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力学课程学习报告

工程力学课程学习报告

工程力学课程学习报告
工程力学课程学习报告

课程学习报告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一)

学院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专业班级工程管理专业

学生姓名刘伟

学号104A1639

任课教师卢欣

目录

第一章-----------------------------------------------------------------------------------------------1第一节-------------------------------------------------------------------------------------- --1第二节-----------------------------------------------------------------------------------------1第三节-----------------------------------------------------------------------------------------2第二章-----------------------------------------------------------------------------------------------3第一节-----------------------------------------------------------------------------------------3第二节-----------------------------------------------------------------------------------------5第三节-----------------------------------------------------------------------------------------6第四节-----------------------------------------------------------------------------------------9第三章---------------------------------------------------------------------------------------------12第四章---------------------------------------------------------------------------------------------13

工程力学学习报告

第一章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前景

第一节什么是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第二节工程力学能干什么

由于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使得力学在其中多项技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力学专业的毕业生既可以从事力学教育与研究工作,

又可以从事与力学相关的机械、土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化工

等工程专业的设计与研究工作,还可以从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或生命等基础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力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对口是非常宽的,社会对力学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多的。

随着力学学科的发展,在本世纪将产生一些新的学科结合点,如生物医学工程、环境与资源、数字化信息等。经典力学与纳米科技一起孕育了微纳米力学将力学知识应用于生物领域产生了生物力学和仿生力学;这些都是近年来力学学科发展的亮点。可以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力学学科与环境和人居工程等专业的学科交叉也将会进一步加强。

第三节工程力学的前景

工程力学是不引人注目的。力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它与数理化天地生同样重要,是机械、土木、交通、能源、材料、仪器仪表等相关工科的基础;作为应用学科,它几乎与所有工科专业交叉,直接解决工科专业发展和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难题。现在的工程力学专业,与时俱进,多增加了使用大型工程力学分析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进行工程测试和分析的学习。可以说,它亦理亦工,同时精通计算机。

就时代而言,工程力学也是碰到了好年头,百业俱兴,各类基础建设开展得轰轰烈烈,工程力学无论参与到建筑设计还是土木施工中都大有可为,能源采掘、船舶制造和航天器制造,也都要充分用到力学知识,力学是工科中的“万金油”专业。

第二章 工程力学研究分析

第一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即力21F F 和的合力即此二力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所表示的力F ,如图

1-2-1(a)根据此法则可衍化出三角形法则。

即:将21,F F 通过平移使其首尾相接,则由起点指向末端的力F 即21,F F 的合力。(如图1-2-1(b))

如果有多个共点力求合力,可在三角形法则的基础上,演化为多边形法则。如图1-2-2所示,a 图为有四个力共点O ,b 图表示四个力矢首尾相接,从力的作用点O 连接力4F 力矢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它们的合力。而(c)图表示五个共点力组成的多边形是闭合的,即1F 力矢的起步与5F 力矢的终点重合,这表示它们的合力为零。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一般而言,一个力分解为两力有

多解答,为得确定解还有附加条

1

F 1

F 2

F

(a)

(b)

F 1

F 2

F 3

F 4

F 1

F 2 F 3

F 4

∑F

F 1

F 2

F 3 F 4

F 5

(a) (b) (c)

件,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已知合力和它两分力方向,求这两分力大小。这有确定的一组解答。 ②已知合力和它的一个分力,求另一个分力。这也有确定的确答。 ③已知合力和其中一个分力大小及另一个分力方向,求第一个合力方向和第二分力大小,其解答可能有三种情况:一解、两解和无解。

二、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的作用线平行,且不作用于同一点,称为平行力系。如图1-2-4如果力的方向又相同,则称为同向平行力。

两个同向平行力的合力(R )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作用线与分力平行,合力方向与两分力方向相同,合力

作用点在两分力作用点的连线上,合力作用点到分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分力的大小成反比,如图1-2-4(a),有:

??

?

??=+=122

1F

F BO AO F F R

两个反向平行力的合力(R )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差,合力作用线仍与合力平行,合力方向与较大的分力方向相同,合力的作用点在两分力作用点连线的延长线上,在较大力的外侧,它到两分力作用点的距离与两分力大小成反比,如图1-2-4(b),有:

21F F R -=

2

1

F F OB OA =

F 2

2

(a)

(b)

图1-2-4

第二节 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一、力矩

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由作用点和力的方向所确定的射线称为力的作用线。力作用于物体,常能使物体发生转动,这时外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外力的大小和方向,而且取决于外力作用线与轴的距离——力臂(d)。

力与力臂的乘积称为力矩,记为M ,则M=Fd ,如图1-4-1,O 为垂直于纸面的固定轴,力F 在纸面内。

力矩是改变物体转动状态的原因。力的作用线与轴平行时,此力对物体绕该轴转动没有作用。若力F 不在与轴垂直的平面内,可先将力分解为垂直于轴的分量F ⊥和平行于轴的分量F ∥,F ∥对转动不起作用,这时力F 的力矩为M=F ⊥d 。

通常规定 绕逆时方向转动的力矩为正。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物体所受的总力矩等于各个力产生力矩的代数和。 二、力偶和力偶矩

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共线的力称为力偶。如图1-4-2中21,F F 即为力偶,力偶不能合成为一个力,是一个基本力学量。对于与力偶所在平面垂直的任一轴,这一对力的力矩的代数和称为力偶矩,注意到F F F ==21,不难得到,M=Fd ,式中d 为两力间的距离。力偶矩与所相对的轴无关。

第三节 平面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方程

图1-4-1

1

F 2

图1-4-2

一、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主矢 ∑==n

i i F R 1'

主矩 ∑==n i i o o F M M 1)(

这一点称为简化中心。主矢等于力系中各力的矢量和;力偶的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简化中心的矩的代数和。平面任意力系向平面内任选的简化中心简化。简化结果:

1.等效于一个力和一个力偶的共同作用,既非一个合力也非一个力偶;

2.主矢与简化中心位置无关,即对于任一点主矢都等于原力系各力的矢量和,确定其大小和方向;

3.主矩一般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有关 二、力系简化的方法:

1.将复杂的平面力系用力向一点平移的方法分解为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

2.分别按两种力系的合成方法简化得到主矢'R 与主矩O M 。 三、主矢的计算

∑==n

i i x

X R 1

'

∑==n

i i y

Y R 1

'

主矢可以用代数方法,由X ,Y 轴的投影合成。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几个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再合成,这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 例题:

在边长为m a 1=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作用有1F 、2F 、3F 、4F 等四个力,如图。已知kN F 401=、kN F 602=、kN F 603=、kN F 804=。试求该力系向A 点简化的结果。

分析:原题直接向A 点简化,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简化,同学们可体会主矢与主矩的特性。力系先向B 点简化,得到主矢与B M ,再向A 点平移主矢,可以

与书中结果比较。简化所得主矢与书中相同,其分量只与各力分量的代数和有关,与矩心即简化中心无关。但B M 与A M 不同,B M 用正方向表示(逆时针),其值为负表示实际方向为顺。

主矢再向A 点平移:再向A 点平移应附加R ''对A 点的矩,加原B 点的力矩

B M 。'R 分解为'y R 与'x R ,所以主矢向A 点平移的结果与教材相同,A M 的实际

方向为顺时针。

四、平面力系简化结果讨论:

(1)主矢不为零,主矩为零:汇交力系。可以通过力的平移,确定力的作用点(即作用线)而简化为一个合力;

主矢不为零,主矩不为零:任意力系。

(2)主矢为零,主矩不为零:力偶系的合力偶矩;主矢为零,主矩为零:平衡力系。

最后简化结果只有三种可能:合力、合力偶、平衡

五、合力矩定理: 平面任意力系的合力对作用面内任意一点的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同一点的矩的代数和。 ∑==n

i i o o F m M 1)(

六、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 1.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平面任意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同时为零,即 00'==o M R ,是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 2解析表达式――平衡方程

?????????===∑∑∑===0)(000

01n

i i o n

i i n

i i F m Y X 上式为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可解析地表达为:力系中所有各力在两个任选的坐标轴中每一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以及各力对任意一点的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三个方程可求解三个未知数。 二矩式

????

?????===∑

∑∑

===000001n i B n

i A n i i m m X 附加条件说明:若任意力系有一合力R ,在A 、B 连线上,虽然R =0,但如果AB 垂直 OX ,则仍满足∑X 1=0(当然另二个方程也满足),此三个方程不是相互独立的。 三矩式

?????????===∑

∑∑

===0)(0)(0)(0

01n i i C n

i i B n i i A F m F m F m 其中A 、B 、C 三点不能共线。若A 、B 、C 三点共线,当合力R 作用于此线上时,满足三个方程,但仍可能不为零。

第四节 力系平衡解题与应用

1. 四连杆机构在图示位置平衡。已知OA=60cm ,BC=40cm ,作用BC 上的力偶

的力偶矩大小为M 2=,试求作用在OA 上力偶的力偶矩大小M 1和AB 所受的力F AB 所受的力。各杆重量不计。

解:(1) 研究BC 杆,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列平衡方程:

220 sin 300

1

5 0.4sin 30sin 30o B

B o

o M F

BC M M F N

BC =?-====?∑ (2) 研究AB (二力杆),受力如图:

B

F B

可知:

'' 5 A B B F F F N ===

(3) 研究OA 杆,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列平衡方程:

110 0

50.6 3 A

A M F

OA M M F OA Nm

=-?+=∴=?=?=∑

2.由AC 和CD 构成的复合梁通过铰链C 连接,它的支承和受力如题4-16图所示。已知均布载荷集度q =10 kN/m ,力偶M =40 kN m ,a =2 m ,不计梁重,试求支

座A 、B 、D 的约束力和铰链C 所受的力。

解:(1) 研究CD 杆,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面平行力系);

B F ’B

F ’A

M 1

A

F

A

B C

D

a

M

q

a

a

a

C

D

M

a

a

F C

F D

x

dx qdx y

(2) 选坐标系Cxy ,列出平衡方程;

()0: -20

5 kN

a

C D D M F q dx x M F a F =??+-?==∑?

0: 0

25 kN

a

y

C D C F

F q dx F F =-?-==∑?

(3) 研究ABC 杆,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面平行力系);

(4) 选坐标系Bxy ,列出平衡方程;

'0()0: 0

35 kN

a

B

A C A M

F F a q dx x F a F =?-??-?==∑?

'0

0: 0

80 kN

a

y A B C B F F q dx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3. AB 梁一端砌在墙内,在自由端装有滑轮用以匀速吊起重物D ,设重物的重

量为G ,又AB 长为b ,斜绳与铅垂线成

角,求固定端的约束力。

y x

A

B

C a

q a F ’C

F A

F B x dx qdx

A

B

D

b

解:(1) 研究AB 杆(带滑轮),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面任意力系);

(2) 选坐标系Bxy ,列出平衡方程;

0: -sin 0

sin x

Ax Ax F

F G F G αα

=+==∑

0: cos 0

(1cos )

y

Ay Ay F

F G G F G αα=--==+∑

()0: 0

(1cos )B

A Ay A M

F M F b

G R G R M G b

α=-?+?-?==+∑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第三章 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工程中,静不定结构得到广泛应用,如桁架结构。静不定问题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温度的变化以及制造误差也会在静不定结构中产生应力,这些应力称为热应力与预应力。为了避免出现过高的热应力,蒸汽管道中有时设置伸缩节,钢轨在两段接头之间预留一定量的缝隙等等,以削弱热膨胀所受的限制,降低温度应力。在工程中实际中,常利用预应力进行某些构件的装配,例如将轮圈套装在轮毂上,或提高某些构件承载能力,例如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F Ax

x

螺旋弹簧是工程中常用的机械零件,多用于缓冲装置、控制机构及仪表中,如车辆上的缓冲弹簧,发动机进排气阀与高压容器安全阀中的控制弹簧,弹簧称中的测力弹簧等。

生活中很多结构或构件在工作时,对于弯曲变形都有一定的要求。一类是要求构件的位移不得超过一定的数值。例如行车大量在起吊重物时,若其弯曲变形过大,则小车行驶时就要发生振动;若传动轴的弯曲变形过大,不仅会使齿轮很好地啮合,还会使轴颈与轴承产生不均匀的磨损;输送管道的弯曲变形过大,会影响管道内物料的正常输送,还会出现积液、沉淀和法兰结合不密等现象;造纸机的轧辊,若弯曲变形过大,会生产出来的纸张薄厚不均匀,称为废品。另一类是要求构件能产生足够大的变形。例如车辆钢板弹簧,变形大可减缓车辆所受到的冲击;又如继电器中的簧片,为了有效地接通和断开电源,在电磁力作用下必须保证触电处有足够大的位移。

生活中处处都是力学的应用,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力学的知识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力学让我们明白了很多以前生活不能明白的问题。使我们受益匪浅

第四章工程力学课后习题(附)

力学实验报告

力学实验报告 篇一:工程力学实验(全) 工程力学实验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目录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试验实验三复合材料拉伸实验实验四金属扭转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实验五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及测试桥路变换实验实验六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实验七叠(组)合梁弯曲的应力分析实验实验八弯扭组合变形的主应力测定实验九偏心拉伸实验实验十偏心压缩实验实验十二金属轴件的高低周拉、扭疲劳演示实验实验十三冲击实验实验十四压杆稳定实验实验十五组合压杆的稳定性分析实验实验十六光弹性实验实验十七单转子动力学实验实验十八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实验 1 2 6 9 12 16 19 23 32 37 41 45 47 49 53 59 62 65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和仪器三、实验数据及处理引伸仪标距l =mm 实验前 2低碳钢弹性模量测定 E? 实验后 ?F?l = (?l)?A 屈服载荷和强度极限载荷 3载荷―变形曲线(F―Δl曲线)及结果四、问题讨论(1)比较低碳钢与铸铁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2)试从不同的断口特征说明金属的两种基本破坏形式。 4篇二: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工程力学实验报告自动化12级实验班 1-1 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一、试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强度性能指标:上屈服强度ReH,下屈服强度ReL和抗拉强度Rm 。 2.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塑性性能指标:断后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 3.测定铸铁的抗拉强度Rm。 4.观察、比较低碳钢(Q235 钢)和铸铁的拉伸过程及破坏现象,并比较其机械性能。 5.学习试验机的使用方法。二、设备和仪器 1.试验机(见附录)。 2.电子引伸计。 3.游标卡尺。三、试样 (a) (b) 图1-1 试样拉伸实验是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为使实验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必须对试样、试验机及实验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我国国标GB/T228-2002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中规定对金属拉伸试样通常采用圆形和板状两种试样,如图(1-1)所示。它们均由夹持、过渡和平行三部分组成。夹持部分应适合于试验机夹头的夹持。过渡部分的圆孤应与平行部分光滑地联接,以保证试样

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 第0章 1.力学:研究物体宏观机械运动的学科。机械运动:运动效应,变形效应。 2.工程力学任务:A.分析结构的受力状态。B.研究构件的失效或破坏规律。C.分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规律D.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3.失效: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丧失正常功能的现象称为失效。三种失效模式:强度失效、刚度失效、稳定性失效。 第1章 1.静力学:研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及其平衡的一般规律。 2.力系:是指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组力。 分类:共线力系,汇交力系,平行力系,任意力系。 等效力系: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系作用效果相同,则互为等效力系。 3.投影:在直角坐标系中:投影的绝对值 = 分力的大小;分力的方向与坐标轴一致时投影 为正;反之,为负。 4.分力的方位角:力与x 轴所夹的锐角α: 方向:由 Fx 、Fy 符号定。 5.刚体:是指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刚体是理想化模型,实际不存在) 6.力矩:度量力使物体在平面内绕一点转动的效果。 方向: 力使物体绕矩心作逆时针转动时,力矩为正;反之,为负 力矩等于0的两种情况: (1) 力等于零。(2) 力作用线过矩心。 力沿作用线移动时,力矩不会发生改变。力可以对任意点取矩。 7.力偶: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例:不能单手握方向盘,不能单手攻丝) 特点: 1.力偶不能合成为一个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力偶只能有力偶来平衡。 2.力偶中两个力在任一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恒为零。 3.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恒等于力偶矩。即:力偶对物体转动效应与矩心无关。 三要素:大小,转向,作用面。 力偶的等效: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相等,则两力偶彼此等效。 推论1:力偶可以在作用面内任意转动和移动,而不影响它对刚体的作用。(只能在作用面内而不能脱离。) 推论2: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同时改变力偶中力 和力偶臂的大小,而不改变对刚体的作用。 8.静力学四大公理 A.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则(矢量合成法则):适用范围:物体。 B.二力平衡公理:适用范围:刚体 (对刚体充分必要,对变形体不充分。) 注:二力构件受力方向:沿两受力点连线。 C.加减平衡力系公理:适用范围:刚体 D.作用和反作用公理:适用范围:物体 特点: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因此,不能相互平衡。(即:作用力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 ()O M F Fd =±

工程力学试题及答案-(1)汇总

工程力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平衡是指物体相对于地面__________或作________运动的状态 2.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_____。该力系中各力构成的力多边形____ 3.一物块重600N,放在不光滑的平面上,摩擦系数f=0.3, 在左侧有一推力150N,物块有向右滑动的趋势 F max=__________,所以此物块处于静止状态,而其 F=__________。 4.刚体在作平动过程中,其上各点的__________相同,每一 瞬时,各点具有__________的速度和加速度。 5.AB杆质量为m,长为L,曲柄O1A、O2B质量不计,且 O1A=O2B=R,O1O2=L,当φ=60°时,O1A杆绕O1轴转 动,角速度ω为常量,则该瞬时AB杆应加的惯性力大 小为_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 6.使材料丧失正常工作能力的应力称为极限应力。工程上一 般把__________作为塑性材料的极限应力;对于脆性材 料,则把________作为极限应力。 7.__________面称为主平面。主平面上的正应力称为______________。 8.当圆环匀速转动时,环内的动应力只与材料的密度ρ和_____________有关,而与 __________无关。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8分) 1.某简支梁AB受载荷如图所示,现分别用R A、R B表示支座A、B处的约束反力,则它们的 关系为( )。 A.R AR B C.R A=R B D.无法比较 2.材料不同的两物块A和B叠放在水平面上,已知物块A重0.5kN,物块B重0.2kN,物块 A、B间的摩擦系数f1=0.25,物块B与地面间的摩擦系数f2=0.2,拉动B物块所需要的最 小力为( ) A.0.14kN B.0.265kN C.0.213kN D.0.237kN 3.在无阻共振曲线中,当激振力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幅B趋近于( )。 A.零 B.静变形 C.无穷大 D.一个定值 4.虎克定律应用的条件是( )。 A.只适用于塑性材料 B.只适用于轴向拉伸 C.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 D.应力不超过屈服极限 5.梁的截面为T字型,Z轴通过横截面的形心,弯矩图如图所示,则有( )。 A.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位于同一截面C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自动化12级实验班 §1-1 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 一、试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强度性能指标:上屈服强度R eH,下屈服强度R eL和抗拉强度R m 。 2.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塑性性能指标:断后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 3.测定铸铁的抗拉强度R m。 4.观察、比较低碳钢(Q235 钢)和铸铁的拉伸过程及破坏现象,并比较其机械性能。 5.学习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二、设备和仪器 1.试验机(见附录)。 2.电子引伸计。 3.游标卡尺。 三、试样 (a) (b) 图1-1 试样 拉伸实验是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为使实验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必须对试

样、试验机及实验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我国国标GB/T228-2002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中规定对金属拉伸试样通常采用圆形和板状两种试样,如图(1-1)所示。它们均由夹持、过渡和平行三部分组成。夹持部分应适合于试验机夹头的夹持。过渡部分的圆孤应与平行部分光滑地联接,以保证试样破坏时断口在平行部分。平行部分中测量伸长用的长度称为标距。受力前的标距称为原始标距,记作l 0,通常在其两端划细线标志。 国标GB/T228-2002中,对试样形状、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均有明确规定。 四、实验原理 低碳钢(Q235 钢)拉伸实验(图解方法)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头中,引伸计装卡在试样上,启动试验机对试样加载,试验机将自动绘制出载荷位移曲线(F-ΔL 曲线),如图(1-2)。观察试样的受力、变形直至破坏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低碳钢拉伸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局部变形阶段)。 屈服阶段反映在F-ΔL 曲线图上为一水平波动线。上屈服力eH F 是试样发生屈服而载荷首次下降前的最大载荷。下屈服力eL F 是试样在屈服期间去除初始瞬时效应(载荷第一次急剧下降)后波动最低点所对应的载荷。最大力R m 是试样在屈服阶段之后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相应的强度指标由以下公式计算: 上屈服强度R eH :0 S F R eH eH = (1-1) 下屈服强度R eL :0 S F R eL eL = (1-2 ) 抗拉强度R m : 0 S F R m m = (1-3) 在强化阶段任一时刻卸载、再加载,可以观察加载、御载规律和冷作硬化现象。 在F m 以前,变形是均匀的。从F m 开始,产生局部伸长和颈缩,由于颈缩,使颈缩处截面减小,致使载荷随之下降,最后断裂。断口呈杯锥形。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过程中的力与变形的关系。 2、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 3、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屈服极限;强度极限,伸长率和截面收缩率 4、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 5、比较低碳钢(塑性材料)与铸铁(脆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6、了解CM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CM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 2.电子式引伸计仪 3.游标卡尺 4.钢尺 三.实验原理 试件夹持在夹具上,点击试件保护键,消除夹持力,调节拉力作用线,使之能通过试件轴线,实现试件两端的轴向拉伸。 试件在开始拉伸之前,设置好保护限位圈,微机控制系统首先进入POWERTEST3.0界面。试件在拉伸过程中,POWERTEST3.0软件自动描绘出一条力与变形的关系曲线如图1—2,低碳钢在拉伸到屈服强度时,取下引伸计,试件继续拉伸,直至试件被拉断。

低碳钢试件的拉伸曲线(图1—2a)分为四个阶段―弹性、屈服、强化、颈缩四个阶段。 铸铁试件的拉伸曲线(图1—2b)比较简单,既没有明显的直线段,也没有屈服阶段,变形很小时试件就突然断裂,断口与横截面重合,断口形貌粗糙。抗拉强度σb 较低,无明显塑性变形。与电子万能实验机联机的微型电子计算机自动给出低碳钢试件的屈服载荷Fs 、最大载荷Fb 和铸铁试件的最大载荷Fb 。 取下试件测量试件断后最小直径d1和断后标距 l1,由下述公式 A Fs s = σ A F b b = σ %1000 1?-= l l l δ %1000 1 0?-= A A A ψ 可计算低碳钢的拉伸屈服点σs 。、抗拉强度σb 、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铸铁的抗拉强度σb 。 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 由以下公式计算: l A Fl E ??= 00 式中ΔF 为相等的加载等级,Δl 为与ΔF 相对应的变形增量。 四、实验步骤 (1)低碳钢拉伸试验步骤

工程力学复习汇总重点教材

工程力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物体的平衡是指物体相对于地面__________或作________运动的状态。 2.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_____。该力系中各力构成的力多边形____。 3.一物块重600N,放在不光滑的平面上,摩擦系数f=0.3, 在左侧有一推力150N,物块有向右滑动的趋势。 F max=__________,所以此物块处于静止状态,而其 F=__________。 4.刚体在作平动过程中,其上各点的__________相同,每一 瞬时,各点具有__________的速度和加速度。 5.AB杆质量为m,长为L,曲柄O1A、O2B质量不计,且 O1A=O2B=R,O1O2=L,当φ=60°时,O1A杆绕O1轴转 动,角速度ω为常量,则该瞬时AB杆应加的惯性力大 小为_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 。 6.使材料丧失正常工作能力的应力称为极限应力。工程上一 般把__________作为塑性材料的极限应力;对于脆性材 料,则把________作为极限应力。 7.__________面称为主平面。主平面上的正应力称为______________。 8.当圆环匀速转动时,环内的动应力只与材料的密度ρ和_____________有关,而与 __________无关。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8分) 1.某简支梁AB受载荷如图所示,现分别用R A、R B表示支座A、B处的约束反力,则它们的 关系为( )。 A.R AR B C.R A=R B D.无法比较 2.材料不同的两物块A和B叠放在水平面上,已知物块A重0.5kN,物块B重0.2kN,物块 A、B间的摩擦系数f1=0.25,物块B与地面间的摩擦系数f2=0.2,拉动B物块所需要的最 小力为( )。 A.0.14kN B.0.265kN C.0.213kN D.0.237kN 3.在无阻共振曲线中,当激振力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幅B趋近于( )。 A.零 B.静变形 C.无穷大 D.一个定值 4.虎克定律应用的条件是( )。 A.只适用于塑性材料 B.只适用于轴向拉伸 C.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 D.应力不超过屈服极限 5.梁的截面为T字型,Z轴通过横截面的形心,弯矩图如图所示,则有( )。 A.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位于同一截面C

工程力学拉伸实验报告

试验目的: 1. 测定低碳钢(塑性材料)的弹性摸量E;屈服极限σs 等机械性能。 2.测定灰铸铁(脆性材料)的强度极限σb 3.了解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材料拉伸与压缩实验指导书 低碳钢拉伸试验 拉伸试验的意义: 单向拉伸试验是在常温下以缓慢均匀的速度对专门制备的试件施加轴向载荷,在试件加载过程中观测载荷与变形的关系,从而决定材料有关力学性能。通过拉伸试验可以测定材料在单向拉应力作用下的弹性模量及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截面收缩率等指标。其试验方法简单且易于得到较可靠的试验数据,所以是研究材料力学性能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试验。 操作步骤: 1.试验设备:WDW-3050电子万能试验机 2.试件准备:用游标卡尺测量试件试验段长度l0和截面直径d0,并作记录。 3.打开试验机主机及计算机等相关设备。 4.试件安装(详见WDW3050电子万能试验机使用与操作三.拉伸试件的安装)。 5.引伸计安装(用于测量E, 详见WDW3050电子万能试验机使用与操作四.引伸计安装)。 6.测量参数的设定: 7.再认真检查一遍试件安装等试验准备工作。 8.负荷清零,轴向变形清零,位移清零。 9.开始进行试验,点击试验开始。 10.根据提示摘除引伸计。 11.进入强化阶段以后,进行冷作硬化试验,按主机控制面板停止,再按▼,先卸载到10kN,再加载,按▲,接下来计算机控制,一直到试件断裂(此过程中计算机一直工作,注意观察负荷位移曲线所显示的冷作硬化现象.). 12.断裂以后记录力峰值。 13.点击试验结束(不要点击停止)。

14.材料刚度特征值中的弹性模量E的测定 试验结束后,在试验程序界面选定本试验的试验编号,并选择应力─应变曲线。在曲线上较均匀地选择若干点,记录各点的值,分别为及 (如i =0,1,2,3,4),并计算出相应的 计算E i的平均值,得到该材料的弹性模量E的值。 15.材料强度特征值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的测定 试验结束后,在试验程序界面选定本试验的试验编号,并选择负荷─位移曲线,找到的曲线屈服阶段的下屈服点,即为屈服载荷F s, 找到的曲线上最大载荷值,即为极限载荷P b. 计算屈服极限:;计算强度极限:; 16.材料的塑性特征值延伸率及截面收缩率的测定 试件拉断后,取下试件,沿断裂面拼合,用游标卡尺测定试验段长度,和颈缩断裂处截面直径。 计算材料延伸率 计算截面收缩率 低碳钢拉伸试验报告 试验目的: 1. 掌握电子万能试验机操作; 2. 理解塑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3. 观察低碳钢拉伸时的变形特点; 4. 观察低碳钢材料的冷作硬化现象; 5. 测定低碳钢材料弹性模量E ; 6. 测定材料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 7. 测定材料伸长率δ和截面收缩率Ψ 试验设备:

工程力学公式总结

刚体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静力学公理: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二力平衡条件3加减平衡力系原理(1)力的可传性原理(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约束:柔索约束;光滑面约束;光滑圆柱(圆柱、固定铰链、向心轴承、辊轴支座);链杆约束(二力杆)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力系的合力等于零。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几何条件: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它表明了合力与分力在同一坐标轴投影时投影量之间的关系。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条件:∑F ix =0;∑F iy =0。2个独立平衡方程 第三章 力矩 平面力偶系 力矩M 0(F)=±Fh(逆时针为正) 合力矩定理: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平面上任一点力矩,等于力系中各分力对与同一点力矩的代数和。 Mo(F )=Mo(F1)+Mo(F 2)+...+Mo(F n)=∑Mo(F ) 力偶;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作用线不重合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 力偶矩M =±Fd(逆时针为正) 力偶的性质:性质1 力偶既无合力,也不能和一个力平衡,力偶只能用力偶来平衡。性质2 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恒为常数,且等于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性质3 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转移,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性质4 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可以同时改变力偶中力的大小和力偶臂的长短, 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是合力偶矩等于零。 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 力的平移定理:将力从物体上的一个作用点,移动到另外一点上,额外加上一个力偶矩,其大小等于这个力乘以2点距离,方向为移动后的力与移动前力的反向力形成的力偶的反方向 平面力向力系一点简化可得到一个作用在简化中心的主矢量和一个作用于原平面内的主矩,主矢量等于原力系中各力的矢量和,而主矩等于原力系中各力对点之矩的代数和。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条件:∑F ix =0;∑F iy =0,∑M 0(Fi)=0。3个独立方程 平面平行力系平衡条件:∑F iy =0,∑M 0(Fi)=02个独立方程 摩擦,阻止两物体接触表面发生切向相互滑动或滚动的现象。静摩擦力,若两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而又相对静止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只具有相对滑动趋势,而又未发生相对滑动,则它们接触面之间出现的阻碍发生相对滑动的力,谓之“静摩擦力”。动摩擦力,两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重心是在重力场中,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质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的那一点。 第五章 空间力系 P53 空间力系平衡条件:6个方程。空间平行力系:3个方程 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主要因素:构件尺寸外形和表面质量。 质点的运动:点的速度dt ds v = ,加速度:切向加速度dt dv a = τ,速度大小变化;法向加速度ρ 2 v a n = , 速度方向变化,加速度2 2n a a a +=τ 刚体的基本运动角速度dt d ?ω= ,角加速度dt d ωα= ,角速度n πω2=(n 是转速,r/s) 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ωR v =,加速度2ωατR a R a n ==, 质心运动定理:e F ma ∑= 转动定理z z M J ∑=α,转动惯量:圆环2mR J z =;圆盘2/2 mR J z =:

工程力学重点知识总结

工程力学 第一章 在该刚体内前后任意移动, 而不改 变它对该刚体的作用。 I 白比味 在空间的位移不受任何限 H 曰*的制的物体称为自由体。 2. 非自由体:位移受到限制的物体称为非自由体。 3?约束 由周围物体所构成的、限制非自由体位移的釦生 、、亠" 注意: 物体向约束所限制的方向有运动趋势时,就会有约束力? 另外,有约束,不一定有约束力 4:讨论约束主要是分析,有哪些约束力?约束力的方向是?最终要确定约 束力的大小和方向。 5:柔性约束,约束力的数目为 1方向离开约束物体。光滑接触面约束,约 束数目1。 注意:□接触面为两个面时,约束力为分布的同向平行力系, 可用其合理表示。②若一物体以尖点与另一个物体接触,可将尖点是为小圆 弧。再者,一般考虑物体的自重,忽略杆的自重,除非题目要求考虑。 光滑圆柱铰链约束:01固定铰支座(直杆是被约束物体),约束力数目为2; 推论 (力在刚体上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的力, 其作用点可以沿作用线 或对非自曲体的某些位移起限制作用

Q中间铰约束按合力讨论,有一个约束力,方向未知:安分力讨论,有 两个约束力,方向可以假设(正交) 注意:销钉和杆直接接触传递力,杆 和杆之间不直接传递力。O3可动铰支座仅限制物体在垂直与接触面方向的移动。约束力数目为1 向心推力轴承,约束力数目为2;止推轴承有三个约束力 强调:无约束的方向一定没有约束力! 平面约束: (1)柔性约束:有一个约束力,离开物体; (2)光滑接触面(线、点)约束: 有一个约束力,指向物体; (3)光滑BI柱较链约束 扎固定餃支座约束:有两个正交约束力, 方向可以假设; B.中间较约束:有两个正交约束力,方向可以假设; G可动较支座或辗轴约束: 有一个约束力,方向可以假设; 空间约束: (1)空间球较约束:有三个正交约束力, 方向可以假设; (2)向心轴承约束:有两个正交约束力, 方向可以假设; (3)向心推力轴承约束:有三个正交约束力, 方向可以假设; 第二章 矢量表达式:R = F i+F2+F. + F4= ^Y i i-↑结论:力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力的模乘以力与该轴正向间夹角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过程中的力与变形的关系。 2、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 3、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屈服极限;强度极限,伸长率和截面收缩率 4、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 5、比较低碳钢(塑性材料)与铸铁(脆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6、了解CM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CM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 2.电子式引伸计仪 3.游标卡尺 4.钢尺 三.实验原理 试件夹持在夹具上,点击试件保护键,消除夹持力,调节拉力作用线,使之能通过试件轴线,实现试件两端的轴向拉伸。 试件在开始拉伸之前,设置好保护限位圈,微机控制系统首先进入POWERTEST3.0界面。试件在拉伸过程中,POWERTEST3.0软件自动描绘出一条力与变形的关系曲线如,低碳钢在拉伸到屈服强度时,取下引伸计,试件继续拉伸,直至试件被拉断。2—1图 低碳钢试件的拉伸曲线(图1—2a)分为四个阶段―弹性、屈服、强化、

颈缩四个阶段。 铸铁试件的拉伸曲线(图1—2b)比较简单,既没有明显的直线段,也没有屈服阶段,变形很小时试件就突然断裂,断口与横截面重合,断口形貌粗糙。抗拉强度σb较低,无明显塑性变形。与电子万能实验机联机的微型电子计算机自动给出低碳钢试件的屈服载荷Fs、最大载荷Fb和铸铁试件的最大载荷Fb。 取下试件测量试件断后最小直径d1和断后标距 l1,由下述公式Fl?lA?AFs????10b01?100%??100%???bs AAlA 0000可计算低碳钢的拉伸屈服点σs。、抗拉强度σb、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铸铁的抗拉强度σb。 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由以下公式计算: ?Fl0?E A?l0式中ΔF为相等的加载等级,Δl为与ΔF相对应的变形增量。 四、实验步骤 低碳钢拉伸试验步骤(1). 按照式样、设备的准备及测试工作,大致可以将低碳钢拉伸试验步骤归纳如下: lodo。在式样标距段的及标距首先,将式样标记标距点,测量式样直径两端和中间3处测量式样直径,每处直径取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平均值,do。用扎规和钢板尺处直径的最小值取作试验的初始直径做好记录。3lo。测量低碳钢式样的初始标距长度接着,安装试件。按照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的操作方法,运行电子万能试验机程序,

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文稿

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

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 第0章 1.力学:研究物体宏观机械运动的学科。机械运动:运动效应,变形效应。 2.工程力学任务:A.分析结构的受力状态。B.研究构件的失效或破坏规律。C.分研究物体 运动的几何规律D.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3.失效: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丧失正常功能的现象称为失效。三种失效模式:强度失效、刚 度失效、稳定性失效。 第1章 1.静力学:研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及其平衡的一般规律。 2.力系:是指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组力。 分类:共线力系,汇交力系,平行力系,任意力系。 等效力系: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系作用效果相同,则互为等效力系。 3.投影:在直角坐标系中:投影的绝对值 = 分力的大小;分力的方向与坐标轴一致时投影 为正;反之,为负。 4.分力的方位角:力与x 轴所夹的锐角 α: 方向:由 Fx 、Fy 符号 定。 5.刚体:是指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刚体是理想化 模型,实际不存在) 6.力矩:度量力使物体在平面内绕一点转动的效果。 方向: 力使物体绕矩心作逆时针转动时,力矩为正;反之,为负 力矩等于0的两种情况: (1) 力等于零。(2) 力作用线过矩心。 力沿作用线移动时,力矩不会发生改变。力可以对任意点取矩。 ()O M F Fd =±v

7.力偶: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例:不能单手握方向盘,不能单手攻丝) 特点: 1.力偶不能合成为一个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力偶只能有力偶来平衡。 2.力偶中两个力在任一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恒为零。 3.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恒等于力偶矩。即:力偶对物体转动效应与矩心无关。 三要素:大小,转向,作用面。 力偶的等效: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相等,则两力偶彼此等效。 推论1:力偶可以在作用面内任意转动和移动,而不影响它对刚体的作用。(只能在作用面内而不能脱离。) 推论2: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同时改变力偶中力和力偶臂的大小,而不改变对刚体的作用。 8.静力学四大公理 A.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则(矢量合成法则):适用范围:物体。 B.二力平衡公理:适用范围:刚体(对刚体充分必要,对变形体不充分。)注:二力构件受力方向:沿两受力点连线。 C.加减平衡力系公理:适用范围:刚体 D.作用和反作用公理:适用范围:物体特点: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因此,不能相互平衡。(即:作用力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 9.常见铰链约束及其性质

建环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

一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1合理选择截面形状,尽量增大W z值 ①梁的合理截面②根据材料特性选择截面③采用变截面梁 2合理布置梁的形式和荷载,以降低最大弯矩值 ①合理布置梁的支座②适当增加梁的支座 ③改善荷载的布置情况 二提高刚度途径 减小梁的弹性位移。对于梁,其长度对弹性位移影响较大,采用合理截面形状增加惯性矩外,减小梁长度,无法减小时,增加中间支座。 三提高压杆承载能力措施 ①减小压杆杆长②增强支承刚性③合理选择截面形状 ④合理选用材料 四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优点:材料利用合理;可模性好;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维护费用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且通过合适的配筋,可获得较好的延性,防振性和防辐射性能较好;刚

度大、阻尼大,有利于结构的变形控制;易于就地取材。 2 缺点:自重大;抗裂性差;承载力有限;施工复杂,工序多(支模、绑钢筋、浇筑、养护等),工期长,施工受 季节、天气的影响较大;混凝土结构一旦破坏,其修复、加固、补强比较困难。 五钢筋与混凝土协同工作原因 ⑴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存在有良好的粘结力,在荷载作用下,可以保证两种材料协调变形,共同受力;⑵钢筋与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基本相同,因此当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不会产生过大的变形差而导致两者间的粘结力破坏。 六受弯构件受弯破坏受力过程 1 弹性受力阶段:混凝土开裂前的未裂阶段。 2 带缝裂工作阶段:混凝土开裂后至刚斤屈服前的裂缝段。 3 屈服阶段:钢筋开始屈服至截面破坏破坏阶段。 七受弯构件由于配筋率不同的三种破坏形态 1 延性破坏 2 受拉脆性破坏 3 受压脆性破坏 八什么是粘结力影响粘结力的因素

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

2. 工程力学任务:A.分析结构的受力状态。 B.研究构件的失效或破坏规律。 动的几何规律D.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失效: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丧失正常功能的现象称为失效。三种失效模式: 强度失效、刚度 失效、稳定性失效。 1.静力学: 研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及其平衡的一般规律。 2.力系: 是指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组力。 分类: 共线力系,汇交力系,平行力系,任意力系。 等效力系: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系作用效果相同,则互为等效力系。 3. 投影:在直角坐标系中:投影的绝对值 =分力的大小;分力的方向与坐标轴一致时投影 为正;反之,为负。 4. 分力的方位角:力与x 轴所夹的锐角a: t 跡圧二瓦 方向:由Fx 、Fy 符号定。 5. 刚体:是指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刚体是理想化模 型,实际不存在) 6?力矩:度量力使物体在平面内绕一点 转动的效果。 占 八、、 1?力学:研究物体宏观机械运动的学科。机械运动: 运动效应,变形效应。 C.分研究物体运

方向:力使物体绕矩心作逆时针转动时,力矩为正;反之,为负 力矩等于0的两种情况:(1)力等于零。(2)力作用线过矩心。 力沿作用线移动时,力矩不会发生改变。力可以对任意点取矩。 7?力偶: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例:不能单手握方向盘,不能单手攻丝) 特点:1.力偶不能合成为一个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力偶只能有力偶来平衡。 2.力偶中两个力在任一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恒为零。 3.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恒等于力偶矩。即:力偶对物体转动效应与矩心 无关。 三要素:大小,转向,作用面。 力偶的等效: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相等,则两力偶彼此等效。 推论1 :力偶可以在作用面内任意转动和移动,而不影响它对刚体的作用。(只能在作用面内而不能脱离。) M O( F )Fd 推论2 :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同时改变 力偶中力和力偶臂的大小,而不改变对刚体的作用。 8.静力学四大公理 A.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则(矢量合成法则):适用范围:物体。

工程力学学习体会

工程力学学习体会 《工程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它不仅是力学学科的基础,而且也是《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等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它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工程力学》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学科。理论力学研究的内容是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它以伽利略和牛顿总结的基本定律为基础,属于古典力学的范畴。理论力学又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个部分。静力学主要研究受力物体平衡时作用力所应满足的条件;同时也研究物体受力的平衡方法等。运动学只从几何角度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而不研究物体运动的物理原因。动力学研究受力物体的运动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1通过观察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多次的科学实验,经过分析,综合和归纳,总结出力学的最基本规律。2在对事物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抽象化建立力学模型,形成概念,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建立理论体系。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充分理解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深入地掌握这门学科,而且有助于学习其他科学技术理论,有助于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材料力学(mechanics of materials)是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稳定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材料力学是所有工科学生必修的学科,是设计工业设施必须掌握的知识。 在材料力学中,将研究对象被看作均匀、连续且具有各向同性的线性弹性物体。但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会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材料,所以须要各种理论与实际方法对材料进行实验比较。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组成固体的物质内毫无空隙地充满了固体的体积: 均匀性假设--在固体内任何部分力学性能完全一样:各向同性假设——材料沿各个不同方向力学性能均相同: 工程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它不仅是力学学科的基础,而且也是《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等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它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门课程的任务是让我们掌握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附测试曲线) 实验名称:金属材料拉伸实验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班 级 小组成员 报告人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试验机型号、名称: 量 具型号、名称: 三、试件 1) 试件材料:试件①:低碳钢20,试件②:灰口铸铁HT150 2) 成 绩 批阅人

四、 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注:1. 数据的有效位数按实验指导书附录的修约规定; 2. 弹性模量() l A l F E ????= δ0 (由试验曲线的弹性直线段上确定两点,测出F ?和)(l ?δ。 五、 拉伸曲线示意图 六、回答题 1) 参考低碳钢拉伸图,分段回答力与变形的关系以及在实验中反映出的现象。 2) 由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图和试件断口形状及其测试结果,回答二者机械性能有什么不同。 3) 回忆本次实验过程,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七、体会与建议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附测试曲线) 实验名称:金属材料压缩实验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班 级 小组成员 报告人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试验机型号、名称: 量 具型号、名称: 三、 试件 3) 试件材料:试件①:低碳钢(20),试件②:灰口铸铁(HT150) 4) 成 绩 批阅人

六、 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注:数据的有效位数按实验指导书附录的修约规定。 七、 压缩曲线示意图 六、回答问题 4) 参考低碳钢与与铸铁的压缩图,分段回答力与变形的关系以及在实验中反映出的现象。 5) 由低碳钢、铸铁的压缩图和试件断口形状及其测试结果,回答二者机械性能有什么不同。 6) 回忆本次实验过程,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七、体会与建议

工程力学知识点(英文)

"Engineering Mechanics B" I. Statics part 1, three engineering mechanics used in analysis: 1) Mechanical Analysis: Solid in the external force, either in whole or in which any part of the body as well as a unit, must meet the dynamic equations (Newton's second law). When an object is in constant motion or stationary, it must satisfy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s. 2) Geometric Analysis: To displacement and deformation (strain) is a solid force. There should be som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Adjacent solid objects (including bearings, etc.) in contact, on the boundary will be bound by certain geometric or kinematic properties.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properties: physical sexual relations: relations deformation and external forces, usually expressed as a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Such relationships associated with the material itself is sometimes called constitutive relations materials. Generalized Hooke's law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linear elastic, consider these three aspects can constitute three equations, namely mechanical equations, geometric equations, physical equations, and the necessary boundary conditions. 2, plane force system simplification: principal vector. Main clause :( algebra and) 3, co-moment theorem: Force equal to that of each component of the moment of moments to change the point of algebra and. 4, three of the Concurrent: the role of the three forces on the same object if the balance, the three forces (or Fangxiang Yan long) post and point. Objects stress analysi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force (uniform and non-uniform) Linear distribution q, surface distribution of p, body distribution 5, two force components: Only two forces (trusses are two force members), and other large, reverse, acting on the two connections. Couple: Fd (couple only force even balance). 6, plane forces in equilibrium conditions: And A moment formula:; two moments formula: X axis and A, B torque balance Three moments of the formula: The A, B, C :( three moments moments from three points wherein A, B, C three o'clock not collinear) Second, the material mechanics section (On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forces and bending differential between;; distributed load q Two shear Q, bending moment M relationship between figure and force: a) within a period of no beam load, shear Pictured a horizontal line, a moment Pictured oblique line. b)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of load beam uniformity role in an oblique shear Pictured straight Pictured moment a parabola. c) a cross section of the beam. , Zero shear, moment there is a maximum or minimum. d) on the left and right, shear force Q by centralized there is a sudden change in cross-section, the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书[1].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报告一金属拉伸和压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纪录: 四、实验数据整理与计算: 1、绘制试验中的拉伸图和压缩图 P P P P o Δl o Δl o Δl o Δl 低碳钢拉伸图铸铁拉伸图低碳钢压缩图铸铁压缩图

2、对低碳钢冷作硬化的观察 3、计算结果: 五、分析总结 1、低碳钢拉伸与压缩的机械性质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2、铸铁拉伸与压缩的机械性质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3、低碳钢拉伸时断口破坏是什么形状?即是那种应力破坏? 4、铸铁拉伸与压缩时其断口破坏是什么形状?是那种应力破坏?

报告二 测定低碳钢弹性模量E 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纪录: 四、数据处理 △A 平= △P = △ε 平 = A =b ╳h = =???= %100P A E 平ε 五、分析误差原因:

报告三扭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纪录: 1、对比两种材料的扭转机械性质。 2、低碳钢与铸铁的断口破坏是什么形状?并分别说明是那种应力。

报告四 测定低碳钢切变模量G 的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平均读数差mm =?A ;百分表放大倍数k=100; 标距mm = l ; 试件直径mm = d ; 百分表触头到试件轴线的距离mm =b 。 四、计算结果: 44 mm 32 = = d I P π; )(r a d b K A =?= ???; )(G P a I l T G P = ??= ??? 五、分析误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