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尝试创作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4
任务三尝试创作【教材分析】任务三是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在完成“任务一”的“自主欣赏”和“任务二”的“自由朗通”之后,促使学生把自己对所学诗歌情感与内的体会、结构与形式的感知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最终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学生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比较陌生,因此,教材中的“备选题目”设计从学生的生活人手,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诗歌创作注重情感的捕捉与抒发。
“备选题目一”引导学生表达想对父母说的话,“备选题目二”则是写出对朋友的生日祝福,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能使他们带着真情实感投人创作当中。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恰恰就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老师应当引导他们发现并进一步体悟这些情感,使之获得深化和升华,真正成为创作的源头活水诗歌创作要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
“备选题目三”要求学生对本单元所选的《乡愁》《我爱这土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四首诗歌进行仿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学习优秀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老师可引导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展开个性化的联想和想象,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与恰当的意象,注重语言的简洁流畅与节奏韵律的和谐悦耳。
【教学目标】1.借助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综合素养。
2.体会诗歌以精炼的语言抒发的深厚情感,学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3.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激发想象力,学会营造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特点,学写小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愿或有情趣的事情写成小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
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
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学习写诗歌。
二、关于诗歌诗歌是情感的抒发。
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用文字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
与诗歌相遇——任务三·尝试创作教学实录雨花台中学报告厅,师生济济一堂。
我和班上43位同学,正在进行诗歌读写活动。
“这学期,同学们读了不少诗歌,能背一背你喜欢的篇章吗?”望着同学们略带兴奋的脸庞,我发出了邀请。
话筒在黄天一手里,他自然地站起来: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总有两种力量,在我们心中激荡。
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
同学们,长大后,不管你走到哪里,请不要忘记你的故乡。
邱荣楠同学接过话筒,继续诵读: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仅仅度过了它。
无论你过着什么样的没有喜悦的生活,你都没有生活。
你无须去爱,或者去饮酒或者微笑。
阳光倒映在水坑里就足够了,如果它令你愉悦。
幸福的人,把他们的欢乐放在微小的事物里,永远也不会剥夺属于每一天的、天然的财富。
人,应当怎样生活,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诗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我们却要说,从今天起,就喜悦地度过你的每一天。
珍惜当下,每一天都值得珍爱。
刘益均同学诵读的是席慕蓉的《青春》。
回想这学期课前诗歌诵读,好几位同学都选择了这首诗,可见经典的魅力。
现在,刘同学也收起了他平时的活泼与嬉笑,用低沉的声音,略带伤感地朗诵着,“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少年时的我,也喜欢这首诗,现在听着,竟仿佛看到了灿若星辰的青春划过夜空,那么绚烂,又那么短暂。
然而,即使变成了流星,也在一刹那照亮了前行。
短短十分钟,多位同学背诵了他们热爱的诗歌。
自然,青春,理想,爱情,多么美好!跳动的文字,组成了流动的歌,或浅吟低唱,或澎湃激情。
是时候动笔写点什么了。
我出示了第二个活动:“用10句话描述一个物体,以“你是”作为每一句的开头,可以选择报告厅内外的任何东西。
”小声的议论。
静默。
金桂秋韵——走进诗歌创作教材来源: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内容来源: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三尝试创作主题:金桂秋韵时长:1课时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尝试诗歌写作。
(3)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新。
2.教材分析《尝试创作》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本单元以任务群的形式整体规划,通过诗歌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写作三个活动·探究完成现代诗歌学习,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
尝试创作是学生在欣赏、朗诵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探索,也是单元学习成果的展示,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因而本节课运用情境创设法,不注重理性分析,重在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体现爱与美的细节和瞬间,运用联想和想象开拓思维,精选意象,融入情感真挚表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让学生把文化自信转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会写诗,爱写诗,从而达成本单元的育人价值。
这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巧妙抓手。
3.学情分析七八年级我们均学习过现代诗歌,学生已有阅读现代诗歌的基础。
但学生学习时多注重朗读和理性分析,较少进行诗歌创作的尝试。
学生对诗歌创作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善于表现,但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成熟。
如何将内心感受与联想想象的内容进行诗歌化的表达,需要教师提供充分的引导。
因此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选择熟悉的景物作为情感表达的支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作,积极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呈现出属于自己的诗歌,涵养高雅情趣。
学习目标1.通过联想想象,学会营造诗歌意境,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任务三尝试创作【目标导航】1.学习创作诗歌, 符合诗歌的格式样式, 句子要押韵, 富有节奏感.2.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3.意象明确, 情感健康, 主旨明确.【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 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了解作文文题, 熟悉作文要求, 搜集相关素材, 为习作做准备.一、下面是一位同学还没有写完的诗作, 请续写完成这首诗.十四岁生日那天,您问我想得到什么礼物,是一架望远镜,还是一个簇新的足球?我摇了摇头,爸爸,我什么都不要, 我只想让您变成我的朋友!和我一起下棋,和我一起郊游,……1.这是你同龄人的心声, 或许也是你的心声. 想一想, 你对长辈有什么希望呢?这些就可以作为续写的内容.2.续写时, 要和前文的风格保持一致.二、假设好朋友的生日要到了,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试着写一首诗, 把你的祝福和希望送给他.提示:1.想一想, 以往你给好朋友送生日贺卡时, 一般都会写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用凝练的语言分行写下来.2.感情要真挚, 可以适当借助某些形象来表现你们的友谊.三、模仿本单元学过的任意一首诗, 自己仿作一首. 如模仿《我爱这土地》《乡愁》, 创作一首同题诗歌;模仿《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致云雀》, 以《你是________》或《致___________》为题, 创作一首表现形式相近的诗歌.提示:1.回忆自己的生活, 想一想那些触动你的人和事, 以及你当时的情感, 将这些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2.模仿课文的句式, 发挥想象与联想, 借助一些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新课导入】诗歌是情感的抒发. 生活中的人、事、物, 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 将这种情感用文字分行写出来, 就有了诗的模样了.诗歌的语言一般比拟凝练, 有节奏感和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 也许写诗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 也许你的诗会很稚嫩, 不过这都没有关系. 今天, 在这堂习作课上,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写诗的辛苦与快乐吧.【写作要求】1.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2.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主旨明确.3.写完后要多读几遍, 看看读起来是否押韵, 是否有节奏感.【技法点拨】1.写诗歌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艾青说过:“对生活所引起的丰富的强烈感情, 是写诗的第一条件, 缺少了它, 便不能开始写作, 即使写出来,也不能感动人. 〞所以要想写好诗歌, 首先应对所见、所听、所想之事物要敢于联想、想象并赋予其真实的情感, 让其具有像人一样的灵性.2.诗歌需要想象, 而且想象是要富有新意的, 富有灵性的. 如泰戈尔的《纸船》, 其想象就很丰富, 能够由“向水中投放纸船〞, 想象到“载着秀利花的小船会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再想到“张着风帆的白云会把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等等, 而这些想象看似离奇, 其实也符合实际, 符合儿童的思维. 生活中, 地上的草、空中的云、田野中的风、秋天的果实都可以触发你的情感, 使你浮想联翩, 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诗歌的素材.3.注意诗歌的格式. 首先诗歌需要分行排列, 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分成假设干小节, 一般中学生写诗歌不少于20行;其次, 诗歌一般都押韵, 表达语言的音乐美, 诗句的长短要表达节奏的跳动、起伏, 可以长句和短句互相交错;再者, 语言不能过于随意, 必须经过锤炼, 词语要经过推敲, 尤其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要经过斟酌, 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方法. 【范文引路】门锁的承诺我来自千锤百炼,我出于精琢细雕,我处身假设市门庭,我把守一方平安.有家的地方就有我,我就是把小小的门锁.我虽小,但却有绝对不小的承诺: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是我做人不变的准那么;兢兢业业, 矢志不渝,是我心灵永远的求索.有谁见我小小的门锁贪图享乐而工作掉链?为了信守我不变的承诺,我将心抽象成一枚红玫瑰钥匙儿,敬献我心爱的主人保管,而我与他穿越时空的爱恋,也由此上演.这首优秀诗歌习作, 外表是在写锁这一意象, 而实际上是在写人的优秀品质. 全诗语言凝练, 节奏感强, 想象力和联想力丰富, 显示了比拟扎实的文学根本功.我爱这土地假设我是一滴玉露,我也愿把这剔透的身体融入:这被烟雨所迷蒙的瘦西湖,这永远吸引着我们的兴致的香格里拉,这悄然的红叶飘落的香山,和那来自“东方小巴黎〞的纯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然后我痴迷了,连目光也定格在那迷人的一线天.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充满希望?因为我挚爱这土地……作者为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把自己比作一滴玉露, 然后想象自己融入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挚爱. 整首诗模仿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意象鲜明, 主题突出, 想象合理, 思路清晰.1.当堂作文.2.推荐作文评讲.〔1〕同桌互评. 〔2〕教师点评.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 供大家分享.本次写作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先进行交流, 让他们初步了解诗歌写作所要掌握的一些技法, 再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寻一些常见的意象, 例如树、山、河流等, 激发他们去想象, 去联想, 鼓励他们当堂创作小诗, 这样学生在互助中找到了乐趣, 找到了创作诗歌的激情. 然后再组织他们课上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 体味好的想象和好的语言, 学生的激情就完全得到释放了. 一堂课既让学生学到了诗歌创作的知识, 又让他们收获了兴趣和激情.15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2.领会衬托、比照、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 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根本特征.【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 把握文章感情.2.领会并学习运用欲扬先抑、衬托、比照等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诗歌朗读,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 猜一猜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植物.课件出示:北方有佳树, 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 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 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 愿与子同仇!生:白杨树.师:没错, 就是白杨树! 你们看, 它笔直的干, 聚拢的枝, 白得朴素, 绿得生机. 茅盾先生第一次见到白杨树时, 他便“惊奇地叫了一声〞, 并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课文, 来看看茅盾眼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吧!〔板书:白杨礼赞茅盾〕【设计意图】由诗歌引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其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诗句为课本补白局部的内容, 这一环节也有助于提醒学生关注课本信息, 拓展知识面.二、初读感知, 寻找“不平凡〞〔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2〕字词积累.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朗读课文, 找关键句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课件出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反复诵读, 体悟情感师: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 从“那〞到“这〞, 从“实在〞到“决不是〞, 从“赞美〞到“高声赞美〞, 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 感情是由浅入深的. 这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 还有崇敬.师:“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 有何作用?预设“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根底, 也是行文的感情线索, 也就是说,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过程, 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 让学生在文章有感染力的语句中, 心灵有所触动.三、学习技巧, 感悟“不平凡〞设问1:文中第2、3段作者的感受是怎么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预设雄壮—单调—惊奇. 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 令人振奋地惊叫起来, 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欲扬先抑地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做好情感铺垫.设问2:第7段作者为什么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 “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后又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预设欲扬先抑. 前3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 “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接着又说它“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 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样写使得文章波澜起伏, 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师:作者赞美白杨树, 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预设交代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 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构成了文章的波澜, 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师:文章最后一段写楠木有什么作用?预设与白杨树形成比照. 将两种树的不同品格和所代表的不同人物进行比照, 突出赞扬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设计意图】通过对句段写作技巧的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文中的写作技巧.四、分析形象, 了解“不平凡〞师:想要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 需要由表及里地分析白杨树的形象. 阅读课文可知, 本文第5段开始着重描绘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同学们朗读第5段. 圈画文中的关键词句.师:这一段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请同学们在课本里圈画出来〕课件出示:干:笔直、绝无旁枝、丈把高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皮:光滑、有晕圈、淡青色师:文中哪一个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体形象呢?预设力争上游.师小结:通过细致的描绘, 白杨树笔直、挺拔、向上的“外形美〞便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文章通过对白杨树干、枝、叶、皮四个方面特点的描写, 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形象.师: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从本段中找出能表现其内在品质的词语.课件出示:内在品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师小结:本段中用“力争上游〞总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并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 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结束语:刚刚我们初步了解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那么作者仅仅是在写树吗?作者写白杨树的这些形象特点, 意在突出什么?你们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这样的品质?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善于寻找关键词句的能力, 以及在搜索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同时初步感知其内在品质. 散文应多阅读, 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精神美.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根本特征.【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 分析品格师:根据上节课我们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 同学们觉得白杨树还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课件出示:我从白杨树的看出它具有的优秀品质.预设我从白杨树树皮的淡青色看出它具有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设问2:你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白杨树这样的优秀品质吗?预设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白杨树的品格及内涵进行理解.二、学习象征手法, 礼赞不平凡之人师:通过白杨树茅盾先生联想到什么人?预设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师补充:通过联想和想象, 借某一具体形象〔本体〕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 这种写法叫象征, 也可称为“托物言志〞.师: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有什么共同特征呢?预设白杨树笔直的干给人正直之感, 靠拢的枝象征着团结的精神, 向上的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上进, 皮光滑并泛出淡青色流露出旺盛的生命力, 有一种坚强之美. 所以说白杨树的形态之美折射出来的精神与农民和哨兵身上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极其相似, 这样就构成了象征.课件出示:象征, 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 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 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它是一种写作技巧, 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 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象征的作用主要是, 将作者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 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师补充:白杨树与歌颂的根据地军民二者之间有相同的地域特征:文中所写的白杨树生长于黄土高原, 革命圣地延安也位于黄土高原. 礼赞黄土高原的白杨, 也就概括了生活中白杨树的所有特征;歌颂“北方的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也就是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所有的抗日军民.师:白杨树除了象征农民和哨兵外, 还象征什么?生齐读: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师小结: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不被人重视〞, 但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磨折不了, 压迫不倒〞, 这与当时根据地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师:同学们齐读第7段, 在字里行间感受茅盾先生对西北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朗读的时候要注意, 最后四句是排比句、反问句. 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 朗读时要读出坚决、自豪、赞美的感情, 语气逐渐加重. 过渡语:大家如果能在作文中适当运用象征手法, 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上, 会使行文曲折, 表达含蓄, 给文章增色不少,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 明确本体与象征体的联系, 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让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力量. 三、练习象征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课件出示:落叶、荷花、蜡烛、梅花、翠竹、鹰、太阳、孔雀、牛生答: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可以象征舍己为人的品质, 可以象征教师. ……师:大家的思路逐渐被翻开了, 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开始写作. 注意:本文前半局部是对白杨树的自身形象进行描绘, 再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 所以同学们不要一开始就写什么物象征什么.结束语:同学们, 一篇优秀的散文, 就如一幅无形的画, 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 茅盾先生的散文到达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白杨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让我们再次以茅盾先生写的小诗《题白杨图》作结, 向白杨树的精神致敬, 向中华儿女身上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致敬!〔师生同读教材P81《题白杨图》一诗〕【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联想, 并结合课后练习题, 学习使用象征手法写片段作文, 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技巧.【板书设计】白杨礼赞【设计亮点】本节课思路清晰, 框架完整, 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层次清楚, 重难点突出, 旨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运用象征手法进行片段写作, 感受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以及作者对他们浓浓的礼赞之情, 并指导以后的生活实践.资料链接白杨树生活环境白杨树是西北地区普通的一种树, 只要有草的地方, 就有白杨树的影子.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 大路边, 田埂旁, 哪里有黄土, 哪里就是它生存的地方. 它不追求雨水, 不贪恋阳光, 哪怕在坚硬的土地上, 只要给它一点水分, 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 只需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 它就能把黄土地装点, 撑起一片绿色. 它不需要人去施肥, 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 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 给它一点宽松的环境, 让它吸收自由的空气, 它就会挺拔向上. 素养提升“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 被象征的本体, 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不过也有少量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或是局部文章的构思, 是文章技法, 如《白杨礼赞》;比喻那么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3.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 即象征中必有比喻, 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神似〞, 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推荐阅读杨迎新《白杨礼吊》朱金平《一棵小白杨》顾晓蕊《十万残荷》。
【说课稿】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三《尝试创作》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选入了《沁园春•雪》、《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经典文章。
这些文章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单元任务三《尝试创作》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进行创作。
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创作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写作基础,对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的增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的热情有所减退,写作能力亟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体验有待加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吸收其中的营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吸收其中的营养,进行创作。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作品具有个性和深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对大自然的描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3.启发创作: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