减轻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是可以降低的一、自然灾害的概况主要特点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能“缩小”灾害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一、自然灾害的概况影响强弱地震滑坡泥石流原因内力作用重力作用、人类活动破坏表现岩层突然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饱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的特殊洪流破坏性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分布规律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山地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覆盖差、多暴雨的山区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地震滑坡泥石流我国分布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西藏、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多发原因多为构造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层活动频繁。
第二课时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海洋灾害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核心素养1.通过实例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旱灾、台风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和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及其分布,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2.利用地理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解释旱灾、台风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和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1.旱灾(1)概念: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危害①导致农业受灾。
②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3)多发区①世界: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②我国:从分布范围来看,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中心;从干旱持续时间看,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明显。
2.台风(1)概念: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2)影响(3)多发区: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3.洪涝灾害(1)概念(2)多发区①气候因素: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②地形因素:江河的两岸,特别是河流的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二、海洋灾害1.灾害性海浪(1)概念: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的海浪。
(2)危害①近海:冲击和摧毁沿海堤岸、码头等,导致沿岸船只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沉没。
②上岸后:导致水产养殖受损、农作物被淹和土地大面积盐渍化。
2.风暴潮(1)概念: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同步优化一、单选题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甲)。
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
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A.9~10米B.7~8米C.6~7米D.4米以下2.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下压A.℃℃B.℃℃C.℃℃D.℃℃地震灾害往往会链发其他自然灾害。
我们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减灾手段减轻其影响。
下图为地质灾害链发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A.泥石流、滑坡、地质、崩塌B.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C.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4.地质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在家中可躲在坚固的桌下成床边℃在商场应迅速从高楼跳下℃在教室可抱头躲在课桌下或窗边℃在室外应远离高层建筑物A.℃℃ B.℃℃ C.℃℃D.℃℃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强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指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6.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A.℃℃℃ B.℃℃℃ C.℃℃℃D.℃℃℃据媒体介绍,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
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力量所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突发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旱灾、雪灾等。
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正确应对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掌握有关自然灾害的一些基础概念,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掌握几种常见的防灾方法。
二、基础知识1. 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力量所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突发事件。
自然灾害主要指由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灾害。
2. 自然灾害的类型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旱灾、雪灾等。
•地震:是因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变化而引起的地壳震动的自然现象。
地震可引起地面的震动、地裂、山崩、滑坡等现象。
•洪水: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山洪、河道堵塞等原因引起的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
洪水可引起房屋、道路、桥梁等设施受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台风:是指风力达到12级以上、中心最低气压在980百帕以下的气旋风暴。
台风可引起狂风、暴雨等现象,对建筑物、交通运输和港口航运等带来重大威胁。
•旱灾:是由于气象干旱、水源缺乏、水分蒸发过多等原因,造成土地、作物、人畜生命财产等方面遭受损失的自然灾害。
•雪灾:是由降雪导致的灾害,主要指暴雪、霜冻等现象。
雪灾可导致房屋和道路的受损,对车辆和人员的出行造成影响。
3. 三角洲的特点三角洲是指河口两岸的沙滩隆起成为的三角形陆地。
三角洲具有以下特点:•三角洲的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
•三角洲上的河流水量较大,容易形成洪水。
•三角洲的建筑物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防灾措施。
三、防灾方法为了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灾方法:1. 地震•在建筑物内部设置防震支撑结构,增加建筑物的承受能力;•在建筑物外围设置抗震墙、加强柱等设施,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大楼内部设置避难室,以防止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资料,了解防灾减灾的措施。
水平1:结合地理资料,说出防灾减灾的主要途径。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防御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主要自然灾害,提出该自然灾害防御的主要措施。
水平4:能够运用资料,结合主要自然灾害,制定该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方案。
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协调角度评价防灾减灾措施。
综合思维: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分析防灾减灾措施。
区域认知: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制定防灾减灾措施。
地理实践力:能够进行防灾减灾措施的调查研究。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1.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1)许多国家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行□01灾前预警、灾时□02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我国建立了包括□03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
2.灾害防御的工程性措施(1)手段: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04抗灾性能等。
(2)我国建设减灾工程措施林业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05中上游防护林等;河流堤坝:松花江下游、黄河□06下游和□07内蒙古(省区)段;环□08北京治沙区;重点抗震防灾城市;滑坡泥石流防御城市。
3.灾害防御的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是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09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
1.判断正误。
(1)监测灾害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起不到作用。
(×)(2)防护林建设对自然灾害防御的意义重大。
(√)2.“三北”防护林的“三北”是指()A.东北、华北、河北B.华北、河北、陕北C.西北、华北、东北D.张北、京北、华北答案 C解析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各段防御灾害的方向存在差异。
3.我国建设堤防工程有效防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黄河重要的堤防工程为什么建设在下游?提示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夏季雨季汛期易发生洪涝灾害,所以加高加固黄河下游堤坝,可以控制黄河水的洪水径流。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1.救灾准备:包括救灾□01物资和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1)救灾物资分为生活、□02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2)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了救灾物资的□03到达时间。
2.灾中救援:指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04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05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灾后恢复(1)是指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活动。
(2)意义: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尽量降低;增强抵抗□06未来灾害的能力。
(3)救助形式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1.判断正误。
(1)救灾物资是救助灾害的物质基础。
(√)(2)灾后重建也可以增强抵抗未来灾害的能力。
(√)2.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了救灾物资的()A.数量多少B.运输方式C.价值大小D.到达时间答案 D解析从最近的基地,采用最快的运送方式,追求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灾害现场,所以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了到达灾害现场的时间。
3.如果让你组织一支地震救援队,你需要的医用物品和救援装备有哪些?提示医用物品:医疗器械、外伤用药、消炎药、消毒液、防疫药品等;救援装备:探生仪器、破拆工具、顶升设备等。
三、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1.判断正误。
(1)地震发生了,无法跑出室外情况下最好躲在家里最大的房间中。
(×)(2)选择迟栽或早熟农作物品种,不能避防旱灾。
(×)2.台风发生时,在家的同学应当()A.不顾一切、快速跑出室外B.把家中贵重物品搬出来C.楼层较低可以从窗口跳下D.远离门窗等易碎易损物件答案 D解析台风来临时,室外风雨交加,不宜到室外,故A、B、C错误。
室外巨大风雨容易对门窗造成损毁,所以要远离门窗。
3.夏季天气炎热,小伙伴们多有到野外水中游泳的经历。
万一发生溺水情况,应该怎么办?提示如果是自己发现有不适状况,应当提前呼救;保持冷静,不可乱动消耗体力;尽量伸展开四肢,以防止抽筋;抓住救援的救生圈等物体;抱住粗大树干,防止下沉溺水等。
如果是他人有溺水迹象,可以抛掷救生圈等器具;向会游泳、有救生经验的人呼救;对救出水的人进行控水和人工呼吸等。
任务探究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日本东京地震防灾计划一直是以1923年发生的8级地震来制定的。
整个计划既包括地震体制、组织机构、信息收集、指挥通信和震害预测,又包括各项地震救灾对策。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京地震防灾计划”属于(双选)()A.救灾应急预案B.灾后恢复预案C.工程性防御措施D.非工程性防御措施(3)制定“东京地震防灾计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展示](1)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2)AD(3)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1.图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2.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的区别凡是通过减灾规划、防灾法律、减灾管理及减灾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03非工程性防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工程性防御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工程”,在于“软件”和“硬件”的差别。
自然灾害的防御就是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在工程性防御方面的举措是()A.1990年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B.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C.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D.通过法规、管理和教育等多种方式,实现减灾(2)建设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属于()A.改变地表环境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D.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科学思维自然灾害防御的基本方法第(1)题,我国在防御自然灾害方面不仅仅在于成立机构、颁布规划,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减灾等非工程性措施。
第(2)题,建设格栅坝可以阻隔人员、物资与灾害体的相遇。
[答案](1)C(2)B提升运用能力读图,完成相关问题。
(1)图中措施属灾害防御中的________性防御措施。
(2)防御此类灾害,你认为还可采取哪些非工程性措施?(3)图中反映的自然灾害在我国________地区分布最典型,试从地质、地形、气候条件加以分析。
答案(1)工程(2)加强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和防灾减灾意识等。
(3)西南地质:地处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地震频发,岩石破碎。
地形:山区地形起伏大,岩石风化严重。
气候:夏季多暴雨。
解析本图所示为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的工程性防御措施。
滑坡、泥石流在我国西南地区因地势起伏大、降水季节性强、暴雨多发及地震影响,加上人们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不恰当的工程建设等,造成山体滑坡和山区泥石流灾害。
除了工程措施外,还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和教育实现减灾等。
任务探究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读灾后恢复图,探究以下问题。
(1)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填上相应的内容。
(2)为了更好实现灾中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我国应当提前做的是________________。
(3)中央为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下拨中央财政资金,这属于救援形式中的________;各地号召干部职工每年拿出一日工资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这属于救援形式中的________。
[成果展示](1)目标1: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目标2: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2)救灾物资筹集和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建设(3)政府救济民间救济1.救灾准备2.灾中救援3.灾后恢复2018年10月11日,金沙江流经的川藏交界江达县波罗乡波公村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
13日中午,四川省民政厅接到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向四川紧急调拨救灾物资调令后,迅即安排四川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装运3 000顶帐篷、1万件棉大衣、2万床棉被发往金沙江山体滑坡堰塞湖灾害区域。
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这次救灾物资调出额最近的基地是()A.甲B.乙C.丙D.丁(2)救援这次地质灾害,还需要调配的救灾物资是()A.救生圈B.草料C.破拆工具D.雨具科学思维自然灾害救援和救助的基本方法第(1)题,川藏交界处的金沙江畔,距离最近的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是成都。
第(2)题,地质灾害会出现大量土石方堆积,清理这些土石需要破拆工具。
[答案](1)A(2)C提升运用能力2018年12月22日晚间印度尼西亚东部发生海啸。
印度尼西亚减灾局发言人苏托波表示,国家并未对由海底滑坡和火山活动引发的海啸制定预警措施。
实际上应急预案可以很好指导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救援救助。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灾中应急行动和对策的是()①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②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③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④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状态,对水电气路等保护、对可能发生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而救济为灾害后进行的行为,故B项正确。
2.救灾应急预案()①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②应急预案主要是在灾中应急中发挥作用③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也毫无办法④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虽然自然灾害发生有着突发性,但是救灾预案不是一无所用的。
可以对救援各方都作出设想和要求,各方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在突发灾害中可以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所以C项正确。
任务探究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材料一图一为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材料二图二为洪水逃生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图一中的A、B、C是泥石流自救中跑的方向,请判断其中哪个方向是对的,哪个方向是错的?(2)当遭遇洪水时,应尽量地逃向________,登上坚固的屋顶、大树、________等。
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木制家具或木板、树干等________,尽量不要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3)洪水中的救助措施主要有哪些?[成果展示](1)往A、B方向跑是对的,往C方向跑是错的。
(2)高处山丘和高坡漂浮物(3)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常见的方式有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救生物品,根据水势和个人特点合理选择划船、游泳等方式救人;抢救溺水人员,最主要的方法是科学地控水和进行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